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学案
预防犯罪 学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2.5.2 预防犯罪【学习目标】1.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2.了解我国的刑罚体系。
3.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掌握如何远离犯罪。
【重点难点】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掌握如何远离犯罪。
【导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欣赏视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谈谈你的感悟。
二、即时巩固1.刑法的作用。
刑法是惩治_______、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_________。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_______。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_____________。
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三、要点理解知识点一、了解罪与罚【探究分享】1.欣赏视频《打人男子被警方提请逮捕》,谈谈你的感悟。
2.欣赏图片。
3.欣赏视频《陕西米脂杀人者被执行死刑》和《杭州保姆纵火案莫焕晶被执行死刑》,了解刑法的作用。
【及时点拨】Ⅰ.刑法的作用及内容《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刑罚。
【探究分享】关于“殴打他人”的法律后果《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刑法》第234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部编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预防犯罪
精品教案一预防犯罪【教材分析】本框题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犯罪与刑罚的内涵,知道犯罪的危害,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本框题包括两个目题的内容:第一目“了解罪与罚”,主要介绍犯罪的含义与基本特征,刑罚的概念和种类;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主要介绍犯罪的危害性,预防犯罪,需要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学情分析】未成年人的生活领域主要是家庭和学校,而对的犯罪的行为及其危害了解较少,因此,在理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刑罚的种类时,就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危害性,刑罚的内涵与种类,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规范言行,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
2.能力目标提升自身抵御犯罪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犯罪与刑罚的内涵,了解犯罪行为的代价和危害,理解并掌握加强自我防范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和刑罚的种类。
2.教学难点:犯罪的危害性以及如何预防犯罪。
【教法学法】1.教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思考,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维,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知识框架,提高教学效率。
2.学法: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感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3•01”暴恐案一审宣判思考:法院依法判处“3•01”暴力恐怖案案犯相应的惩罚,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小结:暴恐分子肆意践踏法律,故意杀人,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这说明任何人违法犯罪,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那么,什么是犯罪?我们如何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让我们一起走进《预防犯罪》,一起寻找答案。
新课教学环节一:了解罪与罚多媒体展示:少年投毒初中生蔡某在其就读的中学操场上,将捡来的用于毒杀老鼠的有毒谷粒投放进正在操场进行体育锻炼的5名学生的饮水瓶内,导致3名学生中毒。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优秀教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2课时预防犯罪1.知识目标: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知道犯罪的危害和后果。
2.能力目标:学会依靠社会、学校、家庭的帮助,矫正不良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1.重点: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
2.难点:加强自我防范。
一、导入新课(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歌——心声)师:同学们,这首歌是那些来自高墙内的少年犯发自肺腑的血泪之声,唱出了他们的忏悔之情。
为了我们的母亲不用“泪水染白发”,为了我们不至于“跌入激流”而“不能自拔”,我们要牢记:违法犯罪,必受惩罚。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设计意图:以歌曲导入,能够营造犯罪后悔恨当初的氛围,从而引出“犯罪必然受到惩罚”这一主题。
二、探究新课活动一:读案例,想问题2016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为导向,相继组织开展了打击地下钱庄、证券期货、新型网络传销,以及假币、银行卡网上非法买卖、虚开和骗税犯罪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共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16.8万起,挽回经济损失356亿元,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做出了积极贡献。
思考:为什么要打击违法犯罪?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坚决打击严重危害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的犯罪行为,是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尊重和保护人权,在法治框架下行使司法权力,是创造以法治文明为核心的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打击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扰乱国家税收秩序;假冒伪劣犯罪多发,妨碍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危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出示投影】刑法的作用和内容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并讲解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活动二:析案例,理知识案例一:甘肃针对高科技作弊特点打击“助考”高考犯罪近年来,有个别考生、家长心存侥幸、投机取巧、铤而走险违规舞弊,不仅离弦走板、欺世罔俗、声誉俱毁,而且严重破坏了公平公正的考试生态,特别是通过手机等通信工具进行高科技作弊的行为对考试安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五课第二节《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节《预防犯罪》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材料分析,总结并说出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2.通过材料分析,区分刑法与刑罚的不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以及材料阅读,讨论、分析并总结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学习重点】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学习难点】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两幅图片,判断其分别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学生回答)第一幅图片属于民事违法行为,第二幅图片则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同样是欠债不还,为什么两幅图片的违法行为分类不同呢?要想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了解什么是犯罪,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预防犯罪》(板书)精讲新课:首先,我们一起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让我们一起来开启本节课的学习之旅。
【第一环节】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思考:阅读并分析材料,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学生回答)点拨:(1)法律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或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2)写入刑法可以有效遏制这种犯罪行为。
(3)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过渡:抢夺公交车方向盘的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变成了刑事违法行为,是因为它符合了犯罪的基本特征,我们通过分析这则材料,找出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
我们一起来看表格,我找同学来分析一下(学生回答)点拨:犯罪的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的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板书)【第二环节】刑法和刑罚的区别过渡:这里有一个新的法律名词“刑罚”出现了,我们一起来区分一下与它发音比较相似的“刑法”有哪些区别点拨:(1)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预防犯罪》是本学期的第八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犯罪现象,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对犯罪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犯罪的认识较为模糊,对犯罪行为的危害性缺乏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在面对诱惑时,可能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防范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现象,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防范意识。
3.引导学生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现象的识别和防范。
2.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现象,提高防范意识。
2.讨论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培养合作精神。
3.情境模拟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应对犯罪的能力。
4.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犯罪现象。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4.准备情境模拟材料,让学生参与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犯罪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犯罪问题。
提问:“你们对犯罪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犯罪行为。
引导学生了解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犯罪?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遵守社会规则预防犯罪学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刑法的含义和刑法的种类。
2.了解犯罪的危害,掌握加强自我防范的要求。
能力目标: 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和法治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强自我防范,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预防犯罪,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学习重、难点〗重点:明辨是非,具有规则和法治意识。
难点: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预防犯罪。
1. 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严重 、刑事违法性和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犯罪的法律后果是 。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 和附加刑两大类。
4. 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背景材料〗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2023年5月1日, “醉驾入刑”伴随《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在我国实施,成为阻却交通事故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全国年均因酒驾、醉驾导致交通事故6542起,造成2756人死亡、7090人受伤。
而“醉驾入刑”后的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4月30日,全国年均因酒驾、醉驾导致交通事故5962起,造成2378人死亡、5827人受伤,较此前分别下降%、%、%——这还是在机动车、驾驶人数量分别增长%、%情况下的同比数据。
公安部最新数据透露,刚过去的2023年,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5149人、造成交通事故构成犯罪且有逃逸情节的12115人——共计17264名国人被依法终生禁驾。
〖学习环节〗1.看视频找出视频中的关键词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思考:谭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吗?为什么? 女大学生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吗?为什么?(找出两人行为的不同点)材料1:事件致使致宝马车内2人(葛某,男,44岁;贾某,男,43岁)当场死亡、1人(驾驶员王某,男,31岁)受伤;肇事车内3人(23、24、21)受伤。
预防犯罪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2.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过程个性化补充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展示“殴打他人”,让学生思考是“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课第一课时:法不可违。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一)法律的作用活动一:展示“殴打他人”的行为在《治安管理处罚法》及《刑法》中的规定,学生思考总结概括法律的作用?教师引导学习,总结:法律的作用: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②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活动二:学生自主学习: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违法行为: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违法行为的类别: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展示三张图片,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违法行为有哪些。
)思考: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提示:是违法行为。
是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三)各种违法行为的区别活动四:各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学生阅读教材P48内容及“相关链接”再展示表格)所属违法类别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民事违法行为相对轻微民事法律规范民事责任行政违法行为相对轻微行政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等)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刑事违法行为最严重刑法刑事责任观察与思考:1.根据上述表格,各种违法行为之间有什么联系?2.给你什么启示?3.判断违法行为的方法。
提示:1.①都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②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③犯罪必然是违法行为,但违法不一定是犯罪;④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正,任其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导致犯罪。
预防犯罪+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法治教育”中的学习主题。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
本课依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应部分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
具体对应的内容是:“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建立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法律常识,但依法维权意识仍然比较缺乏,正义感强,但缺少自控能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1.政治认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公民。
2.道德修养:认清犯罪的危害,知道犯罪的严重后果,树立法不可违意识。
3.法治意识:明辨是非,加强自我约束,远离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4.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遵章守法,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重点:犯罪的含义、种类及基本特征;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教学难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多媒体教学、网络音视频资源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师设置活动:新课导入1.播放视频:央视新闻——惩治校园欺凌2.提问:这一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1.认真观看视频。
2.思考教师问题,并积极举手发言1.了解罪与罚介绍寻衅滋事罪的案例思考:五名未成年被判刑依据的是哪部法律?造成了哪些危害?(请从个人、他人、家庭、社会角度分析)2.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犯罪带来了危害。
3.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刑法的作用及内容。
4.我看罪与非罪分别展示两种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
5.2《预防犯罪》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预防犯罪》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引导学生认识到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增强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认同感。
2.让学生理解犯罪行为对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危害,从而认同国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的政策和行动。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其能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避免走上犯罪道路。
4.通过对犯罪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责任意识:5.使学生明确自己在预防犯罪中的责任,不仅要做到自身不犯罪,还要积极参与社会预防犯罪的工作。
6.鼓励学生向身边的人宣传预防犯罪的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和预防犯罪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犯罪的基本特征学生需要深入理解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三个基本特征。
通过案例分析和对比,让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哪些行为构成犯罪。
2. 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及措施让学生认识到预防犯罪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并掌握预防犯罪的具体措施,如增强法治观念、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良行为等。
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犯罪的危害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犯罪对个人身心、家庭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造成的严重损害,使他们能够真正体会到犯罪的严重性。
2. 如何树立学生预防犯罪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防犯罪意识,让他们将预防犯罪的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一个青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缺钱而盗窃他人财物的案例。
提问学生:这个青少年的行为正确吗?他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犯罪行为的性质和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青少年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是盗窃行为。
他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如被判处有期徒刑、罚款等,同时还会对自己的声誉和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给家庭带来痛苦和损失。
2.展示一些关于犯罪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图片,如犯罪现场的混乱、受害者的痛苦表情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案1一. 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危害,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犯罪的概念、犯罪的原因、犯罪的危害、预防犯罪的方法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预防违法犯罪。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诱发违法犯罪行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违法犯罪现象,但对犯罪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预防和抵制犯罪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的危害,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危害,提高预防犯罪的意识。
2.培养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法治观念。
3.提高学生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特点和成因2.犯罪危害的认识3.预防犯罪的方法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危害。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预防犯罪的认识。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
4.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犯罪案例资料,用于课堂分析。
2.设计讨论问题和情景模拟活动。
3.准备教学PPT,图文并茂地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犯罪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犯罪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犯罪的概念、特点和成因,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犯罪案例,探讨犯罪的原因和危害。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预防和抵制犯罪。
4.巩固(5分钟)总结犯罪的原因、危害和预防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以及如何预防犯罪。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治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变化。
他们对犯罪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的法治观念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犯罪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危害。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治观念。
3.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学会预防犯罪。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特点和成因。
2.如何预防犯罪。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和成因。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预防犯罪的方法。
3.情境模拟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
2.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3.安排课堂活动场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播放一个犯罪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犯罪现象。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阅读并分析犯罪的特点和成因。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预防犯罪的方法。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预防犯罪的方法。
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方法。
5.拓展(10分钟)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例如,模拟一个可能遇到危险的场景,让学生想办法避免危险。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思考题: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如何在生活中预防犯罪。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章,主要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犯罪。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犯罪的概念、犯罪的原因、如何预防犯罪等。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犯罪问题,提高防范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治观念,但对于犯罪问题可能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犯罪现象,但未必能准确把握其特点和原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犯罪问题,提高防范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特点和原因;2.培养学生预防犯罪的意识,提高防范能力;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纪守法。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概念和特点;2.犯罪的原因;3.如何预防犯罪。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犯罪问题;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3.情境模拟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他们的防范能力;4.讲授法:教师讲解犯罪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2.制作PPT;3.准备教学道具;4.安排教学场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犯罪数据,引发学生对犯罪问题的关注。
教师提问:“你们对犯罪有什么认识?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内容?”2.呈现(10分钟)介绍犯罪的概念、特点和原因。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分析犯罪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犯罪?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纪守法。
4.巩固(5分钟)情境模拟:设置一个犯罪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防范能力。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法律法规,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预防犯罪的重要性。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案-教学设计2.5.2预防犯罪一、教学目标:1.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会发展为犯罪。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如何预防犯罪三、教学过程:导入:小张案例导入1.尝试评判小张的行为。
2.如果小张将卡片据为己有,后果会是如何呢?3.小张的转变能够给我们哪些启发?教师总结: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防患于未然一、了解罪与罚1.结合课件图片活动:想一想,说一说,图片中的行为性质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教师总结: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判什么样的刑罚。
2.出示材料,归纳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教师总结: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法律标志;必然后果3.合作探究通过教材p54图片和材料的分析,我们来探讨以下问题:本案中的犯罪分子犯了什么罪?教师总结:犯罪行为。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犯罪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法。
二、加强自我防范1.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刘某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应该怎样预防违法犯罪?教师总结: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生活在法治社会,应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作业:完成导学案的习题板书设计:预防犯罪什么是刑法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犯罪的后果刑罚的分类如何预防犯罪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目录1.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2.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3.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4.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5.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6.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7.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8.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9.第九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10.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1.基于成长体验,认识社会生活空间的延展我们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预防犯罪的重要性,认识犯罪的特点和危害,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
他们对犯罪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增强预防犯罪的意识。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2.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3.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2.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4.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设计好课堂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情景模拟的场景和道具。
4.安排好课堂时间,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播放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犯罪现象。
提问:你们对犯罪有什么认识?为什么我们要预防犯罪?2.呈现(10分钟)展示犯罪的特点和危害,让学生了解犯罪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犯罪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出预防和应对犯罪的有效策略。
4.巩固(5分钟)针对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
2.理解刑法对犯罪的处罚及其种类。
3.认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树立防微杜渐的意识。
4.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远离不良行为,预防犯罪。
二、教学重点1.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
2.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3.刑法对犯罪的处罚及其种类。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
2.如何帮助学生认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树立防微杜渐的意识。
3.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预防犯罪。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通过展示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什么是犯罪?犯罪与违法行为有何不同?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犯罪?【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思考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
(二)新课学习1.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教师讲解】介绍犯罪的定义,强调犯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引导学生理解犯罪的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犯罪?犯罪与违法行为有何不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理解并记忆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
结合实际例子,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对犯罪的基本认识,明确犯罪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反思自己是否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2.刑法对犯罪的处罚及其种类【教师讲解】详细讲解刑法的概念、作用及其对犯罪的处罚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等,强调刑罚对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导学案(附答案)--《预防犯罪》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导学案(附答案)--《预防犯罪》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导学案第2课时预防犯罪一、学习目标1.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2.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二、自主预习1. 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严重、刑事违法性和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犯罪的法律后果是。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和附加刑两大类。
4. 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三、合作探究黄某在小学和初中期间经常欺负小同学,勒索小同学少量财物,因而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
高二时自行辍学,放弃了学业。
走上社会后,他不务正业,曾因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行为被公安机关罚款、拘留多次,但他仍不思悔改,后又作案20多起,最终被人民法院以流氓罪、诈骗罪、抢劫罪、盗窃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黄某不同阶段所受惩处的性质是一样吗?说明理由。
2.在人民法院给予黄某的刑罚中,哪个属于主刑?哪个属于附加刑?3.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中的附加刑包括哪几种?4.黄某从一般违法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告诫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四、随堂演练1.某中学生在小学时就有偷拿别人东西的习惯,老师批评后他不以为然,后来发展到在社会上偷拿钱物。
一次趁人不备拿走商店数码相机一台。
这说明,违法犯罪行为都是()A.从小偷小摸开始的B.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C.从占小便宜开始的D.从结交坏朋友开始的2.哈尔滨“天价鱼”事件专项调查组经过调查,针对已核实的该饭店存在不以真实名称提供服务等问题,松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其停止经营活动,并依法依规按程序进行行政处罚。
该饭店的行为()A. 属于一般违法行为B. 触犯了刑法C. 属于严重违法行为D.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3.安徽省砀山县刘某因虐待女童被判有期徒刑两年。
对案件理解正确的是()①刘某的行为属于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②有期徒刑属于主刑③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刑罚处罚④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受法律保护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4.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防患于未然,青少年自身必须做到()①要在心中筑起法律的堤坝②在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③在学习上多看一些暴力、凶杀、色情的书籍,以避免犯罪④依法自律,自觉树立法律意识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5.当前多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中,部分青少年成为了受害者,也有部分成为了施暴者。
部编版道德与法制八年级上册教案5.2预防犯罪
第2课时预防犯罪*1教学分析情感、态度与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
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
一、导入新课阅读教材P52 “运用你的经验”: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
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1)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属于犯罪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一条的规定处罚。
(3)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架他人属于犯罪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教师过渡:这三则事例说明当事人的行为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是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
什么是犯罪?犯罪应受什么处罚?如何预防犯罪?这是我们本课即将学习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2单5.2——预防犯罪
【学习目标】
1.知道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涵义和刑罚的种类。
2.了解犯罪的危害。
3.掌握加强自我防范的要求。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2.青少年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难点
1.刑罚含义及分类的理解。
2.对不良行为的区分及理解。
【学习内容】
(一)导入新课
防微杜渐的故事: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
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
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
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
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
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
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出自《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则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
成语解释:防微杜渐是指当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刚有苗头或征兆时,就加以预防与制止,坚决不让它继续发展。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二框预防犯罪
(二)自主预习
1、填空
(1)刑法是惩治________、保护_______和________的有力_______。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_______。
(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的行为。
(3)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________、刑事违法性和应受 __。
(4)犯罪的法律后果是______。
刑罚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________的________法律制裁方法,以_____或______犯罪人_____为主要内容。
(5)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
主刑包括:管制、_______、有期徒刑、________和________。
附加刑包括:罚金、_____________、没收财产、__________。
(6)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_______。
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______美好生活,认清犯罪_______,远离______。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__________。
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__________,依法_______,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我们要从_____做起,避免沾染__________,自觉__________,防患于未然。
2、刑法的含义及作用是什么?
3、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4、犯罪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5、刑罚的含义及种类。
6、预防犯罪,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
(三)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 了解罪与罚
探究一:P52运用你的经验
(1)上述图片属于盗窃罪。
(2)上述图片属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3)上述图片属于非法拘禁罪
探究二:P53探究与分享
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1)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提示:(1)第一,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很大,情节严重。
第二,触犯的法律法规不同。
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规范,犯罪触犯了刑法。
第三,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犯罪要受刑罚处罚。
(2)闯红绿灯属于行政违法行为;但因为闯红灯引发特大交通事故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探究三:P52拓展延伸
王某在向杜某索要手机打电话遭到拒绝后,对杜某实施殴打致其轻微伤,并乘机开走其出租车。
讨论:王某有哪些违法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提示:①殴打出租车司机杜某致轻微伤,劫走杜某的出租车行为构成违法。
②构成犯罪。
本案中的犯罪分子犯了故意伤害罪和抢劫罪。
我国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知识模块二:加强自我防范
探究一: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
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老师、父母。
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的处分。
他非担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在社会上偷窃财产、参与赌博,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
为了搞钱到网吧玩游戏,他跟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内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分析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的?
分析: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
他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于他自己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抵制诱惑等。
提示:陈某因为交友不慎,结交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沾染了不良习气;由于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有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又没有及时改正,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
经历告诉我们:(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探究二: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违纪违法犯罪
打架
(不良行为)当达到聚众斗殴,多次参与,聚众斗殴、杀人罪(犯罪)致人重伤或死亡等严重情节时
偷窃(不良行为)达到偷窃数额较大或特别巨大盗窃罪
(犯罪)多次偷窃,盗窃金融机构,数
额巨大或盗窃文物情节严重的
探究三:不良行为的表现及危害
探究四:对不良行为的矫治方法
提示:(1)个人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
(2)家庭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
(3)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教育,对他们的不良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教育引导;
(4)社会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学习小结】
预防犯罪
了解罪与罚犯罪的含义及特征
刑罚含义及种类
加强自我防范
认清犯罪危害
杜绝不良行为
依法自律
【达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