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植物与土壤 知识点
植物与土壤1
0.36 0.32
同学们!为了更好地控制变量,我取用了相同质量分数的 土壤浸出液、相同的容器、相同的吊兰并放在了相同的生活环 境中,但又想到了下面两种(甲和乙)设计方法,请大家帮老师 评判一下,哪种设计更科学?并给我一个理由。
2.地下水位低,植物根系分布浅。
3.地下水位的高低与植物根系分布无关。
实验方案: 1.选取在湖边或河流边生长的几株同种植物,对 其根系进行观察,并记录根系分布的平均深度.选 取这些植物时,最好去河流转弯的地方寻找,因为 那里的土壤常被湍急的流水冲刷,根系容易裸露, 便于观察.如果在湖边观察,则需选取小型株,便 于挖土观察.
第பைடு நூலகம்章
第3节 植物与土壤
湖州三中 傅羽
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起,叫做根系
直根系
须根系 没有明显主侧 根之分的根系
有明显发达的主根 和侧根之分的根系
菜豆的根
小麦的根
1.根的功能: 固定
吸收
2.根在土壤中的分 布,与土壤结构、 肥力、通气状况 和水分状况有关
提出问题:
根系分布和地下水位的高 低有怎样的关系。 建立假设: 1.地下水位高,植物根系分布浅。
2.选取同种栽培植物,几株栽培在湖、河边, 几株栽培在缺水的山峰或其他地方。一个月后 挖土观察,测算在不同地下水位地区中生长的 植物根系分布的平均深度,并加以比较,得出 结论。
3.实验室栽培
实验结论:
地下水位越高,根系分布越浅。
例: 根系长度= 根系中所有根的平均长度 小明在野外挖掘了一株植物,观察它的根系 并进行测量,这株植物根系中所有根的长度 (不包括无效数据,如少数特别长或特别 如下表,请你帮他计算一下,这株植物根系 短的根的数据) 的长度是多少?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_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整理含答案详解
植物与土壤一、土壤的组成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热量等要素。
土壤是由(砂、黏土、无机盐类)、有机物、、土壤空气等物质组成。
不同土壤的物质组成不同,按体积计算,矿物质约占38%,有机质约占12%,空气和水分约占50%。
矿物质是的产物,是土壤的骨架;有机质含量是土壤的重要标志;空气和水分的比例是变化的,两者是此消彼长的。
答案:土壤肥力,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
四大肥力因素有:营养因素:养分、水分;环境条件:空气、热量。
)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空气岩石风化后植物营养( 矿物质是土壤的骨架,主要是岩石风化后的产物,有大小不同的颗粒,即砾石、砂和粘土,占土壤成分的95%。
有机质主要来自动植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受到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分解而成腐殖质。
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很多,1克土壤中可达几千万到几十亿个。
土壤中的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重要补给源,也是植物碳素的来源,并能促使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土壤水分主要来自降水、灌溉水和水气凝结。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生长,土壤水分少时,植物就生长不好或枯萎。
土壤空气的成分基本上与大气相同,含有二氧化碳较多。
在某些微生物(如固氮菌)的作用下,能把空气中的氮不断固定和释放,供植物吸收。
土壤空气对种子发芽和根系发育有影响。
土壤通气好时有机质分解快,作物抗病能力增强。
)二、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成为。
(1)土壤中一般总是含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生物、轮虫、线虫、蚯蚓、软铁动物和各种节肢动物等。
其中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数量很多,1g土壤中就有几亿个到几百亿个。
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
(2)土壤温度变动幅度越小,一般是10℃-25℃,适宜多种微生物生长。
土壤表面,由于日光照射和干燥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不易生存,离地表10cm-30cm的土层中菌类最多。
土壤知识点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层,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表层。
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
是由土壤本身属性及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 (包括自然条件、人为因素、社会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它是土壤的经济效应。
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再积体,接受其所处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性的土壤,称为土壤发育。
是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的表层,是指原生基岩(original bed rock)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动物残体及其转化产物,约占固体重量的 5%以下。
来自岩石的风化,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约占固体重量的 95%以上。
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一切有机物质的总称,是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指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浓度所直接显示的酸度。
它是土壤酸度的活度指标,通常用 pH 值表示。
一般用水浸出液加指示剂来测定。
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着的 H+和 Al3+所引起的酸度。
它是土壤酸度的容量指标。
一般情况下它不显示出来,只有当被吸附的H+和 Al3+被交换到溶液中后才显示,所以称为潜性酸度,通常用 100g 烘干土中H+的毫摩尔数来表示。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归纳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归纳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归纳了与土壤知识不归纳知识点就等于是白学了,下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相关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第1节土壤中有【知识点总结】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1、土壤的层次结构:一般分枯枝落叶层、上土层和下土层,其中枯枝落叶层是小动物活动的主要场所;上土层植物根系大量分布。
2、土壤环境特点:主要指的是土壤的湿度、土壤疏松程度、土壤温度、光照和植物生长状况等环境因素。
3、在特定生态系统中数量较多的生物称优势物种。
土壤生物最适宜阴暗、潮湿、温暖、有氧的生活环境。
4、我们把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1) 植物: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对土壤的结构和性状改良都具有积极意义。
2) 动物:土壤动物影响着土壤的结构和性状,土壤生物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
3) 微生物:在土壤中起最大作用的是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土壤微生物,它们使有机物分解,释放出养分,促成了养分的循环。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1、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
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2、土壤中有空气:在烧杯内盛一定量的水,将干燥的土壤块慢慢放入水中,你观察到的现象有气泡产生。
说明土壤中有空气;其作用是为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氧气的来源。
在土壤中,空气约占土壤体积的 15%~35% 。
【实验一】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V1(土壤注水)-V2(铁块注水))/V(测试体积); 3、土壤中有水: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壁上有小水珠;试管口冒出水雾;这个实验说明土壤中有水;它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其中小部分水供给植物光合作用,大部分水供给植物蒸腾作用。
【实验二】测量土壤中水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M(燃烧前)-M1(燃烧后)/p水V(测试体积); (1)选取一规则几何体状的土壤样本,用刻度尺测出其相关数据,算出土壤体积数V; (2)用天平称出其质量M ;(3)将土壤捣碎,放在坩埚上用酒精灯加热,让其水分充分汽化充分散失,再称其质量M1。
植物与土壤 知识点总结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一、土壤和植物的相互关系1. 土壤对植物的作用土壤是植物的生长基础,它为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和支撑。
土壤中的孔隙结构和有机质物质能够保持适当的湿度和通气性,从而为植物的根系提供了生存空间。
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物含量则为植物提供了所需的养分,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此外,土壤还能够吸收并缓解降水,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持地表的稳定性,为植物的生存和生长提供了保障。
2. 植物对土壤的影响植物通过根系的生长和代谢作用,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和物化性质。
植物的根系能够渗透土壤,促进土壤的固结和疏松,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通透性。
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释放的有机物和根系分泌的物质则能够改善土壤的肥力和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和保护作用。
另外,植物的生长也能够减缓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的持续利用。
二、土壤中的养分及其吸收1. 土壤中的主要养分土壤中包含的主要养分有氮、磷、钾等,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参与着植物的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
氮元素是植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参与植物的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磷元素是植物细胞核和细胞膜的构成成分,参与植物的能量传递和养分转运过程,影响着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开花结果。
钾元素是植物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对细胞膜的稳定和孔隙内的水分与养分的调节有重要作用。
2.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植物通过根系对土壤中的养分进行吸收,各种养分的吸收方式和条件各异。
氮元素一般以硝态氮、铵态氮等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植物通过根系主动吸收硝态氮,而对铵态氮有选择性地吸收。
磷元素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植物通过分泌根系酸物质来溶解土壤中的磷酸盐,并以活跃转运膜蛋白的方式将其吸收到植物体内。
钾元素则主要以离子态存在于土壤中,植物通过活跃转运膜蛋白的方式将其吸收到植物体内。
三、植物对土壤的影响1. 植物的根系对土壤的影响植物的根系通过生长和代谢作用,能够改变土壤的结构和物化性质。
第三章 土壤形成过程
图 盐化过程图解
土壤主要成土过程
(二)生物过程
包括氮的固定,有机质转化等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
N素固定
自养型微生物(地衣、苔藓等) 有机体形成
异养型微生物(细菌、真菌等)
有机残体分解 腐殖质合成
土壤N素+腐殖质 矿物、岩石风化释放出矿质养分
第三章 土壤形成过程
第一节 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第二节 主要成土过程 第三节 土壤发育
第一节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 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生物小循环:指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 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 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 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 的形成和发展。
2. [化学淋溶]由于新化学组分的产生导致淋溶发生
(1)灰化
Fe、Mn有机络合、螯合物形成, 导致Fe、Mn淋溶, 伴有原生、次生矿物的分解、合 成;
灰白色层
灰化过程
在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和 湿润条件下,土壤中铁铝与有 机酸性物质螯合而淋溶淀积的 过程。
在强酸性淋溶作用下,土壤矿 物遭受破坏。铁、铝和有机质 发生化学迁移,二氧化硅在表 层残留,形成灰白色的淋溶层 (灰化层)和铁、铝氧化物的 淀积层。
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母质在各种物理、化 学和生物作用影响下发生 物质迁移和转化,致使土 壤发育程度不断提高的过 程。
主要成土过程
我们将土壤中物质的交换与转化看作为成土 过程;但不把土壤中能量的交换和转化作为 成土过程,而仅仅将它看作是成土过程的动 力;尽管能量交换和转化与物质的交换和转 化常是相伴发生的。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的物质组成 :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 ( 土壤固相 ) 、土壤水分 ( 土壤液相 ) 、和土壤空气 ( 土壤气相 ) 三相四类物质组成。
2、土壤肥力 : 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 : 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 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4、成土因素 : 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的矿物组成1、矿物 : 矿物是天然产生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 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按矿物的结晶状态 , 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 : 岩石是指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风化作用 : 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 , 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物理风化 : 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特点: 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 , 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5、化学风化 : 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 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 , 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 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 产生新的物质。
6、生物风化 : 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7、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8、同晶替代 :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高岭组 :1:1型粘土矿物,晶层由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重叠而成。
两个晶层的层面间产生了键能很强的氢键 , 不易膨胀。
基层内没有或极少同晶替代现象 , 其电荷数量少。
颗粒较粗、总表面积相对较小 , 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湿性都较弱。
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植被与土壤必考知识点归纳
(每日一练)人教版2022年高中地理植被与土壤必考知识点归纳选择题1、植被覆盖度指某一地域植被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是描述植被群落及其生态系统的重要参数。
2005年,广东省受自然灾害影响植被覆盖度明显低于前后两年。
下图示意2000~2010年广东省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广东省森林植被中非纬度地带性的植被包含()A.热带季雨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针叶林D.红树林(2)对广东省不同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影响最小的因素是()A.热量B.地形C.城市化进程D.土地利用类型(3)导致2005年广东省植被覆盖度明显低于前后两年的灾害最可能是()A.旱灾B.寒潮C.风暴潮D.洪涝答案:CAD【提示】主要的植被类型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3)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解答】(1)广东省跨热带和亚热带,故当地地带性植被有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沿海地区;针叶林主要分布在纬度较高的温带地区。
故常绿针叶林是广东省中典型的非纬度地带性的植被之一。
故选C。
(2)据图可知,广东省植被覆盖度总体自北向南呈带状降低,这与北高南低的地势有关;广东省南部经济较北部发达,城市用地规模大、城市化水平高,则当地植被覆盖度较北方低。
南部水热条件较好,一般条件下植被覆盖度应该更高。
故选A。
(3)2005年,广东省降水量较往年更多、更强,出现洪涝灾害,大片农作物死亡,导致植被覆盖度明显低于前后两年。
旱灾出现的年份,降水较少,光照条件较好,促进了植物光合作用,提高了植被覆盖度,同时广东省河网密布,旱灾对当地植被影响小。
广东省纬度较低,且受地形影响,受寒潮影响较小;风暴潮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对内陆地区影响较小。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练习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总结练习时间的测量1、实验室里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____。
机械停表外圈刻度表示秒,一般一圈才是30秒,内圈刻度表示分。
日晷是测量________的工具。
2、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______(s),单位换算:1时(h)=______分;1分(min)=______秒;1时=_________秒。
知识应用:1. 下午第三节课下课后,校初三男子篮球赛如期举行,从16:00开始到17:00结束,共用50min,其中中间休息10min。
上面提到的时间中,指“时间间隔”的是__________,指“时刻”的是_________。
2.下面关于时间的说法,错误的是……………………………………………………()A.心跳一次约需1秒B.上午第一节课8:00开始C.课间休息10分钟D.一位同学跑1000米的成绩为15秒第七节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①合作与交流②制订计划③建立猜测和假设④提出问题⑤检验与评价⑥获取事实与证据。
正确排列顺序是…………………………()A ①②③④⑤⑥B ④⑥⑤③②①C ④③②⑥⑤①D ③④⑥①②⑤作业:1. 下面是校运动会的一些成绩,由于老师疏忽,忘了写单位,请加上(1)甲同学跳高成绩为110 (2)乙同学100米成绩为14(3)丙同学扔4 重的铅球,成绩为8.50 __2. 请在下面数据后填上合适的单位:(1)一枚硬币厚度为2.1 ;(2)一位同学质量为50 000 ;(3)某位病人体温为39 ;(4)一个量筒测量范围为500 。
3. 关于0℃的水结成0℃的冰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下降B、质量不变C、质量变小D、状态不变4.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含物质的多少叫,温度是指。
5.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工具是;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为;时间的国际单位是,测量时间的仪器是。
6. 给下面的一些数据填上适当的单位:(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 ;(2)某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40 ;(3)饮水机用的一桶水的体积大约是19 ;(4)某同学1000米成绩为4 15 ,等于秒。
植物与土壤基础知识
第三章植物与土壤基础知识1.把生活在土壤中、和等称为土壤生物2.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和。
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叶可以为绿色植物通过养分。
3.构成土壤的物质有三类。
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左右。
书本P94页图3-32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实验:若所取用的土壤体积为V0;此块土壤放入烧杯后缓慢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土壤,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1;取与土壤相同体积的铁块放入同样大小的烧杯中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铁块,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2。
(1)V1V2(大于,小于或等于),因为土壤间隙中有。
(2)这种情况下这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算式为:。
(3)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和。
将土壤浸出液过滤、蒸发、结晶,最终在坩锅内得到的物质是(有机物或无机盐或矿物质颗粒。
)4.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是的重要来源。
5.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及其复杂的过程。
即存在岩石从大到小的过程和有机物在岩石颗粒俭的积累过程。
6.岩石的风化作用指在、、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岩石碎裂的过程。
7.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由、、和组成的,组成土壤的主要物质是这些成分是相互影响的,并使土壤形成了一定的结构。
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土壤。
8.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
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
没有明显的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
9.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和等因素有关。
10.根系的分布和地下水位高低的关系:。
11.读书本P107页图3-17根尖的纵切面显微结构图回答★(1)根尖又由、、和四部分组成。
其中起保护作用的是:;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的是:;区细胞逐渐生长,使根生长;区是表皮细胞的向外突起。
★(2)这四个分区中区的功能主要是吸水。
许多根毛伸入土壤的空隙内,主要是为了它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植被土壤知识点总结高中
植被土壤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大气和地表岩层相互作用形成的,能够培养植物生长、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外部层状物质。
二、土壤的形成1. 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地球表面岩石风化、生物作用和水体的侵蚀作用下,逐渐形成土壤。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等。
2. 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植被、地形、地质、时间等。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条件,不同的气候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植被通过根系的渗透和生物作用,对土壤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地形的起伏不仅影响土壤的深度和产状,也影响土壤的排水、保水和肥力。
地质条件决定了土壤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如矿物质和有机质等。
时间是土壤形成的决定因素,不同时间的作用对土壤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可以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主要包括红壤、黄壤、棕壤、土壤、盐碱土、沙质土壤等。
四、土壤的结构1. 土壤的物理结构土壤的物理结构主要包括土壤的颗粒组成和土壤颗粒的排列状态。
土壤的颗粒组成主要包括砂、粉、黏土等颗粒,土壤颗粒的排列状态主要包括土壤的团聚体、土壤的孔隙、土壤的密实度等。
2. 土壤的化学结构土壤的化学结构主要包括土壤中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土壤中的有机质、氧化物等物质的含量。
土壤中的主要化学元素包括氮、磷、钾等,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氧化物等物质则对土壤的肥力和肥料吸收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土壤的肥力1. 土壤的肥力概述土壤的肥力是指土壤中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条件和土壤中的养分含量。
土壤的肥力主要通过土壤的肥力指数、土壤的养分状况等来评价。
2. 土壤养分的种类土壤中的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等。
氮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是蛋白质、细胞壁和核酸的组成成分,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
磷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必需元素,它是ATP、DNA和RNA等物质的组成成分,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
第三章 植物与土壤(中考汇编)
第三章植物与土壤(1-3节)一、选择题1.以下不属于土壤中物质的是( ) A. 矿物质 B.氧气 C.水 D.阳光2.土壤中死亡的生物体,最后被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因为( )A. 土壤氧气氧化的结果B. 小动物食用后排出C. 微生物分解D. 植物根3.如右图所示,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的残留物是( )A. 小细砂B. 蛋白质C. 无机盐D. 金属4.蚯蚓在土壤中生活,能松土,对这种现象认识有错误的是( )A. 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B. 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C. 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D. 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强5、关于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地球上—开始就有土壤B. 风和流水、太阳共同作用使岩石变为土壤C. 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也会使岩石变为土壤D. 岩石的热胀冷缩导致岩石的分裂,最后形成土壤6.研究观察土壤的结构成份时,为了扩大观察的范围我们应选用下列什么工具来进行观察()A.放大镜B.光学显微镜C.电子显微镜D.近视镜7.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有机质组成,其中的矿物质颗粒约占固体部分的()A、95% B.75% C.50% D.25%8.土壤的形成正确的顺序为()a. 岩石的风化b. 岩石进一步风化,有最低等的生物出现c. 出现森林和草原,土壤最终形成d. 形成原始土壤,有地衣、苔藓植物出现A.abcd B.bcad C、abdc D.cbad9.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B.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C.土壤中有空气,可以供植物根呼吸D.土壤生物仅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和植物10.小明把一块大理石埋进花园的四五厘米深土壤里,用黑土把石板盖住,上面播下几粒豆科植物,等到秧苗出土、茎蔓吐须时,挖开土层,发现植物的一部分根遇上了石板,洗去土壤后,小明发现大理石有网状的条纹,这可能的原因是 ( )A.根在重力作用下使石板受压而形成的B.受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颗粒的摩擦作用形成的C.土壤中小动物活动留下的痕迹D.根呼吸时在土壤中产生酸性物质腐蚀而成的11.某地区试用碳酸水浇灌某些植物,这样做不能起到的作用是()A.改良碱性土壤B.改良酸性土壤C.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D.提高农作物产量12.下列植物属于直根系的是( ) A.小麦 B.水稻 C.玉米 D.大豆13.根尖的根毛区有许多根毛,下列关于根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 B.一根根毛就是一个细胞C.由若干个表皮细胞组成一根根毛 D.由根毛区所有的细胞构成14.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 ) A.根冠 B.分生区 C.根毛区 D.伸长区15.下列不属于根尖分生区细胞特点的是()A.细胞较小B.细胞质密度大C.细胞能不断分裂D.细胞生长速度快16.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①土壤结构②土壤肥力③光照强度④水分状况⑤通气状况A. ①②③B. ①②④⑤C. ②③④⑤D. ①②③④⑤17.根毛区是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其原因是( )①根毛细胞有大液泡②生有大量根毛,大大增加了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③有输导组织④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通常比土壤溶液的浓度高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全部都是18.小明家的苹果树枝繁叶茂,却在形成花蕾以后出现落蕾现象。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形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二、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三、热量的概念和单位1、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
2、热量单位:焦耳(J)。
四、热传递和热平衡1、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过程,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2、热平衡:两个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在温度上达到相对平衡状态。
五、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应用1、比热容:描述物质吸热或放热本领的物理量,通常用符号c表示。
2、比热容的单位:焦耳/克·摄氏度(J/g·℃)。
3、应用: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放热能力等。
六、热机的基本原理1、热机: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包括内燃机、蒸汽机等。
2、基本原理:燃料在燃烧室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运动,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七、能量的转换和利用1、能量转换: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2、能量利用:将能源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能量,包括电能、热能、机械能等。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知识点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知识点梳理第三章生物与环境一、生命的世界1、生物的特征: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异养型生物(如动物)都具有营养、呼吸、排泄等生理过程。
2、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从微细到宏大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不同生物的分类方法:按照形态结构分类,如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海绵、珊瑚等)和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按照生活环境分类,如动物分为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等。
第3章《植物与土壤》复习
氮可以促进 叶片的生长 缺氮
磷可以促进 果实的生长 缺磷
钾可以促进 茎秆的生长 缺钾
如果施用太多的氮、磷元素, 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淡水:水华
海洋:赤潮
三、植物的茎
茎 的 生 长 方 式
直立茎 茎较坚硬 能直立
匍匐茎 平卧于地 长不定根
缠绕茎 借茎本身缠绕或他物上升 攀援茎 用卷须攀援他物上升
树皮
四、植物的叶
(一)、蒸腾作用 99% 的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 要是 叶子 )以 水蒸气 状态散发到大
气中的过程。
意义: 1、在高温时,降低叶片的温度 2、是根吸水的动力 3、有利于植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蒸腾作用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1)光照强度有关 (2)温度有关 (3)湿度有关 (4)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收进入植物体的.
(一)根的吸水和失水
实验
结论: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根尖
在农业生产中,移栽作物幼苗是时
为什么要带土移栽? 以免损伤幼嫩的根尖,使根尖在适 应“新环境”仍可从土壤中获得水分和无 机盐。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
外界溶液浓度小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
(二)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髓
木质部
小结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特点: 外树皮 保护作用
筛管 :输送有机物 内树皮 (靠里是韧皮部) 韧皮纤维
双 子 叶 植 物 茎 的 结 构
树皮
形成层 细胞能分裂增生 导管 :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木质部 木纤维
1、小青把几滴香水加到小花瓶的水中, 瓶内放入几株插花,不久从花叶上能闻到 次香水的缕缕香气,这主要和植物哪个功 能有关 ( A )
水分缺少时, 保卫细胞失水, 气孔关闭。
水分充足时, 保卫细胞吸水, 气孔张开。
(最新整理)高师:土壤地理学_第三章
2021/7/26
9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三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驱动
力是土壤微生物和酶,因此,凡是影响微生物活动的因素都会影
响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一)有机残体的特性
有机物中碳素和氮素总量的摩尔数之比称为碳氮比(C/N)。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碳素和氮素,一般来说,微生物同化 1 份氮和 5 份碳来构成身体,同 时还需要 20 份碳作为能源,即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有机质的 C/N 比约为 25/1。当 有机残体的 C/N 比为 25/1 左右时,微生物活动最旺盛,有机质分解速度最快;如果 C/N 比 <25/1,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分解快,分解释放出的无机氮素除供微生物利用外, 还有多余留存于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如果 C/N 比>25/1,微生物会因缺乏氮素营养 生长发育受到限制,有机物分解速率缓慢,微生物不仅会消耗掉分解释放出的全部氮素,而 且会吸收土壤氮素,用来组成自身。
2021/7/26
17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其意义可概括为如下几点:①复合体具有 较高的团聚能力,所形成的土壤结构比较稳定。肥沃土壤的表层,通 常拥有由团聚度高的复合胶体经逐级结合而形成的团粒结构。②团粒 结构的产生,改善了土壤结构,从而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状况优化, 进而使土壤的一系列理化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③复合体具有集中和 保蓄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可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肥能力。④ 复合体还具有多种功能团,表现出两性胶体的特点,有着明显的缓冲 作用,其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养分转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腐殖酸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一样,由碳、氢、氧、氮、硫、磷等 元素组成,此外还含有钙、镁、铁、硅等灰分元素。但不同的土壤 类型和腐殖酸的组分不同,其元素组成会表现出某些差异。
第三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
毛管孔隙:孔隙直径在0.02~0.002mm,土壤水吸力为1.5*
104 ~1.5 * 105Pa。具有毛管作用,孔隙中水的毛管传导率大 ,易于被植物利用。 非活性孔隙:当量孔径<0.002mm,土壤水吸力>1.5*105Pa。特 点:最细的孔隙,束缚水,非活性,无效孔,移动慢,难被植
物吸收,粘质土中非活性孔隙多,耕性差,粘着力强。
良好结构体:团粒结构体。 不仅总孔隙度大,而且内部有
多级大量的大小孔隙,团粒之间排列疏松,大孔隙较多,兼 有蓄水和通气的双重作用。
土 壤 团 粒 体
团粒结构体的特点:
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
团粒结构土壤中水、气矛盾的解决。
团粒结构土壤的保肥与供肥协调。 团粒结构使土壤宜于耕作。
耕层土壤重量=耕层土壤体积×土壤容重
耕层养分重量=耕层土壤重量×养分含量 耕层水份重量=耕层土壤重量×水份含量 例:土壤容重为1.45 g/cm3,计算每亩耕层(15cm)的土重?
(667m2×0.15m×1.45t/m3=153t=30万斤)
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
(1) 土壤质地:沙土>壤土>粘土 (2)有机质含量:含量越高,容重越小。
土壤结构的影响 有机质的影响
五、土壤孔性的生产意义
土壤孔性与肥力 土壤孔性与作物生长 土壤孔隙状况的调节
合理耕作 增施有机肥 改良土壤质地
第二节
土壤结构性
一、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
土壤结构指土粒的排列、组合形式。包含两重含义:
土壤结构体和土壤结构性。 土粒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 称为土壤结构体。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的种类、数量 及结构体内外的空隙状况等综合性质。
第三章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
环的主要过程。包括4个过程: (1)水解过程:蛋白质在水解酶作用下分
解成简单的氨基酸; (2)氨化作用:在氨化细菌作用下,有机
态氮变成无机态氮即氨或铵的过程。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
(3)硝化作用:氨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 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为硝酸。 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温度低、湿度大、通气不良,以嫌气性微 生物活动为主,养分释放少,腐殖质过 程快。
二、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1、单糖的分解: 在有氧条件下彻底分解,形成二氧化碳 和水,在缺氧条件下,形成有机酸类的 中间产物,并产生还原性的甲烷及氢气 等。
2、纤维素的分解: 首先分解为单糖,然后进一步分解。
二、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能是什么? 四、土壤有机质有哪些作用?
第一节 土壤生物
一、树木根系 1、根的种类 根从植物根基发出的根,依据其延伸的方
向,可分为: 水平根、垂直根、斜生根、下垂根、下斜
根。
2、根系类型
水平根型:水平根占优势; 垂直根型:垂直根发达; 斜生根型:主要为斜生根,如刺槐。 复合根型:各类根的发育程度相近。 变态根型:由外界特殊条件如人为的影响
地表藻类能够和土壤 颗粒粘结在一起,增 加土壤表面的强度, 可使土壤侵蚀明显减 轻。
另外蓝绿藻可固定N素。
4、藻类
土壤中的藻类主要是绿藻和硅藻。 土壤藻类是土壤生物的先行者,可通过
光能自养的能力。成为土壤上最先有机 物质制造者之一。荒地和干燥的沙漠土 壤中的腐殖质多来自土壤藻类。 根据藻类的生长状况,可判断出土壤的 肥力状况和性质。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
5、含S有机物的转化
土壤学第三章
第3章土壤物理性质一、名词解释1 土粒密度;2、土壤容重(土壤密度);3、土壤孔隙度;4、物理性粘粒;5、粒级;6、土壤机械组成;二、简答题1简述土壤矿物颗粒各粒级的性质。
2、简述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
3、不良质地的改良方法。
4、简述土壤结构形成的因素。
5、土壤结构对土壤肥力有哪些影响6、土壤容重有哪些用途?7、土壤孔隙有哪几种类型?8什么样的孔隙状况较适合植物的生长9、现有500平方米的地块,耕层深度为20厘米,若土壤容重为1.25g/cm3,比重为2.50 g/cm3,土壤含水量的重量百分数为20%,试求:耕层土壤的孔隙度;耕层土壤的干土重;土壤含水量的体积百分数;一•名词解释1•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
2. 土壤容重(土壤密度):指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土壤的烘干质量。
3. 土壤孔隙度:单位容积的土壤中孔隙容积所占的百分数。
4. 物理性粘粒:前苏联卡庆斯基制土粒分级把<0.01mm的颗粒,称为物理性粘粒。
5. 粒级:把土壤单粒,按一定的直径范围,划分为若干组合,这些组合就叫土壤粒级。
6. 土壤机械组成:又叫土壤的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种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二.简答题1、简述土壤矿物颗粒各粒级的性质。
(1)石砾:多为岩石碎块。
(2)砂粒:常以单粒存在。
主要成分为石英或矿物颗粒。
通透性好、保水肥能力差。
矿质养分含量低。
(3)粉粒:和砂粒相比,它的比表面积大,保水性加强,透水性减弱。
矿质营养较砂粒咼。
(4)粘粒:多呈片状,常以复粒存在,具很强的粘性、可塑性,但通透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很强,矿质养分含量丰富。
2、简述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
(1)土壤质地与土壤营养条件的关系肥力性状砂土壤土粘土保持养分能力小中等大供给养分能力小中等大保持水分能力小中等大有效水分含量少多中-少(2)土壤质地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肥力性状砂土壤土粘土通气性易中等不易透水性易中等不易增温性易中等不易另外,土壤中石砾对土壤肥力有一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八年级第4册第3章知识点提要1、土壤的成分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矿物质(无机物)、腐殖质(有机物)、空气、水分等非生物成分。
土壤中的有机物包括死亡的生物提(遗体)和生物的排泄物(遗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2、土壤是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风化形成的。
3、影响土壤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土壤中矿物质颗粒根据大小分砂粒、粉砂粒和黏粒三种。
根据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比例不同,将土壤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三种。
其中土壤通气性最强的是砂土类土壤,最弱的是黏土类土壤;透水性最强的是砂土类土壤,最弱的是黏土类土壤;保水性最强的是黏土类土壤,最弱的是砂土类土壤。
三种土壤中最适宜植物生长的是壤土类土壤,因为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该土壤中空气与水分的比例接近1:1 ,而在砂土类土壤中,空气的比例远远大于水分,黏土类土壤中,空气的比例远远小于水分。
黏土类土壤最容易搓成条,因为其粉粒、黏粒多,黏性强,这样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气透水能力弱。
4、一棵植物体上所有根的总和叫根系,其中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叫直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叫须根系。
植物的根系往往比地上部分的分布范围要略大,这有利于固定植物体和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
双子叶植物的根系一般是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一般是须根系。
5、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根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
植物的根尖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和根冠,其作用分别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使根伸长、细胞分裂和保护根尖。
6、根毛是根尖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其作用是扩大了根尖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根毛区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根尖之所以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因为根尖根毛区细胞液泡大,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大。
移栽时要带土是为了保护根尖根毛。
7、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
盐碱地不能种植农作物是因为盐碱地的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导致根毛细胞不能从土壤中吸水,植物脱水而死,一次性施过量的化肥导致作物“烧苗”是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导致根毛细胞不能从土壤中吸水,植物脱水而死。
在探究细胞吸水的原理的实验中,加浓盐水的玻璃管中液面上升,而加清水的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
8、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N 、P 和K ,其中主要针对叶起作用的是N ,对茎和根起作用的是K ,对花、果实和种子起作用的是P 。
合理施肥的其中一个要求是针对不同作物应适当多施不同种类的化肥,如叶菜类可适当多施N 肥(青菜、包心菜等),对根茎类可适当多施K 肥(番薯、芋艿、马铃薯、甘蔗等),对食用花果类作物可适当多施P 肥。
9、过量施放化肥会导致土壤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长期过量施放N肥会导致土壤发生板结,从而破坏土壤结构;过量施放P肥,会导致土壤缺铁、锌和磷。
10、水体中N 、P 元素过多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该种污染发生在淡水中称为水花(水华),发生在海水中则叫赤潮。
其污染进程如下:水体中N、P元素过多→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藻类等生物死亡后,导致水体中有机物含量上升→好氧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水体中溶解氧下降→水生动植物缺氧死亡→水体中有机物进一步增加→厌氧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有机物→水体变黑发臭。
从污染进程可知,水体中的有机物过多,也会导致该污染;在该污染进程中,导致水中的鱼类死亡的直接原因是溶解氧下降。
N、P元素主要来自生活污水、过量施用化肥和含N、P的工业废水。
11、植物的茎根据生长方式的不同,分为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和缠绕茎四种,生长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使叶片伸展在空中,以便更好地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12、双子叶植物的茎由外树皮、内树皮(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五部分构成。
内树皮由筛管和韧皮纤维构成。
筛管的作用是输导输导有机物;木质部由导管和木纤维构成,导管的作用是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其细胞特点是能进行细胞分裂,所分裂的细胞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
导管与筛管的区别是:导管是由死细胞构成,筛管由活细胞构成;导管上下细胞间的横壁消失,筛管上下细胞间的横壁形成带筛孔的筛板。
单子叶植物的茎不能逐年加粗的原因是其茎中没有形成层。
13、年轮是由于一年中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形成层的分裂活动发生周期性强弱改变形成的,一个年轮由春材和秋材构成,春材颜色较浅,秋材颜色较深。
根据年轮可以推测树龄,可以判断方向(密的一边为北边,疏的一边为南边),以及树木生长期间的气候状况等。
14、植物体通过叶片向大气散发水蒸气的现象叫蒸腾作用,其意义是①减低叶片的温度保护植物体;②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14、叶片的结构包括上、下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
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在叶肉,它分为靠近上表皮的栅栏组织和靠近下表皮的海绵组织,含叶绿体较多的是栅栏组织(故叶片的上面比下面颜色深);气体进出叶片的门户叫气孔,位于表皮,一般下表皮比上表皮多,它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构成。
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缩小时,气孔闭合。
15、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土壤污染和过度开发。
当进入土壤的有毒有害物质过量,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时,使土壤结构和土壤生态系统受到破环,从而失去原有的土壤功能的现象叫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的形式有化学污染(农药、化肥、重金属等)、生物污染(生活污水、医院的污水垃圾中所带的寄生虫、寄生虫卵、病原菌等)、物理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工业三废、农业化肥和生活垃圾(相应的防治措施有)。
土壤的过度开发导致了降水量减少、气候恶化,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
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土壤是由许多成分和生物一起组成的,下列选项中不是土壤生物的是()A.腐殖质B.真菌C.细菌D.蚯蚓2.下列不属于根尖分生区细胞特点的是()A.细胞较小B.细胞质密度大C.细胞能不断分裂D.细胞生长速度快3.根的主要作用是()A.固定植物B.吸收水分和有机物C.吸收水分和无机盐D.固定和贮藏养料4.当一株植物缺磷时,该植株叶片表现为()A.叶片发黑B.叶片发黄C.叶片颜色暗绿带红D.叶片脱落5.把新鲜的萝卜放在浓盐水中一段时间,质量会变小,它失去的物质是()A.细胞中的细胞质B.细胞液泡中的细胞液C.细胞液中的水D.细胞液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6.下列关于根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根毛是根极小的分支B.根毛是根毛区的一个细胞C.根毛是根毛区表皮细胞的突起D.根毛能使根不断向土壤深处伸展7.在腌制咸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菜卤,其中的水主要来自()A.食盐吸收空气中的水B.食盐与菜发生化学反应产生C.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D.被腌制的菜细胞失水8.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是()A.降低植物体表面温度,不被烈日灼伤B.有利于水的吸收和运输C.有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运输D.以上三项都是9.在炎热的夏天,草地上放有木板、石块、和钢管,其中温度最低的是()A.草B.木板C.石块D.钢管10.叶片表皮不具有的功能是()A.能使阳光顺利通过B.能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C.对叶片内部组织有保护作用D.能限制叶片内的水分散失11.长在树梢的叶片,想要获得水,主要依靠()A.叶片自身从大气中获得B.茎吸收后,通过输导组织运输来的C.根吸收后,由输导组织运输来的D.以上三种方式都是主要的12.双子叶植物能够逐年长粗的原因是()A.茎中有木质部B.茎中有韧皮部C.茎中有髓D.茎中有形成层13.茎的主要功能是()A.支持作用和进行光合作用B.支持作用和运输作用C.运输作用和吸收水分和无机盐D.运输作用和进行光合作用14.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用于生命活动的约占()A.99% B.90% C.50% D.1%15.生长在久旱地区的植物,它的气孔开闭和蒸腾作用的情况是()A.气孔张大,蒸腾作用加强B.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加强C.气孔张大,蒸腾作用减弱D.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减弱16.森林里的空气中水分含量较高的原因是()A.空气中的水蒸气汇集B.土壤中的水分蒸发C.植物的蒸腾作用D.植物细胞失水17.下列植物的茎能逐年长粗的是()A.水稻B.小麦C.竹D.桃树18.一般植物叶片的正面(即靠近上表皮的一面)与反面相比,特点是()A.叶绿体多、气孔少、颜色浓B.叶绿体多、气孔多、颜色浓C.叶绿体少、气孔多、颜色浅D.叶绿体少、气孔少、颜色浅19.下列植物中细胞中,具有叶绿体的是()①保卫细胞②叶肉细胞③叶表皮细胞④根细胞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D.①②20.下列关于形成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形成的木质部比韧皮部多B.由于季节影响形成层的活动,在茎的横截面上出现年轮C.向茎内分裂形成韧皮部,向外分裂形成木质部D.春季分裂生长快,冬季基本停止二、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24分)1.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向大豆、青菜这样有明显的和之分的根系,叫做。
2.取甲、乙两个大小相仿的萝卜,在正中各挖一个大小、深浅相同的洞,然后在甲萝卜的洞内注入适量的浓盐水,在乙萝卜的洞内注入等量的清水,过一段时间,可以看到甲萝卜洞内的液面(填升高、下降。
下同),原因是萝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填大于、小于,下同)浓盐水的浓度,使细胞水;而乙萝卜洞内的液面,原因是萝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清水的浓度,使细胞水。
3.植物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常见的有、、和四种形态。
4.植物茎的韧皮部中有,能运输有机物;木质部中有,能运输水和无机盐。
双子叶植物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有,所以茎能。
5.目前海洋污染主要是局部海域出现“赤潮”,造成大量鱼虾死亡。
你认为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
而养殖的鱼虾大量死亡的直接原因是。
6.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根尖。
根尖分为、、、四部分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幼苗移栽过程中,往往需要带土移栽,这是为什么呢?2.某同学认为无机盐对植物生长非常重要,因此应该尽量的多施肥料。
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3.根据报道,山西山西水土流失严重,每年被黄河水冲刷带走将近2.7亿吨的泥沙,原因是由于大量植物被砍伐。
那么为什么植物被大量砍伐会导致泥沙的流失?四、识图题(每格2分,共16分)1.右图是根尖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所注编号所代表的结构名称①②③④(2)①是根吸收和的只要部位。
③的细胞具有能力,其特点是。
五、科学探究题(共5分)1.我们知道土壤是由岩石变化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