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作者:强迎春
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24期
摘要:园区规划环评从引入国内至今,经历了较大的发展与变革,其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但规划环评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真正落到实地,现阶段规划环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入园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基于各种原因未能将园区规划环评作为选址与建设的前置条件,规划环评的相关制度和保障不够完善,老工業园区重新进行规划环评又困难重重,规划环评现状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完善相关制度,加速规划环评的审批流程,增强规划环评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独立性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园区规划环评的体系。
关键词:园区规划环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建议
园区规划环评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规划环评的发展历程、现阶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和优化建议。
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
规划环评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法律里是2002年,当时国内对其认识不足,只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定为参考数据,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做更多的强制性要求。
在2002年伊始之初,规划篇章和说明的内容涵盖在建设方案里,内容寥寥。
2000左右成立的园区大都选址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地区。
虽然污染防治措施简陋,但胜在企业数量少、国企多,管理规范,与敏感区的距离远,污染和影响均不显著,当时企业都是“先上车后买票”。
2006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复函》(环函[2006]230号)和《关于进一步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办[2006]109号)文件,明确提出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开发规划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并由环保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专家和代表提出审查意见。
此时,规划环评的论述要点依然落在园区设立是否满足国家对开发区的建设要求,四通一平的保证性,园区规划的产业是否为国内大力发展的行业,各级环保研究所也在努力尝试分析环境容量,但是园区规划环评无实际数据论证,内容空泛,园区实际招商引资情况与报告差距很大。
直到2009年国家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详细的规定了规划的具体内容,提出了编制要求、审查要求、跟踪评价的要求,更是首次明确了法律责任。
这是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相关制度进行了完善,但是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1]。
从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设立的深圳特区蛇口工业园开始[2],截止2008年,我国国家级经开区共66家,包括东部国家级经开区35家、中部国家级经开区17家、西部国家级经开区14家。
上述园区的规划环评基本都是在2008年补充的评价,其对园区发展规划的指导仍不能起到决定作用。
根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审核结果显示,2018年国家级开发区有552家。
其中,国家级经开区共219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6家;海关特殊监管区135家;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19家;其他类型园区23家。
园区发展非常快,但入园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基于各种原因未能将园区的规划环评作为选址与建设的前置条件,长期存在着的行业类别和建设选址不符合园区规划环评的批复要求,导致该类问题存在的原因,既有规划环评政策上的不完善,也有政府部门之间协调和联动的不到位,更有市场发展规律多变的因素。
二、规划环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相关制度和保障不够完善
园区的成立由政府牵头,多年来,环保部门缺乏执法权和话语权,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是我国经济腾飞的十年,也是环保污染日益加剧的十年,环保手续被各级建设部门束之高阁,作为应付检查的工具,规划环评被拿出来作为建设要求和执行的不多,而且其内容也都是政策导向方面的要求,没有能够落到实地的环保措施。
建设单位入园更是因为招商引资的优越条件,在园区内随意选址,扰乱园区规划布局。
形成这些因素,最根本的原因是规划环评的相关制度和保障不够完善,未被园区管理部门重视,没有问责制度,无法将环保措施落到实地,无法规范园区的招商引资范围,无法约束企业的行为,形成本末倒置的现象。
(二)园区规划环评历时时间久,往往落后于园区的发展
园区规划环评需要收集的资料庞大,编制的时间和审批时间较长,不确定性因素很多,而园区招商引资来自市场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招商部门往往诟病规划环评限制发展,规划环评五年修订一次依然跟不上入园企业的行业变化,原本应该被先置的规划环评,成为企业入园后,园区增补的手续。
总之,规划环评的内容和要求跟不上市场的发展导向,前瞻性较差。
(三)老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重新评价时困难重重
全国范围内的老工业园区都存在重新评价时困难重重,表现在以下方面:
1.工业园区被城市包围
2000年左右成立的工业园区选址位于城市周边空旷位置,距离城市较远,随着城市的发展,园区现在已经被城市包围,形成了工业园区边界与城市连接的现状,开始制约园区的发展,而随着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一些制药类、发酵类企业的异味遭到了居民的投诉,企业投入各种先进的环保治理措施,但异味难以彻底消除。
根据《关于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发[2011]14号),产业园区定位、范围、布局、结构、规模等发生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应当及时重新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这些老工业园区需要重新环评,按照规划环评的现行要求,已经污染的区域必须进行总量的削减,这意味着不符合长远规划的老旧企业必须采取措施,但是该类企业使用的传统工艺,设备老旧,环保工程上马效果往往不明显;关停和搬迁的话,要协调政府纳税、大龄员工安置等问题;新入园的企业又急待规划环评的批复。
这类问题带来的时代阵痛在所难免,虽然代价较大,但是仍然需要砥砺前行。
2.工业园区产业布局混乱,亟待整改
老工业园区随着我国改革后发展的需要,先前大量的装备制造业、化工石化医药业、食品加工业掺杂建设,产业布局混乱,污染企业包围食品行业,重污染排放量巨大等问题日益凸显,急需淘汰落后产能,整改园区产业布局,重新规划发展方向,取缔不能再作为工业园区的场地。
3.工业园区配套设施跟不上
园区配套公用的集中供水、供暖、供气设施薄弱,尤为突出的是北方园区遍布地下水井,大量抽水造成地下水漏斗,供暖不足,燃煤锅炉林立。
当务之急是整改园区不规范的公用设施,协调园区配套设施,重新规划园区发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取用地下水。
三、推进园区规划环评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改革完善规划环评体制,实行有力的保障
现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问题,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3]。
完善现行的规划环评体制,应充分明确园区规划环评的前置性,在园区规划初期就将规划环评介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园区的布局、发展、产业定位进行重新定位,结合政府政策和市场导向,即保障园区发展的利益,又兼顾环境保护的要求,为园区后续的发展留有余地。
另外,应该将规划环评的后续实施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政绩考核,切实做到招商引资也要符合园区规划,将规划环评作为企业入园的前置条件。
入园企业应切实做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二)精简园区规划环评的内容,加速规划环评的审批流程
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应该紧紧围绕产业定位、布局合理、公辅设施、环保治理措施、污染物排放总量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不应长篇累牍的列举政策,堆积资料,应有的放矢的分析、评价,采用的预测软件应根据园区的规模、行业特征进行合理选择,规划环评的最终结论应落到对园区规划提出的优化调整意见和建议上,并形成“三线一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规划的审批部门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根据园区的特色、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环境质量现状等情况,综合考虑提出利于园区发展方向的审查意见,加速规划环评审批流程。
(三)调整现有环评体制,增强规划环评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独立性
首先,应该增加规划环评的法律效力。
我国的环境影响的评价还处在发展阶段,园区规划环评的实施还没有实现责任到人。
其次,提高规划环评编制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大对环评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再次增加规划环评预测模拟的真实性、可靠性,这将有利于提高规划环评科学性;现阶段环评审批工作已经实行全本公示制度,这有利于提高环评的客观性;为保证规划环评工作的独立性,应采取政策使环评单位与建设单位在利益上断绝关系,政府应考虑将规划环评的评价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使得费用的支付与环评审查结果无必然联系;此外,地方环保部门也应加强对辖区内环评机构的日常管理和审查工作[4]。
四、结语
园区规划环评对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的规划环评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有关部门应当着力于改革完善规划环评体制,加速规划环评审批流程,提高规划环评人员专业技术,增强规划环评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独立性,为园区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建立起一个协调、统一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张远峰.当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1):17+27.
[2]荀彦平,对当前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涉及部门职责落实情况的分析和思考[A].环境與发展,2014,10(6):42-44
[3]李香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如何解决水电发展生态问题的难点与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10,10(10):7-14.
[4]朱坦,吴婧当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遇到的问题和几点建议[J].环境保护,2015(04):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