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大中分子毒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毒症大中分子毒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尿毒症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我国是尿毒症易患国家,且持续上升。尿毒症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尿毒症患者死亡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疾病加重是尿毒症的大中分子毒素,为了了解尿毒症大中分子毒素对于心血管疾病中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根据其原因制定相关的清除方式。文章将对尿毒症中的终末糖基化产物与同型半胱氨酸进行简要的综述,从而对其相应的清除方式进行分析,旨在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启示[1]。

尿毒症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还有尿毒症毒素中的大中分子毒素的原因。文章将对尿毒症毒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进行分析。

1 尿毒症大中分子毒素基本概述

1.1尿毒症中分子毒素中分子毒素一般是指分子量在500Da-5000Da的物质,该种类型的毒素主要包括:①甲状旁腺素,一旦甲状旁腺素的含量超标,就会对患者的心肌细胞造成损害,抑制患者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导致患者的心肌肥大或是心力衰竭;②β2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在患者体内不断的蓄积,在患者骨骼处、关节处以及内脏处形成了淀粉状的纤维,从而导致人体器官受到一定的损害;③瘦素:尿毒症患者体内的瘦素升高,将会导致患者减少食欲、控制患者对于能量的摄取,从而影响患者的内分泌情况;④二核苷多磷酸盐,该种毒素通过影响血小板、内皮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该种类型的毒素物质在对其进行清除的时候不能够采用常规的血液透析的方式进行治疗,只能够采用大孔径透析的方式对血液中的毒素进行净化清除[2]。

1.2尿毒症大分子毒素在患者是处于尿毒症阶段时,证明患者肾脏的功能已经逐渐的丧失了功能,很多通过肾脏功能进行清除与降解的能力逐渐下降。尿毒症大分子毒素主要包括同型半胱氨酸、非对称性精氨酸、苯乙酸、硫酸对甲酚、硫酸吲哚酚以及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该种毒素一般是采用血液灌流的操作方法。

2 尿毒症大中分子毒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2.1终末糖基化产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终末糖基化产物是由氨基酸、蛋白质与多肽进行组合,并由碳水化合物以及其他的代谢产物所生成的不可逆性修饰的产物。根据有关文献表示,该种产物不仅在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尿毒症患者的体内也有所囤积,并且已經成为了一种影响尿毒症进程的新的尿毒症毒素。因为其能够影响尿毒症患者体内基质的结构蛋白,并与巨噬细胞、内皮细胞中的受体进行结合,通过该种方法激活肿瘤的坏死因子,从而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对患者局部的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而终末糖基化产物因为参与了脂质过氧化的的途径,从而促使了尿毒症的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2.2同型半胱氨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由甲硫氨酸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含有巯基的氨基酸,尿毒症患者体内的同型半胱氨酸与正常人群中的同型半胱氨酸不一样,其含量水平远远高出了正常人群体内含量的3倍左右。并且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是成一个正比的,当尿毒症患者体内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增加1%,那么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就增加了10%。该种毒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制主要可以将其归纳为两个方面,分别是内皮细胞受到了损伤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出现了增殖的情况。

3 尿毒症大中分子毒素的清除方式

3.1清除方式

3.1.1采用大孔径的透析膜的方式一般是针对尿毒症中分子毒素,因为该种毒素的分子量比较大,如果采用常规的透析的方法是没有办法对分子量较大的中分子毒素进行清除。但是该种清除方法也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是否能够彻底的降低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

3.1.2针对尿毒症大分子毒素一般采用的是血液灌流的方式,该种方法操作比较简单,对于设备的要求也比较低,且其对于蛋白结合毒素清除效果比较好,但是因为其不能够自动的进行脱水,所以会造成电解质出现紊乱。

3.2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应的,透析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虽然对于尿毒症小分子毒素的清除已经是基本上达到了一种令人满意的程度,但是因为中分子毒素有着与蛋白结合这一特点,因此在现阶段还是处于一种比较难清除的局面。可是在未来,只有进一步的明确大中分子毒素的病理生理作用以及与尿毒症并发症的关系,才能够发展出更为有效的清除技术。

参考文献:

[1]刘郑荣.慢性肾脏病患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血症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华内科杂志,2011,06(05):77-78.

[2]Tzoulaki I,Murray GD,Lee AJ,et al. C-reactive protein,in ter leu-kin-6,and soluble adhesion molecules as predictors of progressive peripheral atherosclerosi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E din bu rgh Ar-tery Study[J].Circulation,2010,11(2):976-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