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闽营人与妈祖文化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闽营人与妈祖文化传播
作者:张富春
来源:《中州学刊》2012年第01期
摘要:康熙初年,朝廷令部分明郑降清官兵赴今河南济源、鲁山、邓州、信阳等地屯垦。闽营人背负木雕妈祖神像来到中原,妈祖文化因而传入河南。闽营人在中原创建了长葛营坊村天妃宫、邓州天后宫等许多妈祖庙宇。由于建国后多次政治运动的洗礼,闽营人妈祖信仰出现结构性失忆。当今邓州部分闽营人高山族成分的确认,社会上认祖归宗的潮流,妈祖文化的复兴,刺激了闽营族群的集体记忆,妈祖信仰在闽营人特别是高山族人中复苏。这是其族群意识于“在地化”完成后的凸显。
关键词:中原闽营人;妈祖文化;族群记忆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1—0060—04
中原闽营人是指康熙初年由福建沿海移驻河南屯垦的明郑氏集团降清官兵。闽营人在原籍信奉妈祖,来中原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此信仰仍得以秉持,妈祖文化因而在中原地区流布。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第五章第二节《清代进入中原的移民》简单论及中原闽营人;杜世伟《河南邓州高山族“闽营”背景初探》对邓州闽营人作了探究,张振杰《洛宁“闽营人”》、《中原的“闽营人”》介绍了洛宁闽营人的来历。①本文拟全面研究中原闽营人的分布及其妈祖文化在河南的传播变迁。
一、中原闽营人
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旧将蔡禄在福建铜山降清。“禄,海澄(今福建龙海市海澄镇)人,自海道来降。顺治十八年九月,授左都督,予三等男世爵。康熙三年(1664)十一月,授河南河北镇总兵官。”②清代兵制河南总镇分河北、南阳二镇,河北镇驻怀庆府(今沁阳市)。康熙四年蔡禄率旧部4000余人屯驻怀庆府,康熙十三年响应吴三桂反清,被内大臣阿密达俘获,“即将蔡禄父子并其侄蔡鼎席及同谋人等俱行正法;其余投诚垦荒弁兵事无干涉者,概不株连”③。蔡禄所带闽南漳浦籍将士有蔡、田等七姓落籍怀庆府济源县(今济源市)。④
康熙三年明郑氏集团将领林顺、黄廷相继降清,次年二人随施琅进攻台湾,未果。稍后黄廷驻兵福建长乐,林顺移驻河南府(今洛阳市)。康熙六年,“部议分拨海上投诚兵移驻外
省。先拨慕义伯黄廷驻河南邓州”⑤。黄廷率五营亲兵在邓州州城西北至冠军故城沿刁、湍二河间官道两侧屯垦。乾隆《邓州志》卷十三《武胄•武功》云:“黄廷,字华明,福建人。明末聚兵海上,唐王封为永安伯。投诚本朝,封慕义伯,屯长乐。康熙七年,迁廷于邓,带领本标兵丁垦荒因家焉。”⑥副将余伯益屯方城,都督佥事涂孝臣屯唐河,左都督杨正及都督佥事张旻屯新野,翁求屯南阳,陈显屯镇平。
余伯益在今方城县潘河沿岸定居。雍正十一年(1733)《镇国将军余公墓碑》云:“公讳添,字伯益。原籍福建漳州府漳蒲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人。由行伍受札副总。于康熙七年奉旨同慕义伯黄公带领官兵移驻河南南阳府裕州(今方城县)督垦。”⑦余伯益本人安宅于离县城二里的今券桥乡营坊村,附近的大营、小营、沈营等村均为当年垦兵居住地。
“涂孝臣,福建漳霞人,明末因寇乱,聚乡勇立营寨以御摽掠。国朝定鼎,孝臣率众归命。康熙七年,移驻唐县(今唐河县),督所属士卒屯田。”⑧漳霞即漳州市诏安县霞葛镇。康熙七年孝臣率参将六员、正兵二百四十名分屯今唐河县昝岗乡闽营村,包括闽营西街、闽营老街、中营、前营、东小庄(时称左营)五个村落。
总兵官左都督杨正率部屯垦新野。《新野县志》卷三《秩官•武胄》云:“杨正,总兵官,左都督,奉召带兵移驻,督垦新邑。”⑨今城郊乡卢庄村、孟营村委会闽营村(亦名北闽营)、五星镇闽营村委会南闽营村、王庄镇赵庙村委会江营村等均为闽营人屯垦地。
清时南阳县设有闽营保。“东界淯水、包丰紫,循梅溪南抵城为保一十四”⑩,闽营保即其一。陈卦原籍漳州府龙溪县城东关,与弟陈外随黄廷屯垦南阳。陈卦与郭、苏、翁、许、马、黄、林、蔡诸姓于今卧龙区七里园乡大寨村一带安营扎寨,陈外则到了今镇平县柳泉铺乡温岗村。B11至镇平屯垦者还有原籍泉州府同安县的总骑陈显、骑尉陈非。
B12
林顺,福建海澄人,康熙七年至今鲁山县马楼乡、让河乡一带屯垦,设立闽兴屯。林顺居马楼乡沙渚汪村,副将陈枢驻马楼乡老将庄,陈参驻马楼乡仓房庄。B13陈枢墓在老将庄南,墓碑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碑文云:“康熙初年间,敕授公为昭勇将军。五年(1666)移居河南府,七年督垦鲁山东南参将庄。”B14
乾隆《信阳州志》卷八《人物志•武功》云:“许克济,福建泉州人,隶海澄黄公麾下为右营都督。康熙七年,移驻信阳开垦,入籍。”“王文兴,闽人也,以军功起家。康熙八年移驻信阳,开垦入籍。”B15许克济为黄梧右营都督,康熙七年移驻信阳。次年,闽人王文兴亦屯垦信阳。“将士家属多居于城廓附近,逐渐形成南关外的闽营街。在乡者,由其将士督率部下屯种,自成聚落,如今五星乡的胡家营,南湾乡的和孝营,双井乡的五纪屯
等。”B16
康熙七年厦门镇都督同知杨德奉命监督明郑降清官兵由闽南至光州(今潢川县)屯垦并入籍于此。乾隆《光州志》卷五十五《武功》云:“杨德,字弦声,其先系出自固陵(今太康县南),十七世祖随宋南渡,籍闽粤德中,福建武举……康熙七年,奉文督运投诚官兵分驻光州垦荒,随入州籍……阮钦,字若昊,漳州南靖人,紫面长髯,善战知兵。康熙八年,以守备奉文辖兵屯垦上亚港荒田。”B17游击钟鳌安插垦荒于固始县,都司佥书许祥安插垦荒商城县B18。
康熙八年(1669),张梅率部在洛河南岸屯垦。民国《洛宁县志》卷四《武略》云:“张梅,字开,原本福建漳州诏安县民籍,初官福建延平府副总兵。康熙八年,移驻永宁(今洛宁县)永安里张营村而屯田焉。”B19张梅驻今赵村乡张营村,其部下分驻赵村乡马营村、陈宋村及山底乡西山底村、底张乡刘营村、山底乡汤沟村等。邻近洛宁的宜阳县已安插372名闽营人。“康熙八年,安插福建投诚官军三百七十二员名,每名给荒地五十亩,令之垦种,另立一里,曰闽合里。”B20
闽营人至中原屯垦,仍属军籍,钱粮惟纳正供,差徭尽皆蠲免。在中原闽营人历经征吴三桂、平台湾、剿罗刹、镇古北口、征噶尔丹等战事。随着时间流逝,闽营人渐失军人身份,安于农桑,与当地农民无二致。
二、中原闽营人与妈祖文化传播
闽营人背负木雕妈祖像来到中原后,起初将之供奉在家祠或小型神庙内,后创建了规模较大的天妃(后)宫。
南宋已出现了木雕妈祖像B21,其时闽南人即有载妈祖香火上战场以求佑助的习俗。莆田人丁伯桂《艮山顺济圣妃庙记》云:“开禧丙寅(1206),金寇淮甸,郡遣戍兵,载神香火以行,一战花黡镇,再战紫金山,三战解合肥之围。”B22在洛宁县赵村乡张营村和鲁山县张良镇老庄村农民家,我们见到了两尊木雕神像。当地人说,这就是他们先祖从福建带过来的妈祖像。
长葛市石象乡营坊村现存一通《创建天妃宫碑记》的碑刻,由庠生守备陈载叶撰于康熙二十一年仲冬。碑文云陈氏受其客长葛垦阃司莆田人黄瑞之嘱撰写此碑。阃司为地方军事机构都司的别称,垦阃司即屯垦都司。康熙十九年营坊天妃宫已巍然焕然,其建造皆由众人之力,而黄瑞则有经营创立之功。
黄廷于邓州城内花园口往东一百米处创建闽营家祠,祠堂内供奉妈祖。乾隆时在家祠东北方修建天后宫:“天后宫,又名天妃宫,在花园街东。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原建有山门、祭坛,前后殿、左右陪殿共45间。院内有石碑5通,现为城关第二小学校址。”B23前殿即正殿,面南,有楹联,上联“向四海显神通千秋不朽”,下联“历数朝受封典万古流芳”,横批“踏海浪平”。天后塑像立于殿中央,高丈余,铜铸鎏金。B24天后宫昔日香火旺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