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植物与土壤之间的关系

合集下载

园林植物与园林土壤关系探究

园林植物与园林土壤关系探究

园林植物与园林土壤关系探究园林植物与园林土壤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植物生长的基础是土壤提供的水分、养分和空气等因素,而土壤的肥力、水分含量和结构等特性又会受到植物的影响。

因此,了解园林植物与园林土壤的关系对于园林设计和管理非常重要。

一、土壤对植物的影响1. 提供养分园林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养分,包括氮、磷、钾等元素。

这些养分大部分来自土壤。

如果土壤中养分不足,植物就会萎黄、枯死,甚至影响到植物的繁殖。

因此,保证土壤中养分的供应是保证植物健康生长的关键。

2. 维持水分供应土壤中的水分也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吸附水分的能力与其颗粒间隙、质地等有关。

如果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会影响植物吸收养分和气体交换,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同时,土壤水分情况也会直接影响到植物的适宜生长环境,因此保证土壤水分的供应同样是很重要的。

3. 影响根系生长和发育土壤中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根系能否顺畅生长,决定了植物能否吸收充足的水分和养分。

而土壤的物理特性,如颗粒大小、排水性等,会直接影响到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通过调整土壤的物理特性,可以促进植物健康生长。

除了土壤对植物有影响,植物也会对土壤产生影响。

1. 改善土壤质量植物的根系会渗透到土壤中,通过排放根系分泌物和死亡的根部物质,进而改变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增加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同时,根系的生长也会改变土壤颗粒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

2. 控制土壤侵蚀植物的根系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

植物的根系会扎根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这些养分也会被根系死亡后留在土壤中,形成有机质,进而改善土壤结构,防止土壤被冲刷或吹走。

3. 调节土壤温度植物覆盖可以有效地调节土壤温度。

植物覆盖可以减少阳光直射土壤表面,从而减少土壤表面的温度升高,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同时,植物覆盖也可以减少土壤表面的土壤干燥,防止土壤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湿润度。

综上所述,园林植物与园林土壤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土壤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土壤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土壤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植物是依赖土壤生长的,土壤的质量和性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是植物的生命之源,它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并为植物的根系提供生长空间和支撑。

因此,土壤的质量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土壤中的养分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物需要吸收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来维持正常的生长活动。

其中,氮元素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等重要组分的构成元素,磷元素则是ATP、DNA等重要物质的组成成分,而钾元素则参与调节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和养分运输。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的积累。

若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不足,植物会出现生长迟缓、叶片黄化等现象,甚至生长停滞,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土壤的水分状况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重要影响。

水分是植物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着养分的吸收和运输、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

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直接影响植物根系的吸水能力,过湿或过干的土壤都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过湿的土壤会导致根系缺氧,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和根系的正常发育,造成植株倒伏等现象;而过干的土壤则会限制植物的水分摄取,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发育。

因此,合理管理土壤的水分状况,保持适度的湿润度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土壤的质地和结构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土壤的质地主要指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比例,可分为砂质土壤、粉质土壤和壤土等。

不同质地的土壤含水性和通气性不同,对植物的根系生长和活动有直接影响。

比如,砂质土壤通气性好、排水性快,但保水能力较差,容易导致水分流失;而粉质土壤保水能力强,但通气性较差,容易出现积水现象。

壤土则是一种理想的土壤类型,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通气性,适合植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的结构也影响着植物根系的生长空间和分布情况,松散的土壤结构有利于植物根系的伸展和吸收养分,而坚硬的土壤结构则会限制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

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

植物与土壤的互惠共生关系

植物与土壤的互惠共生关系

植物与土壤的互惠共生关系植物和土壤之间存在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互惠共生关系。

植物依赖土壤提供养分和水分,而土壤则依赖植物的根系固定土壤、增加有机物质和改善土壤结构。

这种互惠共生关系不仅对植物和土壤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植物通过其根系与土壤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植物的根系能够渗透入土壤中,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同时,植物的根系还能够分泌出一些有益物质,如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土壤微生物。

这些物质能够促进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为植物提供更多的养分。

此外,植物的根系还能够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护土壤的稳定性和肥力。

其次,土壤也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提供了植物生存所需的水分、养分和空气。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植物的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砂质土壤透水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适合生长耐旱植物;而黏土质土壤保水能力强,但透水性差,适合生长喜湿植物。

此外,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养分比例也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影响。

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从而实现生长和发育。

除了提供养分和水分外,土壤还能够对植物进行保护和调节。

土壤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水分,形成地下水和地下水库,为植物提供稳定的水源。

同时,土壤还能够吸附和分解一些有害物质,净化土壤和水体,保护植物的生长环境。

此外,土壤还能够调节气候,影响气候变化。

例如,土壤中的有机物质能够吸附和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影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和气候变化。

最后,植物和土壤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通过根系固定土壤,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的稳定性和肥力。

而土壤为植物提供了养分和水分,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了基础条件。

这种互惠共生关系不仅维持了植物和土壤的健康发展,也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植物土壤营养与根际营养

第二章 植物土壤营养与根际营养

2、低分子有机溶质
根系分泌物的主要组分时糖、有机酸、 氨基酸和酚类化合物。其中主要是糖和 有机酸。 有机酸在活化土壤养分方面有重要意 义。如难溶性磷矿物、铁、锰化合物的 溶解等;
• When grown under P deficient conditions, some species can form ―proteoid roots‖ – clusters of short rootlets on main root axes. These rootlets secrete organic anions (citrate, malate) and acidify the rhizosphere to increase the availability of P. They also secrete water at night thus enhancing the diffusion of P to the root surface.
3.机械阻力 土壤紧实时,其容重增大且大空隙数 量减少。当容重大于1.3~1.4时,对根系 伸长有抑制作用。粘质土壤容重在1.5~ 1.6,轻质土壤在1.7~1.8时,作物根系就 很难扎入。 紧实土壤对根系伸展的抑制作用除 了机械阻抗的缘故外,还有土水势、通 气性和植物毒素积累等因素。
表2-1 机械阻抗对大麦种子根和初级侧根发 展及扩展的影响
表2-2 不同浓度对大麦吸收磷的影响(R.S.Russel and R.P.Martin)
溶液中磷浓度 (P. PPm) 5.1 1.6 0.51 0.16 0.051* 0.016 0.0051 0.0016
植株32P含量 ㎎/植株 0.573 0.161 0.0573 0.01676 0.0048 0.00137 0.000434 0.000120

小学科学土壤与植物(配套课件)学年三年级下册科学

小学科学土壤与植物(配套课件)学年三年级下册科学

小学科学土壤与植物(配套课件)学年三年级下册科学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是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土壤作为植物的生长基质,为植物提供了养分和水分等必要的生长条件。

在小学科学中,学生需要了解土壤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介绍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土壤的组成与特性以及如何保护土壤等内容。

土壤是由岩石经过风化、物理破碎、化学变质以及生物作用等多种因素形成的。

它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基质,还承担着水分储存和供应、养分提供、氧气传递等多种功能。

因此,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对于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至关重要。

首先,土壤由固体颗粒、液态水和气体组成。

固体颗粒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和水分组成。

矿物质是土壤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来源于岩石的风化和矿物的分解。

有机物质则是植物和动物的残体经过分解形成的,它们为土壤提供了养分和有助于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

其次,土壤的特性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

土壤的质地、颜色、湿度和肥力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质地指的是土壤中颗粒的大小和分布,它会影响土壤中的水分滞留和通气的能力。

一般来说,细颗粒的土壤更容易保水,而粗颗粒的土壤则容易排水。

土壤的颜色可以反映土壤中有机质和氧化还原状态,暗色的土壤一般富含有机质而且比较肥沃。

土壤的湿度也会影响根系的生长,过干或过湿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土壤的肥力则与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有关,养分丰富的土壤更适合植物的生长。

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提供养分和水分上,还体现在提供机械支撑和调节温度等方面。

土壤中的养分对植物来说至关重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

这些养分通过水分的吸收和根系的吸收来提供给植物,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土壤的水分对于植物的生长也非常重要,它通过根系的吸水和蒸腾作用来供应植物所需的水分。

而土壤的机械支撑性和温度调节能力则可以为植物的根系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

保护土壤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任务,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土壤与植物教案及反思

土壤与植物教案及反思

土壤与植物教案及反思第一章:土壤的组成和特性1.1 教学目标: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成分,如岩石、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理解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如质地、酸碱度、肥力等。

1.2 教学内容:介绍土壤的基本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探讨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进行讲解,配合实物展示和实验操作。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土壤的特性。

1.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报告的评估,以了解学生对土壤组成和特性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植物的生长和发育2.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根系发展和植物开花结果。

理解植物的营养需求和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根系发展和植物开花结果。

探讨植物的营养需求,如水分、养分和光照,并分析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和实物展示,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营养需求。

进行户外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环境。

2.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和观察报告的评估,以了解学生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土壤与植物的关系3.1 教学目标:理解土壤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植物对土壤的依赖和土壤对植物的支持。

探讨土壤质量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介绍土壤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包括植物对土壤的吸收和利用,以及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应和支撑作用。

分析土壤质量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土壤污染和土壤退化问题。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和实物展示,讲解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进行户外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对植物的影响。

3.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和观察报告的评估,以了解学生对土壤与植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土壤保护与植物多样性4.1 教学目标:了解土壤保护和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学习土壤保护的方法和措施,以及植物多样性对土壤保护的作用。

2土壤-水-植物关系(土壤水分)

2土壤-水-植物关系(土壤水分)

吸湿水 吸附力很强,对植物无效

膜状水 对植物有效性低,仅部分有效


毛管水 植物最有效的水分
重力水 可被植物吸收,但很快流失,有效性低
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和测定方法 • 土壤质量含水量
土壤中保持的水分质量占土壤质量的分数,单位g/kg (也曾用%表示) • 土壤容积含水量 土壤水分容积与土壤容积之比,单位为cm3/cm3。 • 土壤相对含水量 某一时刻土壤含水量占该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
根据形成条件、植物群落的特性和养分情况分为: 高位泥炭:生成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呈红色或棕黄色,由水藓、
绿藓等植物形成,生长年代比较短,灰分含量少,腐烂程度差,酸性 较大
低位泥炭:生成在地势比较低洼的地方,呈黑色或深灰色,由各种
苔属植物、芦苇、木贼等植物形成,灰分含量较多,持水性较小,酸 性较低,分解程度较高
田间持水量的变化范围 砂土:160~220 g/kg 壤土:220~300 g/kg 粘土:280~350 g/kg。
4. 重力水 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之后,过量的水分不能被
毛管吸持,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渗漏成 为多余的水
土壤全蓄水量或饱和持水量 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
• 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粘结力比砂土强;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善有效持水量;改善热量状况(颜色 深,吸热多)
• 促进植物的生理活性 • 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
来源 生物残体、有机肥(农家肥、泥炭)
泥炭 又叫草炭、泥煤, 是由于各种植物残体在水分过多、通气 不良、气温较低的条件下,未能充分分解,经过长期积累而 形成的一种不易分解、性质十分稳定的堆积成层的有机物
土壤性质 → 土壤特性 土壤肥力 保水能力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1. 土壤的生态意义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

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

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植物的影响(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

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细砂(~)、粉砂(~)和粘粒(以下)。

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

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

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

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团粒结构(~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

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和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Secretion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acquiring Fe because,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 and at the usual pH of soils, the concentration of Fe in the soil solution ( 10-8 M between pH 5 and 9) is well below the minimum concentration for adequate plant growth. Two strategies are employed to increase the availability of Fe.
表2-2 主根不同区域分泌32P、35S和45Ca的强度 (×103cpm/100mg DW) 根区(距根尖距离)(cm)
0~4 4~8 8~12 12~16 16~20 20~24 24~28
玉 米 豌 豆 三 叶 草
32P 35S 45Ca 32P 35S
45Ca
32P 35S 45Ca
28.4 13.7 37.1 0 19.2 3.2 12.7 192.0 240.0
2、低分子有机溶质
根系分泌物的主要组分时糖、有机酸、 氨基酸和酚类化合物。其中主要是糖和 有机酸。 有机酸在活化土壤养分方面有重要意 义。如难溶性磷矿物、铁、锰化合物的 溶解等;
• When grown under P deficient conditions, some species can form ―proteoid roots‖ – clusters of short rootlets on main root axes. These rootlets secrete organic anions (citrate, malate) and acidify the rhizosphere to increase the availability of P. They also secrete water at night thus enhancing the diffusion of P to the root surface.
• The volume of soil exploited can be increased by the elaboration of root hairs (left), and by symbiotic associations with ectomycorrhizal fungi (centre) or 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e (right).
地上部干重(克) 簇状根(%) 地上部含磷量(%)
根际土壤水溶性锰 (mg/L) 根际土壤水溶性铁 (mg/L)
2、土壤通气性和水分
• 氧是根系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Drew Goss (1973)认为:O2分压达到5kPa可满足根系生长; 根呼吸放出的CO2需及时排出 • 土壤水分一般不会成为根系生长的显著因素。 但在一定的水势条件下,根系生长较快。土壤水 分含量过高、过低不利于旱生植物根系的生长。 如土壤水势在1巴时,莴苣、菠菜、和蚕豆较水势 为0.1巴时生长更快。当土壤水势大于1巴时,苹果 根系不能生长。 •
3.机械阻力 土壤紧实时,其容重增大且大空隙数 量减少。当容重大于1.3~1.4时,对根系 伸长有抑制作用。粘质土壤容重在1.5~ 1.6,轻质土壤在1.7~1.8时,作物根系就 很难扎入。 紧实土壤对根系伸展的抑制作用除 了机械阻抗的缘故外,还有土水势、通 气性和植物毒素积累等因素。
表2-1 机械阻抗对大麦种子根和初级侧根发 展及扩展的影响
2、土壤通气性和水分
• 在一般土壤中,植物根系具有趋水性。当土壤 含水量少时,根系向下发展,入土较深;当土 壤湿度较大时,根系分布较浅。 • Scott 和Russell(1977)试验表明,播后一个月 降雨82mm,播后2个月表土(2.5~12.5cm)的 根量是总根量的70%,只有10%的根系分布在 22.5cm以下;相反,第二年,播后一个月降雨 不足24mm,根系分布的对应值分别是40%和 30%。
0.05 0.5 5.0
Dry weight Shoot
0.8 3.5 9.2
Root
0.45 1.39 1.82
Root:shoo t ratio源自0.56 0.40 0.20
表 2-1磷的供应对羽扇豆(Lupinus Albus L.)的 生长与矿质成分的影响(供试土壤为pH8.6的石 灰性土壤)(Gardner,1982) 普钙施用量(mg/kg土) 0 334 667 1.93 2.01 2.02 46 28 16 0.17 0.20 0.223 18.7 1.5 16.7 0.9 5.3 0
Q B I
强度因素
土壤溶液中的养分

贮库(labile pool) 慢
作物生长过程中 释放的养分
容量因素
很慢
土壤矿物和 有机质中的养分
田间根系密度
吸 附 钾 (Q))
土壤A
土壤B
速效钾(I)
第三节 植物根际营养
• 植物根际是指紧靠根系的那部分土壤, 一般距根表面1~2毫米。根系对这部分 土壤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其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完全不同于一般 土体。
二、根系形态指标
• • • • • 1、根系长度
LA=根系总长度(cm)/土壤表面积(cm2)
2、根系直径 0.3mm 3、根系表面积 Lv 2m 4、根系密度
m m1 m2 m3 3

其中: LV为根系密度,m为3个主平面单位面积上的根轴数
• 5、根毛(长0.1-1.5mm,直径0.005~0.025mm,密度 50 ~5亿个/米2);根毛对磷的吸收有重要作用。 • 6、根尖数(对Ca2+、Fe2+等养分吸收很重要)
16.8 13.0 2.6 0.5 8.5 3.9 0 0 2.1 1.3 0 0 337.0 0 48.0 0 46.0 8.0
25.5 0 4.6 0 1.6 0 0 0 2.0
28.8 0 3.2 0 6.8 0 0 0 0
34.0 0.3 17.6 0 10.2 0 0 0 /
61.6 1.2 5.4 0 / / / / /
Root zone
Lateral root length (cm) Uniform supply 40 27 18 Localised supply 14 332 11
Basal Middle Apical
From Drew and Saker (1978)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9: 435-451
因此土壤中的养分浓度高低就是影响 根系吸收养分的重要因子之一。当溶液 中养分浓度低于某一值时,养分吸收就 急剧减少,这就是养分临界值。如,当 土壤磷浓度低于10-6M时,大多作物吸磷 比较困难。一般作物要求的钾浓度不低 于5× 10-5M。 但是,并不是养分浓度越高越好, 当溶液中的养分浓度高于一定值时,会 出现“离子吸收的双重模式”,降低离 子吸收的选择性。
第二节 土壤养分有效性
一、土壤养分含量及其有效性 据统计,我国约半数以上的土壤有机质含 量在5~20g/kg之间,土壤氮、磷、钾含量的变 幅分别为:氮0.4 ~3.8g/kg,磷0.17 ~1.1g/kg, 钾0.5 ~25g/kg。 土壤养分的存在形态有:有机质、矿物质、 吸附态、水溶性和螯合态等。其中大部分不能 被植物吸收利用,需要经过矿化和风化等过程 转化为水溶态,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压力(kPa) 0 50
种子根 平均根长(cm) 最幼小的侧根与主轴 的距离(mm) 侧根 每条主根上的平均数 每厘米主根上的数量 8.6 30 19 3.5 2.0 4 10 6.7

4.土壤温度
• 小麦:温度3℃时,缓慢生长,7 ℃时旺 盛生长; • 棉花、玉米:16 ℃时,根系几乎不生长, 30 ℃时,棉花旺盛生长。 • 黄瓜:10 ℃时根系停止生长,17 ℃以上 生长良好。 • 5. 土壤中的有害物质
• 2、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 • 禾本科作物的根系最深可达2~2.5米, 但是一般耕作层的根量占总根量的60~ 80%以上。 • 双子叶植物的主根在上部15厘米左右 比较粗大。其上着生的侧根向外伸展, 到30-40厘米时急占向下生长,最深可达 2米,甚至5~10米(苜蓿)。但耕层根 量占总根量的80%以上。 • 因此,养分吸收以耕层为主,施肥也 应在耕层。
土壤养分进入植物体的过程(Fried)
营养元素 (地上部)
营养元素 (固相)
营养元素 (液相)
营养元素 (根系)
土壤养分浓度 与根系的养分吸收 植物对于介质中某种离子的吸收速 率,决定于该离子在营养介质中的浓度。
Im a x c I Km C
如果考虑养分的外泄(Effux),则
Im ax (C C min) In Km (C C min)
From Marschner “Mineral Nutrition of Higher Plants” 2nd Edition, Academic Press, 1995
三、影响根系生长的土壤条件
1、养分供应 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根系的生长和 分布。 根系生长的趋肥性 在施肥点周围或 有机肥周围,根系密集,而在养分缺乏 的地方根系较少。这就叫根系的趋肥性。
二、土壤养分的供应强度和容量
• 影响土壤向植物根系供应养分的最主要因素有: 土壤溶液中的实际浓度(I),养分的补充速率 (B)以及土壤剖面中有效性养分的数量 (Q)。 • I 就是养分供应强度,值越大,植物越容易吸 收;反之,则较难吸收。 • Q为数量或容量因素,反映的是土壤能够提供 的养分总量。 • B为缓冲能力。就土壤溶液中养分浓度每变化 一个单位,所能得到的养分补充。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