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土壤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土壤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植物是依赖土壤生长的,土壤的质量和性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是植物的生命之源,它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并为植物的根系提供生长空间和支撑。
因此,土壤的质量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土壤中的养分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需要吸收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来维持正常的生长活动。
其中,氮元素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等重要组分的构成元素,磷元素则是ATP、DNA等重要物质的组成成分,而钾元素则参与调节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和养分运输。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的积累。
若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不足,植物会出现生长迟缓、叶片黄化等现象,甚至生长停滞,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土壤的水分状况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水分是植物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着养分的吸收和运输、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
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直接影响植物根系的吸水能力,过湿或过干的土壤都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过湿的土壤会导致根系缺氧,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和根系的正常发育,造成植株倒伏等现象;而过干的土壤则会限制植物的水分摄取,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发育。
因此,合理管理土壤的水分状况,保持适度的湿润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土壤的质地和结构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土壤的质地主要指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比例,可分为砂质土壤、粉质土壤和壤土等。
不同质地的土壤含水性和通气性不同,对植物的根系生长和活动有直接影响。
比如,砂质土壤通气性好、排水性快,但保水能力较差,容易导致水分流失;而粉质土壤保水能力强,但通气性较差,容易出现积水现象。
壤土则是一种理想的土壤类型,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通气性,适合植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的结构也影响着植物根系的生长空间和分布情况,松散的土壤结构有利于植物根系的伸展和吸收养分,而坚硬的土壤结构则会限制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
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
植物与土壤的互惠共生关系

植物与土壤的互惠共生关系植物和土壤之间存在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互惠共生关系。
植物依赖土壤提供养分和水分,而土壤则依赖植物的根系固定土壤、增加有机物质和改善土壤结构。
这种互惠共生关系不仅对植物和土壤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植物通过其根系与土壤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植物的根系能够渗透入土壤中,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同时,植物的根系还能够分泌出一些有益物质,如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土壤微生物。
这些物质能够促进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为植物提供更多的养分。
此外,植物的根系还能够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护土壤的稳定性和肥力。
其次,土壤也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提供了植物生存所需的水分、养分和空气。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植物的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砂质土壤透水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适合生长耐旱植物;而黏土质土壤保水能力强,但透水性差,适合生长喜湿植物。
此外,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养分比例也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影响。
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从而实现生长和发育。
除了提供养分和水分外,土壤还能够对植物进行保护和调节。
土壤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水分,形成地下水和地下水库,为植物提供稳定的水源。
同时,土壤还能够吸附和分解一些有害物质,净化土壤和水体,保护植物的生长环境。
此外,土壤还能够调节气候,影响气候变化。
例如,土壤中的有机物质能够吸附和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影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和气候变化。
最后,植物和土壤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通过根系固定土壤,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的稳定性和肥力。
而土壤为植物提供了养分和水分,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了基础条件。
这种互惠共生关系不仅维持了植物和土壤的健康发展,也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不同种类的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研究不同种类的土壤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不同种类的土壤对植物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并探讨它们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一、沙质土壤沙质土壤是指颗粒粗大、通气性良好的土壤。
它的通透性较好,能够迅速排水,但是保水能力较差。
由于土壤颗粒的稀疏性,沙质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较低。
因此,沙质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不利。
在沙质土壤中种植作物时,需要增加有机肥料和保水剂的使用,以提供足够的养分和水分供植物生长。
二、粘土质土壤粘土质土壤是由颗粒较细、粘聚性较强的土壤组成。
粘土质土壤的保水能力较好,但排水性差。
这种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较高的肥力,因为粘土质土壤中养分含量较高且能够有效固持。
然而,在过多的水分下,粘土质土壤容易发生涝灾,对植物的生长不利。
因此,在粘土质土壤中种植作物时,需要注意排水和合理浇水,以避免过度灌溉导致的植物生长问题。
三、壤土壤土是指具有适度粘聚性和通气性的土壤类型。
壤土在保水性和透水性方面达到了较好的平衡,对植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壤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养分,能够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壤土中种植作物时,植物通常能够健康生长,并且产量较高。
四、酸性土壤酸性土壤的pH值较低,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酸性土壤中的酸性物质会影响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利用养分的能力,从而抑制植物的生长。
在酸性土壤中种植作物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中和土壤的酸性,如添加石灰等。
五、碱性土壤碱性土壤的pH值较高,对植物生长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碱性土壤中的盐分和碱性物质会使土壤发硬,影响植物根系的通气和吸水能力。
在碱性土壤中种植作物时,需要通过排水和改良土壤的方法,减少盐分和碱性物质的含量,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综上所述,不同种类的土壤对植物生长有着明显的影响。
沙质土壤通透性好但保水能力差,粘土质土壤肥力高但易发生涝灾,壤土具备良好的保水和透水性,酸性土壤和碱性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不利的影响。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一直是土壤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地球上绝大多数植物依靠与土壤微生物的互作来维持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过程。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最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隐花植物、原生动物等。
它们与植物通过根际交互作用、土壤菌根等多种途径进行互作,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维持、调节和恢复发挥重要的作用。
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关系极为深远,下文将分别从植物与不同类别的土壤微生物的互作、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和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限制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植物与不同类别的土壤微生物的互作1.细菌与植物的互作细菌是土壤微生物中的主要种类之一。
它们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促进植物生长。
植物通过根部分泌物质,如氧化物、酸性多糖等,为细菌提供生存环境和营养物。
一些细菌还能固氮,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
2.真菌与植物的互作真菌在土壤微生物群落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质,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
同时,真菌还能与植物形成菌根共生,与植物构成互利共生关系。
在菌根共生中,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质诱导真菌进入植物根系内,通过共生关系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回报真菌提供的营养和保护。
这种互利共生关系不仅增强了植物养分吸收能力,也提高了土壤质量和生产力。
3.放线菌与植物的互作放线菌通过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提供抗生素等物质,为植物根系提供生长环境和营养物质。
同时,放线菌本身也是一类生物杀菌剂,能够防治植物的一些土传病害。
一些放线菌还能分泌根际促生物素,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4.原生动物与植物的互作原生动物是一类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土壤微生物。
它们通过分解和挖掘土壤中的物质,增加土壤通气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植物提供生长环境。
同时,一些原生动物也能够吞噬其他微生物,调节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动。
二、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土壤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酸碱度和离子平衡、改善土质质量等途径对提高植物生产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土壤的理化性质包括土壤颗粒组成、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土壤气体等多个方面,这些性质与植物的根系生长、养分吸收、水分利用以及代谢活动直接相关。
本文将探讨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紧密关系。
1.土壤颗粒组成与植物生长土壤颗粒组成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所占的比例。
土壤颗粒组成决定着土壤的通透性、保水性以及持水能力。
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根系的伸展和生长依赖于土壤的通透性。
细粒土壤通透性较差,容易形成积水,影响植物的根系通气和吸收养分能力,从而抑制植物的生长。
相反,比较理想的土壤颗粒组成应该是以粉沙质为主,具有较好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植物的根系伸展和养分吸收。
2.土壤结构对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土壤结构指的是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和颗粒团聚程度。
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植物根系的侵入和生长,同时也促进土壤气体交换和水分透明。
土壤结构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植物根系的活跃度和根系伸展能力。
比如,紧密的土壤结构会限制根系的生长,影响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而松散的土壤结构则有助于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有利于植物的吸收。
3.土壤质地与植物的生长土壤质地指的是土壤颗粒的大小与比例,主要包括沙、粉砂、黏土等不同成分。
土壤质地对水分滞留能力和空气通透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对于植物来说,土壤质地与其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密切相关。
黏土质地的土壤具有较高的保水性,但通气性较差;相反,砂质土壤通气性较好,但保水性较差。
因此,不同植物对土壤质地的要求也不同,而土壤质地可以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求进行调整以促进植物的生长。
4.土壤水分与植物的生长关系作为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言而喻。
土壤水分的充沛与否直接关系到植物根系的吸收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适宜的土壤水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过量的水分会使土壤通气性下降,导致根系窒息;而过少的水分则会导致植物脱水和萎蔫。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植物和土壤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相互作用对于维持土壤健康、提高植物生长和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互利共生关系、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互利共生关系植物和土壤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
植物通过根系分泌出来的营养物质吸引土壤中的微生物,而土壤微生物则能够为植物提供养分、水分和抗病能力等。
此外,植物的根系也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殖的场所。
这样的互利共生关系能够提高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和生长速度,同时减少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的侵袭。
二、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根际微生物是指存在于植物根系周围的微生物群落。
根际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这些微生物的多样性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多样性的根际微生物能够提供更多不同种类的代谢产物,丰富了土壤的营养组分,有助于植物的养分吸收。
其次,不同种类的根际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降解能力,能够降解根系分泌出来的有机物,促进植物生长。
最后,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还可以调节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的抗病能力。
三、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具有直接且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土壤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质、矿物质转化和养分循环等过程,将土壤中的养分转化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供植物的生长发育所需。
其次,土壤微生物能够分解植物残体、有机肥和农药等有害物质,减少这些物质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最后,土壤微生物还具有激发植物的免疫机制和增强植物抗病能力的功能。
它们通过合成抗生素、灭菌有机酸等物质,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保护植物免受病害的侵袭。
综上所述,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土壤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通过吸引土壤微生物获得养分和提高抗病能力,而土壤微生物则通过提供养分和促进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持土壤的健康。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是地球上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周围的环境密不可分。
植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不仅能为我们提供氧气和食物,还能调节气候和保持生态平衡。
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精密的相互作用,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植物与土壤的关系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植物通过根系与土壤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首先,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为植物提供必需的生长物质。
其次,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发生。
此外,植物的残体可以分解成有机质,为土壤提供养分,促进土壤的肥沃和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二、植物与气候的关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且可以调节气候。
首先,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起到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
其次,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蒸气,增加大气的湿度,有助于降低气温和增加降水量。
此外,植物的森林可以阻挡风力,减少土地的风蚀和沙尘暴的发生。
三、植物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是食物链的基础,它们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不同的植物栖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源和栖息地,支持着众多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的存在。
植物的多样性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和生物工程利用的可能性。
四、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响应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生长和繁殖。
例如,一些植物适应干旱环境,通过减少表面蒸腾和水分流失来节约水分。
一些植物适应高寒环境,通过抗寒物质的积累和形成结构性的保护来抵御低温。
此外,植物还可以通过生理和生化反应来响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会分泌激素和产生酶来调节水分的利用和平衡。
综上所述,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而复杂的。
植物通过与土壤、气候和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能对环境进行调节和改善。
植物的根系与土壤关系

植物的根系与土壤关系植物根系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土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而土壤则为根系提供了生长的基础和养分来源。
本文将探讨植物的根系与土壤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重要性。
一、根系对土壤的作用植物的根系与土壤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吸收水分和养分: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以满足其生长和发育的需要。
植物的根系能够延伸到土壤深层,从而获得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根系对土壤的吸水能力和养分吸收能力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
2. 支撑和固定植物体:根系将植物与土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起到支撑和固定植物体的作用。
植物的根系可以通过扩大根系面积和增强根系的力量来增加其在土壤中的固定性,从而减轻植物在风力和重力作用下的倾倒和脱离土壤的风险。
3. 保护土壤:植物的根系能够保护土壤免受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根系可以增加土壤的结构稳定性,减少土壤颗粒的流失和破碎。
根系还能够通过分泌黏性物质,形成土壤与根系之间的粘附层,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并防止土壤表层被侵蚀。
二、土壤对根系的影响土壤的性质对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以下是土壤对根系影响的几个方面:1. 土壤质地:不同种类的土壤质地对根系的渗透和生长具有不同的影响。
比如,砂质土壤排水性好,根系容易渗透;而黏质土壤排水性差,根系较难穿透。
根系能否顺利扩展和生长取决于土壤的质地。
2. 土壤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对根系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适宜的水分能够促进根系的吸收和生长,而干旱或过湿的土壤则会对根系产生不利影响。
根系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来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3. 土壤养分: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对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充足的养分能够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吸收功能的发挥,而养分缺乏则会限制根系的扩展和生长。
根系通过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来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求。
三、植物的根系与土壤关系的重要性植物的根系与土壤之间的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1.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
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
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
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细砂(~)、粉砂(~)和粘粒(以下)。
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
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
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
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团粒结构(~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
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
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和生长。
土壤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2)土壤水分土壤水分能直接被植物根系所吸收。
土壤水分的适量增加有利于各种营养物质溶解和移动,有利于磷酸盐的水解和有机态磷的矿化,这些都能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
土壤水分还能调节土壤温度,但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分过少时,植物会受干旱的威胁及缺养;水分过多会使土壤中空气流通不畅并使营养物质流失,从而降低土壤肥力,或使有机质分解不完全而产生一些对植物有害的还原物质。
(3)土壤空气土壤中空气成分与大气是不同的,且不如大气中稳定。
土壤空气中的含氧量一般只有10~12%,在土壤板结或积水、透气性不良的情况下,可降到10%以下,此时会抑制植物根系的呼吸,从而影响植物的生理功能。
土壤空气中CO2含量比大气高几十至几百倍,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在%左右,其中一部分可扩散到近地面的大气中被植物叶子光合作用时吸收,一部分可直接被根系吸收。
但在通气不良的土壤中,CO2的浓度常可达10~15%,这不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和种子萌发,CO2的进一步增加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根系的呼吸功能,甚至导致植物窒息死亡。
土壤通气不良会抑制好气性微生物,减缓有机物的分解活动,使植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减少;但若过分通气又会使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太快,使土壤中腐殖质数量减少,不利于养分的长期供应。
(4)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具有季节变化、日变化和垂直变化的特点。
一般夏季、白天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夜间相反。
但土壤温度在35~100cm 以下无昼夜变化,30m以下无季节变化。
土壤温度能直接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实生苗的生长,还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呼吸和吸收能力。
大多数作物在10~35℃的范围内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温带植物的根系在冬季因土温太低而停止生长。
土温太高也不利于根系或地下贮藏器官的生长。
土温太高或太低都能减弱根系的呼吸能力,如向日葵在土温低于10℃和高于25℃时其呼吸作用都会明显减弱。
此外,土温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气体的交换、水分的蒸发、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以及腐殖质的分解都有显著影响,而这些理化性质与植物的生长有密切关系。
3. 土壤的化学性质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它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及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都有关系。
土壤酸碱度常用pH值表示。
我国土壤酸碱度可分为5级:pH<为强酸性,~为酸性,~为中性,~8 .5为碱性,pH>为强碱性。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在pH6~7的微酸条件下,土壤养分有效性最高,最有利于植物生长。
在酸性土壤中易引起P、K、Ca、Mg等元素的短缺,在强碱性土壤中易引起Fe、B、Cu、Mn、Zn等的短缺。
土壤酸碱度还能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长。
酸性土壤一般不利于细菌的活动,真菌则较耐酸碱。
~是大多数维管束植物的生长范围,但其最适生长范围要比此范围窄得多。
pH>3或<9时,大多数维管束植物便不能生存。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腐殖质和非腐殖质两大类。
前者是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多聚体化合物,约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3)土壤中的无机元素。
植物从土壤中摄取的无机元素中有13种对其正常生长发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N、P、K、S、Ca、Mg、Fe、Mn、Mo、Cl、Cu、Zn、B。
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
腐殖质是无机元素的储备源,通过矿化作用缓慢释放可供植物利用的元素。
土壤中必须含有植物所必需的各种元素及这些元素的适当比例,才能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因此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植物与其它生物的关系,将在种群一节中讲述,因为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以种群为单位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