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国画大师(22位)

中国国画大师(22位)

中国国画大师(22位)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家的独得之秘,它的内涵幽远深邃,它使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国之睿智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左宗棠语)。

证之书画,斯称至言。

这就使中国画具有了一个突出的特点:画上题诗或题字,使诗、书、画汇合成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更加丰富的美的享受。

所以一般学国画之人也都要学书法。

在中国画坛上,有很多的国画大师,他们的书法水平也具有相当的艺术造诣,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气象。

齐白石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

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

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

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

齐璜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无不卓绝的大艺术家,在艺术上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

对这四绝,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张大千张大千(1899~1983),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

其二哥张正兰,即是著名的画虎大师张善子。

他们的画室名“大风堂”。

张大千的一生,才华横溢,极富传奇,建树甚伟,贡献极巨,声名遐迩。

张大千曾广泛学习唐宋元明清中国传统绘画,尤得石涛等大师神髓,被国内外艺坛称为“当代石涛”。

《浅谈诗书画印》

《浅谈诗书画印》

《浅谈诗书画印》严雪【摘要】:正我国的绘画综合了诗文、书法、印章等艺术,形成我们民族绘画上的特殊风格。

一般来说,历代有成就的大艺术家、绘画大师,都是大学问家。

诗、书、画、卬皆精,所谓“画外之功”正是如此。

如王维,是唐代大诗人,又是大画家,诗的境界非常美,画也很美,可谓”书画同源”、”诗情画意”。

1. 书法与绘画关于”书画同源“,是说画之道在书法中,要明绘画笔法,先研究书法。

我国古代画论中对此就有叙【关键词】:书画同源书法绘画中国画用笔文人画诗与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艺术家【正文】一、中国画的定义和发展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醮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1840年以前的绘画都统称为古画。

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精品文章认识。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

表面上,中国画是以题材分为这几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

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

中国画之所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其实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二、中国书法在中国画中重要的因素我国著名书法大师启功老先生,开始时学习中国画,当他认为自己的画可以登上大雅之堂的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指出,在画而上的书法落款太差,使作品的艺术效果大大打了折扣。

在这方而的“故事”很多,它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画如果有一个好的书法功底,是中国书画艺术成功的基础。

第7课《书法的点画之美-书画同源》教学设计-七年级美术上册

第7课《书法的点画之美-书画同源》教学设计-七年级美术上册
莽莽天宇、恢恢地轮,一切有形有影、有声有色的万象,都是书法家匠心的依据,当然也是画家创造的源泉。天上的云走霞飞、地上的山耸泉注;植物的抽丝吐绿、动物的奔突潜藏;朝辉夕阴、风雨雪霰,都是顺乎宇宙大智慧,都含有和谐的本性,书、画家观察之、体味之、神会之,形诸笔墨,画家乃有笔底幻化万象,书家乃有毫颖竞走龙蛇,所共同追求者——万物之神韵尔。由此可言,书法与绘画艺术不过以其不同的形式,追求事物共同的意趣、神髓之源——天地不言的大美所在,也即二者具有相同的神髓、意趣之源。
在本课时的学习中,致力于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赏析的方式学习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一脉相承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民族自信。本课时从大书画同“起”源、书画同“形”源(表现形式和笔墨运用)、书画同“神”源。
(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三大时间点入手,运用赏析对比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尝试运用本单元教学知识创作一幅中国画作品并进行书法题跋。初步感受文人画创作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本单元课内的知识点,使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同生活感悟关系密切。
思考:文人画的组成。
二、新知讲授
(一)书画同“起”源
1.书写作画工具同源
书法和绘画的起源:图画和文字作为先祖们记事的工具,自是拥有相同的起源。(课件出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
(二)书画同“形”源
1.表现形式同形
(1)“一笔书“ 赏析
王献之《群鹅帖》
唐代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维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既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教学设计表
年级七年级上册科目美术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人们常说的“书画同源”,可能是指汉字的产生是从“象形”发物的。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洁拙,日月是也”《说文解字》。

其实,这“源”,是指艺术创作中最本质的源。

远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人类早就用绘画来表现与他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

中国书法艺术形成晚于绘画。

然书与画二者是“异形而同品”。

也就是说:“字与画同出于笔,故皆曰写,写虽同而功实异也”(汤贻芬《画荃析览》)。

中国书画的创作方法、手段有着惊人的一致。

都以纸、笔、墨为工具材料,把运笔分为落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都用中锋、偏锋、顺笔、逆笔、回笔等,以提、按、顿、挫、轻、重、缓、急来表现高、低、强、弱、俯、仰、争、让,追求干、湿、浓、淡、疏、密、虚、实等的变化,创作出具有神彩飞扬、气韵生动的作品为最终目标。

但中国书法赖以存在的文字,创造汉字的艺术造型为主,绘画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造物象为主。

前者是“书以言情,书为心画”,后者是“画以状物,画状物形”。

书画在基本作用上,有两种美感。

一是发于意志,曰气,代表气势的阳刚之美,一种是发于情感,曰韵,代表风韵的阴柔之美。

书画所表现的风格,是气和韵的流露。

绘画既有线条,又有形像和色彩(亦有不着色的)。

而书法只有抽象的线条。

所以,书法线条的气、韵表现比绘画更为强烈。

同时,书法与绘画又互相影响,互为补偿。

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除应物象形、尤其随类赋彩离书法较远外,余者也是书法创作的法则,清刘熙载说:“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

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笔”。

这是以画理来喻书理。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了王献之的一笔书,便有了陆探微(南朝时宋人)的一笔画。

南朝梁的张僧繇作画按东晋书法家卫夫人的《笔阵图》。

唐代画圣吴道子的用笔来自张旭的草书。

唐寅说:“工笔画如楷书,写意画如草隶”。

谈书法艺术与中国画的完美结合

谈书法艺术与中国画的完美结合

谈书法艺术与中国画的完美结合作者:王大凯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15期摘要中国书法和国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相通之处。

它不仅体现在共同的创作理念上,同时在诸多表现技法等方面,将两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中国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在强化中国画的笔墨与精神性、加强艺术感染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它需要画家有多方面的文化积淀,是书画创作者学识、修养、情感、喜好的集中展现。

关键词书画结合笔墨精神传统文化中国的书法与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书法和国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互相影响,互相补充。

书画结合,可以把两种艺术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扩大画面境界,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

特别是对于一幅传统的中国画来说,把书画结合起来,似乎才表现得更为完整,更有特色。

一、书画结合的缘起与发展书画结合如从源头来看,中国的文字历史是从商代开始的。

在当今被认知的汉字中,以甲骨文为最早,因而它被视为中国最早的文字。

同时,也就成了中国最早出现的一种书法形体。

如果追寻甲骨文的源头,那就可以上溯到六千年前西安半坡遗址先民们在彩陶器皿上刻画的许多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把这两者放在一起相比,就可知道三千年后出现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进步及成熟的文字,并且具有相当艺术水平的文字。

它为汉字的演变奠定了基础,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了先河。

在创造文字的开始阶段,其主要的手段是象形,也就是模拟事物的外形轮廓,而这与中国乃至世界多处的摩崖图画都是相通的,由此可见,“书画同源”是从艺术的起源来说明书与画之间关系的。

国画与书法从其源头开始发展到今天,其使用的工具也都是相通的。

最初使用的都是雕刻工具,从石头(石斧、石凿)逐步发展到金属(雕刀),及至到书法和国画发展成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之后,使用的工具仍然相同,主要是毛笔、墨汁、宣纸。

由于使用工具相同,就决定了书法与国画这两门艺术在创作理论方面也有众多相通之处。

简论中国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简论中国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简论中国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中国画与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将对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进行浅谈,探究两者的联系,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中国画与书法的起源中国画和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铜器铭文时期。

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刻刀雕刻和笔写,将写字和画画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被逐渐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画画和写字风格,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画和书法。

二、中国画与书法的联系中国画与书法的联系非常密切,它们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

首先,中国画和书法都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们的发展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画和书法都强调“气”和“韵”,更加注重笔墨、形态、色彩、线条等方面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

其次,在表现手法方面,中国画和书法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中国画强调的是“意境”,有不少画家都喜欢在画作的边缘加上一些诗句或者词语,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而书法则是直接表现文字。

在字型、布局、笔画等方面,书法也借鉴了很多中国画的元素。

例如,在点画、造型、排版等方面,书法都有很多类似于中国画的表现手法。

此外,在笔墨方面,中国画和书法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中国画和书法都讲究墨色的运用,但是二者在墨色的使用上有所不同。

中国画强调的是墨色的淋漓尽致和水墨的表现力,而书法则非常注重“骨气”,即笔画的骨头和血肉之间的关系。

三、中国画与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画和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中国文化的漫长历史中,中国画和书法一直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翰墨书画即为其中代表。

在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都具备了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出自名家之手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技艺上,都具有非常高的水平,许多名家作品留传至今,成为后代人群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素材。

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中国画和书法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书画同源名词解析

书画同源名词解析

书画同源名词解析1.【问题】书画同源名词解析【答案】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术语。

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在画史上,以先秦诸子的所谓:“河图洛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

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此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

《殷契》古文,其体制间架,既是书法,又是图画,近人郑午昌说“是可谓书画混合时代”。

中国的书画不同于西洋各国。

而中国传统的绘画和书法,却有很多相同之处,甚至于写中国字和画中国画,在用笔的方法上,简直如出一辙。

中国写字与绘画的“文房四宝”完全一样,文人又常在舞文弄墨之余作画,自然把书法的用笔带入画中。

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画在陶器上的图画如鱼、蛙、鹿、鸟、花叶、舞蹈等,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

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用线条画成的一幅幅小画,后来才演变为现在使用的汉字。

正因为绘画和写字都用同样的工具,并且都是以线条为主,故有“书画同源”之说。

这就使中国画具有了一个突出的特点:画上题诗或题字,使诗、书、画汇合成一个艺术整体,给人以更加丰富的美的享受。

自从书画相会,中国画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更加抽象、深沉,其主要代表就是文人画。

笔墨的力度美、韵律美、拙重美,以及它的无限的造型能力和宽阔的韵域,自古就为文人所喜爱。

很难想象不用笔墨或不讲笔墨的中国画。

笔墨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的载体,就是“书画同源”的中国文人画。

浅论“书画同源”之说

浅论“书画同源”之说

浅论“书画同源”之说摘要:中华民族的书画有几千年的历史,“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独有的精神与艺术载体,自从书与画相结合,中国画就发生了极大地变化,画作的意味变得更加抽象与厚重。

在对中国书法与绘画作品进行研究之后,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它们的形与意是一脉相承、珠联璧合的。

但“源”其何处?“源”又为何?本文将引古及今,对此学说作一浅谈。

关键词:书画同源技法形与意“书画同源”这一说法古今相传,意为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两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这一说法也成了中国艺术的基础理论,中国自古就有类似的论述。

“源”不仅仅只是指起源,即中书法与绘画与有着相同的起源,还包括书法与绘画笔墨表现形式的相近规律。

考古出土的战国帛书《楚帛书》中,已经出现了书与画相结合的形式。

早在唐代时期,画家张彦远,在其著录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就有一段表述“书画同源”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

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在其著作中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同源而异流”等说法。

但最早明确提出“书画同源”这一说法的,是元代大画家兼书法家赵孟頫。

他在一幅名为《枯木竹石图》的画中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这成为了提出“书画同源”这一口号的始祖。

以书法诗词入画,是中国画在形式美中的重要开拓,是中国画笔墨技巧的显著特征。

在近现代一些知名的画家,有许多都是由书入画,最后在绘画中的造诣超越于书法,使这一说法的根据更加充分,更有不少知名画家支持此学说。

关于产生“书画同源”这一说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汉字与绘画的起源具有相同之处图画在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出现,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绘制了几何纹饰、人物与动物的形象。

这些图像富有丰富的变化节奏,具有生动的趣味和天然质朴的美感,并与彩陶的器形和实际的需要完美结合。

书法美学元素在美术绘画中的表现

书法美学元素在美术绘画中的表现

书法美学元素在美术绘画中的表现作者:罗皋毅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24期摘要:我国的书法在产生之初,就与我国的绘画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书法与绘画各自发展,同时又互相影响。

我国的书法和绘画都属于线条艺术,二者具有相同的美学元素。

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互相渗透,书法创作主要参考绘画的具体审美标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绘画追求形神一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围绕书法美学元素在美术绘画中的表现展开了讨论,希望能够为中国绘画的民族性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书法美学元素;美术绘画;表现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4-0-02学习研究中国书法艺术,属于传统绘画母性的本质问题,传统绘画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程度是具有较高要求的,我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是一脉相承的,在审美价值方面,书法与绘画具有很多的共同点。

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是基本相同的,线条是表现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基本手段,在墨法要求方面也具有一致性。

中国的书法与中国绘画在产生之初,二者之间就存在密切的关系,所谓书画同源,历朝历代的知名书法家,大多都具有深厚的绘画功底,都会以书入画,书画双修,比如说宋徽宗、赵孟顺、董其昌、唐寅、齐白石、启功等。

如今,很多的画家普遍存在书法功底薄弱的问题,特别是青年画家,对于书法文化方面的学习并不重视,这样就会影响画作的品格。

在绘画中,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学习研究中国绘画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习研究书法美学元素。

一、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在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书法艺术和中国绘画艺术之间具有紧密联系。

通过对甲骨文的观察可以发现,甲骨文中有很多图案形式的符号,而汉字中的象形文字也是来源于简单的图案,书画作品的完成,都是以线条为基础,运用笔墨的规律也具有一致性。

象形图画在发展过程中演变为线条符号,中国的象形字就是利用线条来勾画出来的,在让人们欣赏的同时,也能满足人们在审美方面的需要,这也体现了象形字的艺术价值,象形字是艺术的起源,同时也是文字演变的重要基础。

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

浅谈书画“同源”摘要“书画同源”道明了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

本文从书画在思想上、用笔用墨的技法上以及对创作者的要求上同源来论证书画的关系。

以期读者深入的了解中国画与书法的关系,同时了解中国画从宋代开始由画院画走向文人画道路的原因以及中国画家“弃实求意”这一艺术追求的根源。

关键词书画同源;书画的关系;笔墨;文人画一、书画同源的提出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首次提出“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观点。

张彦远认为在源头上“书画同体而未分”,在张彦远看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画。

”道出了书法与绘画两类艺术在源头上的差异,两者源同,流不同。

在论及顾陆张吴用笔时,张彦远将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认为陆探微的一笔画直接发微于王子敬的一笔书。

通过分析陆探微的用笔特点、联系张僧繇与卫夫人“笔阵图”的关系,更进一步证实“书画用笔同矣”。

这是后世“直以书法演画法”打下基础。

宋元之后的绘画中书法的成份更重要,诗、书、画、印结合成为文人画的基本特点。

二、书画在哲学思想上同源老子的道家哲学认为“道”是万物之始,是世界的本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对世界本源的概括直接影响到后世对艺术的认识。

东汉蔡邕提出过“一笔画”,晋代王羲之也有过相关的论述,清代石涛畅论“一笔画”。

老子的“道”以“有”和“无”的统一,“虚”与“实”两种形态出现,他说:“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中国画讲究布白,“计白当黑”、“挂一二漏万”将人们的视野从有限的画面空间中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画国画讲“实处容易虚处难”,“实”代表能看的到的事物,“无“代表看不到的云、气等。

同样书法讲究字体的布白,章法上的布白。

这些基本理论的思想源泉可以归结到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在色彩观念上重视“玄”色即“黑”色他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12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可见老子对绘画黑色的钟爱。

“玄”与“素”,“质”与“朴”成为中国画实践与绘画理论的核心。

方闻丨文字与图像——中国诗书画之间的关系

方闻丨文字与图像——中国诗书画之间的关系

方闻丨文字与图像——中国诗书画之间的关系01众所周知,中国画与书法、诗文有密切的关系,可是文字与图像究竟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工具。

假如,我们随便论说诗与画可以转位互换,或说每一个艺术家可以随意地从诗移到画,或从画转到诗,我们可能会把这个问题愈说愈糊涂了。

这个问题在西方艺术批评史中也不陌生,18世纪德国大批评家莱辛在他著名的论文《拉奥孔》中,曾经说过:那聪明的伏尔泰常说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

这种夸张的说法从前希腊诗人西蒙尼台斯早也用过。

因为其中不无道理,所以我们也就原谅了这种说法基本的不准确性。

其实,古希腊先哲并非不知道这种说法的毛病。

他们只用西蒙尼台斯那句话来描写诗与画一般性的效果。

而且他们常会指出:即使诗与画可能发生类似的效果,这两种不同的艺术的对象,与他们本身模拟作用的方法,还是基本上绝不相同的。

▲苏轼《木石图》(局部)纸本墨笔佳士得拍卖行2018秋拍在西方,艺术基本出发点,就是模拟事实。

从莱辛的出发点来讲,诗跟音乐一样,是模拟时间性的艺术;而绘画与雕刻,是模拟空间性的艺术,并且他认为:每种艺术是不同的模拟工具、应该配合模拟的对象。

所以他主张:假如说:画与诗是采用两种完全不相同的模拟符号与方法——那么前者便是在空间中表达形与色,而后者即是在时间里创造音乐。

又假如说:符号必需明确地跟它所指的对象有适当的关系,那么在绘画中并列的符号,只能表现物象全体或部份的并列形态,而诗中连续的符号,只能表现对象全体或部份的连续状态。

可是,中国的艺术家很少考虑到在他们的作品中,创造出时间与空间上的统一性。

在中国艺术品中,有时会故意忽略时空逻辑的现象。

常为人所乐道的是8世纪诗画家王维的故事:在他的诗与画中经常把季节和地理等相关事物弄乱了,以便产生一种自然而使人惊异的效果。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王维……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回得天意。

书画用笔同法解读

书画用笔同法解读

书画用笔同法解读
书法和绘画都是使用笔和墨(或颜料)进行艺术创作的形式。

虽然二者有相似之处,但在用笔和笔法上有一些不同。

在书法中,用笔注重着墨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书法作品追求笔画的流畅、韵律和神韵,通过不同的笔画形态、粗细变化、起承转合等方式表现文字的美感。

书法作品的笔画一般快速、流畅,力度均匀,注重笔法的规范和严谨。

常见的书法书写笔法有提笔、落笔、顿笔、回头等。

而在绘画中,用笔更注重形象、色彩和层次的表现。

绘画作品旨在通过线条和色彩的组织来表现主题、情感和意象。

使用的笔法多种多样,比如细画、粗画、柔画、硬画、墨渲等。

绘画中的用笔技法有点画、勾线、披麻、挑白、挑彩等。

然而,尽管书法和绘画在用笔和笔法上有所区别,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注重笔墨、线条和形象的表现,都追求笔法的巧妙运用和艺术效果的呈现。

一位擅长书法的艺术家通常也会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因为二者在创作过程中都需要对笔法的掌握和运用。

金农绘画与金石书法的关系

金农绘画与金石书法的关系

金农绘画与金石书法的关系金农是中国著名的美术大师,他是中国画协名誉主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他的绘画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在中国画坛上影响深远。

而金石书法也是一种很有特点和魅力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化、艺术和书法领域。

在国内外的艺术市场上,金农绘画和金石书法都备受珍视和推崇。

那么,金农绘画和金石书法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首先,要搞清楚金农绘画和金石书法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了解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内涵。

金农的绘画风格以笔墨繁简、韵味深远、创意性强而著称。

他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绘画中,传承并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金农的绘画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

而金石书法则是一种基于金石文化的艺术形式,它源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发展至今日,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而受到广泛喜爱。

从技法上来说,金农绘画和金石书法也有着相应的联系。

因为金农的绘画作品韵味深远,而金石书法也是以其千古流芳的艺术韵味而著名。

在技法方面,金农的绘画作品重视墨韵而偏重于色彩表现,而金石书法则侧重于对墨效加工的微妙处理,强调“笔势”和“墨趣”。

从文化内涵和时代性方面来看,金农绘画和金石书法都融合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金农以其独具匠心的绘画风格,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结合在一起,以达到突破传统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而金石书法则更加注重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精髓,通过对金石文化的研究和发掘,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变革和升华。

总之,金农绘画和金石书法虽然各自独立发展,但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和联系。

它们都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同时,它们也都已经完成了与当代艺术实践的深刻对话,并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可以看出,金农绘画和金石书法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浅析金农书法与绘画的内在关系

浅析金农书法与绘画的内在关系
行 了大 胆 的 创 新 , 使 油 画 成 为 具 有 中 国本 土 气 息 的 一 门 艺 术 。
浅析金农书法 的内在关系
早在 1 9 世 纪末 , 革命 洪流 与西 方现代 文 明发 生碰 撞。 改
渡 时期也是 书法发展 变化 的一个转折 时期。金农在清初相对安逸
的环境 中, 客观上 把握住 了艺术的历 史脉 搏 , 以其深厚 的学识 、 聪 慧的诗才 、 广博 的阅历投入 书法 、 绘 画创作 , 最终成 为一位彪炳 千
任何 艺术的发展 与整个 社会政 治 、 经济 、 文 化等都有 着 密切 的 关 系。 于是 , 无论是 对 中国普 通 劳动人 民现 实 生活状 况的 再
看, 他 主张“ 弃众人之 所好 , 收众人之所 弃” 。从 共时性 的角度 看 ,
金 农主 张“ 不趋 时流 , 不干名誉” “ 不寄人 篱下” 。他主张 向民间艺
好 收藏 , 年 五十始 学画 , 涉笔 即古 , 不 同凡
响, 居 当时画坛 首席。他怀才 不遇 , 居 西方
寺, 至衰老 穷困而死 。他独创 了“ 漆书” , 诗 文有《 冬心诗集》 《 冬 心随笔》 《 冬心 杂论 》 等
著作。

性得 以回归, 如罗 中立 的《 父亲》 、 陈丹青 的《 西藏组 图》 、 忻东 旺 的《 诚 城》 、 广廷勃 的《 钢水 、 汗水》 等。农 民形 象在 油画艺术创
有 了创作素材和 有利 的创作条件 。在这 时期 的油画创 作 中, 艺 术家在 关注普通 农 民群 众现 实生活 的基础上 开始将 目光转 向
关键 词 : 金农 书法 绘 画
金农( 1 6 8 7 —1 7 6 3 ) , 浙 江仁 和 ( 今 杭

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

“书画同源”辩提到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大多数人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个影响深远的观点:“书画同源” 。

正因为影响深远,所以启功先生在《谈诗书画的关系》一文中提到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是一个“大马蜂窝”,不可随便乱捅。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论者津津乐道于“书画同源”,以为只此四字便可道尽书画关系的精髓。

可是,书画真的同源吗?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观点不仅盛行于古代而且流行于当前?等等。

为回答这诸多问题,不妨先追溯一下“书画同源”说的历史。

研究中国书画理论的人,都认为“书画同源”说的创始人是唐代张彦远。

其实,真是冤枉了古人。

考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有两处提到书画关系。

一为:“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

’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先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

”(1)另一则是说:“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

其后陆探微亦做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2)(着重号为作者所加)两则丝毫不谈同源。

前一则中,图识和象形,确实是对具体物象的高度概括。

可“六书”中还有指事、会意,尤其是指事字,与绘画无关。

颜光禄以八卦、文字、绘画皆出于“图载”,尤如言艺术起源于劳动,范围过大。

又言“异名同体”,体与名相对,源与流相应,张彦远称异名同体,而不言异流同源,是从哲学的高度谈书法与绘画在本质上的相同。

这不仅是治学严谨的表现,也明示张彦远并没有提出“书画同源”这一观点。

其二仅言“用笔同法”。

己是具体分析书法和绘画的相近性。

在书法、绘画艺术中,相同的用笔虽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法”与“源”,字既不同,意思也不相同。

虽然如此,张彦远把书法和绘画放在一起从哲学的高度上做深入的比较,己为后来书画同源论者开了一个头。

宋代时,由于文人画的兴起,“书画同源”的赞成者多了起来,郑樵在《通志》中说:“书画同出,画取形,书取象,画取多,书取少。

书法元素在国外绘画中的应用

书法元素在国外绘画中的应用

书法元素在国外绘画中的应用
书法元素在国外绘画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线条表现:书法中的线条表现力丰富,有力量感和节奏感,这种表现方式被一些国外画家借鉴,用于表现画面中的轮廓和细节。

例如,在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用笔触表现自然风景的线条,表现出光影变化和景物的质感。

2. 构图:书法中的章法、布局对画面构图有启示作用。

一些国外画家会借鉴书法的构图方式,通过线条的走向、交叉、疏密等关系,营造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3. 意境表达:书法强调情感表达,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轻重等变化,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这种表达方式也被一些国外画家所借鉴,用于表现画面中的情感和主题。

例如,在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的画中,他通过自由挥洒的笔触和浓淡相间的色彩表现画面的动感和情感。

4. 形式创新: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其本身就具有创新性。

一些国外画家会借鉴书法的形式,结合其他艺术手段,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例如,在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将书法的笔触和形式与绘画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画面效果。

总的来说,书法元素在国外绘画中的应用是一个多元化的过程,它不仅涉及艺术技法的借鉴和融合,也包含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通过借鉴和运用书法元素,国外画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中国文化,同时也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和可能性。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金士焯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金士焯

浅谈中国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金士焯中国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因为两者在其工具材料上的相同,特别是毛笔这一特殊的工具,其执笔、运笔的方法也是基本一致,而另一方面是关于用笔的要求,自古就以中锋为上的基本规范和理念,作为书法和中国画所秉持。

所以唐代张彦远说“书画异名而同体”。

书画自古就是相通,古人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

用石涛的话说是“其具两端,其功一体”。

历史上一身兼书画二任者大有人在。

有以书入画者,也有以画入书者,有以画名世者,也有以书名世者,所以就出现了画家的书法和书家的绘画。

画家作书多将其绘画之笔墨意趣之于书,故书有画意;书家作画,擅长将书法的笔法气韵用之以画,故画有书味。

无论是画家之书还是书家之画,高水平的其法与理都是相通的。

在书法史上,画家书法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

简单一点说,从宋代的米黼开始,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的石涛、八大、郑板桥、金农、赵之谦等,除了在绘画上的成就之外,他们在书法艺术上面也有特殊造诣,他们的书法在那个时代中也可谓独放异彩。

以至于到了二十世纪,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家也都是享有盛誉书法名家啊!他们书法方面的成就在他们绘画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因此说明书法给他们的绘画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反,他们的书法又得益于在绘画形式美方面的启发,使书法所表现出不同于纯粹的书家的魅力。

画家书法比较有造诣者,常在书法形式中另辟蹊径,不断创造新的形式和语汇,个性鲜明,“艺术”意味突出。

宋代的尚意书风,米黼最为典型。

董其昌的山水画以淡取胜,又以其画之淡墨,运用于书,使其书法之墨法层次丰富,于笔法之外,从墨法上开创新路。

八大堪称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的代表。

他将书法和绘画两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使其书法充满了画意,绘画增强了书法的意味。

三百年来,八大是以画家名世的,但人们往往忽视,它的绘画成就是以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为基础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书法上的“八大体”,也就不可能出现风格独特的八大画的风格,书画兼通的八大十分重视书画的内在联系,不仅在创作实践上将书法的用笔和字体的空间造型渗透于绘画,而且在理论上明确提出“画法兼之书法”的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画相得益彰,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书法与绘画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
重要地位。

书法是通过笔墨的运用,用意境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艺
术表现形式,而绘画则是“以形传神”的方式,通过色彩的运用表达
艺术家的情感与思维。

尽管书法与绘画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不尽相同,但二者在文化背
景和内涵上却是息息相关的。

祖先们将字体设计成艺术的形式,书法
因此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并成为艺术界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绘画也与书法一样,在绘制过程中,艺术家会以诗句、文言文等文化
内涵为创作文化背景,创造性地将文化内涵和自己的理念化为图像化
的艺术品,让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和继承文化和价值观。

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也在渐
渐发生变化。

现代书法和绘画之间的联系已经越来越深入,艺术家们
在创作当中不再只看重传统手法,也开始创新性地将两者结合。

同时,很多艺术家还将书画艺术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和传承。

不仅如此,很多文化机构也将书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放在
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倡导创新思维,培养更多的有才华的艺术人才。

总之,书画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中华文化内涵紧密
关联。

书法与绘画的相互融合,不仅创造了更多的艺术形式,也为我
们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平台。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
以从中收到启发,让中华文化走得更远更广,让我们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