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学时:81学时学分:4.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第三章藏象(20学时)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中基》教学大纲72学时

《中基》教学大纲72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形成与发展各历史阶段的重要典籍,杰出医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成就。

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概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思维过程与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辩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与时数] 课堂授课,3学时。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占2学时,其他1学时。

[目的要求]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

(三)阴阳的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

(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

(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形式。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的概念与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

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第一篇:《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供中职药剂专业使用)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药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法、中药学基础、方剂学基础等五个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对中医的理、法、方、药、病具有联贯性、统系性、完整性的初步认识。

掌握常用的中药和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医学理论和诊断方法,为以后学习和从事药剂专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常用中药与方剂名称、主要功效及汤剂煎服法等技能知识。

(2)理解中医药学基本诊断、治疗方法;中药与方剂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配伍规律及使用注意。

(3)了解中药来源、采制时间、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基本诊疗技能,规范、熟练、合理指导运用中药、方剂的能力指导其临床用药。

(2)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中医药学的学习,能正确认识中医药学重在理、法、方、药,培养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

(2)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树立热爱生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能力、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参考了解一、绪论(一)中医药学发展概况(二)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整体(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理解√√ 掌握√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思考与分析2.辨证论治(1)“症”“证”“病”(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3)辨证论治二、中医基础理论(一)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藏象学说1.脏腑(1)五脏(2)六腑(3)奇恒之腑(4)脏腑之间的关系2.精、气、血、津液(1)精(2)气(3)血√√√√√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挂图展示模型观察实体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4)津液3.藏象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1)说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3)指导临床诊断、用药(三)经络学说1.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1)经络的概念(2)经络系统组成 2.十二经脉(1)命名与分类(2)走向、交接与分布(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3.奇经八脉(1)督脉(2)任脉(3)冲脉(4)带脉4.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四)病因病机学说1.病因(1)外感病因(2)内伤病因(3)病理产物性病因2.病机学说(1)邪正斗争(2)阴阳失调三、中医诊法(一)四诊√ √√√√√ √1.望诊(1)全身望诊(2)局部望诊(3)望舌(4)望排出物(5)望小儿指纹2.闻诊(1)听声音(2)闻气味3.问诊(1)问寒热(2)问汗(3)问疼痛(4)问饮食(5)问睡眠(6)问二便(7)问小儿及妇女4.切诊(1)脉诊(2)按诊(二)辨证1.八纲辨证(1)表里辨证(2)寒热辨证(3)虚实辨证(4)阴阳辨证(5)八纲辨证的相互关系及运用2.气血津液辨证(1)气病辨证(2)血病辨证(3)津液病辨证√√√√√√√√ √√ √√√ √√挂图、图谱展示模型观察实体教学√ 案例分析讨论√ √√√ √ √√ √3.脏腑辨证(1)心与小肠病辨证(2)肺与大肠病辨证(3)脾与胃病辨证(4)肝与胆病辨证(5)肾与膀胱病辨证(6)脏腑兼病辨证(三)预防与治则1.预防(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2.治则(1)治病求本(2)扶正祛邪(3)调整阴阳(4)三因制宜四、中药学基础(一)中药的基本知识1.中药的采制(1)品种与产地(2)采集与储藏(3)炮制与制剂2.中药的性能(1)四气(2)五味(3)升降浮沉(4)归经(5)毒性3.中药的应用(1)配伍与禁忌(2)剂量与用法√√ √√√ √ √ √ √√ √√ √√√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挂图、图谱展示实物观察标本、模型观察案例分析讨论(二)常用中药1.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2)辛凉解表药2.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2)清热燥湿药(3)清热凉血药(4)清热解毒药(5)清虚热药3.泻下药(1)常用泻下药(2)其他泻下药4.祛湿药(1)祛风湿药(2)芳香化湿药(3)利水渗湿药5.温里药(1)常用温里药(2)其他温里药6.理气药(1)常用理气药(2)其他理气药7.理血药(1)活血祛瘀药(2)止血药8.补益药(1)补气药(2)补血药(3)补阴药(4)补阳药√√√√ √ √√√√√√√ √√ √ √ √√√ √ √ √9.化痰止咳平喘药(1)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2)其他化痰止咳平喘药10.消食药(1)常用消食药(2)其他消食药11.驱虫药(1)常用驱虫药(2)其他驱虫药12.安神药(1)重镇安神药(2)养心安神药13.开窍药(1)常用开窍药(2)其他开窍药14.平肝熄风药(1)常用平肝熄风药(2)其他平肝熄风药15.固涩药(1)常用固涩药(2)其他固涩药16.外用药(1)常用外用药(2)其他外用药五、方剂学基础(一)方剂基础知识1.方剂与治法(1)常用治法(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组成原则√√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讨论(2)组成变化3.剂型与用法(1)剂型(2)用法(二)常用中成药1.内科常用中成药(1)解表剂(2)泻下剂(3)清热剂(4)祛痰剂(5)祛湿剂(6)和解剂(7)祛暑剂(8)消导剂(9)温里剂(10)理气剂(11)祛风剂(12)祛湿剂(13)理血剂(14)补益剂(15)开窍剂(16)安神剂(17)固涩剂(18)驱虫剂2.外科常用中成药(1)外科用药(2)皮肤科用药(3)骨伤科用药3.妇科常用中成药4.儿科常用中成药5.五官科常用中成药√√ √√ √ √ √√ √ √ √ √ √√√√ √ √ √ √ √√ √ √ √ √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序号、单元题目(对应理论教学单元序号)二、中医基础理论(二)藏象:五脏六腑二、中医基本理论(三)经络:十二经脉三、中医诊法:教学内容1、挂图、实体认识中医的五脏六腑2、从案例分析说明脏腑功能1、模型展示:十二经脉分布循行规律2、实体教学:十二经脉在实体中的分布1、舌诊:模型与图谱教学要求学会√√√熟练掌握√√√√ √ √ √ √ √ √ √(一)四诊:舌诊、脉诊2、实体教学:寸口诊脉法四、中药:花类药物1.常用常用花类药物的药性 2.花类药物的常用剂量与煎服方法四、中药:矿物药物1.常用矿物药物的药性2.矿物药物的常用剂量、泡制与煎服方法五、方剂:配方1.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2.实际配方及掌握煎服方法五、方剂:中成药1、熟悉常用中成药2、能根据常见病指导用药四、教学大纲说明(一)适用对象与参考学时本教学大纲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使用,总学时为76个,其中理论教学64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供五年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中医临床涉外专业、中医妇产专业、针灸推拿专业、骨伤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医事法律专业本科使用。

课程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中讲授,教学中既要充分考虑到中医药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学生从高中阶段刚刚步入中医药殿堂在知识衔接方面的“断层”;又要全面(或系统)地展示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充分体现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目的和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级别。

“掌握”的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讲解,使学生达到彻底明了,并能用文字或语言顺畅的表述;“熟悉”的内容,要求教师予以提纲挈领的讲解,使之条理分明,使学生对此内容完全领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及其梗概;“了解”的内容,要求教师讲解概念及相关内容,使学生具有粗浅的印象。

目的: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在后期的专业课学习中,接触到以上内容时无陌生感,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学时分配教学总时数为78学时,其中理论75学时,实践教学(实验3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课程学时分配表1.教材(1)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主编:王键(供中西医结合专业用)(2)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孙广仁2.主要参考书(1)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5)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李德新主编.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四、课程考核形成性评价占30%,(包括考勤20%;论文50%;实验30%),期末成绩占70%。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一、绪论中医基本知识是中医学习的起点,是建立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基本知识,可以为将来深入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医基本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知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理论1.1 中医基本概念1.2 阴阳五行学说1.3 术语解释1.4 中医疾病观念1.5 中医体质辨识2. 中医诊断方法2.1 望诊2.2 闻诊2.3 问诊2.4 切诊3. 中医基本药物知识3.1 中药分类3.2 中药基本功效3.3 中药常用药物介绍3.4 药物相互作用4. 中医经络学4.1 经络的概念4.2 经络的分类4.3 经络的运行规律4.4 经络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5. 中医保健养生知识5.1 中医保健原则5.2 中医养生方法5.3 季节养生注意事项5.4 中医膳食调理三、教学要求1.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 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和发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

3. 加强中医基本知识与现代医学知识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传授基础知识,解释难点问题。

2. 实验操作: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

3. 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讨论交流:开展学术讨论,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1. 考试评价:定期组织考试,考核学生对中医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提问、互动等方面。

3. 作业评价: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价指标,评定学生成绩。

六、教学环境要求1. 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操作场所。

2. 配备专业的教学设备,如中医诊断仪器、药物研磨设备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前言《中医基础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供五年制中医本科及中西临床本科学习使用。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科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阐述各章内容。

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绪论目的:1.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2.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目的1.掌握气、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掌握五行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5.掌握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6.了解精气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学时:16学时(精气学说:1学时,阴阳学说:8学时,五行学说:6学时,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1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气的基本概念、精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概述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节五行学说概述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各自的特性;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调节;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中医基础理论》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一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神、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

了解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求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授各章内容,对重点、难点深入探讨,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安排一定时间辅导答疑。

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拟开设《中基》实验课,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课程结束时进行考/yaoshi/试,中间可以适当进行小测验。

本课程:81学时、4.5学分。

5※<教学内容>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二)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里理论的概念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二) 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和运用(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重点)五、《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五行的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熟悉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二)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难点、重点)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一)阴阳的概念(难点、重点)(二)阴阳学说形成的源流(三)阴阳属性的归类原则及特点(四)阴阳学说的概念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 阴阳的对立制约(二) 阴阳的依存互根(三) 阴阳的消长平衡(四) 阴阳的交感互藏(五)阴阳的相互转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二)说明人体生理功能(三)说明人体病理变化(四)用于疾病的诊断(五)用于疾病的防治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概念(一) 五行的概念(二) 五行学说形成的源流(三) 五行的特性(重点)(四)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一)五行相生(二)五行相克(三)相生与相克的关系(四)相生相克的异常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阐释人体生理功能(二)阐述五脏病理(三)用于疾病的诊断(四)用于疾病的治疗第二章藏象(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2、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3、掌握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特性及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4、掌握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5、掌握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6、掌握脏腑之间的关系7、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8、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梗概(二) 教学内容概说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涵义(重点)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三、脏腑的分类及主要区别(重点)四、五脏精气阴阳理论第一节五脏(重点)一、心(一)心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血脉2、主神志(1)精神意识思维活动(2)生命活动的总体现*心为火脏,喜动主明(二)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喜2.在液为汗3、合脉,其华在面4、开窍于舌5、心主夏附:心包二、肺(一)肺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2)主一身之气2、主宣发肃降3、通调水道5、朝百脉,助心行血、化血*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二)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忧2、在液主涕3、外合皮,其华在毛4、开窍于鼻5、肺主秋三、脾(一)脾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运化(1)运化食物(2)运化水湿2、主升清3、主统血*脾喜燥恶湿(二)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思2、在液为涎3、主肌肉、四肢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5、脾主长夏,旺于四时四、肝(一)肝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主疏泄2、主藏血*肝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二)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怒2、在液为泪3、主筋,其华在爪4、开窍于目(附:五轮)5、肝主春五、肾(一)肾的生理功能和特性1、藏精、封藏之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关系2、主水3、主纳气*肾主封藏,为水火之宅(二)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志为恐2、在液为唾3、主骨、生髓,其华在发4、开窍于耳及二阴5、肾主冬附:命门(难点)第二节六腑(重点)一、六腑的生理特性二、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一)胆:贮藏胆汁助消化,主决断(二)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降(三)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四)大肠:传导糟粕(五)膀胱:贮尿、排尿(六)三焦:(难点)1.六腑之三焦(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与气化(2)运行水液2.部位之三焦第三节奇恒之腑一、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二、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与脏腑和奇经的关系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重点)一、五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脾与肺;肝与肺;肾与肺;肝与脾;脾与肾;肝与肾。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大纲示例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大纲示例

教学大纲示例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总学时90 开课对象五年制中医、针灸专业前言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程讲授为主,可结合实验教学,以加深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体会。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简况。

【教学内容】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1、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学时分配课程说明及教学大纲填写基本要求1、请各院系参照示例及本院系所开课程填写课程说明和教学大纲,同一门课程,不同的课程编码需填写不同的课程说明。

2、同一个课程名,不同学时,不同的开课对象须填写不同的教学大纲。

3、课程库中曾开过而现在校生未开设的课程可以不填写课程说明及教学大纲,目前尚未开设的课程也可不填。

4、教学大纲前言部分主要对本课程作一简要介绍,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地位和作用。

介绍课程的教学方法等。

5、教学大纲目的要求填写中要明确了解、熟悉、掌握的不同层次。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课程实验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适用专业: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课程代码: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3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医用化学》等后续课程:《中医诊断》《方剂学》《中医内科》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临床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本课程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的的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疾病的防治及康复原则等,是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本专业所必须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并牢固树立热爱中医、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专业思想。

(二)课程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⑴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基本内容;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体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基本病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⑵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和生理联系;奇恒之府及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神与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精气血精液的相互关系;十二正经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气血流注;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疾病的病程演变;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⑶了解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形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中医学的养生和康复原则。

2.能力培养目标⑴能正确运用中医精气、阴阳、五行、藏象、体质等学说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⑵应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

⑶初步具备对常见典型病证进行辩证论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具备对后续中医课程的学习能力。

3.素质教育目标⑴巩固专业思想,树立热爱中医事业、献身中医事业的远大理想。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

全国统编七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2001年版)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大纲课程编号:01.021.0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开课(二级)学院:基础医学院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学分学时: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案以及自学讨论。

前期课程:无要求授课对象:医(七)、中西结合(七)、中基(七)、医药(七)、中医、针推、骨伤、中西结合、运动本科专业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论文、汇报),其中期末考试占%,平时成绩占%,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见附。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三个板块。

《中医学导论》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中医藏象学》主要论述人的形态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病因病机学》介绍了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 , ,. .大纲内容:一、前言【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基本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内容,为学习中医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案要求】教案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各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1 / 158并可适当安排小组讨论,以巩固课堂所学的重点内容。

教案过程中,要尽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提高课堂教案效果。

二、教案要求和内容、方法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了解中医药的起源。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教案内容】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教案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案以及自学讨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了解中医学与古代哲学的关系。

.掌握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一、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理解和掌握。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2. 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

3. 理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

4. 培养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学的历史与文化: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讲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气、血、阴阳、脏腑等,以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方式。

3.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详细介绍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四诊、八纲辨证、经络学说等,以及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病理等内容。

4. 中医学的方法论:讲解中医学的方法论,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以及中药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

同时,还要介绍中医学的预防和保健理论。

5.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探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包括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实践,以及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具体方法包括: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和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的实际操作,以及中药煎煮和针灸技术的实践训练。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和交流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要书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要书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纲要书一、引言本纲要书旨在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研究的基石,包含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核心原理。

教学纲要书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和研究的规划。

本纲要书适用于中医相关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

二、教学内容1. 中医基本概念: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的介绍和解释。

2. 中医理论体系:介绍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证候学和治疗原则等核心理论体系。

重点讲解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

3. 中医研究方法:讲解中医的临床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并对中医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进行介绍。

4. 中医文献与历史:介绍中医经典文献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讲解中医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背景。

三、教学目标1. 掌握中医基本概念:理解中医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理论和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建立中医思维方式。

2. 熟悉中医理论体系:掌握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证候学和治疗原则,能够进行中医辨证论治。

3. 具备中医研究能力:掌握中医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法,能够进行中医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4. 熟知中医文献与历史:了解中医经典文献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了解中医发展历史及其传统文化背景。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和概念。

2. 研究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中医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升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文献研究:指导学生研究和阅读中医经典文献,培养他们对中医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五、评估方法1. 平时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研究态度评估其掌握程度。

2. 考试评估:通过笔试和口试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论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3. 科研成果评估:对学生参与中医研究的成果进行评估,包括研究报告和论文成果的质量和创新程度。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和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

本文将围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展开探讨。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石,它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内容。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对于学生理解中医学说、把握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中医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框架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中医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阴阳五行学说等。

学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路。

2.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四诊法,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中医病因病机:包括中医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病因学说,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机,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4.中医治疗原则:包括中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的治疗原则,了解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方法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1.理论讲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

2.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

3.实践操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中医四诊法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4.讨论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四、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的优化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应不断优化,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1.注重实践教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应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人卫版.doc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人卫版.doc

中医基础理论
4. 掌握脑和女了胞的生理功能
5. 掌握脏与脏、腑与腑、脏和 腑、脏与奇Z 腑Z 间的关系
6. 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⑶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 系
3. 脾
⑴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⑵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 湿
⑶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 系
4. 肝
⑴生理功能:主疏汕;主藏血 ⑵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主升 发 ⑶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 系
5•肾
⑴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 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 气 ⑵生理特性:主蛰守位
(3)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 系
附:命门 第三节六腑
1. 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 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为奇 恒之腑z —
2. 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 纳腐熟水谷;生理特性:主通 降、喜润恶燥
3. 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 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4. 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 主传化糟粕、主津
5. 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 主贮尿排尿
6. 三焦:六腑三焦;部位三焦
(总体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 通道;上、屮、下三焦备自的功 能特点。

) 第四节奇恒之腑
奇恒Z 腑包括脑、髓、骨、脉、 胆和女子胞。

除脑、女子胞外 其它已在藏象屮介绍
1. 脑:髓海;主宰生命活动; 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以及 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2. 女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 儿;及其与脏腑、天癸、经脉的 关系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 脏与脏的关系
2. 腑与胎的关系
3. 脏与腑的关系
4. 脏与奇恒Z 腑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选用21世纪课程教材,第1版,李德新主编)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中医基础教研室前言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课间见习、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录导论 (4)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4)第一节气一元论 (4)第二节阴阳学说 (5)第三节五行学说 (5)第四节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5)第二章脏象 (6)第一节脏象学说概论 (6)第二节五脏 (6)第三节六腑 (7)第四节奇恒之腑 (7)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7)第三章气﹑血﹑精﹑津液 (7)第一节气 (8)第二节血 (8)第三节精 (8)第四节津液 (8)第五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9)第四章经络 (9)第一节经络学说的概述 (9)第二节十二经脉 (9)第三节奇经八脉 (9)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9)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9)第五章体质学说 (10)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 (10)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10)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10)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10)第六章病因 (10)第一节外感病因 (10)第二节内伤病因 (11)第三节病理产物 (11)第四节其他病因 (12)第七章病机 (12)第一节发病原理 (12)第二节发病类型 (12)第三节基本病机 (12)第四节脏腑病机 (13)第五节疾病的传变 (13)第六节疾病的转归 (13)第八节养生与防治 (13)第一节养生 (14)第二节预防 (14)第三节治则 (14)参考书目 (15)学时分配 (16)教学内容导论【目的要求】1.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编委会2001年9月28日通过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2001年10 月23日审定前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大纲,既充分考虑了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充分体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了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本课程按90学时设计。

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不得少于72学时。

实验课及其所用学时可由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安排。

正文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

中医基本知识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本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员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神,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本课程教学内容以基础为主,在药物、方剂学、常见病中选择有代表性的药物、方剂和病种进行重点讲解,为今后自学中医和进行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了解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熟悉中医学四大经典着作及其基本内容;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内容:简要说明原始保健知识和医药技术的积累以及医学理论的确立;重点讲授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学四大经典着作的基本内容;阐明中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界和社会重点讲授中医学“证”的含义、辨证和论治的概念及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了解阴阳学说是古代一种哲学思想,它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它基本上反映了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一般规律;要求重点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和在医学上的应用;内容:重点说明阴阳的对立、依存、消长、转化、平衡、不平衡的相互关系;了解事物、人体分属为阴阳的一般规律;第二节五行学说目的要求:了解五行相生相克和相乘相侮的基本概念;自学第三章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第一节脏腑目的要求:了解脏腑的形成及特点,中医脏腑的概念,脏与腑在功能上的区别,重点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了解六腑特别是胃的功能;内容:1.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重点讲授五脏的生理功能;2.六腑的主要功能;3.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第二节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1.了解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2.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其生成与作用内容:重点讲授精、气、血、津液的概念及其作用;第四章病因病机目的要求:了解中医致病学的发病特点及病因分类方法,重点掌握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了解七情和脏腑的关系;了解痰饮、瘀血的形成,重点掌握症状特点;内容:阐述致病因素的概念及疾病发生的机理,主要解决致病因素与发病的关系;重点阐述风、寒、暑、湿、燥、火的概念注意讲清楚六气与六淫的区别,性质及致病特点;了解痰饮、瘀血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了解喜、怒、忧、思、悲、恐、惊对脏腑的影响,及其发病学上的重要性;第五章四诊目的要求:掌握四诊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舌诊和脉诊的特点;闻诊、问诊自学;内容:望诊:了解神、色、形态的诊断,重点讲授舌和苔的变化及主病,察舌的注意事项;切诊,脉诊:包括脉诊的意义,切脉的部位和方法,病脉与主病,介绍常用脉象,其中以浮、沉、迟、数、弦、细、滑、结、代、促等脉为重点;第六章辨证第一节八纲辨证目的要求:重点掌握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概念及症状特点;内容:重点讲授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基本证候;第二节脏腑辨证目的要求:了解五脏及胃辨证的重要意义,重点掌握五脏及胃辨证的依据及主要脉证;内容:心的病理变化多表现在血液运行障碍和神志活动异常;心病虚证有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实证有心火炽盛、心血瘀阻、痰火扰心、痰迷心窍等证型;重点掌握心病虚证及心血瘀阻的证型;肝的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肝的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肝病虚证,有肝阴、血虚,实证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胆湿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寒凝肝脉;重点掌握肝阴、血虚,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胆湿热证型;脾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脾失健运及血失统摄,脾病虚证有脾阳、气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实证有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病虚证有胃阴虚;实证有胃火炽盛,食滞胃脘;重点掌握脾阳、气虚,中气下陷,脾胃湿热,胃阴虚证型;肺的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呼吸功能异常和水液失调等方面;肺病虚证有肺气、阴虚;实证有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燥邪犯肺,痰热壅肺,痰湿阻肺;重点掌握肺阴虚,痰热壅肺,痰湿阻肺证型;肾的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肾精封藏不固,水液代谢失调,生长生育、生殖的异常和气不摄纳等方面;肾病多为虚证,有肾阴、阳虚、肾虚水泛,肾不纳气,肾气不固,肾精不足;重点掌握肾阴、阳虚证型;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目的要求:了解并掌握治疗病症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内容:阐明八法的意义和作用,重点讲授治疗原则,了解八法的基本概念;第八章中药目的要求:初步掌握中药的性味、功能和应用;重点讲解常用药物的性味功用;内容:1. 总论介绍中药的功效主治四气、五味、归经,应用配伍、禁忌、用量;2. 各论采用分类,归纳,对比的形式,重点讲授常用中药的药用部分,处方用名,性味功效应用等,以功效为重点;重点掌握柴胡、菊花、茯苓、茵陈、金银花、生地、黄芩、黄连、黄柏、山楂、大黄、贝母、杏仁、陈皮、香附、川芎、丹参、桃仁、三七、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等中药:了解麻黄、桂枝、防风、薄荷、连翘、独活、藿香、泽泻、木通、金钱草、半夏、熟地、沙参、麦冬、附子、杜仲、鹿茸等中药;第九章方剂目的要求:重点掌握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和主治;了解方剂的定义和分类;内容:重点讲授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和主治,了解用法与方歌;1.麻黄汤2.银翘散3.独活寄生汤4.茵陈蒿汤5.逍遥散6.大承汤7.二陈汤8.理中丸9.补阳还五汤10.四君子汤11.四物汤12.生脉散13.六味地黄丸第九章常见病诊治目的要求:熟悉常见病辨证论治的基本规范;熟悉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内容:重点讲解感冒、咳嗽、心悸、胃痛、泄泻、头痛、消渴的中医辩证分型施治和临床用药加减;附:授课时数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供中医、中西医、针推、中医骨伤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前言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与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熟悉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木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3、了解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要点】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1、中医学的基木概念及其学科属性(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目的要求】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的基木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木内容;3、掌握五行的基木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木内容;4、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木内容以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目的要求】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概念的形成;3、掌握占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要点】精、气的基木概念,哲学上的精气概念与中医学中精气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I学时【教学内容】1、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木概念(1)精的基木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2)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2、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木原精气构成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及其形式;气化的概念与形式;(3)精气是天地力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力物得以相互感应;(4)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叙述作为一种思维方法,精气学说在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对中医学整体观念形成的影响。

第二节阴阳学说【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木概念;2、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3、了解阴阳概念的形成过程;4、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5、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要点】1、阴阳的基本概念包括阴阳的含义,事物阴阳属性;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平衡;【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1、阴阳的概念(1)阴阳的基木概念包括阴阳概念的源流;(2)事物的阴阳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木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包括阴阳相互对立、制约和排斥;(2)阴阳互根互用包括阴阳相互依存、互生互用;(3)阴阳交感与互藏升降交感的概念、机理和意义;互藏的概念与意义;(4)阴阳消长阴阳消长的概念与形式;(5)阴阳转化阴阳转化的概念、机理与形式;(6)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日和的概念及意义;阴阳平衡的概念及维系机制。

概括叙述阴阳运动规律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五行学说【目的要求】1、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2、掌握五行的特性;3、掌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4、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5、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是在病理和防治原则方面的应用。

【教学要点】1、五行的基木概念包括五行的含义、五行的特性、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2、五行学说的基木内容包括玉•.行的相生、相克与制化,一五行的相乘、相侮与母了相及;【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1、五行的概念(1)五•行的基本概念包括一五行概念的源流;(2)五性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稽;金曰从革;水曰润下;(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归类的依据、方法和结果(构成五行系统)。

2、玉:行学说的主要内容(1)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概念、次序;母了关系及所胜与所不胜关系;(2)一五行制化和胜复各日的概念、规律和意义;(3)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概念、次序、形成原因和相互关系;(4) .五行的母了相及母病及了;了病及母。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筒要叙述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削释人体五脏的生理特性,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2、了解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

【教学时数】自学【教学内容】1、注重宏观观察;2、注重整体研究;3、擅长哲学思维;4、强调功能联系。

第二章藏象【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木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2、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3、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性;4、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7、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教学要点】藏象的概念,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数】17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对内脏的分类方法;2、掌握五脏精气阴阳的含义及其逻辑关系;3、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教学要点】藏象基本的概念,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以及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1、藏象的基本概念;2、藏象学说的形成;3、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构成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并与自然环境相通应;4、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5、一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第二节五脏【目的要求】1、掌握心、肝、牌、肺、肾各日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2、了解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3、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教学要点】心、肝、脾、肺、肾的主要生理功能、生理特性以及一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1、心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2)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3)心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附:心包。

2、肺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2)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主宣发与肃降;(3)肺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3、脾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2)生理特性脾气主升;喜燥恶湿;(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4、肝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2)生理特性肝为刚脏;主升发;(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5、肾概说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

(1)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

(2)生理特性主蛰藏。

(3)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附:命门第三节六腑【目的要求】1、掌握六腑在受纳和传化水谷的过程中食物及其残浒必须通过消化道的七道门户“七冲门";2、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性。

【教学要点】“七冲门”,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各自的生理功能以及胃与三焦的生理特点。

3学时【教学内容】概说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

1、胆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胆的两重性;2、胃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生理特性:主通降,喜燥恶湿;胃气的概念;3、小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4、大肠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5、膀胱形态部位;生理功能贮尿排尿;“津液藏焉”;6、三焦六腑三焦(有形之实体,是水液由肠道渗入膀胱的通道);部位三焦(总体功能: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泯,下焦如渎;辨证三焦(温热病与湿热病辨证之纲领)。

第四节奇恒之腑【目的要求】1、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2、了解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以及女了•胞与脏腑经咏的关系。

【教学要点】脑与女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以及与脏腑的关系。

【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本节只介绍脑及女了胞,其他如脉、骨、髓、胆已经在五脏六腑中讨论。

1、脑形态部位为施海,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与脏腑精气的关系;2、女子胞形态部位;主要生理功能发生月经,孕育胎儿,与脏腑、天癸、经脉的关系。

附:精室。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目的要求】1、掌握脏与脏、脏与腑之间的关系;2、了解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点】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2、腑与腑之间的关系;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4、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目的要求】1、熟悉精气血津液神的基本概念;2、掌握精的生成、功能;3、掌握气的生成、运行、功能;4、熟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的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5、掌握血的生成、运行和功能;6、掌握津液的代谢和功能;7、掌握神的生成、内容和作用;8、了解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点】精、气、血、津液、神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输布和主要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