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短文两篇 学生笔记整理
《短文两篇》笔记
【分析】这一层赞颂了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园林主人的高超的艺术构思。
2、文章主题:
文章着重介绍于园磊石之奇及其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3、写作特色:
①按照空间顺序有层次地写于园。
由前到后的空间顺序:前堂的石坡→后厅的大池→卧房槛外的沟壑→园后的水阁、小河、灌木、禽鸟。
《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样写,既是为了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也是为本文的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写作特色。
①结构严谨,前后呼应。
②篇幅短小,内涵丰富。
③句式多变,多用对偶。
例:“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强调了黄鹤楼名称由来之证据充足。
“耸构巍峨,高标巃嵸”,极力铺陈黄鹤楼高大雄伟之能事。
“坐窥井邑,俯拍云烟”,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之情态。
三、《于园》
1、课文解析:
第一部分:介绍于园所在地及其主人,交代了自己游园的缘由。
《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一、文学常识。
1、《黄鹤楼》选自《文苑英华》,作者阎伯理,唐代人。
2、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3、《于园》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琅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黄鹤楼》
1、课文解析: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短文两篇》课堂笔记一、《陋室铭》1.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有“诗豪”之称。
2.重点字词解释(1)陋室:简陋的屋子。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3)名:出名,有名。
(4)灵:灵验。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斯,这。
惟,只。
吾,我。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上,长到。
入,映入。
(7)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8)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9)调素琴: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0)金经:指佛经。
(11)无丝竹之乱耳: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
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
乱,扰乱。
(12)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案牍,指官府文书。
劳,使……劳累。
形,形体、躯体。
3.句子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没有平民。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4.内容理解(1)文章开头以山水起兴,有什么作用?以山水起兴,引出陋室。
山可以不在高,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室虽然简陋,却因为主人的品德高尚而“馨”。
运用类比的手法,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描写了陋室怎样的环境?描写了陋室环境清幽的特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课堂笔记《短文二篇》课堂笔记一、《答谢中书书》1.作者简介-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2.重点字词解释-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内容理解-主题思想: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结构分析:-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具体描写: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从山水、石壁、林竹、晨景、晚景等方面描写山川之美。
-总结抒情: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对山川美景的赞美和无人能赏的惋惜。
4.写作特色-意境优美: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自然山水的美景,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高远的意境。
-语言精炼:全文仅六十八个字,却生动地描绘了山川之美,语言简洁凝练,富有表现力。
-动静结合:文中既有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等静态描写,又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等动态描写,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
二、《记承天寺夜游》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2.重点字词解释-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八年级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八年级短文两篇课堂笔记以下是一些初二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两篇》的笔记:一、重点词语解释1.重点词语:(1)之:的。
(2)患:担心。
(3)故:所以。
(4)异:感到惊奇。
(5)莫:没有。
(6)是:这。
(7)以:认为。
(8)知:了解。
(9)而:但是。
(10)其:他的。
(11)于:在。
(12)者:……的地方。
2.通假字:(1)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2)其充塞四虚乎?虚通墟,废墟。
3.一词多义:(1)为:①可以为师矣(动词,做)②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③故为之说(介词,为)④以试人(介词,用来)(2)乐:①不亦乐乎(愉快)②乐亦在其中矣(乐意)③乐琴书以消忧(快乐)④心中不乐(欢乐)4.古今异义:(1)古义:一古文观止/今义:古老的文字、文献(2)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及有关记载(3)古义:了解/今义:知道、了解(事物的情况)5.词类活用:(1)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动词,从旧的、以前学过的知识中获得新的理解)(2)饱食暖衣(形容词用作动词,穿暖吃饱)(3)黎民不饥不寒(使动用法,使……饱/使……暖)(4)然而不王者(名词用作动词,称王)(5)王于兴师(使动用法,使……称王)6.重点短语:(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形容词用作动词,努力学习)(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形容词用作动词,勤奋学习)(3)任重而道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重大的责任)7.重点句子翻译:(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他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翻译: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文知识点整理【第22短文两篇】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xīn苔tái鸿儒rú案牍dú蕃fán淤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玩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着名。
惟吾德馨。
馨:香气。
指品德高尚。
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指弹。
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身体。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多。
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净植。
植: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于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点拨;“牍”、“淤”、“濯”“涟”“亵”等字字形较复杂,容易写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点拨:重点理解“惟”“馨”等词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使身体劳累。
点拨:重点理解“丝竹”“乱”“案牍”“形”等词。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点拨:此句句式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词序,使之符合现代汉浯习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出白淤泥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点拨;重点理解“染”“濯”“清涟”“妖”等词语。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可以远远地欣赏却不可贴近去玩弄啊。
《短文两篇》笔记整理
《短文两篇》笔记整理1、《夸父逐日》这篇神话表现了什么?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说说你对夸父形象的认识。
有无比的英雄气概,本领丰凡,有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3、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来比喻什么?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4、也有人会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夸父逐日”,他们通常会怎样理解?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理解的?有人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5、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6、《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它曲折地反映了什么?这篇神话讲述的是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
共工怒触不周山,造成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它曲折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
7、古人创作《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一些主要河流,大都自西向东流;从辽阔的土地上看去,日月星辰都自东南向西北移动。
对这种自然现象的解释,我们的祖先根据自己与自然作斗争的实践,认为这也是人类开发自然的结果,于是把这个开发的功绩与共工的英雄事迹结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创作了这一奇伟壮丽的神话。
8、怎样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挑战精神?(这篇神话中描写的残酷战争说明当时社会正处于原始社会崩溃的时期。
原始社会进入父权制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氏族贵族.有了部落联盟的大酋长,他们不断发动战争,对弱小部落进行掠夺和压迫。
)共工不甘于压迫,他敢于向强大的颛顼挑战,怒触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维绝”,连日月星辰的运转,也为之改观。
初一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整理
初一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整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9.作者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赞赏?
安贫乐道;赞赏
10.文中的散句是哪一个?
孔子云:“何陋之有”?
11.列举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陋室不陋的例子。
杜甫草堂钱钟书的书斋
12.本文描写陋室环境清净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喜欢;因为这样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品质有极大影响。
14.本文作者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正直、善良、上进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对我们的成长有益。
《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
《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基础知识1.字音陋室( lòu ) 德馨( Xīn ) 苔痕( tái ) 鸿儒( rú) 案牍( dú)2.一词多义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动词,出名,有名)名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词,名字)香远益清( 远播)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远远地)3.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乱)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出枝蔓;长出枝节)香远益深(形容词作动词,远播)惟吾德馨(名词作动词,指居室主人德行美好)4.特殊句式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何陋”是“有”的宾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是”判断动词)5.课文主旨作者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围绕“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6.课文结构二、问题整理1.内容理解《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生活愿望,流露出作者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本文先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
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
陋室因主人“德馨”这是陋室生辉的光点所在。
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接着四句描写陋室特点,(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表明惟吾德馨衬托陋室不陋。
初二语文短文两篇笔记
初二语文短文两篇笔记1. 文学常识。
2. 字词解释。
-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交辉,交相辉映。
- 四时俱备:四季都有。
时,季;俱,都。
- 晓雾将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
歇,消散。
-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 欲界之仙都:人间的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 自康乐以来: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3. 句子翻译。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 内容理解。
- 主题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描绘了山川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 写景特点:- 多视角描写。
从仰视“高峰入云”,到俯视“清流见底”,再写平视所见“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全方位展现山川之美。
- 动静结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是静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是动景,动静相衬,使景色富有生机。
1. 文学常识。
-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 字词解释。
-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2课(短文两篇)拓展资料(3篇)
语文初二上人教新资料第22课(短文两篇)拓展资料(3篇)课文诵读指导要点例如1、《陋室铭》①铭是韵文,能够叫学生找出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②第一层中,前四句是铺垫〔先不提类比论证〕,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作者的正意。
③第二层写“陋室”。
“苔痕”二句写环境〔可让学生说说环境的特点〕,要读得有点美感。
以下六句写室中生活图景〔可问学生共写几件事〕,读时须一事一顿。
六句中有虚笔〔可让学生说,即“往来”句、“无丝竹”二句〕,虚笔读得轻一些,才有韵味。
④第三层是结束语。
“南阳”二句读后,要作一顿〔制造悬念〕,然后用确信的语调读末两句。
可问学生:作者写这一层时内心是如何想的?〔诸葛庐不陋,子云亭不陋,那么我之陋室亦不陋矣!〕本层也可用调侃语调读,要读得有点韵味。
⑤读毕还能够再问:“何陋之有”跟上文哪一句相互照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目的是以此贯穿全文,达到整体把握。
2、《爱莲说》①本文前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②前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
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要长一些,因为以上皆铺垫,以下才是正意所在。
③“予独爱莲之……不可亵玩焉”那个长句是有层次的〔可让学生试着划分〕。
“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
以下可分三层,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要读出层次感。
前两层亦可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
④后一段可分两小层〔让学生找出划分的标志,即“噫”字〕:前一层是三个并列句,以人为喻,分别指出菊、牡丹、莲的品格,要用极其确信的语气读出;前两句要读得轻些,后一句当重读。
后一层用菊、牡丹、莲的不同遭际来批判世风,全用感叹的语气读,但其间又有细微差别:“菊之爱”一句有惋惜意,“莲之爱”一句有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有讽刺意。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文学家,被尊为“山中宰相”。
2. 文体。
- 这是一篇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者“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二)字词积累。
1. 重点实词。
-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 四时:四季。
- 歇:消散。
-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2. 一词多义。
- 与。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跟)- 书。
- 答谢中书书(第一个“书”是书信;第二个“书”是“书写、记载”,这里指一种文体)(三)句子翻译。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2.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3.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4.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5.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6.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四)内容理解。
1. 景色描写。
- 描写角度多样。
- 文章从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等)等不同角度描写山川景色。
- 描写景物丰富。
- 有山川、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涵盖了山水、动植物等多种自然元素。
- 色彩搭配和谐。
- 如“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写出了色彩的斑斓与和谐,使画面绚丽多彩。
语文八上第22课课堂笔记
语文八上第22课课堂笔记22短文两篇【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累积文言词句。
(重点)2. 了解“铭”“说”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3. 认知作者不慕荣利、维持高尚节操的心愿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课时安排】 2课时《陋室铭》【预习导学】1. 走进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 文体科学知识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议论性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3.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1)给加点字注音(2)写下以下加点字词的意思①斯(这)是陋室②惟吾德馨(品德高尚)③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④可以阳入(调弄,弹头)素琴⑤并无案牍之劳形(并使身体劳累)4. 整体感知:画出表现作者“德馨”的句子。
【复习检测】展现课前预习效果:检测复习导学的内容(小测本拼读)。
小组评分()【课堂探究】1. “山无此低,存有仙则名。
水无此浅,存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至什么促进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 《陋室铭》结尾惹来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存有什么含义?先行联系全文内容并作具体内容的分析。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随堂检测】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2)并无丝竹之乱耳,并无案牍之劳形。
没喧闹的音乐破坏耳朵,没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爱莲说》【复习导学】1. 走近作者周敦颐(—)道州人,字田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存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短文两篇》教学笔记
⑵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明确:可让学生查找工具书。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在南国,作者所见的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人情。
2、任志鸿老师用一课时来完成这篇课内自读课文。要求:把握文章的点睛之笔,扣题抓尾,引导探究,理解篇目主旨。联系人生体验,融会贯通,获得生命体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研习《行道树》,然后指导学生自主完成《第一次真好》。
较之郑卫国老师来说,任老师的教学思路更为贴近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备课不仅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1、朗读法:
通过朗读,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文眼为品味思考定向,整体感悟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研讨点拨法:
两篇短文有叙有议。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精辟议论,调动积极思维,并适时适当地点拨指导,使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行道树奉献者的形象。
2、方法归纳:
留心观察生活,从身边景物的生存状态中悟出人生的哲理;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得成长的乐趣、成功的激励。及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并进行合理的理论升华。
六、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⑴假如你是行道树以前在森林中的伙伴,看到行道树现在灰尘满面的样子,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目的:帮助学生学习奉献者的牺牲精神,培养自己坚持不懈、不为外因诱惑的献身品格。
一、情景导入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一、课文悟读《序》鲁迅先生在文学上是以小说和杂文著称于世的,我们一般不大去专门阅读他的诗歌,虽然也知道几首,甚至熟记其中的几句。
鲁迅先生的诗歌,或见之于杂文中,或见之于散文里,或见之于有关介绍中,虽然很少,可是“偶有所作,每臻绝唱”。
之所以能够成为“绝唱”,是因为“犀角烛怪”“肝胆照人”。
这样的诗歌不管是内容形式,还是风格特点,只要一读,就会觉得眼前突然一亮,似见金矿中的宝石,有的和文章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有的就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夺目耀眼。
怪不得“前无古人,后启来者”。
在现代书法史上,实事求是地讲,鲁迅先生还不是第一流的大家,可是在文人书法的行列中,鲁迅先生确是独树一帜的。
从散见于报刊画册的鲁迅先生手迹,到集鲁迅先生手迹而成的报头校牌,只要是以前见过鲁迅先生书法的人,都会有眼熟能详的感觉,即使是第一次看到,以后也是印象深刻难以忘记。
这些都是源于鲁迅先生深厚的摹学功力和独到的悟化水平。
没有“远逾宋唐,直攀魏晋”的摹学功力,没有“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的悟化水平,就不可能达到“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的境界。
鲁迅先生的诗歌艺术和书法艺术与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相比,确实还不相提并论。
不过,这个不能相提并论的前提是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无心作书家”。
即使这样,如果我们“好其诗,好其书,而日益近之”,潜移默化,就能够“身心获益靡涯,文章增华有望”。
鲁迅先生一生的主要心思是在忧国忧民、唤醒民众、与敌人作毫不留情的斗争和推动发展新文化上面,如果鲁迅先生在这两个方面也下大功夫的话,我们任何人都不会怀疑他能够取得可能比其他方面更高的成就的。
这,就是一个大家。
大家缺少的不是才华,而是时间。
对鲁迅先生在这两个方面的成就的评价,让我们普通人来作,没有个几千字是说不明白的,但是郭沫若先生仅仅用了246个字,就把鲁迅先生的诗品、书品以及人品的关系评价得淋漓尽致。
只有郭沫若先生这样一位在诗欹和书法两方面都有卓越成就的大家,才能够用如椽之笔举重若轻地来评价鲁迅先生这样一位同样是诗歌和书法两方面都有卓越成就的大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22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考点整理
龙文教育语文教研组八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一、字音、字形辨析。
1、生词识记德馨〔xīn〕苔〔tái〕痕鸿儒〔rú〕案牍〔dú〕蕃〔fān〕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玩2、例题给以下的字注音。
铭〔〕德馨〔〕案牍〔〕西蜀〔〕鸿儒〔〕苔〔〕痕蕃〔〕濯〔〕亵〔〕鲜〔〕淤〔〕泥清涟〔〕不蔓〔〕不枝隐逸〔〕二、词语积累与运用〔1〕在: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知名。
〔3〕灵:神奇,灵验,这里作动词,显现灵验。
〔4〕斯是陋室:斯:指示代词,这。
是: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
〔6〕惟吾德馨:只是我〔陋室主人〕的品德而声名远播。
德馨:品德高尚。
馨,香气分布的远,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
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说明来拜访的人少。
草色入帘青,庭草不除,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8〕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学识渊博的学者。
鸿:通“洪〞,大。
儒:有学问的人。
〔9〕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这里指音乐。
〔13〕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14〕乱耳:使耳朵扰乱〔使动用法〕。
乱:使……扰乱。
〔15〕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牍,①古代写字用的木简。
②文件;书信。
〔16〕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劳: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17〕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全句意为“有何陋〞。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陋室铭疏通文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补充:名:名、著名。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灵:成为灵异的(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注解:斯:这。
惟:只。
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注解: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假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
(用金泥做成的经文。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注解: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形体、身体。
补充: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补充:(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注: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本文兼用意译。
一、整体感悟。
1、给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1)(1-3)点明本文主旨,说明道德高尚是陋室不陋的原因。
(2)(4--7)描述陋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主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3)(8-9)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2、文中哪句话提挈全篇大意,点明文章主旨?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的“山”和“水”和“仙”“龙”分别比喻什么?答:“山”和“水”比喻陋室;“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室主人。
4、中间第4-7句从哪三个方面描写陋室的有关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答:从陋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描写陋室的有关情景。
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5、文章的中心意思是:借写陋室不陋,表达作者保持高洁傲岸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操。
6、“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请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二、根据提示填空。
1、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连用比喻起兴,以虚衬实的名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表明“陋室”不陋的原因的语句是:惟吾德馨。
4、表现室中交往之雅的名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描写陋室环境之雅的名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表现主人情趣之雅的名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7、表明室主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
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9、表明陋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三、问题探究(用自己的话回答)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言外之意是什么?答:表达作者对封建官僚寻欢作乐的生活的批判。
2、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惟吾德馨”?A、环境清幽宁静。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交往的人高雅脱俗。
正:谈笑有鸿儒,反:往来无白丁。
C、室内活动情趣高雅。
正: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作者写的是作者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提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答:举古人的例子证明陋室不陋,同时又可类比,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答:引用孔子的话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隐含着以君子自居之意,总结全文,说明有德者居之,陋室不陋。
四、迁移拓展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答: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答: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答: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也可有自己的看法)22爱莲说疏通文意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注释:蕃:多。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注释:染: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注释: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注释: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助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注释:隐逸: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注释: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的喜爱。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注释: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一、整体感悟。
1、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1)描写莲的美好形象,突出莲的高洁品质。
(2)表明自己独爱莲花,不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文章的中心思想:借赞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品质,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生活态度。
3、“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二、根据提示填空(理解性默写填空)。
1、点明主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他又不孤高自许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正直,因而美名远扬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不敢轻侮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德高尚的人。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相呼应的句子分别是:“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
三、问题探究(用自己的话回答)。
1.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A、生长环境: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B、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象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美名远扬。
C、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象征:象君子的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所谓“寓意”,主要是指作者的志向和抱负,这是托物言志文章的核心,必须抓住这个核心,才能达到整体感知。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他对世风的鄙视。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一句话反映乐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答:反映了当时那种追求荣华富贵,追求名利的不良之风。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以莲自居,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借此嘲讽趋炎附势、追逐名利的世态,表达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答:这是衬托的写法。
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
这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
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6、文章结尾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答:表明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7、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志向?答: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8、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而周敦颐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你同意哪种观点?举例说明。
同意孟子:人的思想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或者同意周敦颐:只要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
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影响。
如那些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