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的意思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水调歌头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词水调歌头【原文】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水调歌头【翻译文】当年谢安隐居在东海,出仕做官鬓发已霜秋,中年难与亲友别,唯有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就,准备返归东海,谁料抱病入西州。
做官困扰了隐居的雅志,遗恨寄托于田园山丘。
既已年高衰朽,便当及早划筹,要做百姓穿粗裘。
返回故乡遵迢千里,选取佳地长住久留。
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
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
水调歌头【评析】这首词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而相从之乐」。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隐退的决心,不希望被世间的功名利禄所束缚,也表现了兄弟二人手足情深。
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
发端明点「安石」,领起上半阕。
词人的写作角度比较独特,既不写他经天纬地的才能,也不写他建功立业的辉煌,而是写他人生的另一侧面。
劈头就写谢安中年出仕的尴尬:他本来隐居会稽,踏上仕途时鬓发已开始染上秋霜,令人吃惊。
再写人情的难堪:人到中年,与亲友相别时觉得难舍难分,于是借音乐来抒写离愁。
而後突出他一向抱有的功成身退的心愿:「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
语气多么肯定,多么坚决,确实是对史书中所谓「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晋书》)数语准确的表述。
而结果却是「扶病人西州」,这就反跌出困於轩冕不遂雅志的「遗恨」。
这种「遗恨」,便是作者引出的鉴戒——「不早退」。
词中的「困轩冕」衹是一个文雅的或婉转的说法,实际上(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与贪恋功名富贵是联系在一起的。
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而相从之乐」。
换头「岁云暮」三字承上转下,「岁暮」当指年华老大,「早计」是对「遗恨」而言,其内容便是「要褐裘」,亦即辞官归隐,过平民生活。
古诗鉴赏意境分析-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备考宝典(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备考宝典(全国通用)古诗鉴赏意境分析(原卷版)T知识点讲解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答题示例:绝句二首( 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4.答题示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古诗词中描写泪痕的诗句

古诗词中描写泪痕的诗句(35条)诗词是古代文人智慧和才华的结晶,诗词中描写的往往是思乡愁绪﹑爱国情怀;诗中讲述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故事,是我国祖先的历史见证,让后人得以鉴古知今。
透过阅读古诗词,青少年可增添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意志的初步概念和理解,逐渐加深对祖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下面是古诗词中35条描写泪痕的诗句,供大家欣赏阅读。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
——杜牧《斑竹筒簟》▶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崔涂《七夕》▶欲知别后相思意,回看罗衣积泪痕。
——戴叔伦《春怨》▶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李白《怨情》▶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刘方平《春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陆游《关山月》▶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唐婉《钗头凤·世情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纳兰容若《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杨果《小桃红·采莲女》▶锦瑟横床,想泪痕尘影,凤弦常下。
——史达祖《三姝媚·烟光摇缥瓦》▶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从此山头似人石,丈夫形状泪痕深。
——刘禹锡《怀妓》▶琵琶冷江空月惨,泪痕淹司马青衫。
——卢挚《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持璞自枕头,泪痕双血渍。
——元稹《出门行》▶春柳长亭倾酒樽,秋菊东篱洒泪痕。
——张可久《凭阑人·湖上二首远》▶弹,泪痕罗袖斑。
——张可久《金字经·稽山春晚若》▶闰怨宝鉴残妆景,帕罗新泪痕,又见梨花雨打门。
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的常见错误分析

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的常见错误分析在语文的学习中,诗歌的鉴赏是学习的重要的内容,但不少的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经常会犯一些的错误,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语文诗歌鉴赏题的常见的错误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的常见错误错误一、不能联系全诗,片面答题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后所作,题目中的“东坡”既是他劳动与生活的处所,也是他的“号”的来源。
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很多评论者都认为,“雨洗东坡月色清”一句中的“清”字用得极好,你的看法如何?请具体说说你的理由。
缺陷答案:他既写出了月光之洁白、月夜之清静,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清冷。
缺陷分析:这个答案的可取之处是看到了“清”不仅指客观的景,也映射诗人主观情感这一层,但它显然只注意到了“雨”和“清”的一般意义,就从经验出发(而不是从诗歌本身出发)武断地得出了诗人心情孤寂、凄冷的结论。
其实只要考生注意三、四句中的“莫嫌”和“自爱”这些关键词,再联系雨洗月清后东坡清朗澄澈的意境及注解中的说明,是很容易理解到诗中“清”不仅指景物清新宜人,也应指心情的清净恬淡这一层的。
着眼全诗,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这个答案的另一缺陷是过于笼统,没有考虑到题目中所说的“请具体说说你的理由”这一要求。
如果考生注意到了“具体”,自觉地去联系全诗,也许就不会得出这样的缺陷答案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里的“清”字既写出了月色和地面景物,又写出了心情,情景交融,的确很好。
一场雨后,天空和地面都很洁净,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倾泻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之上,显出一澄明清朗的境界,这是写景;诗人虽然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但随遇而安,开朗乐观,心净无尘,这是写情。
二者和谐统一。
错误二、不能知人论世,架空分析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王昌龄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句“岭色千重万重雨”具有多义性,含蕴丰富,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
答:答案:(1)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构成了极凄清的意境,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烘托了气氛,抒发了寂寞惆怅的心情。
(2)“千重万重雨”不仅描写岭色,也兼形容筝声;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
“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
(3)①反映了筝曲的激越。
②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
③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答:答案:“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答:(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答:答案:(1)没有违反题意。
古诗听流人水调子翻译赏析

古诗听流人水调子翻译赏析《听流人水调子》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前言】《听流人水调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全诗通过交互对接的结构方式表达了诗人在贬谪途中凄清又幽暗的心境。
【注释】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分付:即发付,安排【翻译】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鉴赏】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
“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
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消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
“分付”即发付,安排意。
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
“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岂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又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相连,使之融成一境。
“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
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正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
次句刚开始描写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的描写。
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
也许晚间真的下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间。
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似乎迷蒙在雾雨之中。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原文赏析及翻译1满江红·送李御带珙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
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古诗简介《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是南宋词人吴潜所作的一首词,此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由衷关切以及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上片写友人的归隐之意及其因,前两句用问答式写归隐之意。
“一汀”、“半帆”,用语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归隐之因;下片写送友人的情景和自己的感慨。
前两句先写情谊后写关切,结尾两句倾吐了词人自己有志难表,屡受压抑的情怀。
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空怀壮志的悲慨。
这首词用语清疏明快,意思深沉凝聚,风格抑扬顿挫、慷慨悲戚,词人多次设问,层层深入,托出主旨,含蓄蕴藉,发人深思,读后可令人生同情之感。
翻译/译文好端端地在朝廷里做官,因为什么事要翩然辞官引去?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怅怨,济时有良策又能对谁倾吐?路过垂虹亭下不妨暂系小舟,那里著名的鲈鱼堪煮。
我甘愿拼死一醉,真诚地挽留你住。
我将含泪高歌一曲,送你踏上归乡之路。
踏遍江南江北,你将要归向何处?天下大事那么多全没有解决,大好年华就在这无结果中渐渐消逝。
举头一笑问湛湛青天,青天也只沉默无语。
注释⑴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
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
另有*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韵,后片十句五*韵。
李御带珙(gǒng):李珙,作者的友人,《宋史·杨巨源传》中有“成忠郎李珙投匦,献所作《巨源传》为之讼冤”(巨源,蜀人,*吴曦后,为四川宣抚安丙倾轧,被杀),此李珙或系其人。
《浪淘沙慢·晓阴重》周邦彦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浪淘沙慢·晓阴重》周邦彦宋词注释翻译赏析《浪淘沙慢·晓阴重》周邦彦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浪淘沙慢·晓阴重》由周邦彦创作。
这是一首伤春念情的词作。
全词三阕,上阕追忆当年时令节候及折柳惜别的情事。
前者则是后者的烘托。
“拂面垂杨”与“红泪玉手”,细节传神,足见当年印象之深。
“念汉浦”以下三句抒言信断绝之憾。
中阕写别后情思。
在流动的情绪中,浓化别离的伤感。
无可奈何的凄凉,令人叹惜。
“凭断云留取”,最先使人哀叹。
下阕写去则去也,可“怨歌”,永唱。
虽“怨”,却不“恨”伊,只有“恨春”不给机会。
以景结情,留下怅远、空阔的情韵,使人回味无穷。
作品原文浪淘沙慢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
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
正扶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
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
望中地远天阔。
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
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
翠尊未竭。
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罗带光消纹衾叠。
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
恨春去、不与人期。
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
作品注释1、城堞:城上齿状的矮墙。
2、脂车:车轴涂上油脂的车,润滑以利快行。
3、乍阕:方停,刚结束。
4、红泪:胭脂泪。
5、离鸿:此处喻离别的恋人。
6、琼壶敲尽缺:《世说新语》载,晋王敦酒后,咏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以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作品译文大清早阴云密布,严霜打的青草凋残,浓雾笼罩城上矮墙,南街上车儿正等待出发,东门外别宴也已停歇。
垂柳正拂人面,柔嫩的杨柳枝已可以编结。
我以手掩面拭泪,亲自把送别柳枝采折。
想那时汉浦别后,她就如鸿雁不知飞向何处,长时间音信断绝。
情切切,登高望远地遥天阔,在这露冷风清之时,我只能苦熬着长夜漫漫。
叹人间万事最难忘的,只有轻率地离别。
翠玉杯中酒未喝完,愿凭借天上残云,留住西楼下落的明月。
丝织的衣带失去了光泽,绣被叠一旁,连环锁已解,旧香早已消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的意思“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古诗词作品《听流人水调子》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释】
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分付:即发付,安排
【翻译】
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赏析】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
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
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
江月联在一起。
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
“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
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
“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
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
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
“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
“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
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
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
“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
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
所谓“解不出”。
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
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
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
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
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
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
“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
“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
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
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
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
“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
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
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
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