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读书有感1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从教二十多年来,我从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自从读了《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之后,我开始认真思考,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地教育学生,到底是要培养怎样的学生,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在这本书中,作者怀特海充分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他主张教育应充满生活与活力,应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作者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价值意义。作者的教育观对我启示很多,最为深刻的是以下几点感悟。

1、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很多学科,每门学科教那么一小部分,其结果就是消极的接受一些没有活力、没有联系的概念。儿童教育中所教的主要概念要少而重要,还要是它们尽可能集合成各种组合。儿童应该使这些概念成为他自己的概念,并且应该懂得这些概念此时此地在他实际生活环境中的应用。儿童应该从他一开始接受教育就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就是说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教育的两条戒律:不可同时教授太多的科目;所教的科目务须透彻。同时教授大量的科目,每个科目都只能够蜻蜓点水,只能造成许多不相干的知识的被动接受,不能激起任何思想的火花。当下的教育,其实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设置了大量的学科,让学生同时来学习,但因为时间的限制,每门学科一周只有2~3个课时。我们总以为如果不这样设置,孩子就会出现偏科的现象,但却很少思考:你设置的这些科目,也仅仅是浩瀚的文化宝库中的一丁点内容,本身就是不全面的。我们不应该将目光关注在科目的增加上,而是应该通过对部分科目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森林。儿童的自我发展最重要,应该体验发现的乐趣,理解思想概念

并应用现实生活,面对现在、理解现在,现在包含着过去,又孕育着未来。所以,怀特海强调,要使知识充满活力,而不是让经验僵化!要根除各科目之间的分散现象,引导各个科目的彼此融合。

2、作者怀特海认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当我们将目标定位为“人的自我发展”,在学习伊始,孩子就应该感受到发现世界的喜悦。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能够帮助他理解在他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和发展他们对学科学习的兴趣,以及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发展,这远比教给他几个词语、几个句子,甚至几篇课文都更为重要。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启迪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热爱学习,激励学生自我发展。

3、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教育的成就取决于对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的调整,因为我们是在与人的思想打交道,而不是与没有生命的物质打交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见解的学生。在教学关系中,师生的关系最为微妙,教师的能动作用更为关键,所以教师自然成为这些可变因素的调整者。教师首先要致力于自我的修炼,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知识的海洋无边无涯,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我总是有这样的感受。如果一段时间不读书,就觉得脑中空空如也,甚至觉得语言都显得平乏无味。如果每隔一段时间读一本好书,不仅从中受益匪浅,趣味无穷,还让人有所悟,有所思,有所得。拿出其中一丁点用之于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才能上好课,不至使内容枯涩。

其次教师针对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因材施教。

评价而非判断,因为任何智力的都有正面或负面的,正确的评价便是一种真正的接纳。教师要以等待的心态看待学生的成长,教师不应“替代”他们完成学习任务,须知,替代完成就是替代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