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土壤知识点
植被和土壤知识点总结

植被和土壤知识点总结一、植被的定义及分类植被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由植物组成的总体。
根据植物的类型和分布特点,植被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的分类包括草原、森林、荒漠、湿地等。
不同类型的植被对土壤的特点和影响也有所不同。
1. 草原草原是指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通常分为草甸、草原和草漠三种类型。
草原植被的特点是矮小、矮硬、坚韧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植被覆盖度高,能够有效保护和固定土壤,具有较高的水土保持能力。
2. 森林森林是指以乔木为主的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等不同类型。
森林植被覆盖度较高,树木的根系能够有效保护土壤,植被层下的枯叶和腐殖质能够为土壤提供养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水土保持能力。
3. 荒漠荒漠是指植被覆盖度较低、植物分散的地区,通常以耐旱植物和草本植物为主。
荒漠植被对土壤的保护能力较弱,易引起土壤侵蚀和退化。
4. 湿地湿地是指地表水源丰富、植被密集的地区,包括沼泽、湖泊、河流等不同类型。
湿地植被的特点是植物丰富多样,能够有效保护水体和土壤,同时也为土壤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二、土壤的定义及分类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覆盖物质,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具有生命存在和生长的条件。
根据土壤的成分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砂质土壤、粘土土壤、壤土等。
1. 砂质土壤砂质土壤的颗粒主要由砂粒组成,颗粒之间的空隙较大,透气性和渗透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差,适合栽培耐旱作物。
2. 粘土土壤粘土土壤的颗粒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颗粒之间的粘着力较大,保水保肥能力较强,但透气性和渗透性较差,适合栽培耐涝作物。
3. 壤土壤土是一种中间类型的土壤,包括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种类型,具有适中的透气性、保水保肥能力和肥力,适合栽培大部分作物。
三、植被和土壤的功能与相互作用植被和土壤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 植被的功能(1)保护土壤:植被通过其根系和植被层有效保护和固定土壤,减少土壤侵蚀和退化。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知识点

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一、土壤生物有:(动物)(植物)(微生物)。
土壤中的非生物有(空气、水分、腐殖质、矿物质颗粒等)。
土壤中的有机物会(燃烧,土壤变黑)。
土壤中的有机物的来源(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形成(腐殖质)。
土壤中的物质有(固体,气体,液体)三类,固体包括(矿物质颗粒<95%>、腐殖质),液体是(水),气体是(空气),是植物(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来源。
二、土壤是(岩石)在(物理)(化学)(生物)的共同作用下(风化)形成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土壤中有(砂料、粉砂粒、黏料),按它们的比例不同可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
通气性最好的是(砂土类土壤),通气性最差的是(黏土类土壤)透水性最好的是(砂土类土壤)保水性、保肥性最差的是(砂土类土壤)保水性、保肥性最好的是(黏土类土壤)。
最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壤土类土壤)。
四、根系是植物(所有根)的总称)。
植物的根系分为(直根系、须根系),直根系由(主根,侧根)组成。
根的作用:(固定、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根)的(根尖)的(根毛区)。
植物的根尖可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1.(根冠)作用:(保护);2.(分生区)具有强烈的(分裂能力);3.(伸长区)能较快的(生长);4.(根毛区)。
根毛是(根毛区)的(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的。
五、根毛细胞是吸水,还是放水,取决于(细胞液浓度与外界<土壤>溶液浓度的大小)。
想一想?如果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六、植物所需要的三种无机盐(氮、磷、钾)。
如果植株矮小,叶色发黄,说明缺(氮),植株暗绿带红,说明缺(磷),如果长得矮小,有褐斑,说明缺(钾)。
七、韧皮部由(韧皮纤维和筛管)组成。
筛管把(有机物)(从上往下)运输。
木质部由(木质纤维和导管)组成。
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从下往上)运输。
(2017)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归纳

(2017)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第一节:土壤的成分1.土壤的组成①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菌、真菌)② 非生命物质: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2.腐殖质:土壤中的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可以为土壤生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3.土壤的成分和作用① 固体: 矿物质颗粒(占固体95%):为植物生长提供无机盐 腐殖质(有机物):为土壤生物提供食物,为植物提供养分② 液体: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③ 气体: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4.土壤的形成: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岩石从大变小),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有机物积累)才形成了土壤。
(土壤的形成非常缓慢,但毁灭土壤却是瞬间的)5.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①物理因素:风力、流水、温度剧变、海浪等②化学因素: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③生物因素:植物的根、地衣和蕨类分泌的物质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1.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2.土壤的类型和性状:第三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1.植物的根系①直根系:有主根、侧根之分(常见植物:大多数的双子叶植物)②须根系:没有主侧根,只有不定根(常见植物:大多数的单子叶植物)2.影响植物根在土壤中分布的因素: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3.根的功能:①固定②吸收水分和无机盐4.根吸水失水的部位:根尖——根毛区——根毛细胞5.根尖结构的细胞特点和作用6.根毛细胞吸水条件: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根毛细胞失水条件: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7.水分进入根部的途径:水分→根毛细胞→皮层细胞→导管→植物体各结构8.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无机盐溶解在水中被吸收)①构建植物体:N、Mg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N、S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②调节植物生命活动:K能使茎秆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P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9.三大营养素作用及缺乏时症状第四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1.茎的分类①按形态分: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缠绕茎②按组成分:木质茎、草质茎2.茎的结构注:单子叶植物茎中一般没有形成层结构,茎长成后一般不会加粗。
高一地理植被与土壤知识点重点

高一地理植被与土壤知识点重点地理学中的植被与土壤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地球生态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一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与植被与土壤相关的知识点,这些知识将对他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地表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提供基础。
本篇文章将重点论述高一地理课程中关于植被与土壤的重要知识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植被与土壤的关系。
植被和土壤是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植被对土壤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而土壤则为植被的生长提供养分和水分。
这种相互关系使得植被和土壤成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植被对土壤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植物的根系有助于固定土壤,并防止水土流失。
植物的根系可以穿透土壤并与土壤颗粒结合,形成牢固的土壤结构。
这种结构能够提高土壤的质地,使其更容易保持和储存水分。
其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这种作用有助于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从而影响气候变化。
同时,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使土壤富含有机物质,有利于土壤的肥沃度和生物多样性。
所以可以说,植被对土壤的形成和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反之,土壤为植被的生长提供了养分和水分。
土壤中的养分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和利用。
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矿物质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有机物质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碳和氮等养分,而矿物质则提供植物所需的磷、钾、镁等元素。
除了养分外,土壤还可以储存水分,并通过毛细管作用将水分提供给植物。
这种水分供应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至关重要。
所以可以说,土壤对于植被的生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地理学中,我们还需要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特征。
世界各地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各异,这与气候、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的植被以高大的乔木和茂密的灌木为主,土壤通常肥沃而富含有机物质。
这是因为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潮湿,降雨充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有机物质的积累。
与之相对应,草原地区的植被主要由草本植物组成,土壤通常肥沃但较浅。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候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
西部温带草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干燥少雨。
①主要是旱生和盐生的灌木、半灌木的植被。
②植物的叶面积缩小和退化,具有适应高温、干旱的特征。
中亚、南美东南角沙漠与荒漠的区别:①荒漠: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发量大而引起的气候干燥、植被贫乏、环境荒凉的地区。
②沙漠:指荒漠地区地表有大片沙丘覆盖的区域,是荒漠的类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多的一种荒漠类型。
7.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大尺度上:①影响因素:主要受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的影响。
②植被的变化:a. 从赤道向两极,受热量的影响,气候呈带状分布,受气候影响,植被也呈带状分布。
(纬度地带性)b.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随水分条件的变化,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经度地带性)(2)中尺度上:①影响因素:地形。
②植被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垂直地带性)1.雪线: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
2.基带:山麓(山脚下):植被带与该山所在纬度植被带一致。
3.林线:森林分布海拔的上限(3)在小尺度上:受地形的(坡向、封闭性)、洋流、土壤、人类活动等影响,植被会发生局部差异。
例如:在较干旱地区,山地阳坡由于蒸发大,水分缺乏,植被稀少;阴坡由于蒸发弱,水分较多,植被茂密。
8.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水气净美物尘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第一节土壤1.土壤①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②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杨峰、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③颜色:如如东北黑土,南方红壤,四川盆地紫土,黄土高原的黄土、盐碱地的白土。
④质地:砂土、壤土和黏土。
(颗粒由大到小,透气性减弱,保水保肥性增强。
)⑤理想土壤的组成物质:矿物质(约45%)、有机质(约5%)、空气和水分(两者都是约20%-30%)2.成土因素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成分1、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1)土壤中的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此块土壤(2)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取用的土壤体积为V放入烧杯后缓慢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土壤,用去的水的体积;取与土壤相同体积的铁块放入同样大小的烧杯中加水,直为V1。
至液面恰好浸没铁块,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2这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算式为:(V1-V2)/ V0。
(3)土壤中的有机物:先称取一定量的干燥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棉网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很细的结晶物注:①(1)图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溶于水;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3、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土壤的组成固体土壤非生物液体空气矿物质颗粒(无机盐):占固体体积的95%腐殖质(有机物)4、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二、各种各样的土壤1、三、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1、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
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土壤分类 土壤质地 土壤性状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细 输送,不易粘结;通气、透水性最好;保水保肥性差;易干旱,有机物分解快,易流失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 质地黏重,湿而黏,干而硬;保水、保肥性最好;通气透水性差;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黏性适中,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最适于耕种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如:水稻、小麦、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2、根具有固定和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新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提纲讲义 总结

4.垂直结构差异(1)原因:争夺阳光的生奁竞争。
(2)规律: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殺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圭亶。
二、森林1.热带雨林(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特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征构较热带雨林简单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三、草原与荒漠丄•草原分布: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垄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四、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厠愚航植誠垂直分异利卡地帯性分布「防凤禹沙•-威少融地鋭的形般马廳B1决定植被类型八光原、降水、現■网斯节温差、增加議腾、澗节大气成分书馥性、碱性涉响植披类熨;肥力影响电肉丁理1植被丰富,保持水土;植铁稀疏’侵边加剧木分充足・_植餓丰富潑諒水瓠坯含沙童「両与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一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3.演化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的植物生长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一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环境为植被的发育和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生长所必需的条件;(2)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3)植物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4)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5)不同的植被又依赖于不同的特定的环境,具有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特征;(6)植被离开了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4.一些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植被特征56.森林的作用及遭破坏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3)土壤剖面构造①自然土壤k;..;-.-;:序净化空弋,美牝环境 涵养*源、保持水土,吸勾除尘,防风固沙 緊衙物种>维护生轴破坏丘菟侯交化-生态坏境总*-I 然灾番频发凸牧窖祥性锐减淀枳层■MMH■a =uurri1n1ra.仃机层以井斛和也卜榊的和机质为主⑷质层疑器盘强矿物质淋先.颜色较注第二节土壤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K 、P 、Ca 等),供植物吸收 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彼此间有密切联系,就形成了土壤的肥力特征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有机质 多集中在表层,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水分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空气一、观察土壤 1. 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图一、土壤的成分1、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1)土壤中的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2)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分别放入体积相同的正方体铁块和土壤,慢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正好把它们浸没为止,注水量的差值即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3)土壤中的有机物:先称取一定量的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棉网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很细的结晶物注:①(1)图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爆裂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溶于水;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3、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土壤的组成固体土壤非生物液体空气矿物质颗粒(无机盐):占固体体积的95%腐殖质(有机物)4、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的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二、各种各样的土壤5、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有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6、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分类:砂粒(最粗)、粉砂粒、黏粒(最细)7、土壤颗粒性状:砂粒空隙大,通气、透水性能强,但保水性能差黏粒空隙小,透气透水性能差,保水性能好注:(1)土壤的渗水性(即透水性)与保水性成反比关系,渗水性与通气性成正比关系。
(2)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的能力主要与土壤中矿物质颗粒大小有关8三、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9、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 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如:水稻、小麦、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10、根具有固定和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第三章植物土壤
目录:
1土壤中有什么
2各种各样的土壤
3无机盐和水分的吸收
4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
5叶的结构和蒸腾作用
6保护土壤
第一节:土壤中有什么
1、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土壤由空气、水、腐殖质和矿物质组成。
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
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2、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空气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3、岩石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可以风化成为越来越小的碎块。
土壤中的腐殖质的主要来源是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4、土壤的形成过程十分缓慢。
形成1厘米的表土,一般情况下需要100-400年
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
1、土壤的结构(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这些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就形成了土壤的结构)矿物质颗粒的多少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2、土壤矿物质颗粒越大,土壤的空隙越大,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就越多。
土壤颗粒分类依据:直径单位/mm(砂粒2.0~0.02;粉砂粒 0.02~0.002;黏粒 <0.002)砂粒空隙越大,通气性和透水性越强,但保水性越差。
黏粒空隙小,通气性能和透水性差,保水性好。
粉砂粒介于二者之间。
土壤中一般都含有砂粒,粉砂粒和黏粒。
根据它们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类
土壤黏性差,表示空隙较大,因而比较疏松,水易流出,通气性能好但保肥性能差。
土壤黏性很强,表示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差。
(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的土壤:壤土类土壤,因为其通气、透水、保水、保肥)
第三节:植物与土壤 & 第四节: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
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
没有明显的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须根系。
(植物的不定根:由植物的茎、叶上发生的根。
)
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根尖;
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根毛区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一般情况下,当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中营养物质的质量分数高于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细胞吸水;反之,当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中营养物质的质量分数低于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细胞失水。
无机盐的作用
植物需要的主要元素有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铜(Cu)、锰(Mn)、锌(Zn)、钼(Mo)、硼(B)等,其中N、P、K、Ca、Mg、S是大量需要的,其他只需要微量。
这些元素主要是以离子态被植物吸收,所以说植物吸收的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里。
例如,
植物吸收的氮,主要是铵离子(NH4+)、硝酸根离子(NO3-);
吸收的磷,主要是磷酸根离子(PO43-);
吸收的钾是钾离子(K+);
吸收的钙是钙离子(Ca2+)等。
植物吸收这些离子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根冠和分生区是根吸收这些离子的另两个部位)。
根尖结构 细胞结构特点 主要作用 根冠 细胞壁薄,排列疏松 保护作用
分生区(生长点) 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质浓,没有液泡,细胞具分裂能力,细胞呈小正方体。
分生作用,补充根冠细胞
和伸长区细胞
伸长区 停止分裂,体积增大变长,能较快生长,细胞近似小正方形。
使根伸长,伸向土壤深
处。
根毛区(成熟区) 细胞停止分裂生长至成熟,分化为各种组织,有许多根毛 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具
吸收、输导作用。
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体含氮和磷过高。
茎的生长方式:○
1直立茎 茎较坚硬,能直立 ○2匍匐茎 平卧于地,长不定根 ○3缠绕茎 借茎本身缠绕或他物上升○
4攀援茎 用卷须攀援他物上升 。
存在部位细胞特点功能
导管木质部死细胞输导水和无机盐
筛管韧皮部活细胞输导有机物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是在茎中央的导管,且是自下而上进行运输的。
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形成年轮的条件:内在条件是形成层,外在条件是气候的定期变化,主要是冷热的定期交替。
第五节: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
植物体根吸收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中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蒸腾作用。
根吸收的水约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出去的。
气孔运动的机理
气孔运动表现于气孔开闭,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保卫细胞近孔口一边的细胞壁较厚,而近表皮一边的细胞壁较薄,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体积增大时,靠近表皮细胞一边的细胞壁膨胀程度大于靠近已孔口较厚的一边,使保卫细胞向外弯曲,气孔便张开;相反,在保卫细胞失水体积缩小时,保卫细胞伸直,气孔便关闭。
保卫细胞含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白天光照,保卫细胞光合作用吸收CO2 ,使细胞内 CO2浓度降低,细胞溶液pH值升高(>7),淀粉磷酸化酶催化淀粉转化为葡萄糖溶于细胞液中,细胞液浓度增大,水势降低,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夜间黑暗,光合作用停止,呼吸作用正常进行,呼吸作用释放 CO2使细胞内CO2 浓度升高,细胞液pH 值降低(<5),淀粉磷酸化酶催化葡萄糖转化为淀粉析出细胞液,细胞液浓度减小,水势升高,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蒸腾作用和环境因素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气孔周围如果
湿度大、气温低、光照弱,则蒸腾作用就弱;
湿度小、气温高、光照强,则蒸腾作用就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