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入性护理操作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的落实

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的落实

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的落实医院感染零发生是我们医疗机构不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大多数医院感染是可防可控的,尤其是侵入性/器械操作的相关感染。

随着人们诊疗需求的不断提升,诊疗过程中应用的侵入性器械/操作越来越多。

为更好的保障患者健康和医疗安全,严格落实好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下文向我们介绍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并逐一指出防控措施重点及注意事项。

为我们今后工作中此项工作的开展落实提供了宝贵的方法和思路。

一、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医院感染零发生是我们医疗机构不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大多数医院感染是可防可控的,尤其是侵入性器械操作的相关感染。

目前医院感染主要工作内容包括:①传染性医院感染防控,包括血源性、经空气/飞沫、经消化道、接触传播、水源性传播等。

②重点部位和重点人群医院感染防控,包括下呼吸道、泌尿道、手术部位、血流感染、ICU、新生儿、血液透析等。

③预防多重耐药菌(MDRO)防控,预防多重耐药菌的交叉感染。

国际GMS(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对侵入性操作的定义:“手术切开皮肤、黏膜和结缔组织,或通过自然体腔引入器械。

”排除使用诸如耳镜之类的仪器用于检或非常小的操作。

侵入性器械/操作破坏了皮肤黏膜屏障,为感染源/传染源提供了窗口、途径。

如果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很容易造成CLABSI、CAUTI、VAP、SSI等。

美国NHSN监测数据显示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占HAI的60%以上,发生后可造成病死率的增加、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管路留置时间及增加医疗花费等严重后果。

近年来血液透析相关感染暴发事件频繁发生,包括血源性传染病感染和血管导管相关感染。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的《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十项基本制度》其中第六项为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①侵入性器械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的防控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血液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感染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和透析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侵入性操作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侵入性操作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侵入性操作为了进一步规范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在半年医疗质量监督中的工作,主管业务院长提出把院感工作作为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检查,并亲自参与科室调查,了解与院感相关的情况,发现侵入性治疗中存在侵入性医疗用具重复消毒后使用的问题。

要求护理部与院感办公室将侵入性操作的院感问题作为下半年院感工作的重点来抓,为落实这项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进一步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强化责任。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设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并落实相应工作人员,相关人员接受了专业培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

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追究制,并严格执行重点落实到临床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的医院感染管理责任,按照医院感染控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并落实了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将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认真组织实施,定期监督。

二、重视和加强侵入性操作的医院感染管理。

我院各科室应当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贯彻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强化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

针对侵入性操作的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并落实侵入性操作的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材,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从医行,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拉制侵入性操作的交叉感染。

三、预防和控制侵入性操作的传播。

我院应加强侵入性操作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侵入性操作的传播,主要包括(一)大力做好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

为了使医务人员均有防护意识,我们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定标准预防》的要求,应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要求医务人员掌握不同传染病的潦行病特征、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

(二)切实通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通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留置尿管、放置引流、扎针负、小针刀等侵入性操作时,为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禁止使用重复消毒的器械来做侵入性操作,应使用一次性灭菌器械,专人专用,用后按要求进行消毒,吸形处理,从而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确保了医疗安全。

侵入性护理操作管理制度

侵入性护理操作管理制度

侵入性护理操作管理制度
侵入性护理操作是为达到医学治疗目的,将医用材料置入人体内部的一项操作。

因其可能产生并发感染、损伤以及给患者带来一定心理恶性刺激,特制定此制度。

一、操作前:
(一)材料准备: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型号、规格的材料,确定在有效期内、无破损。

(二)病人准备:操作前务必需做好详细的告知,使患者清楚操作目的、意义、过程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三)医务人员准备:护理操作务必遵医嘱执行,操作者需穿戴好衣帽,洗手、戴口罩,视情况戴无菌手套。

二、操作中:
(一)操作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动作轻柔,避免因操作带来的机械性损伤。

(二)操作中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情绪反应,如遇病情变化应对症紧急处理,反应过激的患者应暂停操作。

(三)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告知放松的办法,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

三、操作后:
(一)操作者做好相关的健康宣教,如操作局部保持清洁,管道避免折叠、缠绕,置管侧肢体避免用力,如有异常通知医护人员等。

(二)操作后置管的维护定期执行,根据操作材料的性质按时更换。

(三)患者具有拔管指征,遵医嘱进行拔管,注意观察伤口局部情况,定时换药。

侵入性护理操作管理制度

侵入性护理操作管理制度

定期培训与考核
02
01
03
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侵入性护理操作培训,提高操作 技能和质量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侵入性护理操作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 、消毒灭菌等方面。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估其掌握侵入性护理操 作的程度和质量水平。
不合格项目整改措施
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项目进行整改,确保侵入性护理 操作的质量符合标准。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部 分侵入性护理操作管理制度已经滞后 于实际需求,需要及时更新和完善。
监管不到位
部分地区和医疗机构对侵入性护理操 作的监管不到位,存在管理漏洞,需 要加强监管力度。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化技术应用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侵入性护理操作将更加智能化、 自动化,提高操作效率和安全性。
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整改措施的有效实施。
分析不合格项目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对整改结果进行复查和评估,确保侵入性护理操作的质 量得到持续改进。
05
风险管理与应对
风险识别与评估
识别潜在风险
对侵入性护理操作进行全面分析,识别可能导致患 者伤害或并发症的潜在风险因素。
评估风险等级
根据潜在风险的性质、发生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后果 ,对风险进行分级评估,确定重点关注的风险点。
通过制度约束和监管,减 少了侵入性护理操作过程 中的并发症和感染风险, 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提高护理质量
规范的侵入性护理操作, 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 意度,促进了医患关系的 和谐发展。
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培训不足
部分护理人员对侵入性护理操作管理 制度掌握不够深入,需要加强相关培 训和教育。
制度更新滞后
器械、药品准备及检查

护理带教临床侵入性操作的相关要求

护理带教临床侵入性操作的相关要求

护理带教临床侵入性操作的相关要求临床带教风险管理是临床护理带教过程中,对患者、家属、陪伴或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

为了减少可能发生的差错事故,降低风险的发生,进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针对带教实习生进行侵入性操作,做如下要求。

一、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1、带教科室建立本科室侵入性操作技术档案,根据各项操作特点制定操作指南,规范护理操作流程。

带教老师在进行各项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以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为基础,正确示范,护生应该熟悉各种操作顺序,护生之间做模拟操作,从而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加强护士对侵入性操作的认知程度:护生由于掌握了各项操作技能,便忽略了可能给患者带来的危险。

因此,带教过程中,必须端正其学习态度,提高其对各项操作的认识。

二、操作前进行风险评估1、带教老师要先评估该护生对此项操作的掌握程度:在静脉输液前,要了解护生是否知道正确的输液顺序,是否知道“三查七对”的内涵、无菌操作技术掌握情况等,其是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护生只有在熟练掌握操作规范时才能进行操作。

2、对患者进行评估:首先要评估患者的心里状态,了解其是否愿意让实习护生为自己操作,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其次,评估患者的生理状况,以减少反复操作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与不安,并减少感染几率。

三、采取正确的行动1、提高护生的同情心,避免护患之间发生矛盾:带教老师要以身作则,对患者要胜过亲人,要有同情心,遇到问题要换位思考,理解患者,时刻以患者为中心,帮助他们解除病痛,增加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带教过程中用自己的行动为护生做出表率。

2、护生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遵守无菌原则,带教老师必须先向护生讲解操作过程,护生掌握后才能在患者身上实际操作。

带教老师由始至终跟踪进行。

四、规范带教行为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不放松对学生的监督、指导,做到既对学生实习中的行为负责,同时也对患者身心健康负责。

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流程及规范

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流程及规范

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流程及规范英文回答:The process and guidelines for invasiv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rocedures can vary depending on the specific procedure and medical setting. However, I can provide a general outline of the steps involved in such procedures.1. Pre-procedure preparation: Before the invasive procedure, the healthcare provider will explain the procedure to the patient, obtain informed consent, and address any concerns or questions. The patient may be required to fast fo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or undergo specific preparatory measures, such as bowel preparationfor a colonoscopy.2. Preparing the patient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patient will be positioned appropriately for the procedure, and the healthcare provider will ensure a sterile environment by wearing gloves, gowns, and masks asnecessary. The equipment and instruments required for the procedure will also be prepared and sterilized.3. Anesthesia and pain management: Depending on the procedure, the patient may receive local anesthesia,regional anesthesia, or general anesthesia to minimize pain and discomfort. The healthcare provider will monitor the patient's vital signs throughout the procedure to ensure their safety.4. Performing the procedure: The healthcare providerwill carry out the invasive diagnostic or therapeutic procedure according to established protocols and guidelines. This may involve using specialized instruments, such as endoscopes or catheters, to access and treat the targeted area. The healthcare provider will closely monitor the patient's response and adjust the procedure as needed.5. Post-procedure care: After the procedure, thepatient will be monitored in a recovery area until they are stable. The healthcare provider will provide post-procedure instructions, including any necessary medications, activityrestrictions, or follow-up appointments. The patient'svital signs will continue to be monitored, and any complications or adverse reactions will be addressed promptly.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specific guidelines and protocols for invasiv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rocedures may vary depending on the medical specialty, facility policies, and patient-specific factors. Therefore, it is crucial for healthcare providers to stay updated on the latest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and guidelines to ensure safe and effective care.中文回答: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流程和规范因具体操作和医疗环境而异。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侵入性操作的工作通知及总结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侵入性操作的工作通知及总结

关于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侵入性操作的工作通知为了进一步规范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在半年医疗质量监督中的工作,主管业务院长提出把院感工作作为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检查,并亲自参与科室调查,了解与院感相关的情况,发现侵入性治疗中存在侵入性医疗用具重复消毒后使用的问题。

要求护理部与院感办公室将侵入性操作的院感问题作为下半年院感工作的重点来抓,为落实这项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进一步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强化责任。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设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并落实相应工作人员,相关人员接受了专业培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

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追究制,并严格执行重点落实到临床科室主任和护士长的医院感染管理责任,按照医院感染控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并落实了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将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认真组织实施,定期监督。

二、重视和加强侵入性操作的医院感染管理。

我院各科室应当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贯彻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强化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

针对侵入性操作的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并落实侵入性操作的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侵入性操作的交叉感染。

三、预防和控制侵入性操作的传播。

我院应加强侵入性操作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侵入性操作的传播,主要包括:(一)大力做好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

为了使医务人员均有防护意识,我们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标准预防”的要求,应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要求医务人员掌握不同传染病的流行病特征、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

(二)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留置尿管、放置引流、扎针灸、小针刀等侵入性操作时,为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禁止使用重复消毒的器械来作侵入性操作,应使用一次性灭菌器械,专人专用,用后按要求进行消毒,毁形处理,从而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确保了医疗安全。

急诊危重患者侵入性操作消毒的护理

急诊危重患者侵入性操作消毒的护理

急诊危重患者侵入性操作消毒的护理目的探讨我院急诊危重患者因侵入性操作而发生感染的消毒护理措施。

方法对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结果本组360例患者发生感染的为39例,占总患者人数的10.83%,未发生感染的为321例,占总患者人数的89.17%。

在感染的39例中,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肠道感染为主,分别占感染人数的46.15%、25.64%、17.95%。

结论急诊科危重患者存在入侵性操作频率高和医院感染率高的特点,在临床中,采用消毒和护理对策进行控制感染可降低感染率,加快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签:急诊;危重患者;侵入性操作;护理医院的急诊科为门诊危重患者救治与复苏的区域,接受的多是危重患者,为尽快掌握患者的病情,一般都会对患者进行各种内镜检查、血液透析、气管切开等侵入性操作,由此引发了相关感染的发生[1]。

一旦发生感染,不仅会加重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更有甚者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等情况的发生[2]。

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提出侵入性操作过程中的消毒护理流程,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和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60患者为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危重患者,其中男213例,女147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为48岁。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将本组360例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同时统计感染组患者医院感染率及感染部位。

1.3判定指标①医院感染的判定[3]:入我院时患者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潜伏期,但在进入医院48h后发生的感染;②消毒方面的检测:按《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282号)中规定的监测方法,对诊室内空气质量、相关物表及医疗器械进行相应的监测。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行t 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带教过程中侵入性操作的风险管理

带教过程中侵入性操作的风险管理
现违规操作 , 立即制止 , 确保患者安全 。
3 3 严 把 教 学 质 量关 . 33 1 科 室 成 立 临床 教 学 质 控 组 : 教 学 组 长 负 责 , 生 进 .. 由 护
科后 , 由教学组长介绍科 内的制 度及 以往 的经 验教训 , 以示 大
故, 降低风 险的发 生… 。2 0 0 6年 7月 一2 0 0 7年 4月 , 科共 我 接收护理实 习学生 4 6人 , 其中本科 生 6人 , 专科生 3 0人 , 高职
培养 学生 的心理素质 , 从而使学生综合能 力提高 , 风险 能力 抗
增强 。
其次 , 评估患者的生理状况 , 以减少反复操作 给患者带来 的痛
苦与不安 , 并减少感染几率 。
3 采 取 正 确 的行 动
综上所述 , 临床带教中进行侵人性操 作时 , 要重视带 教老 师、 学生 双方面 的综 合素 质、 律意识 的培养 , 法 加强 职业道 德
作之 前 , 带教老师应先 与患者进 行有效 的沟通和交流 , 向患者 讲明临床教学 的重要意义 , 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4 培 养 学 生 抗风 险 的 能 力
知道 “ 三查七对” 的内涵 、 无菌操作技术 掌握 情况等 , 其是否 已 经做 到理论 与实践 相结合。护生只有在熟练掌 握操作规范 时
生 l 。在进行侵入性护 理操作 时 , 0人 我们 有效地控制 了患者
投 诉 及 差 错 事 故 的发 生 。
家借鉴 , 同时为护生播 放各项 操作 光盘 。临床教 学质控 组对 整个 带教工作 起到督促 、 查 、 导作用 , 而既可 提高带教 检 指 从
老师 的带教水平 , 又可减少 差错事 故 的发生 。每 周护 士长 和 临床教学质控组组长 征求 护生 的意见 , 并及 时反 馈 给带教 老 师, 使其 带教老师能不 断改进带 教方 法 , 提高带教水平 。

医疗机构侵入性护理操作规范

医疗机构侵入性护理操作规范

医疗机构侵入性护理操作规范导尿一、目的1、采取尿标本做细菌培养;2、为尿潴留者引流尿液,减轻痛苦;3、为行下腹部、盆腔器官手术者排空膀胱,避免术中误伤;4、为昏迷、尿失禁或会阴部有损伤者留置导尿,以保持局部清洁、干燥;5、抢救休克或危重患者时,准确记录尿量,为病情变化提供依据;6、为测定膀胱容量、压力及残余尿量,以便于向膀胱注入造影剂或全体协诊。

二、患者配合:插管过程中应尽量放松,听取医护人员指导积极配合,避免污染,插管的不适会慢慢消失,并逐渐适应。

三、注意事项:1、留置尿管期间尿管勿打折、弯曲、受压、脱出等,保持畅通,且尿袋高度应低于耻骨联合水平,防止逆行感染,为昏迷患者翻身时应防止尿管牵扯,以免损伤尿道。

2、长期留置导尿管者尿管要定时夹闭,以训练膀胱功能,增强控制排尿的能力。

3、留置导尿管期间,每日更换尿袋一次,尿道口消毒二次,每日换袋后记录尿量。

4、如无需留置导尿,在拔除尿管后,应清洗会阴部并及时反映有无排尿异常症状。

鼻饲一、目的:因不能经口进食,采取从胃管注入流质食物的方法,以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水分和食物,以利早日康复。

二、患者饮食:1、配合医护人员检查鼻腔粘膜有无肿胀、炎症、鼻中隔弯曲、息肉等,并取适当体位。

2、在插管过程中可能会有恶心、呕吐的感觉,可作深呼吸或象吞食面条样做吞咽动作以缓解不适。

如为昏迷患者插管,应将头向后仰,插至会厌部约15厘米时,左手托起头部,继续插至所需长度。

三、注意事项:1、每日检查胃管插入深度,当出现胃潴留时,应暂停或减量,若抽吸出胃液呈咖啡色甚至红色时,应停止鼻饲,给予药物止血处理,鼻饲给药应研碎溶解后注入。

2、在准备流食或药物的同时,应备温开水,鼻饲前后以20毫升温开水冲洗导管,以防堵九塞。

3、鼻饲液、温开水温度在38-40℃之间,即不烫手背为宜。

4、鼻饲者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每日二次口腔护理。

5、胃管开口端应妥善处理,防止各种原因导致胃内容物返流。

6、每次鼻饲前可为病人翻身,鼻饲后30分钟内不宜改变体位防止食物返流。

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的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

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的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

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的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1.目的:规范诊疗活动中与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与外科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包括介入诊疗操作、内镜诊疗操作、CT/超声等引导下穿刺诊疗等)相关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活动。

2.使用范围:所有开展侵入性诊疗活动的临床科室均需遵守该制度。

3.定义:3.1 侵入性医疗器械:借助手术全部或者部分通过体表侵入人体,接触体内组织、血液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的医疗器械,包括介入手术中使用的器材、一次性使用无菌手术器械和暂时或短期留在人体内的器械等。

本制度中的侵入器械不包括重复使用手术器械。

3.2 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和透析相关感染。

4.内容:4.1 职责:4.1.1 院感办:制定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标准操作规程,督促制度落实执行。

4.1.2 医务科:负责定期组织各临床科室梳理医疗侵入性器械/操作,建立操作目录,至少每年审查一次,并组织、指导、监督医疗人员落实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4.1.3 护理部:负责定期组织各临床科室梳理护理侵入性器械/操作,建立操作目录,至少每年审查一次,并组织、指导、监督护理人员落实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4.1.4 各临床科室:负责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内侵入性器械/操作目录,落实各项侵入性器械/操作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4.2 标准:4.2.1 医疗器械按风险等级可以分为三类,4.2.1.1 第一类: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4.2.1.2 第二类: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4.2.1.3第三类: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4.2.2 对不同类型侵入性器械风险进行判定。

4.2.3 建立侵入性诊疗器械名录。

4.2.4 建立侵入性诊疗操作名录。

侵入性操作告知书

侵入性操作告知书
3.护士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减少意外事件发生。
置入管道类型
患者配合事宜
可能发生的意外
1.静脉留置针/动脉及深静脉留置管
作用:输入药物;治疗疾病;监测动脉血压;
1.1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防止水滴溅湿。
1.2避免穿刺侧侧肢体及头部剧烈活动,防止管道脱出及回血。
1.3请勿自行调节输液速度。
1.4微量泵使用时勿自行按扭,远离水源。
3.精神行为异常(谵妄)者
4.治疗需要制动者
患者配合事宜
患者及家属接受并积极配合,避免紧张,焦虑和恐惧
可能发生的意外
作为一项有效的护理措施,医护人员会严格掌握应用指征,注意维护患者的尊严,定期评估巡视,尽量短期使用。由于医学的特殊性和病人的个体差异,在操作过程中或后有可能出现如下情况:
1.局部皮肤循环不良,淤血,红肿
我(填“同意”)接受该护理治疗操作并愿意承担治疗风险。
我(填“不同意”)接受该护理治疗操作,并愿意承担因拒绝治疗而发生的一切后果。
患者本人签字:
委托人签字:
(如果没有患者签字,只由患者代理人签字,请医务人员勾选或注明理由:
□患者书面授权□儿童患者□昏迷患者□镇静或麻醉状态患者
□患者与医务人员无法沟通□其他情况
6.2Hale Waihona Puke 勿自行进食,必要时在护士指导下进行。
6.3进食时应取坐卧位或半卧位。
6.4在护士指导下完成有效咳嗽,锻炼呼吸功能。
6.1管道堵塞
6.2管道滑脱
编号:HL-WS-01-068页码:2—2
二、使用约束具告知内容
约束目的
1.预防坠床
2.治疗需要
3.预防管道脱出
约束适应症
1.全麻未清醒手术后者

介入手术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介入手术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介入手术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一、目的为预防和控制介入手术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机构开展介入手术侵入性操作的科室、人员和器械。

三、侵入性操作感染的防控原则(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病原体通过侵入性操作传播。

(二)针对不同侵入性操作,采取相应的感染防控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三)加强患者个体化管理,根据患者病情和感染风险,制定个性化感染防控方案。

(四)强化工作人员培训,提高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

四、侵入性操作感染的防控措施(一)术前准备1. 术前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免疫状态、药物过敏史等,评估感染风险。

2. 术前告知:向患者及家属详细告知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感染风险和预防措施,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3. 器械准备:按照手术需求,准备充足的、符合国家标准的侵入性器械,并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

4. 人员准备:手术相关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并接受侵入性操作感染防控培训。

(二)术中操作1. 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病原体传播。

2. 防止交叉感染:使用一次性物品,避免重复使用。

3. 保护皮肤:术中应保护患者皮肤,避免术野皮肤受到污染。

4. 术中监测: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三)术后管理1. 伤口护理:术后对患者伤口进行定期检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迹象。

2. 导管护理:对留置导管的患者,进行导管护理,防止导管相关感染。

3. 用药管理: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 随访:对术后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问题。

五、感染防控制度的落实与监督(一)制定感染防控制度: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相关规定,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制定侵入性操作感染防控制度。

专科常见侵入性操作的护理

专科常见侵入性操作的护理

避免过度牵拉胃镜,以免引起患者恶心、呕 吐等不适反应。
检查后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
观察患者反应
检查结束后,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等不 适反应,以及大便颜色、性状等。
休息与活动
指导患者检查后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以免加重不适感。
饮食指导
检查后2小时可进温凉流食,避免进食过热、 过硬及刺激性食物。
并发症观察
沟通技巧
与患者保持沟通,指导患者放松并深 呼吸,分散患者注意力以减轻不适感。
尿管留置期间护理措施
尿管固定
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 保持引流通畅。
尿道口护理
每日消毒尿道口2-3次,保持局部 清洁干燥。
尿袋更换
定期更换尿袋,记录尿量、颜色、 性状等。
并发症预防
鼓励患者多饮水以稀释尿液,预防 尿路感染;定期夹闭尿管以训练膀 胱功能;观察患者有无发热、腰痛
分类
根据侵入程度和操作目的,侵入 性操作可分为诊断性、治疗性和 研究性三类。
侵入性操作目的
01
02
03
诊断性操作
获取病变组织或器官标本, 进行病理学、微生物学等 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性操作
通过药物注射、导管插入、 手术等方式,对疾病进行 治疗,缓解症状,改善预 后。
研究性操作
为医学研究提供实验数据 和样本,推动医学科学进 步。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表现,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出血预防与处理
检查过程中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黏膜;检查后观察患者大便颜色,发 现黑便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穿孔预防与处理
严格掌握检查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对禁忌症患者进行检查;若发生 穿孔,立即停止检查并配合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专科常见侵入性操作的医疗护理

专科常见侵入性操作的医疗护理
专科常见侵入性操作的医疗护理
肺穿介绍
• 肺穿刺(多是经皮肺穿刺)是胸膜腔脏层胸膜穿刺入肺。 • 经皮肺穿刺活检
1 模拟机引导经皮穿刺肺活检定性诊疗肺部病灶 2 CT引导经皮穿刺肺活检诊疗肺部疾患 3 B超引导进行肺部疾病诊疗
专科常见侵入性操作的医疗护理
2/14
肺穿护理
• 普通护理
• 1 平睡4到6小时, 降低活动, 以免诱发出 血
者家眷讲解清楚治疗必要性、有效性以及
可能存在危险性, 让患者家眷配合医护人员
专科常见侵入性操作的医疗护理
13/14
感激您关注
专科常见侵入性操作的医疗护理
14/14
心包穿刺介绍
• 心包穿刺是用针头或者导管经皮心包穿刺, 将心包内异常积液抽吸或 引流出, 以快速缓解心脏填塞或获取心包液, 到达治疗或帮助临床诊疗 操作方法。
专科常见侵入性操作的医疗护理
9/14
心包穿刺护理
• 引流管护理 引流管使用前应检验包装袋有没有破损、有没有过期; 留置后应每日 换敷料, 在留置过程中应严格注意预防污染留置导管; 注意保持留置管通畅, 预防留置管堵塞。
呼吸, 穿刺过程中有任何不适马上通知医护
人员。严格无菌操作, 抽液过程中随时夹闭
专科常见侵入性操作的医疗护理
11/14
心包穿刺护理
4 严密观察可能出现并发症, 如麻醉不佳, 有没有心脏填塞症状, 疼痛 刺激或神经反射引发休克, 抽取大量心包积液后, 可因回心血骤增而引 发急性肺水肿。统计抽出液量、颜色, 并及时送检。 5 术后静卧, 24h内严密观察并统计病人反应和主诉, 观察面色、血压、 脉搏、呼吸、心率及心律改变, 并注意临床症状改变, 如有呼吸困难或 胸痛等, 可给予氧气吸入或遵医嘱给镇静剂。 6 当引流不畅时, 可在导管内推注3~5ml肝素盐水(1ml盐水内含50U 肝素钠), 也可在引流完成后用该浓度肝素盐水封管。

专科常见侵入性操作的护理

专科常见侵入性操作的护理

感谢您的关注
肺穿护理
气胸及咯血
穿刺完成后,立即行穿刺层面上下扫描3~4层,以观察有无气胸或肺 出血的发生。根据文献报道,98%的气胸可在操作后立即或1 h内检 查发现,1 h后再检查意义不大。故我们采取穿刺后立即CT扫描和观 察1 h再扫描的方法
肺穿护理
• 胸痛
穿刺局部胸痛,可因穿刺过程中刺激胸膜或肋间神经所致。如有疼痛, 应正确评估疼痛的性质,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和感知,程度进行 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疼痛的原因,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疼痛,对 有剧痛的患者,遵医嘱适当使用止痛药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包穿刺护理
• 心理护理
心包积液患者长期忍受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等症状的折磨,对于解 除痛苦有迫切的要求,但对于该方法治疗的知识很缺乏,难免产生恐 惧、紧张和焦虑。所以在手术之前,护士应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手术的 意义和必要性、过程、用物及插管中的注意事项,让患者解除心理顾 虑,必要时应用少量镇静剂;同时向患者的家属讲解清楚治疗的必要 性、有效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危险性,让患者的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做好 患者的心理准备,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配合治疗及战胜疾病的 信心,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可将已用同方法治疗并取得一定 效果的病人介绍给患者,通过病友之间的相互介绍和交流,使患者消 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肝穿护理
• 术前护理
1、根据医嘱测定病人肝功能,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 计数。 2、术前行胸片、心电图及腹部B超情况,进一步了解心肺功能、肝脏 及腹水情况,验血型,以备必要时输血。 3、心理护理:向病人讲解穿刺的目的、意义、方法,消除顾虑及紧张 情绪,并训练其屏气呼吸方法(深吸气,呼气,憋住气片刻)以利于术 中配合,情绪紧张着可术前一小时口服地西泮5mg. 4、穿刺前测量血压、呼吸、脉搏,并做记录。

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按照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等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如下防控制度与措施:
一、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二、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器具的医疗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医务人员在进行侵入性诊疗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四、医务人员进行侵入性操作过程中使用的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做到一用一丢弃,不得重复使用。

五、医务人员进行侵入性诊疗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六、诊疗环境应保持整洁干净,医务人员在进行侵入性诊疗操作时做好个人防护,防护用品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七、对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执行侵入性诊疗操作时,应做好标准预防措施,根据需要时增加防护级别,如穿隔离衣、戴防护口罩、面屏等防护措施,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物品。

八、医疗废物管理:对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均按医疗废物处理,对传染性疾病进行诊疗操作时所产生的医疗废物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双层黄色医疗废物袋盛装,鹅颈式封口,做好交接、登记记录。

侵入性操作或手术实施方案

侵入性操作或手术实施方案

侵入性操作或手术实施方案侵入性操作或手术是指通过切开或插入器械等方式,对患者身体进行干预和治疗的医疗行为。

在实施侵入性操作或手术时,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和安全操作流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效果。

下面将就侵入性操作或手术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医务人员在实施侵入性操作或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和准备工作。

这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合进行手术。

同时,医务人员还需要对手术器械和设备进行检查和准备,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器械和设备完好无损。

其次,医务人员在实施侵入性操作或手术时,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这包括手术室的无菌准备、手术器械的无菌处理、手术人员的无菌着装等。

只有保持手术环境的无菌状态,才能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另外,医务人员在实施侵入性操作或手术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手术过程中的变化。

特别是在高危手术和复杂手术中,医务人员需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此外,医务人员在实施侵入性操作或手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后护理和观察。

这包括手术部位的护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患者的饮食和活动指导等。

只有做好术后护理工作,才能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最后,医务人员在实施侵入性操作或手术后,需要及时记录手术过程和术后护理情况。

这包括手术记录、术后护理记录、患者的病情观察和变化等。

只有做好记录工作,才能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和康复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侵入性操作或手术的实施方案涉及到术前评估、无菌操作、手术过程监测、术后护理和记录等多个环节。

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和安全操作流程,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效果。

只有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

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

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由于侵入性操作直接进入体内,有一定的感染风险。

因此,预防和控制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控制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的措施:1.术前准备措施:在侵入性操作之前,医护人员应通过彻底的术前准备来降低感染风险。

这包括饱满的手术室设备、无菌手术台和无菌工具,以及正确清洁和消毒手术区域。

2.洗手和手消毒:医护人员在进行侵入性操作之前应正确地洗手和消毒手部,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

使用适当的洗手剂和消毒剂,并按照正确的手卫生规程进行操作。

3.佩戴无菌手套和防护服:在侵入性操作期间,医护人员应佩戴无菌手套和防护服,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这些装备应在每个新手术中更换,以确保无菌环境。

4.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一些侵入性操作中,医生可能会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然而,应遵循严格的使用指南,并只在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5.规范操作:医护人员应遵守规范操作步骤,确保侵入性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这包括了解正确的穿刺深度、注射器的使用方法、导管引入的正确位置等。

6.术后感染控制:术后监控和护理是预防和控制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的关键。

术后,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及时处理和控制任何潜在的感染迹象。

7.患者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应该被告知术后的注意事项和感染预防措施。

他们应该知道如何正确清洁、更换创口敷料,以及如何识别和报告任何感染迹象,如红肿、渗液或发热。

8.清洁和消毒环境:手术室应保持清洁,并严格遵守消毒和消毒规范。

定期消毒手术室表面和设备,以杀死潜在的病原体。

9.制定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监测和反馈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有效的感染监测和反馈机制,定期评估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总之,预防和控制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需要医护人员遵循严格的操作步骤,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同时,也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测与反馈机制,以及患者的积极参与和教育,以降低感染风险并提高手术安全。

医院侵入性操作管理制度

医院侵入性操作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侵入性操作的管理,保障患者安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开展侵入性操作的科室和工作人员。

三、侵入性操作的定义侵入性操作是指通过人体自然开口或人工开口,借助器械进入人体内部进行的医疗操作,包括但不限于手术治疗、穿刺、插管、导管留置、内镜检查等。

四、管理制度1. 侵入性操作前的准备(1)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评估操作风险,并与患者或家属充分沟通,取得知情同意。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对操作场所、器械进行消毒处理。

(3)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其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感染防控知识。

2. 侵入性操作过程中的管理(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中的无菌状态。

(2)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3)操作结束后,对器械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并做好记录。

3. 侵入性操作后的管理(1)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术后护理。

(2)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定期进行感染监测,发现感染病例,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五、责任与监督1.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本制度执行,确保侵入性操作的安全、有效。

2. 科室负责人应加强对侵入性操作的管理,确保操作过程符合规范。

3.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侵入性操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 违反本制度规定的,按相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

六、附则1. 本制度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过本制度的实施,旨在提高我院侵入性操作管理水平,降低医院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安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侵入性护理操作管理制度
侵入性护理操作是为达到医学治疗目的,将医用材料置入人体内部的一项操作。

因其可能产生并发感染、损伤以及给患者带来一定心理恶性刺激,特制定此制度。

(一)操作前:1、材料准备: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型号、规格的材料,确定在有效期内、无破损。

2、病人准备:操作前务必需做好详细的告知,使患者清楚操作目的、意义、过程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3、医务人员准备:护理操作务必遵医嘱执行,操作者需穿戴好衣帽,洗手、戴口罩,视情况戴无菌手套。

(二)操作中:
1、操作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动作轻柔,避免因操作带来的机械性损伤。

2、操作中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情绪反应,如遇病情变化应对症紧急处理,反应过激的患者应暂停操作。

3、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告知放松的办法,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

(三)操作后:1、操作者做好相关的健康宣教,如操作局部保持清洁,管道避免折叠、缠绕,置管侧肢体避免用力,如有异常通知医护人员等。

2、操作后置管的维护定期执行,根据操作材料的性质按时更换。

3、患者具有拔管指征,遵医嘱进行拔管,注意观察伤口局部情况,定时换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