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 第六章 距离衰减理论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王荣成参考书目:1、[英]罗伯特.迪金森等,《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三联书社1982。
2、[美]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6,《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3、[英]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商务印书馆1999。
4、[英]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
5、[美]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展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学苑出版社2002。
6、钱学森等著,《论地理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7、潘玉君编著,《地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1。
8、中国地理学会编,《地理学发展方略和理论建设——世纪之初的回顾与展望》,商务印书馆2004。
9、《人文地理学》相关书目。
10、相关论文。
课程内容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
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由于地理学科学属性的特殊性,正如中国地理学家黄秉维所指出的:“地理学传统上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内容主要包括:(1)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分期。
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阶段。
地理学思想萌芽散布于上古时代的史诗、哲学、历史丛书中,当时的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诸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知识积累,形成了地理学观念的雏形。
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5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宗教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窒息了地理学的思想。
但从公元2~15世纪,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国的地理志、地图、专论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地理学的近古时期约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从15~17世纪中叶,地理学的视野扩展到全球,标志着地理学科学见解的启蒙。
地理学的十四大原理
地理学的十四大原理原理1:区位选择与放弃原理2:区位选择是一种空间优化原理3:差异性的度量和解释受到尺度和规模的影响原理4: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原理5:外驱动力对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原理6: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形成地表特性的一种基本自然过程原理7:两地间的相互作用随其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原理8:地方的创造和发展建构了地球表层上差异化的关于人的世界原理9:人口迁移、产品贸易与地表上的差异性互为因果原理10:人的个体或群体对空间上利益的竞争是人地关系的第一要义原理11: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要素的相互作用不能为人的个体或群体在其占据的空间内所掌控原理12:空间临界点原理13:地球表面不同尺度上人类活动的外部性是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起点原理14:个人之间观念的差异,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利益的差异是人们在对地球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方面发生分歧或对立的基本因素1 区位选择原理1.1 原理1:区位选择与放弃地理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论题是:何事发生在何地,以及为什么?即地理学的“3个W”(what, where, why)。
地理学家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包括自然和人文现象。
“人们面临区位选择”是对地理学“3个W”中关于人的活动那部分进行分析的起点。
因为对某一区位的选定是以放弃在其他区位的利益为代价的,所以,地理学家在对这个问题分析时,必须设置分析的背景,即人们面临在哪些区位之间进行选择。
设想要建设一座水库,如果坝址已定,比如三峡大坝,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坝高是多少,不同的坝高的淹没范围,淹没地区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状况,移民数量和职业结构等;不同坝高的社会利益,包括发电、防洪和航运。
这些都是水库建设选择的背景。
地理学家为了使他们的分析具有一般性,情景设计常常是抽象的、概括性的,尤其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中。
比如,冯·杜能[12]为了分析市场和与市场的远近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设定各种农业产品的生产是在与市场中心的不同距离上进行选择。
距离衰减理论
距离衰减规律的理论基础距离衰减规律的实质是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距离有关,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地理要素间的作用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距离 衰减规律的理论基础是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公式:221R m m GF = m1和m2是主体和客体的质量;R是主体和客体的距离;G是系数。
19世纪50年代,凯雷发现地域间人类活动的相互吸引力与 万有引力模式相似,据此提出居民点间的吸引公式:2ijj i ij D P P I =i,j是两个居民点;I是两个居民点间的吸引力;Dij是两个居民点间的距离。
这一公式表明,两个居民点间的吸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与人口成正比。
1931年兰利在凯雷公式的基础上提出零售引力定理和断裂点概念:121P P d BP ij +=P1和P2是居民点1和居民点2的人口;BP是从居民点1 到断裂点的距离;dij是居民点1到居民点2的距离。
零售引力定 理和断裂点概念在研究城市吸引范围时被广泛地采用。
掌握距离衰减规律有助进一步认识地域分异的原由。
自然环 境中,水面对小气候的影响,地震烈度的递减,受距离衰减规律 制约。
1975年海城地震,震中烈度9度,沈阳烈度7度,北京烈 度4度,长江以南不受影响。
距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
社会环 境中,信息的传播,商品的流通,都与距离有一定关联。
孔子有 72位大弟子,鲁国人占44位。
孔子的思想从鲁国逐步向四周扩散(表21)。
表21 孔子七十二弟子分布表**资料来源:张弛、金士,孔子七十二弟子图谱,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7月。
摘自科学出版社《地理环境概述》。
现代自然地理学讲义
第一讲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现状与趋势1 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1.1 地理学及其研究对象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即地理学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个同人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伍光和)对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达,如地理壳、地理圈、景观壳等。
这些术语的内涵基本相同,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
但是关于地球表层的厚度,却有很多的争议。
前苏联学者认为这个圈层很厚,上至对流层下至沉积岩圈,或者比此厚度更大,另一些学者认为这个圈层只是近地面的活动层,也有人称之为自然地理面(陈传康)。
有两种折中的观点:一是对地球表层厚度有两种理解:广义的地球表面厚度上限为对流层顶部,下限为岩石圈沉积岩层底部,厚度约30~35千米;狭义的地球表面厚度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等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米,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又称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能所能达到的深度(在陆地不超过地下30米,在海洋则不超过水下200米),厚度一般不超过200~300米。
它在陆地则和土地综合体相当,是生物和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场所。
另一种观点认为,对地球表层的厚度无需做硬性规定,厚度可随研究范围的不同而有差别,研究的空间范围小,所涉及的厚度就应该薄;研究的范围大,厚度就大。
对于地球表层这一特殊物质体系的界线与范围认识的不一致,首先在于研究的对象与重点不同,另外是对其实质认识的差异。
还有—个重要原因是自然界的边界总是具有过渡性的。
因此重要的并不是边界,而是对其本质的认识。
(赵松桥)(对于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看法?或者,你赞同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1.2地理学的学科分类对于地理学的学科分类,历来存在两分法和三分法的争议。
两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或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前苏联);三分法则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
陈传康等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现代地理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划分学科:1)三分法: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六章距离衰减理论
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方法可以考虑多种因 素对衰减的影响,从而提高预测 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距离衰减的应用领域
1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人口分布、交通状况、 经济发展等因素的空间分布和衰减关系。
2 电信和通讯
电信和通讯领域需要考虑信号传输的质量、 速度、容量等因素和衰减的关系。
3 地理信息系统
GIS中需要考虑地图数据的组织、检索、分析 和可视化,减的影响
放射性物质衰减的影响是科技和 工业进步的必然结果之一,它对 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距离衰减理论介绍
1
什么是距离衰减?
距离衰减是指随着距离的增加,某些特定属性、信号或现象以某种指数方式逐渐 变弱或消失的现象。
2
距离衰减的重要性
距离衰减理论是现代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环境保 护、电信、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4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需要考虑污染物的来源、传输和浓 度的空间变化和衰减规律。
距离衰减理论的挑战和限制
数据缺乏和不确定性
距离衰减方法需要大量的、可 靠的数据支持,但在实际应用 中往往存在数据缺乏和不确定 性的问题。
模型选择和评估
一些复杂场景下需要采用更复 杂的模型进行拟合,但模型选 择和评估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 不确定性。
应用场景的局限性
距离衰减理论适用于特定的应 用场景和现象类型,不能简单 推广到所有情况。
总结和展望
距离衰减理论是现代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 通讯、GIS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随着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 创新,距离衰减理论将在未来不断拓展和深入。
3
距离衰减的应用方法
距离衰减方法包括线性和非线性模型、多因素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每种方法 都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数据类型。
经济地理(2)区域分析.
第二讲经济活动的区域分析1主要讨论的问题基本概念:区域的一般概念,经济地理学中的区域,为什么会形成区域区域地理位置分析:如何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区域的地理位置,空间可达性与时间距离区域优势分析:SWOT分析,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理论区域竞争力分析: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区域竞争力的定量分析2一、对区域的认识(一)一般认识现代汉语:区域的一般含义是指地区范围政治学: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位社会学:区域是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3经济学对区域的认识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区内的各种生产活动能力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锁链中的一个环节。
(前苏联)区域是指拥有多种资源、能够从事多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活动的空间范围。
(人大叶裕民)区域是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相对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人大付晓东)4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区域是地球表面二维或三维的、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地域单元,其范围(水平尺度)从 4.01×109cm2(地球周边)到约10cm2。
一个区域是一个具有具体地理位置的地区,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内容,并因此同其它地区有差异,区域的范围止于这种差别所存在的边界。
5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区域:从研究和实用上看,经济地理一直把区域限在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考察其地位、职能、作用、区际关系与变化规律。
狭义的区域:国家对它拥有政治、经济管理权,但不是完全纯粹的行政区,也不是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是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按照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形成的经济区域。
近来一些研究已把区域扩展到全球范围,广义化。
跨行政区、跨国界的经济区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是区内各主要经济利益主体寻求和实现共同利益的方式,实质是各自利益在区域上的结合与表现,通常有必要的协调机构,而共同的利益是区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纽带或根本动力。
6不同经济意义上的区域跨国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区、欧元合作区等;跨国内行政区的:田纳西河流域区、长江流域经济带、东北经济区等;一国内开辟的局部特定区域:经济特区、保税区、旅游度假区、开放开发区(城市)等。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满分-考试-期末考试-答案
使用方法:1.下载本文档,用word打开2。
按“ctrl+f”打开“查找”功能3.复制黏贴题目中的部分内容,就会自动跳转到那一题,就可以看到答案了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已完成100.0分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
(1.0分)1.0分A、南森B、奥特柳斯C、霍姆斯D、魏格纳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2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是向()偏。
(1.0分)1。
0 分A、左B、右C、南D、北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3我国的径流带的变差系数最大的区域位于()地区。
(1。
0分)1。
0 分A、西南B、东南C、西北D、东北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4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采用()的观点和方法()。
(1。
0分)1.0 分A、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B、系统的、微观的、区域联系的C、微观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D、系统的、综合的、微观的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5一般来说,与滑坡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1.0分)1.0 分A、岩石圈的结构B、岩石圈的性质C、降水的多少D、降水的成分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6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1。
0分)1.0分A、地球系统B、地球内部系统C、地球表层系统D、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7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损失比印度和斯里兰卡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1。
0分)1.0分A、距离较远B、海拔较高C、受苏门答腊岛的遮挡D、大陆架较长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8生态系统中,存在流动的不包括()。
(1。
0分)1.0 分A、物质B、能量C、信息喜好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9下列地区中细菌数量最多的是()。
(1.0分)1。
0分A、林地B、绿化公园C、街道D、百货商店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10北半球的岩石圈总体上是向()漂移的。
(1。
0分)1。
0 分A、东B、南C、西D、北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11下部是岩石,上方是沉积物的阶地类型是()。
中科院地理所836经济地理学历年真题(2004-2013)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聚落地理学2.配第克拉克理论3.农业区域化4.工业区域结构5.专门化指数二、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城市间相互作用力的引力模式。
2.简述并图示信息传播空间的一种类型。
3.简述全球经济化对区域经济化的影响。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为什么说劳动力地域分工学说是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2.试述公司总部的区位需求及转变,并论述我国公司总部的迁移情况。
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通达指数2.集聚利益3.区位商4.土地适宜性5.跨国公司二、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并图示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2.简述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3.简述企业问卷调查法的目的与问卷设计原则。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附图-1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我国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请运用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进行评述。
2.论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收益,并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进行评论。
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学长回忆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中心性2.杜能圈3.生产者服务业4.门槛人口二、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零售业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
2.简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及一般测度模式。
3.简述投入-产出模型在区域和城市经济过程及预测中的应用领域。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区位决策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2.《中国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到将“缩小区域收入差异”作为“十二五”的目标之一,试用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理论评述之。
200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产业集群2.空间管制3.区域创新网络4.循环累计因果理论5.农业生态系统6.连接度二、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距离衰减原理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产业布局中的应用。
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主编复习资料
第一篇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的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通过这些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与环境协调共处的目的,从而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布规律。
(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区域性地理学的本质特征,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性质环境性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学科系统性研究物与物之间联系的科学。
系统性整体性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着的部分组成的整体,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层次性系统可以划分为许多个不同的层次动态性系统大都处在不停地发展变化过程中结构功能性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功能是与系统的结构相匹配的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区域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地球系统又可划分为地球表层系统和地球内部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又可以划分为地球表层自然系统与地球表层人文系统。
地球表层自然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研究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核心学科分别是大气学科、水文学、地质学与生物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1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简答题2自然地理学(一般认为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学科。
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名词解释第二章1为什么地球能成为人类的摇篮、人类的家园?(由适宜的日地距离、适中的地球质量、近球形的地球形状、特定的运动速度与方式决定)问答题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
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不仅导致了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地方时的产生,以及在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而且对于地表温度的调节、生命的孕育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近似于圆形,从而保证从太阳得到的辐射相对比较稳定,使地面温度的变化不过于激烈。
地球自转一周为24 h,自转的速度比较适中,因而使昼夜温差变化较小,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2地外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量的来源、引力的影响、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问答题3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量的来源、物质的交换、地内活动的其他环境效应)问答题第三章1想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对地表系统基本的组成与特征作一个简要的叙述(四大圈层、三大界、固、液、气三态物质)2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有哪些(垂直分层、水平分异、立体交叉、多级嵌套)3地表系统的功能(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地球表层系统的可预测、可调控功能)4地表系统与人类的相互影响第四章岩石圈1莫霍面:一个位于大陆地区平均33km 的地下,纵波速度由7.6 km/s 向下突然增加到8.0 km/s,这个界面叫做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2018年尔雅网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精彩试题问题详解
温馨提醒:下载后用word查找速度更快--蜡笔小兴整理2018年尔雅网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以下哪种岩石的层理比较明显?1.0分窗体顶端A、方解石B、玄武岩C、沉积岩D、浮石窗体底端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2黄土的地貌可分为()。
1.0分窗体顶端A、沟谷地貌和沟间地貌B、纹沟和细沟C、细沟和冲沟D、沟间地貌和切沟窗体底端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3液态水占总水量的()1.0分窗体顶端A、0.9723B、0.99C、0.9785D、0.95窗体底端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4冰川气候区的主要地貌特征是1.0分窗体顶端A、多边形地面B、刃脊C、泥流阶地D、石海窗体底端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5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1.0分窗体顶端A、热力对流B、动力抬升C、大气波动D、蒸发窗体底端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6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主要依靠的是什么:1.0分窗体顶端A、资源B、知识的创新C、科技的进步D、窗体底端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7以下是土壤控制因素中,不是实在因素的是:1.0分窗体顶端A、母质B、生物C、时间D、气候窗体底端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8地球上人类生存的原因是:1.0分窗体顶端A、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B、地球的质量及其环境效应C、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D、窗体底端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9以下哪个地方地震比较少?1.0分窗体顶端A、日本B、智利C、南京D、汶川窗体底端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10在厄尔尼诺年,地球的自转速度会如何变化:1.0分窗体顶端A、增快B、减慢C、无变化D、窗体底端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11区域的内部不包括以下哪一项?1.0分窗体顶端A、建筑B、地貌C、岩石D、土壤窗体底端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12影响地球表层环境的能量主要有三方面,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0.0分窗体顶端A、太阳辐射能B、风能C、地热能D、窗体底端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C13不属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是()。
尔雅现代自然地理学课后练习答案期末考试答案汇总题库
尔雅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1、生态平衡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
1.0分A、正反馈•B、负反馈•C、正相关•D、负相关我的答案:B2 关于岩石圈,说法正确的是()。
1.0 分•A、岩石圈包括全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B、岩石圈包括全部地壳和上地幔C、岩石圈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D、岩石圈包括地壳、上地幔和过渡层我的答案:A3 地球表层环境的结构特征不包括()。
1.0 分 A、垂直分层 B、水平分异 C、立体交叉 D、多级并行我的答案:D4 中国的旱灾主要集中在()。
1.0 分A、西南地区B、西北地区C、华北地区D、东北地区B、我的答案:C5 在正常的年份,太平洋南赤道附近表层的洋流方向是()。
0.0 分 A、从东向西 B、从南向北 C、从北向南 D、从西向东我的答案:B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A、9.931%B、 4.458%C、 2.762%D、 1.336%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A、平原B、盆地C、高原D、海洋B、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A、地热系统B、 地表系统C、生物系统D、生态系统B、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A、石河 B、冰丘 C、冰山D、石海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A、热力对流 B、动力抬升 C、大气波动 D、蒸发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A、洋流的变化B、经度的变化C、大气成分的变化D、海拔的变化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7 液态水占总水量的() 1.0 分 A、0.9723 B、0.99C、0.9785 D、0.95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8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是: 1.0 分 A、人地相互作用 B、利用环境 C、空间组成与结构D、成因与变化过程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9 中国洪涝灾害最多的地区是哪里?1.0 分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东南沿海D、西南地区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0 影响地球表层环境的能量主要有三方面,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1.0 分 A、太阳辐射能B、风能 C、地热能 D、地球自转能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1 下列地区中细菌数量最多的是()。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三章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 (15个方面,黄秉维)
自然地域系统研究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域的演化与排序 自然地域的划分与界线
自然生产力研究
自然生产潜力原理与方法 中国农业生产潜力
3、水量转化 (1)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2)水量转化 (3)水文界面过程分析 (4)水量控制 4、河流系统与环境变化 (1)河流系统的平衡倾向性、阈值理论与河型的发展 (2)环境变化对河流演变的影响 (3)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对环境的反馈 5、地表元素的迁移散集与环境保护 (1)地表元素的迁移及控制因素 (2)地表元素迁移的主要过程与地域分异规律 (3)地表元素迁移与环境保护
例一、生产力布局(建厂选址)中的区域观点和综合观点
上海市金山石油化工总厂是选址比较合理的典型。其主要优点有: ①利用沿海滩地和低产盐场,占用农田较少,岸线涨塌基本平衡。采取工程措施后略有涨出; ②厂址地面下22米处有粘土层,地基强度每平方米8到12吨,可作为桩基的持力层; ③引取黄浦江支流张泾河,紫石泾河的淡水比较方便,还可以利用海水作工业冷却水用; ④厂区西24公里的乍浦可建2.5万吨级深水码头,修建44公里铁路支线可与沪杭铁路接轨; ⑤厂区附近是产量较低的鲳鱼渔场边缘,排放污水对水产业的影响较小; ⑥厂址在市区正南偏西,直线距离40公里,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对市区没有大气污染影响; ⑦与市区交通方便,协作密切,生产所需1 56种化工原料绝大部分可以从市区供应,产品大部分就近销往市区。
6、生命元素平衡与健康和医学地理 (1)生命元素区域分异、平衡与健康 (2)生命元素与医学地理 7、实验地理学与工程地理学 8、全球变化研究 9、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10、极地与全球变化 11、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与分异 12、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 13、黄土高原与黄河泥沙 14、黄淮海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 15、坡地过程与坡地改良利用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总结版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地域生产综合体:指能有效利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联合化优越性的一定地域的,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生产企业的总体。
(04)产业结构;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三次产业分类:也称为克拉克产业分类,即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分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等,农业实际上是指种植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
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项事业(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公务等)。
标准产业分类法:联合国为了统计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
(07)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03)库兹涅茨法则: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05)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是呈下降的趋势。
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 (±1)。
区域分析复习资料
区域分析复习资料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例如,目前在区域研究和规划中普遍采用的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2、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3、主体功能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分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
4、增长极开发模式: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生产增长中心,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增长极开发模式(P163)5、情景分析法:就是就某一主体或某一主题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的一种特殊研究方法。
通过对环境的研究,识别影响研究主体或主题发展的外部因素,模拟外部因素可能发生的多种交叉情景分析和预测各种可能前景。
情景分析法,又称前景描述法或脚本法,是在推测的基础上,对可能的未来情景加以描述,为决策对策提供依据。
(P296)6、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7、区域发展目标: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后发展规划,预期在一定时期后要求达到后实现的区域发展目的和状态,它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依据。
P2169、区域:地球表面(层)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
P110自然区域: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依照一定的目的去揭示自然环境结构的特定性质而划分出来的自然自然综合体。
P211、经济区域: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措施等在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的生产地域综合体。
如东北经济区就是有生产、交换、分配等环节构成的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二
美国纽约兴起是经济地理位置变化的结果
19 世纪初,纽约与费城、巴尔的摩、波士 顿在美国东部的地位不相上下。1825 年 580 公里长的伊利运河修通,纽约与五大 湖水系贯连,从布法罗到奥尔巴尼的运费 从每吨100 美元降低到每吨10 美元,从大 湖区运小麦到纽约的运费下降四分之三。 从此,纽约一枝独秀,超过波士顿、费城 和巴尔的摩成为全美国的首位城市。
假设条件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获取利润为目标。为了便于理论研究,杜能假设 农业在下列典型环境中经营。 (1)唯一的城市,位于平原中央。城市周围是农业用地。外层被荒地 包围。 (2)城市的农产品全部来自周围腹地,不从其它地区获得农产品。 (3)孤立国内部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输费用按马车运价计算。 (4)城市周围腹地的土地状况有均质性,各地的土壤肥力、气候等地 理条件相同。 (5)腹地内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 (6)农业经营者追求最大利润,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以获得最 大利润。 (7)运费与距离成正比,由农民负担。 在上述条件下,不同农业类型的农业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态分布。每 一个同心圆环状作物带到城市的最大距离受市场价格,产地生产成本 和两地间运费三个要素制约。这三个要素的变量决定利润量。 P=V-(E+T) P为利润;V为商品售价;E为生产成本;T为商品运费。生产成本 和商品售价稳定时,运费是决定利润的关键要素。
第四节 经典的区位理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距离衰减规律 19 世纪欧洲城市兴起,形成巨大的农产品 消费市场。城市周围农业的商品率高,对 市场的依赖大。在这一背景下, 1826 年德 国经济学家杜能(1783—1850年)提出了农 业区位论。
杜中 是 杜 能农 距 能 环业 离 农 的布 衰 业 烙局 减 区 印的 规 位 随状 律 论 处况 的 所 可要 典 建 见复 型 立 。杂 模 的 得式同 多。心 。现圆 但实环 是生状 ,活带
如:从小位置比较,成都优于重庆。从大位置比较,重 庆优于成都。
四、地理位置的历史性-变化性、动态性
地理环境的变化引起地理位置的变化。 自然因素:沙漠扩张,海岸升降,河道改 流,洪水淹没,港口淤塞引起自然地理位 置的变更。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技术改进,交通网扩 展,行政区划变更,引起经济地理位置变 更。
三、对工业布局和资源利用的影响
进行工业布局,先要解决大位置,建在什么地区, 哪一个省。然后解决小位置和具体厂址。全民所 有制企业布局时,大位置往往由上级主管机构经 过综合平衡决定。工业设计部门选择小位置和厂 址。 厂址选择不当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如60年代中 期军工企业“山、散、洞” (靠山、分散、隐蔽) 布局方针不太合理。 开发自然资源时,既要考察它的丰饶度,又要考 察它的位置。自然资源的可利用程度不但与它的 丰饶度成正比,而且与它的可接近程度成正比。 按照国际标准,含铁30%以上的铁矿才有开采价 值,而在我国南京附近,含铁18%的铁矿便投入 开采,因为那里交通方便,接近消费中心,附近 铁矿缺乏。
二、地理位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是物流、客流和信息流的焦点,是大量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在狭 小地域范围内的统一。城市能够在狭小的地域中集聚大量人口,建筑 物和社会经济活动,全赖良好的位置。 当一个区域需要一座城市的时候,它在什么地点诞生,决定性的因素 是位置。一座城市,只要有良好的位置,遇到天灾人祸以后,很快可 以得到重建。如飓风摧毁的中美州城市伯利兹城。 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我国古代有南船北马一说。 南方城市大都在河流汇合处,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有T 形战略、弓形战略等见解,都以城市位置的 轴线为根据。T 形战略是沿海一线与长江一线的结合。弓形战略在T 形战略基础上增添北京经武汉至广州轴线。 地理位置历史变迁是城市迁移的主要动因。城市在地理上的迁移有蠕 移和转移两类。 区域中的城市位置有中心位置和门户位置两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中心位置与门户位置的作用有区别。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我国不少地区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 心不在一处,给经济发展造成不少麻烦。
杜能农业环带
根据一些假设,杜能认为围绕一座城市,有六个同心的环 状农业地带。 第一带最接近城市:生产不易运输和不易保存的产品,主 要是牛奶和蔬菜。 第二带,生产林业产品:在杜能生活的时代,城市的主要 燃料是木柴。木柴的运输费用比谷物贵,分布的距离比谷 物近。 第三带、第四带和第五带主要生产谷物和牧草:这三个地 带,随着距离增加,经营的集约度不断降低。第三带没有 休闲地,分六区轮作,谷物占耕地面积50%。第四带分七 区轮作,谷物占三个区,休闲地占一个区。第五带分三区 轮作,休闲地、谷物、牧草各占三分之一,又称三圃制农 业。 第六带是家畜养殖业:在这一地带种植谷物的目的是供应 本地需要。谷物运到城市,距离远,运费贵,无利可图。 家畜可以赶到城市销售,运费低廉。干酪不易腐败,便于 运输,也是本区外销产品。 在第六带以外,是没有人烟的荒地。
第三节 地理位置的影响
一、对区域开发的影响
地理位置是制约区域开发的重要因素。在历史上,文化和 技术有一个扩散过程。离文化和技术发源地近,接受扩散 较早。相反,离文化和技术发源地远,接受扩散较晚。 欧洲经济中心转移与地理位置有关。
13 世纪威尼斯是欧洲经济最活跃的城邦。那时丝绸之路畅通,威 尼斯处在丝绸之路西端,与远东、印度有大额贸易,是整个西欧 面向东方的门户。 15 世纪地理大发现的主力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当时奥斯曼帝国兴 起,陆上丝绸之路堵塞。开辟海上通往东方的航道时,西班牙和 葡萄牙成了前哨。不少意大利海员转到西班牙、葡萄牙谋生。 工场手工业兴起以后,经济富裕的来因河流域地位上升。位于来 茵河口的荷兰成为贸易的主要门户,逐渐超过西班牙和葡萄牙在 航海中的地位。 工业革命起源于航海便利,煤、铁资源丰富的英国。从18 世纪起, 英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
二、距离衰减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应用
掌握距离衰减规律有助进一步认识地域分异的原由。
自然环境中,水面对小气候的影响,烟筒的污染物散布,地震烈 度的递减等,都受距离衰减规律制约。1975 年海城地震,震中烈 度9 度,沈阳烈度7 度,北京烈度4 度,长江以南不受影响。距离 震中越远,烈度越小。 社会环境中,信息的传播,商品的流通,都与距离有一定关联。 孔子有72 位大弟子,鲁国人占44 位。孔子的思想从鲁国逐步向 四周扩散 。
二、地理位置的确定性
在某一特定时间里,地理位置是确定的,唯一的。 地理位置的确定性受方位和距离两个因素制约。 地表事物的主体与客体间有方位关系和距离关系。 方位和距离决定地理位置的唯一性。 (1)方位:主体和客体间的位置关系用方位表述。 例如,某村在火车站东南。精确的方位可以用东 偏南多少度表述。 (2)距离:主体和客体间的位置关系必须有距离要 素。例如,某村庄离火车站5 公里。方位和距离 规定城市的确切位置。济南在津浦铁路与胶济铁 路交汇点。重庆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点。这两个 交汇点只能是济南和重庆,不可能是别的城市。
鲁 卫 齐 秦 楚 陈 蔡 宋 晋 吴
表6-1 孔子七十二弟子分布表
国 别 弟子数 到鲁国距离(公里) 200 180 880 700 270 340 180 450 600
44 8 6 4 3 2 2 l l l
小 计
72
80(平均)
第二节 地理位置的特性—区位的基本条件,有5点
区位的概念:
五、地理位置的价值性
优异的地理位置可以促进区域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繁华, 可以对经商、办企业带来效益。——“风水”好 五口通商,开辟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个商埠。 上海鹤立鸡群,历一百余年不衰,得惠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我国许多良港,长期弃置不用。修建一条通向内地的铁路 后,很快成为商务繁忙的港口。50年代黎湛铁路建成,推 动湛江市兴旺。80 年代修建兖州到石臼所的铁路,出现 崭新的日照市。良好的经济地理位置由巨大的基本建设转 化而成。 “酒好不怕巷深”,讲的是质量对销售的决定性作用,却 忽视了位置对销售的影响。“酒好”加“巷浅”,经营更 红火。 美国埃丝黛· 劳德提出著名的“劳德”学说,其中有一条 讲柜台位置对销售的影响。他经过一周观察发现90%的妇 女走进商店后习惯先向右看。因此,他建议把色彩明快富 有吸引力的柜台放在右侧,以便抓住女士们的注意力。
standort(德),location:译为:即定位置、区位 (中)、立地(日)。涵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 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一、地理位置的综合性
地理位置是天文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的总称,是 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1)天文地理位置: 反映地表事物所在的经纬度。如,北京位于北纬39°57′,东经 116°19′,乌鲁木齐位于北纬43°47′,东经87°37′。 (2)自然地理位置: 反映地表事物与山、河、湖、海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例如, 聚落位于江的北岸,位于山的南坡。我国古代,称江河以南为阴,江 河以北为阳,称山南为阳,山北为阴。这一阴一阳,便是聚落的自然 地理位置。 (3)经济地理位置: 反映地表事物与人类活动创造的事物的相互关系,如对铁路、工厂、 城市的相互关系。
三、地理位置的层次性
地理位置可以用不同的距离尺度表述。根据尺度 大小,地理位置大体有三个层次: (1)地址:用最小的尺度研究位置,一般称店址、 场址、厂址。它只涉及周围近距离内的具体事物。 例如,某商店位于两条大街的交叉路口。 (2)小位置:从相对较近的距离范围研究事物与客 体的相互关系。 (3)大位置:从比较远的距离范围研究事物与客体 的相互关系,包括从全球角度研究位置。 大位置与小位置在发生影响时相互渗透。 大多数城市在刚出现时,小位置的作用比较重要。 城市扩张到一定规模后,大位置的作用比较突出。
i,j 是两个居民点;I 是两个居民点间的吸引力;Dij 是两个居民点间 的距离。这一公式表明,两个居民点间的吸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与人口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