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常考重点内容参考模板
中医外科学 考试复习必备(word文档良心出品)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①邪正盛衰②气血凝滞③经络阻塞④脏腑失和辨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塔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辨脓的方法、如何辨脓的有无:(1)按触法、穿刺法、点压法、透光法、B超。
(2)①有脓:肿块坚硬高突、皮薄焮红、按之灼热痛甚,中软应指,有波动感,脉数。
可伴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全身反应。
②无脓:按之微热、轻痛,肿块仍硬,无应指感,脉不数者,为脓未成。
内治法三总则:①消法:定义: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适用证: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和各种皮肤疾病。
运用:表邪者解表,里实者通里,热毒蕴结者清热,寒邪凝结者温通,痰凝者祛痰,湿阻者理湿,气滞者行气,血瘀者和营化瘀②托法:定义: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适用证:外疡中期,即成脓期,此时热毒已腐肉成脓,由于一时疮口不能溃破,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均会导致脓毒滞留。
运用:分为补托(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和透托(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③补法:定义: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适用证:适用于溃疡后期,此时毒势已去,精神衰疲,血气虚弱,脓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实,疮口难敛。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外科学复习要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外科学复习要点总结【重点】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皮损的辨证、外用药物的剂型及使用原那么 1.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外因主要是风、湿、热、虫、毒;内因主要是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和肝肾亏损。
2.皮肤病的原发性及继发性皮损(1)原发性皮损: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等。
(2)继发性皮损: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
3.外用药剂型及使用原那么外用药物的剂型有溶液、粉剂(又名散剂)、洗剂(又名混悬剂、悬垂剂)、酊剂、油剂、软膏等。
使用原那么是要根据皮肤损害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
(1)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①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假设仅有红斑、丘疹、水疱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②假设有大量渗液或明显红肿,那么用溶液湿敷为宜。
③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很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那么用油剂为宜。
④皮肤炎症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那么用软膏为主。
外用药物剂型选择应用表
皮肤损害选用剂型
皮肤损害选用剂型
斑洗剂、软膏丘疹洗剂水疱粉剂、洗剂脓疱粉剂、洗剂结节软膏风团洗剂
痂油剂、软膏抓痕洗剂鳞屑油剂、软膏糜烂溶液湿敷(用于渗液多);洗剂(用于渗液少)破裂软膏苔鲜样变软膏(2)注意控制感染
(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
(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
(5)随时注意药敏反响。
《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一、致病因素:外感六淫(热毒、火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病理产物,又可产生继发病症)等二、发病机理:邪正盛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直接影响着疾病的预后与转归气血凝滞——疼痛、肿胀、结节等。
气血凝滞,郁而化热,热胜肉腐则血肉腐败成脓经络阻塞——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之一脏腑失和——外科疾病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一、辨病:认识和熟悉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外科考核尤其重要)二、阴阳辨证:阳证——急、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阴证——慢、长、肿胀形势平坦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散漫、难消、难溃、难敛,多逆阴阳辨证注意的问题:①局部和全身相结合;②辨别真假;③消长与转化三、部位辨证:各部病因病机特点——上部:病因多风温、风热中部:病因多气郁、火郁下部:病因多寒湿、湿热四、经络辨证(一)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手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足太阳、厥阴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足少阳、太阴为多气少血之经(二)引经药(一)辨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的体表症状结节——较小触之可及的,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二)辨痛:痛是导致气血凝滞、阻滞不通的反映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①成脓的特点:疼痛、肿胀、温度、硬度②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③辨脓的部位深浅:浅部肿块高突坚硬,轻按则痛且应指;深部肿块散漫坚硬,重按方痛而应指(六)辨溃疡1、色泽:①阳证溃疡——色泽红活鲜润,腐肉易脱,新肉易生,疮口易收,知觉正常②阴证溃疡——疮面色泽灰暗,脓液清稀,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2、溃疡形态以便血、尿血最为常见,准确辨认出血性状、部位、原因,及时诊断、合理治疗有十分重要意义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一、内治法(一)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初起、成脓、溃后)1、消法:含义——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应症——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2、托法:含义——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应症——外疡中期,即成脓期①补托法用于正虚毒盛。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集袋底,即为袋脓。
2.箍(gu)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
3.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痈。
4.流注:流者,行也,注者,住也,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5.发颐:是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腮腺炎。
6.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西医学也称丹毒。
7.无头疽:是发生在骨与关节间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其初起无头故名。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8.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误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9.内陷:为除疔疮以外的其他阳证疮疡疾患过程中,因正气不足,火毒炽盛,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10.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部位的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骨与关节结核。
11.瘰疬:是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结核累累如串珠,故名瘰疠。
相当于西医学的颈部淋巴结结核。
12.外吹乳痈:是由热毒入侵哺乳期妇女的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
13.乳漏:发生于乳房或乳晕部的脓肿破溃后,久不收口而形成管道者,称为乳漏。
14.乳疠: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称为乳疠。
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异常发育症。
15.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癌。
16.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交集而形成的肿瘤。
相当于西医学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17.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脂肪瘤。
中医外科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第一章总论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就是其她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
阳证阴证
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
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
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
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
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
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与缓,隐痛,不痛或酸麻
病位深浅皮肤,肌肉,在表位浅,血脉,筋肉,在里位深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她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就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与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就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分为补托与透托两种方法
透托:透托法用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消肿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
补托: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出,疮形平塌,根盘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
③补法:就就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溃疡后期,此时毒势已去,精神衰疲,血气虚弱,脓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实,疮口难敛。
(完整word版)中医外科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中医外科学必背知识点汇总导读中医外科学的内容学起来比较琐碎,不易掌握,其中相似的疾病也很多,需要抓住要点鉴别。
学习不是反复的从头到尾无目的地看,需要不断地梳理知识,这样做题的时候才能灵活运用。
1.致病因素: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
2.阴阳辨证: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一切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3.全身症状初起常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症状渐次消失初起一般无明显症状,酿脓期常有骨蒸潮热、颧红,或面色(白光)白、神疲自汗、盗汗等症状,溃后尤甚。
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预后多顺(良好)难消、难溃、难敛,预后多逆(不良)辨肿:(1)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2)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见于股肿、湿疮。
(3)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见于瘰疬、脂瘤等。
(4)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
见于气瘿、乳癖等。
(5)瘀血肿: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6)脓肿:皮肤光亮,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见于外痈、肛痈等。
(7)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8)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4.辨痛:(1)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见于乳癖等。
(2)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见于脂瘤、肉瘤。
(3)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见于疮疡成脓期。
5.痒的病因: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所致。
6.辨脓:(1)硬度:按之坚硬,指起不复,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按之大软,指起即复为脓成。
(2)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应指),透光法(适用于指、趾部甲下辨脓),点压法(适用于指、趾部脓液很少),穿刺法,B超。
7.辨溃疡形态:(1)化脓性溃疡,疮面边沿整齐,一般口大底小,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2)压迫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多见于褥疮。
(3)疮痨性溃疡,疮口多呈凹陷形或潜行空洞或漏管,经久难愈。
(完整版)中医外科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瘰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最新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集袋底,即为袋脓。
2.箍(gu)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
3.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痈。
4.流注:流者,行也,注者,住也,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脓肿。
5.发颐:是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腮腺炎。
6.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西医学也称丹毒。
7.无头疽:是发生在骨与关节间的急、慢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其初起无头故名。
相当于西医学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8.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误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9.内陷:为除疔疮以外的其他阳证疮疡疾患过程中,因正气不足,火毒炽盛,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10.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部位的感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骨与关节结核。
11.瘰疬:是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结核累累如串珠,故名瘰疠。
相当于西医学的颈部淋巴结结核。
12.外吹乳痈:是由热毒入侵哺乳期妇女的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
13.乳漏:发生于乳房或乳晕部的脓肿破溃后,久不收口而形成管道者,称为乳漏。
14.乳疠: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称为乳疠。
相当于西医学的乳房异常发育症。
15.乳岩:是指乳房部的恶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乳腺癌。
16.血瘤:是指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交集而形成的肿瘤。
相当于西医学的血管瘤,常见的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17.肉瘤:是发于皮里膜外,由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相当于西医学的脂肪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育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疽: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常见的有有头疽无头疽两类。
有头疽是发生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
●外感六淫的特点:1)六淫邪毒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2)在人体抵抗力能力低下时发病3)六淫邪毒致病有季节性4)六淫邪毒可单独致病,也可混合致病5)六淫邪毒可以无脏腑致病6)六淫邪毒致病有一定的部位,上部:风温风热;中部:气郁、火郁;下部:湿热、寒湿。
●上部辩证:病因特点:风邪易袭,温热多侵。
风邪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上部疾病的上升一般来势迅猛。
因风邪侵袭长发于突然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患则较少。
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赤目,口干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
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中部辩证的:病因特点: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失和。
多为气郁,火郁。
发病特点: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
一般发病时常不易察觉,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
常见症状:中部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
概括之主要有:呕恶上逆,胸肋胀痛,脏腑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下部辩证:病因特点:寒湿,湿热多见,由于湿性趋下,鼓下部疾病者多夹湿邪。
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缠绵男愈,反复发作。
常见症状: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绵,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
●辨肿: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火欣热疼痛,肿势急剧。
常见于阳证疮疡,如疖疔初期。
丹毒等。
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常见于冻疮,脱疽等。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件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
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辨痛:热痛:皮色火欣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
见于阳证疮疡。
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
见于脱疽,寒痹等。
●以原因来辨痒: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如牛皮癣、白庀、瘾疹等。
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如急性湿疮;或有传染性,如脓疱疹。
热胜:皮肤瘾疹,火欣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
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如接触性皮炎。
虫淫: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如手足癣、疥疮等。
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如牛皮癣。
●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用两手指的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中波动的感觉,这种能够感觉称为应指。
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
透光法:即以患指遮挡手电筒的光线,然后注意观察患指部表面,若见其局部有深黑色的阴影即为有脓。
不同部位的脓液积聚,其阴影可在其相应部位显现。
点压法:用大头针尾或火柴头等小的圆钝物,在患部轻轻点压,如测得有局限性的剧痛点,即为可以脓肿。
穿刺法:选定痛点明显处为穿刺点,局麻后负压进针,边进边吸,若见脓液吸处,即确定脓肿部位。
若一次穿刺无脓,可重复穿刺。
●内治法的三各总则:消发: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邪毒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
补法:就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使用一定的器械,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患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常用方法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其他疗法。
●提脓祛腐药:具有提脓祛腐的作用,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
提脓祛腐是处理溃疡早期的一种基本方法。
●治疗阳证疮疡的药膏:太乙膏、千捶膏、金黄散、阳毒内消散、玉露膏、红灵丹。
●治疗阴证疮疡的药膏:阳和解凝膏、回阳玉龙膏、阴毒内消散、黑退消。
●治疗半阴半阳药膏:冲和膏●外治法手术切口选择:1.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薄弱处切口。
2.一般疮面宜循往直切,以免伤血络。
3.乳房部位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
4.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
5.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
6.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切开关节。
7.若关节出脓肿,一般施行横行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
8.肛旁近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小于3cm突起根浅,色红,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子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
如果处理不当,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手足部疔疮溃脓期:蛇眼疔宣沿甲旁0。
2cm挑开引流。
蛇头疔宣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面正中切开。
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
●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
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
●臀痈:是发生于臀部肌肉丰富处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由于肌肉注射引起者俗称针毒结块。
相当于西医的臀部蜂窝组织炎。
其特点是发病来势急,病位深,范围大,难于起法,成脓较快,但腐溃较难,收口亦慢。
治法:内治1)温火蕴结证—清热解毒,和营化湿—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湿痰凝滞证—和营活血,利湿化痰—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3)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八珍汤加减。
外治1)未溃时红热明显的用玉露膏;红热不显的用金黄膏或冲和膏外敷2)成脓后宣切开排脓,切口应注意低位,够大够深,并清楚腐肉,以排脓顺畅为目的。
3)溃后用二八丹,红油膏盖贴,脓腔深者用药线引流,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收口,疮口有空腔不易愈合者,用垫棉法加压固定。
●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蜂窝组织炎。
其特点是初期无头,红肿蔓延而成,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有的3~5日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全身症状明显。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表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痈。
其特点是初期皮肤上既有粟粒样脓头,火欣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
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后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治法:内治1)火毒凝结证—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湿热壅滞证—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加减3)阴虚火炽证—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加减4)气虚毒滞证—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外治:1)初起未溃,患部红肿,脓头尚未溃破,属火毒凝结证或湿热壅滞证,用金黄膏或千捶膏外敷;阴虚火炽证或气虚毒滞证,用冲和膏外敷。
2)酿脓期,以八二丹掺疮口,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者,改用七三丹,外敷金黄膏。
待脓腐大部脱落,疮面渐洁,改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
3)收口期,疮面脓腐已净,新肉渐生,以生肌散掺疮口,外敷白玉膏。
若疮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黏合者,可用垫棉法加压包扎。
其他疗法:1)服降血糖药以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必要时可用胰岛素制剂以达到快速控制血糖的目的。
2)可根据病情及脓液培养的结果选用抗生素治疗。
●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及髂窝部。
特点是发病急聚,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蹿,常见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病因病机:1)暑湿流注因夏秋季节感受署湿,客于营卫,阻于肌肉而成。
2)余毒流注因先患疔疮,疖,痈,强行挤压或过早切开,或其他热病失于诊治,使火热之毒蹿入血分,稽留于肌肉之中而发。
3)瘀血流注多因跌打损伤,瘀血停留,或产后瘀露停滞,经络为之壅滞而成。
4)髂窝流注除可由上述流注的病因引起外,还可由会阴,肛门,外阴,下肢有破损或生疮疖,或附近脏器染毒,邪毒流窜,阻滞经络而成。
●发颐:是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腮腺炎。
特点是常发生于热病后期,多一侧发病,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收限,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可发生内陷。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型疾病。
特点是起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火欣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无头疽: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其初期无头故名。
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发病急聚,初期无头,发物定处,病危较深,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
●附骨疽:是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特点是儿童常见,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退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形成窦道,损伤筋骨。
●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特点是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心烦作躁,神识昏愦等症。
●为什么说颜面疔疮易引起走黄:1)头面为诸阳之首,三阳经皆上于头,疔疮由火毒而生,火为阳邪,二阳相煽,邪毒扩散。
2)颜面部血管丰富,无瓣膜,且与颅内相通,所以颜面部发生感染,细菌毒素可以迅速进入颅内,产生全身性危重证候。
●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泻,反陷如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特点是肿疡隆起的疮顶忽然凹陷,或溃疡脓腐未净而忽然干枯无脓,或脓净红活的疮面忽然边光白板亮,同时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症候。
●内陷与走黄的区别:1)定义:2)特点:3)伴随证:走黄:心烦作燥,神识昏愦等七恶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