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学
学近代史的意义
学近代史的意义1. 学近代史,那可太重要啦!就好比你走路,你得知道自己从哪儿来,才能清楚往哪儿走呀!想想看,如果我们不了解鸦片战争,又怎么能明白中国近代为啥会经历那么多苦难呢?2. 学近代史能让你更懂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呀!这就像你吃苹果,只有知道它是怎么长出来的,才会更珍惜每一口的甘甜。
你说要是不知道先辈们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付出了多少,咱能这么幸福吗?3. 学近代史难道不是很有意义吗?它就如同给你打开了一扇窗,让你看到过去的风云变幻。
比如辛亥革命,不了解它,怎么能感受到那时人们对民主的渴望呢?4. 哎呀,学近代史真的超级重要呢!好比是一把钥匙,能解开很多历史谜团。
要是不知道甲午海战,怎么理解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历程呢?5. 学近代史的意义可大了去了!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指引你前行。
要是不了解五四运动,能感受到青年们的热血和担当吗?6. 学近代史真的很必要呀!这就好像给你一幅地图,让你明白历史的走向。
不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怎么知道农民也曾有那么伟大的抗争呢?7. 学近代史不是应该的吗?它宛如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过去。
不知道抗日战争的惨烈,怎能体会到和平的珍贵呢?8. 学近代史多有意义啊!好比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现在。
不了解新中国成立前的种种,怎么能更好地建设未来呢?9. 学近代史绝对是有价值的呀!就像一个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要是不知道戊戌变法,怎么理解那时人们对变革的急切呢?10. 学近代史有着非凡的意义啊!就如同一个宝藏,等待你去挖掘。
不了解近代中国的外交历程,怎么能明白国家的发展有多不容易呢?我觉得学近代史能让我们以史为鉴,更好地理解现在、展望未来,它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重要基石。
中国近代史学习心得
中国近代史学习心得近代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国从晚清时期到20世纪初的历史发展。
通过对近代史的学习,我深刻理解了中国在这一时期所经历的重大变革和挑战。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近代史对于我们了解现代中国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我在学习中国近代史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进行分享。
首先,中国近代史学习让我认识到了近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挑战。
在这个时期,中国不仅面临外敌侵略和殖民统治,还面临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等多重问题。
通过学习近代史,我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白了中国在这一时期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其次,中国近代史学习让我认识到了近代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
在中国近代史的课程中,我了解到了无数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英雄先烈。
他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实现民族复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这些先烈的事迹激励着我,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时也激励着我为实现个人更高追求而奋斗。
第三,中国近代史学习让我认识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近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逐渐认识到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近代史,我了解到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用行动宣示自己的主权和地位。
中国的崛起与进步对于世界和平与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这使我深感自豪,同时也责任重大。
此外,学习中国近代史还让我更加了解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近代化进程中,中国不仅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还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怀旧之情。
通过学习近代史,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好这一宝贵财富。
最后,学习中国近代史让我更加理解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我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历史事件对于现实的影响。
近代史中出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有些仍然存在于我们的当下。
通过对历史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挑战,并努力实现国家和个人的发展。
大学近代史课程总结
大学近代史课程总结一、引言近代史是大学历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研究近代史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这门课程涵盖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变革,如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等等。
本文将对大学近代史课程进行总结,回顾学习的重点内容和收获。
二、课程内容和重点大学近代史课程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之一,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深远。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工业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工业革命使得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带来了大规模的生产和技术革新。
2. 欧洲启蒙运动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对近代欧洲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启蒙运动的起源、思想家的主要观点,以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启蒙运动对于现代民主和人权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3. 西方殖民主义和亚洲反殖运动课程中还涉及了西方国家对亚洲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和亚洲地区的反殖运动。
我们学习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扩张和对亚洲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亚洲人民为反抗殖民统治而进行的斗争。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殖民统治对被殖民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并且意识到反殖运动在近代史中的重要性。
三、学习收获通过学习大学近代史课程,我获得了以下方面的收获:1. 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习近代史课程,我学会了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我可以通过研究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深入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从中获得启发。
2. 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认识近代史课程使我能够对社会发展和变革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我了解到社会是不断变化和进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学会了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分析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3. 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方法近代史课程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方法。
中国近代史学习的三条主线
中国近代史学习的三条主线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学好这段历史,必须把握三条主线。
一、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
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
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英法俄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国又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又签订了《中法新约》,列强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
1894年中国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赔款达到两亿两白银,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然而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进一步控制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又共同反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本息超过10亿两白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中国近代史学的发端
清初批判理学思潮与“经世致用”观点。
顾炎武考据、王夫之、黄宗羲清入关后宣布一切继承明制,康熙时逐步强化理学的统治地位,实行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
但继承清初思想家研究方法,从字音、字义开始,广泛搜集资料进行排比、考证,逐步形成清代考据学或称汉学。
汉学继承清初学术思想中的“创新”与“博证”精神,但脱离了“经世致用”。
早期汉学汉宋兼采:17末、18初,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胡渭《易图明辨》,毛奇龄《四书改错》、姚际恒、陈启源乾隆鼎盛期,说经主实证,不空谈义理,为专门汉学:惠栋吴派:训诂、音韵—考文字—治经,治学宗旨不强调致用;戴震皖派:声韵与字义的辩证关系,汉儒训诂与宋儒义理应联系和互相补充戴震之后,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继承音韵、考据之学,成为小学大师;焦循、阮元主张考据与义理并重;孔广森、庄存与致力于公羊学,又称今文经学的研究。
在汉学鼎盛期,史学也有发展。
这时史学与清初不同,不强调史学的社会功能,主要倾向是“博古”、“考证”,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考史。
代表作: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章学诚《文史通义》与乾嘉汉学相对峙,既反对繁琐的考证,也反对空言,主张史学的经世作用,“史以明道”,对19世纪中期近代史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龚自珍经世史学)18c以后,不断批判汉学的繁琐和无用,当时不存在今古文经学门户之争,主张经世致用。
18c中期出现了专门研究今文经学的学者,为晚晴今文经学的启蒙人。
庄存与《春秋正辞》,发挥《春秋》微言大义,宣传《春秋》有“受命改制”思想。
孔广森《春秋公羊通义》寄托某些政治思想。
刘逢禄正式标出今文经学的义理说。
《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明确引申政治观点,对何休“三世”“受命改制”和董仲舒的黑、白、赤三统循环思想加以发挥,论证了变革的必然性。
通大义而不专章句,作学问主务实。
今文经学的兴起对近代哲学、史学、文学的影响近一个世纪。
服膺今文经学的有主张经世致用,在史学方面改变了以考史为主的乾嘉学风。
中国近代史学习的三条主线
中国近代史学习的三条主线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学好这段历史,必须把握三条主线。
一、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
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
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英法俄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国又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又签订了《中法新约》,列强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
1894年中国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赔款达到两亿两白银,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然而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进一步控制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又共同反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本息超过10亿两白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大学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大学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是从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段充满曲折与变革的历史。
这段历史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现代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变迁1840 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等西方国家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
鸦片的泛滥不仅损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还导致了大量白银外流,国家经济面临严重危机。
清政府派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彰显了中国人民坚决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
然而,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1842 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 1843 年的《虎门条约》、1844 年的《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中国的国家权益进一步丧失。
二、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不断。
1851 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历时 14 年,纵横 18 省,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但由于这一制度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无法实现。
1859 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但由于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也未能付诸实践。
1864 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其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等。
三、洋务运动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知识点。新史学
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史学的特点,是史学家对民族危机的突出的时代感。
龚自珍和魏源,作为史学家,首先表示出这种时代感。龚自珍主要着眼于国内封 建统治的腐败,他的著作猛烈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魏源则不仅仅如此 ,还着眼于外侮的严重性,发愤撰写了当时中国和东方仅有的世界史地巨著《海 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史学样式,是旧民主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史学所取得的最高成果,在史学 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史学”的领军人物虽然以资产阶级改良派 (如梁启超、夏曾佑)为主,但资产阶级革命派学者(如章太炎、刘师 培等),也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新史学”代表了晚清时期的整个 资产阶级学术阵营。新史学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客观上为马克 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奠定了学术的基础。如果没有“新史学”,马克思主 义史学就要直接面对封建旧史学,就会付出更多艰苦的工作。有了“新 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就可以直接超越封建旧史学,在资产阶级所建 立的学术与思想起点上,实现更高程度的超越。
中国近代史学
中国近代史学的前期: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到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夜 第一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兴起前 第二阶段 从太平天国兴起到戊戌变法 第三阶段 从戊戌变法失败到"五四"运动前夜。 中国近代史学的后期: 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到 1949 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为其后期
中国近代史学: 中国具有悠久的史学传统。1840年鸦片战争后,古老而悠久的中国史 学开始向近代形态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初期以龚自珍、魏源、徐继 畲为代表,中期以王韬、郑观应、黄遵宪为代表,最后于20世纪初年 形成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所谓“新史学”
“新史学”是建立在批判和超越封建旧史学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
1、古典史学:称古希腊古罗马史学,追溯神话与史诗的前希罗多德时代到公元5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大约有1千多年。
史学代表有希罗多德、俢昔底德、波里比阿,形成了对后世颇具影响的史学传统。
2、中世纪史学:从5世纪到14世纪初的文艺复兴运动被称为中世纪史学。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结束。
特点:古典史学传统中断,基督教神学史观大放光芒,但这种神学史观严重禁锢了西方史学的发展,西方史学在这一时期显得迟缓与落后。
3、近代史学:14世纪到19世纪,特点:史学流派众多,史学家辈出,史学后备军强大,史学研究基础坚实,史学研究手段更新。
考古学诞生,于是西方史学独立,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学派:兰克学派。
4、现当代史学:20世纪初到至今,西方的现当代史学,新史学思想萌芽,20世纪50年代成形,至今中西史学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发展。
代表学派:年鉴学派。
5、奥古斯丁:(公元354年-430年),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代表作《上帝之城》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全书共二十二卷,历十四年才完成。
该书发展并确立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反对异端学说,维护基督教神学体系,构建了神学体系的基础。
确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为以后的中世纪史学定下基调。
6、年鉴学派—是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
经历三个阶段,即创建(29—45)以费希尔、布洛克为创始人,发展(46-68)即布罗代尔时代,转型(68年之后)。
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
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7、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年)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个富有的家庭。
他西方史学的创立者,其传世之作《历史》西方史学第一部名副其实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撰学上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评的方法撰述历史,并且重视历史垂训的功用,在西方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近代史学习心得
五、认识个人价值观
近代史学习让我思考个人的价值观和立场。通过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及其选择或决策,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我开始关注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定位,以及应该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时代公民。
近代史学习心得
在学习近代史的过程中,我深感受益良多。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深刻了解历史事件
近代史学习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例如世界各国的革命运动、战争和和平会议等。通过学习,我对这些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明白了这些事件对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近代史学习使我意识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对当下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产生影响,而当代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过去历史事件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我开始更加关注当下的社会现象,并尝试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
近代史学习培养了我对信息的分析和理性思考能力。我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事件,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这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也使我在生活中更理性地看待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六、警示历史教训
近代史学习也使我更加警醒和警示于历史的教训。通过学习历史,我深知某些错误的重演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更加珍惜和珍视和平、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观。
七、总结
总的来说,近代史学习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历史,我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且也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等方面得到了启发和提升。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也更加明晰地前行于征程。
学近代史纲要的收获
学近代史纲要的收获
学习近代史纲要可以带来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 增强历史意识:通过学习近代史,可以加深对历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更强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 拓宽知识视野:近代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学习近代史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进程。
3. 增强国家认同感:学习近代史可以了解国家近代历史的兴衰荣辱,从而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
4. 吸取历史教训:通过学习近代史中的战争、革命、社会变革等事件,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提高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避免重蹈覆辙。
5. 培养批判思维:近代史是一个充满斗争和矛盾的时期,学习其中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理论和思潮,有助于培养批判思维和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总之,学习近代史纲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自我、思考现实,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中国近现代史学史
予束发好谈史学,将壮辍史而治经,经既竣, 乃重理史业,摩研排缵,二纪余年,始悟读史之 法,与读经小异而大同。何以言之?经以明道, 而求道者不必空执义理以求之也。但当是正文字, 辨音读,释训诂,通传注,则义理自见而道在其 中矣……读史者不必议论求法戒,而但当考其典 制之实,不必以褒贬为与夺,而但当考其事迹之 实,亦犹是也。故曰同也。若夫异者则有矣,治 经断不敢驳经,而史则虽子长孟坚,苟有所失, 无妨箴而砭之,此其异也。……要之二者虽有小 异而总归于务求切实之意则一也。(王鸣盛 《十 七史商榷·序》 )
吕思勉:《从章太炎说到康长素、梁任公》;
克凡:《梁任公先生在我国近代史学上的贡献》,《大夏》第1卷第7期;
吴景贤:《章太炎之民族主义史学》,《东方杂志》1948年第44卷第4期;
朱芳圃:《述先师王静安先生治学之方法及国学上之贡献》,《东方杂志》1927年第19号;
王国维:《近三十年中国学问上之新发见》(《女师大学术季刊》第1卷第1期);
争,而不知古人之真,不在是也。(章学诚《文 史通义》)
道光以后学术之新风气:
1、在经学方面,由训诂典章名物之学,转而 讲微言大义,以求通经致用,遂要讲今文, 要沟通汉宋;
2、在史学方面,由考订校勘转而趋于研求本 朝的掌故,讲求边疆地理(特别是西北史 地)以谋筹边,研究外国史以谋对外。
清代复兴的今文经学可分为两期:
杨堃:《中国新史学的学派与方法》;
中国近代史学习总结重点
1.两大历史任务是什么及其关系?两个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关系:是互相区别又互想紧密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最终目的。
2、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一、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二、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三、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四、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五、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中共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
2.中共始终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3.开辟了敌后战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4.击退了国民党反对摩擦,巩固和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流血牺牲的模范行为,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5.中共在1956-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有哪些理论建树?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4,进行整风运动和反右派.6、如何评价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有历史局限性,但从根本上说是符合客观需要并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的事情。
大学近代史复习资料(全)
大学近代史复习资料(全)廓清基本概念:近代、近代化和近代史1、划分传统和近代的标志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一,从个人的角度: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人完成了由臣民向公民的转变;第二,从国家的角度: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取代了以君主为标志的贵族特权;第三,从全球的角度: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人类历史变成了世界历史。
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一、填空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3、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孔子提倡经世济民,以助君王,明教化。
5、16世纪至19世纪初,东西方的历史走向出现巨大的反差6、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是为了把它们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附庸。
7、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中国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8、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9、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0、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1、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最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12、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1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1)、出现买办势力与买办制度(2)、产生了最革命的工人阶级(3)、出现新兴的具有两面性的资产阶级14、在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结论:1、历史是连贯的,鸦片战争以后的失败和屈辱是明代以后,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力量不断积累的结果,决不仅仅是满清政府造成的,这种失败也不是短期之内所能够改变的。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今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鸦片战争:1840年至1842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的失败导致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个港口,并赔偿巨额赔款。
2.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款近两亿两白银。
这场战争揭示了中国军事和国力的薄弱。
3.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政治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 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由学生和知识分子发起。
这次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呼吁民主与科学,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5. 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政党之一,领导了中国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6. 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国以独立自主战斗,与日本帝国主义对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结束了中国的封建统治和半殖民地状态。
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行稳步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政策。
这些知识点是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学的新特点
中国近代史学的新特点
中国近代史学是指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史学。
在这一时期,中国史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呈现出以下新特点:
1. 经世致用:传统史学的主要宗旨是为政治和伦理服务,而近代史学则更加强调经世致用,关注现实问题,为国家和民族的救亡图存提供历史借鉴。
2. 西学东渐: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近代史学开始受到西方史学的影响。
史学界开始引进西方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如进化论、唯物史观等,推动了中国史学的现代化。
3.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史学中兴起,强调史学研究要以事实为依据,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考证。
这一思潮推动了史学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4. 边疆史地研究:面对列强的侵略和边疆危机,边疆史地研究成为近代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学者们关注边疆地区的历史、地理、民族等问题,为国家的边疆防御提供了重要参考。
5. 民族主义: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民族主义成为中国近代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史学界开始关注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的研究,以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总之,中国近代史学在西学东渐和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下,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和边疆史地研究,同时关注现实问题和民族精神,为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史学习方法
中国近代史学习方法1840年英舰驶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开始,揭开了我国近代史的第一页。
如何学习中国近代史呢?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学习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鸦片战争英国资产阶级以鸦片作为侵略中国的手段。
鸦片的泛滥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
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6月,虎门销烟标志着禁烟运动取得胜利。
英国政府以保护通商为借口,于1840年6月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此战以中国战败告终。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规定了割让香港、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条款。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的封建经济日益解体,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列强的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1856年至1860年间,英法两国在俄美的支持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先后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沙俄趁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和《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吞并中国领土140多万平方公里。
1894年8月日本发动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1895年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使刚刚崛起的日本通过掠地、赔款获得了巨大利益,为日后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打下了基础,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德等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自此,帝国主义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全面控制了清政府,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虽然形式上保持着独立,实际上已经成为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太平天国农民运动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秘密进行反清活动。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史学1、 中国近代史学的主要特点第1, 传统的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注 入了救亡图强的民族危机意识。
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夏燮、张穆、何秋涛、姚莹等,都写出了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历史著作。
以历代皇朝治乱盛衰、得失存亡为参照系的经世致用的思想,逐步转向以世界历史为参照系的国家盛衰、民族存亡的经世致用思想。
第二,传统的历史变化观点注入了近代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想,使之成为近代改良在历史理论上的根据。
王韬、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著作,都以倡言变法、改良为主旨。
戊戌变法失败后,邹容、陈天华、章太炎、孙中山等进而宣扬社会革命的历史理论,成为辛亥革命的舆论准备。
第三,传统史学中的朴素的历史进化观点注入了近代进化论思想,使中国史学在历史理论方面开始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内涵和形式。
康有为的《论语注》、《大同书》等著作以“《公羊》三世说”和近代进化论相结合,为其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张目;严复的《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以及译述的《天演论》,宣传普遍进化理论,强调“物竞天择”、“优胜劣败”。
梁启超认为,这是“以史学言进化之理”。
康、严都主张“循序而进”,不赞成激变,因而都带有庸俗进化论的局限。
20世纪初年,梁启超提倡“新史学”,夏曾佑写出了《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是中国近代史学萌生在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形态和具体表述。
而章太炎倡言革命论,从而突破了康、严庸俗进化论的束缚。
总之,传统史学日衰,近代史学日盛,这是中国史学分化的大趋势。
2、 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1、《蒙古游牧记》张穆(1805-1849)《蒙古游牧记》16卷,10年之功撰成前12卷,“末四卷尚未排比”,何秋涛10年之功补辑而成,校阅,咸丰九年(1859)刊刻行世。
内外蒙古自古代迄于道光年间的地理沿革和重大史事。
作者自序:“今之所述,因其部落而分纪之。
首叙封爵、功勋,尊宠命也;继陈山川、城堡,志形胜也;终言会盟、贡道,贵朝宗也。
详于四至、八到以及前代建置,所以缀古通今,稽史籍,明边防,成一家之言也。
”土尔扈特部“走俄罗斯,屯敖额济勒河”,顺治、康熙年间“表贡不绝”,乾隆三十六年(1771)渥巴锡“挈全部三万余户内附”的动人史实,爱国思想。
2、《朔方备乘》何秋涛(1824-1862)《北徼汇编》6卷,咸丰八年(1858),80卷,赐名《朔方备乘》。
边疆沿革、攻守形势和中俄关系的历史。
“边防之事,有备无患”,“哈萨克之外,惟俄罗斯为强国,然则边防所重,盖可以知矣夫”;“西北塞防,乃国家之根本”(卷11《北徼形势考》)。
远见卓识和爱国思想3、《康輶纪行》姚莹(1785-1852)《康輶纪行》16卷,四川任职并两度奉使入藏所撰札记汇编而成,历史、地理、宗教、政治、戍守,英国觊觎中国领土。
作者批评士大夫“骄傲自足,轻慢各种蛮夷,不加考究”,“坐井观天,视四夷如魑魅,暗昧无知,怀柔乏术,坐致其侵陵”,“拘迂之见,误天下国家”,“勤于小而忘其大,不亦舛哉!”“是彼外夷方孜孜勤求世务,而中华反茫昧自安,无怪为彼所讪笑轻玩,致启戎心也!”(卷12)“余于外夷之事,不敢惮烦。
今老矣,愿有志君子为中国一雪此言也!”道光二十四年(1844)前后。
3、 关于外国史地研究的新局面林则徐,慕瑞《世界地理大全》,《四洲志》。
魏源(1794-1857)《海国图志》,王韬(1828-1897)《普法战纪》、《法国志略》,黄遵宪(1848-1905)《日本国志》。
1、《海国图志》100卷,咸丰二年(1852),《四洲志》,中外文献尤其是最新的西人论著、图说,世界史地。
《叙》中指出“彼皆以中土人谭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亚洲、澳洲、非洲、欧洲、美洲依次展开叙述,大为迥异。
主旨“御侮”,“筹海”之议:议守、议战、议款,“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科学技术。
道光三十年(1850),60卷本已传入日本。
2、《普法战纪》、《法国志略》王韬曾旅居香港,并游历英、法、俄、日等国,“逍遥海外作鹏游,足遍东西历数洲”(《漫游随录·自序》)。
“曾经沧海,遍览西学”。
《普法战纪》、《法国志略》、《扶桑游记》、《漫游随录》。
《法国志略》,同治十年(1871),14卷,光绪十六年(1890)《重订法国志略》,24卷。
纪事本末体、编年体、典志体相结合,重订序言“方今泰西诸国,智术日开,穷理尽性,务以富强其国;而我民人固陋自安,曾不知天壤间有瑰玮绝特之事,则人何以自奋,国何以自立哉!” 《普法战纪》14卷,普法战争(1871)。
《扶桑游记》光绪五年(1879),多记形势、时政。
《漫游随录》编订光绪十三年(1887),旅欧见闻,科学技术。
3、《日本国志》光绪十三年(1887),黄遵宪《日本国志》40卷。
卷首有中日纪年对照表。
3年后,改订《日本杂事诗·自序》中说:他撰《日本国志》,初意在于“网罗旧闻,参考新政”,而后“及阅历日深,闻见日拓,颇悉穷变通久之理,及新其政从西法,革故取新,卓然能自树立。
”作者通过写日本的历史,目的是对比中日的现实,为中国的维新而呐喊。
4、 梁启超和章太炎的史学1、 梁启超(1873-1929)光绪二十七年(1901),29岁的梁启超《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1902年,《新民丛报》上发表长文《新史学》。
《中国史叙论》,中国通史的理论构想,多着眼于“中国史”范围提出理论问题,并加以阐释。
《新史学》“新史氏”自称,呼吁“史界革命”,倡导“新史学”。
梁启超在这两篇论文中,运用西方学者的历史哲学(主要是近代的历史进化论思想)和史学方法论,结合中国史学的历史,提出并且阐述了这样一些史学理论问题:、关于历史撰述的性质“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
”、关于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批判《新史学》第一节首论“中国之旧史”,“四弊二病”。
四弊: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二病: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三端:难读,难别择,无感触。
“《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若《二十四史》真可谓地球上空前绝后之一大相斫书也”。
梁启超在历史撰述上的成就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先秦政治思想史》、《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
2、 章太炎(1869-1936)《訄书》初刻本刊于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1900),二三年中(1902-1903),重订,光绪三十年(1904)在日本出版,两年后又作重印。
论文63篇和“前录”,中国历史、文化、现状和中西政治及文化的比较,以及对中国历史前途的关注与构想。
《訄书》关于历史和史学的论述,是广泛吸收了西人、西史兼采日本、印度学者之说结合中国历史与史学,阐述了作者的许多新见解。
编纂《中国通史》的思想和计划, 《訄书·哀清史》篇所附《中国通史略例》、《中国通史目录》。
他对旧史不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不赞成脱离中国历史事实而仿效西人的“义法”。
他关于《中国通史》的理论和结构的具体考虑是:第一,强调贯穿“社会政法盛衰藩变之所原”的理论阐述;第二,主张“分时”与“分类”相结合,使时代与事类二者“互为经纬”;第三,对于史书体裁的变革要“能破”、“能立”,做到“以古经说为客体,新思想为主观”,强调以反映思想进化为主。
典、记、考纪、别录、表等多种体例综合而成。
典,记制度;记,记重大事件始末;考纪,有秦始皇考纪至洪秀全考纪共九篇,主要记帝王;别录,记人物;表,有帝王表、方舆表、职官表等。
历史观《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 即以革命去之。
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5、 胡适、顾颉刚、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的史学1、 胡适的史学胡适(1891-1962)《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论述上古哲学(先秦)。
这部书原是他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讲稿,修改整理后,于民国8年(1919)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他运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方法,对哲学史这一学科本身从理论上进行了明确的阐述,把哲学史从传统的学术史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使哲学史研究从此走上近代化、科学化的道路。
实用主义研究的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
2、 顾颉刚的史学顾颉刚(1893-1980)提出“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理论,民国12年(1923)2月,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
同年6月,提出考订古史真伪的原则: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民国15年(1926),顾颉刚把这场古史大论战中双方所有的论文汇编成《古史辨》第一册,并且写了一篇长达万言的《自序》。
在本书的推动下,一些学者纷纷加入行列,于是在中国史坛上,形成了一个古史辨派。
到民国30年,《古史辨》共出版七册,收入20年间考辨古史的论文350篇,约325万字。
3、 王国维的史学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
“二重证据法”:把新发现的材料跟古史记载结合起来。
陈寅恪对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上的方法特点和主要成就,作了概括: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
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观堂集林 》汇集了他的主要著作。
4、 陈寅恪的史学陈寅恪(1890-1969)通晓多种东方古代和欧洲的语言文字,熟悉佛典,中年以后,致力于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和明清间史事的研究。
“诗、史互证”是以历史记载去笺证诗文,同时诗文又可用证史,探讨史事的新线索,从而扩大视野,得到新解。
如《元白诗笺证稿》(元稹、白居易),诗史互证的成功作品。
三联书店出版多卷本《陈寅恪集》,汇集了主要成果。
5、 陈垣的史学陈垣(1880-1917),字援庵。
宗教史、文献学方面有很大贡献。
“校勘四法”:对校法(校异同,不校是非)、本校法(以本书前后互证)、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范围较广)、理校法(最高妙也最危险)。
抗日战争时期,写了《通鉴胡注表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