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合集下载

山西特色非遗文化

山西特色非遗文化

山西特色非遗文化山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非遗文化。

这里,既有大山大河的壮丽,也有细腻入微的非遗技艺,让人不禁感叹:山西,真是一片宝藏之地!咱们先聊聊吃的。

山西面食,那可是名声在外,被誉为“世界面食之根”。

要说这面食的花样,嘿,那可真叫一个多!有刀削面、栲栳栳、猫耳朵,还有那让人垂涎欲滴的面塑。

面塑啊,又叫“面人”、“面羊”,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每到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做些面塑来庆祝,既好看又好吃,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说完吃的,咱再聊聊穿的。

山西的剪纸艺术,那可是剪纸界的扛把子!剪纸历史悠久,起源于西汉时期,到了唐宋时期工艺逐渐成熟,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

这剪纸啊,不光图案精美,还寓意吉祥,深受人们的喜爱。

每一张剪纸,都像是一幅微型画,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山西的非遗文化,可不止这些。

还有那让人听了耳朵就怀孕的左权开花调。

这左权开花调啊,是流行于山西省太行山区的民间音乐,起源于左权民歌风格。

它的歌词新颖,衬词衬句凸显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听起来那叫一个带劲!每当夜幕降临,太行山下就会传来阵阵歌声,那是左权开花调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

再来说说那让人叹为观止的晋剧。

晋剧啊,又叫山西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

它起源于山西中部地区,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以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晋剧的唱腔婉转流畅,曲调柔美圆润,听起来那叫一个亲切。

看那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透露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风格。

要说这山西的非遗文化,那可真是个顶个的绝!还有那北路梆子、锣鼓杂戏,也都是响当当的角儿。

北路梆子啊,是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等地的地方传统戏剧,唱腔高亢激昂,表演精彩绝伦。

锣鼓杂戏呢,则是山西省和河南省的地方传统戏剧,以锣鼓伴奏的吟唱和念白为主要表演形式,听起来那叫一个带感!当然啦,山西的非遗文化可不止这些。

还有那让人看了就流口水的老陈醋酿制技艺。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是展示山西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载体。

一、传统音乐山西传统音乐以梆子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梆子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之一,它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和富有节奏感的打击乐器为特点。

在山西各地,都有不同类型的梆子曲目和表演形式,如晋剧、汾阳梆子、运城大鼓等。

这些曲目和表演形式不仅在当地广泛流传,也逐渐成为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二、民间艺术山西民间艺术主要包括剪纸、皮影戏、木偶戏等多种形式。

其中,剪纸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

山西剪纸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细腻的手工艺术而闻名,其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皮影戏和木偶戏则是山西传统的戏曲形式,它们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观众。

三、传统技艺山西传统技艺包括陶瓷、漆器、铜器等多个方面。

其中,晋城黑陶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陶瓷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著称。

漆器则是山西传统工艺中的又一瑰宝,其颜色鲜艳、质地坚硬、纹饰精美,被誉为“东方珍品”。

此外,山西还有许多其他传统工艺如刀削面、花灯等,这些技艺不仅展示了山西人民勤劳智慧和创新能力,也成为了当地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民俗风情山西民俗风情主要包括节日庆典、民间婚丧嫁娶等多个方面。

山西春节期间的“祭祖大典”是当地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

此外,山西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庆典如太原“迎春花会”、运城“盂兰胡同会”等。

在民间婚丧嫁娶方面,山西也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如“三朝回门”、“五福临门”等。

总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广泛认可。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示山西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同时也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山西传统技艺简介

山西传统技艺简介

山西传统技艺简介
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有许多传统
技艺流传至今。

山西传统技艺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代表着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山西传统技艺包括木雕、砖雕、绣花、剪纸、陶瓷等多种形式。

其中,木雕是山西传统技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的木雕工艺源
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木雕作品常常以山西的历史人物、传统建筑和神话传说为题材,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山西的木雕工
艺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受到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另外,山西的砖雕工艺也是一大特色。

砖雕是一种古老的传统
工艺,山西的砖雕作品多为建筑装饰,包括各种花纹、图案和人物
形象。

这些砖雕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此外,山西的绣花、剪纸和陶瓷等传统技艺也各具特色,深受
人们喜爱。

绣花工艺精湛细腻,常常被用于装饰衣服、家居用品等。

剪纸则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山西的剪纸作品造型独特,富有民间风情。

而山西的陶瓷工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技艺精湛,作品造
型优美,色彩鲜艳。

总的来说,山西传统技艺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
化内涵。

这些传统技艺不仅是山西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华
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发扬这些传统技艺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1闹花灯——山西老乡俱乐部闹花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

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

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

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2闹红火——山西老乡俱乐部闹红火闹红火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

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

3放烟火——山西老乡俱乐部放烟火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

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助兴。

4高跷——山西老乡俱乐部高跷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

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

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5跑旱船——山西老乡俱乐部跑旱船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6跑竹马——山西老乡俱乐部跑竹马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

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7小车舞——山西老乡俱乐部小车舞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

8挑椅舞——山西老乡俱乐部挑椅舞挑椅舞,是流行在孝义县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

相传,这种舞蹈的出处,源流传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

9狮子舞——山西老乡俱乐部狮子舞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

山西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作为中国文化名省之一,拥有着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

以下将从山西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剪纸
山西的剪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是一种折、剪、刻、贴为一体的民俗美术创作形式。

山西剪纸以各种花鸟、人物、动物等为题材,造型别致,色彩鲜艳。

以平面花鸟为主,多用纸折剪的方法去创作,制作精细,具有浓郁的中国古风韵味。

二、木版年画
山西的木版年画是西北地区传统民间艺术,从明朝开始经历了近500年的发展历程,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之一。

其特点是颜色艳丽光泽鲜明、线条流畅自然、与人民群众共生活、以节日为主题、寓意深远等。

现在,山西窑洞村的木版年画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皮影戏
山西的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动态的皮影、幽美的音乐、丰富的音效以及精妙的表演,传递出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皮影角色有神、仙、魔、人等,构成了丰富的艺术名著。

山西的皮影戏是一种全民休闲娱乐方式和文化演出形式,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总之,山西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西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弘扬和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些文化瑰宝。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了解几个?哎呀,说起咱们山西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可是五花八门,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呢!今天就来给大家扒一扒这些非遗宝贝,让你也能感受到一下咱山西的独特魅力。

首先得提的是剪纸艺术,这可是咱们太原的一大特色哦!剪纸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你看那些剪出的花儿、鸟儿、龙凤等等,每一幅都是巧手艺人的心血结晶。

而且,你知道吗?在太原的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剪纸的身影,无论是挂在门上、窗边,还是装点在花坛里,都显得那么生动有趣,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呢!再说说面塑,这可是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瑰宝啊!它不仅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传承了数百年的民间艺术。

面塑艺术家们用面团捏出各种形态各异的小动物、植物甚至是人物形象,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耐心和细腻。

而且,面塑作品往往寓意深远,既有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太原的庙会上,你能看到面塑摊位前围满了人,大家都想亲手体验一把捏面塑的乐趣,感受那份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美好。

别忘了太原的皮影戏,这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哦!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观众。

演员们通过操纵光影,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皮影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从选材到制作,从表演到传承,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和匠心。

在太原的许多古迹中,你都能找到皮影戏的身影,它们静静地讲述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还有太原的醋艺,这可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哦!醋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太原的醋艺师傅们以独特的发酵工艺和严格的工艺流程,创造出了口味醇厚、回味悠长的高品质醋。

而且,醋不仅仅是餐桌上的调料,它还能用来做菜、泡茶、甚至美容养颜。

在太原的街头巷尾,你可以看到醋艺师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用手中的勺子,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风味。

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它们不仅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骄傲。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是一个古老而富有文化底蕴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

以下将介绍山西的几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是太行山生活技艺。

太行山是山西地区的一处山脉,这里的居民凭借着对山水资源的依赖,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技艺。

例如,凿井技艺是太行山地区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艺,凿井师傅们使用传统的凿井工具,经过多年的训练和经验积累,能够在坚硬的山岩中凿出深井,并且妙手回春地修复一些淤水严重的水井。

此外,太行山地区还有杂技、民歌和锺鼓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是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山西是皮影戏的发源地之一、山西皮影戏技艺独具特色,其制作精良的皮影和生动的演出方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山西的皮影戏团队在中国皮影戏比赛中屡获大奖,被誉为皮影戏界的瑰宝。

在山西各地,皮影戏团队还经常参加庙会和民间活动,传播着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再次是山西剪纸。

剪纸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艺,在山西广泛流传。

山西的剪纸以其精致的造型、丰富的图案而闻名,特别是被誉为“日子剪纸”的山西忻州剪纸。

山西剪纸以其独特的技法和手法,将民间传说、习俗和神话融入艺术创作中,给人一种深深的文化体验。

另外,在山西的农村地区,剪纸还被用作装饰和庆祝活动中的重要元素,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是山西面食文化。

山西是面食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的面食多种多样,种类繁多。

山西的面食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山西刀削面是传统的山西面食之一,以其形状独特、口感爽滑而被世界各地的食客称赞。

此外,各地有各自独特的面食,如太谷的刀削面、平遥的灌汤包、晋中的炒面等。

这些面食不仅是山西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西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总而言之,山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行山的生活技艺,皮影戏、剪纸和山西面食文化,都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了解山西文化的方式。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太原,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小智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感受那些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和美食文化。

我们来了解一下太原的传统民间艺术。

在太原,有一种叫做“脸谱”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元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脸谱是一种用于表演戏剧的特殊化妆,通过不同的颜色、图案和线条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在太原,脸谱的制作技艺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如今依然可以在一些戏曲表演中看到它的身影。

除了脸谱,太原还有一种叫做“破五节”的民间舞蹈,它是太原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破五节舞蹈的动作优美、节奏明快,寓意着祈求五谷丰登、家庭幸福。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太原的传统手工艺。

在太原,有一项非常有名的手工艺叫做“铁画”。

铁画是一种用铁丝制作的绘画作品,它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锻打、焊接、錾刻等多个步骤。

铁画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山水花鸟,也有人物故事。

这些铁画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在太原,有很多铁画艺人依然坚持传统的制作工艺,为人们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铁画作品。

再来说说太原的美食文化。

在太原,有一种非常有名的小吃叫做“刀削面”。

刀削面是一种传统的面食,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独特。

面条是用手擀出来的,而不是用机器制作的。

这种面条的口感弹牙筋道,非常好吃。

除了刀削面,太原还有很多其他的美食,比如麻花、油茶、豆腐脑等。

这些美食都是太原人民的日常饮食,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形式。

比如说,太原有一种叫做“皮影戏”的民间艺术,它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之一。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制作的剪影艺术,通过灯光照射,将剪影投射到幕布上,形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画面。

太原还有一种叫做“秧歌”的民间舞蹈,它是太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

秧歌舞蹈的动作欢快、节奏鲜明,寓意着庆祝丰收、祈求平安。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患羊痒
2. 社火
3. 革命旧址文化
4. 木版年画
5. 民间工艺玉雕艺术
6. 黄河漂流
7. 曲艺
8. 象棋
9. 民间音乐舞蹈
10. 民俗表演艺术汾剧
11. 交子
12. 绢
13. 小麦风情
14. 传统少数民族住房建筑
15. 山西酒文化
16. 五台山
17. 第一公铁路
18. 巧媳妇
19. 闫家地烤羊肉
20. 冠字号瓦车道
21. 祭赛
22. 传统村落技艺艺术
23. 老字号名优花生
24. 皮影戏
25. 饮食文化
26. 麻将
27. 民间文学艺术
28. 传统工艺锡器
29. 牛头墩水库寻梦
30. 竹编捆装技艺
31. 水旱灾轮唱
32. 古乐艺术
33. 传统农业技艺氛围
34. 摆渡人家族艺术
35. 菜籽油艺术
36. 民间饮食文化浦市大煮干丝
37. 陕北粮仓建筑
38. 匣里龙凤年画
39. 游艺技艺
40. 晋南太极拳
41. 民间文学艺术秧歌
42. 民间文学艺术说唱艺术。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是中国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表演艺术、传统节庆习俗等,反映了山西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并承载了数百年来的历史和人民的智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地维护了山西独特的文化身份,并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是太原剪纸。

始创于明代,太原剪纸是山西省太原市的一项重要传统手工艺。

太原剪纸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精细的剪裁技术而闻名。

剪纸艺术家们使用剪刀和纸张,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和图案,然后将其用于装饰和节庆活动。

太原剪纸不仅体现了山西人民对美的追求,还传递了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除了太原剪纸,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有许多传统技艺,如山西饰彩、山西木版年画、晋绣等。

山西饰彩是山西省的一项独特的工艺品,制作过程包括点胶、涂彩、撒彩和描金等环节。

山西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年画的一种,与河北的孟村年画、山东的莱州年画齐名。

晋绣则是山西的传统刺绣,以其精美的手工和高超的技艺而著名。

此外,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一些传统表演艺术,如山西梆子、山西评剧和山西腔调等。

山西梆子是山西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以其婉转多变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方式而著名。

山西评剧则是山西省的一种传统戏曲,以其悠扬的旋律和优美的唱腔而受到广泛的欢迎。

山西腔调是山西省的一种传统声乐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音调和韵律而闻名。

除了传统技艺和表演艺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一些传统节庆习俗。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平遥古城的古城灯会。

平遥古城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每年都会举办灯会活动。

在灯会期间,古城内外的各种建筑物都会被装饰成五彩缤纷的灯笼,给人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此外,山西还有许多其他节庆习俗,如包括山西古代农耕文化的祭祀活动和民俗舞蹈等。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完整性。

山西省非遗

山西省非遗

山西省非遗山西省,位于我国华北平原的中心地带,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古老省份。

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非常适合人们生活、旅行和文化活动。

此外,山西省还拥有众多的非遗传统文化,被认为是最古老、最具文化底蕴的省份之一。

山西省的非遗文化也被认为是我国华夏民族的灵魂,其中包括民间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及传统的生活习俗、民俗等。

山西省的非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了上千年,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宝贵的文化熏陶和精神家园。

山西省的非遗传统有很多,其中包括晋剧、灵运、窑墙、古物尤里斯、绣花、古泉、山西木雕等,这些传统文化在山西省都有很高的文化地位。

晋剧是山西省传统戏剧艺术形式,在晋地区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丰富多彩的舞蹈、音乐、服饰等特点,使人们充分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彩之处,也使晋剧成为了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形式之一。

灵运是山西省的传统文化,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明朝山西地区,由山西地区的居民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利用动物的力量来运输粮食、物资以及人们的衣物等,而这种传统文化一直在山西省流传至今。

窑墙是山西省一种非常古老的建筑形式,是源于中国古代的砖石建筑,其材料来源极其丰富,从最古老的石块到精美的釉面砖,窑墙充分体现了山西传统文化的美丽和智慧。

古物尤里斯也是山西省的一种传统文化,古物尤里斯的传播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它是一种道德讲故故事,用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古物尤里斯被称为“中国道德经”,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传统文化。

绣花也是山西省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非遗文化。

绣花是在布料上绣出图案,吸取自然界的美丽景象而创作出来的,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领略自然界的美丽,也使人们能够通过绣花的艺术来体验传统文化。

古泉是山西省的一种古老的水利工程,古泉的分布贯穿了山西省,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古泉,不仅是古代山西居民的水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山西木雕是山西省的一种古老的雕刻艺术,自唐代以来,山西木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将古老的中国文化和历史极其完美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也为大家带来了诸多风趣的木雕作品。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1.花腔鼓2.定襄蒋村3.晋中妈祖信仰4.临猗地台戏5.“四句”秧歌剧6.翅果油熬制技艺7.汾西地灯秧歌8.灵丘制针9.中和节10.迎喜神NO.1花腔鼓花腔鼓是襄汾县赵雄村一带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傩舞。

花庆鼓”是一种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鼓乐,据查证相关资料和走访当地艺人,其仅为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独有。

它以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为一组,依人数多少分成若干组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所有参与者都各自佩戴不同形象的鬼卒面具,其均无下颌,并依所戴面具形象,配挂红、黑、长各不同的三绺或满把胡须。

在过去除五鬼光头外,判官和其他鬼卒顶两侧均插有形似摺扇的纸花两朵,以示阴间鬼魁,但现在已没了这样的区别,而全部则以方巾裹头。

在表演中,判官和各类鬼卒,形象凶恶狰狞,或立眉瞪眼,满脸横肉;或凶恶阴险,用蓝、绿色涂抹,更渲染得阴森恐怖,令人生畏,故民间“阴鼓”之称,是一种典型而又少见、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民间鼓乐,曾先后参加了电影《炮打双灯》和中央电视台七套“乡村大舞台”等电影、电视节目的拍摄,在多项民间广场文化表演中获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说起花庆鼓要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阳寿已尽,阴府判官因感于太宗为国为民之情,不忍世因主而乱,所以私自改了生死簿,为其增加了寿数而触犯天条,依律当诛,但玉皇感其为民之初衷,从轻发落,给予游乡示众。

有一名叫花庆的鼓师,为判官之举所动,回家后苦思冥想,七天水米未进,到第七日子时幡然醒悟,于是操鼓而击,为后人留下这铿锵激昂、节奏明快、独树一帜的精美鼓乐,后世为纪念他起名"花庆鼓"也称“花腔鼓”。

花庆鼓为民间打击乐,表演者使用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无锣和铙,这是与其他鼓乐队所不同的,另外在表演中还有判官、小鬼等进行仿阴府舞蹈,为节日增色不少。

这一鼓种在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成为当地年节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被看作是扶正祛邪求宁保安的象征。

山西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山西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山西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山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山西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化大省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文化精髓和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艺术山西以其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而闻名,如山西梆子、山西剪纸、山西绢画等。

山西梆子是中国北方的传统戏曲剧种,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夸张的表演和丰富的曲艺形式而著称。

山西剪纸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间艺术形式,山西的剪纸作品鲜艳、富有民族特色,讲究形神兼备,图案生动可爱。

山西绢画是以山西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主题多样,大多描绘山西的名胜古迹、历史人物和民俗风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古建筑山西以其独特的古建筑风格而著称,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山西古建筑主要包括古城墙、城门、庙宇、会馆、民居等建筑形式。

如平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这座城市始建于西周时期,其城墙由灰土砌成,保存完好。

太原的古建筑也非常有特色,如晋祠是太原市内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古代牌坊建筑群,它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祠庙建筑群之一三、曲艺文化山西有着丰富多样的曲艺文化,其中山西皮影戏、山西评弹、散曲等最为著名。

山西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以木偶剪影、笔画和声音的结合而闻名。

山西评弹是山西地方戏曲的一种流派,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唱腔而独树一帜。

山西散曲是山西民间曲艺的代表形式之一,是一种以唱念为主的曲艺形式,它的艺术表现富有个性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四、陶瓷文化山西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山西陶瓷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多样的画面而著称。

山西陶瓷的代表作品有平遥彩陶、闻喜黑釉陶、灵石青瓷等。

平遥彩陶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一个瑰宝,其胎质细腻、色彩鲜丽,常以花鸟、人物等为主题。

闻喜黑釉陶是中国古代名陶之一,具有特殊的釉色和纹饰,常以器皿为主要形式。

灵石青瓷是中国著名的青瓷之一,以其天然青色和细腻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山西民俗文化

山西民俗文化

8.平阳木板年画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 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 画。
9.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 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2.山西民间社火 山西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其由来已久、源自上古时期人们 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 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 火的风俗,并且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3.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代,兴盛于隋唐。相传公元六一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 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一举大获全胜,继而便流传于民间,用于喜庆典礼、集 会、社火、迎神祛邪。
山西民俗文化
———————————————————————————————— 作者: ———————————————————————————————— 日期:
山西十大民俗风情
1.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 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代代相传,年深月久,逐渐形成一套 在审美意味上、艺术表现上较为完整、成熟的程序。
6.炕画 山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炕画内容丰富,从风 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
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至少已有800 年的历史了。
7.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 清晰,有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 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地传承!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地传承!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1闹花灯——山西老乡俱乐部闹花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

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

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

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2闹红火——山西老乡俱乐部闹红火闹红火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

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

3放烟火——山西老乡俱乐部放烟火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

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助兴。

4高跷——山西老乡俱乐部高跷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

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

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5跑旱船——山西老乡俱乐部跑旱船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6跑竹马——山西老乡俱乐部跑竹马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

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7小车舞——山西老乡俱乐部小车舞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

8挑椅舞——山西老乡俱乐部挑椅舞挑椅舞,是流行在孝义县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

相传,这种舞蹈的出处,源流传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

9狮子舞——山西老乡俱乐部狮子舞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

山西十大民俗风情

山西十大民俗风情

⼭西⼗⼤民俗风情1.民间剪纸民间剪纸:民间剪纸在⼭西是⼀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剪纸就是这样⼀种扎根民众之间,与⼈民⽣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添喜的⼀种民间艺术形式。

代代相传,年深⽉久,逐渐形成⼀套在审美意味上、艺术表现上较为完整、成熟的程序。

2.⼭西民间社⽕⼭西民间社⽕是中国传统⼤年—春节期间的民间⾃演⾃娱活动,其由来已久、源⾃上古时期⼈们对⼟地与⽕的崇拜。

社,即⼟地神;⽕为⽕祖,是传说中的⽕神。

由此民间产⽣了祭祀社与⽕的风俗,并且年年岁岁流传⾄今。

3.威风锣⿎威风锣⿎:威风锣⿎起源于尧舜时代,兴盛于隋唐。

相传公元六⼀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演兵布阵,⼀举⼤获全胜,继⽽便流传于民间,⽤于喜庆典礼、集会、社⽕、迎神祛邪。

4.民歌民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都是产⽣在⼭西地区的古⽼民歌。

5.戏曲⼭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

元曲四⼤家之中三⼈都是⼭西⼈:《窦娥冤》作者关汉卿、《倩⼥离魂》的作者郑光祖、《墙头马上》的作者⽩朴。

⼭西⾄今还保存有赛社也要唱戏,宗祠祭祖要唱戏,天旱祈⾬也要唱戏,消灾免病、晚年得⼦等等。

还要唱“还愿”戏。

6.炕画⼭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

这些画⽤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

炕画内容丰富,从风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

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少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7.刺绣⼭西农村的这种⼿⼯作品⼗分普及。

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

刺绣作品有三种,⾐服、⽇常⽤品和典礼装饰。

在传统⾐服上,刺绣通常⽤来装饰领⼦、袖⼦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8.平阳⽊板年画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泛发展。

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从南⽅迁到平阳,使这⾥成为印刷⼯业的中⼼,从⽽产⽣了平阳⽊板年画。

9.⾯塑⾯塑,俗称⾯花、礼馍、花糕、捏⾯⼈,是源于⼭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以糯⽶⾯为主料,调成不同⾊彩,⽤⼿和简单⼯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的形象。

山西民间艺术小调查以及代表作品

山西民间艺术小调查以及代表作品

山西民间艺术小调查以及代表作品
山西民间艺术小调查:
山西民间艺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在探索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它也在许多方面体现出她独特的、悠久的文化底蕴。

通过对山西民间艺术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山西民间艺术分为许多不同的文化流派,如绣花、剪纸、木雕、皮革工艺等。

其中,绣花和剪纸是山西最重要的民间艺术。

代表作品:
山西绣花《山西三峡晚霞》:
该作品以山西三峡的壮丽景色为背景,将田园风光、渔船、山川、晚霞等景色饱满地勾勒出来,并用精细的绣花技法将山川、河流、渔船等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三峡之中。

山西剪纸《春天来了》:
这是一幅十分生动的剪纸作品,将春天的美景饱满地勾勒出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春日的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百花盛开,鸟儿歌唱,绿草如茵,景色美不胜收。

山西民间工艺品的形态溯源

山西民间工艺品的形态溯源

山西民间工艺品的形态溯源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省份,其民间工艺品更是闻名遐迩。

从陶瓷、剪纸、刺绣到织锦等,山西的民间工艺品丰富多彩,每一种工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山西民间工艺品的形态进行溯源,探寻其源头和形成过程。

一、山西民间工艺品的种类山西的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其中以陶瓷、剪纸、刺绣和织锦最为著名。

在山西的各地,都能找到当地特色浓郁的民间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在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也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山西文化的瑰宝。

1. 陶瓷山西陶瓷历史悠久,宋代时期,山西作为中国釉下五彩陶瓷之乡,制作了许多著名的陶瓷器。

山西的黄土资源丰富,这为陶瓷的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山西的陶瓷制作工艺精湛,山西的刘加龙窑、晋州窑、大陆窑等都是闻名遐迩的陶瓷窑厂。

山西陶瓷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稳重大方、古朴典雅、绘画精美等方面。

2. 剪纸山西的剪纸工艺品流传于全省各地,且各具特色。

山西的剪纸多为刀法简练,内容常常是表现当地的风俗文化、传统节日、神话传说等。

山西的剪纸还有一个独特的特色,就是刀法娴熟、图案繁复,在剪纸的时候,往往需要一气呵成,不可有半点懈怠。

3. 刺绣山西的刺绣工艺品也是著名的民间工艺品之一。

山西的刺绣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产品风格独具特色。

山西的刺绣品种繁多,有人物肖像刺绣、古建筑刺绣、花卉、禽兽、鱼虫等刺绣,形式多样,工艺复杂,干练利落,精妙细腻。

4. 织锦山西的丝织品也是著名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山西丝织品主要分布在吕梁一带。

山西织锦色彩鲜艳,样式古朴,工艺精湛,成为山西的骄傲。

山西的陶瓷工艺品是山西的瑰宝,其形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山西是古代的陶瓷原产地之一,距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是中国陶瓷文化的摇篮之一。

尤其是山西关中地区,拥有丰富的陶瓷资源,是古代陶瓷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商朝时期,山西的陶瓷制作技术已经相当发达,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山西的陶瓷工艺品也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1.花腔鼓2.定襄蒋村3.晋中妈祖信仰4.临猗地台戏5.“四句”秧歌剧6.翅果油熬制技艺7.汾西地灯秧歌8.灵丘制针9.中和节10.迎喜神NO.1花腔鼓花腔鼓是襄汾县赵雄村一带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傩舞。

花庆鼓”是一种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鼓乐,据查证相关资料和走访当地艺人,其仅为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独有。

它以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为一组,依人数多少分成若干组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所有参与者都各自佩戴不同形象的鬼卒面具,其均无下颌,并依所戴面具形象,配挂红、黑、长各不同的三绺或满把胡须。

在过去除五鬼光头外,判官和其他鬼卒顶两侧均插有形似摺扇的纸花两朵,以示阴间鬼魁,但现在已没了这样的区别,而全部则以方巾裹头。

在表演中,判官和各类鬼卒,形象凶恶狰狞,或立眉瞪眼,满脸横肉;或凶恶阴险,用蓝、绿色涂抹,更渲染得阴森恐怖,令人生畏,故民间“阴鼓”之称,是一种典型而又少见、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民间鼓乐,曾先后参加了电影《炮打双灯》和中央电视台七套“乡村大舞台”等电影、电视节目的拍摄,在多项民间广场文化表演中获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说起花庆鼓要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阳寿已尽,阴府判官因感于太宗为国为民之情,不忍世因主而乱,所以私自改了生死簿,为其增加了寿数而触犯天条,依律当诛,但玉皇感其为民之初衷,从轻发落,给予游乡示众。

有一名叫花庆的鼓师,为判官之举所动,回家后苦思冥想,七天水米未进,到第七日子时幡然醒悟,于是操鼓而击,为后人留下这铿锵激昂、节奏明快、独树一帜的精美鼓乐,后世为纪念他起名"花庆鼓"也称“花腔鼓”。

花庆鼓为民间打击乐,表演者使用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无锣和铙,这是与其他鼓乐队所不同的,另外在表演中还有判官、小鬼等进行仿阴府舞蹈,为节日增色不少。

这一鼓种在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成为当地年节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被看作是扶正祛邪求宁保安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1.花腔鼓2.定襄蒋村3.晋中妈祖信仰4.临猗地台戏5.“四句”秧歌剧6.翅果油熬制技艺7.汾灯秧歌8.灵丘制针9.中和节10.迎喜神NO.1花腔鼓花腔鼓是襄汾县雄村一带流行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傩舞。

花庆鼓”是一种流行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鼓乐,据查证相关资料和走访当地艺人,其仅为襄汾县康镇雄村独有。

它以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为一组,依人数多少分成若干组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所有参与者都各自佩戴不同形象的鬼卒面具,其均无下颌,并依所戴面具形象,配挂红、黑、长各不同的三绺或满把须。

在过去除五鬼光头外,判官和其他鬼卒顶两侧均插有形似摺扇的纸花两朵,以示阴间鬼魁,但现在已没了这样的区别,而全部则以方巾裹头。

在表演中,判官和各类鬼卒,形象凶恶狰狞,或立眉瞪眼,满脸横肉;或凶恶阴险,用蓝、绿色涂抹,更渲染得阴森恐怖,令人生畏,故民间“阴鼓”之称,是一种典型而又少见、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民间鼓乐,曾先后参加了电影《炮打双灯》和中央电视台七套“乡村大舞台”等电影、电视节目的拍摄,在多项民间广场文化表演中获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说起花庆鼓要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世民阳寿已尽,阴府判官因感于太宗为国为民之情,不忍世因主而乱,所以私自改了生死簿,为其增加了寿数而触犯天条,依律当诛,但玉皇感其为民之初衷,从轻发落,给予游乡示众。

有一名叫花庆的鼓师,为判官之举所动,回家后苦思冥想,七米未进,到第七日子时幡然醒悟,于是操鼓而击,为后人留下这铿锵激昂、节奏明快、独树一帜的精美鼓乐,后世为纪念他起名"花庆鼓"也称“花腔鼓”。

花庆鼓为民间打击乐,表演者使用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无锣和铙,这是与其他鼓乐队所不同的,另外在表演中还有判官、小鬼等进行仿阴府舞蹈,为节日增色不少。

这一鼓种在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成为当地年节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被看作是扶正祛邪求宁保安的象征。

此鼓于“文革”时期被禁,改革开放后,这一民间宝库的奇葩又回到民间,重放异彩。

花庆鼓的曲牌主要有小得胜、大得胜、珍珠倒卷帘、风搅雪、风凰单闪翅、凤凰双闪翅、厦坡滚核桃、八仙过海、摘豆角、老虎呲牙、单蹩脚、双蹩脚等。

NO.2定襄蒋村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时的苎麻造纸技艺,曾被认为失传。

然而,市在普查中发现,在定襄蒋村乡还幸存着这种技艺的身影。

蒋村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的故乡,薄老的父亲薄昌福就是以种庄稼和操纸为业的。

这里世代相传的麻纸制作工艺,正是以苎麻为主要原料,沿袭了汉代以来的传统技艺方法加工纸,这在全国造纸行业已不多见。

定襄蒋村麻纸具有三大特点,即薄、韧、耐,其功效神奇,是传统的经济实用民间用纸。

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功不可没。

比如说,老百姓用它糊窗户,不仅隔风防寒,还很透亮,雨打不易烂,风吹不易破。

如果拿这种麻纸打顶棚,同样筋骨坚韧,拉扯不断,且含水吸粉,清白平展。

做账本、写字的话,不走墨,耐揉搓,好保管,还不受虫蛀,保存年限久远。

从原料到成品,它要经过以下工序:拣(剁)麻分纸、洗麻(纸)、馏麻(纸)、脱灰、碾浆、操纸、晒纸等。

根据考古发现和有关专家研究证实,纯正的优质麻纸可保存1200年以上,可谓“千年寿纸”。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时,主要就是使用苎麻和布头等为原料改进工艺,麻纸制造才得以普及。

”专家樊嘉禄教授说,此后的隋唐五代时图书多用麻纸,宋元时逐渐弃用,明清时更少使用,而在民间一些地方还少量生产麻纸,但以苎麻为原料者寥寥无几。

可想而知,蒋村的麻纸制作因其传承了古老的苎麻造纸技艺,必然会逐渐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清末民初时,蒋村纸业发达兴旺,农家十有七八会操纸。

1933—1934年,蒋村操纸户占全村总户三分之一,年产麻纸150多万刀(每刀100),产值6万元白洋,占全省手工纸产值的九分之一。

由于它质高价廉、耐用实用,誉满省外,畅销晋、冀、蒙等地。

除了传统的制作技艺,蒋村世代因袭的行业习俗也佐证了其工艺的源流。

相传,阴历三月十七是蔡伦的诞辰日。

每年在这一天,全村的造纸业主都会筹资为之唱戏,带着供品前往祭祀。

而每年的十月初十是蒋村古会(又叫“羊会”)。

因此时天气渐冷,操纸停业,是造纸“合龙口”的日子,也要宰羊祭祀蔡伦。

至今,各纸坊都供奉着蔡伦的牌位,牌位上一般写有“供奉蔡伦祖师爷之位”以及“汉朝科甲第,清封玉亭侯”等字样。

不过,现在蒋村坚持做麻纸的已不多,只有少数几家还在夏季制作NO.3晋中妈祖信仰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非遗普查过程中,于太谷铭贤学校旧址附近发现一处建于清代的供奉妈祖神像的庙宇。

虽已有些破败,但这里的香火仍然旺盛。

据了解,周围的村民经常前来烧香膜拜,祈福免灾,并有定期的妈祖祭拜活动。

当地还流传着一些有关妈祖保佑晋商经营顺利、出入平安的故事。

妈祖是一位海神,保佑船家以及海上的平安,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及东南亚、日本、朝鲜一带极受崇拜,而妈祖信仰及妈祖庙在我国北方陆尤其是我省比较少见。

这次发现可以反映出晋商足迹之远以及对南方海边宗教文化的吸收。

NO.4临猗地台戏地台戏也称“故事戏”,是临猗县角杯乡吉家营村一种传统的戏剧演出形式。

演出时不在专门的舞台上,而是插旗划地为台即可表演。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村里人都会自动组织故事戏进行演出,又称“弄故事”。

主要领头人成为“故事头儿”,此人熟知故事,在村中有着较高威望,多为村人共同推举而成。

一旦认定谁是故事头儿,便要一概听其领导,由故事头儿分配各种人物角色,安排乐队演奏者。

故事戏的演出通常是中午一场,晚上一场。

晚上由于光线太暗,需要小孩儿使用灯笼在场地周围挑灯照明演出。

地台戏的剧目全部为武戏。

旧时故事戏传男不传女,并且只在本村流传,从不外出表演,因此长期以来不为外人所知。

NO.5“四句”秧歌剧襄汾“四句”秧歌剧,俗称“四句子”秧歌,以四句唱词构成一个曲段而得名。

浮山还把它叫做“干板秧歌”。

据沙屯沟老艺人太义说:从他祖父起,他家就代代组织四句秧歌戏班。

太义老人的父亲是清朝同治元年生,祖父是清朝道光年间人。

可见此剧发展到他祖父一辈时,就已相当兴盛。

这样,四句秧歌剧最少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

解放以后,襄汾县文化馆曾多次对四句秧歌剧种,进行调查、挖掘、搜集整理、研究,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0年又派专人再次进行搜集整理,并组织沙屯沟村的业余文艺骨干进行排演,参加了县上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表演,颇受群众欢迎。

四句秧歌的艺术特色,剧词通俗易懂,以方言为主,七字句、十字句为最多。

唱调简单,没有文场伴奏,只有武场。

除鼓板外,其它乐器均为铜器,音调干练流畅,节奏显明,结构严谨,唱腔刚柔并存。

其曲调分平调、高调、滚板、哭腔四种板式。

剧目容,多是民间轶事。

又由于曲调简单,柔和,所以喜于表演反映儿女情长、家庭生活情节和富有抒情的剧目。

据传,四句秧歌剧剧目是丰富的,现在只搜集到十多个本戏,四个折子戏。

本戏有:《齐(蔡)文姬》、《白玉赞》、《苦结图》、《双锁柜》、《下汝宇》、《拾万金》、《慧风扇》、《韩湘子拜寿》、《清风亭》、《三围堂》、《三开棺》(亦名诓银记)等。

回戏是:《雷风冤》、《打花》、《娶丈母》、《深山祭母》等。

四句秧歌剧,发展不完善,流行不广泛,主要艺人有:配森(男),正旦;海洋(男),丑角;俊英(男),小生;伍(任)丙银(男),须生;宪清(男),小旦;彦才(男),老旦等。

NO.6翅果油熬制技艺乡宁县位于省市西南端,西隔黄河与为邻。

面积2031平方公里,辖5镇5乡,人口23万,县政府驻昌宁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在乡宁县就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植物油提炼方法——翅果油熬制。

翅果油熬制的工序是,首先将翅果晒干,用碾子压,将第一层壳去除;再晒干碾去第二层壳;第三次晒干后将果实碾碎。

翅果油树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神奇树种,目前在全球围仅存于、吕梁一带。

NO.7汾灯秧歌地灯秧歌原名古(鼓)秧歌,系年节时走门串户恭贺新喜的一种歌舞形式。

清道光年间与“地灯”活动逐渐结合,遂称地灯秧歌。

流行在市汾西县勍香镇和对竹镇一带。

并依托于民间祭祀和祈福活动及摆“地灯”(亦称“九如意”或“九曲黄河阵”)而进行的一种集民间信俗、传统舞蹈和传统音乐于一体的历史悠久的民间社火节目和民间表演艺术。

地灯秧歌在每年添仓节左右(正月十九至正月二十一)举行。

地灯,是节日期间人们在一块空地上栽埋一根高杆,以它为中心,将360根绑着油灯盏的高粱杆或木棍,按照纵、横各19行,行间2.5尺的距离,插入地下,地面露出3尺。

再按照既定路线栓上横杆,形成阵图,名为九如意,九曲黄河迷魂阵或九曲十八弯地灯。

节日夜晚点燃油灯,古秧歌队先在地灯阵前空地上表演,然后带领人们进阵游转,意为走掉百病,祝来年万事如意。

表演者7人:秧歌头为男性,戴黑色瓜皮帽,穿灰大褂、黑中式裤,扎腿带,一手举伞,一手持响环,以说唱为主,多是即兴编词,唱恭贺吉利之歌;男青年戴窄沿草帽壳,上有用长柳条或藤条盘成的螺旋形软丝,穿镶有红边的淡绿色对襟衣和灯笼裤,系蓝色绸腰带,脚穿黑色软底鞋,身背腰鼓,为主要舞者;“新媳妇”2名,戴花,穿红色大襟袄、红色或绿色百褶长裙、红绣花鞋,手持勾锣,亦为主要舞蹈者;卖弦老汉,戴清朝宽沿帽,翻穿黑羊皮大衣、黑中式裤、黑牛鼻子鞋,手持羽毛扇;卖菜老婆,脑后盘发髻,包蓝布头巾,穿蓝布大襟袄、黑色中式裤、蓝色绣花鞋,系绿色连胸围裙,手挎菜篮子;小女子,梳长辫,头插花,穿绿色大襟袄、绿底红花中式裤、套粉红色坎肩,穿金黄色绣花鞋,手拿蒲扇。

后面这3人舞步简单,以表演为主,并作怪相与观众戏逗。

它的表演程序首先是“打场子”:由秧歌头带领全体演员及伴奏者走圈,在人群中打开表演场地;然后是“走图说唱”:由秧歌头到圈心说唱表演,尔后点出下一个表演者的角色名字。

除小女子外,其余角色均可依次单独演唱,或两三人对唱;演唱结束后,由男青年和“新媳妇”表演“顶四门”,这是舞蹈最精彩的部分。

男青年边击腰鼓边甩头舞动帽子上的软丝,使其时而向前直伸,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左右摇动,时而绕头旋转,如银蛇,似飞练,既奇特、又美观。

两个“新媳妇”边敲勾锣,边围着腰鼓手碎步迅跑,并左顾右盼,前躲后闪,羞涩传情。

3人对舞造成强烈的欢快气氛,往往会激起观众的鼓掌或喝彩声,使舞蹈达到高潮;接下来便是“跑腊花”:由他们3人交叉各走一个“8”字路线,形成6瓣腊月梅花图案;最后,仍由秧歌头带领大家绕场一周结束表演。

伴奏乐器有锣、鼓各一面,拔两副;掺钹击节节,苏钹花打,音色对比鲜明。

锣鼓点有:〔行路点〕、〔踩场子〕、〔摧点〕、〔顶四门〕等。

歌唱曲调多为民歌小调,唱时无伴奏。

NO.8灵丘制针灵丘县发现了一位制针老艺人兴,他的这些针的前半部分都是尖头的,呈三角棱状;后半部,如果是医针,用铜丝缠制做成佛手状或玲珑状;如果是用来缝毛皮的针,则有一个穿线的孔状针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