足、踝部基础解剖骨与关节
影像学踝关节和足MRI课件
术后,医生可以通过MRI检查评估手术效果和恢复情况。通过观察术后MRI图像的变化, 医生可以判断手术是否成功,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或康复。
THANKS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足底筋膜的形态和信号变化,有助于判断炎症的程度和范围。 同时,MRI还可以发现足底筋膜内部的钙化和撕裂等并发症。
骨髓炎
01
骨髓炎是骨组织的感染,MRI表 现为骨皮质增厚、骨髓水肿和软 组织肿胀。
02
MRI可以早期发现骨髓炎的征象, 如骨髓水肿和软组织肿胀等。同 时,MRI还可以评估感染的范围 和程度,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MRI可以检测出踝关节和足部的骨折、 脱位、韧带损伤、肌腱损伤、关节炎 等疾病。
MRI踝关节和足部成像的优缺点
优点
MRI成像清晰度高,能够多角度、多 层面地显示踝关节和足部的结构,有 助于发现微小病变;同时,MRI检查 无辐射、无创,对人体的安全性较高。
缺点
MRI检查时间较长,费用较高;另外, 由于磁场的存在,MRI检查不适用于 体内植入金属或磁性物质的患者。
跟腱炎
跟腱炎是由于跟腱的慢性劳损或创伤 引起的炎症反应,MRI表现为跟腱增 厚和信号异常。
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跟腱的形态和信 号变化,有助于判断炎症的程度和范 围。同时,MRI还可以发现跟腱内部 的钙化和撕裂等并发症。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由于足底筋膜的慢性劳损引起的疼痛,MRI表现为足底筋膜增厚和 信号异常。
影像学踝关节和足MRI课件
$number {01}
目
• 踝关节和足部MRI基本原理 • 踝关节MRI解剖结构 • 足部MRI解剖结构
01
踝关节和足部MRI基本原理
MRI技术简介
踝、足部损伤(骨伤科学课件)
跟骨外形不规则,近似长方并略呈弓形,位于距 骨后下方,前窄后宽,后端为着地点,其最前端 为跟骰关节面,后下部为跟骨结节,是跟腱附着 处。跟骨上面有3个关节面,与距骨构成跟距关 节。跟骨内侧面中凹,其上方有一隆起,即载距 突,承载距骨颈,亦是跟舟韧带的附着处。跟舟 韧带有支持距骨头、承受体重的作用。
踝关肯的稳定性依靠内、外踝及周围的韧带和关肯囊维 持。踝关竹四周缺乏肌肉遮盖,关节囊较薄弱,其前壁 松弛,两侧较紧,有利于关节屈伸运动,限制内、外侧 向运动。踝关节韧带有3组:下胫腓韧带位于胫腓骨下端 ,连接两骨,此韧带坚强而有弹性,限制胫腓骨下端分 离;内侧副韧带呈扇形,叉称三角韧带,纤维致密坚强 ,不易损伤,有限制足踝外翻的作用,故外翻损伤时, 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少见.往往造成内踝撕脱骨折;外 侧副韧带较内侧副韧带薄弱,易损伤撕裂,限制内翻作 用弱,故临床内翻损伤多见。
(4)纵向挤压(垂直压缩)型损伤 患者从高赴 跌下,足底着地,暴力自足底向上传导,与身体 重力交汇于踝上部。如踝关节处于中立位,可形 成胫骨下段“Y”、“T”形骨折,粉碎性骨折,或 同时合并外踝、后踝甚或前踝骨折,但临床少见 (图9-83)。
【临床表现】
患者多有自商处坠下足部着地,或扭伤,或受暴 力直接打击踝部的外伤史。伤后踝部肿胀严重, 多有瘀血斑,严重者出现张力性水疱。患肢站立 行走困难。查体可见内翻、外翻或外旋等与损伤 类型一致的畸形;触诊时,局部压痛明显,间接 叩击痛阳性,可扪及骨擦音及异常活动。X线检 查正、侧位片可显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X线表现,可明确诊断。怀疑下 胫腓关节分离者,可在应力下拍踝关节正位X线片证实。 下胫腓副韧带断裂时,踝穴增宽,距骨体与内踝或外踝 间隙增大。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六、特殊结构
1、踝管:踝后区的深筋 膜在内踝和跟结节内侧面 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屈 肌支持带,又称分裂韧带, 此韧带与跟骨内侧面和内 踝之间围成踝管。 踝管有四条通道:①胫骨 后肌腱②胫后动、静脉和 胫神经③趾长屈肌腱④拇 长屈肌腱
2、踝穴
踝穴是胫腓骨下端 (内、外踝)形成的 空隙,容纳距骨。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踝、足部解剖
一、骨骼 二、关节 三、韧带 四、肌肉 五、神经 六、血管 七、特殊结构
一、骨骼
腓骨下(外踝) 胫骨下(内踝) 跗骨(7块) 跖骨(5块) 趾骨(14块)
内踝
外踝
1、跗 骨
跗骨相当于腕骨,共7 块,主要功能是支持 体重。包括距骨、足 舟骨、内侧楔骨、中 间楔骨、外侧楔(xie) 骨、骰(tou)骨和跟骨。
2、跖 骨
跖骨相当于手的掌骨, 共5根。由内向外依次 称第一至第五跖骨。 每根跖骨分为后端的 跖骨底、中部的跖骨 体和前端的跖骨头三 部分。着力点均在骨 的头部。
3、趾 骨
趾骨一般拇趾和小趾 为两节,其它各趾均 为三节。临床常截取 第二趾代替手的拇指 再造。
籽骨 一般位于第一和 第五跖骨头着力点的 下方。
伸肌上支持带 伸肌下支持带
4、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外踝后下方的筋膜增厚形成腓骨肌上、下支持带: 腓骨肌上支持带连于外踝后缘与跟骨外侧面上部之 间,可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后下方; 腓骨肌下支持带前端 续于伸肌下支持带, 后端止于跟骨外侧 面前部。 作用: 固定腓骨长、短肌腱 于跟骨外侧面。
5、足弓
二、关节 1.距上关节(距小腿关节):即踝关节 (1)组成:胫骨的下关节面、内踝关节面、 腓骨的外踝关节面 距骨滑车的关节。 完成踝背伸与跖屈。
踝关节解剖和损伤MRI影像表现
检查)
踝关节损伤—影像学检查方法
➢ T1WI及PDW能清楚显示踝关节解剖,T2WI及STIR对 显示病变有更大帮助
➢ 横断面及冠状面能显示大多数的韧带,应首先考虑行 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矢状面作为适当补充
MR上较好显示韧带/肌腱位置
三角骨
三角骨综合征
踝关节损伤—其他损伤
➢ 足底腱膜炎(跖腱膜炎) ✓ 足底腱膜是一个多层纤维腱膜,由内层、中间层、外层构成 ✓ 足底腱膜通常指较大的中间层,起自跟骨内侧结节然后向前延伸,附着
于趾短屈肌腱下方 ✓ 足底腱膜于中足底分为五束,分别附着于第五趾骨的远节趾骨 ✓ 足底腱膜在MR上表现为2-4mm带状结构,在所有的序列上为低信号 ✓ 足底腱膜炎是导致足底疼痛的最常见原因(多晨起疼痛)
踝关节解剖及损伤
Part 01
踝关节解剖
踝关节解剖—骨性结构
踝关节的骨性结构由胫骨、腓骨远端与距骨组成,踝穴容纳距骨体 冠状面:外踝较内踝低1cm左右 矢状面:外踝较内踝偏向后1cm,后踝较前踝更向下延伸,限制距骨后移
①内踝:顶端分成两个钝性突起(前丘前结节、后丘后结节),有三角韧带 附着,其后侧有一沟,胫后肌腱由此经过 ②外踝:位于胫骨前后结节构成的切迹中,胫腓骨之间没有关节面,但两者 之间有一定的活动度
信号增高,跟腱断裂/撕裂 ➢ 跟腱近端回缩,跟腱边缘磨损,呈螺旋状形态
踝关节损伤—跟腱损伤
急性损伤
踝关节损伤—跟腱损伤
腱围炎
跟腱下囊 跟腱后囊
跟后滑囊炎(注:跟腱后囊正常无积液,若积液提示异常)
踝关节损伤—跟腱损伤
完全撕裂
踝关节损伤—胫骨前后肌腱损伤
踝关节解剖PPT课件
车关节面的形状
所决定的,从侧
面观察距骨体滑
车并不是圆柱体
的一部分,而是
圆锥体的一部分,
圆锥体的基地在
腓侧,腓侧的曲
率半径大于胫侧。
-
15
踝关节运动
正常踝关节的屈伸范围约为60-70度,其 中背伸活动约为20度,跖屈活动约为4050度。
正常步态时踝关节背伸10度左右,跖屈 15-20度左右,共约30度的活动范围。
骨与关节损伤(第三版)P1098
-
16
实用骨科学(第二版)P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52
-
17
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与距下关节和足的运 动是联合的,当踝跖屈时足内翻、内旋; 踝背伸时足外翻、外旋。
-
18
踝关节的载荷
完全负重时距骨滑车关节面的大约2/3与 胫骨下端关节面相接触(Greenwald等 1976)。
静止情况下以全足放平站立负重时,踝 关节承受的压缩应力约为体重的2倍 (Weber 1972 ),以前足站立时约为体 重的3倍,在负重期的推进期,约为体重 的5倍。
-
19
谢谢
-
20
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存在隐匿性,一旦出现漏 诊或误诊,远期多发生骨性关节炎,对关节功 能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
13
参与踝关节运动的肌肉
踝关节跖屈:腓肠肌、比目鱼肌、胫后 肌、屈拇长肌和腓骨长肌。
踝关节背伸:胫前肌、伸趾长肌、伸拇 长肌和第三腓骨肌
-
14
踝关节运动
踝关节的运动方
式是由距骨体滑
外侧副韧带
•距腓前韧带薄弱,在踝关节 跖屈位有限制足内翻活动的 作用,在踝关节中立位时, 有对抗距骨向前移位的作用。 当切断距腓前韧带后会出现 踝关节前抽屉试验阳性。
踝关节功能解剖、损伤和恢复
在关节分类中,与膝关节等并列概念是足关节。
足关节包括踝关节、驸骨间关节、驸趾关节、跖zhí骨间关节、跖趾关节和趾骨间关节。
一:踝关节的功能解剖分析1、踝关节解剖学分析踝关节又称距小腿关节,或是距上关节。
有胫骨下关节面和胫、腓骨的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的屈戌关节。
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距骨滑车的关节面在形状上前宽后窄。
内、外踝在高度上不一致,内踝高于外踝。
导致了:内翻大于外展,同时踝关节屈时内外翻的幅度小于伸时。
2、踝关节的辅助结构内侧韧带:位于踝关节内侧强韧的三角韧带,起自胫骨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骨、跟骨、足舟骨的内侧,限制足过度外翻。
外侧韧带:有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均较为薄弱,有防止小腿移位和限制足过度内翻的功能。
3、运动踝关节的主要肌肉运动踝关节的主要作用肌,有小腿后面的屈肌和小腿前面的伸肌。
它们均起自小腿骨或股骨内、外上髁,肌腱跨越踝关节止于足骨上。
近固定收缩时,可使踝关节完成屈、伸运动。
A、使踝关节屈(跖屈)的主要肌群: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近固定收缩,踝关节屈,如绷脚动作。
远固定收缩,使小腿在踝关节处屈,完成提踵和蹬地动作。
这里主要讲一下,小腿三头肌。
小腿三头肌位于小腿后面皮下,特别发达,使小腿后部隆起。
它包括浅层的腓肠肌、深层的比目鱼肌。
有三个头,腓肠肌两个头为双关节肌;比目鱼肌为羽状肌单关节肌。
小腿三头肌是构成小腿形态的主要肌肉,也影响另小腿维度的重要因素;在行走、跳跃中,是足关节蹬伸的主要肌肉。
起点:腓肠肌的内外两个头分别起于股骨的内外侧髁后面;比目鱼肌起于胫骨后面的比目鱼肌线和腓骨上部的后面。
止点:3头会合,在小腿上部形成膨隆的肌腹,向下移行为跟腱,止于跟结节。
功能:近固定收缩时,使足在踝关节处屈,腓肠肌还能使小腿在膝关节处屈;远固定收缩时,使小腿在踝关机处屈,或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防止人体向前倾倒,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踝关节解剖(详解)PPT课件
37
可编辑课件
38
可编辑课件
39
可编辑课件
40
可编辑课件
41
可编辑课件
42
下胫腓韧带
下胫腓韧带 a.下胫腓前韧带 b.骨间韧带 c.下胫腓后
韧带 d.下胫腓横韧带
作用:保持踝穴紧固而又有一定的弹性, 踝背屈时下胫腓联合轻微增宽。
可编辑课件
43
下胫腓韧带
可编辑课件
44
三角韧带
胫距前韧带 胫舟韧带
②中立位对抗距骨向前移位。
跟腓韧带 : ①中立位限制足内翻。
②限制距骨向前移位。
距腓后韧带: 限制踝关节过度背屈。
可编辑课件
48
踝关节外侧韧带结构
可编辑课件
49
踝关节外侧韧带结构
可编辑课件
50
可编辑课件
51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胫跟韧带
胫距后韧带
作用:对抗距骨外旋应力;跖屈时牵拉距骨内旋 (深层);对抗后足外翻应力(浅层)。
★踝关节的内侧结构对踝关节稳定性起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
可编辑课件
45
踝关节内侧韧带结构
可编辑课件
46
踝关节内侧韧带结构
可编辑课件
47
外侧韧带
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
距腓后韧带
作用:距腓前韧带:①跖屈位限制足内翻。
可编辑课件
30
腓骨短肌:经外踝后 方,腓骨长肌前方, 止于第五跖骨基底 粗隆。
腓骨长肌 :经外踝后 方,腓骨短肌后方, 止于足底筋膜
外踝前动脉:由胫前动 脉发出,经趾长伸肌 肌腱与骨面至外踝。
踝、足部解剖与功能
• 马蹄足(pes equinus)
– 用跖骨头走路,足跟不着地。
• 弓形足(pes cavus)
– 过高的足弓或中空足。
• 拇外翻
– 拇趾在跖趾关节处向外偏
• 仰趾外翻足、马蹄内翻足、马蹄弓形足
• 关节、 • 肌肉、 • 韧带、
神经、 • 血管等构成
的一个整体
()足的分部
• 后足
– 距骨和跟骨
• 中足
– 足舟骨 – 骰骨 – 三块楔骨
• 前足
– 跖骨和跖骨头短韧带 跖骨头横韧带
1.跟舟跖侧韧带 亦称弹簧韧带或跳跃韧带,其结构宽而厚, 坚强有力,为足部最重要的韧带。 形成足弓最重要的距骨主要依靠此韧带的支持
足弓的支持
• 在静止站立时,维持足 弓的结构是骨和韧带, 而在运动时是肌肉起到 主要作用。
• 纵弓的全部张力被胫骨 后肌、屈趾长肌、腓骨 短肌和腓骨长肌等所支 持,大部分压力由跖筋 膜与跖侧韧带所支持。
足弓的功能
• 主要功能有: (1)支持体重(详见足的功能) (2)缓冲震荡 当身体跳跃或从高处落下着 • 地时,足弓弹性起着重要的缓冲震荡的作用。 • 在行走,足弓的弹性对身体重力下传和地面 • 反弹力间的节奏也有着缓冲作用。 (3)保护 足弓的拱形结构能保护足底的血管 • 和神经免受压迫。
扁平足
足的畸形
• 外翻足(pes valgus)
– 足不同程度的旋前、外翻,体重压在内侧纵弓 和横弓上,并使足弓向下塌陷,最严重为平足 (pes planus)或结构性刚性平足。
• 内翻足(pes varus)
– 足不同程度旋后、内翻,体重传至足的外侧缘 而内侧缘离开地面。
• 仰趾足(pes calcaneus)
踝关节骨折(一)解剖基础
踝关节⾻折(⼀)解剖基础踝关节-⼈体重要的⼤关节之⼀踝关节⾻性结构踝关节由胫⾻下及内、外踝关节⾯共同形成的'⼌'形结构,容纳距⾻滑车,结构形状类似“卯榫”。
距⾻滑车关节⾯前宽后窄,⾜背屈时,较宽的前部进⼊关节,关节稳定;⾛下坡路时(跖屈)滑车较窄的后部进⼊窝内,踝关节松驰可作侧⽅运动,此位置踝关节易发⽣扭伤,因外踝⽐内踝长⽽低,所以内翻损伤最多见。
踝关节组成距⾻背⾯观卯榫结构跖屈内翻位损伤(常见-俗称崴脚)胫⾻为三棱柱形,有三⾯及三缘,下端逐渐扩⼤,形成四个⾯,内侧⾯向下,形成⼀坚强的钝锥状突,称为“”内踝“”。
内踝⼜分为前丘与后丘,三⾓韧带附着于前后丘。
胫⾻下端的外侧⾯有⼀腓⾻切迹,中间下胫腓韧带附着处有粗糙的凹陷。
胫⾻下端后侧⾻突形成后踝。
内外踝⾻折可合并后踝⾻折,⾻块较⼤时,导致踝⽳结构改变,影响踝关节稳定,此类⾻折要注意后踝处理。
胫⾻下端的前侧⾻突,亦称“”前踝“”,是踝⽳前侧部分,此处⾻折较少见。
内踝形态结构(注意前、后丘)主要韧带结构韧带是维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踝关节韧带损伤,常是踝关节⾻折-脱位的⼀部分,从创伤机制与创伤病理⽅⾯,去分析与认识踝关节韧带。
踝关节外侧及胫腓⾻间韧带结构踝关节内侧韧带结构外侧副韧带结构外侧副韧带由3束组成,由前向后分别是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
主要作⽤为限制距⾻前移和内翻。
1.距腓前韧带起⾃外踝前缘,向前下斜⾏⽌于距⾻颈外侧⾯,厚2~2.5mm。
中⽴位时距腓前韧带与⾜的长轴平⾏,与⼩腿的长轴垂直。
主要作⽤是限制距⾻前移。
2.跟腓韧带起⾃外踝尖,向后下斜⾏⽌于跟⾻外侧⾯,位于腓⾻长短肌腱的深⽅。
主要作⽤是限制跟⾻内翻。
3.距腓后韧带起⾃外踝后部的外踝窝,⽔平向后⽌于距⾻后外侧突,是3束中最强壮的1束。
主要作⽤是限制距⾻后移。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结构内侧副韧带结构三⾓韧带⼜称为内侧副韧带,与踝关节其他结构共同维持踝关节稳定。
三⾓韧带属于复合韧带,呈扇形结构,由浅层和深层组成。
踝及足部损伤
.
54
(三)症状与体征
1、一般逐渐起病,少数有急性损伤史。 2、跟腱疼痛,最初感觉跟腱在运动前或运动
后疼痛,大都于准备活动后即消失,也有 的只于某一负荷较大的动作时才疼。后期 症状较严重,以致走路甚至不负重的伸屈 踝关节时也痛,疼痛多为持续性,训练后 加重。
带。
.
47
四、跟腱腱围炎
▪
跟腱周围炎又名跟腱腱鞘炎。是由于
足踝部的过度屈伸运动,跟腱反复牵拉引
起的一种无菌性炎症。
▪
本病多发于田径中的跳跃运动员,其
次是篮球、排球、体操和羽毛球运动员及
演员。是运动创伤中病期长且治疗较困难
的创伤之一,对训练影响很大。
.
48
.
49
.
50
(一)解剖结构
跟腱是人体最大的肌腱,其近端是腓 肠肌及比目鱼肌的肌腹,远端止于跟骨后 下方。
.
34
踝关节韧带损伤为什么外侧多于内侧?
(1)由于外踝比内踝约长1cm,且靠后方, 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坚强。因此,足的内 翻活动比外翻活动大。
.
35
(2)距骨体前宽后窄。
当足背伸时,较宽的距骨体前部进入 踝穴中,踝关节较稳固;
当足跖屈时,较窄的距骨体后部进入 踝穴内,允许有一定的侧向运动和较大的 内翻运动,踝关节显得较不稳定。
57
2、慢性病例
其治疗以改善血液及淋巴循环为主, 可采用理疗及按摩等,也可使用肾上腺皮 质激素局部治疗,但效果一般,只能防止 病情的发展,而不能使之治愈。
.
58
伤后训练以安排慢速全脚掌着地跑, 并逐渐增加距离,效果好。
踝关节解剖(详解)
②中立位对抗距骨向前移位。
跟腓韧带 : ①中立位限制足内翻。
②限制距骨向前移位。
距腓后韧带: 限制踝关节过度背屈。
B
48
踝关节外侧韧带结构
B
49
踝关节外侧韧带结构
B
50
B
51
腓深神经:与胫前血 管伴行,在踝前方 分为内外侧两终支。
B
35
B
36
B
37
B
38
B
39
B
40
B
41
B
42
下胫腓韧带
下胫腓韧带 a.下胫腓前韧带 b.骨间韧带 c.下胫腓后
韧带 d.下胫腓横韧带
作用:保持踝穴紧固而又有一定的弹性, 踝背屈时下胫腓联合轻微增宽。
B
43
下胫腓韧带
B
B
31
1.内踝
2.外踝
3.距骨头内侧面
4.踝关节间隙
5.足背静脉弓
6. 长伸肌腱
7.趾长伸肌腱
8.腓骨第三肌腱
9.趾短伸肌腱
10.胫前肌腱
B
32
踝关节前方浅层解剖
1.足背皮神经:腓 浅神经至足背,分 为足背内侧皮和足 背中间皮神经,分 别分布于一二趾和 三四趾
2.足背静脉弓:由大 隐静脉与小隐静脉 互相交通构成
踝关节解剖
B
1
B
2
B
3
B
4
B
5
B
6
B
7
B
8
B
9
B
10
B
11
B
12
B
13
B
14
B
15
B
16
踝关节解剖基础
距骨体前宽后窄, 踝背屈时距骨体较 宽处入踝穴,踝跖 屈时距骨体较窄处 出踝穴
踝关节肌腱
踝关节肌腱包括四组:
外侧:腓骨长肌腱、腓骨短肌腱
内侧: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 踇长屈肌腱
前方:胫骨前肌腱、趾长伸肌腱、 踇长伸肌腱和第三腓骨肌腱
外踝局解-跗骨窦
• 跗骨窦,是位于距骨颈和跟骨前外侧间的一 个腔隙,连接距、跟骨的颈韧带、距跟间韧 带及伸肌下支持带位于此处,其内还可见一 些神经、血管及脂肪组织。
跗骨窦综合征,70%以上是由踝关节损伤引 起,临床主要症状是足外侧部持续疼痛,足 后跟部稳定性较差。病理上表现为:窦腔内 出血,韧带撕裂,疤痕形成,关节滑膜增生 疝入窦腔,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包绕或压迫血 管导致窦腔压力增高。
踝关节韧带
踝关节的韧带结构对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踝关节韧带依据解剖位置共分为三组: 胫腓间韧带 内侧韧带(三角韧带) 外侧韧带复合体
胫腓间韧带
胫腓间韧带
胫腓间韧带 胫腓前韧带 骨间韧带 胫腓后韧带 胫腓横韧带
作用:保持踝穴紧固而又有一定的弹性, 踝背屈时下胫腓联合轻微增宽
后方:跟腱
踝关节肌腱
踝关节肌腱
踝关节周围肌肉
踝关节运动相关肌肉
内踝局解-跗管
• 跗管内容物由前向后以此为:胫骨后肌腱、趾长屈 肌腱、胫后动静脉、胫神经与踇长屈肌腱,腱鞘周 围包以腱滑膜鞘。经过此处的屈肌腱在踝跖或背屈 时有90-110度活动度,屈肌支持带约束肌腱、防止 其滑脱。
• 跗管综合征:由于活动度增加导致腱鞘充血、肿胀, 屈肌支持带增厚导致跗管压力增高,挤压神经、血 管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局部肿、酸痛,足底 或足跟内侧感觉麻木,足趾皮肤发亮、少汗、汗毛 脱落等。
足踝影像
胫骨后肌腱撕裂
下胫腓联合韧带撕裂
跟腱断裂
病因病理机制: 有体育运动史,对抗收缩力的足被动背屈 (小腿三头肌群) 常位于跟骨上方2~6cm处发生断裂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 病和痛风 急性断裂:易患因素包括慢性跟腱炎和部 分撕裂
跟腱断裂
• MR表现:(信号+形态)
正常变异:距骨三角骨
三角骨
男 17 岁
男 22 岁
三角骨
女 28岁 外伤
三角骨 or 撕脱骨折?
三角骨
3-29摄片
5-14摄片复查
三角骨区的小骨片通常为创伤所致的异位组织,可由距骨后突撕脱 所致。骨折机制为位于胫骨后缘和跟骨之间的距骨后突的牵拉式压缩。
男 17 岁 外伤
X线诊断:考虑距骨上缘撕脱骨折
腓骨下副骨
撕脱小骨片
腓骨下副骨 女 36岁 外伤
腓骨下副骨
撕脱性骨折
腓骨下副骨
男 50 岁 外伤
撕脱性骨折?
女 7岁 外伤
男 9岁 外伤
双侧对照
第五跖骨粗隆
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常为横行骨折,即骨折线垂直于 跖骨骨干,它是由于腓侧短肌肌腱应力所引起的撕脱骨 折,也称“JONES骨折”。该骨折应与第五跖骨粗隆 突起鉴别,尤其是9-15岁的儿童,常常可以出现第五跖 骨基底部的骨骺,常表现为纵行透亮线,骨片边缘一般 规则光滑,周围软组织无明显肿胀。
踝关节解剖
• 踝关节的支持结构包括关节囊、内侧和外侧韧带 以及骨间韧带。 • 内侧三角韧带顶端附着于内踝。分为表层和深层 纤维,并呈扇形向远端延伸,向前止于足舟骨粗 隆,其余的纤维止于载距突和距骨。 • 外侧韧带复合体包括三条韧带。距腓前韧带最薄 弱,容易损伤。距腓后韧带比距腓前韧带强壮, 自外踝后方横行或水平走行。跟腓韧带自外踝几 乎垂直走行延伸至跟骨外侧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踝部基础解剖骨与关节
足部的骨可分为附骨(7块跟骨、距骨、骰骨、足舟骨和3块楔骨)、跖骨和趾骨,此处的解剖学位置术语常用足底、足背描述;一般用远端、近端分别描述足尖侧、足跟侧。
因肢体发育早期发生旋转,导致手的拇指在外侧,而足的拇趾在内侧。
1骨学
足背面观
距骨滑车:滑车状关节面,使胫骨下端和距骨相关节。
距骨:距骨为跗骨中位置最高的骨,直接位于胫骨下端。
外侧区域有一关节面与腓骨下端相关节,其前部突出为距骨头,与足舟骨相关节。
距骨头:位于距骨前面的突起,靠一狭窄的颈部连接距骨体,有一关节面与足舟骨相关节。
足底面观
跟骨:跗骨中最大的骨,后面形成跟后突起,为跟腱(Achilles 腱)附着点。
跟骨表面有一粗糙区域,为足肌附着点和肌腱通道。
跟骨近端有两个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远端有一关节面与骰骨相关节。
跟骨结节:跟骨向后的突起,能在足跟部触知,为跟腱(Achilles腿)和覆盖足底肌肉的跖腱膜的附着点。
拇长屈肌腱沟:位于跟骨内侧的浅沟,内有至足底的肌肉、血管和神经通过。
楔骨:楔骨呈楔形,共有3个,近侧与舟骨相关节,远侧与第1~3跖骨底相关节。
内侧楔骨最大,中间楔骨最小,外侧楔骨形成楔形的底。
内侧楔骨呈倒置的楔形,是足横弓的主要组成部分。
3个楔骨近侧均有凹陷的关节面与舟骨相关节。
内、外侧楔骨向远端延伸,超越中间楔骨,均与第2跖骨底相关节。
足外侧面观
骰骨:位于跟骨远端。
骰骨近端与跟骨相关节,远端与第4和第5趾骨相关节,内侧与足舟骨和第3楔骨相关节;背外侧粗糙,便于韧带附着;骰骨远端含有骰骨沟,内有腓骨长肌肌腱通过。
足内侧面观
足舟骨:扁平,位于跗骨远排内侧,向后与距骨头、远端与3块楔骨相关节。
足舟骨内侧面有一突起为足舟骨结节(粗隆),为一些肌肉附着点。
跖骨:跖骨属长骨,共有5块,后近端连结跗骨,远端伸向每个趾骨,体部在横断面上为三角形,有轻度弯曲和凹陷,两端较粗。
2关节
踝关节:由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胫、腓骨下端的膨大突起分别称为内踝和外踝。
踝关节使小腿与足相连结,关节囊附着于各关节面的周围,同时有许多韧带加强。
它属屈戌关节,可做屈、伸、内收、外展和旋转运动。
跗横关节:该关节位于距骨、跟骨的前方和足舟骨、骰骨后方,由跟骰关节和距跟舟关节联合构成;前者属鞍状保节,后者属于杵臼关节。
跗横关节可做屈、伸、收展和旋转运动。
跗跖关节:由3块楔骨和骰骨的前端与5块跖骨的底构成,可做轻微的滑动。
骨间韧带、足背韧带和底韧带均可加强该关节。
跖趾关节:由跖骨头和相应的第1节趾骨底构成,可做轻微的屈、伸、收,展和旋转运动。
该关节可被外侧韧带和一横跨第1趾骨到第5趾骨足底面的横韧带加强。
趾骨间关节:可做屈、伸运动,关节囊可被内、外侧韧带加强。
踝:X线平片
C:跟骨 CB:骰骨 F:腓骨 HT:距骨头 LC:外侧楔骨 N:足舟骨 PT:距骨后突 ST:跟骨的载距突 T:胫骨 TC:跟骨结节 TM:第5趾骨粗隆 TT:距骨滑车
3韧带和肌腱
右足:外侧面
1.足底长韧带
2.腓骨长肌腱
3.腓骨短肌腱
4.跟骰背侧韧带
5.骰骨
6.楔骨背侧韧带
右足:内侧面
4足弓
足弓:足部共有3个弓,即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和横弓。
内侧纵弓:足内侧缘的跟骨和第1跖趾关节之间部分为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3块楔骨和它们的3块跖骨构成。
跟骨的后侧面和3个跖骨头是其支撑点,其稳定性主要依赖于韧带,骨骼本身对稳定足弓的贡献很小。
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第4跖骨和第5跖骨构成。
跟骨和2个跖骨头是其支撑点,其稳定性主要依赖于韧带(骨骼本身对稳定性的意义不大)。
横弓:由5个跖骨底、骰骨、楔骨构成。
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呈楔形,适于形成横弓。
韧带将楔骨、跖骨底连在一起,是维持横弓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