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6篇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6篇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
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对于地理课程的教学活动,需要想提早编写好教学教案。
那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地理教学设计案例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理教学设计案例篇1一、教学目标1.知道东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地势特点、河流特点、气候特点。
2.通过浏览地图,能够从图中获取相应地理信息,提升识图、析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形成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山河散布特点和蔼候特点。
难点:山河散布及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进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歌曲导入法。
给学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赠缅甸友人》,引导学生注意听其中的歌词: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穷,共饮一江水。
提问学生:这里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条江?引发学生的摸索,进而导入到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地理位置与国家【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地图和东南亚地势图,引导学生视察,点拨识图技能。
【提问】你们能从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吗?并试着说一说他们的地理位置特点?【学生回答】连两大洲,通两大洋,类似于一个十字路口。
【教师总结】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大致位于23.5°N与10°S之间。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找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有哪些?哪些与我国接壤?(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东南亚包含的国家主要由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11个国家,其中与我国接壤的有老挝、缅甸、越南。
2.自然地理特点【教师活动】出示中南半岛的地势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视察。
【提问】中南半岛的地势、地势有什么特点?与之相干的河流呢?【学生回答】山河相间,地势北高南低。
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的地势大致北高南低。
北部的地势高峻,与中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散布的地表形状。
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水流平缓。
高中地理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
高中地理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高中地理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高中地理的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绘火山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可以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展示一组____富士山的图片同学们,上课前教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____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____人的象征和骄傲。
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
这节课,我就一起来详细学习一下——火山。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
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平安间隔,解决以下问题:〔1〕学生观察后,描绘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响,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宏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宏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
假设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考虑并答复:〔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2〕每个局部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3、结合课本,学生答复: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三〕稳固拓展〔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设计(优秀3篇)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设计(优秀3篇)篇一:高中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播放青藏铁路视频』新课导入:“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师:刚刚播放的视频当中,为我们展示的是哪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呢?生:铁路运输。
师:对,铁路运输。
那么我们现代的交通运输除了铁路这种运输方式以外,还有哪些佳通运输方式呢?生: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师: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五种,它们分别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投影展示图片』(注:不要把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混淆。
)师:相信在座的许多同学都有父母或者亲人在外打工,尤其是在广州打工的人特别多。
现在我们假设今年暑假你要到广州与父母团聚,从西充出发,你会选择哪种交通运输方式呢?生1:铁路运输。
生2:公路运输。
生3:航空运输。
师:看来,从西充到广州我们有多种运输方式可供选择,而我们在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到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都有哪些特点呢?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该部分知识,完成导学案上连线题,投影展示学生完成连线』师:以上就是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各有长短。
那么,当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呢?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展示表格,指导学生在导学案上勾选,完成后请学生在电脑上勾选出来』结论: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既要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根据货物的类别、数量、运距等综合因素,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范例4篇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范例优秀4篇初二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确认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准确位置,并能描述其各自的地形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读图、填图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上读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界线,及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从而在山脉的基础上,建立起各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间分布观念;通过阅读地表形态景观图、示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学会从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地表物质组成等方面去表述地形区的地形特点。
情感目标通过介绍云贵高原的“坝子”、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等知识,使学生知道这是人类依据自然条件,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的产物,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引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五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简要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在地形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
第二至第五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别讲述了各地形区的位置和特点,其中高原和平原详讲,盆地和丘陵略讲,而每一部分又都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每一个地形区的分布和地形特点。
教法建议建议以读图讲述法、分析对比法和指导学习法相结合进行教学。
引言部分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也可直接读图得出结论。
各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又是教学难点。
因此,关于各地形区的位置这个层面的教学,一定要抓住读图环节,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后,让学生充分活动,从读图中去发现和掌握知识。
各大地形区的地形特点也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读图相结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每一个地形区各自的典型特点。
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的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教材中“想一想”的两个问题特别提出,这是人类长期以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地协调、良性发展的极好例证,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位置和主要特点。
初中地理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4篇
第1篇初中地理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自然环境的特征【教学难点】1.教材中指出的重要地名及其位置的记忆2.西亚北非热带沙漠广布的原因【教学用具】西亚北非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导入)(展示>课件)阿拉伯民族服饰图、石油产区景观图、撒哈拉沙漠景观图(提问)这三幅图表现了世界上哪个地区的地理景观?西亚和北非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块神秘的土地。
(讲授研讨新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开篇,讲解教材将西亚、北非合为一个地区的原因。
(提问)根据同学们的日常获得的知识和刚才提供的图片,能不能说说有哪些国家属于西亚和北非?(>课件展示)西亚北非政区图引导学生先在地图中确认西亚北非的范围,然后依次找出主要国家并进行填图练习。
(教师演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西亚北非政区图(提问)1、西亚北非从纬度位置看,大体在多少纬度之间?属于什么纬度地区?哪一条重要纬线穿过本区?从他的纬度位置来看,它应该以何种温度带的气候类型为主?2、西亚和北非周围面临哪些海洋?其中海有几个?大洋有几个?里海是不是海?3、本区有哪些主要的海峡?4、西亚、北非分别属于哪个大洲?除了这两大洲之外,周围还紧邻哪个大洲?(引导学生在图中依次找出并进行填图练习,注意大洲之间的界限)(/Article/Index.html>总结)西亚北非的位置极其特殊,有人将其概括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启发式提问)西亚北非一直是一个不稳定的地区,从古至今发生了多次战争,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地理位置重要,使得很多强国都想控制这个地区,以便从中获利。
那么,它的重要性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课件展示)丝绸之路、苏伊士航海线路图、土耳其海峡图(学生讨论)注意在讨论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1.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的航线最便捷的路线;2.俄罗斯及中亚各国想通过黑海进入地中海必须经过哪个海峡?)(讲解)陆路——有铁路、公路通三大洲。
优秀初中地理教学设计7篇
优秀初中地理教学设计7篇优秀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二)新课,合作探究: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
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活动:首先教师把中国轮廓图画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读图《我国地形图》,分别请三个学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书在黑板上。
优秀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1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翔实,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
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学习天气系统知识,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以便日后自己能判断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生活、指导生产。
高中地理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风、雨、阴、晴等气象要素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探讨这些气象要素变化的基本依据,是知识的深化和提高。
限于学生的知识和篇幅有限,教材只重点介绍了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气团、锋、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
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
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
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
怎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
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
我就思考,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呢?单纯的平面图形不会达到直观的效果,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不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营造动态立体的运动效果,显示气旋与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的大气流动状况。
同时又可从实际出发,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怯学到愿学再到想学,觉得学习气旋与反气旋这样的知识是一种乐趣,不再抽象、难懂,而且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就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分三步走,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通过图形的变化,给学生一个简明的理解与思考过程。
地理教学设计(15篇)
地理教学设计(15篇)地理教学设计1一、指导思想依据新课标要求为指南,以人教社(20__版)教材为依据,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落实该学科的教学常规,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有深度的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达到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任务。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与生活密切关联的地理知识,达到让学生自觉形成地理思想,培养学生浓厚的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班级情况分析本学年任八年级6个班的地理教学,学生学地理的能力总体上讲,层次差别不是太大,每班的大部分学生在七年级时地理掌握的都不算很好,有少部分的学生稍差些,在知识点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能力上,有三个班较好,一个班其次,两个班较差一些,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要有改进,加大转差力度,尽量缩小层次差,使各班都至少有25%的优生,70%的合格。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1.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3.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4.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德育目标:1.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增强对祖国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
2.正确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理解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3.进一步树立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地区差异的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地区发展潜力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学会运用这些科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4.正确对待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一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
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享与改进策略探讨
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享与改进策略探讨地理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对地球、人类和环境的认识与理解的重要任务。
然而,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往往显得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因此,本文将分享一些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并探讨如何改进地理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一、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享1. 案例一: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设计目的:通过直观的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概念。
设计步骤:- 制作一个小型的地球仪模型,用于演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过程。
-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过程。
- 结合课堂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对季节、昼夜等的影响。
效果评价:学生参与度和理解度提高,通过实际操作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原理。
2. 案例二:城市规划设计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对城市规划与地理环境的综合分析和创造能力。
设计步骤:-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虚拟城市进行规划设计。
- 学生需要考虑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交通、人口密度等因素,并进行详细规划。
- 每个小组需进行汇报,展示他们的规划设计思路和理念。
效果评价:学生通过参与城市规划设计,能够加深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创造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地理教学改进策略探讨1. 引入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地理教学软件、地理模拟软件等,能够生动直观地展示地理现象和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教学法,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 探索性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问题的探索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布置地理探究任务,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和分析数据。
4. 多元评价方法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如小组讨论、实地考察、项目评估等,评价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鼓励学生多元化的展示和表达方式。
通过以上改进策略的应用,地理教学可以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
接下来是关于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①范围:23°26′N―23°26′S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5.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6.五带的划分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2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从容说课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
关于地理教学设计教案【四篇】
关于地理教学设计教案【四篇】地理教案篇1一、教案背景:本课教案是在预习课本并且在网上搜集了众多资源,然后依据教学目标撰写的。
同时在上节课已经为学生播放了关于东南亚的视频短片。
二、教学课题:东南亚第一节三、教材分析:本节只是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第七章第二节内容的第一节课的教案。
东南亚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这一区域的学习结果不但影响到学生对本区知识的掌握,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因此在节课的学习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关于东南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所以对本区域的学习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本节课的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气候的一般特点。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东南亚的范围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提问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看了东南亚的视频短片,大家还记得短片中的内容分吗?(请学生举手回答)生:东南亚包括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东南亚生产热带水果(教授新课):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棒,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东南亚。
1、十字路口的位置:师:用多媒体出示东南亚位置图和东南亚政区图。
生:讨论,找出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图上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并结合书上P28页活动题找出东南亚主要的国家。
师:出示马六甲航线示意图,引领学生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东南亚位置图》生:结合教师给出的地图说出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7篇】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7篇】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篇一《地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讲授新课]提出问题什么是图例?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
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大全3篇(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大全3篇(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下面是我分享的初二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大全3篇(八年级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以供参考。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大全1一、教学目标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地图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
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设问: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
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
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
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
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2、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景观名称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雨林热带荒漠对应地名全年降雨量气候特征3、教师活动: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学生读图回答: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创意十足的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享
创意十足的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享地理教学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入创意和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本文将分享一些创意十足的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
案例一:地球模型拼接比赛教学目标:通过地球模型拼接比赛,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地貌、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步骤: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提供一份大型地球模型拼接图。
2. 给予学生一些材料,如彩纸、胶水等,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拼接图的要求完成地球模型的制作。
3. 比赛结束后,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地球模型,并向其他小组介绍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地理特色。
4. 教师根据地球模型的完成度、创意和准确性等方面评选出最佳地球模型,并给予奖励。
5.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各组地球模型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多样性,并引导他们思考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貌、气候和文化特色之间的联系。
案例二:地理探险游戏教学目标:通过地理探险游戏,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并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动手能力。
教学步骤:1. 教师事先准备一些地理探险任务,如寻找特定植物、了解当地风俗习惯等。
2.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从教师提供的地理探险任务中选择一个。
3. 学生根据任务要求,选择目的地,并制定出行计划,包括路线、时间和所需物品等。
4. 学生按照计划前往目的地进行探险活动,期间记录所见所闻,并收集相关资料。
5. 探险结束后,学生向其他小组展示他们的探险成果,并分享他们在探险中的心得和体会。
6.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各组的探险成果,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和文化差异。
案例三:地理主题展览教学目标:通过地理主题展览,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展示能力。
教学步骤:1.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一个地理主题,如气候变化、资源分布等。
2. 学生根据选择的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并制作地理展板、模型或其他展示物品。
地理教案(9篇)
地理教案(9篇)初中地理教案篇一【过渡】图片中展现多种自然灾难,有一些是自然现象。
那么,从图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自然灾难和自然现象之间有什么不同点?我们课本例举了哪些自然灾难?台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常常受到的一种自然灾难,为什么我们称它为一种自然灾难?下面,就教师提的这些问题,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找到答案。
【阅读课本】P54【板书]】第四节,自然灾难【提问】什么是自然灾难?【学生答复】自然环境常常发生特别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特别变化叫做自然灾难。
【多媒体】那么像图片中的太平洋海底发生火山喷发属于自然灾难吗?假如不是,如何来解释?【学生答复】不是(或是)【引导过渡】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灾难,首先它必需是发生在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其次,它必需是对我们人类造成损失或者资源破坏的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才可称之为灾难。
太平洋海底的火山喷发并未对人类造成伤亡或损失,因此它不属于自然灾难。
【提问】假如是化工厂因使用操作不当引发爆炸属于自然灾难吗?【学生答复】不是,由于它是人为缘由造成的,因此不属于自然灾难。
【活动】完成P55熟悉身边的自然灾难【过渡】我们已经了解并清晰地知道什么是自然灾难,那么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自然灾难发生?或者你见过哪些自然灾难?它们造成了哪些危害?【学生答复】地震、台风、洪涝等【教师】同学们答复的各种自然灾难,这说明,在我国自然灾难的种类许多,在我国常见的自然灾难分为气象灾难和地质灾难,还有如海洋灾难(海啸等),但课本里不作描述。
我们福建地区常常患病台风的侵袭,台风是属于气象灾难还是地质灾难?【学生答复】气象灾难【提问】我国的气象灾难包括哪些?【阅读答复】气象灾难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多媒体】展现各种气象灾难的图片,学生欣赏并答复是哪些气象灾难。
【承接】通过观看各种气象灾难的图片,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每一种气象灾难对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这些气象灾难是不是遍布全国各地,每一个地方是不是如我们沿海地区都受到台风攻击呢?请同学们依据课本P54,结合P56图2.48中国主要气象灾难的分布图思索我国台风、干旱、洪涝等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分布特点?【活动】P58活动题1、2【学生归纳】从P56图2.48中可以看出台风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地区较多。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多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多篇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地理实践类教学设计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让学生了解城市生态与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本案例以城市生态与环境调查为主题,设计了一堂地理实践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掌握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成因;(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地调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3)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城市生态环境问题;(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社会的责任感;(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及成因;(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数据处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城市有哪些生态环境问题吗?它们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二)实地调查1.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 任务分配:每组确定调查主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并明确调查任务。
3. 准备工作: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如GPS、遥感等,进行实地调查。
4. 实地调查:学生按照调查任务,分组进行实地调查,记录相关数据。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1. 数据整理:学生将调查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
2. 数据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讨论交流:各小组分享调查结果,讨论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严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标准: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到天气系统的特点。
教育技术标准:具有信息意识,适当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对天气、气候有学习基础。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推理能力较差;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还不能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创设
情景
播放课件
观看课件
*.ppt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播放视频
视频,进入学习状态
*.avi
问题
分析
播放课件
观看课件锋面动画
*.ppt
探究思考 解决问题
播放视频
思考“锋面”、“冷锋性质”
F
E
有助于学生推理分析
5m
制作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初始能力: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有欠缺,对天气三要素的变化影响天气没有形成思维,需要通过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信息素养:收听天气预报是学生在日常生产中了解天气的主要途径,他们对于天气的成因很感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简易天气图或天气系统结构图,简要分析冷锋、暖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形成性检测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检 测 题的 内容
气团
了解
分类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概念及
符号
气团主动向
气团移动的锋。
气团主动向
气团移动的锋。
冷暖气团
相当
暖气团上升状况
抬升
上升
天气变化过程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雨区位置
天气实例
锋面
理解
冷锋
解释
暖锋
解释
形成性评价
该节内容让学生对亲身经历的近期锋面过境前后的天气进行播报,印证“天气是变化的”,并归纳出天气的要素:气温和降水;接着引入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之一——锋面,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对比分析的方法归纳冷、暖锋、准静止锋的概念、天气变化过程、雨区的位置等;最后又通过对活动和气候谚语的分析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
*.flv
推理
延伸
播放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观看课件锋面动画*.ppt
由“冷锋”延伸推理“暖锋”
练习巩固
复习
巩固
播放课件
联系乡土,尝试天气预报
*.ppt
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拓展知识,初步解释雪灾
教学流程图
个性化教学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做的调整:尝试用“准静止锋的理论”解释说明“08南方雪灾”气象原因。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锋面的过程图的重复播放,通过动画形象的说理。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锋面
理解
*.avi
锋面影响天气
B、C
B
创设情景
1m
下载
气团
了解
*.flv
明确性质
A
C
动态效果好
58S
下载
冷锋
解释
*.ppt
冷锋的性质
E
F
动画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知识深化
6m
制作
暖锋
解释
*.ppt
暖锋的性质
锋面的形成、性质(气温、气压、降水的要素变化)
冷锋
解释
冷锋和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和暖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天气过程
暖锋
解释
冷锋和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和暖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天气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理解冷锋和暖锋的形成过程及其天气过程
电脑动画
教学难点
冷锋和暖锋的判断
视频
教学环境设计
多媒体电教室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与天气
(一)锋面的形成和结构
气团的概念
1.气团
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天气
锋面的概念
2.锋面
锋面附近的天气
(二)锋面的分类与天气
类型
形成
天气变化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天晴、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起风、阴天、降水(发生于锋后)
天晴、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课堂教学设计表
章节名称
常见天气系统——锋与天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
学科
地理
授课班级
高一
授课时数
2
设计者
所属学校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通过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达到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反思、总结
本教学设计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特征、功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将多种视频、图示和动画的观察分析结合起来。
1.教学设计以“问题情境”贯穿始终,“南方雪灾”的形成,从问题导入到最后的小结,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2. 运用图解、多媒体画面,将“锋面与天气”这一抽象、无形的概念,变为具体、有形的图示,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突破了教学难点。3.学习身边的地理和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联系当地天气变化的实际,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尝试地进行天气预报。
天晴、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起风、阴天、降水(发生于锋前)
天晴、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1、情景创设、理论联系实际的策略:从众所周知的南方雪灾切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寻找、发现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已掌握的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运用地图传授地理基础知识,主动探究问题,锋面,及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3、探究式教学模式:把发现和认知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运用规律的学习来解释南方雪灾的原因,训练地理基本技能,同时尝试对本地在已知锋面行进的状态,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多种图示图表和动画的观察分析,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天气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天气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气团
了解
气团的性质
锋面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