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各市县地名的由来
陕西地名
那么,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陕西各地名的由来
陕西各地名的由来★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
据《国语》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
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召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周公管辖。
★秦:陕西省的简称,因陕西在战国时期为秦国地而得名。
★三秦:秦朝灭亡后,项羽把泰国之地分封给三个降将。
封章邯为雍王,统治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都废丘(今兴平市内);封司马欣为塞王,统治咸阳以东,都栋阳(今临潼北);封董翳为翟王,统治上郡(今陕北地区),都高奴(今延安市东北)。
故陕西又称“三秦”。
★关中:因位居众关之中而得名。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曰;“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
” 西安:元代时称奉元路。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朝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这是“西安”这一名称首次在历史上的出现。
★临潼:因县城东有临水、西有潼水而得名。
★华阴:因在华山的北面,山北为阴,故名。
★韩城:是东周春秋时韩国故地。
因市西有韩原,周代为韩侯国,有古韩城,故名。
★咸阳:据《元和郡县志》解释;山南曰阳,水北也称阳,而咸阳正是地处九骢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泾阳:因位于泾水之北,水北为阳,故为泾阳.★兴平:西周时称犬丘,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这里驻扎了兴平军,因以县名。
★礼泉:秦为谷口邑,汉为谷口县。
据《太平寰宇记》载;在今县东三十里处,汉宣帝时建置了一座宫殿,在宫殿旁边有一股泉水涌出,其味如醴,因此称醴泉宫。
隋时又因宫名县。
解放后,因醴字生僻,改名礼泉。
★乾县:据《雍大记》解释,乾州因其地位于长安西北隅,西北为乾,故名乾州。
即今乾县的来历。
彬县:古为豳地,取名于“公刘居豳”。
豳为山名。
唐代因豳、幽二字易混,改豳为邠。
解放后,国务院又改邠为彬,遂为彬县。
★扶风:汉置美阳县,属右扶风。
“扶风”为官名,意为辅助京师,推行风化。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名扶风县,以汉朝的官名作了县名。
★凤翔:先秦时为秦都。
陕西省的历史和由来
陕西省的历史和由来陕西省,简称陕或秦,省会西安,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黄河的中游,东边是山西省、河南省,西边是宁夏、甘肃省,南边是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北边是内蒙古,至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876.21万人,土地面积20.56万平方千米。
在古代历史上,先后共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大夏、西魏、北周、隋、唐14个朝代在陕西建都。
陕西地区有人类诞生初期的西安蓝田猿人,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发现地,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杨官寨遗址,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
古为雍州、梁州之地(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为梁州)。
周是陕西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
商代晚期已为渭水中游的强盛诸侯国。
姬昌(文王)迁都丰(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村一带)。
经牧野之战,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后期,秦始皇的祖上非子替周王室养马有功,周孝王将“秦”(据说曾在今天的甘肃省天水东南)这块土地封给了他,秦国也成了周的附庸。
秦穆公时,国力强盛,又打败了东方的晋国,占领了整个关中。
由于陕西其地春秋时为秦国,所以简称秦。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咸阳(今西安,咸阳一带)为首都,并把全国划分为36郡,今陕西境内有上郡、北地郡、汉中郡。
秦亡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把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分封给秦朝的三名降将:章邯为雍王,治咸阳以西地区,都废丘(今咸阳兴平市);司马欣为塞王,治咸阳以东地区,都栎阳(今西安市临潼区);董翳为翟王,治陕北地区,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将应封为关中王的刘邦分封到偏僻的汉中区域。
西汉时期,京师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城市,当时世界上只有欧洲的罗马城可以与之媲美。
西汉的郡、国在今陕西省境内的有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上郡、汉中郡,以及弘农、武都、广汉、西河、北地等郡的部分县。
陕西省所辖市县乡镇
陕西省所辖市县乡镇陕西省,简称“陕”或“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地处中国西北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截至2021年,陕西省共辖10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69个县、3个县级市、20个市辖区。
一、地级市1、西安市:位于陕西省中部,是陕西省会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咸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是陕西省的重要工业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3、渭南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是陕西省的重要农业城市和能源基地。
4、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是陕西省的重要能源基地和化工城市。
5、延安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是中国革命圣地之一,也是陕西省的重要旅游城市。
6、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是陕西省的重要农业城市和旅游城市。
7、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是陕西省的重要林业城市和水电城市。
8、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是陕西省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9、宝鸡市:位于陕西省西部,是陕西省的重要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
10、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是陕西省的重要能源基地和陶瓷生产中心。
二、自治州1、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是中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
三、县、县级市、市辖区以下仅列举部分县、县级市、市辖区,具体数量可能有所变动,请以当地最新官方信息为准。
1、兴平市:县级市,由咸阳市代管。
2、韩城市:县级市,由渭南市代管。
3、华阴市:县级市,由渭南市代管。
4、神木市:县级市,由榆林市代管。
5、府谷县:隶属于榆林市。
广东省所辖市县乡镇广东省,位于中国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
其行政区域包括21个地级市、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共计124个县级区划。
这些市县乡镇各有其特色,共同构成了广东省丰富多彩的行政区域。
一、地级市和县级市广东省的21个地级市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佛山市、韶关市、湛江市、肇庆市、江门市、茂名市、阳江市、清远市、东莞市、中山市、潮州市、揭阳市、云浮市。
陕西各地地名
陕西省名、九个市名、八十六个县名的来历那么,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陕西一读就错的10个地名,你中招了没?
陕西一读就错的10个地名,你中招了没?1、吴堡正确读音:wúbǔ吴堡县位于榆林市东南部,与山西省柳林县、临县隔河相望,扼秦晋之交通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第一次读成wúbǎo 的请举个手,其实堡念bǔ音时意指有城墙的村镇,泛指村庄。
2、栎阳正确读音:yuèyáng栎阳,战国时秦国之都,古栎阳遗址位于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关庄与御宝村之间,中国古代历史著名的“商鞅变法”就发生在栎阳。
恩,今天学的这个知识点你有没有记住呢~3、岚皋正确读音:lán gāo岚皋县,隶属于陕西省安康市,被专家学者认为属“巴文化”核心区域之一,也有中国魔芋之乡之称。
下次去记得带点魔芋哦~4、柞水正确读音:zhàshuǐ柞水县隶属于陕西省商洛市,这里素有'天然氧吧、城市之肺'之称,境内有柞水溶洞、牛背梁森林公园、终南山秦楚古道、九天山、凤凰古镇等景点。
从西安出发,一小时的车程,穿越“亚洲第一长隧”的秦岭终南山隧道,就到山清水秀的柞水了。
5、华县正确读音:huàxiànhuáxiàn?huàxiàn?你是不是也不敢念出口。
渭南市华州区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因处于华山的姊妹山少华山脚下而得名。
“中国钼业之都” 、“中国无公害蔬菜基地”、“中国少华山”、“中国皮影之乡”是华县的四张名片。
6、虢镇正确读音:guózhèn虢镇这地名,不仅很多人不会念,会念的人也不一定会写,听说咱当地人一般都念做guǐzhèn。
虢镇是宝鸡首镇,中国现在最古老的地名就是虢镇,虢镇及地名已经有3000多年了。
7、鄠邑区正确读音:hùyìqū户县撤县设区已经有些日子了,可是碰到鄠邑区这地名还是会想一下,或是要动笔写出来那可就更难了。
那一会“户太八号“是不是要改名”鄠太八号”?“户县农民画”也要改成“鄠邑农民画”了?那我可得赶快看看hù字怎么写!8、陂头村正确读音:pítóu cūn这是什么头村?认字认一半的小编念这个地名的时候充满了不自信,还好发音是一样的!陂头村位于鄠邑区,因村落位于渼(měi)陂湖畔,所以也叫做“渼陂村”。
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
甘泉县,唐初设伏陆县,因县南有阿伏斤谷河而得名,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阿伏斤谷改为甘泉谷,伏陆县也随之改为甘泉县,城南有美泉沟,泉水味美甘甜,称甘泉县。
宜川县,秦为定阳县,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设义川县,因县境内有义川河而得名。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为避太宗赵光义的讳,遂改名宜川县。
吴起县,因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吴起曾在此驻兵得名,隋朝时,因该地是洛河源头设洛源县,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改吴起镇为吴旗县。2006年,由本县申请,改为吴起县。(注:感谢完美夏天的补充)
子长县,宋代设安定堡,元代为安定县,1935年解放后分为赤源、秀延两县,次年又恢复为安定县,为了纪念谢子长,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更名为子长县。将县城由安定迁到瓦窑堡。
汉中:
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地赴秦岭巴山之间。西接甘肃,南邻四川,整个地区兼跨汉江、嘉陵江两大流域·并形成冲积形谷地平原,即汉中盆地。汉中之名始于公元312年秦惠文王“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因地处汉江中游,故名汉中。元代蒙古军占汉中,为了切断汉中地区与成都地区的联系,让四川“无险可守”,将汉中并入关中,至此汉中开始隶属于陕西省。汉中是一个典型的行政区划(西北地区)与自然区划(西南地区)不一致的城市:无论是地理气候、方言习俗还是饮食习惯,汉中与陕西的关中、陕北地区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与川北极为相似。
咸阳:
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也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
洛南县,原名雒南县,隋朝设雒南县,因在雒河之南而得名。雒字生辟,1964年改为洛南县。
佳县,原名葭县,县境内有芦川,芦丛生。古人把苇牙叫葭,出穗前叫芦,出穗后叫苇。宋朝筑城叫葭州。葭字生辟,1964年改为佳县。
西安:
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汉中:
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地赴秦岭巴山之间。西接甘肃,南邻四川,整个地区兼跨汉江、嘉陵江两大流域·并形成冲积形谷地平原,即汉中盆地。汉中之名始于公元312年秦惠文王“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因地处汉江中游,故名汉中。元代蒙古军占汉中,为了切断汉中地区与成都地区的联系,让四川“无险可守”,将汉中并入关中,至此汉中开始隶属于陕西省。汉中是一个典型的行政区划(西北地区)与自然区划(西南地区)不一致的城市:无
咸阳:
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也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渭南:
渭城之名,始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公元360年),以县城在渭河南岸得名。唐时仍沿用此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即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河在咸阳穿城而过,不但留下了“渭城”之名。而且还留下了古渡美景。当年作渭河之滨,有高楼叫清渭楼,唐人许浑登此楼,感慨大自然的美丽及人生的跌宕,他写道:“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清代河东盐运使朱集义亦写诗赞道:“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江上丈人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
-陕西行政区划图-
陕西行政区划图【陕西】陕西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记载,西周初年、周公与召公的封邑是以“陕塬”(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以东为“陕东”,由召公管辖,以西为“陕西”,由周公管辖。
陕西省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汉属司录和并、益州;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重镇延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唐属关内、山南等道;宋置陕西路;元设陕西行中书省;明置陕西布政使司;清为陕西省;至今未改。
陕西的英文名是Shaanxi,为了山西区分开,山西是Shanxi。
三秦大地公元前206年项羽领导的军队在刘邦之后也来到咸阳。
项羽出身于楚国旧贵族家庭。
在秦末农民起义时为恢复楚国,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章邯投降。
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入咸阳,杀了已归降的秦王子婴,并火烧咸阳城,焚毁阿房宫,自立为西楚霸王。
项羽后引兵东向,都彭城(今徐州),以中国最高统治者自居,大封诸侯。
其中将刘邦封汉王,都南郑,辖陕南及巴、蜀之地。
为防刘邦势力扩张,牵制刘邦,他又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兴平东南),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阎良附近),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有三说:富县、安塞、延安)辖陕北。
将关中之地分封给秦朝三个降将。
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是时,还定三秦”。
其实当年的三秦是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不包括陕南,只是由于后来人们理解的“三秦”观念的变化,即将陕北、关中、陕南合称为“三秦”。
陕西三大自然文化区:陕北、关中和陕南。
①陕北(上图中黄色区域)陕北地区是革命老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
三原县有趣的地名背后的故事
三原县的名字,不管是外乡人还是本省人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地方。
离西安只有30公里远的三原县,是关中地区城市群的核心区。
古称池阳,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因而得名。
三原县,虽然有名,但是我真正了解它,却是今年的冬季跟着“驴窝户外俱乐部”走进这里后。
三原县建城已经有1570年历史,因而历史文化深厚,现存的城隍庙、文峰塔、古桥等明代建筑,以清代的周家大院以及独特的地方民居等,都会让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美好时光的回忆。
除此之外,三原县还是一处品赏美食的好去处,这里的疙瘩面、蓼花糖、泡泡油糕、千层油饼等名扬三秦大地。
城隍庙里建筑之美城隍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自三国起至清代末历代建庙祭祀。
三原城隍庙供奉的唐代名将三原人李靖。
三原城隍庙规模之庞大,建筑之堂皇,在全国城隍庙中首屈一指。
三原县的城隍庙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代建筑之一。
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之一,也是国家3A级景区。
从城隍庙大门进入后,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城隍庙古建筑群分别有各种楼、殿、廊、亭等40多座建筑,它们做工精细而且结构严谨、肃穆壮观。
这是城隍庙里的第二道石牌坊,额上石刻“明灵保障”,竖扁上刻“监视”二字,额坊上雕着“十八学士登赢洲”、“三顾茅庐”等典故,造形典雅,雕刻别致。
石牌坊北面是戏楼,为九脊歇山式建筑,建造艺术精致,前后风格各异。
在额方,雀替等构架上木雕着“苍龙戏鳌”、“凤鸣朝阳”、“龙吟虎啸”、“威狮祥麟”等飞禽走兽,神态自然有趣。
这是城隍庙里第四道木牌坊,它位于中院,是全庙最大的一座,上刻“明灵奠佑”,坊上木斗拱重叠,奇巧精密。
细看木牌坊上木雕的满棱,有“八仙过海”、“圯桥纳覆”、“女娲补天”等典故,昂头上雕刻着58个童子,形制俊秀各异。
尤其有意思的是,在木牌坊的拱顶有一个小白兔藏在其中,据说是,因为工匠不能在牌坊上刻下自己的姓名,于是制作此门的木匠独出心裁,用白兔告知世人,他姓白,是兔年生人。
安康地名的由来
其实以前安康不叫安康,它叫做金州:金州夏代属梁州,商、周时,先成庸国的封地,史称“上庸”,后属楚国、秦国。
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在金州设西城县,首置汉中郡,设在西城。
从此,金州成为陕西省国土的组成部分。
汉承秦制,在金州设汉中郡治,下设五县。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郡治迁移至汉中南郑县。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5年)曹操攻占汉中,分汉中郡东部即金州市为西城郡。
曹魏、西晋设魏兴郡,辖七县。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改安阳县为安康县,“安康”之称始于此。
据《兴安府志》载: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将安阳县更名为安康县,“安康”从此得名。
其实以前安康不叫安康,它叫做金州:金州在夏代属于梁州的一部分。
据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记载,将全国分为九州,《尚书·禹贡》:“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唐代学者认为梁州为今汉中、安康、商洛一带。
-----找资料证明商周时期,安康成为庸国的封地,史称上庸,为“群夷之国”。
商朝建立政权后,对周围的部族大加征讨和掠夺,汉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幸免。
在武王伐纣的战役中,庸人参加,并能征善战。
西周时期,曾破昭王胶船,使昭王君臣溺死于汉水。
后来穆王、宣王相继南征,均无功而返。
后王室衰微,郡国兼并,东周安康隶楚、隶蜀、隶秦,更变频繁。
这一带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并。
据《太平寰宇记》载:“金州于战国为楚地,附庸地,后为楚所灭,复为楚地”。
据《尚书。
牧誓》记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会同巴师八国,共同伐纣,战于牧野。
庸国位居八国之首。
春秋中期,“唯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
春秋战国时期,安康处“秦头楚尾”,地扼南北要冲,公元前611年,庸国趁楚国灾荒,起兵东进,不料反被楚庄王联合西部的巴国、秦国所灭,国土被楚、秦、巴三国瓜分。
汉中名称的由来
汉中名称的由来汉中的来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是因汉水得名,即被水所绕之意。
但后来研究汉中地方史的人,都无法解释,便生出许多臆测。
其实最早的汉中并不是现在的汉中,而是另有所指。
汉中盆地最先称为褒国,再就是南郑县了。
公元前451年秦国从蜀国手中夺取了汉中,秦国已实行县制,在此设立南郑县。
南郑县的名字取得,是因为当年西戎入侵,部分郑国人南奔来汉中,聚居在此,因与秦人有乡党之谊,便以南郑来命名。
秦国为了巩固和加强南郑的军事力量,派左庶长修筑了南郑乡城,其址就在今汉中市,这个地方历史上一直称南郑,后来才移到今天的周家坪。
公元前441年蜀利用秦国在南郑立足未稳的机会,重新夺回南郑。
蜀王封弟弟苴侯于汉中,称蒯萌王。
公元前387年秦从蜀人手中重新取得南郑。
公元前316年秦以南郑为基地,取道五丁关、金牛道灭了蜀。
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即今天川陕公路沔县至剑门一段。
途中以金牛峡、五丁关等处最险。
金牛峡、五丁关一带为石炭岩地质,崖峻谷深,谷状多呈V形;五秦人不知入蜀道路,假意送给蜀王能粪金的石牛和珍宝美女,蜀王贪婪成生,就派手下五大力士——五丁,一路开山通路将石牛运回国内。
秦人尾随五丁之后,灭了蜀国。
这条路便称为金牛路。
在宁强境内仍有金牛峡、五丁关、金堆铺、烈金坝等与传说有关的地名。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民富国强,已有并吞天下之志。
灭巴蜀后安顿好了后院,着手进一步蚕食楚国。
公元前312年秦夺取楚丹江流域,又败楚汉中,置汉中郡。
楚汉中郡在什么地方呢?《战国策》苏代对燕王说: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月至五渚。
夏水是一条河流,源出湖北竹山地区,有三条,在江夏入汉。
《史记正义》引《括志地》说:房陵即今房州房陵县,古楚汉中郡地也。
房陵县即今湖北房县,属竹山地区。
汉中即指今湖北竹山地区,其地理上正被汉江和沧浪水所围,沧浪水又称汉水,所以被称为汉中。
此地正是秦头楚尾。
汉中是一片连接巴蜀的山地,是江汉平原即楚国内腹的一道屏障,因处秦头楚尾之地,成为楚秦、楚巴的争夺焦点。
以陕西省为例探索古今县的命名的某些规律(中)
以陕西省为例探索古今县的命名的某些规律(中)江西地名研究二、有关人事方面的命名(1)用以表示祥瑞或祈福的命名以表示祥瑞或祈福命名的县,为数至伙,竟多至八十五处。
这显示出历代封建王朝希冀长治久安的愿望。
这样的县名迄今仍有十余个沿袭使用。
这是长安、凤翔、宝鸡、麟游、扶风、绥德、安康、宁陕、镇安、定边和靖边。
这里还应该包括西安。
西安为明清两代府名,现在仍以之作为市名。
为府为市,皆不同于一般的县。
不过习用已久,与县名颇相仿佛,所以这里也可附带论及。
西安置府虽为明初事,其名实本于元代的安西路。
安西、西安名字颠倒,仍都显示希望一方安定的意思。
长安设县自西汉初年开始,设县以前,长安仅是秦时乡聚的名称。
然秦始皇帝之弟成蟜封为长安君,则已非普通的乡聚,更何况入汉之初还保存有秦时的离宫,是这县的命名正如其字面上所显示的具有长治久安的意义。
凤翔置县为唐时事,当时与县并置的还有凤翔府。
凤翔府辖有岐山县。
据往古传说,歧山之上曾有凤凰飞鸣。
府县名称的取义,皆当在此。
宝鸡亦唐时所设的县。
据说春秋时期,当秦文公之世,有陈宝鸡鸣之瑞,故以为名。
麟游也是唐时所置的县。
据说就在唐时,这个县内曾经获得白麟,因而就添置了这个县。
扶风,本是汉时的右扶风,与郡同为一级。
唐时改为县名。
汉时,右扶风与京兆尹,左冯翊同称为三辅。
京兆为京师所在地,冯翊是翊辅京师,扶风则是扶持风化。
这自然是当时王朝一种期望了。
后来由郡一级的名称改为县名,意义还应该是一样的。
绥德县本为西魏所置县,历隋至唐皆因而不改。
此绥德县当在今清涧县境,与今绥德县不同。
今绥德县是由明清时的绥德州改称的。
而明清时的绥德州又是沿袭唐代的绥州。
唐初始建这个州是因为“百姓归化”。
由州及县,含意应该是相仿佛的,显示出当时王朝对当地绥靖安抚的意思。
安康县和绥德县一样,也是历经变迁的。
今安康县是清代初年作为兴安府治而设立的。
在此以前本来还有一个安康县,在今县之西汉阴县境。
这个旧县是西晋时设置的。
陕西省各市县的来历
陕西省各市县的来历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
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
榆林地名及各县名来历
榆林地名及各县名来历榆林市位于中国陕西省的最北部,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
“榆林”一名是怎么来的?榆林的各县名又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就随小编来了解吧。
榆林的名称由来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
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
榆林于1988年撤县改市。
目前、管辖一个区、即榆阳区;县11个,即米脂、绥德、靖边、清涧、吴堡、神木、府谷、定边、子洲、横山县、佳县。
榆林的各县名来历佳县:原名葭县,县境内有芦川,芦丛生。
古人把苇牙叫葭,出穗前叫芦,出穗后叫苇。
宋朝筑城叫葭州。
葭字生辟,1964年改为佳县。
子洲县:为纪念革命先烈李子洲,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划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子长等县部分土地设立子洲县,县府在双湖峪。
清涧县:北宋时在县境内挖井一百五十丈见清澈的泉水而得名,宋景德元年(公元1041年)为该地起名清涧城,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设清涧县。
另一说是因清涧河而得名。
吴堡县:南北朝时,夏国赫连勃勃在此筑吴儿城,安置虏来的军民,宋代又筑吴堡寨,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吴堡县,1940年由旧址迁到宋家川镇。
绥德县:秦汉为上郡地,西魏在此设绥州安宁县,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设绥德城。
取“绥靖德化”之意,金代改为绥德州,辛亥革命后废州置县。
米脂县:宋建米脂寨,县境内有米脂水,又名流金河,盛产小米,米质高,取“沃垠宜粟,米质为脂”之意,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米脂县沿用至今。
府谷县:因这里有一条山谷叫府谷,唐天佑七年(公元910年)设府谷县。
定边县: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设定边营,清雍正九年(公元1730年)设定边县。
取“底定边疆”之意。
靖边县: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设靖边营,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设靖边县,1945年县城由新城堡迁张家畔,取“绥靖边境”之意。
|趣读|陕西省市、区、县中带“安”字的地名
|趣读|陕西省市、区、县中带“安”字的地名盘点⼀下陕西省市、区、县中带“安”字的地名1. 西安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润长安,是中华⽂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联合国教科⽂组织于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
西安历史悠久,有多个政权先后曾在此建都。
有10朝、11朝、12朝、13朝、14朝乃⾄17朝的不同说法。
现在官⽅采⽤的说法是13朝古都,即:西周、秦、西汉、新朝、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共有66位皇帝,时间跨度在1200年左右。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明古都之⼀,居中国古都之⾸。
西安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当属周、秦、汉、唐。
西周称镐京,后⼜称西都、西京、⼤兴城、京兆城、奉元城。
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西汉末年,王莽废汉称帝,国号“新”,改长安为常安。
明洪武⼆年(1369年)3⽉,⼤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改为西安府。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次⼦朱樉为秦王。
同年,西安府城东北隅开始营建秦王府。
秦王府时称“王城”,后讹为“皇城”(现西安新城区即源于此),明洪武七年⾄⼗⼀年新修了城垣,环绕内城,屹⽴⾄今。
洪武⼗三年(1380年)和洪武⼗七年(1384年)分别修建⿎楼、钟楼,其位置也与元代的敬时楼和钟楼⽆异。
1928年,在西安⾸次设市;1938年,复设西京市;1942年,成⽴西安市政处,次年成⽴西安市。
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政院辖市。
中华⼈民共和国成⽴后,西安市曾经是陕⽢宁边区辖市、西北⾏政区辖市、中央直辖市、计划单列市。
从1954年以来,⼀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现属副省级城市,辖11区2县。
据说1949年,中华⼈民共和国成⽴之际,考虑定都问题时曾把上海、南京、北京、哈尔滨、西安等⼏个城市都考虑在内。
2. 长安长安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川、塬皆俱,从西、南两个⽅向环拥西安市区。
陕西省地理知识点
陕西省地理知识点陕西省地理知识点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
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陕西省地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节陕西地理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一、陕西地理历史沿革1.与陕西省接壤的八个省、市、自治区:内蒙古、宁夏、甘肃、四川、重庆、湖北、山西、河南。
2.陕西地理在全国的位置: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3.三秦的得名:秦亡后项羽大封诸侯,将秦故地一分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
二、陕西的行政区划西安的九区四县: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临潼区、阎良区、长安区。
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
三、陕西的人口1.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人口为3605万人。
2.陕西有回、满,蒙古等46个少数民族。
第二节陕西自然地理一、陕西的地形地貌特征(一)狭长居中的地理位置陕西省位于我国腹地中部偏东,南北纵长约880公里,东西横宽160~490公里。
海拔最高点是秦岭主峰太白山(3767米),最低点为白河县的汉江水面出省出(170米)。
(二)“动”、“静”不同的地质基础陕西由北向南存在着鄂尔多斯地台、渭河地堑、秦岭褶皱带、大巴山过渡带等4个地质构造单元。
(三)山、川、原、丘、沙地貌景观较全陕西省地貌从北向南,自东至西均有明显的地理差异性、具地带分异现象。
陕西省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
主要河流有无定河、延河、泾河、渭河、嘉陵江、汉江、丹江等。
二、陕西的地形地貌分布(一)陕北高原位于“北山”以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
(二)关中盆地南倚秦岭,北界“北山”位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
(三)陕南山地:关中以南的秦巴山地,两山夹一川的地势结构十分突出。
三、陕西的气候特点陕西属于大陆季风气候,纵跨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境内气候差异显著,四季分明。
四、陕西的.生态环境1.陕西的海拔最高点和海拔最低点2.陕西的珍贵动植物:陕西省野生植物资源中,有37种属于国家规定保护的珍稀植物。
陕西咸阳简介
陕西咸阳简介摘要:1.咸阳名称的由来2.咸阳的历史变迁3.咸阳的现代发展4.咸阳的著名景点5.咸阳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概况正文:一、咸阳名称的由来咸阳,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咸阳的名称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根据古代地理书籍《三辅黄图》记载,咸阳位于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其中“咸”字意为皆、都是等;另一种说法是,咸阳的名称起源于商鞅设置的咸亨、阳里,秦孝公将两者合一,即成咸阳。
二、咸阳的历史变迁咸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代,当时这里属于禹贡九州之雍州。
殷商时期,咸阳境内有邰、豳、程、犬方等方国。
西周时,咸阳为毕国,后改为岐周,为丰、镐二京近郊。
东周时,咸阳被封给秦国,春秋时称为渭阳。
公元前350 年,秦国都城经九次迁徙后,定都咸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郡县,在咸阳周边京畿要地置内史,统辖关中各县。
汉高祖初年,刘邦恢复被项羽焚毁的咸阳,取名新城。
武帝年间,因咸阳临近渭水,更名为渭城。
三、咸阳的现代发展1984 年,撤销咸阳地区,咸阳市改为省辖市,高陵、周至、户县划归西安市,原宝鸡地区的武功县、杨陵区划归咸阳市,原县级咸阳市改为秦都区。
咸阳市现辖秦都、杨陵2 区及武功、兴平、泾阳、三原、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11 县。
2022 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817.55 亿元,2021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21.30 万人。
咸阳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智慧城市。
四、咸阳的著名景点咸阳拥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其中乾陵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性旅游区。
乾陵位于乾县城北6 公里的梁山上,是中国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
五、咸阳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概况咸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
咸阳市总面积为10196 平方公里,下辖2 区2 市9 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各市县地名的由来陕西:起于西周。
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
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
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
陕西始见于史。
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歧山以西之地”,建秦国。
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
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
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
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商以前延安属鬼方。
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
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
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
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
延安地控l个区和12个县。
其中,区为宝塔区。
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甘泉县一名得于该县的美水泉。
隋炀帝曾以此泉水煮名茶,甘甜醇香,于是赐名甘泉,隋唐肘作为里室的专用贡水。
延安是中国石油的故乡,宋时,沈括在延安发现了石油,并命名为“延州石液”,最早提出石油的概念。
1907年9月10日,在延川县打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被命名为“延一井”。
榆林: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
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
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
榆林于l9B8年撤县改市。
目前、管辖一个区、即榆阳区;县11个,即米脂、绥德、靖边、清涧、吴堡、神木、府谷、定边、子洲、横山县、佳县。
俗话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米脂的姑娘美丽加花,颜色如玉。
貂蝉就是米脂美女的代表。
绥德,号称“天下名州”,这里的男子高大、威武、英俊。
吕布就是绥德大汉的代表。
一曲悠扬的《三十里铺》使绥德家喻中晓。
在清涧县出生的作家路遥,留下了《平凡的世界》和《人生》;从吴堡县走出的著名作家柳青,铸就了《创业史》;毛主席,在清涧写下了《沁园春·雪》。
李有源,在佳县唱出了《东方红》;门李季,在靖边留下了《王贵与李香香》。
神木县,古称麟州,又称“杨家城”,因著名的杨家将在此诞生,其故事令世代传颂。
诗人范仲淹,在《渔家傲·麟州词》中这样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末勒归无计。
羌笆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宝鸡:秦时因其境内有陈仓山,故而设置陈仓县。
唐至德二年(757年),以“昔有陈仓宝鸡鸣之瑞”而改陈仓为宝鸡。
相传陈穆公时,陈仓人发现两位仙鸡化作的神童,得雄者王,得雌者霸。
这两位神童后来一个飞至南阳,一个落至宝鸡,人称陈宝。
宝鸡市管辖的区有3个,即金台、渭滨和陈仓。
其中,金台区得名与区内著名道观金台观有关。
此观系太极拳鼻祖张三丰的修道之处。
宝鸡市管辖的县有9个,分别是凤翔县、歧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
《封神演义》中所提到的“西歧”指的就是该地区介于扶风和歧山的周原,当年周公在此降生时,有凤凰的鸣叫声,所谓“凤凰鸣矣,干彼高岗”。
自汉以来,这里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故有“青铜器之乡”的美称。
有“东方阿尔卑斯山”之你的秦岭,在宝鸡地区留下了最美的一处人间仙境---太白山。
它被后人冠以“天然地质博物馆”、“动物乐园”、“天然植物园”等称谓,位于扶风的法门寺,因藏有佛指舍利,被称为“皇帝佛国”、“塔庙之祖”。
咸阳: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
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也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渭南渭城之名,起于西汉,唐时仍沿用此名。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即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河在咸阳穿城而过,不但留下了“渭城”之名。
而且还留下了古渡美景。
当年作渭河之滨,有高楼叫清渭楼,唐人许浑登此楼,感慨大自然的美丽及人生的跌宕,他写道:“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清代河东盐运使朱集义亦写诗赞道:“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
江上丈人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
”潼关:以水得名。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又因潼浪汹汹,潼和冲谐音,潼关也称冲关。
潼关作为关口,始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下令废弃函谷关,于河滨之处拦路设关。
古潼关又路经两处,一为山路,所谓“细路窄与猿猴相争。
”杜甫题诗云:“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另有诗人赞曰:“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
”故《山海关志》说:“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今在其古关口仍留有清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词:“第一关”和“金陡关”。
潼关县,古称桃林塞。
商时,属定国;公元前332年,设宁秦县;汉时,称船司空县,因那时设有掌管黄河、渭河水运事项的部门而名;武周时,设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雍正四年(1726年),始置潼关县,沿用至今。
韩城:龙门,是韩城最早的代称。
史载,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民间传说“鳃鱼跳龙门”的故事亦由此引发。
西周武王伐其子于韩,建韩国。
韩城属韩侯国封地。
秦时设夏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正式更名为韩城县。
西汉之际,锦城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就是司马迁。
司马迁因著《史记》被后世尊为“史圣”和“传记文学的开山鼻祖”。
从此,韩城被称为“文史之乡”。
明清之际(1368-1911年),特别是清朝乾隆年间,因韩城在京城做官的人太多,而出现了“朝半陕、陕半韩”之说。
明清之际(1368-1911年),该地科举中试者达到了1396人之多,其中,进士119人。
夺魁者仅清朝就有状元l人,会元3人,解元11人。
因此,韩城又被誉为“解状盛区”。
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针对韩城独特的风情,下旨三道:其一,韩城百姓结婚可用龙袍凤冠;其二,民宅可仿北京贵族“四合院”修建:其三,人死后可沿袭北京贵族之制。
一时间,韩城大兴土木。
目前仍留有将近1.5万所四合院,因此,韩城有“小北京”之美誉。
安康:古代安康号称“群夷之国”,至商周时属庸国。
秦时设西域县,为汉中郡治所,西晋时设安康县,治所在今汉阴县。
安康之名、取“安宁康泰”之意。
安康人喜欢称安康为金州,原因有二:其一,安康盛产黄金,安康月河沙金的产最居全国之首。
唐时,安康每年都要向朝廷贡金。
其二,安康盛产丹漆。
基于此,从西魏开始,政府在此设“金州”,可谓名副其实。
安康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南依大巴山,北靠秦岭,有“中国莱茵河”美称的汉江横贯东西,安康地接重庆、湖北十堰等地,是重要的商贸集散之地。
安康所管辖的白河县为鄂陕门户,故有“秦头楚尾”和“小武汉”的称谓,安康所属紫阳县,是中国七大茶区之一,出产的紫阳茶因有大量的硒元素,被冠以“富硒茶”的美誉。
紫阳县的得名与宋代著名道士“紫阳真人”张本叔有关,安康所属的岚皋县,以藤编和南宫胜境闻名天下。
岚者,岚河:皋者,河边。
城居岚水之滨,故名岚皋。
汉中: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地赴秦岭巴山之间。
西接甘肃,南邻四川,整个地区兼跨汉江、嘉陵江两大流域·并形成冲积形谷地平原,即汉中盆地。
汉中之名始于公元312年秦惠文王“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因地处汉江中游,故名汉中。
汉中市管辖的西乡和留坝两县之名,分别与张飞和张良有关。
张飞足三国时期蜀国名将,曾被封为“西乡侯”;张良为汉初三杰之一,曾被封为“留侯”。
汉中的宁强具与羌族人有关,故又称宁羌。
南郑县,曾经是汉中的经济中心。
它的得名与郑国的灭亡有关。
西周末年,周幽王为犬戌所灭,关中地区的郑国被追东迁于郑(今河南新郑县),剩下部分郑国的百姓,抵达古褒国附近的汉江北岸,为纪念亡国,故名南郑。
汉中的略阳县得名,亦十分有趣。
该地有高山西障,时值过午就不见太阳,故名略阳。
汉中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秦末,刘邦以汉中为基地,最终成就了400年的汉室帝业。
东汉末年,张鲁自立为玉,占据汉中长达20年。
三国时,刘备取汉中称王,建立蜀汉政权,与吴、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诸葛亮,六出祁山,驻屯汉中,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却永载史册。
宋代大诗人陆游,从此地投笔从戍。
明时,白莲教起义爆发,汉中高福兴自称“汉明皇帝”。
由此可见,夺汉中者定天下。
陕西县名的变化1、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第23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人民日报》1月31日公布。
1964年2月4日国务院发出同意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化字问题请示的通知。
国家文字改革委先后四批共推行517个简化字。
简化字的实行引起了陕西13个县名字的改变。
(1)、户县。
原名鄠县为夏代有扈氏居地,秦朝置县。
“鄠”字生辟,而且专用,1964年改“鄠”为户,称户县。
(2)、周至县,原名盩厔县,峰廻为盩,水曲为厔,根据其地貌、地形特点命名为盩厔,汉武帝设盩厔县,盩厔生辟字,并切专用,1964年改为周至县。
(3)、千阳县,原名汧阳县,因汧水得名。
北周设汧阳县,汧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千阳县。
(4)、眉县,原名郿县,秦朝设县,郿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眉县。
(5)、礼泉县,原名醴泉县,县北有泉水甘美如醴,北周置醴泉宫,隋朝设县,醴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礼泉县。
(6)、彬县,原名邠县.古豳地是周人祖先公刘的居地.西魏置豳州,唐开元十三年改为邠州,1913年改为邠县.邠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彬县.(7)\旬邑县,原名三水县,1914年因和广东三水县重名,改为栒邑县,因县北有栒邑塬,盛产栒木而定为栒邑县.栒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邑县.(8)、合阳县,原名郃阳县,战国时魏文侯筑合阳城,秦朝设合阳县,汉朝因县在郃水边改郃阳县,郃字生辟,1964年改为合阳县.(9)、勉县,原名沔县.汉朝设置沔阳县,后为沔县,因境内有沔水而得名.沔字生辟,1964年改为勉县.(10)、旬阳县,原名洵阳县,晋朝设置洵阳县,因县城在洵水之阳而得名.洵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阳县.(11)、洛南县,原名雒南县,隋朝设雒南县,因在雒河之南而得名.雒字生辟,1964年改为洛南县.(12)、佳县,原名葭县,县境内有芦川,芦丛生.古人把苇牙叫葭,出穗前叫芦,出穗后叫苇.宋朝筑城叫葭州.葭字生辟,1964年改为佳县.(13)、富县,原名鄜峙县是黄帝祭天的地方,县境内有鄜水而得名鄜县.鄜字生辟,1964年改为富县.2、新设立、撤消、其他原因变动的县(14)、澄城县,春秋时期晋国设置徵邑,西汉设徵县,徵、澄二字音近,后来讹徵为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设为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