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蹄疫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摘要口蹄疫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必需检疫的动物传染病,各国和地区都致力于口蹄疫的防控工作。综述了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口蹄疫的控制和预防策略。

关键词口蹄疫;控制;预防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兽共患的一种急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因其病毒血清型复杂、传播途径多、传染性强为多种动物所共患,至今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与流行,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必需检疫的动物传染病。因此,各国和地区都致力于口蹄疫的防控工作,并根据本地实际,建立和落实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1口蹄疫的控制策略

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不同的FMD疫情流行现状、经济条件、畜禽生产数量等情况制定相应的FMD防制政策,一般可分为3种。第1种为扑灭政策(stamping out),是指强制扑杀所有患病动物及其同群动物和其他可能感染病毒的易感动物为主,以其他措施为辅的防治策略,可在短期内根除疫情,但须依赖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完备的动物防疫体系。如日本于2000年2月事隔92年后发生口蹄疫,主要采取了扑杀全部染疫动物、限制相关地区的偶蹄动物流动、强化临床检查和实验室监测等措施,从而迅速控制了疫情,至同年9月重新恢复为无FMD国家[1]。扑灭政策由于涉及大量动物,费用昂贵,须向农民予以赔偿,过程中可导致珍贵的基因物质的损失和丢失,因而在高密度饲养区不具操作性,而且大量动物尸体的处理造成后勤保障问题及环境污染。第2种为免疫控制政策,是指以免疫接种措施为核心,辅以扑杀染疫动物等其他措施来控制疫情流行程度的防治策略,适用于大多数有FMD的发展中国家。对畜牧业密集地区,尤其是养猪业发达地区,当疫情暴发时,疫区免疫带的建立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而对养殖低密度地区,清群或扑杀所有染疫动物不失为明智之举[2]。我国也采用了“扑杀染疫动物+免疫预防+消毒卫生”的FMD防制方针。第3种为预防政策,是指以限制动物和动物产品进口为主要措施的预防性策略,适于无FMD国家和地区所采用。

口蹄疫可通过空气、交通工具、人员、物品等媒介快速传播,极易由局部散发转变为大规模流行暴发,所以除了扑杀、隔离、封锁、控制流动外,还应建立较为密集的免疫防护带[3]。但对于突然暴发的口蹄疫,免疫及行政措施往往来

不及应对而造成时间上的滞后,因为口蹄疫灭活疫苗须在注苗后7~14d才能产生保护性反应,这就需要更为迅速的疾病控制策略。干扰素作为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的蛋白质,在病毒感染机体4h后即可产生,病毒蛋白质合成速率最大时,干扰素产量达到峰值。因此,干扰素可以弥补机体防御反应产生以前的抗病能力,而且其抗病毒活性是广谱的,没有血清型的特异性,可适当用于疫病早期珍贵动物的抢救、治疗。早期使用特异性的口蹄疫高免血清或康复血清也可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2口蹄疫的预防策略

2.1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

为了应付口蹄疫的突然袭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建立包括诊断试剂、疫苗、防护用品等在内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其中疫苗库的建立尤其重要。鉴于1967~1968年英国的口蹄疫疫情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国际兽医界倡议建立疫苗库,以便在疫情暴发时作应急免疫之用。1976年丹麦首先建立FMDV抗原库,FMDV抗原以超低温液氮方式保存。1980年美国联合加拿大和墨西哥建立了北美疫苗库(NA VB),1985年国际疫苗库(IVB)在英国Pirbright 建立,成员有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爱尔兰、挪威、瑞典和马耳他,2000年欧盟疫苗库(EUVB)建立。迄今全世界已有4个国际级12个国家级的疫苗库,其中11个在欧洲,1个在南美洲(阿根廷),IVB储存了7个型的各50万头份量的疫苗,EUVB则储藏了13个型(含亚型)的各50~500万头份量的疫苗。

2.2建立疫情测报体系和风险模拟评估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建立FMD流行病学监测系统,定期发布国内外疫情发生发展的动态,预测疫情引入的可能性。根据疫病风险因子与疫病发生间的定量关系,区别不同区域,对疫病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危害损失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降低风险至最低程度的预防性对策[4]。欧盟建立了卓有成效的疫情测报网络,现有的动物疾病通报系统连接欧盟总部以及各成员国相关防疫机构,并设置了统一代码以方便报告各种动物疾病。各成员国根据欧盟的报告制度,还制定了相应的通报法规。这一通报机制不仅保证欧盟及各成员国迅速得到详细的疫情信息,而且由于信息透明,其他地方的家禽家畜及其制品的交易可以免受个别疫情的不必要影响。

动物及其产品的流通和贸易将会给某国或某地区FMD的引入或暴发带来风险,对这种风险的大小程度借助于计算机等先进工具和技术进行评估,然后通过适当的管理程序和技术措施予以降低和化解,这就是目前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纷纷采用的疫病风险模拟评估,国际上业已制订的一系列与FMD有关的贸易政策

都是通过风险模拟分析来确定的。丹麦是欧盟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出口国,畜牧业十分发达,因而随时存在着发生FMD的可能性。鉴于此,丹麦对引发口蹄疫的19个可能途径以忽视、低、中等、高等4级风险等级进行描述,并提出了相对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防疫效果,长期居于无口蹄疫国家之列。

2.3哨兵动物在疫病防控中的应用

哨兵动物也称岗哨动物,是在某特定区域内用于监控或预警环境中各有毒有害物质或潜在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程度的一类动物。哨兵动物在环境监测、毒理分析、食品卫生和疫病监测等许多场合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了解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和病原因子的污染状况及风险评估。哨兵动物尤其适用于对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过程,哨兵动物能及时侦查出病原体对人的威胁,及时预警有可能威胁人体的疫情,警告人类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设立哨兵动物后,通过定期的疫病监测,能观察本地的动物疫情动态及新引进动物的健康水平,反应某个地区的某个动物疫病的危险程度和洁净程度,是现代动物防控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编著的《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在“动物卫生监督和监测”章节中就有关于哨兵动物的描述[5],“完整的流行病学系统要求根据国家动物疫情状况筛选出对动物和动物产品贸易有重大经济影响的A类和B类疾病”,“组织哨点计划,对动物、畜群、禽群或媒介进行采样和收集兽医诊断结果。”欧美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哨兵动物在疫病监测、疫病控制和净化等方面的作用,许多国家均采用哨兵动物来预防、控制和扑灭某些危害严重的烈性动物疫病,而利用哨兵动物来监控口蹄疫是一项花费不多但效果明显的技术手段,国外许多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6],值得在我国推广应用。但遗憾的是,我国至今仍未重视哨兵动物的作用及其在口蹄疫防控实践和预警系统中加以使用,我国的无规定疫病区疫病净化条件中均未涉及哨兵动物的设立和评估。其实,我国疆域广阔,各省市因地理条件、经济能力等差异导致疫病的种类和控制程度的不同,哨兵动物的设立和使用更具现实意义,值得示范和推广。我们可在代表性猪场设立哨兵动物,定期对哨兵动物和免疫动物进行流行病学监测,由哨兵动物的健康程度来评估本地区口蹄疫的污染程度和风险系数,进而制订不同的防控方案,从而切实控制口蹄疫的发生,为我国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3参考文献

[1] SUGIURA K,OGURA H,ITO K,et al.Eradication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Japan[J]. Rev Sci Tech,2001,20(3):701-713.

[2] TOMASSEN F H,DE KOEIJER A,MOURITS M C,et al.A decision-tre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