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各地名的由来
人文历史命名的地名
人文历史命名的地名人类历史悠久,文明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之久。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为了纪念重要的人物、事件或者表达对自然环境的敬畏,纷纷赋予地名以具有人文与历史意义的名称。
这些地名既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回忆,也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思想。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由人文历史命名的地名,并探讨命名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一、长安:古代帝都的代表长安,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北部,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首都。
早在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长安就是中国第一座以政治、经济和文化为中心的大都市。
后来,唐朝将其设为都城,并成为东方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长安这一地名寓意着稳定、繁荣和权力的象征,它见证了中国多个王朝的兴衰。
二、雅典:西方文明的摇篮雅典,位于希腊中部的半岛上,曾是古希腊世界最强大的城市国家之一。
雅典以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和知识产出而闻名于世。
这座城市是西方哲学、政治、文学和艺术的发祥地。
人们赋予雅典这个地名,旨在将城市与其不朽的文化遗产相联系,同时也强调了雅典作为西方文明的摇篮的历史地位。
三、巴黎:浪漫与文化的象征巴黎,位于法国中北部的塞纳河畔,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巴黎以其浪漫的氛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全球。
这座城市的地名来源于古代的巴黎人部落,后来在中世纪发展成为法国的首都。
巴黎的地名代表了这座城市的个性和独特性,也将其与法国的历史相联系。
四、开罗:古老的埃及之都开罗,位于埃及尼罗河下游,是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
开罗这个地名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曾是古代埃及的首都,并成为阿拉伯帝国的重要城市。
开罗这一地名有可能源自埃及语中的“Al-Qahir ah”,意为“征服者”。
这座城市的地名寓意着力量和征服,呈现了埃及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五、雅典娜:希腊神话中的女神雅典娜,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也是雅典古城的守护神。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神话人物,在世界各地给许多城市以雅典娜的名字命名。
例如,美国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就拥有“雅典娜城”这一地名。
陕西地名
那么,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陕西各地地名
陕西省名、九个市名、八十六个县名的来历那么,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陕西各地地名由来[最新]
陕西各地地名由来陕西各地地名由来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歧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
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l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甘泉县一名得于该县的美水泉。
隋炀帝曾以此泉水煮名茶,甘甜醇香,于是赐名甘泉,隋唐肘作为里室的专用贡水。
延安是中国石油的故乡,宋时,沈括在延安发现了石油,并命名为“延州石液”,最早提出石油的概念。
西安有趣的地名故事
西安有趣的地名故事
西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许多有趣的地名故事。
这些地名不仅仅是简单的标识,它们背后还隐藏着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文化。
首先,我们来说说“碑林”。
这个地名听起来就像是许多石碑聚集的地方,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在古代,这里曾经是一片丛林,里面有许多石碑。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碑林”,这是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有汉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圣教序》。
因为这里有许多珍贵的石碑,所以人们就将这个地方称为“碑林”。
接下来是“回民街”。
这个地名的由来与西安的回族居民有关。
在古代,这里是回族人的聚居地,因此得名“回民街”。
如今,这里已经发展成为西安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化和美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还有一个有趣的地名是“大雁塔”。
这个地名的由来与唐僧玄奘有关。
相传,唐僧在取经过程中,曾经在这里停留并修建了一座塔,名为“大雁塔”。
这座塔至今仍屹立不倒,成为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除了以上这些地名故事外,西安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地名。
比如“钟楼”、“鼓楼”、“骡马市”等等。
每一个地名都有其独特的背后故事,让人不禁想要探寻。
总的来说,西安的地名故事丰富多彩,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地名不仅仅是简单的标识,更是这座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
洛南县,原名雒南县,隋朝设雒南县,因在雒河之南而得名。雒字生辟,1964年改为洛南县。
佳县,原名葭县,县境内有芦川,芦丛生。古人把苇牙叫葭,出穗前叫芦,出穗后叫苇。宋朝筑城叫葭州。葭字生辟,1964年改为佳县。
西安:
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汉中:
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地赴秦岭巴山之间。西接甘肃,南邻四川,整个地区兼跨汉江、嘉陵江两大流域·并形成冲积形谷地平原,即汉中盆地。汉中之名始于公元312年秦惠文王“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因地处汉江中游,故名汉中。元代蒙古军占汉中,为了切断汉中地区与成都地区的联系,让四川“无险可守”,将汉中并入关中,至此汉中开始隶属于陕西省。汉中是一个典型的行政区划(西北地区)与自然区划(西南地区)不一致的城市:无
咸阳:
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也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渭南:
渭城之名,始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公元360年),以县城在渭河南岸得名。唐时仍沿用此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即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河在咸阳穿城而过,不但留下了“渭城”之名。而且还留下了古渡美景。当年作渭河之滨,有高楼叫清渭楼,唐人许浑登此楼,感慨大自然的美丽及人生的跌宕,他写道:“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清代河东盐运使朱集义亦写诗赞道:“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江上丈人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
陕西各县的名称由来
陕西各县的名称由来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
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
陕西各县名称的由来,原来眉县是这样来的……
陕西各县名称的由来,原来眉县是这样来的……陕西各县的来历户县:原名鄠县为夏代有扈氏居地,秦朝置县。
“鄠”字生辟,而且专用,1964年改“鄠”为户,称户县。
周至县:原名盩厔县,峰廻为盩,水曲为厔,根据其地貌、地形特点命名为盩厔,汉武帝设盩厔县,盩厔生辟字,并切专用,1964年改为周至县。
千阳县:原名汧阳县,因汧水得名。
北周设汧阳县,汧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千阳县。
眉县:原名郿县,秦朝设县,郿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眉县。
礼泉县:原名醴泉县,县北有泉水甘美如醴,北周置醴泉宫,隋朝设县,醴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礼泉县。
彬县:原名邠县。
古豳地是周人祖先公刘的居地。
西魏置豳州,唐开元十三年改为邠州,1913年改为邠县。
邠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彬县。
旬邑县:原名三水县,1914年因和广东三水县重名,改为栒邑县,因县北有栒邑塬,盛产栒木而定为栒邑县。
栒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邑县合阳县:原名郃阳县,战国时魏文侯筑合阳城,秦朝设合阳县,汉朝因县在郃水边改郃阳县,郃字生辟,1964年改为合阳县。
勉县:原名沔县。
汉朝设置沔阳县,后为沔县,因境内有沔水而得名。
沔字生辟,1964年改为勉县。
旬阳县:原名洵阳县,晋朝设置洵阳县,因县城在洵水之阳而得名。
洵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阳县。
洛南县:原名雒南县,隋朝设雒南县,因在雒河之南而得名。
雒字生辟,1964年改为洛南县。
佳县:原名葭县,县境内有芦川,芦丛生。
古人把苇牙叫葭,出穗前叫芦,出穗后叫苇。
宋朝筑城叫葭州。
葭字生辟,1964年改为佳县。
富县:原名鄜峙县是黄帝祭天的地方,县境内有鄜水而得名鄜县。
鄜字生辟,1964年改为富县。
澄城县:春秋时期晋国设置徵邑,西汉设徵县,徵、澄二字音近,后来讹徵为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设为澄城县。
宁强县:原为宁羌县,该地区古代为氐、羌人居住区,宋代设三泉县,元代设大安县,明代设宁羌卫后改宁羌县,1913年,民国政府取“羌地永宁”之意,改为宁羌县,1942年元旦改为宁强县。
安康地名的由来
其实以前安康不叫安康,它叫做金州:金州夏代属梁州,商、周时,先成庸国的封地,史称“上庸”,后属楚国、秦国。
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在金州设西城县,首置汉中郡,设在西城。
从此,金州成为陕西省国土的组成部分。
汉承秦制,在金州设汉中郡治,下设五县。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郡治迁移至汉中南郑县。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占汉中,分汉中郡东部即金州市为西城郡。
曹魏、西晋设魏兴郡,辖七县。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改安阳县为安康县,“安康”之称始于此。
据《兴安府志》载: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将安阳县更名为安康县,“安康”从此得名。
其实以前安康不叫安康,它叫做金州:金州在夏代属于梁州的一部分。
据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记载,将全国分为九州,《尚书·禹贡》:“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唐代学者认为梁州为今汉中、安康、商洛一带。
-----找资料证明商周时期,安康成为庸国的封地,史称上庸,为“群夷之国”。
商朝建立政权后,对周围的部族大加征讨和掠夺,汉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幸免。
在武王伐纣的战役中,庸人参加,并能征善战。
西周时期,曾破昭王胶船,使昭王君臣溺死于汉水。
后来穆王、宣王相继南征,均无功而返。
后王室衰微,郡国兼并,东周安康隶楚、隶蜀、隶秦,更变频繁。
这一带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并。
据《太平寰宇记》载:“金州于战国为楚地,附庸地,后为楚所灭,复为楚地”。
据《尚书。
牧誓》记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会同巴师八国,共同伐纣,战于牧野。
庸国位居八国之首。
春秋中期,“唯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
春秋战国时期,安康处“秦头楚尾”,地扼南北要冲,公元前611年,庸国趁楚国灾荒,起兵东进,不料反被楚庄王联合西部的巴国、秦国所灭,国土被楚、秦、巴三国瓜分。
陕西汉中名称的由来
陕西汉中名称的由来汉中的来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是因汉水得名,即被水所绕之意。
但后来研究汉中地方史的人,都无法解释,便生出许多臆测。
其实最早的汉中并不是现在的汉中,而是另有所指。
汉中盆地最先称为褒国,再就是南郑县了。
公元前451年秦国从蜀国手中夺取了汉中,秦国已实行县制,在此设立南郑县。
南郑县的名字取得,是因为当年西戎入侵,部分郑国人南奔来汉中,聚居在此,因与秦人有乡党之谊,便以南郑来命名。
秦国为了巩固和加强南郑的军事力量,派左庶长修筑了南郑乡城,其址就在今汉中市,这个地方历史上一直称南郑,后来才移到今天的周家坪。
公元前441年蜀利用秦国在南郑立足未稳的机会,重新夺回南郑。
蜀王封弟弟苴侯于汉中,称蒯萌王。
公元前387年秦从蜀人手中重新取得南郑。
公元前316年秦以南郑为基地,取道五丁关、金牛道灭了蜀。
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即今天川陕公路沔县至剑门一段。
途中以金牛峡、五丁关等处最险。
金牛峡、五丁关一带为石炭岩地质,崖峻谷深,谷状多呈V形;五秦人不知入蜀道路,假意送给蜀王能粪金的石牛和珍宝美女,蜀王贪婪成生,就派手下五大力士——五丁,一路开山通路将石牛运回国内。
秦人尾随五丁之后,灭了蜀国。
这条路便称为金牛路。
在宁强境内仍有金牛峡、五丁关、金堆铺、烈金坝等与传说有关的地名。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民富国强,已有并吞天下之志。
灭巴蜀后安顿好了后院,着手进一步蚕食楚国。
公元前312年秦夺取楚丹江流域,又败楚汉中,置汉中郡。
楚汉中郡在什么地方呢?《战国策》苏代对燕王说: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月至五渚。
夏水是一条河流,源出湖北竹山地区,有三条,在江夏入汉。
《史记正义》引《括志地》说:房陵即今房州房陵县,古楚汉中郡地也。
房陵县即今湖北房县,属竹山地区。
汉中即指今湖北竹山地区,其地理上正被汉江和沧浪水所围,沧浪水又称汉水,所以被称为汉中。
此地正是秦头楚尾。
汉中是一片连接巴蜀的山地,是江汉平原即楚国内腹的一道屏障,因处秦头楚尾之地,成为楚秦、楚巴的争夺焦点。
以陕西省为例探索古今县的命名的某些规律(中)
以陕西省为例探索古今县的命名的某些规律(中)江西地名研究二、有关人事方面的命名(1)用以表示祥瑞或祈福的命名以表示祥瑞或祈福命名的县,为数至伙,竟多至八十五处。
这显示出历代封建王朝希冀长治久安的愿望。
这样的县名迄今仍有十余个沿袭使用。
这是长安、凤翔、宝鸡、麟游、扶风、绥德、安康、宁陕、镇安、定边和靖边。
这里还应该包括西安。
西安为明清两代府名,现在仍以之作为市名。
为府为市,皆不同于一般的县。
不过习用已久,与县名颇相仿佛,所以这里也可附带论及。
西安置府虽为明初事,其名实本于元代的安西路。
安西、西安名字颠倒,仍都显示希望一方安定的意思。
长安设县自西汉初年开始,设县以前,长安仅是秦时乡聚的名称。
然秦始皇帝之弟成蟜封为长安君,则已非普通的乡聚,更何况入汉之初还保存有秦时的离宫,是这县的命名正如其字面上所显示的具有长治久安的意义。
凤翔置县为唐时事,当时与县并置的还有凤翔府。
凤翔府辖有岐山县。
据往古传说,歧山之上曾有凤凰飞鸣。
府县名称的取义,皆当在此。
宝鸡亦唐时所设的县。
据说春秋时期,当秦文公之世,有陈宝鸡鸣之瑞,故以为名。
麟游也是唐时所置的县。
据说就在唐时,这个县内曾经获得白麟,因而就添置了这个县。
扶风,本是汉时的右扶风,与郡同为一级。
唐时改为县名。
汉时,右扶风与京兆尹,左冯翊同称为三辅。
京兆为京师所在地,冯翊是翊辅京师,扶风则是扶持风化。
这自然是当时王朝一种期望了。
后来由郡一级的名称改为县名,意义还应该是一样的。
绥德县本为西魏所置县,历隋至唐皆因而不改。
此绥德县当在今清涧县境,与今绥德县不同。
今绥德县是由明清时的绥德州改称的。
而明清时的绥德州又是沿袭唐代的绥州。
唐初始建这个州是因为“百姓归化”。
由州及县,含意应该是相仿佛的,显示出当时王朝对当地绥靖安抚的意思。
安康县和绥德县一样,也是历经变迁的。
今安康县是清代初年作为兴安府治而设立的。
在此以前本来还有一个安康县,在今县之西汉阴县境。
这个旧县是西晋时设置的。
古老的陕西县名文化
古老的陕西县名文化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之一。
有近百个县市,他们的得名,都有着有趣的轶闻和传说,而且有规律可循。
陕西县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有以山水阴阳之说命名的。
如:白水县、白河县、延長县、延川县、柞水县等就是以其境内的河流得名的。
岐山县、横山县、太白县、黄龙县等则是因其境内山脉得名的。
甘泉县、石泉县、礼泉县等都是因为境内有名泉得到的。
有以地形地貌命名的。
据西汉《春秋,谷梁傅》记述:"水北为阳(水南为阴),山南为阴(山北为阴)"的地名命名原则,如千阳县(千水之阳),泾阳县(泾水之阳)、华阴县(华山之阴)、汉阴县(汉水之阴)、合阳县(洽水之阳)、山阳县(苍龙山之阳)、略阳县(象山之阳)等等。
而咸(咸,都是的意思)阳市,既在水北,又在山南所以叫咸阳。
有以故国、封地命名的。
如韩城县西周春秋时为韩国所在地。
户县夏代是有扈氏的封地,遂以韩城县和户县为县名。
大荔县是大荔戎族封地。
所以以大荔为县名。
淳化县以北宋太宗年号"淳化”得名。
宜川县原名义川县为避宋太宗赵艺义讳改称宜川县。
有以神话传说命名的。
如宝鸡县(市),相传秦文公在此打猎,天降陨石,金鸡齐鳴,视为祥瑞,遂得名宝鸡。
凤翔县,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笛,引来善吹簫的华山隐土?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屬,后乘风飞翔而去,故得名凤翔县。
麟游县相传隋义宁二年(617年)在仁寿宫大殿突现白麟(大鹿)游观,故置麟游县。
有以为历史人物命名的。
如吴旗县本名吴起镇相传战国时魏将吴起曾在此驻军得名。
有以安居乐业等美好愿望命名的。
如安康县,长安县,西安市-安塞县、定边县,绥德县,富平县、宁强县、镇巴县、城固县等。
有以陵墓得名的,如乾县、黄陵县、吴堡县。
以庙得名的有留坝县。
以植物命名的有榆林市,神木县。
以动物命名为有丹凤县、凤县。
有以水声雄关命名的潼关县。
以官名得名的西乡县,扶风县。
有叹爱情故事命名的如:周至县平利县等。
陕西县名呈五光十色的文化光彩,使人为陕西悠久的文明传统而惊叹不己。
陕西县名的变迁和来历
陕西县名的变迁和来历【西安老城墙照片】陕西县名的变化1、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第23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人民日报》1月31日公布。
1964年2月4日国务院发出同意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化字问题请示的通知。
国家文字改革委先后四批共推行517个简化字。
简化字的实行引起了陕西13个县名字的改变。
(1)户县。
原名鄠县为夏代有扈氏居地,秦朝置县。
“鄠”字生辟,而且专用,1964年改“鄠”为户,称户县。
【民国…鄠‟户县】(2)周至县,原名盩厔县,峰廻为盩,水曲为厔,根据其地貌、地形特点命名为盩厔,汉武帝设盩厔县,盩厔生辟字,并切专用,1964年改为周至县。
【1898年周至县】(4)眉县,原名郿县,秦朝设县,郿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眉县。
【如有本县老照片,请关注后发给小编,谢谢!确认后有稿费!】(5)礼泉县,原名醴泉县,县北有泉水甘美如醴,北周置醴泉宫,隋朝设县,醴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礼泉县。
【1907年9月10日礼泉照片】(6)彬县,原名邠县.古豳地是周人祖先公刘的居地.西魏置豳州,唐开元十三年改为邠州,1913年改为邠县.邠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彬县.【彬县大佛寺】(7)旬邑县,原名三水县,1914年因和广东三水县重名,改为栒邑县,因县北有栒邑塬,盛产栒木而定为栒邑县.栒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邑县.【西北野战军进入旬邑县】(8)合阳县,原名郃阳县,战国时魏文侯筑合阳城,秦朝设合阳县,汉朝因县在郃水边改郃阳县,郃字生辟,1964年改为合阳县.【合阳县老照片】(9)勉县,原名沔县.汉朝设置沔阳县,后为沔县,因境内有沔水而得名.沔字生辟,1964年改为勉县.【古战场阳平关,今勉县】(10)旬阳县,原名洵阳县,晋朝设置洵阳县,因县城在洵水之阳而得名.洵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阳县.【旬阳县老照片】县.【洛南县城的变迁】(16)汉阴县,唐至德三年(公元757年)设立汉阴县,因县城在汉江南岸,故叫汉阴。
陕西地名
陕西地名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歧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
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l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甘泉县一名得于该县的美水泉。
隋炀帝曾以此泉水煮名茶,甘甜醇香,于是赐名甘泉,隋唐肘作为里室的专用贡水。
延安是中国石油的故乡,宋时,沈括在延安发现了石油,并命名为“延州石液”,最早提出石油的概念。
1907年9月10日,在延川县打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被命名为“延一井”。
西安地名典故
西安地名典故西安,是一座充满着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城,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丰富的典故和故事。
从古至今,西安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曾经是十三朝古都,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
西安的名字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坐落在关中平原的西北部,因此得名为西安。
相传早在周朝时期,西安就是周朝的都城镐京,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而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定都咸阳(今西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奠定了西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西安的地名典故也与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西安兴庆宫,这里曾是唐代皇宫所在地,是唐玄宗李隆基宠爱杨贵妃的地方。
在这里,杨贵妃与唐玄宗相恋,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
兴庆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西安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西安还有一个著名的地名典故——大明宫。
大明宫位于西安市区南部,是唐代皇宫,规模宏大,气势恢宏。
大明宫是唐代皇帝的宫殿,也是政治、文化和军事中心,是唐朝的象征之一。
在大明宫遗址上,可以看到唐代宫殿的遗迹,感受到唐代的繁荣与辉煌。
除了皇宫,西安还有一座著名的建筑——钟楼。
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钟楼,也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钟楼高达36米,建筑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每到黄昏,钟楼上的钟声悠扬回荡,让人仿佛穿越时光,感受古代的氛围。
不仅如此,西安的地名典故还包括了许多古老的街巷和历史遗迹,如回民街、小雁塔、大雁塔等,这些地方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回民街是西安著名的美食街,也是回民聚居的地方。
这条街道保存了大量传统的回民建筑风格,有着丰富的回民文化。
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地道的西安美食,感受到浓厚的回民风情,体验到不一样的西安。
小雁塔和大雁塔是西安的另外两个著名景点,分别位于城市的东北和西北,是唐代的古建筑,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
西安为什么叫西安?西安名称来历
西安为什么叫西安?西安名称来历
西安一名的由来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
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西安行政图
西安在西周时称“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周朝时期的西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行都公”,因为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作为“大兴城”。
秦朝的阿房宫仿建
唐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拓展知识:西安各地名的由来
西安各地名的由来湘子门那是原来八仙之一韩湘子修炼成仙的地方。
传说原来韩湘子在洒金桥碰见铁拐李和吕洞宾受到点化之后就来到湘子庙修炼。
后来就在这里得道了。
之后他修行的这个地方就被后人盖了一座庙叫湘子庙。
粉巷叫“粉巷”,是因为这里自盛唐时期就是长安城内有名的烟花柳巷,这里的“粉”取青楼歌女们“涂脂抹粉”之意。
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时常到粉巷与歌女们把酒言欢,推心置腹。
东木头市此街宋代时称菜市,金时称草场。
明时这里成为府城的木头市、枋板市,故更名为木头市。
明末,因其与聚居木器作坊的西木头市相对,改称为东木头市。
东厅门因清代咸宁县在东,称为东县,当时清军厅同知署和咸宁县初级审判、检察两厅设于此街,故得名东厅门。
早慈巷位于今儿童公园东墙外,南起西举院巷东口,北至香米园南巷,长409米。
因靠“贡院”考场,为防止越墙舞弊,在院墙头插满枣刺而得名枣刺巷。
1917年雅化为早慈巷,1966年曾改名为富强巷,1972年恢复原名。
牌楼巷位于西门里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西举院巷西口,长157米。
因巷南口有贡院牌楼而得名。
1966年曾改名为反帝巷,1972年恢复原名。
洒金桥为南北纵街,南起大麦市街北口,北至莲湖路中段的老关庙十字正南,长800米。
在南宋和元代称为铁炉街,明代改为铁炉坊,清末以沙姓人住此街北段,得名沙家桥,后改为洒金桥。
1966年曾改名为前卫路中段,1972年恢复原名。
北马道巷明代困巷内中部有一上城墙的坡道名为马道,相对南马道巷而得名北马道巷。
1966年曾改名为联盟巷,1972年将玉祥门以南恢复为北马道巷,北部仍称为联盟巷。
教场门清初沿明代教场建有抚标教场(抚标:清代称巡抚所直辖的绿营兵为抚标;教场:操练和检阅军队的场地),故名教场门。
竹笆市为南北纵街,位于西大街鼓楼什字南端,南起南院门,北至西大街,长417米。
明代此地商市集中,有瓷器市、鞭子市、竹笆市、书店、金店等,而以买卖竹器最具规模,故名竹笆市。
五味什字为东西横街,东起南院门,西至五星街,长290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各地名的由来
★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
据《国语》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
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召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周公管辖。
★秦:陕西省的简称,因陕西在战国时期为秦国地而得名。
★三秦:秦朝灭亡后,项羽把泰国之地分封给三个降将。
封章邯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都废丘(今兴平市内);封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都栋阳(今临潼北);封董翳为翟王,统治上郡(今陕北地区),都高奴(今延安市东北)。
故陕西又称“三秦”。
★关中:因位居众关之中而得名。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曰;“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
” 西安:元代时称奉元路。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朝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这是“西安”这一名称首次在历史上的出现。
★临潼:因县城东有临水、西有潼水而得名。
★华阴:因在华山的北面,山北为阴,故名。
★韩城:是东周春秋时韩国故地。
因市西有韩原,周代为韩侯国,有古韩城,故名。
★咸阳:据《元和郡县志》解释;山南曰阳,水北也称阳,而咸阳正是地处九骢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泾阳:因位于泾水之北,水北为阳,故为泾阳.
★兴平:西周时称犬丘,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这里驻扎了兴平军,因以县名。
★礼泉:秦为谷口邑,汉为谷口县。
据《太平寰宇记》载;在今县东三十里处,汉宣帝时建置了一座宫殿,在宫殿旁边有一股泉水涌出,其味如醴,因此称醴泉宫。
隋时又因宫名县。
解放后,因醴字生僻,改名礼泉。
★乾县:据《雍大记》解释,乾州因其地位于长安西北隅,西北为乾,故名乾州。
即今乾县的来历。
彬县:古为豳地,取名于“公刘居豳”。
豳为山名。
唐代因豳、幽二字易混,改豳为邠。
解放后,国务院又改邠为彬,遂为彬县。
★扶风:汉置美阳县,属右扶风。
“扶风”为官名,意为辅助京师,推行风化。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名扶风县,以汉朝的官名作了县名。
★凤翔:先秦时为秦都。
周人有祖先原居彬县一带,后迁居于今歧山、凤翔一带。
传说很多凤凰飞至岐山顶上栖居,被看作是周要兴盛的预兆。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名为凤翔县。
★岐山:汉代属雍、美阳两县地。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名歧山县。
据《说文解字》解释:“歧,周太王所封,字或作岐,因此以名之也。
”
★宝鸡:秦代困县境有陈仓山,设陈仓县。
《旧唐书》载:“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陈仓为宝鸡,以昔有陈仓山宝鸡鸣之瑞,故名之。
”
★长安:原为秦代乡名,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定都于此,置长安县,为京兆尹治。
现长安县实为古时长安的南郊。
★户县:西汉时置鄠县。
《史记,夏本纪》注释:“鄠县本夏之扈国也。
”解放后,雩简化为户,称户县。
★周至:《长安志》载:“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名之。
”1949年后,改盩厔县为周至县。
★蓝田:秦献公六年(公元379年)置县。
《三秦记》曰:“县出美玉,故名。
” 丹凤:因境内有丹江和凤冠山,故名。
★三原:据《长安志》载:“以其地南有丰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是为三原。
”
★耀县:原名耀州。
《陕西通志》载:州东十五里有鉴山,年丰山中有光耀如鉴,州以是名。
”1913年(民国二年)废州改县,成为耀县。
★黄陵:因城北桥山有轩辕黄帝陵墓而得名。
★延安:北魏时,置沃野县。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另设肤施县及延安郡治。
1932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撤销肤施县,改为延安县。
★宜川:原名义川,因义川河而得名。
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太宗赵光义名讳,改称宜川。
★米脂:因境内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如脂”而得名。
★榆林:明初于榆林庄修筑榆林堡,故名。
另一说法,城池靠近榆林河,北有榆林山,多植榆树,故名。
横山;因横山山脉绵亘县境,宋代又曾于此修筑横山寨而得名。
★佳县:原名葭县。
《关中胜迹图志》载:“以州临葭芦川也”,“岸多葭芦(古代苇子初生叫葭,没出穗的叫芦,长成后叫苇),故名。
1964年,因葭字生僻难认,改为佳县。
★神木:据《关中胜迹图》载:“县西十五里杨家城内有神松三株,枝柯相连,故曰神木。
”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称神木县。
府谷:因县内有一条谷而得名。
★留坝:因境内紫柏山相传为西汉时张良辟谷(绝食五谷,静居服病,行气修身)之所,张良被封为留侯,故把这里的平坝叫留坝。
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设留坝厅。
1913年改为留坝县。
★汉中:战国时期,楚国据有汉水中游,设郡,名汉中。
另据《汉中府志》载:“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
”
★勉县:原名沔县。
因汉水至此为沔水,故名。
1964年因沔字生僻难认,改为勉县。
★麟游:相传隋601年于废仁寿宫获白麟一只,故有此名。
617年设麟游县。
★千阳:本名汧阳,因处汧水之阳而名。
北周570年设汧阳县。
1964年改千阳
★眉县:本名郿县,设于秦代。
1964年改名眉县。
★太白:因境内太白山而名。
1953年设太白中心区(县级),1958年并入宝鸡市,1961年分出设太白县。
★商洛是秦楚大道,又是革命老区,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有秦之雄,有楚之秀。
青山绿水,奇花异草,名胜名迹,土特名产,其秀其韵引人入胜。
商州,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的秦岭东段南麓,地跨黄河、长江流域。
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气候适宜,资源丰厚,山川秀丽,风景醉人,是陕南的一方“风水地”。
商洛曾是战国时期商鞅的封地,李自成屯兵养马、休养生息之处。
三秦要塞武关,天下闻名。
武周大云寺全国独一无二。
洛南猿人遗址、商州东龙山夏代遗址,为全国考古新发现。
明代修建的东龙山双塔与“龙山晓日”交相辉映。
闻名省内外的清代“船帮会馆”建筑雕刻精美绝伦,其人物造型、楹联,至今无人破译。
李自成屯兵养马的“闯王寨”依稀可见当年盛况。
丹凤境内的“商鞅封邑”遗址尚存。
“四皓”古陵曾是文官下轿、武将下马肃然恭拜之地。
商洛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带,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山、洞、水自然风光。
鲜明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形成了发育完美以柞水为主的洛南、山阳溶洞群。
这里钟乳林立、千姿百态,被誉为“北国奇观、西北一绝”;牛背梁国家级羚牛自然保护区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新近开发的山阳月亮洞迂回百折,恍如地下迷宫。
建设中的山阳天竺山森林公园,地处秦岭深处,奇峰幽谷,飞瀑清潭;商州市仙娥湖,水天一色,碧波万顷;静泉山八景美不胜收;丹江漂流惊险刺激,为西北首漂。
商洛山灵水秀、民风淳朴,旅游正掀开其神秘的面纱.
★渭南市位于东经108°59′~110°35′和北纬35°03′~35°52′之间,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东濒黄河,西接西安,南倚秦岭,北靠延安,南北长182.3公里,东西宽149.7公里,居于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地段,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东南沿海的“东大门”。
地
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其中中部渭河冲积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
渭南地腴物丰,孕育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地上地下文化遗迹俯拾皆是。
沙苑文化、羌寨文化距今已有二十万年的历史;汉文字始祖仓颉故里位于今白水县;汉代“史圣”司马迁祠、墓位于韩城市芝川镇,东临黄河,西枕梁山,殿堂寝宫齐全,建筑精巧,气势非凡,为汉代文化的象征。
它与城内明代以“韩城文庙”为代表的庞大古建筑群一起而成为劳动人民文化艺术的结晶;唐代帝王陵墓二十座,建于渭南渭北塬上的有十座。
其中以唐睿宗李旦的桥陵最具代表性,陵以蒲城丰山为冢,于山腹开凿地下寝宫,地面绕山筑城十三公里,设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门,有19对石刻排列神道两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