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
林风眠艺术
艺术创作中的精神追求,是艺术家深层的心理构架与实践皈依。
艺术家的艺术创作都应重视个性与时代性。
传统绘画形式的高度完满化和规范化,要求对其自身的突破和超越。
社会的转型,相应的文化变异也要求新的绘画形式语言的出现。
在20世纪之初,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画坛面临着突破陈旧文人画形式和重振民族文化自尊的使命。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林风眠和一批留洋归来的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西融合的改良和革新之路。
林风眠并没有走徐悲鸿倡导的以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的道路,而是紧紧把握住中国传统画重神韵的文化精髓,把西方艺术的现代主义形式和中国水墨画相结合,为传统中国画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形式语言系统。
他的作品既有时代面貌,又创艺术新格,总是洋溢着宁静的诗意。
林风眠早年留学法国。
在那里,他认识了著名雕塑家扬西斯。
他对林风眠后来成为美术教育家而开辟中西合璧的艺术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扬西斯的鼎力推荐下,林风眠进人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在学院派权威人士哥罗孟教授的工作室学习。
但他不欣赏学院派画风,扬西斯来看望他说:“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宝贵的优秀传统啊!你为什么不去好好学习呢?去吧!走出学院的大门,到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去,到那富饶的宝藏中去挖掘吧!”林风眠开始走出象牙塔,到图书馆博物馆去学习,向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抽象派、表现派学习。
林风眠始终把精力放在寻求新的绘画形式语言,来完善自己的绘画风格。
他认为:艺术创造原由“情绪冲动”而生,情绪的表达则需要“相当的形式”,而形式的创造与构成,任需“赖乎经验”和“理性”。
并指出“不能同内容一致的形式自然不会是合乎美的法则的形式”,艺术家应当把握住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内容,“以合乎这样的内容为形式。
”也是由此才出发,他反对摹仿古人、外国人、也不赞成“弄没有内容的技巧”。
他从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作出了努力改革,使他的作品中总是洋溢着宁静的诗意。
色调优雅、构图单纯、造型隽美、想象丰富、内蕴含蓄、格调清新,富于装饰性和感染力。
徐悲鸿与林风眠美术教育理念研究
徐悲鸿与林风眠美术教育理念研究作者:董政宏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0期摘 ; 要: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向西方探求真理,寻觅使中国富强的道路。
大规模地、全面地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对当时的艺术思潮和美术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徐悲鸿和林风眠都是我国非常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主体融合了西方文化艺术。
在发展中国传统美术,建立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上,坚持中西融合的方式,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美术的精华。
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为我国的美术教育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对中国美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徐悲鸿;林风眠;美术教育理念中图分类号:J20-4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092-01一、徐悲鸿的艺术主张及美术教育思想徐悲鸿受法国学院派训练时间最长,集中体现在他的人体素描和油画习作中。
受古典主义的影响,更加注重结构及人体的动态和节奏,用线精微、深入、坚实、简约。
中国画与西洋绘画的造型、观念完全不一样,中国画是以笔墨情趣和意境的传达来传统中国画的精髓。
中国画的表现是走在再现与表现之间。
注重主观的意象表达,表达的自由,中国画则被归纳为一种程式。
徐悲鸿和林风眠二人都曾不约而同地把对中国画的变革作为此种转换的内在需求。
因此,他所想要的中国艺术复兴,“乃完全回到自然,师法造化”,徐悲鸿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改良理论,提倡对民族艺术加以取舍和改良,确立了现实主义美术教育思想。
但徐悲鸿的言论中并未对中西在造型和创作观念上的各具特色、自成体系进行深入分析,所以徐悲鸿一生的言行都集中在对写实主义的倡导上,对中国画他始终抱着批判的革新的眼光。
他的功绩并不只是将西方写实手法引入到中国,集中体现在徐悲鸿所倡导的现实主义美术思想,代表作《田横五百士》《九方皋》等。
这些作品的创作继承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传统具有时代精神气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
徐悲鸿和林风眠的美术教育目的观分析比较
冯 佳
( 顶 山 学 院 , 南 平顶 山 平 河
摘 要 : 0 ̄ 纪 上 半 叶 , 悲 鸿 和 林 风 眠 受 “ 育 救 2 -- 徐 教
470 ) 6 0 0
生 活 。 … … 这 不 是 别 的 影 响 , 是 艺 术 不 兴 的 影 响 ” 全 。
股 学 习“ 学 和 西学 ” 热 潮 。徐 悲 鸿 和林 风 眠 就 是 在这 新 的 样 一个 新 旧碰 撞 的 时代 下 成 长起 来 的 热 血青 年 ,二人 受
术 家 救 出 来 ,共 同 为 国 人 世 人 创 造 有 生 命 的 艺 术 作 品 不
可 。” 艺 术 家 应 负 相 当 的 人 类 情 绪 上 的 向 上 的 引 导 。 在 林 风 眠 看 来 , 前 社 会 所 需 求 的 是 一 批 批 真 正 的 当
方 面 为 中 国 艺 术 界 打 开 一 条 血 路 ,将 被 逼 入 死 路 的 艺
1 世 纪 末 2 世 纪 初 的 中 国 , 辱 内 患 , 族 存 亡 危 在 9 0 外 民 旦 夕 ,在 西 方 强 力 文 明 的 无 情 撞 击 下 . 中 国 文 化 日愈 衰 败 , 退 不 堪 , 治 思 想 领 域 和 文 化 思 想 领 域 都 掀 起 了 一 颓 政
从 这 个 出发 点 人 手 , 风 眠 对 当 前 的 艺 术 界 现 状 进 行 林 了分 析 , 为 当前 的艺 术 界存 在 以 下几 个 方 面 的问题 。 认
第 一 , 术 批 评 之缺 乏 。 当前 的 艺术 批 评 是 “ 有 历 艺 没 史 观 念 的介 绍 ” 缺 少 系 统 的带 有 历 史 观 念 的介 绍 和 整 , 理 , 术 史 家 又 很 少 。 因 此 , 对 艺 术 理 论 进 行 系 统 的 整 美 要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作者:暂无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19年第5期文/ 孟昭诗林风眠(1900 年-1991 年),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自幼喜爱绘画。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以脱离社会和时代,但是林风眠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作却可以。
伟大的艺术家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他的艺术可以直入永恒而又纯粹的审美天地,而他的精神可以超越一切,得到升华。
林风眠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带给人们更多的是视觉的享受、精神的愉悦,甚至是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升华,而人们却很少想到,他的作品给他自己带来了什么。
幼年失去母亲,长大后,母亲活在了画里1900 年 11 月,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石匠家庭,他从小就对色彩有特别浓烈的兴趣,总缠着母亲去村里新开的染坊看颜料。
林风眠的母亲地位低下,丈夫和婆婆对她冷漠苛刻。
这个单纯美丽的瑶家女子和年轻的染坊老板坠入爱河,相约私奔,不幸却被族人抓了回来,绑起来拷打得鲜血淋漓。
年仅 6 岁的林风眠突然冲出来,大声哭喊,手里举着菜刀向人群乱挥。
孩子被强行抱走后就再也没有见过母亲,此后他变得沉默寡言。
成年后林风眠多次打听却始终无果,直到晚年,林风眠还常喃喃地说,如果没带母亲去那家染坊,或许也不会发生后来的悲剧。
在当时,林风眠母亲的行为可以说是不可饶恕的,村里人用汽油烧了她,后来将其远卖他乡作奴婢。
这件事情在儿时的林风眠的心灵留下了极深的创伤。
在幼年的时候林风眠的母亲曾教过他丹青技艺,林风眠最后选择的人生道路,也可以说是在纪念自己的母亲。
林风眠曾画过很多以“宝莲灯”、“白蛇传”为题材的画,“救母”是他一生不能解脱的情结。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曾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说:“重新关注林风眠对这个时代有很大的意义, 因为我们能从林风眠独特的个人身上, 看到百年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 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 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中国20世纪早期美术学校与校长
20世纪早期是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美术学校和校长,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几所中国20世纪早期的重要美术学校及其校长。
1. 北京美术学校
北京美术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正式设立的美术学校,创办于1918年,其校长为刘海粟。
刘海粟是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倡导现代主义,注重美术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在他的领导下,北京美术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2.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为著名的美商会美术学校,于1925年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其校长为林风眠。
林风眠是中国著名的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在教学中重视个性的发展,强调实践与创新,提倡“写生革命”,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学生。
3. 四川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成立于1938年,其校长为蒋兆和。
蒋兆和是中国著名的现代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主张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创造性,注重人才的培养,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绘画
教授学科,为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华北艺术学校成立于1935年,其校长为郭味图。
郭味图是中国著名的绘画家、美术教育家,他在教学中重视创新和实践,提出“肩负民族复兴的美术工作”的理念,为中国美
术事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国20世纪早期的美术学校和校长在发展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今天的美术教育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论林风眠的绘画艺术特色
论林风眠的绘画艺术特色作者:沈昭杨来源:《南风·下旬刊》2014年第07期摘要:林风眠推行中西艺术融合理论思想,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探索将油画与国画的优点和美感相结合,实现中国艺术向现代转型。
本文主要分析了林风眠作品的绘画艺术特色,以期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带来有意义的启发与经验。
关键词:林风眠;绘画;艺术特色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绘画的代表人物。
虽然他的艺术道路充满了坎坷与崎岖,但他努力探索“中西融合”绘画道路,将中外绘画技法相融合,并大胆创新。
林风眠的绘画题材丰富,在人物、花鸟、风景等方面都有探索,形成了具有林氏风格的绘画创作。
林风眠先生的绘画艺术成功为中国画的改革指出了一条新路,为传统中国画的发展迎来了新的生机。
林风眠不仅在美术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更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留下了许多值得思索和探究的空间。
一林风眠绘画的历史背景林风眠出生在上世纪初,其父为石匠手工艺人,且略通书画。
在其父的影响下,林风眠自幼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学毕业后,林风眠作为中国留法学生,前往法国学习西洋画。
留学其间,他获得了大量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也了解了欧洲的各类艺术形式和绘画风格,为其后来的艺术创作和倡导的“中西融合”的绘画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国后,他先后担任了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杭州艺专校长。
上世纪40年代后期,他离开教学工作岗位,潜心进行绘画创作。
林风眠作为我国现代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撰写了大量有关中西绘画融合的文章,如《东西艺术之前途》、《艺术丛论》、《中国绘画新论》等,同时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如《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宫女与花瓶图》,出版了《林风眠画集》。
林风眠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林风眠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一)“中西融合”的艺术思想林风眠“中西融合”的艺术思想是吸取了西方艺术写实的优点,又融入了大量东方绘画的特征,并非严格的写实,因而更容易被国人所接受。
女性之美,生命之美——林风眠《乐声仕女图》赏析
有据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乐声仕女图》
作者 艺术评论家,书法家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是林风眠的创作高峰 期,也是他对传统的中国水墨画进行勇敢探索与改 革的实践期。且以这组《乐声仕女图》为例,大胆 地借鉴西方的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及立体主义的特 点,充分发挥他油画中用笔挥扫之特性,笔触爽利 厚重,线条自信流畅同时又加强了重彩的运用,将 浓彩融入于水墨,强化了色彩的凝重和厚度,并将 西画的“投影”“透视”等手法补充到画中。画家将 西方的艺术精髓与中国的民族特色,梦幻般地交融 在一起,水墨与油彩,力量与柔情,浪漫与理智, 在他的探索中凝为一体,从而熔铸出了自独特的 个性绘画语言,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纵观林氏 仕女图,具有纯情天真、灵秀文雅、娇而不弱、美 而不媚的意趣,所谓柔如梦、轻如云,健康无忧, 这就是林风眠水墨古今淑女图青春与端庄的标签。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画家在表现人物的精神上,赋 予人物以独特的崭新境界,以健康取代羸弱,以身 体取胜服饰,一扫过去的愁病之态,给人以耳目一 新之感,开创了一代新风。
作为中国近代画坛的一位先驱、一面旗帜,林 风眠先生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美术教育家,更是一位 纯粹的艺术家、一位充满人道主义、具有高峻人格 精神的文化巨人,特别是他对中国人物画的创新精 神,大胆引入西方绘画的表现元素,给当时日渐衰 微而亟需变革的画坛,带来了一股强烈的清新之风, 为新文化浪潮的到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当之 无愧地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伟大改革者。林风眠 擅长风景、静物、动物、人物,尤以人物画最为突 出,其思想与艺术内涵也最为丰富。在画家形式多 样的人物画中,成就最大的当属他在中年时期的“仕 女题材”,以及晚年的“人生题材”,也即“清淡型” 与“幽深型”。《乐声仕女图》正是属于典型“清淡 型”的力作,极具代表性,堪称典范。古装淑女, 弹琴吹箫,风姿绰约,气质高雅,鹅蛋脸,柳叶眉、 小凤眼、樱桃口,在水墨中融以水彩,透明、轻柔 的淡雅色调,注重光影效果,突出淑女的优美体态, 强化画面的抒情诗韵,烙有林氏特色的鲜明印记。
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
二、他提出“中西融合”的观点
中西融合这条路不是林风眠首创的,还有徐悲鸿、岭南画派,以及 在早一点的外国人郎世宁,都是中西融合。徐悲鸿等人的中西融合是从 技法上的结合,他们把西方的写实手段拿来与中国的工具相结合。如徐 悲鸿以水墨画来画素描,或者是将素描的功夫运用到水墨画里,把表现 客观事物的准确性运用到中国绘画中。而林风眠是一种审美观上的结合, 他将西方的审美观同中国的审美观相结合在一起。这一点上林风眠是与 众不同的,因此他的作品能够创造一种新的面貌。他将这一思想贯穿到 教学中去,把西画系与中国画系合并为绘画系,他的艺术教育思想的星 星之火也就传了开来。 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模仿和临摹古人的传统,他从不向学生灌输什 么,而是采取“启发式”教学。他告诉学生艺术道路应该怎样,过去的 大画家是怎么样的,艺术的历史是怎样发展过来的,无论是古典还是现 代,写实还是抽象,西方的还是中国的,我们要掌握它的精神,理解其 本质,不要追求表面的东西。
睡 莲 1964年
平远式构图:多用于风 景,通常把主要景物置 于前景或中景,层层深 远。 特点:平和、宁静。注 意平直中的斜线、弧线 和圆形,给平和的状态 增添动势和活力。
辜鸿铭像(局部)
河 塘 1979年
人 体 80年代
抚琴仕女
均衡式:多用于仕女 和静物。无论主体形 象置于画面中央或一 侧,他总极注意左右 与上下的均衡。对称 是均衡的,但林风眠 一般不用对称,而是 用非对称的均衡,即 以不同的形、色、线 的对照与呼应造成变 化中的均衡感。(动 态中的均衡)
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与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之比较:
辜鸿铭像(局部)
舞 之一
舞
之二
山村秋天夕阳 上海美术馆藏
他(林风眠)吸取东、西方艺术的精髓,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东方向西方看,从西方向东方看,都可看到屹立的林风眠。林风眠长 期在寂寞中探索,走的是独木桥,人们不易了解孤独者,如果让他走阳 光道,让他踞要路津,对中国美术教育将是幸运或不幸!但人间总不那 么平坦,因确凿存在着另一只潘多拉的大匣子,那里不断飞出吹牛、拍 马、妒忌、诽谤、争权、夺利…… 看画,大家能看,看那画里的形象,评头品脚,画得“像”些,声 名鹊起,于是竖起了名画家的偶像。然而对美的感受与识别,人们的水 平千差万别,美盲确乎要比文盲多,要普及和提高美育,任务何其艰巨。 林风眠彻悟东、西方艺术精髓的林风眠,在审美领域中致全力于结 合双方的优点和特点,创造了丰富、新颖的审美境界,他是东方的,也 是世界的,他的绘画语言毋须翻译,他的作品毋须注释,更不容文字的 题跋,他在传统绘画中从事视觉形式感的革新,鞠躬尽瘁。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4课画家林风眠》浙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4课画家林风眠》浙美版一. 教材分析《第4课画家林风眠》是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我国著名画家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通过学习林风眠的作品,让学生了解他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林风眠的生平介绍、代表作品欣赏、绘画技巧分析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但对林风眠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可能已经学习过其他画家的作品,对绘画风格和技巧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林风眠的作品。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认识他的绘画风格和特点。
2.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引导学生学习林风眠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4.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欣赏他的绘画作品,学习他的绘画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林风眠的绘画风格和特点,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林风眠的生平、作品特点和绘画技巧。
2.欣赏法:学生欣赏林风眠的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实践法:学生动手绘画,模仿林风眠的绘画风格。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林风眠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林风眠的作品图片、生平介绍、绘画技巧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林风眠的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他的绘画风格和特点。
提问:“你们认为这幅画有什么独特之处?请大家猜一猜这位画家是谁?”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林风眠的生平介绍,呈现他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你们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林风眠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精品文章]林风眠绘画艺术特色研究
摘要林风眠是一位艺术的探索者,是一种新的画风的拓荒者。
跋涉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山水之途,开启了一代艺术新流派。
毋庸置疑,林风眠是一位中国绘画传统的继承者、叛逆者和大家。
他将西方的艺术观念植入到中国传统绘画中,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绘画途径。
在裂变中呼喊,在阵痛中重生,命运多舛,探索不止,推动中国绘画艺术进展到一个崭新的领域。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文艺心理学方法将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辩证地、综合地探寻林风眠艺术成就的历程,追寻和思考林先生绘画艺术的深层的思想和理念。
另外,基于现有的专家对林风眠艺术成就的评价,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艺术作品是“有意味的形式”,而林风眠的艺术作品有着自己神秘的生命意识和悲悯意识,这种意识是其艺术之魂魄,也是林风眠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向艺术本身的回归,体现了林风眠寻求艺术独立性和个体精神独立的努力。
这篇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林风眠的艺术研究,第一是他的生平和经历,第二是他不同时期的画作,第三个是他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贡献以及他在不同时期的教育主张。
关键词:林风眠艺术思想人物画传统艺术表现主义中西融合AbstractLinFengMian is an art explorer, is a pioneer of a new painting style. Roaming on th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rt field of China and galloping like the fine horse, he opens the generation of artistic styles in China. Undoubtedly, LinFengMian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successor, traitor and master. Meanwhile, he implanted the western art ideas in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nd created a brand-new painting style. Exclaiming in the fission, rebirth in the labor pain, he suffered many mishaps in his life, but never giving up the innovation, LinFengMian went out a unique artistic road.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lies in the combin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together by applying sociology, literary psychology and history research methods, looking for LinFengMian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course dialec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seeking and reflecting on the Lin’s painting deep thoughts and ideas which was ever controversial.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existing experts’evaluation to LinFengMian artistic achievement, I put forward my own views. Return towards the art itself, reflects LinFengMian’s effort in seeking art independence and the individual spirit independent.Works of Art is “significant form”, and in LinFengMian’s work significance, it has its own mysteriou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sympathy consciousness, this kind of consciousness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painters. Diderot proposed "the beauty relationship," he said: "from the philosophy view, all that can cause the consciousness for relation in our mind is beautiful."Art works have diversified understanding, for such a master who putting Chinese and western Arts together and the guru of a school style, we need to refer to some other famous works, with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Research LinFengMian has three clues, the first is his life and experience, the second is the painting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third is his published artistic works. We can refer to his education claims and artistic style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Lin's artistic ideal during the research.Key words: Lin Feng Mian Artistic Thought Figure Paintings Traditional Arts Expressionist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引言引言林风眠(1900—1991)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教育家、改革家,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中国近代乃至当代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之一,是中国近现代绘画的一代大师。
林风眠简介
林风眠简介一、生平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林风眠生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区,自幼喜爱绘画。
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二、艺术理想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等,都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
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家,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
林风眠终生致力于融合中西绘画传统,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生于1900年,卒于1991年8月12日。
终年91岁。
三、代表作品绘画: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宫女与花瓶图》等。
晚年林风眠客居香港,深居简出,凭记忆重画在“文革”中毁掉的作品,几乎一直画到生命的终点。
专著: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艺术运动:失败的西化艺术运动。
主持了三次西化艺术运动,三次失败。
林风眠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到北京时,正值北平艺专面临分崩离析之境。
林风眠首先挽留欲请辞的教师班子,又特邀齐白石、法国画家克罗多(Claudot)来校讲学,希望博采众长。
1927年5月11日,由林风眠发起并组织的“北京艺术大会”在北京国立艺专正式开幕,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一次的艺术大展。
然而民众缺乏热情使得大会最终西化艺术流产。
艺术大会的失败使林风眠醒悟到必须首先使广大民众了解接受艺术,才能求的艺术的真正发展。
1928年,蔡元培创办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林风眠出任校长兼教授。
林风眠又组织策划成立了“艺术运动社”,创办了相关的杂志《亚波罗》和《雅典娜》。
然而不久后,“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两种观点的争论显示出林风眠的“平民艺术”与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的矛盾。
试论林风眠美术教学方法的特点
关键词: 学方法 艺术个性 自由 创新 教
林 风 眠是 现代 美术教育 界 的领 军人物之 一 , 曾出任 国立 他 杭 州艺术专科 学校校长 达十年之久 , 培养 了一大批 艺术精 英 , 为
中国美 术教育 的发展做 出 了重 大贡 献。作 为校长 , 林风 眠能从 宏观 上对学校 的教 育 目标作 出前 瞻性决策 ; 作为教 师, 林风 眠又 能从 微观 上对教 学方案作 出合 乎实际 的科 学安排 , 而在学生 从 的心 目中 留下 了极 好 的印象。学 生眼 中的林 风 眠, 既身体 力行 地进行 艺术创作 , 又具有独特 的教 学能力, 因材 施教 , 循循 善诱 ,
学, 而开阔 了眼界 , 从 汲取 了更多的艺术养分。他深深为林风 眠
的见 解 、 度 和 胆 量 所 折 服 。 气
、
强 化训 练
林风 眠的绘 画教 学, 首重基本功 的训练。为此 , 杭州艺专 的 素描课 给所有 的学 生都 留下 了深刻 的印象 。他 也亲 自任教这 门
林风 眠的 因材施教 , 得 了很好 的效果 。对 于艺术素质好 、 取 有 艺术才华的学生 , 会用热情的话语去肯定和鼓励 ; 于画风 他 对 太过 拘谨 、 理性 的学 生, 他则 与之轻松地谈 话 , 学 生的精神松 使
理论 研究
A RT EDUCAT1 oN RESEAR CH
占 试 论林 风 眠 美术教学 方法 的特
J ●’
口喻
琴
摘
要 : 风 眠 美 术教 学 方 法 体 现 出个 性 化 教 育 与创 新 性 教 育 的理 林
的成长靠 了园丁智 慧和 辛勤 的培养 。 ” 这种 “ 园丁智 慧” 便是 不
学的画风面貌互异 , 选他课 的学生也最 多。0 正是 因材施教 的 ”这
林风眠:艺术是情感最真挚的表现!
林风眠:艺术是情感最真挚的表现!来源美术空间站林风眠,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原名林凤鸣,⽣于⼴东梅县,⾃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俭学。
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转⼊巴黎国⽴⾼等美术学校深造。
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
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林凤眠于70年代定居⾹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画展,取得极⼤成功。
林风眠 / 裸⼥风眠擅长描写仕⼥⼈物、京剧⼈物、渔村风情和⼥性⼈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的风景画。
从作品内容上看有⼀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是正⽅构图,⼆是⽆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望即知。
他试图努⼒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种共通的艺术语⾔。
他⽆愧于是⼀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过极深远的影响。
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艺术伟⼤时代,都是情绪与理性调和的时代⽂/ 林风眠⼀、艺术是如何构成的艺术是什么?这个答案,我们再不能从复杂的哲学的美学上去寻求⼀种不定的定义(请参阅各种美学书)。
我以为要解答这种问题,应从两⽅⾯观察:⼀⽅⾯寻求艺术之原始,⽽说明艺术之由来;⼀⽅⾯寻求艺术构成之根本⽅法,⽽说明其全体。
林风眠 / 1977年作 / 鸡冠花林风眠 / 1977年作 / 鸡冠花艺术之原始,系⼈类情绪的⼀种冲动,以线形颜⾊或声⾳举动之配合以表现于外⾯。
斯宾塞谓艺术之原始是游戏,游戏是⼈类情绪上的⼀种冲动,这倒还说得下去;若谓在下等⽣物的⽣命⾥许多⼒量全消失于⽣命之维持和继续,⼈类却在此项要求之外还有余⼒⽽产⽣艺术。
这种论调把⼈类与其他动物产⽣艺术的分别点,⽴论在剩余之时间上,且以此解决⼈类有产⽣艺术之可能,其他⽣物不能产⽣艺术,其理由很有可以讨论处。
Schiller谓鸟之歌唱,不独是⼀种欲求的呼叫,其他如各种动物中有艺术创造之能⼒者很多,果由剩余之时间⽽推论我们家中的家畜,其⽣活之⼒量全不费⼒,我们可否希望这类家畜,将有艺术上之创造。
中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美术界的一代宗师林风眠
中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美术界的一代宗师林风眠林风眠是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他是“中西融合”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写作文时,可以用他的名言和典例。
(一)林风眠的名言1.艺术的第一利器,就是它的美。
2.艺术,是人生一切苦难的调剂者!3.山村溪水应如旧,片片浮云处处诗。
4.我是睁着眼睛在做梦,我的画确是一些梦境。
5.依照艺术家的说法,一切社会问题,应该都是感情的问题。
6.艺术之原始,系人类情绪的一种冲动,以线形颜色或声音举动之配合以表现于外面。
7.一个艺术家的一生,像茧儿吐丝、结茧,然后自己咬破茧丝,美丽的彩蝶才能出茧自由地飞翔。
8.西方艺术上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东方艺术之所短,正是西方艺术之所长。
短长相补,世界新艺术之产生,正在目前,惟视吾人努力之方针耳。
9.美像一杯清水,当被骄阳晒得异常急躁的时候,他第一会使人马上收到清醒凉爽的快感!美像一杯醇酒,当人在日间工作累得异常惫乏的时候,他第一会使人马上收到苏醒恬静的效力!美像人间一个最深情的淑女,当来人无论怀了何种悲哀的情绪时,她第一会使人得到他所愿得的那种温情和安慰,而且毫不费力。
(二)林风眠的典例1.一生坎坷的绘画大师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驱。
他的一生成就斐然,留下了许多惊世画作,培养了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等学生,却坎坷曲折,屡遭磨难。
文革期间,他被批为“黑画家”,入狱四年,为了不牵连别人,被迫亲手销毁自己的大量作品。
后来,他客居香港,深居简出,凭记忆重画毁掉的作品,几乎一直画到生命的终点。
(来源:南方日报·梅江视窗有删改)2.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在林风眠的绘画作品中,中西合璧的特点随处可见。
他曾说:“我要尝试把西方的东西放到东方里,再把东方的放一点到西方。
有人也想放,正在放,却放不进去。
”他将西方塞尚、马蒂斯等艺术家的现代绘画语言巧妙地与中国古代民间绘画元素糅合交织,浑然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
林风眠杭州艺专执教经历对现代美术教育的启示
结语
徐 悲鸿与徐 志摩 发表过“ 惑” 与 “ 不 惑” 的争论 , 虽然 如今 我们 仍然 困惑 , 但是 半 世纪 前在杭 州艺 专 的 教 室里 , 林 风 眠对 学生李霖灿说 : “ 画不 出来 , 就不要 画, 出 去玩玩 。 ” 他 还对全体 学生说 : “ 努力摆脱 古今 中外 的程 式, 努力创造 出足 以代表个性 以及 民族精神 的新艺术 , 是本 校
所带来的启发。
一
墙 。林风 眠 的教 育对 中国现代 艺术
的 影 响 可 见 一斑 。
林 风 眠的艺术教 育在大半个 世
纪 后终 于 产 出累 累硕果 , 这 种结 果 直接 反 映出林 风 眠美 术教 育 思想 的
、
林 风 眠 的美 术教 育思 想
林 风 眠奉行 蔡元培 “ 以美 育代 宗教 ” 的美 学观 点, 认为
体” 。
无 形 中我发 现我在作 画时 , 产 生 了更 多的主意和更 多实际
的东 西。 ” 赵 无极是林风 眠比较钟 爱的弟子 , 他在很 多方面
接 受 了林 风 眠的绘 画思想 。他说 : “ ( 绘画) 不单 单是地 方 性 的作风 , 不是 中国土产 的作风 , 要有世界性 的作 风。 ” 这 不 正是林 风 眠融会 中西 所获得 的世 界高度 的眼界和绘 画
的赵 无极 、 吴冠 中外 , 朱德 群 、 赵 春 翔、 席 德进 等 当年 也悉 列林 风 眠 门
2 O世纪 上半 叶对 中国美术 教育来 说是 一个 变革 的关 键 时代 , 不但 出现 了北平 国立艺专 等具创 新精 神 的学府 , 还 出现 了一批伟 大的教育家 。林 风 眠培养 出了赵 无极 、 赵 春翔 等许 多活 跃于艺术领域 前沿的优秀 艺术家 , 这不仅是 颇具发展 潜力和 可塑性 的林 风眠风格及 艺术思路 的再 现 , 更是他所坚持 的美 术教 育模 式带来 的最终硕果 。 高天 民在《 融会 中西 的探 索—— 林 风 眠研 究》 中说 :
画家林风眠(六上美术)课件
培养了一批杰出画家
01
林风眠在担任国立艺术学院院长 期间,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画家 ,他们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02
这些画家继承和发展了林风眠的 艺术理念,为中国现代绘画的繁 荣做出了贡献。
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林风眠的艺术理念对中国美术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和思想 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创新绘画风格
林风眠融合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开创了中国现代绘画的 新风格,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推动绘画现代化
林风眠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感,推动了传统绘画向现代艺术的转 变,使中国绘画更加符合时代潮流。
强调绘画的社会责任
林风眠认为绘画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发挥其社会功能,引导人们关注 时代问题。
意境美的营造
林风眠的作品不仅关注形式美,还追求意境美的表现,通过画面传 达出深邃的内涵和意蕴。
形式与意境的完美融合
林风眠将形式美与意境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既有外在的美 感又有内在的深度。
03
林风眠的代表作品
《仕女图》系列
总结词
林风眠的《仕女图》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线条和色彩,展现了中国古代仕女的 优雅与婉约。
详细描述
林风眠的《仕女图》系列作品,以简洁的线条和淡雅的色彩,描绘了中国古代 仕女的形象。这些作品展现了仕女的婉约、柔美和优雅,同时也融入了画家对 于传统与现代的思考。
《山水画》系列
总结词
林风眠的《山水画》系列作品以其独特的构图和色彩,展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壮丽 与深远。
详细描述
林风眠的《山水画》系列作品,以大胆的构图和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国山水的 美景。这些作品展现了山水的壮丽、深远和神秘,同时也体现了画家对于自然与 人生的感悟。
浅谈林风眠
浅谈林风眠作者:王雪娇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8期摘要: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坚持的“兼容并蓄”的学术思想成为中国美院办学八十年来始终坚持的学术脉络,开创的“东西融合”的艺术道路,创造了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
关键词:人生;艺术;融合林风眠(1900—1991),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广东梅县白宫镇阁公岭村人。
出生于贫农之家。
父伯恩,兼做石匠,工于宋体碑文。
风眠幼时,即喜爱绘画,中学时代,其习作常受老师的称赞。
1917年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学院。
1919年留学法国,1925年回国,任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8 年,在杭州主持创办国立艺术院,任首任院长兼教授。
一、他的艺术是孤独的苦味的诗林风眠的一生,充满苦难,然而又光辉夺目,是不可复制的一种生命旅程。
他的作品,看上去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试图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树立了东方艺术复兴的一面学术旗帜,向整个20世纪的世界视野传递出一种中国的诗意。
二、知识分子的隐忍胸怀养育了他的艺术林风眠的一生是悲情的一生,他是二十世纪的同龄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世纪的重大变迁: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文化大革命……这些民族的大事件,都在他身上留下烙印。
他的人生几乎映衬着一个世纪的民族文化的寻觅和苦难。
所以我们说,林风眠的艺术有一种罕见的苦味。
他的艺术就是这种孤独的苦味的诗。
对于20世纪来说,林风眠的艺术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民族曲折命运的写照,这是他的艺术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他的艺术是一个巨大的天地,一边是带有中国传统清新隽远的作品,如静物、仕女,像清丽的小诗。
另一方面,是古刹秋暮,芦苇孤暮悲情的画面,所以他的绘画表现了很广阔的中华民族的感情。
20世紀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同时促进两种不同的心灵境界,一边是清丽的小诗,一边是悲情的呼喊。
也很少有人像他一样遭遇这么多苦难,却仍然以清醒者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把所有感受到看到的嚼碎后又温润地吐出来,所以他的艺术中又透露着时代和个人的悲情,也有中华民族面对苦难背负理想的隽远的诗意。
林风眠读后感1500字
林风眠读后感1500字《林风眠: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作者独具匠心,通过采用综合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史实再现和当代文学现实主义手法,对海内外历史文献的钩沉发微,严谨考据,相关人物专访,以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史料,以林风眠的求学、办学、艺术、革命、摸索的艺术人生为主线,书写成一部较翔实的现代艺术与现代美术教育编年史,是研究以林风眠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现代艺术不可多得的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献。
同时《林风眠: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现代绘画的奠基人》通过林风眠92载春秋漫长人生的艺术之路,再现了当时真实复杂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中国现代艺术及艺术教育的发展过程,及以林风眠为代表的上世纪30年代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学术群体曾经有过的精神和陨没。
通过林风眠命途多舛、屡踣屡起、屡起屡踣的一生,对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各种势力的斗争与妥协,作者对林风眠性格多重性的表述,体现出传主所处险恶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官场及派系的纷争与角逐,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的弱点、部分知识分子软骨的共性。
《林风眠: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现代绘画的奠基人》刻画出林风眠作为中国艺术教育先驱,中国现代艺术奠基人当之无愧的鲜活形象和对其巨擘地位的定论。
林风眠读后感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自幼喜爱绘画。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1991年8月12日10时,因心脏病、肺炎并发症,病逝于香港港安医院,享年91岁。
林风眠(1900—1991),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广东梅县白宫镇阁公岭村人。
出生于贫农之家。
父伯恩,兼做石匠,工于宋体碑文。
风眠幼时,即喜爱绘画,中学时代,其习作常受老师的称赞。
1917年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学院。
1918年参加勤工俭学赴法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他提出“中西融合”的观点
中西融合这条路不是林风眠首创的,还有徐悲鸿、岭南画派,以及 在早一点的外国人郎世宁,都是中西融合。徐悲鸿等人的中西融合是从 技法上的结合,他们把西方的写实手段拿来与中国的工具相结合。如徐 悲鸿以水墨画来画素描,或者是将素描的功夫运用到水墨画里,把表现 客观事物的准确性运用到中国绘画中。而林风眠是一种审美观上的结合, 他将西方的审美观同中国的审美观相结合在一起。这一点上林风眠是与 众不同的,因此他的作品能够创造一种新的面貌。他将这一思想贯穿到 教学中去,把西画系与中国画系合并为绘画系,他的艺术教育思想的星 星之火也就传了开来。 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模仿和临摹古人的传统,他从不向学生灌输什 么,而是采取“启发式”教学。他告诉学生艺术道路应该怎样,过去的 大画家是怎么样的,艺术的历史是怎样发展过来的,无论是古典还是现 代,写实还是抽象,西方的还是中国的,我们要掌握它的精神,理解其 本质,不要追求表面的东西。
评价
1、林风眠提出“以艺术代宗教”和“为艺术而艺术”,提倡艺术运 动的观点是建立在对中国当时现状的认识和他对艺术的审美功能的理解 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中国的现代艺术失去了它在社会发展中应有的功 能,主张艺术家们用艺术来拯救社会、拯救国家。这一思想体现了一位 青年艺术家贡献于社会的历史责任感,但是,林风眠夸大了艺术的功能, 把艺术看作是能够拯救国家、拯救人民的手段。这显然是受到席勒用美 和艺术来改善人性走向自由解放观点的影响。 2、林风眠提出的中西融合的思想,至今还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21世纪是一个中西冲突、交融的世纪,从林风眠开始,一百多年来,我 们还在探讨如何看待东西方艺术的问题,因此,在新的时期,我们重新 审视林风眠中西融合的思想,发现他是具有前瞻性的,其中还有许多有 价值的部分值得我们去学习。
经过丰富的人生经历后,希望能以我的真诚,用 我的画笔,永远描写出我的感受。
——林风眠
林风眠的美术教育思想
一、他提出“艺术代宗教”、“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 林风眠受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以艺术代宗教的思想。宗教和艺术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人类的初期艺术和 宗教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宗教是安慰情感的工具,而艺术则是维持 宗教信仰的利器。由于人类科学的进步,宗教的许多虚伪部分逐渐暴露出 来,宗教的威力渐渐衰退,而艺术则相反发达起来。宗教把艺术扶持成功 后,艺术的魔力就渐渐大于宗教。因为艺术的表现工具有形象、颜色或声 音,这些东西不但不怕科学来摧残,而是因为科学的发达而进步,因此, 艺术是比宗教更胜一筹的。另外,艺术的表现方法也很自由,很抒情,决 无宗教那种板滞的仪式。同时,林风眠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分析了 艺术在西方进入文艺复兴之后,艺术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担当起维持人类 情感的责任,因此,艺术就从宗教家手里回归到艺术家的手里,以往由宗 教维系人类情感和社会关系的状况将转变为由艺术担任起调和情感,净化 社会的重任。因此,林风眠提出以艺术代替宗教的观点,他并把这一观点 运用到他所倡导的艺术运动中。
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
一、林风眠生平
1、1908——1918年,启蒙阶段; 2、1919——1925年,选择阶段; 3、1925——1938年,两个阶段的两种倾向; 4、1938——1949年,调和阶段; 5、1951——1977年,林风眠格体形成; 6、1977——1991年,延伸和变异阶段。
二、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 三、评价及影响
林风眠美术教育思想与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之比较:
辜鸿铭像(局部)
林风眠绘画的格体特点: 1、方纸布阵 特写式:静物花卉; 中心式:《小鸟》类; 分散式: 平远式:风景类,《秋鹜》、《睡莲》等; 均衡式:仕女和静物。 2、彩色的诗 纯水墨型:这类作品不多 纯色彩型:只以色彩在宣纸上画,不用或基本不用墨。如花卉类。 色彩主导型:以色为主,适当加入墨,如风景。静物和仕女类。 水墨主导型:以墨为主,色彩辅之,如《秋鹜》。 3、心灵的造型表现
我出生于广东梅江边上的一个山村里,当我六岁开始学画后,就有 热烈的愿望,想将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后来在欧洲留学 的年代里,在四处奔波的战乱中,仍不时回忆起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 的小溪、远远的松林和屋旁的翠竹。我感到万物在生长,在颤动。当然, 我一生所追求的不单单是童年的梦想,不单单是青年时代理想的实现。 记得很久以前,傅雷先生说我对艺术的追求有如当年我祖父雕刻石头的 精神。现在,我已经活到我祖父的年岁了,虽不敢说像他一样的勤劳, 但也从未无故放下画笔。经过丰富的人生经历后,希望能以我的真诚, 用我的画笔,永远描写出我的感受。 ——林风眠一九八九年七月香港
五朵红花
特写式构图:只 描绘一个主要对 象并尽力拉近它, 略去或减去环境 描写,如同摄影 的特写镜头。这 种不强调纵深而 强调近景描写的 构图方式,给人 以可闻可触的亲 近感。
瓶
花
小 鸟 1957年
分散式构图: 画中描写许多事 物,没有一个可 以成为中心或主 体,如何形成画 面统一?林风眠 往往画出枝干都 横斜交错,叶子 大小相似,小鸟 姿态对称或一致, 形、态、色各方 面具有相似性, 使得画面秩序井 然,节奏明快, 形成多样统一。
赵无极是第二代留欧艺术家,是一个横跨于东西方,驰骋于音乐、 绘画世界的抽象主义大师。西洋艺术中的光线——形而上意义上的光, 并不是指自然的光阴关系,这种光可追溯到文艺复兴的早期的人文主 义或中世纪的神光。东方艺术中多变的空间,作品空灵、旷远的宇宙 意识,苍凉的悲壮和热烈的激越。仿佛范宽与伦勃朗笔势相通、塞尚 和米芾、倪瓒光彩与共。 四海之内皆兄弟。 以画面中部的空白为动力,在这种“天魂地灵”的格调上迅猛发 展。中国不仅产生过出色的地质学家和风水先生,能够测定频繁的地 震,也产生过最早辨识星象的天文学家(表意文字即来自星象)。这 些天文学家观测彗星的形状和轨迹,发现流星、新星、太阳黑斑,以 及云层的播雨过程,而赵无极的油画,正蕴涵着无穷无尽的内心节奏 和宇宙韵律,造就了一种色彩流畅,笔触轻柔,场景颤动的画面。
辜鸿铭像(局部)
舞 之一
舞
之二
山村秋天夕阳 上海美术馆藏
他(林风眠)吸取东、西方艺术的精髓,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东方向西方看,从西方向东方看,都可看到屹立的林风眠。林风眠长 期在寂寞中探索,走的是独木桥,人们不易了解孤独者,如果让他走阳 光道,让他踞要路津,对中国美术教育将是幸运或不幸!但人间总不那 么平坦,因确凿存在着另一只潘多拉的大匣子,那里不断飞出吹牛、拍 马、妒忌、诽谤、争权、夺利…… 看画,大家能看,看那画里的形象,评头品脚,画得“像”些,声 名鹊起,于是竖起了名画家的偶像。然而对美的感受与识别,人们的水 平千差万别,美盲确乎要比文盲多,要普及和提高美育,任务何其艰巨。 林风眠彻悟东、西方艺术精髓的林风眠,在审美领域中致全力于结 合双方的优点和特点,创造了丰富、新颖的审美境界,他是东方的,也 是世界的,他的绘画语言毋须翻译,他的作品毋须注释,更不容文字的 题跋,他在传统绘画中从事视觉形式感的革新,鞠躬尽瘁。
睡 莲 1964年
平远式构图:多用于风 景,通常把主要景物置 于前景或中景,层层深 远。 特点:平和、宁静。注 意平直中的斜线、弧线 和圆形,给平和的状态 增添动势和活力。
辜鸿铭像(局部)
河 塘 1979年
人 体 80年代
抚琴仕女
均衡式:多用于仕女 和静物。无论主体形 象置于画面中央或一 侧,他总极注意左右 与上下的均衡。对称 是均衡的,但林风眠 一般不用对称,而是 用非对称的均衡,即 以不同的形、色、线 的对照与呼应造成变 化中的均衡感。(动 态中的均衡)
——吴冠中《雁归来——悼念林风眠老师》
林风眠基本采用方形画面,方与圆几乎是等值的,是面积扩展的极 限。他的画面追求最大的扩展与最严谨的紧缩,在胀与缩的矛盾搏斗中 构成力的平衡。 他画圆脸团团的花,大理花、绣球、向日葵、甚至鸡冠花与丁香, 都着眼其球状的饱满,团团的花覆盖了团形的盆罐,曲与圆占尽了方形 画幅的风流。 裸女、古装仕女、修女,缩颈的乌鸦、猫头鹰、莲花、浮萍、团扇、 柠檬、秋叶……人世间多少潜伏着弧曲之美的形象都谱入了林风眠的唱 腔。林风眠的腔不局限于圆,他使用盾牌的同时,不断挥舞长矛:锋利 的苇叶、飘拂的柳丝、横斜的丫枝、白鹭的腿、渔翁的竿……在对照与 和谐中老画师参照了西方与东方的审美情致,惨淡经营。 他利用西方的几何形构成来概括中国程式化的京剧人物。他往往采 用后印象派的浓重色块作奠基,以东方的韵味来溶解沉积的色块,这是 东、西方的合奏或二重唱。说得具体些:在彩色与黑白的交错及块面与 线的配合中,当彩色与块面留下余地时,是有意等待线与韵的渗入。绚 丽多彩的林风眠画面中经常跃动着流畅的线,悠悠长笛,东方韵律。 诸多构成美的因素,或具象或抽象,都只是表达感情的语言,言之 无物的花言巧语令人反感。
作品21-6-62 赵无极
辜鸿铭像(局部)
18-03-1992 赵无极
肖像 林凤眠
南壁东侧菩萨 敦煌榆林窟
伎乐 林凤眠
南壁萨墔太子本生 敦煌莫高窟
赤 壁 之 战
晚年作品
风格转向变异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林风眠创作的作品大体具有两种特 点。一类是接近于敦煌壁画——临摹或半临摹,规规矩矩的勾 勒填色,谨守传统画法与风格,如《飞天》、《乐舞》等;另 一类是探索之作,想通过东西方的融和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对于敦煌壁画,林风眠的态度不同于张大千,张大千是临 摹敦煌壁画是为了追索中国画发展的轨迹,林风眠是把敦煌壁 画看作创作现代艺术的一个“形式来源”,希望借助他们能够 画出比马蒂斯、毕加索更具进化意义的20世纪虾半期艺术。 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未来派和立体派,林风眠说:我们了 解它们,需要从更本上去了解,这不是容易的事,我弄了几十 年,头发也弄白了,现在从戏剧上才真正得到了认识。他看戏 外戏,正是想从民族形式中寻求一条出路。
梅县白宫镇
摄于1989年
溪畔芦苇与林风眠画中相同,远山也是林风眠画中的题材。
秋 鹜 1961年
平远式构图:多用于 风景,通常把主要景 物置于前景或中景, 层层深远。 特点:平和、宁静。 注意平直中的斜线、 弧线和圆形,给平和 的状态增添动势和活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