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距离衰减理论
区域地理
所谓地理学的区域性,就是指人对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异的反映,是人类从改造利用地表空间的需要角度去认识各种性质大体相似或功能大体相近的空间单位——区域,以便因地制宜地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
地理学的研究,总离不开区域。
地理圈指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文化)圈相互交错渗透的圈层。
它的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8~17km),下界包括岩石圈上部(陆地上约深5~6km、海洋下平均4km)。
地理圈的概念与地理环境类同,也与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层一致。
区域地理学是以多种新的科学方法去研究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层的区域系统及其区域开发利用的一门学科。
由于地理学以区域性为特征,所以区域地理学可称为地理学的正统学科。
自然区域: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依照一定的目的去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定性质而划分出来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经济区域: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措施等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特定性质的生产地域综合体。
社会、文化区域:是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的特定性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
地理熵是衡量地理空间、地理过程、地理系统等的有序程度或宏观状态的一个函数。
地理熵是对区域地理系统状态的一种定量化描述,它表征着区域地理系统的组织化程度与有序程度。
数理地理位置,又称天文位置和绝对位置,在平面上是以地球表面的经纬网来确定的,在高度坐标上则以海平面为基点。
它既表示一个地点的绝对位置,也可以表示一地与其它地点之间的方向和空间距离。
自然地理位置是指一地同周围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这些自然地理事物可以是陆地、海洋、山脉、河流等自然实体,也可以是气候带、气候区、土壤和植被带、自然类型。
经济地理位置是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
地理区位是同地理位置有联系又有差别的概念。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总结版
优选资料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地域生产综合体:指能有效利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联合化优越性的一定地域的,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生产企业的总体。
(04)产业结构;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计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
(07)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03)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05)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
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 (±1)。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王荣成参考书目:1、[英]罗伯特.迪金森等,《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三联书社1982。
2、[美]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6,《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3、[英]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商务印书馆1999。
4、[英]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
5、[美]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展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学苑出版社2002。
6、钱学森等著,《论地理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7、潘玉君编著,《地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1。
8、中国地理学会编,《地理学发展方略和理论建设——世纪之初的回顾与展望》,商务印书馆2004。
9、《人文地理学》相关书目。
10、相关论文。
课程内容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
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由于地理学科学属性的特殊性,正如中国地理学家黄秉维所指出的:“地理学传统上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内容主要包括:(1)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分期。
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阶段。
地理学思想萌芽散布于上古时代的史诗、哲学、历史丛书中,当时的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诸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知识积累,形成了地理学观念的雏形。
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5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宗教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窒息了地理学的思想。
但从公元2~15世纪,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国的地理志、地图、专论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地理学的近古时期约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从15~17世纪中叶,地理学的视野扩展到全球,标志着地理学科学见解的启蒙。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9)
果d等于所研究空间任意两点间的最大距离,则全域
和局域两个模型将相等,反之则相反。 若 趋于无穷大,任意两点的权重将趋于1,则 被估计的参数变成一致时,GWR就等于以OLS估计 的经典线性回归;反之,当带宽变得很小时,参数 估计将更加依赖于邻近的观测值。
三、应用实例:研发与创新的空间计量模型
为检验研发与创新的空间效应,建立双对数线性的 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如下:
型最好。
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当用横截面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时,由于这种 数据在空间上表现出的复杂性、自相关性和变异性,
使得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之间可
能是不同的。 假定区域之间的经济行为在空间上具有异质性的 差异可能更加符合现实,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中的地 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是一种解决这种问题的有 效方法。
ˆ ˆ ˆ ,极大对数似然函数 , ˆ 0 L
2 2 ˆ ˆX ˆ ˆ ˆWy ˆ ˆ LogL n / 2ln2 n / 2ln ln I W 1 / 2 y Wy X y
如果SLM模型设定正确,那么解释变量在重复抽样过程
5.274 2
4.606 2 3.555 6 3.687 0 2.669 1 4.076 3 3.675 1 3.464 4 4.529 7 4.117 3 3.760 8 3.481 5
40.245 4
39.411 0 39.331 9 37.633 9 45.371 4 41.098 4 43.579 1 48.486 9 31.271 9 34.583 4 29.165 1 32.013 0
模型实证分析所用的数据样本,包括了中国大陆
地理学的十四大原理
地理研究|地理学的十四大原理1区位选择原理1.1原理 1:区位选择与放弃地理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论题是:何事发生在何地 ,以及为什么 ? 即地理学的“3个W” (what,where, why)。
地理学家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 ,包括自然和人文现象。
“人们面临区位选择”是对地理学“3个W”中关于人的活动那部分进行分析的起点。
因为对某一区位的选定是以放弃在其他区位的利益为代价的, 所以, 地理学家在对这个问题分析时, 必须设置分析的背景 , 即人们面临在哪些区位之间进行选择。
设想要建设一座水库, 如果坝址已定, 比如三峡大坝 ,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坝高是多少 ,不同的坝高的淹没范围, 淹没地区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 ,人文地理状况 ,移民数量和职业结构等 ;不同坝高的社会利益 ,包括发电、防洪和航运。
这些都是水库建设选择的背景。
地理学家为了使他们的分析具有一般性, 情景设计常常是抽象的、概括性的, 尤其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中。
比如 ,冯 ·杜能为了分析市场和与市场的远近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设定各种农业产品的生产是在与市场中心的不同距离上进行选择。
在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 厂址首先是在燃料地、原料地与市场地之间选择, 然后是在运输成本最小和劳动成本最低之间选择,最后是在生产和运输成本最低与厂商集聚导致成本的降低之间进行选择 ,以反映生产要素的分布和工厂区位选择本身对工厂区位配置的影响。
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方论中 ,商品是在不同等级的中心地体系中的选择, 以反映企业的必要生存空间对产品生产位置的作用。
以地理学家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学派则强调经济体是在有差异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空间中进行选择, 即强调所谓的经济体在社会文化中的“嵌入”。
因此 ,区位选择的背景、或区位选择的情景设计, 或者说, 思考人们面临什么场面的区位选择, 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原理,本文将它概括为“人们面临区位选择, 或区位的选择与放弃”。
地理学的十四大原理
地理学的十四大原理原理1:区位选择与放弃原理2:区位选择是一种空间优化原理3:差异性的度量和解释受到尺度和规模的影响原理4: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原理5:外驱动力对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原理6: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形成地表特性的一种基本自然过程原理7: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随其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原理8:地方的创造和发展建构了地球表层上差异化的关于人的世界原理9:人口迁移、产品贸易与地表上的差异性互为因果原理10:人的个体或群体对空间上利益的竞争是人地关系的第一要义原理11: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要素的相互作用不能为人的个体或群体在其占据的空间内所掌控原理12:空间临界点原理13:地球表面不同尺度上人类活动的外部性是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起点原理14:个人之间观念的差异,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利益的差异是人们在对地球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方面发生分歧或对立的基本因素1 区位选择原理1.1 原理1:区位选择与放弃地理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论题是:何事发生在何地,以及为什么?即地理学的“3个W”(what, where, why)。
地理学家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包括自然和人文现象。
“人们面临区位选择”是对地理学“3个W”中关于人的活动那部分进行分析的起点。
因为对某一区位的选定是以放弃在其他区位的利益为代价的,所以,地理学家在对这个问题分析时,必须设置分析的背景,即人们面临在哪些区位之间进行选择。
设想要建设一座水库,如果坝址已定,比如三峡大坝,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坝高是多少,不同的坝高的淹没范围,淹没地区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状况,移民数量和职业结构等;不同坝高的社会利益,包括发电、防洪和航运。
这些都是水库建设选择的背景。
地理学家为了使他们的分析具有一般性,情景设计常常是抽象的、概括性的,尤其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中。
比如,冯·杜能[12]为了分析市场和与市场的远近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设定各种农业产品的生产是在与市场中心的不同距离上进行选择。
距离衰减理论
距离衰减规律的理论基础距离衰减规律的实质是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距离有关,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地理要素间的作用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距离 衰减规律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公式:221R m m GF = m1和m2是主体和客体的质量;R是主体和客体的距离;G是系数。
19世纪50年代,凯雷发现地域间人类活动的相互吸引力与 万有引力模式相似,据此提出居民点间的吸引公式:2ijj i ij D P P I =i,j是两个居民点;I是两个居民点间的吸引力;Dij是两个居民点间的距离。
这一公式表明,两个居民点间的吸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与人口成正比。
1931年兰利在凯雷公式的基础上提出零售引力定理和断裂点概念:121P P d BP ij +=P1和P2是居民点1和居民点2的人口;BP是从居民点1 到断裂点的距离;dij是居民点1到居民点2的距离。
零售引力定 理和断裂点概念在研究城市吸引范围时被广泛地采用。
掌握距离衰减规律有助进一步认识地域分异的原由。
自然环 境中,水面对小气候的影响,地震烈度的递减,受距离衰减规律 制约。
1975年海城地震,震中烈度9度,沈阳烈度7度,北京烈 度4度,长江以南不受影响。
距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
社会环 境中,信息的传播,商品的流通,都与距离有一定关联。
孔子有 72位大弟子,鲁国人占44位。
孔子的思想从鲁国逐步向四周扩散(表21)。
表21 孔子七十二弟子分布表**资料来源:张弛、金士,孔子七十二弟子图谱,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7月。
摘自科学出版社《地理环境概述》。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 第六章 距离衰减理论
例二
美国纽约兴起是经济地理位置变化的结果
19 世纪初,纽约与费城、巴尔的摩、波士 顿在美国东部的地位不相上下。1825 年 580 公里长的伊利运河修通,纽约与五大 湖水系贯连,从布法罗到奥尔巴尼的运费 从每吨100 美元降低到每吨10 美元,从大 湖区运小麦到纽约的运费下降四分之三。 从此,纽约一枝独秀,超过波士顿、费城 和巴尔的摩成为全美国的首位城市。
假设条件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获取利润为目标。为了便于理论研究,杜能假设 农业在下列典型环境中经营。 (1)唯一的城市,位于平原中央。城市周围是农业用地。外层被荒地 包围。 (2)城市的农产品全部来自周围腹地,不从其它地区获得农产品。 (3)孤立国内部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输费用按马车运价计算。 (4)城市周围腹地的土地状况有均质性,各地的土壤肥力、气候等地 理条件相同。 (5)腹地内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 (6)农业经营者追求最大利润,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以获得最 大利润。 (7)运费与距离成正比,由农民负担。 在上述条件下,不同农业类型的农业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态分布。每 一个同心圆环状作物带到城市的最大距离受市场价格,产地生产成本 和两地间运费三个要素制约。这三个要素的变量决定利润量。 P=V-(E+T) P为利润;V为商品售价;E为生产成本;T为商品运费。生产成本 和商品售价稳定时,运费是决定利润的关键要素。
第四节 经典的区位理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距离衰减规律 19 世纪欧洲城市兴起,形成巨大的农产品 消费市场。城市周围农业的商品率高,对 市场的依赖大。在这一背景下, 1826 年德 国经济学家杜能(1783—1850年)提出了农 业区位论。
杜中 是 杜 能农 距 能 环业 离 农 的布 衰 业 烙局 减 区 印的 规 位 随状 律 论 处况 的 所 可要 典 建 见复 型 立 。杂 模 的 得式同 多。心 。现圆 但实环 是生状 ,活带
世界地理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_
世界地理读书笔记李小建老师的《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领域最经典的教材之一,上学的时候上这门课的时候就学过这本书,但当时没怎么用心看,现在时隔几年,再翻一遍这本书,虽然是XX年前的书了,但看完之后仍然很有收获,感觉以后应该时不时的把我们行业相关的教材拿出来看,虽然都是理论上的东西对现在的工作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每次看都会把这些年来的工作学习知识等组织梳理一遍,对工作还是大有裨益。
看的时候,记录了一些笔记,主要是书里的一些观点和内容,比较基本: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学研究三个阶段。
新近出现的跨国公司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以及结构主义思维方式反映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企业经营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产业的划分。
现代企业的跨产业部门发展已十分普遍。
由于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活动的产业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企业所从事的各部门经营。
为此,一些学者们开始从企业组织角度来认识经济活动。
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krugman)指出,经济学长期忽视区位研究①,然而,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市场地域大小与商品的市场价格、地域人口数量和居民收入有关。
人口密集和收入水平高的地域是区位选择的最佳侯选地,特别是现代区位选择主要表现为接近消费地。
尽管在区位决策过程中,经济因子中的成本以及收入因子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时与经济因子毫无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的一些非经济因子也在起作用。
在这些因子作用下进行的区位选择一般追求的不是成本最低,也不是利润最大,而是某种程度上的满足。
影响无线通讯可靠性和距离的几个因素无线通信距离的主要性能指标有
影响无线通讯可靠性和距离的几个因素无线通信距离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四个:一是发射机的射频输出功率,二是接收机的接收灵敏度,三是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四是发射/接收天线的类型及增益,而在这四个主要指标中,各国电磁兼容性标准(如北美的FCC、欧洲的EN规范)均只限制发射功率,只要对接收灵敏度及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两项指标进行优化,即可在符合FCC或CE标准的前提下扩大系统的通信距离。
一、影响无线通信距离的因素1、地理环境通信距离最远的是海平面及陆地无障碍的平直开阔地,这也是通常用来评估无线通信设备的通信距离时使用的地理条件。
其次是郊区农村、丘陵、河床等半障碍、半开阔环境,通信距离最近的是城市楼群中或群山中,总之,障碍物越密集,对无线通信距离的影响就越大,特别是金属物体的影响最大。
一些常见的环境对无线信号的损耗见下表根据路径损耗公式:Ld=32.4+20logf +20logd f=MHZ d=Km可知信号每损耗6dB通讯距离就会减少一半!另一个因素就是多路径影响如图:所以如果无线模块附近的障碍物较多时也会影响通讯的距离和可靠性.2、电磁环境直流电机、高压电网、开关电源、电焊机、高频电子设备、电脑、单片机等设备对无线通信设备的通信距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气侯条件空气干燥时通信距离较远,空气潮湿(特别是雨、雪天气)通信距离较近,在产品容许的环境工作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会导致发射功率减小及接收灵敏度降低,从而减小了通信距离。
4、发射机的射频输出功率发射功率越大,通信距离越大;从理论上说发射功率可无限制地增加,但实际上由于受成本或技规的限制,发射机的输出功率也是有限的。
5、接收机的接收灵敏度接收灵敏度反映了接收机捕捉微弱信号的功能,接收灵敏度越高,通信距离也越远。
但由于受自然界电磁噪声及工业污染、电子元器件固有噪声的影响,-123dBm(即0.158uv)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无线电通信中纯硬件实现的接收灵敏度的极限值,很难突破,即使加上软件纠错也只能再改善1-3dB,如果通信系统的接收灵敏度已接近这一极限值就已无潜力可挖了,要提高通信距离只能从其它方面着手了。
《经济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是产业布局的( )。
A.前提 B.基础 C.充分条件D.必要条件2、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3、区位论由()首创。
A.佩鲁 B.克拉克 C.韦伯 D.杜能4、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A.工资 B.运费 C.集聚 D.原料5、第三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唯一特性是()。
A.易行性 B.先行性 C.服务性 D.普遍性6、我国重庆市市区属于( )类型城市地域形态。
A.团块状 B.带状 C.星状 D.组团式 E.一城多镇式7、CBD指()。
A.增长极 B.中央商业区 C.高技术园区 D.城市化8、农业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包括()。
A.环境 B.植物 C.动物 D.微生物9、公路运输的特点是( )。
A.直达性和门对门运输 B.灵活性强 C.运载量小 D.运输成本高10、中心地理论认为,商业中心区等级体系的分类和排列,一般要受到( )原则的制约和影响。
A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 C.效用最优 D.行政最优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 )的一门学科。
A.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B.生产地域综合体C.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D.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12、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 )所提出的。
A.配弟 B. 佩鲁 C.克拉克 D.库茨涅兹13、下列()项不属于农业生产的特点。
A.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B.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C.强烈的地域性 D.主要是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以及少量的微生物作用和生物工程的活动14、下列工业基地中,()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
中科院地理所836经济地理学历年真题(2004-2013)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聚落地理学2.配第克拉克理论3.农业区域化4.工业区域结构5.专门化指数二、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城市间相互作用力的引力模式。
2.简述并图示信息传播空间的一种类型。
3.简述全球经济化对区域经济化的影响。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为什么说劳动力地域分工学说是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2.试述公司总部的区位需求及转变,并论述我国公司总部的迁移情况。
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通达指数2.集聚利益3.区位商4.土地适宜性5.跨国公司二、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并图示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2.简述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3.简述企业问卷调查法的目的与问卷设计原则。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附图-1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我国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请运用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进行评述。
2.论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收益,并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进行评论。
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学长回忆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中心性2.杜能圈3.生产者服务业4.门槛人口二、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零售业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
2.简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及一般测度模式。
3.简述投入-产出模型在区域和城市经济过程及预测中的应用领域。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区位决策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2.《中国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到将“缩小区域收入差异”作为“十二五”的目标之一,试用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理论评述之。
200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产业集群2.空间管制3.区域创新网络4.循环累计因果理论5.农业生态系统6.连接度二、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距离衰减原理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产业布局中的应用。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 第三讲_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纬度地带性
三
水平地带性
维
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
地
带
垂直地带性
性
地
理
非地带性
环
境 发
地域综合规律
距离衰减规律
展 规
区域系统规律
律
人地关系发展
地域发展规律
区域周期发展
城市发展
图3.1地理环境发展规律示意图
1.地域分异规律
最优控制是利用控制论思想,通过调节控 制条件达到最优化。
应用领域:环境演变与调控、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建设等。
第三节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很多。
广义的地理学理论既包括了地理学的综合理论,也包括了地理 学分支学科的理论,就如同对地理学问题的理论研究一样,包 括了地理学非明显应用研究的方方面面。
目标:自然资源利用的合理性(阀值限制)、社会经济的可行性、工程 技术可行性。
利用方案很多,据上述目标,可优化出一个最优方案,达到:领导认可, 群众满意、经济上合算、工作上可行、生态可持续。
3、最优化理论
最优化理论(optimality theory)是指自然选 择总是倾向于使动物最有效地传递其基因, 因而也是最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包括使 它们活动时的时间分配和能量利用达到最 佳状态。
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的第一规律。 是反映地理环境要素分布特征的基本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的根据是以太阳能为主的外动力分布的地带性和地球运动 产生的内动力的规律性。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规 律、经度地带性规律、垂直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等 内涵。 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学存在的前提。 如果没有地域分异,或者地域分异没有规律性,就没有地 理研究存在的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 域分异的科学。 作为自然地理学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早已被证明了。 它属于自然规律范畴。社会现象同样有地域分异。在一定 程度上,社会现象的地域分异是自然现象地域分异的继续。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接受太阳能最少的地区,也是人类活 动最艰难的地区。“人杰地灵”是地域分异综合性的简要 概括。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地理学按“二分法”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而经济地理学又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三分法”则认为地理学可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三大分支,经济地理学从属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具有边缘科学性质,地域性与综合性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
地域生产综合体:指能有效利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联合化优越性的一定地域的,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生产企业的总体。
(04)产业结构: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三次产业分类法:费希尔和克拉克是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创始人,该方法也称为克拉克大分类法,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也是近代西方国家对产业结构的一种分类方法。
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是这一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
该方法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第一次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第二次产业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次产业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次、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
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计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
这十大类是(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矿业和采石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供水业;(5)建筑业;(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三章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 (15个方面,黄秉维)
自然地域系统研究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域的演化与排序 自然地域的划分与界线
自然生产力研究
自然生产潜力原理与方法 中国农业生产潜力
3、水量转化 (1)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2)水量转化 (3)水文界面过程分析 (4)水量控制 4、河流系统与环境变化 (1)河流系统的平衡倾向性、阈值理论与河型的发展 (2)环境变化对河流演变的影响 (3)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对环境的反馈 5、地表元素的迁移散集与环境保护 (1)地表元素的迁移及控制因素 (2)地表元素迁移的主要过程与地域分异规律 (3)地表元素迁移与环境保护
例一、生产力布局(建厂选址)中的区域观点和综合观点
上海市金山石油化工总厂是选址比较合理的典型。其主要优点有: ①利用沿海滩地和低产盐场,占用农田较少,岸线涨塌基本平衡。采取工程措施后略有涨出; ②厂址地面下22米处有粘土层,地基强度每平方米8到12吨,可作为桩基的持力层; ③引取黄浦江支流张泾河,紫石泾河的淡水比较方便,还可以利用海水作工业冷却水用; ④厂区西24公里的乍浦可建2.5万吨级深水码头,修建44公里铁路支线可与沪杭铁路接轨; ⑤厂区附近是产量较低的鲳鱼渔场边缘,排放污水对水产业的影响较小; ⑥厂址在市区正南偏西,直线距离40公里,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对市区没有大气污染影响; ⑦与市区交通方便,协作密切,生产所需1 56种化工原料绝大部分可以从市区供应,产品大部分就近销往市区。
6、生命元素平衡与健康和医学地理 (1)生命元素区域分异、平衡与健康 (2)生命元素与医学地理 7、实验地理学与工程地理学 8、全球变化研究 9、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10、极地与全球变化 11、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与分异 12、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 13、黄土高原与黄河泥沙 14、黄淮海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 15、坡地过程与坡地改良利用
高考地理十四大原理
神奇的地理原理地理学的十四大原理01地球学鲸鱼喷泉这个,是地下泉水被地球的热能加热至沸腾,从而形成了高温喷泉的现象。
地热能是非常巨大的,但我们目前利用的很少,一般集中在高原地区,别太靠近,温度很高的哦~这个现象特别有意思,感觉就像是地球在打喷嚏,你觉得呢?02沙尘暴来啦!可能现在住在北方城市的孩子们,对这个已经司空见惯了,真是可怜的娃们,记得出现沙尘暴要躲在家里,别乱跑哦~但不是所有的沙尘暴都是因为环境破坏导致的哦,有些荒漠地区本身就会有这样的自然现象,可以理解为是气流的运动。
要是真的在现场,那可是相当恐怖的事情哦~03超级龙卷风,快跑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它是从雷雨云底伸向地面或水面的一种范围很小而风力极大的强风旋涡。
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
如果出现了这个事情,那肯定是地球爷爷生气了,要闹脾气,要搞破坏了哈哈!~~04火山爆发后的岩浆火山爆发,可能孩子们都有看过一些,但火山爆发过后呢?想必好奇的孩子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那些爆裂出来的岩浆,如果温度降下来之后会变成什么呢?好吧,揭晓谜底吧!如图所示,岩浆会随着流动,慢慢地降温,然后就会变成黑乎乎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是岩石!!05真实完整的一次闪电闪电雷鸣,这个算是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了,可是完整的闪电过程,孩子们可没有这样的观察机会哦~从天而降,就在一瞬间,确实如此的惊艳!越往下,雷就会有越多的分叉,就形成了“五雷轰顶”的现象了,要捂住耳朵哦~各位大小朋友,可看得还过瘾吗?我们一直活着的世界可只是整个大自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地理学的十四大原理原理1:区位选择与放弃原理2:区位选择是一种空间优化原理3:差异性的度量和解释受到尺度和规模的影响原理4: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原理5:外驱动力对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原理6: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形成地表特性的一种基本自然过程原理7: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随其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原理8:地方的创造和发展建构了地球表层上差异化的关于人的世界原理9:人口迁移、产品贸易与地表上的差异性互为因果原理10:人的个体或群体对空间上利益的竞争是人地关系的第一要义原理11: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要素的相互作用不能为人的个体或群体在其占据的空间内所掌控原理12:空间临界点原理13:地球表面不同尺度上人类活动的外部性是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起点原理14:个人之间观念的差异,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利益的差异是人们在对地球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方面发生分歧或对立的基本因素1区位选择原理1.1原理1:区位选择与放弃地理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论题是:何事发生在何地,以及为什么?即地理学的“3个W”(what,where,why)。
《经济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作业一、选择题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是产业布局的( )。
A.前提B.基础C.充分条件D.必要条件2、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3、区位论由()首创。
A.佩鲁B.克拉克C.韦伯D.杜能4、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A.工资B.运费C.集聚D.原料5、第三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唯一特性是()。
A.易行性B.先行性C.服务性D.普遍性6、我国重庆市市区属于( )类型城市地域形态。
A.团块状B.带状C.星状D.组团式E.一城多镇式7、CBD指()。
A.增长极B.中央商业区C.高技术园区D.城市化8、农业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包括()。
A.环境B.植物C.动物D.微生物9、公路运输的特点是( )。
A.直达性和门对门运输B.灵活性强C.运载量小D.运输成本高10、中心地理论认为,商业中心区等级体系的分类和排列,一般要受到( )原则的制约和影响。
A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 C.效用最优 D.行政最优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 )的一门学科。
A.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B.生产地域综合体C.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D.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12、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 )所提出的。
A.配弟B. 佩鲁C.克拉克D.库茨涅兹13、下列()项不属于农业生产的特点。
A.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B.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C.强烈的地域性D.主要是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以及少量的微生物作用和生物工程的活动14、下列工业基地中,()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
A.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B.鞍山钢铁工业基地C.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D.邯郸钢铁工业基地15、运输现象发生的首要前提是()。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六章距离衰减理论
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方法可以考虑多种因 素对衰减的影响,从而提高预测 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距离衰减的应用领域
1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人口分布、交通状况、 经济发展等因素的空间分布和衰减关系。
2 电信和通讯
电信和通讯领域需要考虑信号传输的质量、 速度、容量等因素和衰减的关系。
3 地理信息系统
GIS中需要考虑地图数据的组织、检索、分析 和可视化,减的影响
放射性物质衰减的影响是科技和 工业进步的必然结果之一,它对 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距离衰减理论介绍
1
什么是距离衰减?
距离衰减是指随着距离的增加,某些特定属性、信号或现象以某种指数方式逐渐 变弱或消失的现象。
2
距离衰减的重要性
距离衰减理论是现代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环境保 护、电信、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4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需要考虑污染物的来源、传输和浓 度的空间变化和衰减规律。
距离衰减理论的挑战和限制
数据缺乏和不确定性
距离衰减方法需要大量的、可 靠的数据支持,但在实际应用 中往往存在数据缺乏和不确定 性的问题。
模型选择和评估
一些复杂场景下需要采用更复 杂的模型进行拟合,但模型选 择和评估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 不确定性。
应用场景的局限性
距离衰减理论适用于特定的应 用场景和现象类型,不能简单 推广到所有情况。
总结和展望
距离衰减理论是现代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 通讯、GIS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随着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 创新,距离衰减理论将在未来不断拓展和深入。
3
距离衰减的应用方法
距离衰减方法包括线性和非线性模型、多因素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每种方法 都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数据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