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缙云县循环系统疾病死因监测年度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2016xx死因监测年度分析报告

2016xx死因监测年度分析报告

2016年xx县死因监测年度分析报告一、背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居民生活、行为改变, 也从根本上使人群疾病模式发生改变,随之我国人口的死亡谱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主要死因。

全国已经通过开展全人群的死因监测,来了解全人群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和死亡模式的情况。

因此为了评价出我县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卫生状况,结合我县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人口学特征,从而为制定相应的卫生策略提供依据,死因监测工作已是我县的重要公共卫生工作。

(一)xx县基本情况xx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乌江流经南北,国道319线、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东西贯通,距主城3小时车程,有较为方便的水陆交通条件,也是重庆的出海通道之一。

北接湖北,南连贵州,与市内武隆、黔江等区县为邻。

全县幅员面积3903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为171人/平方公里。

全县最高海拔1859m、最低海拔194m。

境内居住着苗、土家、蒙古、回等1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5%。

全县辖11镇28乡,300个村(社区),1979个村居民小组;全县总人口69万,常住人口51.3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907人,死亡报告4078人。

(二)xx县死因监测历史和现状xx县从2008年开始在我县10个乡镇开展人群死因监测(2008年才纳入网络直报),2010年4月开始在我县动态、全面地收集人群死亡信息。

目前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卫生院以及其他所有医疗机构均开展了死因监测工作。

二、目的死因监测是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监测,由于死亡比疾病具有更明确、更直接的含义,死因监测数据是公共卫生信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之一,死亡原因资料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状况,是评估人群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估计人群卫生需要,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

死因资料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重要依据,同时也间接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及生物物理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总结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总结一、工作目标和任务作为医院死因监测工作负责人,我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对医院死亡病例的追踪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具体任务包括:建立健全死因监测制度、收集统计死因数据、分析病例死因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贯彻落实。

二、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建立起了完整的死因监测制度和相应的工作流程,使得死因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被记录和统计。

在死因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我们与医生、护士、病理科、实验室等科室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建立起了良好的工作合作关系。

对于每一个死因病例,我们都实行了详细的死因分析,记录了病史、体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数据,并与科室医生、护士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沟通。

在分析死因原因及制定改进措施方面,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如大案例分析、小组研讨、专家会诊等,共有103起病例受到了死因监测工作的覆盖。

根据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和措施,包括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完善医疗流程、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意识等方面。

在质量控制方面,我们推行了“两人制”签名制度和多科室签名的措施,严格控制了病人用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医疗流程方面,我们通过优化急诊病人的就诊流程,大大缩短了患者的等候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护理方面,我们采用了定期培训和考核机制,增强了护士的技能和安全意识。

三、工作难点和问题随着医院医疗水平的逐年提高,医院死因监测工作的难点和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主要表现为:一是死因的病例数增加,数据量的剧增对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二是部分医护人员缺乏意识和高度重视工作的重要性;三是部分科室的合作意愿不强,与我们的工作形成了一定的隔阂。

在这些问题面前,我们不仅是积极发掘自身内因和潜在能力,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问题。

例如,对于前两个问题,我们开展了内部培训,强化自身团队建设和能力提升,增强工作效率和质量。

对于最后一个问题,我们主动与各科室、医护人员沟通,加强协作和合作,在工作中体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负责态度。

2012年1季度死因监测报告管理质量工作自查小结

2012年1季度死因监测报告管理质量工作自查小结

2012年1季度死因监测报告管理质量工作自查小结第一篇:2012年 1季度死因监测报告管理质量工作自查小结开县河堰镇中心卫生院2012年 1季度死因监测报告管理质量工作自查小结死因监测是疾病监测系统的重要工作内容,“健康重庆”卫生行动计划(2008-2012年)提出到2012年全市主要居民健康指标达到西部领先水平,现结合(渝公发〔2009〕427 号)、市有关文件及县卫生局、疾控中心文件的要求,2012年3月28日我院死因监测管理班子对1季度本院门诊部、住院部(内、妇、外)及辖区内所有村卫生室死因监测报告管理质量自查,其自查结果如下:一、检查对象及内容:本季度医院门诊共挂号 9151人次,入院548人,具体如下:医院死亡报告情况录不全;4、保存不规范;5、未查出漏报病例。

三、奖惩意见:根据医院慢病管理奖惩意见,对不能完成任务数及查出有漏报情况的村卫生室进行罚款100至500元不等、相反者奖200元。

四、整改措施:针对本季度报告自查发现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处理及整改措施:1、按相关文件精神完善相关工作;2、加强慢病的组织管理力度;3、及时报告、完善相关记录。

检查人:检查方式:分管领导意见:检查时间:2012年 3月 28日第二篇:2013年 1季度死因监测报告管理质量工作自查小结(范文模版)***镇卫生院2013年第1季度死因监测工作自查小结按照《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及《开县慢病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督导与检查方案)》要求,2013年4月1日我院死因监测领导小组对1季度本院门诊部、住院部、(内科、外科、妇科)及辖区内21个村卫生室、2个居委会进行死因监测报告管理质量自查,其自查结果如下:一、监测情况本辖区由21个村卫生室及2个居委会组成,覆盖常住人口数40941 人,截至2013年3月31日,死亡人数93人,报告率100 %,漏报0人。

(一)自查方式:由我院死因监测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工作:1、每月与门诊和出入院登记核对死亡病例信息,2、每季度与当地公安,计生部门相核对死亡信息和名册3、电话核实或入户调查。

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死因监测结果分析分析大竹县2009年居民主要死亡原因。

方法按国际疾病(ICD)-10对大竹县居民死因报告资料进行分类,使用《死亡医学登记系统》Deathreg 2005死因专用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审核、汇总及统计分析。

结果监测人口1085041人,全年报告死亡6905例,居民粗死亡率6.36‰,其中男性4162例,死亡率为7.4‰;女性2743例,死亡率为5.22‰。

报告全人群期望寿命74.42岁;死因前5位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传染病;减寿率顺位依次为: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精神障碍。

讨论死因谱发生变化,慢病成为大竹老年人的主要卫生问题,伤害控制成为大竹40岁以下人口的主要卫生问题,新生儿病降至死因第11位。

1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依据大竹县死因监测网络报告居民死亡资料。

人口资料为大竹县公安局提供。

1.2 统计分析死因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1];寿命和减寿率《死亡医学登记系统》Deathreg 2005死因专用软件统计分析;使用《死亡医学登记系统》Deathreg 2005死因专用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审核、汇总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报告粗死亡率全年报告死亡病例6905例,男性4162例、女性2743例,男、女之比为1.5:1。

男性死亡病例占总死亡数的60.26%,女性死亡病例占总死亡数的39.73%,男性是女性的1.5倍。

报告粗死亡率为6.36‰,其中男性7.4‰,女性5.22‰。

2.2 寿命和减寿率2.2.1期望寿命全人群期望寿命为74.42岁,其中男性71.59岁,女性77.70岁,低于四川省农村居民望寿命76.16岁[2]。

2.1.2减寿率减寿率最高是损伤和中毒,14.45%,第2位是循环系统疾病11.15%,第3位是恶性肿瘤为10.93%。

男性第1位是损伤和中毒,第2位是恶性肿瘤,第3位是循环系统。

年死因监测报告年度分析

年死因监测报告年度分析

《年死因监测报告年度分析》背景介绍:年死因监测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健康数据来源,能够帮助机构和政府了解每年的死因分布情况、疾病趋势以及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对年度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对公众健康政策和措施的建议。

1. 总体死因分布:根据年死因监测报告,我们可以了解每年的总体死因分布情况。

分析数据可以发现各类死因在不同年份的分布变化趋势,以及主要的死因类型。

通过对主要死因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哪些疾病对公众健康构成了更大的威胁。

2. 年度疾病趋势:通过对年死因监测报告的分析,我们可以追踪不同疾病在不同年份的趋势变化。

这有助于了解某些疾病是否呈上升或下降趋势,以及可能的原因。

例如,心脏病和癌症是否在逐年增加,或者是由于公众健康政策和预防措施的改变而出现了变化。

3. 影响公众健康的因素:年死因监测报告还可以提供关于可能影响公众健康的因素的数据。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状况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哪些因素对公众健康有更大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以改善公众健康状况。

4. 地域差异:除了对整体数据进行分析外,年死因监测报告还可以提供不同地区的死因分布情况。

这对于政府机构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公众健康需求。

通过了解地域差异,政府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政策和投入资源。

5. 建议和政策制定:通过对年度报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建议,供政府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参考。

例如,如果某类疾病呈上升趋势,政府可以加大对该疾病的宣传和预防措施。

另外,如果某个地区的公众健康状况相对较差,政府可以考虑增加该地区的医疗资源和改善基础设施。

结论:年死因监测报告是政府和公众健康机构了解公众健康状况的重要数据源。

通过对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总体死因分布、年度疾病趋势、影响公众健康的因素、地域差异,并提出政策和措施的建议。

这些分析有助于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公共健康政策,改善公众的健康状况。

死因系统质量分析报告

死因系统质量分析报告

死因系统质量分析报告标题:死因系统质量分析报告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死因统计和分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死因系统是一个用于统计、分析和研究死因数据的工具,其质量对于正确了解和预防各类死因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死因系统的质量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可靠性分析:可靠性是衡量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于死因系统而言,可靠性体现在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两个方面。

1. 系统稳定性:通过对死因系统的使用情况和用户反馈进行分析发现,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闪退和卡顿等问题,用户体验较差。

这主要是因为系统的代码存在一些漏洞或者不完善的地方,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异常情况导致系统不稳定。

务必加强系统的测试和调试工作,及时修复漏洞,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2. 数据准确性:死因系统的数据准确性是保证系统功能正常运行的基础。

经过对系统数据的抽样调查,发现系统存在数据录入错误和重复数据的问题,导致统计和分析结果不准确。

为了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应该建立严格的数据录入规范,加强对数据的校验和审核。

二、可用性分析:系统的可用性是衡量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死因系统而言,可用性主要体现在系统的易用性和响应速度。

1. 界面友好性:死因系统的用户群体主要是死因统计和分析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基础。

然而,实际调研中发现,系统界面设计过于复杂,不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使用起来较为困难,给用户带来了不必要的学习成本。

在设计系统界面时,应该注重用户的需求和使用习惯,简化操作流程,提高系统的易用性。

2. 响应速度:由于死因数据庞大且复杂,系统在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时可能会遇到运行缓慢的问题,导致用户等待时间过长。

为了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应该优化系统的算法和数据结构,提高系统处理大数据量的能力。

三、安全性分析:对于死因数据来说,安全性是极其重要的。

系统应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1. 数据安全:在死因系统中,包含了大量的个人隐私数据,如姓名、年龄、死因等。

县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县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县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总结近年来,我县医院积极开展死因监测工作,通过对患者死亡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不断完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我们对县医院死因监测工作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为医院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首先,我们发现死因监测工作的开展对于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死亡患者的病历和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为医院提供有效的风险控制和医疗安全管理。

同时,死因监测工作还可以揭示医院存在的管理漏洞和医疗技术不足之处,为医院提供改进和提升的方向。

其次,死因监测工作的开展需要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只有医院各个科室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够做好死因监测工作。

医生要及时、准确地填写患者病历和死因报告,护士要认真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只有形成了全院上下的合力,才能够做好死因监测工作,为医院提供有效的医疗安全保障。

最后,我们还发现死因监测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死因监测工作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死因报告不够及时、准确,死因分析不够深入、全面等。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和专业化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死因监测工作的重视和认识,不断完善死因监测工作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高死因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死因监测工作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医院医疗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重视和认识,不断完善和提高死因监测工作,为医院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医院内死因监测年终总结

医院内死因监测年终总结

医院内死因监测年终总结引言医院内死因监测是一项关键的工作,它有助于了解患者的死因分布,帮助医院改进医疗服务,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本文将对医院内死因监测的年终总结进行分析和思考。

数据收集和分析为了进行有效的死因监测,我们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患者死因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死亡证明和医学专家的评估来获取。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医院收集了XXX例死因数据。

在数据收集之后,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我们将死因分为几个主要的类别,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

通过对各类死因的分布进行统计,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死因的相对比例以及变化趋势。

死因分布分析根据我们的数据,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XX%。

其次是恶性肿瘤,占总死亡人数的XX%。

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也是常见的死因,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XX%和XX%。

其他死因的比例相对较低。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的数据,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趋势。

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医院内心血管护理的改进和患者对心脏健康的重视增加所致。

而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则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可能与患者的生活方式改变、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

改进措施基于对死因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改进措施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

这包括提供定期体检、教育患者关于心脏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其次,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我们应该加强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以便尽早开始治疗。

同时,我们还应该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关怀,帮助患者应对恶性肿瘤的身体和心理挑战。

此外,我们也需要重视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的预防。

通过提高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我们可以减少这些死因的发生。

结论医院内死因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对患者死因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死因分布和变化趋势。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死亡率。

死因、肿瘤工作报告(1)

死因、肿瘤工作报告(1)

2010-2012年死因监测工作报告死因监测是分析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数据来源,通过死因分析判断辖区居民所面临的疾病危害,并针对突出危险因素制定有效防治策略,预防与控制相应疾病的发生发展,降低其对居民的死亡威胁。

番禺区死因监测工作于2008年开始,全区死因监测工作由区卫生局领导,区慢病站负责业务指导及培训,区内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网络报告,近几年网络报告质量已有明显上升。

并于2012年开始开展全人群死因漏报调查工作。

从2008年开始,番禺区共有7家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分别为???,均已实施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医疗机构报告覆盖率为100%。

具体网报流程如下:发生死亡→接诊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网报人员上网报告→区疾控中心审核并反馈、督促报告单位核实、纠正(如有信息的改动和纠正,网报机构订正后重新提交)。

2010-2012年番禺区上述7家医院死亡报告情况如下:2010-2012年我区死亡病例网络报告情况年度死亡病例数(n/‰)审核率(%)漏报率(%)不明原因疾病死亡构成比(%)编码错误率(%)迟报率2010 3272/3.20 100 / 3.94 7.98 4.70 2011 3971/4.13 100 / 0.60 2.27 8.44 2012 4634/4.83 97.74 ? 5.22 3.5 /2012年死因监测综合分析报告2012年番禺区共有已审核户籍死亡病例4634例,粗死亡率为4.83‰,男性粗死亡率为5.37‰,高于女性的4.26‰。

死亡率低于全国及广东省水平。

从年龄组来看,人群死亡率随年龄变化呈典型“鱼钩状”,14岁前死亡率随年龄增长明显下降,10~14岁死亡率最低,15岁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

慢性病死亡共3816例,死亡率为397.69/10万。

居三大类疾病之首,占全死因的82.35%。

慢性病中,循环系统死亡率最高,为151.74/10万,其次分别是恶性肿瘤(132.98/10万)、呼吸系统疾病(65.24/10万)、消化系统疾病(19.07/10万)及内分泌、营养和代谢其他疾病(11.67/10万),五类疾病占所有慢性病的95.74%。

2012年缙云县循环系统疾病死因监测年度分析报告

2012年缙云县循环系统疾病死因监测年度分析报告

2012年缙云县循环系统疾病死因监测年度分析报告目的分析循环系统疾病死因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2年缙云县因循环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情况,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标准进行分类,死亡率以2012年本地公安部门提供的人口数据为标准进行计算。

结果2012年平均总人口数为45.7978万人,死于循环系统引起的疾病为886例,死亡率为193.46/10万,男、女死亡率分别为201.69/10万、184.67/10万,其中脑血管病、心脏病引起的死因分别位于死因顺位第二、第五位。

结论因循环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是我县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应做为今后防治工作重点。

标签: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脑血管病;心脏病;心脑血管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受老龄化、不良的生活方式、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加大等因素影响,我县因循环系统导致的死亡一直在高位运行,2011年监测表明死亡数为884例,报告死亡率194.19/10万,2012年死亡数为886例,死亡率为193.46/10万,其中脑血管病、心脏病引起的死因分别位于死因顺位第二、第五位。

通过对因循环系统导致的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为今后我县在心脑等疾病方面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人口数据资料来源于我县2012年公安部门相关报表,死亡资料来源于各级医疗机构上报的2012年死亡医学证明书。

1.2方法死亡报告卡由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后,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统一编码后录入《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并把录入的数据导入Deathreg2005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2.1 2012年全县报告死亡数为2920例,其中死于循环系统引起的疾病为886例,占总死亡数的30.34%,死亡率为193.46/10万。

脑血管病、心脏病引起的死亡分列循环系统疾病的第一和第二位,死亡率分别为127.30/10万、63.76/10万,合计占循环系统疾病98.75%,位于死因顺位第二、第五位,见表1。

2024年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2024年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总结

2024年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总结____年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总结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的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各种疾病和病因也在不断出现。

医院死因监测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对于及时了解疾病流行趋势、提高治疗水平和预防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____年,我院积极开展了医院死因监测,现将该项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二、总结内容1. 工作目标及意义在____年,我院的医院死因监测工作主要目标是及时发现、准确统计和分析死因数据,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疾病防控措施、提高医疗质量和预防疾病传播提供支持和依据。

医院死因监测工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决策:通过对死因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及时掌握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死因情况,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救治措施。

(2) 监测疫情:通过对死因数据的监测,可以快速发现和掌握疫情的变化趋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3) 指导治疗:通过对死因数据的分析,可以为医院的临床医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参考,提高治疗水平,降低病死率。

(4) 评估医疗质量:通过对死因数据的比对和分析,可以评估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医院的提质增效提供依据。

2. 工作内容(1) 数据收集:通过对每一位死亡患者的病例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报告、临床检验结果等,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

(2) 数据统计:将收集到的死因数据进行分类和统计,根据各类死因的发生情况制定分析报告,反映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死因分布和趋势。

(3) 数据分析: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比对,发现死亡原因的规律和趋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和依据。

(4) 结果报告:将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进行报告,及时向决策者和有关部门通报死因监测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以便及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防治措施。

(5) 协调合作:与各级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医院死因监测的工作,促进信息共享和优势互补。

死因监测年终总结

死因监测年终总结

死因监测年终总结第一篇:死因监测年终总结民航广州医院2014年度死亡报告工作总结为进一步加强辖区居民死亡报告管理工作,及时指出上一年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下一年度工作开展的思路和方法,特开展了辖区医疗机构年度居民死亡报告管理工作总结。

一、基本概况:2014年全年本院收集死亡医学证明书24份,其中网络报告死亡卡24份,无漏报,无迟报,网络报卡率100%,均是临床诊断。

但死亡卡填写质量偏低,认真查找了辖区医疗机构上半年报告的死亡卡片质量偏低的原因,将上半年死因网络报告出现的错误和《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讨论。

对报告时限、根本死因以及纸质卡片填写做出进一步的要求。

二、主要做法:(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医院领导对项目工作十分重视,切实将项目作为提高我辖区死因调查和居民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死亡调查率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医院分管领导任组长,医务科等有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死亡死因网报由专职人员负责。

(二)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工作氛围为了提高全医院对死亡报告项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医院领导充分利墙报、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死因报告卡、网络直报知识宣教活动,尤其是着重宣传进行死因管理工作规范管理对提高死亡报告质量和提高出生人口健康的重要性,以取得社会、家庭的关心和支持。

总之,经过一年来的努力,在各级各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医疗机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提高了认识,了解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今后工作的重点,为以后工作中杜绝漏报、迟报现象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民航广州医院 2014-12-31第二篇:死因监测2013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星光华社区卫生服务站2013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通过系统的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得到人群死亡率和死亡原因,掌握人群死亡情况,为国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自我省所有监测点死亡信息实行网络直报以来,根据宁夏疾控中心要求,我站全面实现了死亡信息网络直报。

死因监测分析报告模板

死因监测分析报告模板

2010年死因监测分析报告开篇 经济文化背景 人口学特征死因监测工作的意义与重要性 第一部分总死亡模式分析 粗死亡率2010年常住人口 219658人,居民死亡1692人,年均死亡率为 770.29/10万。

分年龄性别2010年年均死亡率,男性为? /10万,女性为? /10万;0岁为1.82/10万,1〜4 岁为1.82/10万,5〜9岁为0.91/10万,10〜14岁为1.82/10万,15〜64岁为 239.46/10万,> 6啰为524.45/10万。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死亡情况见表。

0- 2 0.21 171.82 2 0.27 189.75 1- 1 0.11 20.23 3 0.40 66.64 5- 1 0.11 18.43 1 0.13 19.97 10- 4 0.43 82.03 0 0.00 0.00 15- 3 0.32 65.03 0 0.00 0.00 20- 5 0.53 78.49 4 0.53 60.30 25- 12 1.28 118.76 3 0.40 28.05 30- 7 0.75 88.27 1 0.13 12.90 35- 11 1.17 98.19 8 1.06 74.63 40- 29 3.09 278.52 6 0.80 58.87 45- 40 4.26 395.88 20 2.66 199.66 50- 74 7.88 748.61 32 4.25 323.72 55- 92 9.80 1138.05 48 6.37 598.65 60- 73 7.77 1396.33 58 7.70 1086.55 65- 96 10.22 2497.40 66 8.76 1669.20 70- 109 11.61 3544.72 81 10.76 2634.15 75- 147 15.65 8263.07 107 14.21 4870.28 80- 129 13.74 16308.47 127 16.87 9477.61 85- 104 11.08 42975.21 186 24.70 36831.68 合计939100853.09753100687.13年龄组男 女 例数构成% 死亡率 例数 构成% 死亡率年龄性别死亡构成图30囱男性 0.21 0.11 0.11 0.43 0.32 0.53 1.28 0.75 1.17 3.09 4.26 7.88 9.80 7.77 10.22 11.6115.65 13.74 11.08 ■女性 0.27 0.40 0.13 0.00 0.00 0.53 0.40 0.13 1.06 0.80 2.66 4.25 6.37 7.70 8.76 10.76 14.21 16.8724.7(第二部分慢性病成为主要死因 死因顺位2010年主要死因的位次、死亡构成和死亡率见表。

死因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利用PPT演示课件

死因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利用PPT演示课件

35
期望寿命的指标计算
➢ Tx:表示x岁之后的生存总人年数
w
Tx
nLx
x
• 最后一个年龄组
Tw=Lw ➢ X岁组人均期望寿命(ex):
ex=Tx/lx
2020/3/20
36
年龄组(岁)
平均人口数
实际死亡人数
X~
nPx
nDx
(1)
(2)
(3)
0~
30005
429
1~
86920
105
5~
102502
• 计算30-69岁早死概率
65
q 40 30 1-
(1 5 qX )
X 30
2020/3/20
29
早死概率计算模板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2020/3/20
30
期望寿命
➢ 期望寿命(life expectancy):又称平均期望寿命,即在某一死亡水平下,已经活到X岁年龄的人 群平均还有可能继续存活的年岁数。
100000 / 10万
2020/3/20
21
死因编码和ICD-10

ICD-10编码
2020/3/20

国际疾病统计分类(ICD)编码
22
死亡原因分类

将ICD-10编码进行归类

三大类疾病

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伤害

常用统计报表分类

GBD160分类

CCD104分类
➢ 重卡率 = 疑似重复个案数 / 报告个案总数 × 100% ➢ 覆盖率 = 1 - 未报告县区比例 ➢ 报告及时比例 = 在签发《死亡证》15日内报告个案数 / 报告个案总数 × 100%

湖北省循环系统疾病死因分析

湖北省循环系统疾病死因分析

湖北省循环系统疾病死因分析
孙净;焦美秀;刘克浩
【期刊名称】《中国公共卫生》
【年(卷),期】2003(19)1
【总页数】1页(P96-96)
【关键词】湖北;循环系统疾病;疾病调查;死因
【作者】孙净;焦美秀;刘克浩
【作者单位】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5.4
【相关文献】
1.1899例循环系统疾病患者死因分析 [J], 孙仁峰;李亚东;王晓威
2.四川省第三次全国死因流调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特征分析 [J], 张宁梅;何君;王卓;季奎
3.2012年缙云县循环系统疾病死因监测年度分析报告 [J], 黄官平
4.厦门市4年循环系统疾病死因分析 [J], 陈鹭伟
5.2000~2004年克拉玛依市循环系统疾病死因分析 [J], 彭元章;黎美芝;薛亮;孟炜;田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流行性出血热死亡1例调查报告

流行性出血热死亡1例调查报告

流行性出血热死亡1例调查报告
朱从法
【期刊名称】《中国乡村医药》
【年(卷),期】2014(0)13
【摘要】2012年12月7日下午,缙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本县人民医院1例流行性出血热死亡病例报告,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1流行病学资料1.1发病经过患者吕某,女,54岁,汉族,农民,缙云县山塘岭村人。

于2012年11月25日出现身体不适,没有及时就诊,11月28日因病情加重到当地卫生院就诊,考虑到病情较重,当地卫生院对症处理后于当天转入县医院治疗。

当时以腹泻为主,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

【总页数】1页(P51-51)
【作者】朱从法
【作者单位】321400 浙江缙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办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攀枝花市2002年农村孕产妇死亡、五岁以下儿童死亡漏报调查报告 [J], 郑鸿;周兰萍;刘明;吴方银
2.流行性出血热误诊率调查报告 [J], 张宁霞;段蓬勃
3.杭锦旗吉尔格朗图镇流行性出血热疫区家鼠种群组成及主要鼠种季节消长调查报告 [J], 苏雅拉图;祁爱民;奇小缨
4.山东省某市流行性出血热死亡病例的调查报告 [J], 王志强;翟文济;宋绍霞;王宇
路;王玫;徐爱强
5.做好围产期保健降低孕产妇死亡(附42例孕产妇死亡调查报告) [J], 强兆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死因监测情况汇报

死因监测情况汇报

死因监测情况汇报死因监测情况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首先对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我区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国家、省、市各位领导、专家多年来给我区死因监测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现将我区死因监测工作情况作以简要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全区共辖XX个镇XX个街道办事处,XX个自然村,XX个行政村,户籍总人口XX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XX人,总面积XX 平方公里。

如今,XX已成为XX南部贯穿南北、东西的水、陆交通枢纽,特别是XX委、市政府搬迁XX,作为市级政府的政治、文化中心,XX的区位优势更为突出。

辖区现有区直医疗机构XX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XX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XX家。

有镇卫生院6处、社区服务中心XX处、服务站XX处。

标准化村卫生室XX处、乡医XX人;所有镇街卫生院全部成立了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现有镇街公共卫生人员XX人,村级公共卫生协理员XX人。

二、近年来死因监测工作开展情况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为全区死因监测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区于2017年被定为国家级死因监测点,开展辖区全人群死因调查工作,并参加了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2017年1月1日起开展全死因网络报告。

死因监测工作覆盖全区XX个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死因监测工作的责任报告单位。

按照省、市卫生厅、局的统一部署,XX卫生局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接受任务后及时向区政府作了专题汇报,联合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计生局下发了《关于开展死因监测工作的通知》(XX字[2017]64号),成立了XX死因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并专门召开了由区直有关部门、各医疗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启动会议,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区卫生局将此项工作纳入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度考核内容。

区疾控中心全力组织实施,制定并下发了《XX死因监测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XX死因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与技术指导小组,建立了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全面研究部署全区死因监测报告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缙云县循环系统疾病死因监测年度分析报告
目的分析循环系统疾病死因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2年缙云县因循环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情况,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标准进行分类,死亡率以2012年本地公安部门提供的人口数据为标准进行计算。

结果2012年平均总人口数为45.7978万人,死于循环系统引起的疾病为886例,死亡率为193.46/10万,男、女死亡率分别为201.69/10万、184.67/10万,其中脑血管病、心脏病引起的死因分别位于死因顺位第二、第五位。

结论因循环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是我县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应做为今后防治工作重点。

标签: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脑血管病;心脏病;心脑血管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受老龄化、不良的生活方式、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加大等因素影响,我县因循环系统导致的死亡一直在高位运行,2011年监测表明死亡数为884例,报告死亡率194.19/10万,2012年死亡数为886例,死亡率为193.46/10万,其中脑血管病、心脏病引起的死因分别位于死因顺位第二、第五位。

通过对因循环系统导致的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为今后我县在心脑等疾病方面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人口数据资料来源于我县2012年公安部门相关报表,死亡资料来源于各级医疗机构上报的2012年死亡医学证明书。

1.2方法死亡报告卡由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后,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统一编码后录入《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并把录入的数据导入Deathreg2005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 2012年全县报告死亡数为2920例,其中死于循环系统引起的疾病为886例,占总死亡数的30.34%,死亡率为19
3.46/10万。

脑血管病、心脏病引起的死亡分列循环系统疾病的第一和第二位,死亡率分别为127.30/10万、63.76/10万,合计占循环系统疾病98.75%,位于死因顺位第二、第五位,见表1。

2.2循环系统疾病在减寿方面表现见表2。

2.3年龄段分布情况按年龄分析死亡率,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例均发生在20岁以上,其中97.96%发生在45 岁以上人群,在45~64岁年龄段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呈缓慢上升趋势,65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死亡率呈快速上升。

对循环系统疾病死因前5位疾病及总死亡率分布按年龄段进行分析(见图1)。

2.4按性别分析2012年共报告循环系统死亡病例886例,报告死亡率为19
3.46/10万,其中男性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为477例,死亡率为201.69/10万,女性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为409例,死亡率为18
4.67/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通过统计学分析,男、女的死亡率没有显著性差异(x2=1.71 P>0.05)。

2.5按死亡时间分布对死于循环系统疾病886例按月份分布进行分析,结果以1月份为最高达到116例,6月份最低为54例。

具体分布见图2。

根据本地气候温度特点,以全年中最寒冷的(12月、1月、2月)3个月合并作为冬季,并依次分为春季、夏季、秋季。

各季度的死亡数分别为277例、211例、195例、203例。

从死亡结果来看,冬季死亡数最高,占全年因循环系统疾病导致死亡的31.26%。

3讨论
我县居民因循环系统疾病导致死亡886例,占全部死亡病例的30.34%,居全部居民死亡原因第二位,其中脑血管病、心脏病引起的死亡分列循环系统疾病的第一和第二位,死亡率分别为127.30/10万、63.76/10万,脑血管病的死亡率远高于心脏病的死亡率,虽然根据2008年全国卫生服务对主要的心血管疾病抽样调查结果[1],在患病率上心脏病(17.6‰)高于脑血管病(9.7‰),但从本次监测结果来看,脑血管、心脏病的死亡率分别达到127.30/10万和63.76/10万,脑血管病的死亡危险远高于心脏病,与WHO在2002年公布的全球各个国家各类疾病的死亡数据也证实了我国脑血的死亡率(126.9/10万)远高于心脏病(78.3/10万)一致[2]。

通过对性别方面进行比较后,发现男、女在死亡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总体上还是男性高于女性,因此也不排除男性在吸烟、饮酒方面高于女性所带来的影响,同时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引起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多因素,我国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就显示[3],造成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几类: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超重与肥胖、缺少锻炼、膳食与营养、代谢综合征。

从年龄段死亡分析97.96%发生在45 岁以上人群,在45~64岁年龄段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呈缓慢上升趋势,65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死亡率呈快速上升,因此在青壮年时就要积极开展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因素,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通过对循环系统疾病在死亡时间分布结果分析后,发现天气因素对心血管病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适当锻炼等来改善血液循环机能。

虽然监测中未把高血压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进行分析,但在循环系统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是最高的[1]。

国内外的众多研究都表明,高血压既是心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又是其他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应该首要干预的心血管病[4]。

因此,從效率优先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高血压病的防治,从而降低脑血管病和心脏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卫生统计中心.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9)[EB]. http://www. moh.
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200908/42635. htm,2010 -10 -09.
[2] Alan D. Lopez et al.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nd risk factor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World Bank,2006.1.
[3]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7)[ R]. 北京:卫生部,2007.
[4] 尤莉莉,刘爱萍,钮文异,等. 心血管疾病的优先干预类型及综合危险因素控制策略.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March 2011,V ol. 27,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