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躁狂症患者的应用效果
狂躁症患者的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技巧
狂躁症患者的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技巧狂躁症(又称为躁狂症)是一种严重的情绪障碍,特征是情绪极度高涨、精力充沛和冲动行为的增加。
对于狂躁症患者来说,有效的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技巧至关重要,以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用于狂躁症患者的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技巧。
1. 学习认识自己的情绪对于狂躁症患者来说,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是第一步。
观察自己的情绪起伏,记录下不同情绪的触发源和持续时间。
这样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预测和掌控情绪变化。
2. 建立稳定的生活节奏维持一个规律的生活节奏对狂躁症患者至关重要。
规律的作息时间、固定的饮食安排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调节情绪。
同时,避免过度刺激和负面影响的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是维持稳定情绪的重要因素。
3. 建立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或同类患者建立紧密的支持网络对狂躁症患者非常重要。
他们可以提供情感支持、理解和帮助,让患者感到安全和接受。
定期参加支持小组会议或与医疗专业人员进行交流,有助于患者从中获得正面的能量和指导。
4. 认识并应对触发源狂躁症患者需要认识到可能诱发情绪波动的触发源,并学会应对。
这些触发源可以是压力、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
通过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和进行身体活动以释放压力,患者可以帮助自己积极有效地处理情绪上的压力。
5. 寻求专业帮助狂躁症是一种需要医疗专业人员干预的疾病。
寻求专业帮助是至关重要的。
专业的医生可以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和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定期的复诊和与医生的交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狂躁症。
6. 学习情绪调节技巧情绪调节技巧对于狂躁症患者的情绪管理至关重要。
一些有效的技巧包括:- 深呼吸:通过深呼吸,患者可以放松身心,并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
- 冥想:冥想可以帮助患者集中注意力,增强专注力,并减轻消极情绪的影响。
- 健身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或游泳,可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并促进身体的放松。
- 艺术疗法:绘画、音乐或写作等艺术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表达情绪,并以积极的方式释放情绪。
躁狂抑郁症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
躁狂抑郁症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邮编:010010【摘要】目的:探讨躁狂抑郁症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时间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患有躁狂抑郁症患者,根据前后顺序及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40例;其中常规组给予常规组护理干预,实验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常规组(P<0.05)。
结论:对于患有躁狂抑郁症患者,采用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躁狂抑郁症;优质护理;护理满意度躁狂抑郁症在临床中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1]。
一般表现有抑郁和躁狂两种状态,并且有一定的反复性与交替性特征。
常规情况下,躁狂抑郁症患者能够自行支配个人意志进行精神活动,一般只通过患者的行为表现不容易分辨,所以,很多患者及家属对于躁狂抑郁症的重视程度太低,从而导致病情延误及恶化。
有研究报道,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其护理能够增加治疗效果[2]。
本次研究优质护理在躁狂抑郁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其观察及分析。
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患有躁狂抑郁症患者,根据前后顺序及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在22-55岁,平均年龄(48.32±4.58)岁;实验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在21-57岁,平均年龄(50.35±3.36)岁。
对比后其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1.2.1常规组躁狂抑郁症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入院宣教、生活护理、用药护理等。
1.2.2实验组躁狂症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内容:(1)健康宣讲,通过健康宣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知,讲解诱发疾病的主要原因,治疗方法,治疗优势以及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提高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找出自身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不良习惯,学习正确的生活习惯,并积极的进行改正,使患者明白积极的配合治疗,纠正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对促进身体康复的重要意义。
系统健康教育对躁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
用N O S I E量表 评 定 疗效… 。结 果 : 教 育
组 第 2周 起 他 们 的 社 会 兴 趣 、 个人 卫 生 和
因子分基本没得到改善。见表 2 。
教育组和对 照组两组 间 N O S I E评 定 的比较 : 在第 2周教 育组 的社会兴 趣和个
关 键 词 系统健 康教 育 躁 狂症 康 复
躁狂症是 一种 以显著 而持 久 的情 感
高涨 为主要特 征的情感 障碍 。抗 精神 病药物对控制患者 的精神症状 、 缓解病情
躁狂症 患者经药物治疗后 , 其精神症
起重要作 用 。但多 数患 者在症 状基 本消 除以后仍然存在认知 、 行为 以及个性等方 面的问题 ” 。临床 实 际证 明 , 健康 教 育
可以 提 高 患 者 住 院 的适 应 能 力 J 。所
交往等教育 , 同时与患者 家属 交代 复诊 的
时间 、 地点 、 指 征、 内容 、 目的、 联 系人 , 所 服药物 的名称 、 方法 、 注意事项 、 病情观 察 和预 防复发 的措施等 。
状 可以得 到控制 , 但其激惹 、 疲 乏、 睡眠障 碍 和心情不 佳 , 社会功 能 下降难 以 改善 ,
精神 病 表 现 的 改 善 优 于 对 照 组 ( P<
0 . 0 5 ) , 从 第 4周起 所有指 标的 改善 均优
于对 照组 ( P<0 . o 1 ) 。结论 : 在 护 理 中应
人卫生 、 总积极 因素 、 病情 总估计 均优 于
对 照组 ( P<0 . 0 5 ) , 健 康教 育前教 育组 除
0 2. 3 0 3
断标准 , 小学 以上文 化程度 , 无 严重躯 体
情绪躁动护理措施
情绪躁动护理措施情绪躁动是指人在情绪上出现不稳定、焦虑、烦躁、易怒等症状,这种情绪状态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和工作。
情绪躁动可能是由于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生理因素导致的。
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情绪躁动,都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和干预,以避免对个人造成更大的伤害。
情绪躁动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行为管理、药物治疗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措施。
在进行护理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以达到稳定情绪、缓解症状的目的。
首先,心理护理是情绪躁动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护理主要包括情绪支持、心理疏导、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对于情绪躁动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排解负面情绪,减轻焦虑和烦躁。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情绪状况,找到合适的情绪管理方式,避免情绪失控。
其次,行为管理也是情绪躁动护理的重要环节。
对于情绪躁动的患者,他们的行为可能会变得异常,表现出易怒、冲动、暴躁等不良行为。
护理人员需要通过行为管理的方式,帮助患者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行为管理主要包括情绪调节训练、行为规范引导、行为监督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情绪躁动护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一些严重的情绪躁动症状,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稳定情绪。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方面的药物。
在进行药物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症状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并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间,避免出现药物滥用和依赖的情况。
除了上述的护理措施之外,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情绪管理和调节。
对于情绪躁动的患者来说,他们需要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失控。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的社交活动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躁狂状态的护理措施
躁狂状态的护理措施引言躁狂状态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超常的精力、冲动和高度活跃的情绪。
这种状态的出现对患者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及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对于帮助患者平稳度过躁狂状态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躁狂状态的护理措施。
1. 营造安静环境在躁狂状态下,患者常常充满过度活跃的能量,难以平静下来。
为了帮助患者放松身心,护理人员应该采取措施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具体方法包括:•将患者安置在安静的独立房间中,避免干扰和刺激;•控制噪音,关闭电视、音响等可能产生噪音的设备;•调整照明,保持房间的柔和光线,避免刺眼的强光;•使用安静、柔和的语调与患者交流,避免过度刺激。
2. 提供安全保障躁狂状态下的患者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冲动,容易发生意外。
为了保护患者的安全,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调整室内环境,去除可能造成危险的物品,如尖锐的器具、易燃物品等;•观察患者的行为,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防止伤害自己或他人;•配备专业护理人员进行24小时监护,确保患者的安全;•为患者提供适当的疏导和引导,避免患者因冲动行为带来安全风险。
3. 规律生活躁狂状态下的患者常常失去规律的作息和饮食,进一步加重了病情。
为了稳定患者的情绪和生理状态,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具体措施包括:•制定一份详细的日常时间表,包括起床、就餐、休息等活动时间;•敦促患者按时进行作息活动,确保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刺激性食物和饮料;•鼓励患者参与适度的体育锻炼,以消耗过度的能量和促进情绪的稳定。
4. 心理支持和疏导躁狂状态下的患者常常情绪波动剧烈,情绪难以稳定。
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平稳度过躁狂状态。
以下措施可供参考:•倾听患者的倾诉,表达关心和理解;•鼓励患者参与适当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和寻找合适的应对方式;•引导患者参与一些放松和减压的活动,如冥想、深呼吸、温水浴等;•教育患者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如情绪释放、调整和转移等。
综合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效果和对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综合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效果和对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摘要】目的:对双相情感障碍狂躁发作患者给予综合护理的效果和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
方法:收治双相情感障碍狂躁发作患者88例,参照组44例,实施常规护理,探析组44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对比不同方案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探析组WMS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护理对双相情感障碍狂躁发作可提高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认知功能;生活质量情感障碍即双项障碍,是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可同时伴有躁狂于抑郁发作,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机能与日常生活[1]。
实施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和护理干预对患者尤为重要。
根据患者的需求开展全面、系统的护理措施,从而促进患者康复[2]。
因此,本文针对双相情感障碍狂躁发作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其效果和对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治2019年12月~2022年1月双相情感障碍狂躁发作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
参照组44例,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22~51岁,平均年龄(41.35±2.28)岁;探析组44例,男性19例,女性25例,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42.11±2.53)岁。
两组资料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通过脑电图、影像学检查等,确诊双相情感障碍狂躁发作。
②年龄20~55岁。
剔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器官严重受损者。
②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者。
1.2方法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并给予用药指导,向患者发放健康宣传手册,讲解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原因,给予患者关心、鼓励,指导患者保持良好情绪。
探析组实施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综合护理。
①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通过心理疏导、心理支持等方法得到患者信任,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整及放松,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对患者出现心理危机时要第一时间处理,这样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能够更加配合护理治疗。
狂躁症患者的自我调节方法与技巧
狂躁症患者的自我调节方法与技巧狂躁症,又称双相障碍、躁狂抑郁症,是一种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精神疾病。
患者常常经历情绪波动剧烈,交替出现躁狂和抑郁两种极端状态。
这些变化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但通过一些自我调节方法和技巧,狂躁症患者可以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1. 情绪记录与管理狂躁症患者可以尝试记录自己的情绪波动情况,如使用日记或手机应用程序进行记录。
这样做有助于患者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变化,并找到相应应对策略。
同时,学会管理情绪也非常重要,例如通过冥想、放松训练等方法来调节情绪,缓解症状。
2. 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稳定情绪,提高症状控制能力。
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另外,规律的饮食、定时的锻炼也能有助于稳定情绪,增强身体健康。
3. 寻求社会支持与心理辅导狂躁症患者常常面临来自社会的误解和歧视,因此与理解和关心自己的人交流非常重要。
寻求家人、朋友、亲人的支持是缓解症状的重要一环。
此外,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也是必要的,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自己的情绪问题,学习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4. 避免精神刺激狂躁症患者应尽量避免过度兴奋的环境和刺激物。
例如,减少咖啡因、酒精和吸烟物质的摄入;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和社交媒体,以免人际关系的冲突和碰撞;寻找宁静的环境,在自然中散步或进行休闲活动,有助于平衡情绪。
5. 学会应对压力和情绪触发因素狂躁症患者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压力源和情绪触发因素,并学会应对它们。
例如,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和应对策略,如深呼吸、进行艺术创作、听音乐等等。
及时采取缓解措施,有助于避免情绪的剧烈波动。
6. 接受药物治疗对于狂躁症患者,药物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
但是,使用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医嘱用药。
与此同时,患者需要及时向医生反馈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以便医生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
总结起来,狂躁症患者的自我调节方法与技巧包括情绪记录与管理、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寻求社会支持与心理辅导、避免精神刺激、学会应对压力和情绪触发因素以及接受药物治疗。
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BD)躁狂发作患者认知、社会功能的作用
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BD)躁狂发作患者认知、社会功能的作用发布时间:2023-06-30T13:23:55.01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3月3期作者:刘选曼通讯作者[导读]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BD)躁狂发作患者认知、社会功能的作用刘选曼通讯作者(宣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二病区;安徽宣城242000)【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BD)躁狂发作患者认知、社会功能的作用。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71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支持性心理护理,分析两组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躁狂指数。
结果:研究组认知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社会功能、躁狂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通过支持性心理护理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干预后,可提高认知及社会功能,改善躁狂发作。
【关键词】支持性心理护理;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认知、社会功能双相情感障碍(B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病因复杂,早期以强烈的情绪波动为特征,常伴有思维、精神激动和抑郁;BD的常见症状为躁狂发作,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和与环境不协调,严重者会出现狂躁、幻觉和认知功能障碍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能力[1]。
然而,长期研究表明,BD患者更容易出现智力和认知障碍,仅靠药物治疗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改进临床护理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支持性心理认知护理是一种基于相互促进和沟通的团队治疗方法,它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还可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在本研究中,被应用于BD躁狂发作的患者,其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71例随机分组,其中男女比例为23:13(研究组)和18:17(对照组);年龄范围20-62岁,分别为(43.25±2.16)岁(研究组)、(42.18±2.81)岁(对照组)。
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风险等级预测及护理干预
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风险等级预测及护理干预目的:研究躁狂患者攻击行为风险分级及相关护理方法。
方法:于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期间共收治躁狂症患者共120例。
收集并整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对患者攻击行为进行风险分级,并总结躁狂患者的护理方法。
结果:120例躁狂患者中,攻击风险为Ⅰ级者共36例,Ⅱ级共22例,Ⅲ级共46例,Ⅳ级共16例。
经护理干预后,患者各项激惹因子分值均明显低于护理前,P <0.05,差异显著。
结论:及早对躁狂症患者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开展健康指导,可有效降低患者激惹因子总分值,将其攻击行为将到最低。
标签:躁狂症;激惹因子;攻击行为;护理干预;风险分级攻击行为是个体对另一个体的躯体进行故意性伤害,或故意破坏物体等其他目标的行为。
患者的行为受到精神症状支配,其精神状态极不稳定,故其攻击性行为往往是让人难以预料,这种攻击性行为严重影响患者自身的正常生活,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对社会造成一定影响[1]。
躁狂症属于精神疾病,躁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发生率较高,仅次于精神疾病中的精神分裂症,位居第二。
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造成医护人员受伤率逐年上升,躁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是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之一。
敌意、易激惹、攻击史、治疗依从性差以及医务人员采用强制手段是该类患者攻击行为频发的危险因素。
本次通过对120例躁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其攻击风险分级并总结护理经验,现将研究结果进行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2013年11月-2014年10月期间,住院部共收治120例躁狂症患者。
患者均与CCMD-3躁狂症的诊断标准[2](包含31和30双相障碍中的躁狂症),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16~59)岁,平均(45.3±4.1)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为(3.5±1.1)年。
1.2方法攻击风险评估法[3]:采用攻击风险评估表对本组躁狂患者进行攻击行为等级评估。
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护理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护理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发布时间:2022-12-15T11:39:41.007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9月17期作者:张影[导读]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护理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张影(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二区;江苏淮安223200)摘要:目的:研究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护理期间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患者护理效果与其生活质量所造成的影响。
方法: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选取80例随机分为两组展开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经干预,患者负性心态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相关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经干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价值(P<0.05)。
结论:对于医护人员而言,通过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护理,有利于实现护理综合质量的提升,对于患者健康的保障具有积极价值。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心理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负性情绪;生活质量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工作压力的激增,各类精神疾病在临床过程中的发病率均出现了升高的趋势,从而对我国国民健康水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与冲击[1]。
其中,作为精神科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双相情感障碍往往会对患者情感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致病因素的角度考虑,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遗传以及精神压力过大等均是该病的常见诱因[2]。
在临床过程中,该病患者可出现躁狂、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抑郁、睡眠障碍以及乏力等一系列问题,继而对患者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3]。
在患者康复期间,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帮助其进一步实现对于情绪的合理控制,对于患者预后健康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本文针对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护理期间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患者护理效果与其生活质量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希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系统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狂躁症患者的护理效果
系统护理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狂躁症患者的护理效果摘要:目的临床中双相情感障碍狂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为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将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患者的护理中所具有的临床价值。
方法此次研究目标为我院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狂躁症患者,选择其中的66例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措施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研究,两组中患者人数相同,对比患者的WMS指标评分和WAIS-RC指标评分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后,对比患者的言语智商和智商等评分可以发现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针对患者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等WMS评分进行对比,可以明确两组患者产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中针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患者进行护理时,对其应用系统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以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显著提高,并改善其短时记忆和言语智商等评分情况,甚至还可以让患者的认知功能得以增强,对其疾病的恢复十分有利,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系统护理;护理干预最近这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变化,很多人因为受到性格和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临床中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患者患病后,会表现出易冲动、妄想和抑郁等情况,通常情况下具有此疾病的患者其认知能力一般较差,很多患者会表现出情感和思维等方面不协调以及出现障碍等情况。
不但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使其日常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所以,此情况下针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进行探讨分析,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和症状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参与研究的目标为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患者,这些患者全部在我院接受治疗,患者的收治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7月,为研究结果显著,选择其中的66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两组中各有33例患者,分别将不同的护理措施实施于两组患者进行干预。
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人数分别为40例和26例,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6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77岁,平均为(44.55±2.74)岁,患者的平均病程为(7.79±0.42)年,平均发作频次为(4.80±0.22)次。
躁狂症患者护理中的问题及措施
躁狂症患者护理中的问题及措施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我们大家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使得精神疾病的发生机率明显升高。
躁狂症其实就是精神疾病的一种,属于心境即情感障碍性疾病,以前临床称之为“躁狂发作”,通俗来说,就是情绪的跷跷板,主要表现是抑郁和狂躁障碍,不少患者不仅存在躁狂症状,还会出现抑郁症状,这也是双相情感障碍。
通常情况下,这种疾病的发生离不开遗传、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一般在发病后会出现情感高涨或者易激惹、语言活动增加、精力旺盛等症状,常常发生在刺激后,如果病情相对严重,患者亦可出现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症,病情可以反反复复发作,病程较长,持续发作一段时间后,患者精神症状可缓慢恢复至正常,但是部分患者的一些行为具有攻击性,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损伤自己和身边人员,危害性较高[1]。
所以啊,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非常必要。
但是在躁狂症患者整个护理过程中,存在一些护理问题,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明躁狂症患者护理中的潜在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
首先,我们先来说明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1)药物不良反应问题:当前临床首选的躁狂症治疗药物是碳酸锂,一般用药量控制在250mg/次,每天2~3次,然后逐渐增加用药量至750~1500mg,必要情况下亦可增加药量至2000mg/d,但是由于这种药物的使用剂量接近中毒剂量,肾脏和钠离子被机体共同吸收,一旦肾脏疾病患者或者缺少钠离子的患者长时间积蓄锂,便会诱发中毒反应,影响患者生命安全[2]。
(2)社会安定问题:发病患者正值病态思维支配阶段,自控能力差,言语增加且夸大,性情冲动,很容易管闲事,一旦不满足自身,便可引起情绪冲动,毁坏财物、攻击他人,大大危害他人生命安全,影响社会安定。
(3)心理问题:躁狂症患者的病情反反复复,患病时间长,患者行为很容易冲动,情绪高涨,对家人和社会带来不良行为的影响,使患者家属丧失对患者的爱心,增加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机率,如失望、孤独、害怕等[3]。
狂躁患者护理措施包括哪些内容
狂躁患者护理措施包括哪些内容狂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情绪激动、行为冲动、思维混乱等症状。
对于狂躁患者的护理工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介绍狂躁患者护理的相关内容,包括观察与评估、环境管理、情绪疏导、药物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1. 观察与评估。
对于狂躁患者,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全面的观察与评估。
首先要观察患者的情绪表现,包括情绪波动、激动不安等症状。
同时要评估患者的行为表现,包括冲动行为、自伤行为等。
此外,还要观察患者的思维状况,是否存在幻觉、妄想等症状。
通过全面的观察与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状况,为后续的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2. 环境管理。
对于狂躁患者的护理工作,环境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护理人员需要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刺激性的因素。
同时要确保环境的安全性,防止患者因冲动行为而受伤。
在环境管理方面,护理人员需要密切配合,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患者康复的环境。
3. 情绪疏导。
狂躁患者常常情绪波动较大,护理人员需要进行有效的情绪疏导工作。
在与患者交流时,要保持冷静、理性的态度,避免与患者产生冲突。
同时要倾听患者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扰。
在情绪疏导方面,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技巧和情绪管理能力,以更好地帮助患者缓解情绪。
4. 药物治疗。
狂躁症的治疗通常需要药物辅助,护理人员需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
在给药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发现并报告药物不良反应。
在药物治疗方面,护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药物知识和用药技能,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5. 安全防范。
狂躁患者常常存在冲动行为,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防范措施。
首先要确保患者的人身安全,避免因冲动行为而受伤。
同时要保护他人的安全,避免患者对他人造成伤害。
在安全防范方面,护理人员需要密切配合,共同确保患者和他人的安全。
6. 家属支持。
狂躁患者的家属在护理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躁狂症发作的护理措施
躁狂症发作的护理措施什么是躁狂症?躁狂症是一种精神疾病,也被称为双相情感障碍之一。
躁狂症的特点是患者会经历情绪极度高涨的躁狂期和情绪低落的抑郁期。
在躁狂期,患者表现出高度兴奋、多动、冲动和过度自信等行为特征。
这种行为特征会对患者的日常功能和社交关系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躁狂症发作的护理措施躁狂症发作时,患者可能很难自我控制情绪和行为。
因此,提供适当的护理和支持对于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发作期非常重要。
以下是在躁狂症发作时可以采取的护理措施:1.确保安全:躁狂症发作时,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冲动和危险性行为。
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的安全,防止其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这包括移除可能造成危险的物品,如锋利的器具或有害药物。
2.提供支持和理解:在躁狂症发作期间,患者可能感到极度的情绪不稳定和困惑。
护理人员应提供支持和理解,让患者感到安全和被关心。
尽量避免与患者发生争执,以免加剧症状。
3.保持结构化的环境:躁狂症患者在发作期间常常充满身体活动和冲动行为。
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维持结构化的环境,包括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安排有秩序的活动。
这有助于减少患者的焦虑和冲动。
4.提供情绪管理技巧:躁狂症发作时,患者往往无法自我控制情绪。
护理人员可以教授患者一些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运动和专注于呼吸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并恢复平静。
5.饮食和休息的规律:躁狂症患者有时会出现晚上较少睡眠、食欲减退以及对饮食规律的破坏。
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饮食和睡眠时间,以提供基本的生理支持。
6.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躁狂症的治疗通常需要药物干预。
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按照医嘱正确用药,并及时记录其药物剂量和反应。
此外,定期随访对于监测症状的变化和评估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7.与家属沟通:躁狂症不仅对患者本人产生影响,也对其家庭成员带来困扰。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提供支持和教育,以帮助他们理解躁狂症以及更好地应对患者的发作。
总结躁狂症发作是一种情绪升高和行为冲动的精神疾病。
躁狂症患者的护理问题及措施分析
躁狂症患者的护理问题及措施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躁狂症患者在护理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方法:对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6例躁狂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过程遇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措施。
结果:躁狂症患者护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药物不良发应、心理问题、睡眠和营养问题。
通过使用抗躁狂药物治疗后,有34例患者得到痊愈,2例无效。
结论:对于躁狂症患者而言,不仅要注重日常护理,而且必要时需使用抗躁狂药物,通过药物、心理、饮食及作息等综合护理措施的实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躁狂症;护理问题;对策前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使得人们在工作及日常生活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对人们精神健康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躁狂症是一种以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奔放及精神动作性兴奋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存在精神的功能性损伤,表现为兴奋易怒、易受刺激、常可致幻,甚至出现破坏及对他人进行攻击等行为,对自己、旁人和社会安定均有威胁。
目前,在临床上主要是利用抗精神病类药物进行治疗躁狂症患者,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不仅要依靠药物治疗,还要充分发挥护理的作用。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6例躁狂症患者的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躁狂症患者36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龄21-48岁,平均(31.2±5.6)岁。
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有诊断标准》,疾病分类:轻性躁狂症20例,复发性躁狂症8例。
纳人标准:(l)符合症状标准即严重程度标准。
(2)持续发作>1W。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躁狂症,人院后行药物治疗与护理。
本研究已征得所有患者的同意,并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进行。
1.2方法对36例躁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护理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对其实施日常护理的护理人员协助下找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统计并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
1.3疗效判定采用调查问卷了解患者的满意情况、住院时间、服药天数及住院费用;利用Bech一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定临床治疗,痊愈:BRMS减分率≥75%,显效:BRMS减分率≥50%,好转:BRMS减分率≥25%,无效:BRMS减分率<25%。
心理援助对青少年躁郁症的疗效
心理援助对青少年躁郁症的疗效1. 青少年躁郁症概述青少年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中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易发生心理问题的时期之一。
躁郁症,即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表现为情绪波动剧烈,既有躁狂期的兴奋和冲动,又有抑郁期的沮丧和消极。
青少年躁郁症的发生可能受到遗传、环境、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影响。
2. 心理援助在治疗青少年躁郁症中的作用2.1 心理援助的定义心理援助是指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士提供的心理支持和帮助服务。
在治疗青少年躁郁症中,心理援助可以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情绪变化、调节情绪波动、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2.2 心理援助的方式个体心理治疗:通过与专业心理治疗师一对一的交流,帮助患者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绪问题,探索问题根源,并逐步调整不良情绪。
家庭心理治疗:将患者的家庭成员纳入治疗过程中,帮助家庭成员了解患者的情况,共同协助患者渡过难关。
群体心理治疗:让患者参与心理治疗小组或团体活动,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互相支持,增强自我认知和社会支持。
2.3 心理援助的优势个性化服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提供个性化服务。
长期效果:心理援助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目前的情绪问题,还可以帮助其建立长久稳定的心理健康状态。
预防复发:通过心理援助,患者可以学会有效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预防躁郁症复发。
3. 心理援助在青少年躁郁症治疗中的实践3.1 案例分析小明是一名十五岁的初中生,最近几个月来情绪波动较大,时而兴奋冲动,时而消极抑郁。
经过专业心理咨询师评估确认为躁郁症后,小明开始接受个体心理治疗。
3.2 治疗过程在个体心理治疗中,小明逐渐学会了认识自己情绪变化的规律,并学会了通过呼吸放松、运动锻炼等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同时,在家庭心理治疗中,小明的父母也得到了相关指导,学会了更好地支持和陪伴小明。
3.3 治疗效果经过数月的心理援助治疗后,小明的情绪波动逐渐稳定下来,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也有所改善。
躁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
躁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一直被认为是躁郁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躁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情绪与行为的心理疾病,常伴有情绪波动、悲观消沉和失眠等症状。
心理治疗旨在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和应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与忧虑,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以提升其心理健康状态。
本篇文章将探讨几种常见的躁郁症心理治疗方法。
首先,认知行为治疗(CBT)是被广泛应用于躁郁症患者中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该方法通过帮助患者意识到并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减轻其焦虑与压力。
CBT分为两个主要部分:认知重构和行为干预。
在认知重构阶段,患者与治疗师合作,探讨他们内部对自己、世界和未来的负面想法,并逐步替换为更积极的、更现实的观念。
而在行为干预阶段,患者通过制定目标和进行行动计划来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以促进积极情绪和行为。
其次,心理动力治疗是另一种常见的躁郁症心理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重点关注患者内心深层的冲突与内心世界,在治疗过程中鼓励患者自由表达自己,并通过非直接引导的方式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与处理情感问题。
心理动力治疗强调解决内心冲突及对以往经验的反思,并与治疗师建立积极互动与沟通,以促进患者个体发展和自我成长。
此外,人际治疗也是一种对躁郁症患者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人际治疗基于认识到人际关系是塑造个体健康和幸福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观念,并试图通过加强个体与他人间的关系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
在人际治疗中,治疗师将协助患者建立更加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并探索与他人沟通交流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同时,人际治疗强调培养适应性应对策略,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人际冲突和压力。
最后,心理教育也被广泛应用于躁郁症的心理治疗中。
在这种治疗方法下,治疗师通过向患者传授相关心理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与行为。
通过了解躁郁症的起因、发展过程及其影响,患者能够认识到与辨别自己内部负面情绪的来源,并学会采取合适的方式来应对这些情绪。
总之,在躁郁症的心理治疗过程中,以上提及的几种常见方法都是可供选择并且被广泛接受的。
心理干预对躁狂症的治疗效果
心理干预对躁狂症的治疗效果心理干预对躁狂症的治疗效果摘要:躁狂症是一种重度精神疾病,病人常常表现为情绪高涨、行为冲动等症状,对其本人及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心理干预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帮助躁狂症患者缓解症状,改善症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关键词:躁狂症;心理干预;治疗效果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Bipolar DisorderAbstract: Bipolar disorder is a severe mental disorder, and patients often show symptoms such as elevated mood and impulsive behavior, causing great distress to themselves and their familie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as a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method, can help bipolar disorder patients relieve symptoms, improve the impact of symptoms on daily life, and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treatment.Keywords: Bipolar disorde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reatment effect一、引言躁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通常表现为情感波动、能量增长和活动增加等症状。
该疾病往往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和家庭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传统上,躁狂症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但是药物治疗会产生副作用和风险,其治疗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因此,寻求一种有效和安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就变得尤为重要。
从情绪管理到情感调节帮助青少年战胜躁郁症
从情绪管理到情感调节帮助青少年战胜躁郁症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阶段,他们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身心发育等多方面的困扰,很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
近年来,躁狂抑郁症(又称躁郁症)在青少年群体中呈上升趋势,给他们的健康和成长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从情绪管理到情感调节,对于帮助青少年战胜躁郁症具有重要意义。
## 1. 了解躁郁症躁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患者会经历情绪的极端波动,既有躁狂的时期,表现为情绪高涨、精力旺盛,行为冲动;也有抑郁的时期,情绪低落、消极、自我否定。
这种病症会对患者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自杀倾向。
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更容易受到躁郁症的困扰。
## 2.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预防和治疗躁郁症的重要环节。
青少年在面对挫折、压力时,往往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力,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
因此,他们需要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接受情绪的存在,并学会有效地表达和释放情绪。
父母和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需要倾听青少年的心声,给予理解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绪问题。
## 3. 情感调节除了情绪管理,情感调节也是帮助青少年战胜躁郁症的关键。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身份认同、自我肯定等情感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容易导致情感困扰和心理问题。
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支持和理解的环境,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
## 4. 心理辅导对于已经出现躁郁症症状的青少年,心理辅导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
心理专家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青少年认识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建立积极的心态,有效应对情绪问题。
同时,家长和老师也需要配合治疗,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和关爱,共同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 5. 营造健康环境最后,为了帮助青少年战胜躁郁症,我们需要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家庭要注重家庭教育,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社会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护理干预对躁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躁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躁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方法以2014年1月到2017年2月为时间段,选取72例来我院收治的躁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根据抛硬币的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M组(m=36)和N组(n=36)。
N组采取常规护理,M组采取护理干预,而后比较两组患者GAS评分、BRMS评分、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治疗依从性。
结果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后M组患者GAS 评分、BRMS评分、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治疗依存性与N组对比发现差异显著,P<0.05。
结论护理干预对躁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颇深,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护理干预;躁狂症;依从性;影响躁狂症是一类对患者伤害极大的精神疾病,当患者发病时,由于大脑不受自己控制,很容易发生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件,给患者及其他人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本文就护理干预对躁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展开了深入讨论。
具体内容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选取2014年1月到2017年2月到我院就诊的躁狂症患者7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随机分为M组和N组,每组36例。
N组男女比例为17:19,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5±2.1)岁,病程1-9个年,平均病程(5±0.3)年;M组男女比例为19:17,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5.5±2.3)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0.4)年。
两组患者在上述基线资料比较中差异不显著(P>0.05),一致性较佳。
1.2具体护理干预措施N组采取常规护理,给予患者常规催眠、抗精神治疗药物,监测患者的日常行为,保证其安全,并且遵医嘱给药。
M组采取护理干预,具体内容有:(1)基础护理:首先为患者提供宽敞、明亮的病室,病室内切不可存在锐器等会直接对患者造成损伤的器具。
病室内要尽量保持安静,保证患者有足够的的睡眠时间,对于存在严重失眠的患者可给予患者药物协助睡眠,同时还要为患者做好口腔以及皮肤的清洁工作[1];(2)疾病护理:首先要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对自身的疾病可以有所了解,其次要告知患者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对于服用的药物护理人员要亲自发放,并且要看着患者服下后方可离开,对于不按要求服药的患者可在服药后检查患者的口腔,避免藏药情况的发生[2];(3)健康宣教:要告知患者坚持治疗的重要性,根据患者的疾病进展对其及时调整药量,并且要叮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争取尽早恢复,可以回归社会;(4)出院指导:告知患者要按时服药、定期复诊,指导家属注意规避引发疾病的诱因,支持患者,是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注意保证其安全[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护理干预对躁狂症患者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躁狂症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抽取本
院92例躁狂症患者,利用摸球法分为研究组(使用常规护理以及心理护理)与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
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经治疗,研究组患
者躁狂情绪有明显改善情况;研究组患者半年内狂躁症发作次数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对躁狂症患者的改善效果明显,
患者半年内狂躁症发作概率得到明显改善,临床价值高。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躁狂症;
现阶段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加,这使得出现精神疾
病的概率也在不断加大。
生活和工作压力的积累使得人们较为容易患有躁狂症。
躁狂症,一种既有可能出现躁狂症状,同时又有可能会存在抑郁问题的精神障碍
疾病,在临床上表现较为复杂,患者经常会出现抑郁和狂躁相互交替发作问题[1]。
在对于躁狂症患者治疗时,主要选择使用药物治疗和全面护理方式,其中心理护
理干预更是重要的一项手段。
心理干预可以较好改善患者的躁狂情绪,提高患者
自信心[2]。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躁狂症患者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本院96例躁狂症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具有严重基础疾病、其他精神疾病以及哺乳期和妊娠期的女性。
依照摸球法
分组,各48例。
研究组男21例,女27例;年龄在25-54岁,平均为
(32.24±1.32)岁。
对照组男23例,女25例;年龄在27-58岁,平均为
(36.42±1.27)岁。
两组临床资料保持同质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措施,不进行心理干预。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2.1评估患者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对于患者进行沟通分析,了解其性格、事业以及病史等具体情况,对患者目前的情况进行评估分类,其为兴奋、躁动状态,亦或者存在冲动、
伤人损物问题,分析患者当前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护理改善。
1.2.2评估分类护理
处于兴奋、躁动期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采取和蔼、耐心地态度进行沟通,
如果为话多的患者,可以选择引导以及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例如播放其喜欢的音乐、电影等,转移注意力。
如果存在冲动与伤人问题的患者,护理人员首先需要
做好防护工作,尽可能满足患者相对合理的需求,避免引起患者伤人行为。
1.2.3及时发现不适状态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发现患者的状态,一旦出现不适状态时,可以交流一些较
为轻松、患者感兴趣的问题,达到转移患者注意力,缓解情绪的目的。
护理人员
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特点,细心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的加
强对患者的护理。
1.2.4进行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需为患者讲解躁狂疾病知识,使其可以正确认识疾病,减少患者的
羞耻感。
鼓励患者每日进行锻炼,选择具有激励性质的书籍以及电影,鼓励患者,使其建立自信心。
另外也可选择患者过往成功事例进行阐述,使患者在激励下能
够重建自信,安抚患者的躁狂情绪。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充当倾听角色,
使患者存在发泄渠道,减少躁狂情绪的发作。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躁狂情绪,使用躁狂自评量表(ASRM)评分。
ASRM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代表躁狂情绪越严重。
②
观察两组患者半年内躁狂症发作低于5次概率。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
计数资料使用x2进行检验,计量资
料用“±s”表示,使用t进行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躁狂情绪变化对比
护理前,两组ASRM评分组间差异不显著;护理后,研究组ASRM评分明显
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躁狂情绪比较(±s)
2.2两组患者躁狂症发作概率情况变化对比
随访半年,两组躁狂症发作次数为:对照组(4.29±3.22)次,研究组
(1.35±3.13)次,两组差异显著(t=10.892,p=0.001)。
3 讨论
近些年我国护理观念在不断更新,而护理模式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
在临床
护理上,由传统对于患者身体状态护理为主。
对于狂躁症患者来说,虽然药物可
以对其精神状态有一定的改变,但是其情感情绪方面药物治疗却效果较差。
目前躁狂症患者出现的躁狂情绪主要有恐惧、焦虑、抑郁以及悲观等心理。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水平,和患者进行沟通,为患者讲解有关躁狂症
的知识,使其对于自身的疾病有正确的认知,从而提高患者的自信心,更好的配
合医护人员进行护理[4]。
护理人员首先要对于患者的状态进行评估,使其对于患
者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护理。
除此之外,
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于患者的关注,避免患者出现伤人等情况[5]。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对狂躁症患者的改善效明效果明显,患者半年内狂
躁症发作概率得到明显改善,临床价值高。
参考文献:
[1]李芳, 范悦斌, 张育芬,等. 碳酸锂联合富马酸喹硫平片或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
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46(01):85-87+99.
[2]郭丽阳, 纪翠, 马青艳, 等. 双相障碍不同临床相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相对丰度的对
照研究[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8, 51(2):98-104.
[3]赵杰, 刘泱慧, 马雄英,等. 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反应抑制能力的研究[J]. 临床精
神医学杂志, 2019, 29(4).
[4]李智男, 钟舒明, 单炎炎, 等. 双相障碍的影像遗传学研究进展[J]. 中华精神科杂
志, 2018, 51(2):133-136.
[5]杜启峰, 赵存友, 于妍, 等. 双相Ⅰ型障碍患者躁狂发作期血清HTR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9, 28(5):41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