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05个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05个](https://img.taocdn.com/s3/m/6f305fc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80.png)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05个成语,指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5条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205个1、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见《家语》孔子论叔仲会之语。
亦见《大戴礼》及《汉书·贾谊传》、米元章《海岳名言》。
)2、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
(见《隋书》炀帝赐杨素诏,谓古语也。
)3、十指有长短,痛惜皆相似。
(曹子建诗。
)4、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陈后主诗。
)5、得他心肯日,是我运通时。
(见《翰苑名谈》。
本朝太宗诗“待余心肯日,是汝命通时”。
后唐庄宗每见王庆,则心愤然,李嗣源为之言,庄宗乃引太宗语以答之。
)6、但守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罗大经《鹤林玉露》但以此为俗语,《直方诗话》谓张嘉甫以此为水部贺公所作。
贺于天圣中为郎官云。
郎瑛《七修类稿》又以为宋贺仙翁诗。
)7、在家贫亦好。
(戎昱诗。
)8、世乱奴欺主,年衰鬼弄人。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皆杜荀鹤诗。
《坚瓠集》亦载之。
俗语云:势败奴欺主。
)9、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
(见《古今诗话》。
本大历诗僧元览诗,谓“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10、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曹邺咏李斯诗。
)11、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冯道诗。
)12、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亦冯道诗。
)13、一朝权在手,便是令行时。
(朱湾咏掷笼诗。
一说崔戎酒筹诗。
)14、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
(林宽诗。
)15、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见《容斋随笔》,盖亦宋人语。
)16、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白乐天《简简吟》。
)17、举世尽从愁里过,何人肯向死前休。
(杜荀鹤诗。
韩昌黎亦有“何向死前休”之句。
)18、最恨年年握针线(多作: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蕴玉《贫女吟》。
)19、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字成语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字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dc780603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0b.png)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字成语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成语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成语的出现,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紧密相连,吸取了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
成语不仅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更是思想、文化以及历史的传承。
本文将介绍几个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一、明修栈道(míng xiū zhàn dào)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战国时期,项羽与刘邦对峙,项羽率领大军进入陕西,刘邦却撤退到陕北极罕之地。
项羽为了追击刘邦,修建一条宽阔而高耸的栈道,并停驻军队于渭水之南。
刘邦得到消息后,诈装投降,头顶白布,身着素服,与士兵一同沿着栈道前进,途中向对方谎称:“前方的栈道已被毁坏,大军无法前行。
”项羽这时仍未发现刘邦的诡计,下令放走了刘邦的部队。
刘邦利用这个机会暗渡陈仓,扭转了整个局面,最终夺得天下。
因此,明修栈道形容通过努力伪装和策略,达到了指定目的的伎俩。
二、见缝插针(jiàn fèng chā zhēn)见缝插针,出自《汉书·食货志》。
西汉初年,汉武帝到富阳山(现广东梅州市富阳镇)旅游,钟宗等人随行跟随景区游客一同观位于富阳山门口的一棵大树。
当时,大树树干很宽,钟宗等人担心无法穿过树下,又怕违背现代“不插队”原则,便找到树根上的一个缝隙,将钱安插于其中。
从此成了一种比喻利用微小机会却获得成功的成语。
三、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守株待兔,出自《列子·汤问》。
有一次,农夫砍伐禾苗,砍下一株苗后,发现一只野兔正好躲在这株苗下方,于是就将兔子一刀砍死了。
那个农夫沾沾自喜,认为以后再也不用捕兔了,只要守株待兔,兔子自己就跳到自己的刀下,于是乎他就坐下来等待着下一个兔子,可是却再也没有捉到了。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运用错误,毫无常识或有些想当然的想法改变它们的生活,结果往往会带来悲惨的后果。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b392cc746bec0975f565e2b7.png)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1、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例句:只怪我们用错了人,应当负荆请罪。
2、草船借箭[ cǎo chuán jiè jiàn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出处: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
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
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
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
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
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
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
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
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
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266a23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93.png)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一)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 图穷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二)【如火如荼】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
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5489dde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69.png)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通过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含义。
在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来自历史典故,这些成语既是文化的精髓和智慧的结晶,又是一种重要的传统知识和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介绍几个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一、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最初来自于古代战国时期,故事发生在邯郸城内。
有一个画蛇的人,画得十分惟妙惟肖,但是他却在勾勒蛇的腰部时,突然发现蛇已经完整,他为了增加画的难度,竟然在蛇的脚上添加了一些图案。
结果,这幅画虽然十分精美,但是却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后来,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不必要的努力,或者自讨苦吃的行为。
二、落井下石这个成语也来自战国时期,故事发生在秦襄王即位之后不久。
当时,一个名叫邓析的小官员被流放远方,在路上他偶然发现一只蛤蟆掉到了井里,邓析心思机灵,特地将一块石头扔进井里,结果将蛤蟆打了死。
邓析这样的行为是出于报复心理,他曾经替反对秦襄王的官员说话,结果被秦朝专政,这次他趁机报复。
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恶意攻击,趁人不备,落井下石的卑劣行径。
三、弄巧成拙这个成语的故事来自于《庄子》的《逍遥游》中。
故事讲述了墨子和庄子一起去垂钓,而其中墨子为了防止鱼跑掉,动了一些心思。
他采用细绳绕钩的方法,结果鱼咬上勾后,墨子拉得太紧,细绳绕钩使鱼脊椎折断,无法再利用,得不偿失。
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在处理事物时,过于追求巧妙而导致事与愿违,最终害了自己。
四、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鲁国的乐师仅有三个人,但是参加宴会的时候必须配备五个乐师。
于是官方通过招揽一些素质相对较差的人,来满足凑够五个的规定。
这些人并没有真正的音乐才华,他们只是学习了一些表面功夫,因此在演奏时,他们往往会弹的很差,影响了其他演奏者。
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靠人数来凑数,而非靠才华博得青睐的做法。
五、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出自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楚汉战争。
当时楚国被汉国包围,四面都是敌军,楚国的军队被迫在艰苦的环境下奋勇抗击。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248ace2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54.png)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语,由于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深刻的寓意,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
许多成语都源自历史故事,其中蕴含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本文将介绍一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吧。
1. 不吐不快“不吐”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是楚国文学家兼政治家,他在楚怀王末年因忧国忧民,多次向怀王进谏,但怀王不采纳他的建议,反而被怀王排挤。
最终,怀王陷害屈原,将其贬谪到汨罗江。
在江边,屈原写下了《离骚》,表达了自己的忠君爱国之情。
而“不吐”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离骚》中的“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不吐不快,不吐不快。
”意思是表达了心中的不满,不吐不快。
2. 杯弓蛇影“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是出自《庄子·天地》。
故事讲述庄子的弟子庸人在深山里闻到兽腥味,害怕躲进一个茅屋里,发现墙壁上有一个弓箭的支架和一只茅盏,害怕之余便进屋休息,庸人想到有可能会有蛇而害怕。
庄子知晓后解说外墙上的弓箭、茅盏本身无蛇,屋中的影子是其他物品的影子,曾听说过杯弓蛇影这个成语。
3. 刻舟求剑“刻舟求剑”的故事出自《列子·湣王》。
湣王有一个随从在湖边船上放了一把剑,剑掉进湖水里,随从就在船舷上刻记下剑的地方,等水退了过后,随从回来湖边来刻剑,追求剑于水下。
湣王后来告诫随从刻舟求剑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见鼠须拔马毛那样的精神原则。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成语并不只是简单的词语或短语,它们背后都有着具体的历史故事或典故。
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智慧,通过掌握并运用这些成语,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韵味。
因此,学习和运用这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愿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积累这些珍贵的成语,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https://img.taocdn.com/s3/m/9a377eee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e.png)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1.李代桃僵: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形容代替别人做事并且做得比原来的人还要出色。
2.画饼充饥: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比喻虚构美好的事物来安慰自己。
3.望梅止渴: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比喻在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想念远方的事物来安慰自己。
4.画龙点睛: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比喻在作品、事物的关键地方加上一笔,使之更加完美。
5.鸿鹄之志: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比喻追求高远的志向。
6.亡羊补牢: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比喻事情了差错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7.画蛇添足: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8.杞人忧天:出自《史记·杞梁传》,比喻无事自扰,过分担忧。
9.狼狈为奸:出自《史记·陈涉世家》,比喻两个坏人勾结在一起。
10.一曝十寒: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比喻学习或工作不持之以恒,效果不佳。
11.杯弓蛇影: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因为过分警惕而产生的疑虑。
12.鸡犬不宁:源自《史记·酷吏列传》,形容形势紧张,人心惶惶。
13.指鹿为马: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14.三人成虎: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会被当作事实15.守株待兔:源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比喻盲目等待机会,不动努力。
16.背水一战: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处于绝境时,勇敢地进行最后一搏。
17.杀鸡取卵: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贪图眼前的小,而失去长远的利益。
18.破釜沉舟 -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决不回头。
19.投笔从戎 -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扔掉笔去参加军队。
指文人弃文从武。
20.约法三章 -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原指刘邦进入咸阳,废除秦法之后制定出三条简单法令。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解释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5c3782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53.png)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解释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是一种特殊语言现象,是指一种经过长期使用,形成固定词序和固定义的词组,具有一定修辞和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
成语的使用与想象,能够表达深刻的意蕴和文化传承。
成语存在多种来源,其中一种是来源于历史故事。
这些成语的来源通常是古代名人的言行故事或事件,由此演化而来。
这些成语虽然源于历史,但在当前的社会中依然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几个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的含义和背景故事。
一、落花流水“落花流水”一词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当时,曹操在长坂坡追赶关羽,使用了三路夹攻的策略。
由于诸葛亮早已预料到了这一点,预先安排了关羽的后路。
最终,关羽的部队战败,从头到尾地失败。
这个故事中的“落花流水”指的是关羽周围的落花,由于他的快速行动和力量,落花像流水一样被拍下来。
因此,“落花流水”意味着惊险并且神鬼莫测的场景。
二、没完没了“没完没了”这个成语源于《左传》中的故事。
当时,齐桓公问怎样才能取得一场胜利,荀子回答说,无论如何不能因为顺从而放弃战斗。
齐桓公问道:那么这需要多长时间呢?荀子答道:没有结束时间。
这表示一件事情如果没有一个结束的点,就会变得永远无法完成。
三、东山再起“东山再起”这个成语源于历史上的一件事情。
在唐朝初年间,尹德娥因同情百姓而被贵族切斩,但是她的因德用之者多,很快又被复职。
这个故事说明即使是身败名裂,只要一直坚持并且不断努力,就能够重新崛起。
四、红颜薄命“红颜薄命”这个成语源自于唐代的两个女子的故事。
她们分别是玉真公主和阳贵妃。
玉真公主因为被赞美过度,导致了自己的早逝。
而阳贵妃则在三十岁的时候就被杀害了。
这个成语意味着美貌与悲剧的绝妙组合。
五、借花献佛“借花献佛”这个成语源自于唐代的一则故事。
当时,李白拜访了唐太宗,但是他没有贡献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所以他便捡起了地上的花,用茶水洗净后送给了唐太宗。
这是一种借助别人礼物之名,表达自己感谢之意的行为。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60222c3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3.png)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1. 守望相助(出自三国演义,指互相帮助、保护)
2.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史记》,意为做事情进行到一半时,成功的可能性已经非常高)
3. 水落石出(出自《史记》,指真相大白,事情真相完全显现)
4. 纸上谈兵(出自《三国演义》,指只在纸上谈论兵事而没有实践,比喻只是空谈而无实际行动)
5.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比喻不怕艰难困苦,坚持不懈地做事)
6. 饮鸩止渴(出自《三国演义》,比喻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采取了临时、片面的措施)
7. 画蛇添足(出自《史记》,比喻做多余的事情,给完满的事情增加不必要的东西)
8. 掩耳盗铃(出自《战国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闭眼对现实)
9. 笑里藏刀(出自《红楼梦》,形容人的脸上虽然笑容可掬,但内心却阴险狡诈)
10. 矢志不渝(出自《史记》,指立志坚定,不改变原来的志向)。
十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十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ee9e5bb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a.png)
十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是中文语言中独特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由长期的语言使用积累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成语的起源很多时候会与历史故事息息相关,这些故事也往往是当时的风貌、文化传承、王朝兴衰等多个方面的象征。
以下是十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它们的典故会为我们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
1. 功德无量“功德无量”出自《佛说阿弥陀经》,故事中讲述了佛祖阿弥陀之前曾经是一位叫做“罗刹女”的魔物。
罗刹女为了获得长寿而向一位远古佛求助,却被要求修行行善。
最终罗刹女接受了劝化,赢得了亿万生命的钦佩和爱戴。
“功德无量”就是在这个故事中诞生的。
它的意思是人通过行善来获得积累的功德,这种功德是无穷无尽的,无量无边。
2. 合二为一“合二为一”出自春秋时期的故事。
当时,齐国国君想要超过周天子的权威,于是派出使者向周朝提亲。
周天子则派出了两个人前往齐国,分别向齐国国君和他的夫人提出婚事。
齐国国君难以再拒绝周天子,于是才有了这个“合二为一”的说法。
这个成语的原意是指若干事物相互融合、共同进步,就会达到更高的成就。
3. 千姿百态“千姿百态”来源于古希腊神话。
据说有一位叫做赫拉的女神非常喜欢变幻形态。
她可以变成人、兽或任何一种她想变成的形态,因此“千姿百态”这个词于是被引申为表示多样化和丰富性的代表语词。
4. 休戚相关“休戚相关”来自战国时期的故事。
据传,有一个叫做说申的人为周公宣扬法制,结果被周公的弟弟锄奸,说申被打成了“忘形之徒”,并流放了。
后来,尚书和吏部的人意外发现说申的言论对于当时的国家具有很大的作用,于是把他推荐给了国君。
说申因此再次被重用。
这个故事概括了生活中“休戚相关”的原则,即幸福与悲伤的原则。
5. 颠倒黑白“颠倒黑白”这个成语来源于汉朝群臣设胡萝卜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国家之人给了一件仙女送来的胡萝卜,并称其子可以治好胡亥的疾病。
最后,胡亥从耳边听到事实后,对这件事表示懊悔,并赔偿了该子的所有人。
骗子变成为了被谴责者,人们就用“颠倒黑白”的成语形容这种情况。
历史故事有关的成语
![历史故事有关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4797766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1.png)
历史故事有关的成语1、鞠躬尽瘁(诸葛亮)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接竿而起(陈胜)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3a76da9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a.png)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不乏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这些成语一方面概括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风貌,另一方面也成为留传至今的有趣文化符号。
本文将带大家回顾一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并了解其中的典故和寓意。
1、一心一意:一心一意最早出现在《晋书》中,记载了刘琨忧心忡忡地看着自己的手下兄弟们各怀鬼胎、勾心斗角的处境。
刘琨在这种情况下无奈地说“如今我也只有一心一意,以图东山复起了”。
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指全心全意的做某件事。
2、李代桃僵:说起这个成语,就不能不提《史记》中的一个故事。
传说当时有一个官吏做了一件错事,怕被处罚而找了一个人替自己顶罪。
这个人并不是重情重义的朋友,而是无辜的陌生人,最后这个不幸的陌生人被处决。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用代人而自己逃罪的行为来比喻不负责任的行为。
3、走马观花:这个成语的故事出自《红楼梦》,在小说中贾宝玉接到邀约以后,跟着众人到西郊去游玩。
一路上他匆匆忙忙,没有好好品味花草树木和风景美景,只是匆忙地走了一遭。
所以,这个成语就形容了没有时间和空间好好品味、欣赏事物,只是匆匆忙碌地一瞥而过。
4、天涯若比邻:天涯和比邻是两个相对的词语,既远离又亲近,出自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登高》。
这首诗中,杜甫写道他登高,俯瞰大地,徐徐地眺望,发现不论是多远的山水风景,都与他近在咫尺。
这也表达了“宽容、同情,无限接近”的情感。
5、指鹿为马: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一段著名故事。
秦国两个大臣向秦王告密,称现在细作已经深入了政府系统,而当时宰相越巫刚好在现场,辩驳说“所指者是鹿,非马”,不料秦王却执意认为是马,最后越巫只好默默离去。
这个成语形容明知是一件事物却歪曲事实,侮辱真相。
6、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庄子》中的一则寓言,讲述的是一个种田的人发现只要在树旁守株,兔子就会撞死在他的脚下。
他因此变得懒惰愚蠢,田地也失去了耕种和生产的动力,最终萎缩如凋枯的树。
所以这个成语其实是有一个反面意义的。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e43bfe0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0e.png)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故事一般由几大要素组成: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演绎。
任何一部历史都不可能缺失这些东西,历史本身就是一连串的事件组成,每个事件决不能离这些要素而去.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二卵弃干城】故事的主人公:苟变,战国时期卫国名将。
开始卫侯并不重用他,因为他在地方上做小吏时曾吃过人家两个鸡蛋。
【二卵弃干城】是什么意思?卵:鸡蛋;干城:捍卫者。
比喻因人有小的过失而忽略他的大节。
【二卵弃干城】出自哪里?《孔丛子·居卫》载:子思向卫君荐苟变为将,卫君亦知变为将材,但因他在一次征赋时食人二鸡子,故不予任用。
【二卵弃干城】词语辨析:【二卵弃干城读音】:èr luǎn qì gān chéng【二卵弃干城用法】:紧缩式;作宾语、定语;用于用人【二卵弃干城】如何造句:1、“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2、绝大多数人才总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求全责备,就会“以二卵弃干城之将”,“以寸朽弃连抱之材”,最终一无所得。
【二卵弃干城】典故:战国时期,子思向卫君举荐苟变为将。
卫君也晓得苟变是个将才,但因为他在一次征赋时曾经吃过百姓的两个鸡蛋,所以没有任用他。
子思说用人应该“用其所长,弃其所短”,不能因为吃过别人的两个鸡蛋而放弃大将之才。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釜中游鱼】故事的主人公:张婴,东汉广陵郡(长江北岸重要都市和军事重镇,今扬州)人。
生卒年不详。
张纲,字文纪(108—143年),东汉犍为郡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人。
张纲是汉留侯张良的后代(七世孙),父亲叫张皓,爷爷叫张胤。
他还是蜀汉将军张翼的曾祖父。
【釜中游鱼】是什么意思?在锅里游着的鱼。
比喻处在绝境中的人。
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
【釜中游鱼】出自哪里?《后汉书·张纲传》:“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手账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手账](https://img.taocdn.com/s3/m/e1b57446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e.png)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手账
历史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它们源自古代的历史事件和典故,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
以下是一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
语及其故事背景:
1. 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来源于《列子·天瑞》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杞
国有位名叫管仲的大臣,他担心天塌下来,每天都焦虑不安。
后来,有人告诉他,杞国的一名杞人也在担心天塌下来,于是管仲明白了
自己的愚昧。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无端的忧虑和杞人忧天的愚昧行为。
2. 望洋兴叹。
这个成语来源于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七下西洋,见
到了许多国家的繁荣富庶,回到中国后,感慨地说,“望洋兴叹”,形容对别国的富强而感叹不已。
3. 指鹿为马。
这个成语源自秦始皇时期。
相传有一次,秦始皇试图测试他
的大臣们是否敢直言不讳,他将一只鹿带到朝廷,宣称它是一匹马,问大臣们看是什么动物。
有些大臣为了迎合皇帝,说是马,但有一
个大臣却坚持说是鹿。
秦始皇愤怒地处死了那个大臣。
这个成语用
来比喻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4. 狼狈为奸。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故事。
刘邦和项
羽争夺天下,刘邦派遣韩信去联络项羽的部下,结果韩信和项羽的
部下刘贾合谋,最终导致了刘邦和项羽的决裂。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
两个坏人互相勾结,共同做坏事。
以上是一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其故事背景,这些成语都承
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希望能够帮到你。
源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源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8a21e61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21.png)
源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源自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完璧归赵、卧薪尝胆、草木皆兵、悬梁刺股、负荆请罪等。
完璧归赵:完璧归赵,发生于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邯郸(现河北省城市),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卧薪尝胆:卧薪尝胆出自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卧薪尝胆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最后果真可以苦尽甘来。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
悬梁刺股:把头发吊在房梁上,用锥子扎大腿。
形容勤学苦读。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负荆请罪: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
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
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https://img.taocdn.com/s3/m/6a9b3bb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a.png)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5个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历史故事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aabd8b73a45177232f60a2b4.png)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二)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三)汉: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四)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五)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六)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七)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井底之蛙庖丁解牛望洋兴叹杞人忧天滥竽充数郑人买履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守株待兔:守是守候、等候的意思,“株”是指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
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15c12c3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ea.png)
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成语是汉语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许多成语都是来源于古代历史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增加了成语的文化内涵,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传承了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一些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共计十个,希望能够为读者增添一些有趣的知识。
一、画蛇添足:一个战国时期的故事,一位乐师被赏识后,他在自家墙上画了一条蛇,却因为不满意而画蛇添足。
结果他因为这个错误而失去了赏识,引申为做一件多余的事情,反而使事情变得更糟。
二、杞人忧天:南朝时期,有一个国家叫做杞国,这个国家有一个人每天都担心外面天塌下来,引申以小事自扰,多虑多虑。
三、因祸得福:战国时期,有一个铜匠趁机扬名四海。
他把客户的铜钱做了一枚解锁器,可以轻松解锁某类铁锁,结果被监守自盗的打铁匠发现,将他告了上去。
在灾难中寻找好的结果,浅缎得愈,引申为遭受危险而得到好处。
四、望洋兴叹: 讲的是古代有见过大海的人,靠边去上岸都没敢靠近,回去时别人问他有什么收获,他说望洋兴叹.引申为无能为力,感到无望。
五、狐假虎威:中国古代有一个故事,一个聪明的狐狸戴上一只老虎的皮,让其他动物都认为他是一只老虎,通过这种伪装来欺骗天真的动物。
引申为利用别人的威望来吓唬人。
六、兔死狗烹:战国时期,齐国寡妇不愿与人结婚,便养了两只宠物动物,分别是兔子和狗。
后来寡妇去世了,她的亲戚就把这两只动物宰杀了烹了。
引申为利用名利之间的差异来套取别人。
七、指鹿为马:秦朝时期,赵高安排官员测试他们的忠诚。
他拿出一只鹿问:“这是什么东西?”学习长官曰:“这是一只鹿。
”赵高曰:“你不是说这是马吗?”学习长官一点也不肯屈服,引申为用运用欺诈手段进行政治斗争。
八、铁杵磨成针: 说的是孟子的母亲三年都在磨手中的铁杵,孟子于是对她讲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表示只要有耐心,就能改变人生。
引申为耐心细心,经过长时间努力定能成功。
九、亡羊补牢:出自吕氏春秋,背景是鲁国为呵护羊群,曾将羊围在围墙内。
后因猪群闯入,打破围墙后,羊群不怕生命危险,降低了守卫安全意识,猪群又再次来入造成了重大损失。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5则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5则](https://img.taocdn.com/s3/m/40f8b3c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b.png)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5则读中国历史故事有什么好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闻雷失箸】故事的主人公: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闻雷失箸】是什么意思?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
【闻雷失箸】出自哪里?《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方食,失匕箸。
”【闻雷失箸】词语辨析:【闻雷失箸读音】:wén léi shī zhù【闻雷失箸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闻雷失箸】如何造句:1、这孩子很聪明,闻雷失箸,反应比同龄儿童快十倍。
2、老僧人看了看金夕,又意味深长的看了看闻雷失箸的谷古。
3、其表演之成功,真使“青梅煮酒论英雄”中“闻雷失箸”的大耳贼刘备自叹弗如也。
4、曹操煮酒论英雄时,他假托闻雷失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竟然瞒过了一代奸雄曹操。
【闻雷失箸】典故:东汉末年,豪强并起,北方涿县的刘备也趁乱拉起了队伍。
由于徐州牧陶谦等人的推荐,刘备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领兵驻扎徐州、下邳一带。
但不久就被吕布、袁术打败,只好去投奔曹操。
曹操知道刘备是一个有胆识的人,即给他以很高的礼遇。
但是,刘备却一直胸怀异志。
当时,汉献帝刘协由于不满曹操专权,将机密诏令藏在衣带中,要车骑将军董承组织力量诛灭曹操。
刘备也是董承联系的对象之一。
正当董承等人密谋策划的时候,有一天曹操来到了刘备的住处。
两人一边喝酒一边闲谈。
曹操突然问刘备:“你说当今天下谁可以称得上英雄?”刘备故意说:“我看袁绍可以算得上英雄了。
”曹操摇摇头,说:“我说,当今天下,只有你我二人可以称得上英雄!袁绍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刘备最怕的就是曹操知道自己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