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塑性力学11塑性极限分析教材
弹塑性力学10-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与安定性ppt课件
Wi = Mp + 2Mp = 3Mp
由We= Wi 得
Pl+ = 3Mp/l 上限解与下限解相同,该
结果即为完全解。
Pl- = Pl+ = Pl = 3Mp/l
➢ 注意——在确定静力容许的内力场时,若 能考虑到形成破坏机构所需的塑性铰数,
则得到的解答可以接近或等于完全解。若
确定的弯矩绝对值等于Mp的截面数小于形 成破坏机构的塑性铰数,此时应检查其余
10-3 梁的极限分析
【例1】如图所示简支梁,梁截 面的塑性极限弯矩为Mp。由 于在静定梁中无多余约束, 其内力由静力平衡条件唯一 确定,即建立起内力(弯矩) 与外载荷的关系式。而且, 在静定梁中仅需要一个截面 达到全塑性状态(即形成一 个塑性铰)该梁就可成为破 坏机构。取弯矩图中仅有的
一个最大值,并令其等于Mp 就可得到极限载荷的完全解。
第10章 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 与安定性
.
第10章 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与安定性
1. 梁的弹塑性弯曲 2. 塑性极限分析的定理与方法 3. 梁的极限分析 4. 刚架的极限分析 5. 轴对称圆板的极限分析 6. 结构的安定性
➢ 弹塑性结构的塑性极限载荷是表征结构承载能力 的最大值。按塑性极限承载能力进行结构设计,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塑性性能,而且还可以 得到反映结构真实安全裕度的参数。
➢ 刚架极限分析的方法有静力法、机动法以 及机构叠加法。
➢静力法
(1)先求各截面的控制弯矩,即建立弯矩与 外载的关系;
(2)令控制弯矩中有( n + 1)处达到塑性 极限弯矩,由此建立起静力容许的内力场, 并求其对应的载荷(即下限解);
(3)如果内力场为静力容许,且形成破坏机 构,则此下限解即为完全解。
弹塑性力学第十一章标准详解
弹塑性⼒学第⼗⼀章标准详解第⼗⼀章习题答案11.3使⽤静⼒法和机动法求出图⽰超静定梁的极限载荷。
解1:(1)静⼒法⾸先该超静定梁(a )化为静定结构(b )、(c )。
分别求出其弯矩图,然后叠加,得该超静定梁的弯矩图(f )在极限情况下,A sB s M M M M =-=设C 点⽀反⼒为C R ,则:12C s R l Pl M -=- 1(2)C s R l l M -=由上⼆式得()()11142p M l l P l l l *-=-当P 值达到上述数值时,结构形成破坏机构,故P 为该梁的完全解。
(2)机动法设破坏机构如图(g ),并设B 点挠度为δ,则:11,(2)A C l l l θδθδ==-()1122B A C l l l l δθθθ=+=-外⼒功e W P δ=内⼒功()11142i A A B B s l l W M M M l l l θθδ-=+=-由e i W W =,可得极限载荷上限为()11142s l l P M l l l *-=-先将该超静定梁化为静定梁(b )、(c ),分别作弯矩图,叠加得该超静定梁的弯矩图(f )设A 点为坐标原点,此时弯矩⽅程为:()()()212B M x R l x q l x =---在极限状态时,有()0,0s x M M ==- ()11,s x x M x M == 令()0dM x dx=得1()B q l x R -= (1)⽽212B s R l ql M -=- (2)()()21112B s R l x q l x M ---= (3)联⽴解(1)、(2)、(3)得2122s s M qM ql l ??=-解得21122s M q l=取较⼤的值,可得0211.66sM q l ≈在以上0q 值作⽤下,梁已形成破坏机构,故其解为完全解。
(2)机动法如图(g )设在A 、C 两点形成塑性铰,2A B C θθθθθ=== 内⼒功为()23i s s s W M M M θθθ=--+=g 外⼒功为e W q x dx q l θθ**==由虚功原理i W W =得:0221211.66s s M M q q l l*=>≈该解与完全解的误差为 03%q q q **-≈解3:(1)静⼒法设坐标原点在C 点,此时弯矩⽅程为:BC 段(02x l ≤≤)21()2c M x R x qx =-AB 段(2l x l ≤≤)11()24c M x R x ql x l ?? =--在x ξ=处,M 为极⼤值,设ξ在BC 段,由()0x dM x dx ξ==得0c R q ξ-= cR qξ=(1)在极限情况下()s M l M =- , ()s M M ξ=即:238c s R l ql M -=- (2)21221889s M q l=取正号219.2s Mq l=由于此时形成破坏机构,故q 值完全解。
弹塑性力学第一章 PPT资料共54页
16.11.2019
10
§1-2 基本假设和基本规律
2.1基本假设
假设1:固体材料是连续的介质,即固体体积 内处处充满介质,没有任何间隙。
从材料的微观看此假设不正确。因为粒子 间有空隙,但从宏观上看作为整体进行力学分 析时,假设1是成立的。假设1的目的:变形体 的各物理量为连续函数(坐标函数)。
16.11.2019
11
§1-2 基本假设和基本规律
假设2:物体的材料是均匀的。认为物体内 各点的材料性质相同(力学特性相同),所 以从物体内任一部分中取出微元体进行研究, 它的力学性质代表了整个物体的力学性质。
16.11.2019
12
§1-2 基本假设和基本规律
假设3:小变形假设。物体在外因作用下,物 体产生的变形与其本身几何尺寸相比很小。
哑标如:
3
rr1e1r2e2r3e3 riei riei r j e j 3 i1
uu1e1u2e2u3e3 uiei uiei u j e j
i1
33
1e 1 1 e 11e 1 2 e 2 .. ..3.e 3 3 e .3 ie jie jie jie j
排列符号的作用可以简化公式书写,如: 1. 三阶行列式:
A11 A12 A13 AA21 A22 A23eijkAi1Aj2Ak3eijkA1iA2jA3k
A31 A32 A33
(共六项,三项为正,三项为负)。
16.11.2019
32
§1-5 笛卡尔坐标系下的矢量、 张量基本知识
2. 基向量的叉积:右手系
16.11.2019
弹塑性力学
授课教师:龙志飞 目录
工程弹塑性力学课件
目 录
• 弹塑性力学基础 • 弹性力学基本理论 • 塑性力学基本理论 • 工程应用实例 • 工程弹塑性力学展望
01
弹塑性力学基础
弹塑性力学定义
弹塑性力学
弹塑性力学是一门研究材料在弹 性极限和塑性极限内应力、应变 行为的科学。它广泛应用于工程 领域,为各种结构设计和分析提
供理论基础。
有限差分法
将物体的位移表示为离散的点的 差分形式,通过求解这些点的位 移来近似求解整个物体的位移。
边界元法
将物体的边界离散化为有限个小 的单元,通过求解这些单元的力 学行为来近似求解整个物体的边 界力学行为。
03
塑性力学基本理论
塑性力学基本概念
01
02
03
塑性力学
塑性力学是研究材料在达 到屈服点后,发生不可逆 变形时行为和特性的学科 。
边界元法
通过在边界上离散化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可以减少未知数的数量 ,提高求解效率。
有限差分法
将微分方程转化为差分方程,通过迭代求解的方法得到近似解。
04
工程应用实例
桥梁工程弹塑性分析
总结词
桥梁结构稳定性
详细描述
桥梁工程弹塑性分析主要关注桥梁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分 析桥梁在不同载荷下的弹塑性响应,评估其承载能力和安 全性。
总结词
材料非线性
详细描述
桥梁工程中的材料多为金属或复合材料,这些材料的弹塑 性行为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在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材料 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弹塑性变形和破坏。
总结词
结构优化设计
详细描述
基于弹塑性分析的结果,可以对桥梁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同时降低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 。
2011塑性力学教案
学
过
程
思考题 作 业
4.1,4.2,4.3
4.4
石 家 庄 铁 道 学 院 教 案 用 纸
周 次 第9周 日 期 2009.4.13 节 次 第 5-6 节 2 学时
授课内容
塑性应力率、塑性应变率,应变空间的加载曲面 和加载卸载准则。外凸性与正交流动法则。
授课学时
掌握塑性应力率和应变率的概念, 加卸载准则, 了解稳定材料假设、 Drucker 教学目的 假设和依留申公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 具 和 媒体使用 教学方法 加卸载准则,Drucker 假设和依留申公设。 加卸载准则,Drucker 假设和依留申公设。外凸性与正交流动法则。 课堂讲授 讲授法。
教
三、偏应力张量和偏应变张量(25 分钟) 偏应力张量和偏应变张量( 分钟) 四、屈服条件(25 分钟) 屈服条件( 分钟)
学
过
程
思考题 作 业
张量是什么?
石 家 庄 铁 道 学 院 教 案 用 纸
周 次 第8周 日 期 2009.4.6 节 次 第 5-6 节 2 学时
授课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 具 和 媒体使用 教学方法
授课内容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 具 和 媒体使用 教学方法
应力分析和应变分析。
授课学时
熟悉:三维应力应变分析,会进行简单的证明推理。 熟悉 应力分析和应变分析。 应力分析和应变分析。 课堂讲授 讲授法。 一、应力张量和应变张量(25 分钟) 应力张量和应变张量( 分钟) 张量 二、应力张量和应变张量的不变量(25 分钟) 应力张量和应变张量的不变量( 分钟)
过
程
思考题 作 业
机动法和静力法有何不同?
《弹塑性力学》第十一章 塑性力学基础
2021/8/9
30
§11-2 一维问题弹塑性分析
s
-
+
+ -
+ +
s
- = +-
s
M I
y
y y0
x
y0s
y
M I
y
y0 y y0
s
M I
y
y y0
2021/8/9
31
§11-2 一维问题弹塑性分析
2.3 梁具有一个对称轴截面的弹塑性弯曲:
M
x
y
b
M
z
h
y
具有一个对称轴截面梁的弹塑性弯曲特点: 随着弯矩的增大,中性轴的位置而变化。
(a段进入塑性屈服,但 b 段仍处于弹性)
N2=P- N1=P-sA 力 P 作用点的伸长取决于b 段杆的变形
b
N2b EA
(P
s A)b
EA
2021/8/9
17
§11-2 一维问题弹塑性分析
b
N2b EA
(P s A)b
EA
Pe s A(1 a b) s A Pe (1 a b)
应力较少)屈服条件是不变的。当应力满足
屈服条件时,卸载将有残余变形,即塑性变
形存在。卸载按线性弹性。
C
s A B
’s s
A
B
C
o
p
e
p
e
o O’
p e
软钢 -
合金钢 -
2021/8/9
5
§11-1 金属材料的力学实验及几种简化力学模型
而对于合金钢,无明显屈服,当 s时进
入强化阶段,在加载即发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
弹塑性力学PPT课件
早期研究: • 1773年Coulomb提出土质破坏条件,其后推广为
Mohr- Coulomb准则; • 1857年Rankine研究半无限体的极限平衡,提出滑移
面概念; • 1903年Kötter建立滑移线方法; • 1929年Fellenius提出极限平衡法; • 1943年Terzaghi发展了Fellenius的极限平衡法; • 1952~1955年Drucker和Prager发展了极限分析方法; • 1965年Sokolovskii发展了滑移线方法。
.
5
1.1 基本概念
• 弹塑性力学是固体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 研究弹性和弹塑性物体变形规律的一门科学。 应用于机械、土木、水利、冶金、采矿、建 筑、造船、航空航天等广泛的工程领域。
• 目的:(1)确定一般工程结构受外力作用时 的弹塑性变形与内力的分布规律;(2)确定 一般工程结构物的承载能力;(3)为进一步 研究工程结构物的振动、强度、稳定性等力 学问题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在加载过程中必须对其历史进行记录。
.
18
1.4 塑性力学的研究方法
• 宏观塑性理论 • 以若干宏观实验数据为基础,提出某些假设
和公设,从而建立塑性力学的宏观理论。特 点是: • 数学上力求简单,力学上能反映试验结果的 主要特性。 • 实验数据加以公式化,并不深入研究塑性变 形过程的物理化学本质。
.
.
6
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 (1)物体是连续的,其应力、应变、位移 都可用连续函数表示。
• (2)变形是微小的,忽略变形引起的几何 变化。
• 即连续介质和小变形假设。
.
7
弹性和塑性变形的特点
弹性变形的特点:
• 应力-应变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弹塑性力学课件
5.Ramberg-Osgood模型
其加载规律可写为: ( 9)
如取 就有
说明:这对应于割线余率为0.7E的应力和应变,上式 中有三个参数可用来刻画实际材料的拉伸特性,而在 数学表达式上也较为简单。
6. 等向强化模型及随动强化模型
M
M1 C
等向强化模型
S
A
—— 是刻画塑性变形历史的参数
假定材料是不可压缩的:A0l0=Al,并认为名义应力 达到最高点C时出现颈缩:
[1] 由
则在颈缩时真应力应满足条件
结论:拉伸失稳分界点的斜率正好和该点的纵坐标值相等。
[2] 注意到
颈缩时的条件也可写为:
即
结论: 拉伸失稳点C的斜率为其纵坐标值除以 (1 )
[3] 以截面积收缩比q为自变量
其中
——为变形后第2杆与第1杆(和第3杆)之间的夹角 可见(33)式中有三个未知量 在不卸载的情况下,由本构方程:
得到 P 与 a 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结论: 随着 的增长, 的值将会由于强化效应和 角的减小而提高, 但也会随着杆件截面积的收缩而下降。故当 很大时,结构将可能 变成不稳定的。
§1.8 弹性极限曲线
卸载时的载荷-位移曲线(见图9) 与初始弹性加载时的曲线有相同 的斜率。
应力和应变:
最终的应力和应变值可由(21)、(25)和(22)、(26)下式的叠加求得:
残余应力和残余应变:
特别地,当载荷P值全部卸除后,由△P=-P*,便得到杆 中的残余应力和残余应变(见图10)为:
其中
节点O的残余位移为:
不产生新的塑性变形的限制条件:
其中
值满足
(37)式对应于图12中虚线所构成 的六边形区域。 说明: 可见在加载方向一侧屈服载荷有所提高而与加载方向相反 的一侧屈服载荷有所降低。可用来对应变硬化和包氏效应 等现象做一个比较形象的解释。
弹塑性力学之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
塑性极限载荷
4"6
确定塑性区位置
截面的上下两塑性区相连,使 跨中左右两截面产生像结构
・特点:
-塑性较的存在是由于该截面 上的弯矩等于塑性极限弯矩; 故不能传递大于塑性极限弯 矩的弯矩。
<]
ax(x9z\ay=az= rxy=ryz= rzx=0
♦:・小挠度假设:在梁达到塑性极限状态瞬 间之前,挠度与横截面尺寸相比为一微 小量,可用变形前梁的尺寸进行计算。
二.弹性阶段
—
P1
6M
♦ Mises屈服条件:
xmax
bh2
弹性极限弯矩
二
2bh2
弹性极限载荷
三.弹塑性阶段(约束塑性变形阶段)
>Mp塑性区扩展
第十章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
矗塑性极限分析定理和方法
❖梁的极限分析❖圆板的极限分析
❖梁模型法计算圆板和环板的塑性极限 載荷
§10-1梁的弹塑性弯曲
1.基本假定
•:•平截面假设:在变形过程中,变形 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 为平面,且与变形后梁的轴线垂直。
z5=— P
・纵向纤维互不挤压:不计挤压应力, 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
heh/2
陆=2町(yxzdz+ 2町aszdz
0he
陆
0叽he
“Me
Ms=—-
s2
h2
弹塑性区交界线:
h/2
(Jszdz
陆=
£
弹塑性区交界线:饥=±丄3
h~2\
<]
►P(lΒιβλιοθήκη 2x)2ALPl/4
四.全塑性阶段
X—6
x = 0
塑性极限弯矩
n
A
《弹塑性力学》课件
材料的弹塑性行为模拟
材料的弹塑性行为模拟是研究材料在 不同应力状态下表现出的弹塑性性质 ,对于理解材料的力学行为和优化材 料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弹塑性行为模拟的方法包括分子 动力学模拟、有限元分析等。
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可以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 之间的关系,预测材料的弹塑性行为 。
THANKS
感谢观看
弹塑性力学在工程实践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工程实践中,由于材料和结 构的复杂性,弹塑性力学应 用面临诸多挑战,如非线性 行为、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的确定等。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需要采 用先进的数值计算方法和实 验技术,提高模拟精度和可
靠性。
此外,加强跨学科合作,将 弹塑性力学与计算机科学、 物理学等学科相结合,可以 推动工程实践中的弹塑性力 学应用不断发展。
《弹塑性力学》课件
目录
• 弹塑性力学概述 • 弹性力学基础 • 塑性力学基础 • 材料弹塑性性质 • 弹塑性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01
弹塑性力学概述
弹塑性力学的定义
弹塑性力学是一门研究材料在弹性和 塑性范围内行为的学科。它主要关注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行为, 以及这种行为与材料内部应力、应变 的关系。
塑性
材料在应力超过屈服极限后发生的不可逆变形。
屈服准则
描述材料开始进入塑性状态的应力条件。
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应力平衡方程
01
描述受力物体内部应力分布的平衡关系。
几何方程
02
描述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应变与位移的关系。
屈服准则
03
确定材料进入塑性状态的条件。
弹塑性力学(浙大通用课件)通用课件
塑性力学
研究材料在塑性状态下应 力和应变行为的科学。
塑性力学的基本假 设
塑性变形是连续的,且不改变物质的性质。 塑性变形过程中,应力和应变之间存在单值关系,且该关系是连续的。 塑性变形过程中,材料内部的应力状态是稳定的,不会出现应力振荡或波动。
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应力平衡方程
在塑性状态下,物体的内部应力场满 足平衡方程,即合力为零。
应变协调方程
本构方程
在塑性状态下,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 系由本构方程描述,该方程反映了材 料的塑性行为特性。
在塑性状态下,物体的应变状态满足 应变协调方程,即应变是连续的。
塑性力学的边值问题
01
塑性力学中的边值问题是指给定 物体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求 解物体内部的应力和应变状态的 问题。
02
边值问题可以通过求解微分方程 或积分方程来解决,具体方法取 决于问题的具体形式和条件。
04
材料弹塑性性质
材料弹性性质
弹性模量
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所表现出的 刚度,反映了材料抵抗弹性变形
的能力。
泊松比
描述材料在受到压力时横向膨胀 的程度,反映了材料在弹性变形
阶段的横向变形特性。
弹性极限
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所能承受的 最大应力,超过该应力值材料将
发生不可逆的塑性变形。
材料塑性性 质
屈服点
解析法的优点是精度高、理论严 谨,但缺点是适用范围较窄,对
于复杂问题难以得到解析解。
有限元法
有限元法是一种将连续的求解域离散化为有限个小的单元,通过求解这些小单元的 解来逼近原问题的求解方法。
它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能够处理大规模的问题,并且可以方便 地处理非线性问题。
塑性力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 根据不同应力路径所进行的实验,可 以定出从弹性阶段进入塑性阶段的各 个界限。这个分界面即称为屈服面, 而描述这个屈服面的数学表达式称为 屈服函数或称为屈服条件。
12
本标准适 用于已 投入商 业运行 的火力 发电厂 纯凝式 汽轮发 电机组 和供热 汽轮发 电机组 的技术 经济指 标的统 计和评 价。燃 机机组 、余热 锅炉以 及联合 循环机 组可参 照本标 准执行 ,并增 补指标 。
19
简单弹塑性力学问题 本标准适用于已投入商业运行的火力发电厂纯凝式汽轮发电机组和供热汽轮发电机组的技术经济指标的统计和评价。燃机机组、余热锅炉以及联合循环机组可参照本标准执行,并增补指标。
• 梁的弯曲 • 圆柱体的扭转 • 旋转圆盘 • 受内压或外压作用的厚壁筒和
厚壁球体
20
本标准适 用于已 投入商 业运行 的火力 发电厂 纯凝式 汽轮发 电机组 和供热 汽轮发 电机组 的技术 经济指 标的统 计和评 价。燃 机机组 、余热 锅炉以 及联合 循环机 组可参 照本标 准执行 ,并增 补指标 。
塑性力学的任务
• 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取消后,物 体的变形不完全恢复,而产生一部 分永久变形时,我们称这种变形为 塑性变形,研究这种变形和作用力 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塑性变形后物 体内部应力分布规律的学科称为塑 性力学。
2
本标准适 用于已 投入商 业运行 的火力 发电厂 纯凝式 汽轮发 电机组 和供热 汽轮发 电机组 的技术 经济指 标的统 计和评 价。燃 机机组 、余热 锅炉以 及联合 循环机 组可参 照本标 准执行 ,并增 补指标 。
屈服条件的概念,
• 屈服条件又称塑性条件,它是判断 材料处于弹性阶段还是处于塑性阶 段的准则。.
《弹塑性分析》课件
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弹塑性分析
随着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出现,对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弹塑性分析将成为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 ,包括对超弹性、粘弹性、粘塑性等方面的研究。
人工智能在弹塑性分析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未来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弹塑性分 析中,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模型预测和优化等。
03
建立每个单元的平衡方程,通过求解这些方程得到整个系统的
近似解。
弹塑性分析的有限元模型
材料属性
考虑材料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度等 参数。
初始条件
设定模型在分析开始时的状态,如初始应变 、初始应力等。
边界条件
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模型的边界条件,如固定 、自由、受压等。
载荷
根据实际情况施加适当的载荷,如集中力、 分布力等。
在建立弹塑性本构模型时,还需要考虑材料的 硬化或软化行为,以及温度、应变速率等对材 料力学行为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03弹塑性分析的有限元方法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
离散化
01
将连续的物理系统离散成有限个小的单元,每个单元具有特定
的形状和大小。
近似解
02
用数学模型描述每个单元的行为,并使用近似解代替精确解。
平衡方程
弹塑性分析
目 录
• 弹塑性分析概述 • 弹塑性本构模型 • 弹塑性分析的有限元方法 • 弹塑性分析的实例 • 弹塑性分析的展望与挑战
01
弹塑性分析概述
弹塑性材料的定义与特性
弹塑性材料
弹性
塑性
弹塑性材料的特性
工程弹塑性力学教学课件
实验设备与实验原理介绍
实验设备
弹塑性力学实验中常用的设备包括压力机、拉伸机、压缩机 、弯曲机等。
实验原理
介绍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基 本概念、应力应变关系、屈服准则等。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方法介绍
实验操作
详细介绍实验操作步骤,包括试样制备、加载方式选择、数据采集等。
数据处理方法
工程弹塑性力学教学 课件
目录
• 弹塑性力学概述 • 弹塑性力学基础知识 • 弹塑性力学分析方法 • 弹塑性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 弹塑性力学实验与实践教学 • 总结与展望
01 弹塑性力学概述
弹塑性力学定义与分类
弹塑性力学定义
弹塑性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受力状态下 ,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相互作用的学 科。
塑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包括屈服条件方程、流动法则方程、 强化法则方程等。
弹塑性力学基本原理
弹塑性本构关系
描述材料在弹塑性状态下的应力 应变关系。
弹塑性稳定性理论
研究结构在弹塑性状态下的稳定性 问题。
弹塑性极限分析
确定结构在弹塑性状态下的极限承 载能力。
03 弹塑性力学分析方法
弹性力学分析方法
弹性力学基本原理
弹塑性力学基础知识
02
弹性力学基础知识
弹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包括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各向同性假设 等。
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
包括应力、应变、弹性模量等。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
包括平衡方程、几何方程和物理方程等。
塑性力学基础知识
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
塑性力学的基本应用
包括屈服条件、流动法则、强化法则 等。
包括压力加工、材料强度、结构稳定 性等。
弹塑性力学11塑性极限分析
ss
Pe
b h2 6l
ss
Mp
bh2 4
ss
Pp
b h2 4l
s
s
Pe P PP
Ms
Me 2
3
4
he2 h2
he 1 3 2P(l x)
h2
Pel
Ms Mp
M Ppl Me Pel
Pe 2 Pp 3
l
3
o
x
l z
P x
Mp
Me
ss
h/2
z ss
§11-2 塑性极限分析定理与方法
若给物体一微小的虚变形(位移)。则外力的
虚功必等于应力的虚功(物体内储存的虚应变
能)。
fi ui*dV Fi ui*dS s ij i*jdV
V
ST
V
Fi ST
Su
ui
V
虚变形(位移):结构约束所允许的无限小位移。
证明: fiui*dV Fiui*dS s ij i*jdV
平衡方程: 边界条件:
塑性极限弯矩
z
ss
x
l 6
h/2
PP
4MP l
bh2 l
s
s
塑性极限载荷
M
PP 2
l 2
Me
Pel 4
l
6
z ss
确定塑性区位置
❖塑性铰:在全塑性阶段,跨中 截面的上下两塑性区相连,使 跨中左右两截面产生像结构 (机械)铰链一样的相对转动 --塑性铰。
❖ 特点:
塑性铰的存在是由于该截面上的 弯矩等于塑性极限弯矩;故不能 传递大于塑性极限弯矩的弯矩。
x j
V
s
x
ij j
弹塑性力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
*
⑾.静力边界条件
◆ 一个客观的弹塑性力学问题,在物体边界上 任意一点的应力分量和面力分量必定满足这 组方程。
◆ 面力分量指向同坐标轴正向一致取正,反之 取负。
.
*
◆ 当边界面与某一坐标轴相垂直时,应力分量 与相应的面力分量直接对应相等。
.
*
2、几何假设——小变形条件
(1)在弹塑性体产生变形后建立平衡方程时,可以 不考虑因变形而引起的力作用线方向的改变;
从而使得平衡条件与几何变形条件线性化。
(2)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略去相关的二次及二 次以上的高阶微量;
假定物体在受力以后,体内的位移和变形是微小 的,即体内各点位移都远远小于物体的原始尺寸,而 且应变( 包括线应变与角应变 )均远远小于1。根据 这一假定:
.
*
五、 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假设
(1)连续性假设:假定物质充满了物体所占有的 全部空间,不留下任何空隙。
(2)均匀性与各向同性的假设:假定物体内部各点 处,以及每一点处各个方向上的物理性质相同。
1、物理假设:
(3)力学模型的简化假设: (A)完全弹性假设 ;(B)弹塑性假设。
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建立求解固体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分布规律的 基本方程和理论; 2.给出初等理论无法求解的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以及对初等理论可靠性与精确度的度量; 3.确定和充分发挥一般工程结构物的承载能力, 提高经济效益; 4.为进一步研究工程结构物的强度、振动、稳定 性、断裂等力学问题,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理论上可证明:当一点的应力状态确定时,经推导 必可求出三个实根,即为主应力,且主应力彼此正交。
.
1-弹塑性力学第一章 绪 论 弹塑性力学讲义 中文版 教学课件
1.1 研究内容
弹塑性力学是研究物体变形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变形体受外界作用 (外载荷、边界强制位移、温度场等)时在变形体 内的反应(应力场、应变场、应变速度场等)。
与其它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 力学)的区别:研究方法、对象、结果的差异。弹 塑性力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体(而不是分离体)变形 体内部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而不是危险端面)。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1.4 基本假设
假设的目的:为了简化研究 ✓ 连续性假设(无间隙、无空洞、无堆积) ✓ 均质、各向同性假设 ✓ 弹、塑性体假设
弹性体——满足广义虎克定律; 塑性体——符合体积不可压缩规律
✓ 小变形假设(几何假设。弹性:整个变形体;塑性: 各个变形瞬时)
✓ 无初始应力作用假设
塑性力学教学大纲
塑性力学教学大纲塑性力学教学大纲引言:塑性力学是机械工程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研究材料在超过其弹性极限后的变形和破坏行为。
本文将讨论塑性力学教学的一般大纲,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课程介绍1.1 塑性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塑性力学是研究材料在超过其弹性极限后的变形和破坏行为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材料的塑性变形、屈服准则、流动规律以及塑性破坏等方面。
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塑性力学,学生应能够理解和应用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塑性变形和破坏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
二、基础知识2.1 弹性力学回顾在学习塑性力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弹性力学基础,包括应力、应变、杨氏模量、泊松比等概念和计算方法。
2.2 材料力学性质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质,如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延伸率等。
三、塑性变形3.1 塑性变形的基本概念介绍塑性变形的基本概念,包括屈服点、屈服准则等。
3.2 塑性变形的计算方法学生应学会使用应力应变曲线、屈服准则等方法计算材料的塑性变形。
四、塑性流动规律4.1 流动准则介绍流动准则的不同类型,如屈服准则、流动规律等。
4.2 应力应变关系学生需要了解应力应变关系在塑性流动规律中的应用,以及常见的流动规律模型。
五、塑性破坏5.1 塑性破坏的基本概念学生应了解塑性破坏的基本概念,如断裂、韧性等。
5.2 塑性破坏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学会使用断裂力学理论、韧性计算等方法进行塑性破坏的计算。
六、应用与实践6.1 工程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塑性力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提高实践能力。
6.2 实验与模拟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塑性力学的理解,并掌握实验和模拟方法。
七、课程考核7.1 作业和实验报告学生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和实验报告,以检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7.2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塑性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x
P l Me 2 2
he h 2
x
x
h he 2
x0
h Pl he 3 2 2Me
Pl/4
Me
四.全塑性阶段
x0
P
he 0
bs s 3h2 4he2 12
Ms
o l/2 z l/2
塑性极限分析的完全解:
满足平衡条件.极限条件.破坏机构条件的解。
二.虚功原理和虚功率原理
虚功原理:在外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变形体, 若给物体一微小的虚变形(位移)。则外力的 虚功必等于应力的虚功(物体内储存的虚应变 * 能)。 f i ui*dV Fi ui*dS s ij ij dV
结构在塑性极限状态应满足的条件:
(1)平衡条件:平衡微分方程和静力边界条件。 (2)极限条件:达到塑性极限状态时内力场不违背 的条件(屈服条件。) (3)破坏机构条件:塑性极限状态下结构丧失承载 能力时形成破坏机构的形式。(表征结构破坏时 的运动趋势或规律,要求不引起物体的裂开或重 合-几何方程,且被外界约束的物体表面上满足 位移和速度边界条件。)
塑性极限状态:
理想塑性体承受的载荷达到一定的数值时,即 使载荷不再增长,塑性变形也可自由发展,整个结构 不能承受更大的载荷,这种状态称为塑性极限状态。
塑性极限载荷:
塑性极限状态对应的载荷。
塑性极限分析的基本假定:
(1)材料是理想刚塑的,不计弹性变形和强化效应。 (2)变形是微小的。 (3)比例加载。(所有外载荷都按同一比例增加。)
z
bh2 Me ss 6
M max
bh2 Pe ss 6l
bh2 Mp ss 4 bh2 Pp ss 4l
Pe P PP
P
o
x
Me he2 Ms 34 2 2 h he 1 2 P (l x ) 3 h 2 Pe l
x l
z
Ms M p
x
l 6
x
bh2 MP ss 塑性极限弯矩 4 3Me Mp 2 4 M P bh2 PP s s 塑性极限载荷 l l
PP M 2 Pe l l 2 Me 4
ss
h/ 2
l 6 确定塑性区位置
z ss
塑性铰:在全塑性阶段,跨中 截面的上下两塑性区相连,使 跨中左右两截面产生像结构 (机械)铰链一样的相对转动 --塑性铰。
M Pp l Me Pe l
Pe 2 Pp 3
Mp ss
Me
h/ 2
l 3
z ss
§11-2
塑性极限分析定理与方法
一.有关塑性极限分析的基本概念
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缺点:
(1)分析三个状态:弹性状态、弹塑性状态、塑性 状态。 (2)了解整个加载过程。 (3)材料本构关系是非线性的,只能求解简单问题。
V ST V
Fi
ST V
Su
ui
虚变形(位移):结构约束所允许的无限小位移。
证明:
V
* f i ui*dV Fi ui*dS s ij ij dV ST V
平衡方程: 边界条件:
s ij x j
fi 0
Green 公式:
s ij l j Fi
i i i i V
f dV fl j dS x j V S
V
f u dV F u dS f u dV s
i i ST ST
ij j
l ui dS
ui u j 1 ij 2 x j x x
f i ui dV
sxΒιβλιοθήκη sxs x ( x, z),s y s z xy yz zx 0
小挠度假设:在梁达到塑性极限状态瞬 间之前,挠度与横截面尺寸相比为一微 小量,可用变形前梁的尺寸进行计算。 Pl/4
d 2w 2 dx 1
二.弹性阶段
Mz s x E x I 6M s x max 2 bh Ez
bh I 12
3
P x
l/2
b h y z
l/2
s x max s s Mises:屈服条件:
bh2 Me s s 弹性极限弯矩 6 1 M e 2s s 2 s ke e EI Eh h 4 M e 2bh2 Pe ss l 3l
ss
s
ss
ss
s
弹性极限载荷
特点: 塑性铰的存在是由于该截面上的 弯矩等于塑性极限弯矩;故不能 传递大于塑性极限弯矩的弯矩。 塑性铰是单向铰,梁截面的转动 方向与塑性极限弯矩的方向一致。 否则将使塑性铰消失。
P o l/2 z
x
l 6
x l/2
P
x
l/2 z
l/2
例题:悬臂梁在自由端受集中力,求弹性极限载荷、塑 性极限载荷、弹塑性分界线。 解: Mmax Pl P b M max P x y h o l l z
三.弹塑性阶段(约束塑性变形阶段)
M s Me
he
塑性区扩展
h/ 2
ss
he h / 2
M s 2b s x zdz 2b s s zdz
0 he
bs s Ms 3h2 4he2 12
zs M s 2b s zdz 2b s s zdz he 0 he
h/ 2
he
z ss P o l/2 z l/2 x
bh2 Me ss 6
Me Ms 2
he2 3 4 h2
P l M x x 2 2
弹塑性区交界线:
he 1 P (l 2 x ) 3 h 2 2Me
弹塑性区交界线:
he 1 P (l 2 x ) 3 h 2 2Me
第11章
结构的塑性极限分析
梁的弹塑性弯曲 塑性极限分析定理和方法 梁的极限分析
§11-1 梁的弹塑性弯曲 一.基本假定 平截面假设:在变形过程中, 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 后仍保持为平面,且与变形后 梁的轴线垂直。 z
x
b
h P z x l/2 l/2 y
纵向纤维互不挤压:不计挤压应力, 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