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备课解析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读《经典诵读》中的选定篇目,理解其中的经典文化内涵。
1.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培养语言韵律感。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促使其主动阅读。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2.1 教学内容:选定经典诵读材料,包括诗歌、小说片段等,涵盖古代和现代经典。
2.2 教学安排:第1-2节课:介绍《经典诵读》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经典文学的兴趣。
第3-6节课:分别深入讲解每一篇选定的经典诵读材料,进行逐句解读和语言点分析。
第7-9节课: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其朗读的流畅度和感情表达。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演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2 教学手段:使用PPT展示经典诵读材料,辅以音频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韵律和语调。
分组进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兴趣。
四、教学评估:4.1 形成性评价:在课堂中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及时检查学生对经典诵读材料的理解和朗读水平。
4.2 综合性评价:通过期末朗读比赛、小组展示等形式,对学生整体的诵读水平和对经典文学的理解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5.1 优点:通过选取经典文学作品,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采用多媒体辅助,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模仿。
5.2 不足:部分学生在朗读时发音不准确,需要更多的语音训练。
部分学生对古典文学缺乏兴趣,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
5.3 改进措施:引入更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经典文学选材,增加学生的亲近感和兴趣。
通过这次《经典诵读》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的热爱和理解,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引导。
未来我将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其对中华经典文学的浓厚兴趣。
(地方)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解析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片段一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两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片段一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凹凸,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解放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片段二二.教学目标:1.会背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片段二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凹凸,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解放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五、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四时田园杂兴》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两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2.明确诵读内容:《四时田园杂兴》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经典诵读课例与教案
经典诵读课例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经典诵读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2. 通过经典诵读,提高学生的语感、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经典诵读技巧,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选取适合学生的经典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进行诵读。
2. 分析作品的语言、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
3. 教授并练习诵读技巧,如停顿、语气、情感把握等。
三、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诵读,引导其他学生跟随。
2. 讲解法:分析作品特点,讲解诵读技巧。
3. 实践法:学生分组或个人进行诵读练习,教师点评指导。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经典诵读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示例:教师或学生代表示范诵读,引导学生感受作品魅力。
3. 分析:讲解作品的语言、意境、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4. 练习:学生分组或个人进行诵读练习,教师点评指导。
5. 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强调诵读技巧和注意事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兴趣表现。
2. 诵读技巧:评估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技巧运用和改进情况。
3. 理解与感悟:通过学生的发言和练习成果,评估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六、教学拓展1. 组织经典诵读比赛:鼓励学生在班级或校内进行经典诵读比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2. 参观文化遗址: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古籍馆等文化遗址,加深对古典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3. 开展经典诵读主题活动:如“经典诵读月”、“经典诵读周”等,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教学资源1. 经典文学作品:选取适合学生的经典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论语》等。
2. 诵读教材:推荐使用专业的诵读教材,如《中华经典诵读教程》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经典诵读资源,如视频、音频、教学案例等,丰富教学内容。
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诵读水平和兴趣进行个性化指导。
《经典诵读》——古代经典文献诵读与理解教案
《经典诵读》——古代经典文献诵读与理解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1.1 经典诵读课程是古代经典文献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1.1.2 经典诵读课程通过让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献,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1.1.3 经典诵读课程强调对古代经典文献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
1.2 教学目的1.2.1 让学生了解古代经典文献的基本内容和背景知识。
1.2.2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理解技巧。
1.2.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1.3 教学内容1.3.1 介绍古代经典文献的背景和作者。
1.3.2 分析古代经典文献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1.3.3 探讨古代经典文献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二、知识点讲解2.1 经典文献的背景知识2.1.1 了解古代经典文献的产生背景和历史背景。
2.1.2 掌握古代经典文献的作者和时代背景。
2.1.3 了解古代经典文献的分类和特点。
2.2 经典文献的内容分析2.2.1 分析古代经典文献的主题和结构。
2.2.2 探讨古代经典文献的文学特色和艺术表现。
2.2.3 理解古代经典文献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2.3 经典文献的阅读方法2.3.1 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3.2 掌握古代经典文献的阅读策略和思考方法。
2.3.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三、教学内容3.1 经典文献的选择3.1.1 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文献。
3.1.2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经典文献。
3.1.3 考虑经典文献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3.2 经典文献的讲解3.2.1 介绍经典文献的背景和作者。
3.2.2 分析经典文献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2.3 探讨经典文献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3.3 经典文献的阅读活动3.3.1 组织学生进行经典文献的阅读。
3.3.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3.3.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4.1.1 掌握古代经典文献的基本内容和背景知识。
经典诵读 教案
经典诵读教案教案:经典诵读教案目标:1. 通过经典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帮助学生掌握经典诵读的基本技巧和表演技巧。
3.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经典诵读的文本素材,可以选取经典诗歌、散文等。
2. 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课堂内容和记录学生的表现。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经典诵读的话题,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经典的理解和感受。
2.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经典文学进行诵读练习。
鼓励学生通过多次反复演练,尽量还原文本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
3. 表演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表演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点评。
教师在评价中指导学生如何改进表演。
4. 教师示范:教师选取一段经典文学进行示范表演,给学生展示一个标准的经典诵读表演,注重语调、语速、情感等方面的表达。
5. 学生自主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一段经典文学进行自主练习,鼓励他们加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6. 学生展示与分享: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诵读表演,并进行同学间的交流和分享。
教师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进步。
7. 结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生的表现和进步。
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进行经典诵读的练习。
教学评价:1. 学生的表演展示和练习情况,包括发音准确性、语调把握、情感表达等方面。
2. 学生的互动和合作情况,包括小组合作和同学间的评价和点评。
3. 学生在诵读表演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对经典文学的欣赏和理解程度。
教学扩展:1. 引导学生关注经典文学的背景和作者,扩展他们对经典文学的了解和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比赛和展示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经典诵读的学习和实践中来。
经典诵读备课初中教案
经典诵读备课初中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3. 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境理解。
2. 古代文化知识的拓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人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
2.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登鹳雀楼》。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 分析诗句的意义,解释生僻词语。
3. 讲解诗句中的意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4. 拓展相关古代文化知识,如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含义和意境,分享自己的见解。
2. 小组代表发言: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四、诵读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韵律。
2. 教师指导:对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纠正读音和停顿。
3. 个人练习:让学生个人诵读课文,体会诗词的美感。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意境。
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熟读课文,背诵《登鹳雀楼》。
2. 写一篇关于《登鹳雀楼》的诗意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想象诗句中的画面,拓展相关古代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同时,注重课堂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经典诵读》国学启蒙教案
《经典诵读》国学启蒙教案一、引言1.1 介绍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1.1.1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诵读经典,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1.2 诵读经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1.1.3 经典诵读是培养学生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2 介绍本教案的教学目标1.2.1 通过经典诵读,学生能够掌握经典文本的基本内容。
1.2.2 学生能够理解经典文本中的思想精髓和人文精神。
1.2.3 学生能够运用经典文本中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1.3 介绍本教案的教学方法1.3.1 通过教师引导和示范,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1.3.2 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1.3.3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经典文本。
二、知识点讲解2.1 介绍经典文本的基本知识2.1.1 介绍经典文本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1.2 解释经典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概念。
2.1.3 分析经典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2 介绍经典文本的思想精髓2.2.1 解释经典文本中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2.2.2 分析经典文本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
2.2.3 引导学生思考经典文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3 介绍经典文本的诵读技巧2.3.1 讲解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2.3.2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停顿和换气。
2.3.3 介绍如何通过声音和表情传达经典文本的情感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3.1 经典文本的选择3.1.1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经典文本。
3.1.2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本,涵盖不同的文化领域和思想流派。
3.1.3 选择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经典文本,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2 经典文本的教学安排3.2.1 设计经典文本的教学计划,包括诵读、讲解、讨论等环节。
3.2.2 分配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充分展开。
经典诵读 (终)03分析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一东》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对仗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接着学习《四支》,继续体会对仗美吧。(出示《四支》)
二、讲述大意
1、《四支》课文讲解
边讲解边背诵,注意对子的类别,有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五子对,七子对,十一字对,十三字对……
2、什么是字对?
年级
三
科目
经典诵读
主题
笠翁对韵
教学内容
《四支》
教学目标
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
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四支》的原文及译文;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涵。
课前准备
《四支》全文
二、讲述大意
1、《八齐》课文讲解
边讲解边背诵,注意文章的押韵。
2、什么是押韵?
结合第20页的日积月累版块,让生明白韵部的含义。
三、诵读《八齐》
可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包括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分组读,男女读,带动作读……
四、理解古文
五、背一背
六、拓展活动:诗歌赏读《台城》,注意古诗的韵部。
年级
三
科目
经典诵读
1、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涵。
课前准备
《一东》全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我们人因为长得对称而美丽,文章也一样因为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文章对称又叫对仗,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就是讲的如此。(出示《笠翁对韵》)
一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教案
一年级下学期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4.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选段:总序、孝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言、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2. 《三字经》选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3. 《百家姓》选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4. 《千字文》选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5. 《论语》选段:学而、为政、八佾舞、里仁、公冶长、雍也。
三、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教师先进行诵读示范,引导学生跟读。
2.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共同探讨经典中的智慧。
4. 比赛激励法:组织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经典诵读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示范:教师诵读选段,引导学生跟读。
3.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选段,理解经典内容。
4.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5. 互动教学: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共同探讨经典中的智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诵读能力:评估学生的诵读水平,关注发音、语调、节奏等方面。
2. 学生理解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经典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阅读习惯: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态度、专注程度等,评价学生的阅读习惯。
4. 学生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 经典诵读教材:选择适合一年级下学期的经典诵读教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
2. 音频资源:收集经典诵读的音频资源,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3. 图片卡片:制作图片卡片,帮助学生形象记忆经典内容。
初中经典诵读及教案
初中经典诵读及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经典,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 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
3. 引导学生理解经典作品中的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经典诵读篇目:《论语》十则、《道德经》选段、《诗经》选篇等。
2.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经典作品,理解其中的哲理。
3. 教学难点:深入领会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经典诵读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经典诵读的认识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选择经典诵读篇目,进行朗读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停顿、语气等问题。
三、课堂展示(20分钟)1.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经典诵读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2. 教师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讲解经典(15分钟)1. 教师针对经典作品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 学生跟读,强化记忆。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深化学习(15分钟)1. 教师针对经典作品中的深层次含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悟。
三、实践拓展(20分钟)1.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将经典诵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2. 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经典诵读的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展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经典诵读辅导备课教案
经典诵读辅导备课教案教案标题:经典诵读辅导备课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学习经典诵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
4.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经典诵读的定义和特点。
2. 经典诵读的分类和选择。
3. 经典诵读的技巧和方法。
4. 经典诵读的评价和展示。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经典诵读的相关资料和文本。
2. 学生准备纸笔和课堂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经典诵读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提问学生是否有过经典诵读的经验,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体验。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介绍经典诵读的定义和特点,解释为什么经典诵读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情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 分类讲解经典诵读的不同类型,如诗歌、散文、名著等,并给出一些经典作品的例子。
3. 介绍经典诵读的技巧和方法,包括语音语调的掌握、节奏感的培养、情感表达的提升等。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分发经典诵读的文本,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诵读。
2.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重点关注语音语调、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3.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互评,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反馈。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结合学生的实践操作,总结经典诵读的技巧和方法。
2. 强调经典诵读对学生语言发展和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继续进行经典诵读的实践和探索。
五、课堂延伸(5分钟)1. 提供更多经典诵读的资源和推荐书目,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更多的阅读和诵读。
2. 鼓励学生参加经典诵读比赛和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艺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语音语调、节奏感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课堂笔记和诵读作品,评价其对经典诵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1. 分析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辅导。
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对于经典诵读的理解和重要性有初步认识;2.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和语音语调;3.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经典诵读的意义和作用;2.经典诗词的选材和分析;3.朗读和背诵经典诗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经典诗词的内涵和意义;2.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经典诗词。
四、教学准备:1.经典诗词的选材和分析资料;2.录音机和音频材料;3.复印件。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着名的经典诗词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用音频或视频形式播放一些名家朗读经典诗词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经典诗词的声音和美。
Step 2:讲解(10分钟)教师结合选材和分析资料,讲解经典诗词的选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到经典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教师还可以分析一些经典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诗句的含义。
Step 3:朗读(15分钟)教师播放经典诗词的录音或朗读诗句,让学生感受经典诗词的语音语调和节奏。
然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诗词,让学生朗读,并进行一些朗读技巧指导,如语速、语调等。
要求学生读出朗朗上口的声音。
Step 4:背诵(15分钟)教师选择一首经典诗词,进行逐句分析,并逐句让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逐句让学生背诵,并进行一些背诵技巧指导,如重音、停顿等。
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出一段连贯的诗词。
Step 5:小组合作(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经典诗词进行分析和朗读,并准备一段演讲,将自己对经典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表达。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指导思路和参考模板。
Step 6:展示与反思(15分钟)每个小组轮流给其他小组表演自己的朗读和演讲,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建议。
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经典诵读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够朗读和背诵一些经典诗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演讲表达。
《经典诵读》备课解析
第一、二课时《诗经关雎》【原文】关雎关关雎鸠⑴,在河之洲⑵。
窈窕淑女⑶,君子好逑⑷。
参差荇菜⑸,左右流之⑹。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⑺。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⑻。
悠哉悠哉⑼,辗转反侧⑽。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⑿。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关:水鸟叫声。
【注释】(1)雎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
关雎⑵洲:河中沙洲。
⑶窈窕:美心为窈,美状为窕。
淑:善,好。
⑷好逑(hǎoqiú):理想的配偶。
逑,配偶。
⑸参差:长短不齐。
荇(xìng杏)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⑹流:顺水势采摘。
⑺寤(wù务):睡醒;寐:睡着。
⑻思:语助。
服:思念、牵挂。
⑼悠:忧思貌。
⑽辗(zhǎn):半转。
反侧:侧身。
⑾友:交好。
⑿芼(mào冒):选择,采摘。
【译文】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赏析】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
他幻想着终有-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
作者用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下一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这个青年男子所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流”字用得极妙,使满篇生辉,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去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使全篇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经典诵读教案
经典诵读教案课题:经典诵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领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和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1. 了解经典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学习经典作品的诵读技巧。
3. 分析和解读经典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1. 通过朗读表达出经典作品的情感。
2. 分析和解读经典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经典作品的文本或音频资料。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给学生播放经典作品的音频或朗读经典作品的一段片段,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艺术魅力。
二、学习背景和作者(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经典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上下文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生听教师讲解后,可以提问或讨论相关问题。
三、朗读技巧学习(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朗读的基本技巧,如语调、节奏、停顿等。
2. 教师示范朗读经典作品的一段或一首,让学生听后感受并模仿朗读。
3.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可以分组进行。
四、分析和解读(2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和解读经典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情感内涵,如象征手法、修辞手法等。
2. 学生可以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进行讨论和整理。
3. 学生可以用纸和笔记录自己的分析和解读。
五、表演和分享(15分钟)1. 学生可以选择和同伴合作表演朗读经典作品的片段或整篇。
2. 学生可以进行作品分析和解读的分享,互相倾听和交流意见。
3. 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
六、总结(5分钟)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和效果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经典作品对他们的意义和启发。
板书设计:经典诵读学习背景和作者- 背景- 作者朗读技巧学习- 语调- 节奏- 停顿分析和解读- 艺术特点- 情感内涵表演和分享- 合作表演- 分享和交流总结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和诵读经典作品,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和审美能力。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经典诵读的背景、意义和作用;(2)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2)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结合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经典诵读的背景、意义和作用;(2)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3)经典诵读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典诵读的内涵;(2)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兴趣,提高经典诵读的积极性;(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经典诵读的背景、意义和作用;(2)展示经典诵读的名言警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经典诵读的方法和技巧(1)讲解经典诵读的基本要求,如:读音准确、语调自然、表达流畅等;(2)介绍经典诵读的技巧,如:呼吸控制、情感投入、肢体语言等;(3)示范经典诵读的技巧,让学生跟学。
3. 小组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经典诵读的背景、意义和作用;(2)分享经典诵读的经验和心得;(3)制定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4. 经典诵读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比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邀请家长和老师担任评委,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3)评选出优秀选手,给予表彰。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经典诵读的教学成果,分享学生的收获;(2)反思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经典诵读教学,学生的经典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得到了培养,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教学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够,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典诵读教案
经典诵读教案教案标题:经典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经典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诵读训练,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升审美素养。
3. 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提升文化自信心。
教学内容:1. 经典诵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简介。
2. 经典诵读的技巧与要求。
3. 经典诵读作品的选择与分析。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经典作品的重要性和对个人素养的意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曾经或正在诵读的经典作品,并记录学生的回答。
步骤二:讲解(15分钟)1. 解读经典诵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向学生传达对经典文学的尊重和欣赏。
2. 分析经典诵读的技巧,包括语音语调、节奏韵律、发音准确等方面的要求。
3.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经典作品,如古诗词、传统散文等,并对其特点和风格进行简要解读。
步骤三:示范与练习(25分钟)1. 教师进行一段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示范,注意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
2. 学生跟读示范,注意模仿教师的表达方式和语音语调。
3.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练习,在小组内相互诵读和点评。
步骤四:作品选择与分析(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几个经典作品的选择,并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作品。
2. 引导学生分析选定作品的主题、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特点,提升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步骤五: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个人或小组轮流展示自己诵读的经典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在家完成一篇经典作品的诵读,并写下对该作品的个人感悟和评论。
2. 组织经典诵读比赛或活动,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的观察记录。
2. 学生的诵读表现和技巧的评价。
3. 学生对经典作品分析和欣赏能力的评估。
备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安排。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精华资料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案精华资料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四年级学生提高朗读技巧,培养良好的诵读惯和语感,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力。
二、教学内容1. 选择经典诵读材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经典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教师应挑选适合四年级学生的经典诵读材料。
可以从古诗文选、经典故事等方面进行选择。
2. 研究朗读技巧学生需要研究正确的朗读技巧,包括语速、语调、停顿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练和反馈等方式,指导学生如何流畅准确地朗读。
3. 培养语感和理解力除了朗读技巧,学生还需要培养对文学作品的语感和理解力。
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文学作品的背景、情节、主题等方面,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之美。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一段有趣的诵读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并简要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研究朗读技巧教师可以先示范一首经典诵读材料的朗读,然后让学生跟读,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的准确性。
可以进行多次练,并提供实时反馈和指导。
3. 研究理解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选择一篇经典诵读材料,通过讲解和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情节和主题。
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理解。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和讨论,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5. 总结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收获,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表现,包括语速、语调和准确性等方面,对学生的朗读技巧进行评价。
2. 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互动,观察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语感和理解力进行评价。
3. 学生合作与互动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互相支持、互相倾听和分享等方面,对学生的合作与互动能力进行评价。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四章《诗经》部分,详细内容包括《关雎》、《葛覃》、《卷耳》三篇诗的原文及注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通过诵读、解读,使学生领会诗中的美好情感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关雎》、《葛覃》、《卷耳》三篇诗的原文,理解其诗意和艺术特色。
难点:《诗经》中的生僻字词、古汉语用法,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诗经》吗?它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2. 讲解《诗经》背景及特点(5分钟)讲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 诵读及解读《关雎》(10分钟)诵读:教师示范诵读《关雎》,学生跟随。
解读:分析诗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理解诗意。
4. 诵读及解读《葛覃》(10分钟)诵读:学生自主诵读《葛覃》。
解读:讨论诗中的美好情感和艺术特色。
5. 诵读及解读《卷耳》(10分钟)诵读:学生分组诵读《卷耳》。
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6.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关雎》、《葛覃》、《卷耳》三篇诗的原文及注解。
2. 在黑板上列出诗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以便学生对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从《关雎》、《葛覃》、《卷耳》三篇诗中任选一篇,进行翻译和赏析。
答案要求:翻译准确,赏析到位,不少于200字。
经典诵读注解分解
1、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1.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此句写处身异地的亲人在同样的时间里怀着同样的情怀共看明月。
2.情人:有情人。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一整夜。
3.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4.末两句说:月光虽可爱,却不能抓一把送给远方的亲人,只好回屋睡觉,希望得个好梦。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译文】:一轮明月升起在海上,你我天各一方,共赏出海的月亮。
有情人怨恨夜长,彻夜不眠将你思念。
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
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
不能手捧银光赠给你,不如回床入梦乡,或许梦境中还能与你欢聚一堂。
【写作背景】:作者离乡,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
2、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①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
②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
③涕:眼泪。
【译文】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
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
【赏析】公元六九六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
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3、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1]数:几枝。
意思:墙角有数枝梅花。
[2]凌,冒着。
意思:在寒冷的冬天独自开放。
[3]遥,远。
意思:远远看去好像是雪。
[4]为,因为。
暗香,幽香。
意思:幽香飘来才知道那是梅花。
【译文】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二课时《诗经关雎》【原文】关雎关关雎鸠⑴,在河之洲⑵。
窈窕淑女⑶,君子好逑⑷。
参差荇菜⑸,左右流之⑹。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⑺。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⑻。
悠哉悠哉⑼,辗转反侧⑽。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⑿。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关:水鸟叫声。
【注释】(1)雎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
关雎⑵洲:河中沙洲。
⑶窈窕:美心为窈,美状为窕。
淑:善,好。
⑷好逑(hǎoqiú):理想的配偶。
逑,配偶。
⑸参差:长短不齐。
荇(xìng杏)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⑹流:顺水势采摘。
⑺寤(wù务):睡醒;寐:睡着。
⑻思:语助。
服:思念、牵挂。
⑼悠:忧思貌。
⑽辗(zhǎn):半转。
反侧:侧身。
⑾友:交好。
⑿芼(mào冒):选择,采摘。
【译文】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赏析】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
他幻想着终有-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
作者用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下一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这个青年男子所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流”字用得极妙,使满篇生辉,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去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使全篇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正是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须臾忘怀。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极写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悠,长,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
这里把两“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第四、五章写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描写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地表现出来。
但这里的热闹场面并非已然的事实,而是青年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生的幻想。
这一结婚的热闹场面的描写,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第三、四课时《诗经兔罝》原文: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读音: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suō,suō,tù,jū)(zhuó,zhī,zhēng,zhēng)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jiū,jiū,wǔ,fū)(gōng hóu gān chéng)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suō,suō,tù,jū)(yì yú zhōng kuí)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jiū,jiū,wǔ,fū)(gōng hóu hǎo qiú)肃肃兔罝,施于中林。
(suō,s uō,tù,jū)(yì yú zhōng lín)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jiū,jiū,wǔ,fū)(gōng hóu fù xīn)注释:第一章:兴也。
肃肃,整饬貌。
罝,罟也。
丁丁,椓杙声也。
赳赳,武貌。
干,盾也。
干城,皆所以扞外而卫内者。
化行俗美,贤才众多,虽罝兔之野人,而其才之可用犹如此。
故人因其所事以起兴而美之,而文王德化之盛,因可见矣。
第二章:兴也。
逵,九达之道。
仇,与逑同。
公侯善匹,犹曰圣人之耦,则非特干城而已。
第三章:兴也。
中林,林中。
腹心,同心同德之谓。
则又非特好仇而已也。
毛序《兔罝》,后妃之化也。
《关雎》之化行,则莫不好德,贤人众多也。
1、肃肃:严密的样子。
兔(tù):兔子。
罝(jū):捕兽的网。
2、椓(zhuó):敲。
丁(zhēng)丁:象声词。
3、干城:本指起防御作用的盾牌、城郭,比喻保卫者。
4、施(yì):设置,与《葛覃》同。
中:语助词。
逵(kuí):四通八达之道。
泛指大道。
5、仇:同“逑”。
译文:布下张张猎网,敲击木桩丁丁作响。
这些雄赳赳的武士啊,是公侯的盾牌与城墙。
布下张张猎网,在那宽阔的大路两旁。
这些雄赳赳的武士啊,是公侯梦寐以求的勇将。
布下张张猎网,在那广袤的丛林中央。
这些雄赳赳的武士啊,是公侯的亲信腹心!赏析:将打桩设网的狩猎者,与捍卫公侯的甲士联系起来,似乎也太突兀了些。
但在先秦时代,狩猎本就是习练行军布阵、指挥作战的“武事”之一。
《周礼·大司马》曰:“中春,教振旅。
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陈(阵),如战之陈,辨鼓铎镯铙之用,……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遂以蒐田(打猎)。
”其他如“中夏”、“中秋”、“中冬”,亦各有“教茇舍(野外驻营)”、“教治兵”、“教大阅(检阅军队的综合训练)”的练兵活动,并与打猎结合在一起进行。
按孔子的解释就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兵者凶事,不可空设,因蒐狩(打猎)而习之。
”打猎既为武事,则赞美公侯的卫士,偏从打桩设网的狩猎“兴起”,也正在情理之中了。
现在,一场紧张的狩猎就将开始。
从首章的“肃肃兔罝,椓之丁丁”,到二章、三章的“施于中逵”、“施于中林”,虽皆为“兴语”,其实亦兼有直赋其事的描摹之意。
“兔”解为“兔子”自无不可,但指为“老虎”似更恰当。
“周南”江汉之间,本就有呼虎为“於菟”的习惯。
那么,这场狩猎所要猎获的对象。
就该是啸声震谷的斑斓猛虎了!正因为如此,猎手们所布的“兔置”,结扎得格外紧密,埋下的网桩,也敲打得愈加牢固。
“肃肃”,既有形容布网紧密之义,但从出没“中逵”、“中林”的众多狩猎战士说,不也同时表现着这支队伍的“军容整肃”之貌?“丁丁”摹写敲击网“椓”的音响,从路口、从密林四处交汇,今你感觉到它们是那样恢宏,有力。
而在这恢宏有力的敲击声中,不又同时展示着狩猎者振臂举锤的孔武身影?从诗中所咏看,狩猎战士围驱虎豹的关键场景还没有展开,就突然跳向了对“赳赳武夫”的热烈赞美。
但被跳过的狩猎场景,其实是可由读者的丰富想像来补足的。
《郑风·大叔予田》就曾描摹过“火烈具举,襢裼暴虎(袒胸手搏猛虎)”的惊险场面,以及“叔善射忌,又良御(车)忌,抑磬控忌(忽而勒马),抑纵送忌(忽而纵驰)”的追猎猛兽情景。
这些,都可在本诗兴语的中断处,或热烈赞语的字行间想见。
而且由猎手跳向“武夫”,由“兔罝”跳向“干城”,又同时在狩猎虎豹和沙场杀敌之间,实现了刹那间的时空大转换:这些在平时狩猎中搏虎驱豹的健儿,一旦出现在捍卫国家的疆场之上,又将怎样在车毂交错、箭矢纷坠之际,挥戈击退来犯强敌,而巍然难摧如横耸的城墙!于是一股由衷的赞美之情,便突然充溢于诗人胸际,甚至冲口而出,连连呼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好仇、腹心)”了。
诗写得很自豪。
在三章相叠的咏唱之中,这种自豪也因了“干城”、“好仇”以至“腹心”的层层推进,而增添了一种神采飞扬的夸耀意味。
这对那些“公侯”来说,有这么一些孔武有力之士为其卖命,当然是值得自矜的。
但对于“春秋无义战”的那个时代来说,甘将一身武艺,售予公侯之家,而以充当他们的“腹心”为荣,就很难说是一件幸事了。
《诗经》“国风”中另一些为离乡背井、久役不归或丧身异域,而咽泣、哀号和歌哭的诗作,也许更能透露:在这种夸耀背后,还掩盖着怎样一种广大无际的悲哀。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觉得《毛诗序》、朱熹《诗集传》以为诗的主旨是讲“后妃之化”、“(周)文王德化之盛”,实在令人感到穿凿牵强,而欧阳修《诗本义》、方玉润《诗经原始》所持的“美武夫忠勇说”、“咏武夫田猎说”差为近之。
第五、六课时《诗经二子乘舟》【原文】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注释】1、汎汎(泛fàn):漂浮貌。
景:通“影”。
2、愿:思念。
3、养养:忧虑不安貌。
4、瑕:通“遐”,远行。
害(何hé):何不。
【译文】两个孩子乘小船,漂向远方看不见。
常把孩子来母念,愁绪绵绵心不安。
两个孩子乘小船,漂向远方看不见。
常把孩子来母念,不会怎么有灾难?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
【讲解】此诗的写作背景,据《毛诗序》所说,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毛诗序》云:“《二子乘舟》,思伋、寿也。
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
”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
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
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
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
‟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
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
”刘向《新序·节士》则说寿知其母阴谋,遂与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
现代学者有认同“闵伋、寿”之说者,但持不同意见者亦多。
闻一多先生猜测它“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父亲送别“二子”之作,均相近似。
倘若你要将它视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诗,恐怕也无错处。
总之坐实诗的本事,似乎比较牵强,还是将本篇视为一首送别诗比较合适。
这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用的是描述笔法。
首句还是近景,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二句即镜头拉开,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
画面视点在送行者这边,所以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
而“泛泛”的波流起伏,也便全与送行者牵念之情的跌宕,有了“异质同构”的对应,令你说不清那究竟是波流,还是牵思之漫衍了。
由此过渡到“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直抒送行者牵念深情,就更见得送别匆匆间的难舍难离了。
“养养”是一个奇特的词汇。
按照前人的解说,“养养”即“思念”之意,总嫌笼统了些。
有人训“养养”为“痒痒",顿觉境界妙出:这是一种搔着心头痒处的感觉,简直令你浑身颤抖、无法招架的奇妙反应!以此形容那驿动于送行者心上的既爱又念,依依难舍又不得不舍的难言之情,实在没有其他词汇可以替代!诗之二章,采用了叠章易字的写法,在相似中改换了结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