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苏教版科学上册实验操作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第一章:unit1《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知道地球的运动产生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能力。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方式。

2. 讲解: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明白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学生能通过观察地球仪,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

第二章:unit2《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 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的天气和气候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讲解:讲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观察并记录天气变化,了解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天气和气候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描述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践活动,理解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unit3《生物的多样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知道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生物多样性的能力。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的生物种类,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1.预测:光在空气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2.提供实验器材:3张小孔板、手电筒(手电筒不可用激光笔代替)
3.设计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横向照射小孔,从第三个小孔看手电筒的光来判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在较暗的光线下效果较好)
3.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准确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回形针、铁钉、盐水、人体等;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木头、纯净水等。
实验内容:检测暗盒里的电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实验器材:电路暗盒、电池、电池盒、灯座、小电珠、导线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3.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
1.预测:哪些液体能导电?
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电路留出的两根检测线都放入液体中,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液体的导电性能。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4、检测人体的导电性
1.介绍验电球。
2.用验电球检测人体的导电性:用两只手分别接触验电球的两个触点来判断人体的导电性能。
3.实验总结
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4、看月亮
实验器材:月相盒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报告全篇(已完成)(2024新版苏教)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报告全篇(已完成)(2024新版苏教)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报告全篇(已完成)(2024新版苏教)
实验目的
探究水的沸点和冰的融化点。

实验材料
-电磁炉
-温度计
-水
-冰块
实验步骤
1.将电磁炉插入电源并打开电源开关。

2.将温度计放入水中,并确保温度计底部完全浸入水中。

3,将水烧开,同时观察温度计上的温度读数。

4.记录水开始沸腾的温度,即水的沸点。

5.将温度计拿出水中,将其底部擦干净。

6.放入一块冰块,观察冰块的融化情况。

7.当冰块完全融化时,记录此时的温度,即冰的融化点。

实验结果
-水的沸点为100o Co
-冰的融化点为OC。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得知水的沸点为100℃,冰的融化点为O o Co这些数值是在标准大气压下得出的。

实验结果与我们的预期一致。

实验注意事项
1.操作电磁炉时要小心,避免触电。

2.温度计底部必须完全浸入水中,以确保准确测量温度。

3.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确保记录准确。

实验展示
我们通过实验展示了水的沸点和冰的融化点。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电磁炉和温度计来进行测量。

实验结果表明水的沸点为100℃,冰的融化点为这些实验数据对于我们理解水的性质和相变过程非常重要。

实验延伸
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在不同压力下水的沸点和冰的融化点是否会发生变化。

同时,我们也可以研究其他物质的沸点和融化点,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参考资料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2024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科学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动植物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通过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组成和生命的本质。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显微镜观察某些常见动植物的细胞,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材料:1. 鲜竹叶、洋葱片2. 显微镜3. 李氏液(苏教版生物教材附带)4. 显微镜载玻片和盖玻片5. 镊子、刀片实验步骤:1. 将鲜竹叶取下数片,放入李氏液中浸泡10分钟,取出后用镊子将叶片上的叶表皮剥离,并将其放置在载玻片上。

2. 将载玻片上的叶表皮切割成适当大小,用刀片切割成细胞片。

3. 在载玻片上加入一滴李氏液并盖上盖玻片。

4. 将装有细胞片的载玻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片夹上,并将显微镜调节到适当放大倍数。

5. 通过调节焦距和光亮度,观察叶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特点,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6. 重复上述步骤,观察洋葱片的细胞结构,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记录表:样本名称:鲜竹叶细胞结构:由多个方形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绿色色素体。

样本名称:洋葱片细胞结构:由多个长方形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细胞核。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鲜竹叶和洋葱片的细胞结构。

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由多个细胞组成。

每个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基本结构。

在鲜竹叶的表皮细胞中,我们观察到这些细胞呈方形,且密集排列。

细胞内还含有绿色色素体,这是由于叶绿素的存在。

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它使植物能够吸收阳光能量并转化为化学能。

而洋葱片的细胞则呈长方形,细胞排列较为整齐。

我们还观察到细胞核的存在,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DNA,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决定细胞的生长和功能。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也认识到细胞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单位,是构成生物体的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生物的奥秘。

结论:通过观察鲜竹叶和洋葱片的细胞结构,我们发现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小学五年级的科学苏教版上册实验报告单.doc

小学五年级的科学苏教版上册实验报告单.doc
1.制作检测电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
路2.把小电珠装入灯座,注意装小电珠时不要太用力。
3.用导线把电池盒、小灯座、开关连接起来,并留出检测线,注意所用导线两头的绝缘层一定要事先剥去。
4.检测电路的通电情况。
2.检测物品的1.预测:哪些物体能导电?
导电性能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物品分
到看清彩虹为止。
3.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现象。(此实验也可直接用三棱镜代替,更具可操作性。1、在室外阳光下平稳放置三棱镜;2、轻轻转动三棱镜,使光线投射到室内或暗处的走廊墙壁上;3、观察光的颜色。)
2.合成彩色光1.指导学生在圆纸片上用水彩笔画出等份的七种颜色。
实验2.将铁钉插入圆纸片中心,制成一个陀螺。
实验结论: 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实验序号:10
实验内容: 判别导体和绝缘体(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
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电珠、灯座、导线若干、检测物体(剪刀、铅笔、回形针、橡
皮、塑料圆珠笔等)、检测液体(自然水、纯净水、盐水)
实验类型: 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实验类型: 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介绍月相盒
操作要点
1.小电筒代表太阳;
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
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
2.观察月相盒1.学生连续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注意时间变化;
中月相变化
2.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
3.观察总结
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月中月相变
2.研究不同透1.用不同透镜观察物体,然后比较观察现象;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
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完整版)(2024新苏教版)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长度
实验目的
1. 学习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物体的长度测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验原理
1. 长度是物体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可用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来表示。

2. 直尺、卷尺等工具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实验材料与工具
1. 直尺
2. 卷尺
3. 铅笔
4. 实验记录表
5. 实验对象(如书本、桌子等)
实验步骤
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实验对象。

2. 组长负责记录实验数据,其他组员进行测量。

3. 使用直尺或卷尺,测量实验对象的长度。

4. 将测量数据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5. 各组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分析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注意事项
1. 测量时,直尺或卷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

2. 测量过程中,要保持直尺或卷尺的稳定性,避免晃动。

3. 测量数据要准确,避免误差。

实验拓展
1. 尝试使用其他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如毫米、分米等。

2. 探讨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

实验评价
1. 实验报告(30%)
2. 实验操作准确性(30%)
3. 实验数据记录完整性(20%)
4. 实验拓展思考(20%)
实验报告模板。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报告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报告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一实验时间:9月2日实验名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实验器材:蜡烛、三张小孔纸我的猜测:两张纸板的小孔对齐,光就能照到纸屏上。

我这样做:1、给老师讲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实验所需材料名称。

2、打开手电筒(或点燃蜡烛),放好纸屏,两手各拿一张有孔的纸板。

3、边实验,边给老师讲你的发现。

(两张纸板的小孔对齐,光就能照到纸屏上。

)4、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或检测结果:两张纸板的小孔对齐,光就能照到纸屏上。

我认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实验时间:9月8日实验名称:镜子的反光现象实验器材:平面镜及支架我的猜测:平面镜能成像,能反光我这样做:1、给老师讲述“镜子的反光现象”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把这些材料组装好并进行实验。

3、照一面镜子,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通过镜面,能看到其它物体;镜子里的像和物体左右相反;等)4、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你有什么发现。

(镜子里面有很多像。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或检测结果:像和物体左右相反,镜子里面有很多像。

我认为:平面镜能成像,能反光。

三实验时间:9月14日实验名称:凸透镜的放大作用实验器材:凸透镜我的猜测: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我这样做: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给老师讲述凸透镜的特点。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3、做凸透镜放大的实验。

(把凸透镜对着要观察的物体,通过凸透镜进行观察)4、给老师说一说实验的结论。

(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或检测结果:通过凸透镜进行观察,物体适当的放大。

我认为: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

四实验时间:9月22日实验名称:凸透镜的聚光作用实验器材:凸透镜我的猜测:凸透镜有聚光作用我这样做: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给老师讲述凸透镜的特点。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3、做凸透镜聚光的实验。

(把凸透镜对着阳光,在白纸上能看到很亮的光点)4、给老师说一说实验的结论。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演示记录表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演示记录表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演示记录表
实验内容: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记录纸(标有方向)、温度计、钟表、笔、指南针(最好要有)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时间:2014年9月8日
实验结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至短再至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

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5、6年级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5、6年级

实验结论:
• 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 • 电磁铁磁性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电池节数越多,
吸引大头针枚数多,磁性越强 。
实验七:研究杠杆省力的秘密(五年级下册)
实验器材:带刻度的杠杆尺、钩码。 实验步骤:
一、实验 1.检查器材,杠杆尺上每一格表示 准备 2.调节杠杆尺至平衡状态。
cm。
1.在杠杆左侧10cm处挂上2个钩码为阻力。
二、实验 操作
2.在杠杆右侧10cm处挂钩码,表示动力,使杠杆平衡,记录 需要挂的钩码的个数。
•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导线、 被检测物体(铁片、铜丝、铝丝、塑料、橡胶、 木条等)
实验步骤:
一、 实验
准备
将电池装入电池盒内,灯泡装到灯座上。(电池不得装反)
注意:电路 检测器是否 正常工作。
二、实验 操作
1.连接导线,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空出两个导线头。 (电路连接正确,接线方法正确,连线紧固)
5.以白纸做屏,打开强光源,对准凸透镜,调节三者间的距离,并观察。
6.以白纸做屏,打开强光源,对准凹透镜,调节三者间的距离,并观察。
三、整理器材以及清洁桌面
实验结论:
凸透镜具有放大、成像、聚光的作用,凹 透镜具有缩小的作用。
实验四:检测导体和绝缘体(五年级上册)
• 实验目的:判断哪些物体可以导电,哪些物体不 会导电。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
实验一:验证光的直线传播(五年级上册)
• 实验目的:知道光沿直线传播。
• 实验器材:光源(手电筒)、三块能竖立且带有 小孔的木板(纸板)、光屏。
实验步骤:
一、实验 准备 检查器材是否齐全,手电筒能否正常工作。
注意:手 电筒照射 时需对准 小孔。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第8课时《物体的传热本领》,主要内容是物体的传热本领。

通过实验,学生将认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并能将材料的导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解释导热性能不同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学生还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保温盒的制作,培养他们的探究实践能力和多人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科学思维: 能将材料的导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解释导热性能不同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究实践: 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保温盒的制作。

3. 态度责任: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

难点: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保温盒的制作。

四、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小组合作的能力,他们对于热的传导现象可能有一定的基础认识。

然而,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实践,以便深入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杯用金属制成的杯子和一杯用塑料制成的杯子,并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两个杯子在放热水时,哪个杯子的手感会更烫?”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A:我觉得金属杯子的手感会更烫,因为金属是良导体,热量会很快传导到杯子的表面。

学生B:我觉得塑料杯子的手感会更烫,因为金属容易导热,热量会传到手上。

教师:你们的观点都很有道理。

实际上,金属是良导体,所以热量会很快传导到杯子的表面,让我们的手感到更烫。

而塑料是不良导体,热量传导较慢,所以手感相对较凉。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2. 实验展示:教师将展示台上放置一个用金属制成的杯子和一个用塑料制成的杯子,并用相同温度的热水壶倒入两个杯子中。

教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

请大家看,热水倒入杯子后,金属杯子的表面是否会快速变热?学生们观察后回答。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计划

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计划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1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它对于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儿童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引领下,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本学期特制定以下实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实验教学目标继续坚持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加强观察和实验,注重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去亲历科学,在亲自操作、动手实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待科学的积极态度。

三、扎实开展实验教学本学期实验教学侧重“作用与平衡”中的“平衡”,通过研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及地球与宇宙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向学生初步渗透自然界的物体无不在相互作用之中,物体间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达到平衡,而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又可以产生一次新的平衡现象。

因此,本学期的实验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帮助学生做到;1、能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滑轮、斜面、轮轴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

2、能始终保持对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的兴趣以及对未解之迷和生物技术的好奇,并积极关注相关研究的进展。

3、通过收集资料、亲历科学实验列举简单机械的使用,体会到利用简单机械能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

4、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简单机械的运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2一、教材分析: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这方面内容在本套科学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

本单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①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太阳及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

苏教版小学科学5-8年级实验指南

苏教版小学科学5-8年级实验指南

苏教版小学科学5-8年级实验指南实验一:探究声音的产生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材料与仪器1. 铁架台2. 鼓3. 锣4. 尺子5. 橡皮泥6. 实验记录表实验步骤1. 将鼓和锣放在铁架台上,调整高度,使学生能够轻松敲击。

2. 让学生分别敲击鼓和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将尺子放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用手指轻轻拨动尺子,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将橡皮泥放在尺子上,再次拨动尺子,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表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避免干扰。

2. 操作仪器时要小心,防止受伤。

实验二:光的传播与反射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材料与仪器1. 光源(如手电筒)2. 镜子3. 玻璃板4. 直尺5. 实验记录表实验步骤1. 打开手电筒,观察光线的传播。

2. 将镜子垂直放置,用手电筒照射镜子,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3. 将玻璃板倾斜放置,用手电筒照射玻璃板,观察光线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4. 用直尺测量光线传播和反射的角度,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表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避免干扰。

2. 操作仪器时要小心,防止受伤。

实验三:浮力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浮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材料与仪器1. 容器2. 水3. 石头4. 木块5. 实验记录表实验步骤1. 在容器中倒入适量的水,确保水位稳定。

2. 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石头的沉浮情况。

3. 将木块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木块的沉浮情况。

4. 讨论并分析浮力原理。

实验记录表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避免干扰。

2. 操作仪器时要小心,防止受伤。

以上为苏教版小学科学5-8年级实验指南的部分实验内容,如有需要,可以继续补充其他实验。

希望这份实验指南对您有所帮助!。

1光源(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1光源(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 科学杂志: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光源的杂志文章,如《科学美国人》中的光源相关文章,以拓展知识面。
- 在线课程:推荐学生参加在线科学课程,如Coursera、edX等平台上的光源相关课程,以深入了解光源的原理和应用。
- 科学实验:推荐学生进行有关光源的科学实验,如自制太阳能电池、光合作用实验等,以加深对光源的理解和应用。
3. 教学评价不够全面:可能过于侧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
(三)改进措施
1.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光源的特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提高课堂管理:制定明确的课堂纪律,加强课堂管理,确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提高教学效果。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光源的基本原理。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灯泡的亮度和色温来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
(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光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首先,光源的定义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学生需要明确光源是指能够发出光线的物体,包括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太阳、灯泡等实物,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光源的概念。
其次,光源的种类也是教学的重点。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的光源,如太阳光、火光、荧光、LED灯等,并解释它们的产生原理和特点。
再次,光源的特性也是教学的重点。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光源的亮度、色温、寿命等特性,并解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对于学生的总结作业,反馈时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指出学生在阐述光源概念时的不足之处,并给出改进建议。

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简单的55个小实验

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简单的55个小实验

简单的55个小实验筷子的神力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瓶子赛跑思考: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点?材料:同等大小、重量相等的瓶子两个、沙子、水、长方形木板一块、两本厚书操作:1、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2、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3、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度让两只瓶子同时向下滚动4、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讲解: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擦,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

创造:将瓶子里的物质换一换,再让它们比比赛吧!带电的报纸思考:不用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材料:1支铅笔;1张报纸。

步骤:1. 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

2. 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

3. 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 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

说明:1. 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

2. 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

3. 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创造:请试一试,还有什么物品能不用粘和剂,而用静电粘在墙上胡椒粉与盐巴的分离思考:不小心将厨房的佐料:胡椒粉与盐巴混在了一起,用什么方法将他们分离开呢?材料:胡椒粉、盐巴、塑料汤勺、小盘子操作:1、将盐巴与胡椒粉相混在一起。

(完整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实验报告单

(完整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序号:1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太阳和影子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实验序号:2实验内容:制作简易太阳钟(五年上册第一单元)实验器材:卡制片、指南针、钟表、硬纸板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太阳影子的变化,能在太阳钟上指示出时刻。

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3、昼夜交替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4、看月亮实验器材:月相盒→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实验内容:光的直线传播(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光的行进实验器材: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实验序号:6实验内容:研究镜子成像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照镜子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左右相反;两块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实验序号:7实验内容: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研究透镜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白纸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聚光、成像的作用;凹透镜有缩小缩小、散光、成像的作用;光线经过透镜时会发生偏折。

实验序号:8实验内容:研究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4、七色光实验器材:巧造彩虹——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张(或三棱镜)合成彩色光——白色圆纸片、铁钉、彩笔滤光实验——手电筒、红黄蓝三色玻璃纸实验序号:10实验内容:判别导体和绝缘体(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导体和绝缘体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电珠、灯座、导线若干、检测物体(剪刀、铅笔、回形针、橡皮、塑料圆珠笔等)、检测液体(自然水、纯净水、盐水)盐水、人体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木头、纯净水等。

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实验报告单1

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实验报告单1

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序号:1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太阳和影子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实验序号:2实验内容:制作简易太阳钟(五年上册第一单元)实验器材:卡制片、指南针、钟表、硬纸板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太阳影子的变化,能在太阳钟上指示出时刻。

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3、昼夜交替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4、看月亮实验器材:月相盒→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实验内容:光的直线传播(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光的行进实验器材: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实验序号:6实验内容:研究镜子成像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照镜子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左右相反;两块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实验序号:7实验内容: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研究透镜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白纸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聚光、成像的作用;凹透镜有缩小缩小、散光、成像的作用;光线经过透镜时会发生偏折。

实验序号:8实验内容:研究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4、七色光实验器材:巧造彩虹——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张(或三棱镜)合成彩色光——白色圆纸片、铁钉、彩笔滤光实验——手电筒、红黄蓝三色玻璃纸实验序号:10实验内容:判别导体和绝缘体(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导体和绝缘体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电珠、灯座、导线若干、检测物体(剪刀、铅笔、回形针、橡皮、塑料圆珠笔等)、检测液体(自然水、纯净水、盐水)盐水、人体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木头、纯净水等。

苏教版五上科学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第二课《照镜子》光的反射实验说课稿

苏教版五上科学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第二课《照镜子》光的反射实验说课稿

《光的反射》实验教学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实验教学说课的内容是《光的反射》。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实验教学目标本实验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第二课《照镜子》。

本实验教学在学生探究镜子成像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光的反射、光反射效果规律以及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二、教材实验分析教材安排了多个实验,让学生从中探索达成目标。

在教学中,发现这些实验存在以下不足:1.光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对光反射的前概念存在不同的分歧。

(图1)【图1】教材没有提供让学生直观光反射过程的实验。

而对光反射效果规律的教学,教材仅用这两张图片进行对比观察认识,没有相应的实验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探究。

2. 依据教材“做潜望镜”的活动,教师以演示方式讲授潜望镜制作方法。

学生只是被动地按要求画出潜望镜工作原理图,不能达到理解潜望镜的实验教学目标。

3.教材把阳光作为光源,若遇上阴雨天气,实验无法进行。

而且用镜子把光反射到脸,容易误导学生模仿,存在射伤眼睛的安全隐患。

三、实验器材改进经过反复的研究及实践,对原有实验器材、活动进行整合、改造,本人自主设计开发《光的反射》分组实验盒。

(图2)【图2】配合打气筒制成烟雾发生器(图3),解决实验中看不见光的问题,而且比以往用蚊香产烟的方法来得更快速、高效、安全,实验盒具有便利性。

【图3】配合不锈钢、塑料板、瓷砖、蜡光纸等材料(图4)的使用,引领学生探究光反射效果规律,实验盒具有探究性。

【图4】实验盒配有拓展器材(图5),包括凹凸透镜,三棱镜,颜色不同的激光笔,满足学生对光学进行开放性探究,实验盒具有开放性。

【图5】实验盒既可供学生分组实验,又可供教师进行演示操作,还可变身潜望镜,具有多能性;本实验前强调学生禁止将激光笔对准眼睛照射,实验盒具有安全性。

四、实验方法设计本实验涉及以下两个实验方法:1.合作探究法:依托分组实验盒,教师由扶到放,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对光的反射进行自主探究。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5课时 雨和雪》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5课时 雨和雪》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5课时雨和雪》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第15课时雨和雪》,主题是“雨和雪”。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雨和雪作为常见的降水形式,并通过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了解不同的降水形式。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

2. 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并能够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3. 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难点: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基本概念和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他们对水的循环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降水形式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和图示的理解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1、热身导入教师可以使用一些互动的方式进行热身导入,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激发他们对降水形式的兴趣。

教师: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三种状态和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谁能告诉我水的三种状态是什么?学生A:液态、固态、气态。

教师:非常好,学生A!水的三种状态是液态、固态和气态。

那么,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呢?谁想回答?学生B:水在自然界中通过蒸发、降水、河流等方式循环。

教师:太棒了,学生B!水通过蒸发、降水和河流等方式循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降水形式中的雨和雪。

你们对雨和雪有什么了解吗?2、引入新课教师:现在,我给大家展示一些关于雨和雪的图片,请你们仔细观察,然后和你的搭档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师展示雨和雪的图片,学生观察并与搭档讨论)教师:好,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你们的观察和讨论结果。

学生C:我们注意到雨是液体,而雪是固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观测气温时,应把温度计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测量;
5、学生在观察时要明确分工;
3.学生观测
1、学生分组观测,并记录观测结果;
2、学生整理观测数据;
4实验总结
学生交流观测数据,分析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
实验结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至短再至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
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
5.交流实验现象,小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2.做一个小孔成像的模拟实验
1.介绍制作材料:长方形纸盒、剪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胶水、钉子(大头针)。
2、演示并指导制作方法:
在纸盒底部割出一个小窗;
在纸盒的另一头用透明纸蒙住;
用铝箔纸把小窗盖上,并用钉子(大头针)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钻一个孔;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
1.讨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3、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由西向东
2.模拟昼夜变化
1、在地球仪上某一个国家插上人物模型;2、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与投影的距离不能太近,要让投影仪射出的光“包围”地球;)3、缓慢转动地球仪,边转动边观测;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介绍月相盒
1.小电筒代表太阳;
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
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
2.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
1.学生连续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注意时间变化;
2.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
3.观察总结
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月中月相变化。
4.整理器材
闭起一只眼睛照镜子观察现象;
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化镜子之间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
借助镜子读文字;
3.实验研究
1.学生分组“玩”镜子;
2.学生边“玩”镜子边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总结
交流实验现象,准确描述镜子成像的特点 。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光路是可逆的;镜子中的影像是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两块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
(五年级上册)
实验内容: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记录纸(标有方向)、温度计、钟表、笔、指南针(最好要有)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明确观测任务
本次观测,涉及影子、气温、时间的记录,而且历时一天,大约要收集7至8次数据,如果任务不明、方将会使一天的观测流于形式,所以让学生明确观测任务尤为重要:
实验内容: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3、研究透镜
实验器材: 凸透镜、凹透镜、白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观察不同透镜的特点
1.提供两种不同的透镜。
2.观察、比较两种不同透镜的特点。
3.实验总结
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4、看月亮
实验器材:月相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发现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3、昼夜交替
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3.学生分组制作。
4.指导学生观察: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前后移动纸盒,直至能在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
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3.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内容:研究镜子成像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1.预测:光在空气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2.提供实验器材:3张小孔板、手电筒(手电筒不可用激光笔代替)
3.设计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横向照射小孔,从第三个小孔看手电筒的光来判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在较暗的光线下效果较好)
1.每一节下课,在记录纸上画出小标杆的影子;
2.用温度计测出当时的温度,并在影子旁标上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2.明确观测方法
1.记录纸上的方向要与实地的东、南、西、北一致;
2.每一次观测,小标杆都要放在记录纸黑色圆点上;(为了方便学生的观测,建议记录纸的中间标上黑色圆点)
3.记录影子时,可用“●”或“▲”在影子末端作下标志即可;(先画一圆点,记录全部结束后再连线。)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组装模拟装置
1.组装模拟装置并介绍: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探究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1.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
课题:2、照镜子
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提供实验材料
提供实验器材及辅助材料:平面镜(每位同学一块)、辅助材料——橡皮、画有一颗五角星的记录纸、印有一段文字的记录纸。
2.交流实验方法
1.讨论:你准备怎样来玩镜子?
2.交流实验方法、教师适时重点引导;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实验内容:光的直线传播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1、光的行进
实验器材: 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
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