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粒子性》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_光的粒子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光的粒子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2 .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 .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教学难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一、光电效应现象图1[导学探究] 如图1所示,取一块锌板,用砂纸将其一面擦一遍,去掉表面的氧化层,连接在验电器上(弧光灯发射紫外线).(1)用弧光灯照射锌板,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2)在弧光灯和锌板之间插入一块普通玻璃板,再用弧光灯照射,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撤去弧光灯,换用白炽灯发出的强光照射锌板,并且照射较长时间,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知识梳理]1.光电效应:当光照射在金属表面上时,金属中的电子会因吸收光的能量而逸出金属表面,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2.光电效应中的光包括不可见光和可见光.3.光电子:光电效应中发射出来的电子.其本质还是电子.4.光电效应能否发生与光强无关(填“有关”或“无关”).二、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导学探究] 如图2所示,阴极K和阳极A是密封在真空玻璃管中的两个电极,K用铯做成.电源加在K和A之间的电压大小可以调整,正负极也可以对调.(1)加在光电管两极间电压为零时,用紫光照射阴极,回路中有电流吗?改变入射光强度,光电流大小如何变化?(2)保持入射光的强度不变,更换滤色片以改变入射光频率,使光由紫光→蓝光→绿光→红光,会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知识梳理]1.光电效应的四条实验规律(1)截止频率(也叫极限频率)的存在: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ν0,才能发生光电效应,与入射光强度及照射时间无关.不同金属材料的截止频率不同.(2)当产生光电效应时,光电流大小随入射光强度的增大而增大.(3)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如图3所示.即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而与入射光强度无关.(4)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 s.2.两个决定关系(1)入射光频率决定着能否发生光电效应和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2)入射光强度决定着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例1入射光照射到某金属表面上发生光电效应,若入射光的强度减弱,而频率保持不变,那么( ) A.从光照至金属表面上到发射出光电子之间的时间间隔将明显增加B.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减小C .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将减少D .有可能不发生光电效应针对训练1 (多选)如图所示,电路中所有元件完好,光照射到光电管上,灵敏电流计中没有电流通过.其原因可能是( )A .入射光太弱B .入射光波长太长C .光照时间太短D .电源正、负极接反三、光量子概念的提出 光电效应方程[导学探究]1.光的波动说在解释光电效应现象时遇到了哪些困难?答案 按照光的波动说,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中的电子会从入射光中持续吸收能量,只要能量积累到一定量值电子就会从金属表面逃逸出来,根据波动说这个积累时间需要几分钟或更长时间,这显然不能解释光电效应的瞬时性.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h ν=12mv 2+W 中,h ν和W 指的是什么?怎样解释光电效应存在截止频率和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成线性关系?答案 (1)h ν指的是光子的能量,它与光的频率成正比,W 表示逸出功.(2)由光电效应方程可知12mv 2=h ν-W ,即E k =h ν-W ,即E k 和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3)当E k =0时,金属表面不再有光电子逸出,即h ν0=W ,ν0=W h,ν0即为截止频率,从方程可知只有光的频率大于ν0,才能有光电子逸出,才能发生光电效应.[知识梳理]1.光子说:在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的能量子,简称光子,光子的能量ε=h ν.其中h =6.63×10-34 J ·s ,称为普朗克常量.2.最大初动能:发生光电效应时,金属表面上的电子吸收光子后克服原子核的引力逸出时所具有的动能的最大值.3.截止频率: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做该种金属的截止频率(又叫极限频率).不同的金属对应着不同的极限频率.4.光电效应方程(1)表达式:h ν=12mv 2+W 或12mv 2=h ν-W . (2)物理意义:金属中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h ν,这些能量一部分用于克服金属的逸出功W ,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电子的最大初动能.(3)光电效应方程说明了产生光电效应的条件若有光电子逸出,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必须大于零,即E k =h ν-W >0,亦即h ν>W ,ν>W h =ν0,而ν0=W h恰好是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 5.E k -ν曲线如图4所示是光电子最大初动能E k 随入射光频率ν的变化曲线.这里,横轴上的截距是截止频率(或极限频率);纵轴上的截距是逸出功的负值;斜率为普朗克常量.图46.光电效应方程实质上是能量守恒方程.(1)能量为ε=hν的光子被电子所吸收,电子把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吸引,另一部分就是电子离开金属表面时的动能.(2)如果克服吸引力做功最少为W,则电子离开金属表面时动能最大为E k,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E k=hν-W.例2在光电效应实验中,某金属的截止频率相应的波长为λ0,该金属的逸出功为______.若用波长为λ(λ<λ0)的单色光做该实验,则其遏止电压为______.已知电子的电荷量、真空中的光速和普朗克常量分别为e、c和h.例3如图所示,当开关K断开时,用光子能量为2.5 eV的一束光照射阴极P,发现电流表读数不为零.合上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当电压表读数小于0.6 V时,电流表读数仍不为零.当电压表读数大于或等于0.6 V时,电流表读数为零.由此可知阴极材料的逸出功为( )A.1.9 eV B.0.6 eV C.2.5 eV D.3.1 eV针对训练2 (多选)一单色光照到某金属表面时,有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增大入射光的频率,金属逸出功将减小B.只延长入射光照射时间,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不变C.只增大入射光的频率,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增大D.只增大入射光的频率,光电子逸出所经历的时间将缩短课堂小结:1.光电效应规律中的两条线索、两个关系:(1)两条线索:(2)两个关系:光强增大→光子数目多→发射光电子多→光电流大;光子频率高→光子能量大→产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2.光电效应的瞬时性:当光照射到金属上时,光子的全部能量将立刻被金属中的电子所吸收,不需要积累能量的时间.3.遏止电压:使光电流减小到零的反向电压U 0,即eU 0=E k =12mv 2. 作业:《光的粒子性》练习题《光的波动性》学情分析:学生对光的波动性还没有学习,这样就增加了对这节内容学习的难度,只有采用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让学生先学习一些有关光的波动性的知识,即经典的电磁理论知识。
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引言:在物理世界中,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现象。
本教案将通过精心准备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并通过实际实验来巩固他们的学习。
活动一:探索光的粒子性目标:通过研究光子的特性,了解光的粒子性。
1. 展示实验:使用光电效应装置- 准备一台带有光电效应装置的演示仪器。
- 启动仪器并将金属板暴露在光源下。
- 观察光源照射到金属板上时,电流是否开始流动。
- 如果电流流动,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 学生实验:自行搭建光电效应实验-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套光电效应实验装置。
- 学生依照指导书上的步骤搭建实验。
- 启动装置并观察实验结果。
- 学生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并展示他们的观察。
3. 小组讨论与总结- 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金属板暴露在光下会产生电流。
- 结合实验结果,解释光的粒子性。
活动二:探索光的波动性目标:通过研究光的干涉与衍射现象,了解光的波动性。
1. 展示实验:干涉与衍射- 准备一台干涉与衍射实验装置。
- 启动仪器并观察干涉与衍射现象。
- 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学生实验:自行搭建干涉与衍射实验-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套干涉与衍射实验装置。
- 学生依照指导书上的步骤搭建实验。
- 启动装置并观察实验结果。
- 学生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并展示他们的观察。
3. 小组讨论与总结- 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
- 引导学生思考干涉与衍射现象的原理。
- 结合实验结果,解释光的波动性。
活动三:粒子性与波动性的结合目标:通过深入讨论与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
1. 小组讨论: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共存- 学生根据之前的实验结果和知识,分组讨论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的现象。
- 每组精心准备一份讨论总结,并向全班展示。
2. 教师讲解:光的量子理论- 教师讲解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结合,引用光的量子理论的概念。
初中化学粒子性质教案反思
初中化学粒子性质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回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理解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 掌握原子、分子、离子的性质和区别。
3. 能够利用粒子模型解释化学现象。
二、教学准备回顾:1. 教师提前准备了相关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案,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教师准备了简明扼要的讲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粒子性质相关知识。
3. 教师提前复习了相关知识点,为教学提供支持。
三、教学过程回顾:1. 教师通过实验和示意图的演示,引发学生对原子、分子、离子的认知和思考。
2.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师巧妙设计了问题解答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和总结规律,理解粒子性质的相关概念。
4. 教师通过黑板报或PPT展示,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和梳理。
四、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表现活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实验热情高涨,对粒子性质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2. 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合作氛围良好,部分学生表现出色,展现出较高的实验和思维能力。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了认可和鼓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 本节课的时间分配比较紧张,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不够深入,今后需要更合理的时间安排,确保学生对粒子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2. 下次教学可以适当引入更多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粒子性质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3. 教师要倡导并指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本次教学活动的反思和改进意见,我们将更好地指导下一次教学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快乐、更有效地学习化学知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高中物理_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第三节粒子的波动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第三节粒子的波动性学习目标1.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感受微观粒子运动的复杂性。
2.知道物质波的概念。
3.知道微观粒子的波动性。
领会对称性、类比性的研究方法,感悟科学的探究精神。
4.通过对物质波的实验验证内容的学习,感受实验研究这一重要的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1.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物质波的理解。
一.基础自学(一)光的波粒二象性1、光的本性:光既具有性,又具有性,即光具有。
2、光子的能量和动量:光子能量ε= ,光子动量:p=h/λ,能量ε和动量p是描述物质的性的重要物理量;波长λ和频率ν是描述物质的性的典型物理量。
因此ε=hν和p=h/λ揭示了光的性和性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粒子的波动性:德布罗意假说:实物粒子也具有性,。
任何一个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相对应,这种波叫做波,也称为德布罗意波。
物质波的波长和频率:λ= ,ν=(三)物质波的实验验证:1927年戴维孙和汤姆孙分别利用晶体做了的实验,得到了电子的,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二.合作探究【探究一】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解:1、光的波动性2、光的粒子性例1能说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实验是( )A.光的干涉和衍射B.光的干涉和光电效应C.光的衍射和康普顿效应D.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探究二】物质波的实验验证1、物质波2、理解例2关于物质波,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 )A.任何运动的物体(质点)都伴随一种波,这种波叫物质波B.X射线的衍射实验,证实了物质波假设是正确的C.电子的衍射实验,证实了物质波假设是正确的D.宏观物体尽管可以看做物质波,但它们不具有干涉、衍射等现象三、限时训练1、对光的认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为波动性B.光的波动性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C.光表现出波动性时,不具有粒子性,表现出粒子性时,就不具有波动性D.光的波粒二象性应理解为:在某种情境下光的波动性表现明显,在另外某种情境下,光的粒子性表现明显2、下列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B.光子与电子是同样的一种粒子C.光的波长越长,其波动性越明显;波长越短,其粒子性越显著D.大量光子的行为往往显示出粒子性3、关于物质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相等的电子和质子,电子的波长大B.动能相等的电子和质子,电子的波长小C.动量相等的电子和中子,中子的波长小D.甲电子速度是乙电子的3倍,甲电子的波长也是乙电子的3倍4、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实验验证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实验验证高中一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实验验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概念和实验验证方法;2. 掌握双缝干涉实验和光电效应实验的步骤和原理;3. 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实验验证方法;2. 双缝干涉实验的步骤和结果分析;3. 光电效应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实验验证。
光是一种电磁波,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精密的实验,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实验证据。
【实验1:双缝干涉实验】1. 实验目的:验证光的波动性。
2. 实验器材:激光器、狭缝板、照相纸、曝光室。
3. 实验步骤:a. 将激光器照射在狭缝板上,形成一束平行光。
b. 将狭缝板放置在曝光室的一端,照相纸放置在另一端。
c. 曝光室完全封闭,打开狭缝板,让光通过。
d. 曝光一段时间后,关闭狭缝板,取出照相纸。
4. 实验结果分析:从照相纸上观察,可以看到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
这些条纹是由光的干涉效应形成的,证明了光的波动性。
【实验2:光电效应实验】1. 实验目的:验证光的粒子性。
2. 实验器材:光电池、电流计、金属板、光源。
3. 实验步骤:a. 接通电路,使光照射到金属板上。
b. 测量电流计的示数,记录下电流值。
c. 更换金属板材料,重复实验步骤b。
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当金属板材料发生变化时,记录下的电流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说明光的粒子(光子)具有能量和动量,能够击中金属板并引发电流,验证了光的粒子性。
【实验扩展】除了双缝干涉实验和光电效应实验,我们还可以探究其他实验验证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比如普朗克常数的实验测定、费米双缝实验等。
这些实验的原理和步骤类似,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以验证光的双重性质。
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一、引言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是物理学家长期以来的研究课题之一。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可能是一个困难的概念。
本文将提供一种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帮助学生理解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概念。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理解光的粒子模型和波动模型- 掌握与粒子性和波动性相关的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 能够应用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概念解释光学现象2. 教学内容2.1 粒子性和波动性的基本概念- 解释粒子性和波动性的基本概念- 引入粒子模型和波动模型的补充实验数据2.2 德布罗意假设与实验验证- 介绍德布罗意假设:物质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介绍双缝干涉实验和电子衍射实验,验证德布罗意假设2.3 光的粒子性实验- 介绍康普顿散射实验,说明光的粒子性概念- 实验操作演示,观察散射光谱的改变2.4 光的波动性实验- 介绍托马斯杨双缝干涉实验,说明光的波动性概念- 实验操作演示,观察干涉条纹的形成3. 教学方法3.1 演示实验- 利用模拟器展示德布罗意假设的实验验证过程- 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康普顿散射和托马斯杨干涉实验的操作演示3.2 讨论和思考-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 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概括出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特征3.3 案例分析- 给出一些光学现象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应用所学的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概念来解释4. 教学评价- 组织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价学生对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理解的深度- 设计简答题或实验实际操作任务,考察学生对于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应用能力三、实施步骤1. 引入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基本概念,并引发学生对于该主题的思考。
2. 介绍德布罗意假设的背景和实验验证,并通过模拟器展示相关实验过程。
3. 演示康普顿散射实验和托马斯杨干涉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实验现象。
4. 对实验结果和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概括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的特征。
5. 分组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光学现象。
新课标人教版35选修三《光的粒子性》WORD教案5
新课标人教版35选修三《光的粒子性》WORD教案5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光电效应的产生条件、规律及光子学说.2、了解光的量子性,会用光子说说明光电效应现象.(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看能力、分析能力,对实验事实加以说明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了“当理论与新的实验事实不相符时,要依照事实建立新的理论”——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独标准的科学思想.二、教学用具:光电效应演示器,应急灯,紫外线灯,X射线管,感应圈,灵敏检流计.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光电效应的规律,经典理论在说明光电效应遇到的困难.四、课堂总体设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演示实验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演示现象的观看,得出光电效应的规律.通过对经典波动理论无法说明光电效应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分析新的事验事实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独标准.五、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前几节课我们了解了人们在研究光的本性过程提出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学说.(由于前面几节内容差不多涉及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进展过程,能够简单回忆)自从麦克斯韦提出光的电磁说,赫兹又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后,光的波动理论进展到了完善的地步.但是,光电效应的发觉又给光的波动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实验研究光电效应的规律,同时通过分析光电效应的规律弄清什么缘故波动理论无法说明光电效应现象.(二)新课进行.1、介绍实验装置——演示实验——观看分析实验现象这一时期介绍什么是光电效应.从演示入手,引导学生观看并分析实验现象,为下面的研究光电效应规律作预备.介绍一下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分别介绍锌板、铜网、高压电源、检流装置,一边介绍,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整个装置的示意图)介绍装置后画出装置示意图——将具体的较复杂的实验装置变为简明的板画,突出了原理,有助于后面对实验事实的进一步分析.问题1:把高压电源接通,检流装置接上,什么缘故检流计不发生偏转?(电路还处于断开状态.锌板和铜网之间.中间是空气,不能导电.)问题2:现在让我们用紫外线照耀锌板,(介绍紫外线灯,用紫外照耀锌板,检流计指针偏转).观看用紫外线照耀锌板时,看到了什么现象?什么缘故会显现这种现象?(看到检流计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电路中显现了电流.)问题3:分析电流可能是哪种缘故产生的?(可能是紫外线使空气电离,也可能是紫外线使锌板飞出了电子.)教师用铜板代替锌板,则指针可不能发生偏转,如此,排除排除了空气被电离的可能性.通过实验现象总结:锌板在紫外线的照耀下,飞出了电子,这种物体在光照下有电子飞出的现象叫光电效应;在光照下从物体中飞出的电子叫光电子,电路中的电流叫光电流.(板书:光电效应,光电子,光电流)(板画:光电效应的形成过程)2、研究光电效应的规律用应急灯的可见光照耀锌板,而后用X射线照耀锌板,由于用可见光照耀时无电流,用X射线照耀时有电流.指出:可见光频率较低,不能发生光电效应,X射线频率较高,能够发生光电效应.教师总结: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差不多上电磁波,只是频率高低不同.用不同频率的各种电磁波照耀同一种金属板,发觉,当频率低到一定程度后,不论如何样增大入射光强度,如何样延长照耀时刻,都无法发生光电效应.这一频率界限就叫极限频率.(板书:二、规律: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只有当入射光时,才能发生光电效应.)问题4:发生光电效应时,若将高压电源去掉,检流计中仍能发觉有电流通过.这说明什么呢?(飞出的电子不需要加速电压,能从锌板飞向铜网.这也说明飞出的电子具有一定的初速度,具有一定的初动能.)问题5:光电子的这一初动能是从哪里来的呢?(从入射光中获得.用不同的光——不同频率,不同光强——照耀同一金属.发觉: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无关,只与入射光频率有关,同时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板书: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光电效应的第二条规律.让学生观看在能发生光电效应的情形下,从光照开始到光电效应发生,需要的时刻长短.(用X射线照耀锌板,让X射线不断地断、续照耀,检流计指针的偏转也断、续发生)问题6:大伙儿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光电效应发生专门快.科学家用仪器测出了光电效应的发生时刻,在s以下.在这段时刻中,光只能通过约20-30cm的距离.能够说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板书(3、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教师讲解:通过研究的光电效应的第二条规律中,我们明白入射光强不阻碍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问题7:入射光强不阻碍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那么入射光强能够对什么发生阻碍呢?(把紫外线管靠近锌板,改变紫外线管与锌板的距离,检流计指针偏转幅度相应地发生变化)那个现象说明什么?(说明入射光强度增大时,光电流强度也增大.精确的实验说明,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关系,这是光电效应的第4条规律.)(板书:4、光电流随入射光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看、分析,得出了光电效应的规律.通过阅读课本,让学生熟悉这4条规律.看表格摸索下列问题:(1)某光恰能使锌发生光电效应,那么能使课本中表格内哪些金属发生光电效应?(2)表中哪种金属最易发生光电效应?(3)什么缘故各种金属的极限频率不同?)3、波动理论在说明光电效应时的矛盾什么缘故说光的波动理论无法说明光电效应的规律?从光电效应的发生过程来看,电子吸取入射光能量后才能挣脱原子核的束缚,因此我们应从能量的角度来分析光效应.光的波动理论是如此描述光的能量的:(1)能量是连续的;(2)振幅(光强)越大,光能越大,光的能量与频率无关.大伙儿想一想,波动理论什么缘故无法说明光电效应的规律?(1)我们先来分析第一条规律:存在极限频率.按波动理论,不论什么频率的光,只要光强足够大,就应该发生光电效应,不应存在极限频率.(板书:波动理论的困难:1、不应存在极限频率)(2)波动理论能说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无关吗?按波动理论,入射光强越大,光能越大,飞出的光电子初动能就应越大.事实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仅与入射光频率有关.(板书:2、光电子最大初动能的大小应与光强有关,与无关)(3)光电效应几乎是瞬时发生的.也确实是说,不论入射光强多么弱,只要,就赶忙能发生光电效应.光太弱时,按波动理论,要达到使光电子飞出的能量,要有一个能量积存过程.事实上光电效应几乎瞬时发生说明一旦发生光电效应,几乎不需要能量的积存过程.(板书:3、弱光照耀时应有能量积存过程,不应瞬时发生)(4)波动理论能够说明第四条规律——随着光强的增大,光电流也在增大.通过上面的分析,光的波动理论在说明光电效应时遇到了庞大的困难.后来,爱因斯坦在普朗克量子化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了光子学说.4、光子说阅读课文分析:问题8:光子说与波动理论的要紧区别是什么?(光子说认为能量是一份一份的,与频率有关,而波动说认为能量是连续的,与频率无关.)普朗克认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取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进行的,理论运算的结果才能和实验事实相符,如此的一份能量叫做能量子,普朗克还认为每一份能量等于,其中叫做普朗克常量,实验测得:普朗克将物理学带进了量子世界,受到普朗克的启发,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在空间中传播的光也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量子,简称光子,光子的能量跟光的频率成正比,即:那个学说后来就叫做光子说.(关于光子说的内容能够让学生自学)光子说的这两点实际上是针对波动理论的两大要害提出的.爱因斯坦当时在实验事实还不是专门充分的时候,提出了光子说,是对科学的重大奉献.这也说明理论与新的实验事实不符时,要依照事实建立新的理论,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独标准.5、光电效应方程(1)光电效应中,金属中的电子在飞出金属表面时要克服原子核对它的吸引而做功,某种金属中的不同电子,脱离这种金属所做的功也不一样,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的功的最小值叫做这种金属的逸出功.(板书:1、逸出功)(2)假如入射光子的能量大于逸出功,那么有些光子在脱离金属表面后还有剩余的能量——也确实是说有些光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就有下面的关系:那个关系式通常叫做爱因斯坦光电方程.(板书: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这部分内容对一样学生只需简单介绍,对层次较好的学生能够练习简单运算,深入明白得方程的意义.(三)例题分析(参考课文例题和备课资料)(四)课堂总结教案点评:本节重点是光电效应及其产生条件,光子学说,光电效应方程.本教案围绕光电效应及其产生条件,光子学说,光电效应方程等知识点进行讲解,由浅入深,思路明确,合理使用此教案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成效.。
2光的粒子性-人教版选修3-5教案
光的粒子性-人教版选修3-5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本质和特性,学会描述光的波动和粒子性;2.了解光的产生方式和传播方式;3.掌握光的透射规律和光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规律;4.理解各种光学现象的产生原理。
二、教学内容2.1 光的本质和特性2.1.1 光的波动性光的波动性表现在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上。
通过干涉、衍射实验可以证明光具有波动性。
2.1.2 光的粒子性光的粒子性表现在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和黑体辐射定律上。
经过光电效应实验得知,光也具有粒子性。
2.2 光的产生和传播2.2.1 光的产生光的产生有自发辐射、受激辐射和受激发射。
其中,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是光的产生的本质差别。
2.2.2 光的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时速度是恒定的,而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的不同,光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
2.3 光的透射和反射2.3.1 光的透射和反射规律当光从一种介质通过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且入射角度为0时,会发生全反射。
2.3.2 光的透射和反射现象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现象,例如:光的色散现象、光的多重透射现象等。
2.4 光的衍射光的衍射是光通过狭缝或障碍物后发生的现象。
经过实验可以证明,障碍物的大小和狭缝的宽度和衍射现象密切相关。
2.5 光的偏振光的偏振是指振动方向相同且处于同一平面的光的集合。
影响光的偏振的因素包括反射、透射和折射等。
三、教学重点1.光的本质和特性;2.光的产生和传播;3.光的透射、反射、衍射和偏振。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的方式展示光的各种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光的本质和特性;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师观察、学生表现和考试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对于光的本质和特性、光的产生和传播、光的透射、反射、衍射和偏振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高中物理_光的粒子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鉴于本节课内容的难度比较大,所以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本,提起预习。
课堂教学在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的基础上展开,结合课件分析,尤其是在饱和电流和截止频率的交待上,一定分析好实验电路图。
明白实验的本质,才能更好的展开本节课的教学。
教学过程:一、金属的逸出功金属原子的结构,核外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需要克服力做功,使电子脱离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就是逸出功。
不同的金属逸出功不同。
怎样使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呢?二、光电效应利用课件展示光电效应过程,让学生认识这个概念。
三、光电效应实验多媒体展示实验电路,引领学生分析实验的目的,影响逸出电子数和最大初动能的因素;对比展示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
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有利于梳理本节的知识点,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同时更有力学生对于难点的把握。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普朗克黑体辐射中能量的量子化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师一般在授课的过程中采取常规的陈述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知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时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一知半解,容易遗忘。
鉴于此种情况,本节课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师采取白板、多媒体课件和FLASH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加深对光电效应规律的认识。
效果分析1、知识的承上启下,本节课既要用到上节课的普朗克能量量子化的理论,也要用到有关电磁波的内容,这个知识点的处理要用到初中学习的知识,尤其是有关电磁波的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2、课本知识前置,本节课课本的内容是先讲的光电效应,后讲金属的逸出功的问题,我在本节的处理上,先讲逸出功的问题,因为学生对于原子核的结构认识比较清楚。
3、利用多媒体课件和FLASH动画展示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学生容易接受。
尤其是光强度增加,粒子数增多;截止频率对光电效应产生的影响,生动的动画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教材分析:光的粒子性是物理教材选修3-5的重点内容,尤其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是必考的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3-5选修三17.2《光的粒子性》优秀教案2(重点资料).doc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人教版]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新课标要求1.内容标准(1)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
比较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
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2)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
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了解康普顿效应。
(4)根据实验说明光的波粒二象性。
知道光是一种概率波。
(5)知道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
知道电子云。
初步了解不确定性关系。
(6)通过典型事例了解人类直接经验的局限性。
体会人类对世界的探究是不断深入的。
例1 通过电子衍射实验,初步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体会人类对于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
2.活动建议阅读有关微观世界的科普读物,写出读书体会。
新课程学习17.2 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2.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教学难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回顾前面的学习,总结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多媒体投影,见课件。
)学生回顾、思考,并回答。
教师倾听、点评。
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是电磁波,光的偏振现象进一步说明光还是横波。
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又从理论上确定了光的电磁波本质。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正当人们以为光的波动理论似乎非常完美的时候,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现象。
对这一现象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使得人们对光的又一本质性认识得到了发展。
高中物理_《光的粒子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2节光的粒子性一.教学要求:l.理解光电效应中极限频率的概念及其与光的电磁理论的矛盾.2.知道光电效应的瞬时性及其与光的电磁理论的矛盾.3.理解光子说及其对光电效应的解释.4.理解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并会用来解决简单问题.二、重点、难点分析1.光电效应现象的基本规律、光子说的基本思想和做好光电效应的演示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2.难点是(1)对光的强度的理解,(2)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流的强度为什么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无关,只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三、教具:锌板、验电器、紫外线灯、白炽灯、丝绸、玻璃棒、光电效应演示仪.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光的波动理论学说能解释光的干涉衍射等,虽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并未达到十分完美的程度,光的有些现象波动说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如光电效应,今天我们就研究光电效应现象。
(二)教学过程1.光电效应演示:将锌板与验电器用导线连接,用细砂纸打磨锌板表面,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提问:紫外线灯打开前后,验电器指针有什么变化?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现象:验电器指针张开一个角度。
结论:锌板带了电。
用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验电器,张角变大,说明锌板带了正电。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光线照射金属表面,金属失去了电子导致验电器指针张开一角度.(1)光电效应:在光照射下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光电效应。
(照射光可以是可见光,也可以是不可见光).(2)光电子:发射出的电子叫光电子.2.光电效应的规律.改用很强的白炽灯照射,却不能发生光电效应.这说明光电效应的发生是一定有条件的,是存在着一定规律,那么有什么规律呢?介绍光电效应演示仪.在黑板上画一示意图,如图1所示,S为抽成真空的光电管,C是石英窗口,光线可通过它照射到金属板K上,金属板A和K组成一对电极与外部电路相连接.光源为白炽灯,在光源和石英窗口C之间插入不同颜色的滤光片可以改变入射光的频率,光源的亮度可以通过另一套装置调节.观察现象一:在没有光照射K时,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没有示数,说明什么?AK之间有电场存在,没有光电子逸出,说明没有光照就不会发生光电效应.问题:要发生光电效应,是不是用任何频率的光线照射都行?是不是光的强度足够大就行弱光线不行?是不是只要有足够大的电压就行?观察现象二:保持AK间电压一定,灯泡亮度一定,在窗口 C前依次放上红色、橙色、绿色滤光片,观察到红光照射金属板K时没有光电流,橙光和绿光照射时有光电流.用红光照射时增加入射光的亮度和增加电压都不发生光电效应.结论一:入射光线的频率大于等于该金属的极限频率υ0才能产生光电效应.观察现象三:(1)逐渐减小KA间的正向电压,直到电压为零时,电流表仍有示数,说明光电流依然存在.为什么KA间没有电场,仍然有光电流?——KA间没有电场仍有光电流说明光线照射金属板逸出的光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一部分光电子可以到达极板A形成光电流.(2)如果在KA间加一反向电压,则光电流变小,增大反向电压,可使光电流刚好为零.在KA间加反向电压,光电子在电场中受力方向如何?电场力对光电子做正功还是负功?光电子克服电场力做功和它的动能变化关系如何呢?金属中的电子吸收光的能量获得动能,以一定的初动能飞出,不同的电子从金属中飞出时获得初动能不同,即存在最大初动能,因此随着反向电压增加,光电子需克服电场力做功越多,飞到A极的光电子就越少,当反向电压增加到某一值时,再无光电子飞到A极。
《光的粒子性》听课反思
《光的粒子性》听课反思
《光的粒子性》听课反思
本节课先提出一个实验现象或者说实验结论,但这个实验现象用当时经典物理学的理论是不能很好的给以解释,这样就倒逼物理学家必须建立新的物理模型来解释这些实验现象,这样就推进了人们对于微观条件下物质运动规律本质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不能停留在读读文本,做做小题等方面,或者让学生自学对这部分内容一带而过,相反要设计合理的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进而激发学生们深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听课的启示:任何情况下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组织教学,用学生的思路上课,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根本,是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教学内容可以因故没有完成,但完成的每一步都要踏实做好。
要把课堂学习的责任真正的教给学生。
1 / 1。
问题情景教学下对“光的粒子性”的反思
问题情景教学下对“光的粒子性”的反思作者:孙科学来源:《南北桥》2021年第03期【摘要】“光的粒子性”是波粒二象性一章中至关重要的一节内容,是选考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学生理解较为困难的一个知识点,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这节内容的教学,笔者试着从实验教具的改进、教学内容顺序的重新调整等方面做了一番思考。
【关键词】光电效应遏止电压逸出功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3.161人教版《物理》(选修3-5)中第十七章第二节“光的粒子性”,这一节内容在本章中,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高考选考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考点。
本节课的重点就是通过光电效应相关实验现象的演示,来引导学生亲历物理学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物理学史上对光的本性的认知过程,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但是本节课的内容笔者在几次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其一,本节知识是由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光电效应解释中的很多疑难、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康普顿效应和光子的动量五部分组成,内容较多,难度较大,知识也过于抽象,再加上本校学生理解能力上的不足,往往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不少学生还是会有很多理解上的困难。
其二,这一节课的引入就是做光电效应的实验,引发学生的思考。
而后“遏止电压”“ 截止频率”“饱和电流”等概念的得出也应该是从实验当中而来。
但是光电效应实验要做成功,却是比较困难的。
其三,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在教学上我们一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展开教学:先是光电效应实验规律的探究;然后用经典光的电磁理论去解释光电效应,发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接着爱因斯坦以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为基础,提出量子假说,用光电效应方程解释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最后是密立根实验验证。
教材顺序编排得很合理,但是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部分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和掌握。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学生的课堂反应,在经过几次教学实践以后,笔者觉得可以试着做一些改进,或许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 教学设计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概念,知道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2)学生能够掌握描述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相关物理量及实验证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探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概念及实验证据。
(2)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特点及相关物理量。
2、教学难点(1)对光的波粒二象性本质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从经典物理观念过渡到量子物理观念,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一全新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基本概念、相关物理量和实验证据,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如双缝干涉实验、光电效应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表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4、类比法将光的波粒二象性与学生熟悉的其他物理现象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日常生活中一些与光有关的现象,如彩虹、激光、太阳光的照射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光到底是什么?是波还是粒子?”引导学生思考并进入新课的学习。
2、知识讲解(1)光的波动性①介绍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如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单缝衍射实验等。
②讲解描述光的波动性的物理量,如波长、频率、波速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③解释光的波动性的数学表达式,如电磁波的波动方程。
(2)光的粒子性①介绍光电效应实验,讲解光电效应的现象和规律。
引导学生探索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
引导学生探索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探索光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电磁波,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的特征。
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对光的性质的深入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对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展开深入思考和实验探索,以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和培养创新思维。
一、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基本概念在古典物理学中,人们通常将光看作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性,能够传播、折射和干涉等现象。
而在近代物理学中,对光的研究逐渐发现了光的粒子性。
根据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理论,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光子说和波粒二象性理论。
二、实验探索光的粒子性为了进一步验证光的粒子性,我们可以进行一系列实验。
以下是一些经典实验:1. 光电效应实验:通过向光敏材料照射光线,观察是否会引发电子的发射。
实验证明,光的能量在一定情况下,是以“粒子”的方式催发电子离开材料。
2. 光的散射实验:利用聚焦光束照射到非均匀材料上,观察光在材料中的传播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光的传播呈现出一种“粒子”在材料上的散射现象。
3. 经典光干涉实验:经典的双缝干涉实验也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光的粒子性。
将光通过两个狭缝照射到屏幕上,观察到干涉条纹现象。
实验证明,光的传播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光子和波动性可以互相转换。
三、实验探索光的波动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光的波动性,并验证光的波动性存在,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验:1.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经典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光的波动性。
通过将光通过两个狭缝照射到屏幕上,观察到干涉条纹的形成。
这一实验结果清晰地展示了光的波动性。
2. 衍射实验:将光通过狭缝或者孔洞照射到屏幕上,观察到屏幕上的衍射图样,这也是光波动性的一个重要实验。
衍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光的波动性。
3. 植物叶片的显微镜下观察:将植物的叶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明显的光折射和衍射的现象。
这也是光波动性的一个生活化实验。
“光的粒子性”疑点突破及教学示例
2021年第10期教育教学2SCIENCE FANS “光的粒子性”是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七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涉及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实验规律及解释,是学生接触普朗克量子概念后的一次应用,对学生物理观念的转变和使用现有理论解释新的现象提出了较高要求[1]。
为了方便教学生成,教材在本节内容中设置了一些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清楚的“疑点问题”,这些疑点问题往往涉及“为什么”。
对这些疑点进行剖析、讲解,让学生经历疑惑、探究、推理、思考到彻底理解整个过程,能使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得到真正发展。
1 相同的光照强度下,增加入射光的频率能否增大饱和光电流疑点产生:教师往往通过改变光的强度来演示饱和光电流与光强的关系,通过改变入射光的频率来演示遏止电压与频率的关系。
此过程也让学生产生了一个疑点:改变入射光的频率能否使相同光强下的饱和光电流增大呢?疑点突破,生长素养:师:光强代表的是单位面积上光的电磁辐射功率,它和光子数有关。
若用I 表示光强,ν 表示光的频率,A 表示照射区域面积,N 表示时间间隔 t 内照到 A 上的光子总数,则AtNhvI =。
请思考,在光强一定的情况下,光子数量和频率有什么关系?生:频率越高,光子数量越少。
师:单个光子的能量和频率有什么关系?生:根据 ε=hv 可知,频率越高,单个光子的能量越大。
师:光强相同的低频率光和高频率光的光子数目谁多?生:低频率光的光子数多,高频率光的光子数少。
师:相同光强下,低频率光拥有数量多、能量小的光子,高频率光拥有数量少、能量大的光子。
若用相同光强的低频率光和高频律光去打金属内的电子,打出的光电子数量会有什么区别?生:低频率光打出的多,因为只要频率超过截止频率,较多的光子就会导致可以收到光子的电子数量增多,从而光电子数量就会增多,饱和光电流也就会增大。
生:我觉得不一定,因为如果接收到光子的电子是深层电子,虽然能克服逸出功,但是不一定能飞出金属表面成为光电子;相反,高频率光中虽然光子较少,但单个光子的能量较大,可以让深层电子飞出金属表面成为光电子,所以这种情况下的光电子数量可能更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粒子性》教学反思
吴宗新
本章教材文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一课教材文本都是先提出一个实验现象或者说实验结论,但这个实验现象用当时经典物理学的理论是不能很好的给以解释,这样就倒逼物理学家必须建立新的物理模型来解释这些实验现象,这样就推进了人们对于微观条件下物质运动规律本质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不能停留在读读文本,做做小题等方面,或者让学生自学对这部分内容一带而过,相反要设计合理的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进而激发学生们深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在光的粒子性这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光电效应的现象能说明什么?为何能出现饱和光电流?颜色相同的光当入射光的强度不同时饱和光电流为什么不同?如果入射光的强度相同但是光的颜色不同的情况下饱和光电流有什么特点?遏制电压的存在说明什么问题?教材设置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这两个实验的文本目的是什么?
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只是这些问题,有些问题是预设的,更多是生成的问题,总之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舍弃了一些内容,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对教材文本内容作了一些调整,课堂上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经学生讨论后再进行点评式的讲解,现在看来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