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九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合集下载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卜算子(缺月桂疏桐)》精品教案_6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卜算子(缺月桂疏桐)》精品教案_6

《以<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为例——苏轼黄州词阅读指导》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选取了苏轼的四首脍炙人口备受推崇的诗词,汇为一个章节《“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笔者发现,这四首诗词除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创作于密州任上,其他三首诗词均创作于贬谪黄州期间。

黄州期间是苏轼创作的一个高峰期,正如叶嘉莹所言:“在他贬官黄州之后,达到了他自己之词作的质量的高峰。

”黄州给苏轼的身心打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有基于此,笔者准备以“黄州”为中心词,将《“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章节的教学以时间为序,研读苏轼的心路历程,对贬谪黄周期间的苏轼有更直观更感性的认识。

知人论诗,广泛阅读是基础。

为此,课前我大量研学了叶嘉莹、沈祖棻、唐圭璋、王步高等学者讲评苏轼词的文章和视频,推荐学生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黄州突围》。

以求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词人生平和创作。

教学环节的设置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维角度,即黄州词的主导风格是什么、如何形成这样的主导风格、如何赏析此类诗文。

课堂教学选择了四首黄州诗词,以贬谪黄州的时间先后为序,层层推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苏轼由“不适——求适——适”的心路历程,感受苏轼旷达自适、任天而动的人格魅力。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由余悸犹存到随缘自适的心理历程。

2.通过鉴赏黄州词的形象、情感,了解苏轼黄州词旷达风格的表现。

3.学习苏轼困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通过鉴赏黄州词的形象、情感,了解苏轼黄州词旷达风格的表现。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讨论合作法教学过程:导入环节:知人论词林语堂《苏东坡传》序言中评苏轼: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实验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行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意境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含义。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读诗意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4. 品析词句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教师进行点评。

5. 诗歌拓展学生了解苏轼其他作品的风格,对比欣赏《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特点。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7. 课后作业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注释、图片等资料。

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背景音乐,用于营造氛围。

3. 准备苏轼的其他作品,以便进行拓展学习。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读诗意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案【篇一:卜算子教案1】卜算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简介。

2、掌握宋词概况。

3、赏析《卜算子》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4、掌握《卜算子》写作格律。

教学重点:1、体会苏轼超凡的人格魅力。

2、掌握《卜算子》的写作技巧。

技能目标:1、有情感地诵读《卜算子》。

2、能够独立写作《卜算子》这个词牌的词。

导入:以一首《明月几时有》的歌曲,导入苏轼的不识人间烟火的月下词。

《卜算子》。

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

苏轼为人宽大如海。

二、词简介。

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等三、卜算子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四、卜算子赏析。

这是北宋杰出词人苏轼左迁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充黄州团练副使时创作的一首词,原题是“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是借物喻人、写法独特的好作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起笔两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寒夜图。

月亮弯弯,挂在疏落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

“漏”,即漏壶,古人计时的工具,从壶中滴水计算时间。

卜算子(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卜算子(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卜算子(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三十岁,参加礼部组织的科举考试,因为言语触怒了秦桧,进士落地。

后被赐进士出身。

1163年张浚北伐,陆游为镇江通判。

不久,言官以“办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

1175年,四川制置使范成大请他做幕僚。

因为有人讥笑他颓放,自号放翁。

后被召修史,完成后归隐山阴。

陆游一生以恢复北地为己任,百屈不挠,临终赋《示儿》诗,犹念念不忘收复中原。

陆游和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而推陆游为首,称中兴之冠,人称为小太白。

文章、诗词超万。

二.赏析词文:1.从“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看梅花的境遇。

“驿站”是古代传递官署文书的交通站,常设在城郊官道旁,不在城内繁华处。

“桥”是架在水面之上的交通设施,本是人众来往之处,一“断”字,说明是废桥,荒僻冷落,少有人来。

孤独凄凉的处境全靠写景传达,情景交融。

“无主”,点出是野梅,无人培育,无人理会,无人欣赏,孑然一身、孤苦无依。

“寂寞”二字,将梅花拟人化,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既表明了梅花的处境,也寄寓了词人自身的孤独处境。

2.“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说明此时的季节、时晨、天气特征。

季节:从全词看,写的是早春之梅,应为冬末春初。

时晨:黄昏。

天气:凄风冷雨。

3.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凄惨阴沉。

4.上片四句中,前后句的语意有何联系?层层深入:先写处境荒僻冷落,再用“开无主”写其孤苦。

既而用“黄昏”这一特定时晨点出“愁”字,最后再用“凄风冷雨”加以强化,将寒梅的凄凉、孤寂、苦难层层写来,程度逐层加深。

5.从上片的寒梅身上可以看出哪些象外之意?梅的处境、苦难正是作者本人屡遭投降派打击、排斥、诬陷、迫害的象征。

正是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爱国志士理想屡遭挫折的缩影。

板书:以梅自喻,托物言志。

6.“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这种打击与上片的打击在层面上有何不同?上片着重于外在形体上的,这两句写打击着重于内在精神上的折磨。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中的意象和典故分析。

3. 诗歌的韵律和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典故。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歌字词的理解,教师点评并讲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典故,分享心得体会。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讲解韵律知识。

(2)深入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思想感情。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代诗歌。

(2)教师提供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完成相关练习题,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默写和练习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诗歌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专题九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导学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专题九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导学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人名片才情豪放之人生苏轼历北宋五朝,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豪放一生。

其书、画均称大家,善画修竹、枯木、怪石,为“湖州竹派”重要人物;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诗、文、词皆独步一时。

其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挥洒,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宏肆雄放,机趣横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

其词突破婉约词藩篱,在风格、题材、音律方面皆有创变,豪纵清雄之作一新天下耳目,风格于雄奇超旷之外,亦兼韶秀婉丽,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生著述宏富,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二、诗词故事师生妙对苏轼同欧阳修一样注意发现和提携文学新人。

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苏轼与这些学生辈关系较和谐融洽,有时师生开开玩笑。

秦观脸小胡须很多,苏轼故意问他为何胡须多,秦观引用《论语》中一句对答:君子多乎(胡)哉!苏轼也用《论语》一句反唇相讥:小人樊(繁)须也。

师生之对,堪称完美。

三、文题背景“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多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有二十多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慧院,后迁临皋亭。

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心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苏教版语文高二《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导学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导学案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两篇,第一篇是教学篇目,第二篇是自读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另外这首词选得不好,缺少代表性和经典性,不知道编者如何见解。

专题目标: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本文增加目标:初步了解苏轼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过程:教学《卜算子》(缺月挂疏桐)1、朗读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了解背景“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

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

(2)领略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意象。

2. 诗人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观念。

3. 古典诗歌的欣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3.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发学生对《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解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审美观念。

5. 欣赏与实践:(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美感。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锻炼文学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欣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 写一篇关于《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鉴赏文章。

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案(最新整理)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案(最新整理)

1.解释词语:
2.根据此的特点,合理想象,理清全词大意: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
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思考 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词?有何用意?
本词托物言志(或托物寓人、以物写人),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
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鉴赏 4?为什么?
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总之诗人借孤
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板书 设计
单元
选修(一)唐诗宋词——“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课题
《卜算子》教案
1.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悟诗词感情
教学
2.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目标
3.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教学 环节 一、 导入 二、 诵读
教学内容
我们曾经听过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其歌词给我们一种寂寞、伤感的感受,而这首歌词就是改编苏轼的 《卜算子》。 (一)一读诗歌,正字音(正读) 听录音,正字音 (2)二读诗歌,整体感知(意读)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2 分)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2 分)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9-《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导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9-《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导学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人名片才情豪放之人生苏轼历北宋五朝,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豪放一生。

其书、画均称大家,善画修竹、枯木、怪石,为“湖州竹派”重要人物;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诗、文、词皆独步一时。

其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挥洒,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宏肆雄放,机趣横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

其词突破婉约词藩篱,在风格、题材、音律方面皆有创变,豪纵清雄之作一新天下耳目,风格于雄奇超旷之外,亦兼韶秀婉丽,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生著述宏富,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二、诗词故事师生妙对苏轼同欧阳修一样注意发现和提携文学新人。

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苏轼与这些学生辈关系较和谐融洽,有时师生开开玩笑。

秦观脸小胡须很多,苏轼故意问他为何胡须多,秦观引用《论语》中一句对答:君子多乎(胡)哉!苏轼也用《论语》一句反唇相讥:小人樊(繁)须也。

师生之对,堪称完美。

三、文题背景“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多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有二十多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慧院,后迁临皋亭。

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心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感受其文学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豪放洒脱,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

(2)理解诗歌中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文学风格。

3.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2. 古典诗词的欣赏和鉴赏方法。

四、教学方法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苏轼的其他作品,对比其文学风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苏轼及其文学成就,引起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5. 案例分析:分析苏轼的其他作品,对比其文学风格。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深入思考诗歌的哲理。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讲解、合作探讨等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终结性评价: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诗歌哲理的思考。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并改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及相关阅读材料。

2. 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案苏教版教案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案苏教版教案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课设计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教课假想:《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该专题有首,首教课篇目,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两篇,第一篇是教课篇目,第二篇是自读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读懂,理解字词句子;、理解词的感情思想;、意会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朗读为主,在多读中渐渐推进学生的意会能力;配以适合的赏析题,指引学生走上商讨之路。

此外这首词选得不好,缺乏代表性和经典性,不知道编者怎样看法。

专题目标:、能经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认识苏轼词清爽明快、沉挚深永、雄伟超脱、豪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经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认识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点。

、可以经过研究性学习,认识宋词豪迈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能经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认识北宋先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采。

本文增添目标:初步认识苏轼词风,赏析词中的境界。

教时设置:教时过程:一、教课《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朗诵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索倒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向,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安在,一池萍碎。

春光三分,二分灰尘,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认识背景此作于元丰四年(),,正居黄州。

与章夫信云:“⋯⋯柳花妙,使来者何以措!本不敢作,又思公正柳花出巡按,坐想四子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

”元丰四年()四月章夫出湖北路提点刑。

“台案”官黄州。

首《水吟》是和韵之作。

、依据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粗心(像花又非花,无人怜悯,落离家。

被抛离倚路旁,忧如无情思索。

柔婉曲又受,困倦迷离眼合不上。

梦魂随行万里,忽忽追情郎,抬只把黄望。

不怨此花殆尽,却恨西园,地落,仍旧枝无情,天亮雨,不知落花在何,池中碎萍到浮。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语言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和创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朗读、背诵《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 分析并总结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描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八、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典诗词,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相似的诗歌,如其他唐宋诗人的作品。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案苏教版选修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案苏教版选修

word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案某某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某某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这两名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某某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1 / 1。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和背诵。

2.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们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境,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5. 知识拓展(1)介绍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写一篇关于《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心得体会的文章。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诗歌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情境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

苏教版语文高二《卜算子》教学设计 (4)

苏教版语文高二《卜算子》教学设计 (4)

《卜算子》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整体感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2、学习衬托的手法3、背诵这两首词重点难点:重点教学目的1、3难点教学目的1课时:一课时教法:诵读、点播、赏析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三十岁,参加礼部组织的科举考试,因为言语触怒了秦桧,进士落地。

后被赐进士出身。

1163年张浚北伐,陆游为镇江通判。

不久,言官以“办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

1175年,四川制置使范成大请他做幕僚。

因为有人讥笑他颓放,自号放翁。

后被召修史,完成后归隐山阴。

陆游一生以恢复北地为己任,百屈不挠,临终赋《示儿》诗,犹念念不忘收复中原。

陆游和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而推陆游为首,称中兴之冠,人称为小太白。

文章、诗词超万。

二.赏析词文:1.从“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看梅花的境遇。

“驿站”是古代传递官署文书的交通站,常设在城郊官道旁,不在城内繁华处。

“桥”是架在水面之上的交通设施,本是人众来往之处,一“断”字,说明是废桥,荒僻冷落,少有人来。

孤独凄凉的处境全靠写景传达,情景交融。

“无主”,点出是野梅,无人培育,无人理会,无人欣赏,孑然一身、孤苦无依。

“寂寞”二字,将梅花拟人化,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既表明了梅花的处境,也寄寓了词人自身的孤独处境。

2.“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说明此时的季节、时晨、天气特征。

季节:从全词看,写的是早春之梅,应为冬末春初。

时晨:黄昏。

天气:凄风冷雨。

3.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凄惨阴沉。

4.上片四句中,前后句的语意有何联系?层层深入:先写处境荒僻冷落,再用“开无主”写其孤苦。

既而用“黄昏”这一特定时晨点出“愁”字,最后再用“凄风冷雨”加以强化,将寒梅的凄凉、孤寂、苦难层层写来,程度逐层加深。

5.从上片的寒梅身上可以看出哪些象外之意?梅的处境、苦难正是作者本人屡遭投降派打击、排斥、诬陷、迫害的象征。

教案--卜算子

教案--卜算子
3.关于咏物词
词的美学观是以富于感情色彩的联想与意象的感发力量为基础的,通常以舍弃逻辑与叙述的连贯为代价。显然以描摹见长的咏物是不适宜于词的。的确,自晚唐文人开始专事填词以来的将近两个世纪里,除了个别情况外,咏物在词中始终付之阙如。直到十一世纪下半叶,才艺富赡的苏轼及其文人集团才开辟了咏物词的新纪元。苏轼锐意革新的艺术精神,表现在他采用以诗为词的手法打破了诗与词之间的传统疆界。他创作了众多的哲理与怀古词,还运用了不少来自经史的典故。这种打破传统常规的创作方法,自然在他的同辈人以及后来的批评家当中引来了一场聚讼纷纭的公案,然而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苏轼如何背离传统,从而将咏物引进词的畛域中来的。毫无疑问,词在苏轼及诗友的手中担当起了某种社会交际的功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咏物词篇什的大量涌现。……在文士荟萃的社会场合中,即兴所作的咏物词也就应运而生了。词人们拈物齐咏,随即披诸弦索而歌。有趣的是,宋代社会流行的赏花饮茶的风气,也促成了咏物词的兴盛。其中咏花之作,在数量上就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咏物词。咏物一经
2.苏轼的思想
苏轼一生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升降浮沉,跟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有密切的关系。
苏轼在政治思想上受佛家传统思想影响很大,表现为浓厚的忠君观念和德治仁政的政治理想。忠君、报国、便民,是他一生遵守的政治信条。
苏轼的世界观是比较复杂的。他出入儒、佛、道三家,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态度和生活态度。大体上说来,在政治思想上以儒家为主,积极从政,宽简爱民,但也受道家任乎自然、不为而为等思想的影响。而在人生态度上,虽然终其一生都并未放弃过报国、事君、爱民的理想,但由于政治上迭遭挫折和不幸,愈到晚年,便愈多地接受佛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一种安时处顺、随缘自适、恬静淡泊、旷达潇洒的性格。佛老思想成了他在艰险境遇中的一种精神支柱,成为排除内心矛盾和苦闷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手段。因此,他在任何险恶的境遇中都能表现出豁达开朗的情怀,而不悲观失望。(周先慎《中国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一、词人名片
才情豪放之人生
苏轼历北宋五朝,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豪放一生。

其书、画均称大家,善画修竹、枯木、怪石,为“湖州竹派”重要人物;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诗、文、词皆独步一时。

其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挥洒,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宏肆雄放,机趣横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

其词突破婉约词藩篱,在风格、题材、音律方面皆有创变,豪纵清雄之作一新天下耳目,风格于雄奇超旷之外,亦兼韶秀婉丽,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生著述宏富,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二、诗词故事
师生妙对
苏轼同欧阳修一样注意发现和提携文学新人。

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苏轼与这些学生辈关系较和谐融洽,有时师生开开玩笑。

秦观脸小胡须很多,苏轼故意问他为何胡须多,秦观引用《论语》中一句对答:君子多乎(胡)哉!苏轼也用《论语》一句反唇相讥:小人樊(繁)须也。

师生之对,堪称完美。

三、文题背景
“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多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有二十多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慧院,后迁临皋亭。

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心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此词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中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

抒发了从政失意而寂寞孤独的情愫。

上片写幽人,幽人孤独如孤鸿。

先写夜景幽寒,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营造氛围。

接着写幽人孤鸿往来。

冷落凄静的夜晚,惟有孤鸿与幽人相对,那孤傲不群的孤鸿,正是独往独来的幽人的化身。

下片写孤鸿,孤鸿幽恨如幽人。

孤鸿被惊起,惊慌高飞,心怀幽恨,却无人能懂;寒林千枝,却不肯栖息;最后,它悲鸣着飞过长江,落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

失群孤鸿与失志幽人互喻叠映,意脉贯通。

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每个意象都那么幽寒清冷,全词笼罩着浓郁的孤独与感伤的气氛,意境清幽绝尘,“孤鸿”的形象尤为鲜明突出。

全词语语双关,托物寓怀,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初贬黄州期间的苦闷和孤高的复杂情怀。

二、悟读,诗情画境
风飘飘,水摇摇,掸掸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泛舟江渚,
岂不乐哉?已而缺月高悬,秋风萧萧,疏桐却更显枯槁。

月,再怎
么明亮,它也是残缺的。

永远,它都无法照亮这个残缺黑暗的世界。

风,再怎么怒吼,也看似无力,它无力吹走我内心的绵绵长恨。


群之雁只身飞行,寻找栖息地。

良禽择木而栖,最终,它没有寻觅到属于它的地方。

或许,孤寂的沙洲便是它的归宿吧。

如果可以,我要成为你——缥缈处的孤鸿。

虽形影相吊,却可穿过世间的浮华糜烂,越过人生的悲凄无奈,跨过世俗的沧海桑田,穿过古朴陈旧的门,来到向往已久的净土。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

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同意。

本词上片描写“缺月”、
“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2.本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言人见鸿。

人似鸿,鸿似人;而托鸿以见人,实乃作者用意所在。

试分析本词中匠心独运的象征手法。

答案“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像缥缈孤鸿影的“幽人”那样孤高的心境。

这两句词,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片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3.古诗词写景往往意在抒情,请从借景抒情这个角度,简要赏析此词上阕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

答案这两句用“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写深秋夜深萧瑟、幽寂的情景,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表达了作者孤独凄清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月明”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指奸佞小人。

在明月与浮云的矛盾中,抒发了词人对小人当道、理想难以实现的愤懑。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①“夜来”句中,写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

既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又引出了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

②“月明”句,借眼前之景,暗寓小人当道,才高遭人妒,忠而见谤的愤懑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