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第一次课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备课教案15篇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

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

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

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二、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五、教学过程(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初中物理启蒙课教案

初中物理启蒙课教案

初中物理启蒙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物理学的定义和作用;2.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 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什么是物理学?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物理学?二、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5分钟)1. 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质、能量、力、运动等;2. 解释物理学的基本原理:牛顿三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3. 通过实例说明物理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和方法(20分钟)1. 强调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2. 介绍实验方法:观察实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3. 演示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测定物体的密度。

四、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1. 通过实例说明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电器、交通工具、建筑等;2. 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五、总结和展望(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物理学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资源:1. 投影片或黑板,用于展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实验器材,用于演示物理实验;3. 生活实例,用于说明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他们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3. 收集学生的课堂作业,了解他们对物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第1课时光的反射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及其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具准备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器。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设疑:你知道滑雪运动员为什么要带眼镜吗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光的反射定律1.认识光的反射现象演示实验:教师实验镜面反射平行光,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试着自己总结光的反射定义,接着教师完善定义。

问题:大家能不能试着找找我们身边的光的反射例子呢结论: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向同学们展示实验器材:平面镜、带刻度的白纸板、激光笔。

先介绍与光的反射有关的几个术语:法线:过入射点并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猜测: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及其法线有什么关系入射角与反射角有什么关系实验过程:1.先将白纸板垂直放于镜面上。

2.用激光笔从一侧发射光线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线的走向,记下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位置所在,并让同学们记下此时的入射角与反射角并填入表格。

实验序号入射角i反射角r123提问:若入射光线向法线靠拢,即入射角减小时,反射光线会有什么变化,反射角有什么变化实验证实并记下变化后的角度。

点评:反射光线也会靠拢法线,反射角也会减小。

提问:当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时,即入射角为零,反射光线会有什么变化,反射角有什么变化实验证实并记下角度。

结论:反射光线与法线也重合,反射角也为零。

提问:当入射光线逐步偏离法线位置时,即入射角增大时,反射光线如何变,反射角如何变化实验证实并记下变化后的角度。

结论:反射光线逐步偏离法线,即反射角也会增大。

活动:我们沿着法线来转动纸板,看看有什么发现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初中物理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教学流程图设计内容设计意图活动层面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想想议议学物理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所做的功所用时间A 1000J 5SB 1000J 10SC 4000J 1minD 6000J 1min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教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

初中物理第一课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课教案

初中物理第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物理学的实验性和概括性。

2.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实验器材。

2. 编写实验演示剧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引起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物理学吗?你们认为物理学是研究什么的?”2.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认识物理”。

二、教学内容的讲解(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

2. 学生听讲并做好笔记。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物理现象。

2.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和课堂讨论,撰写一篇关于物理学认识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讲解、实验演示、课堂讨论和总结等环节,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

在实验演示环节,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了物理现象,增强了直观感受和兴趣。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锻炼了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果。

电子版初中物理教案(精品7篇)

电子版初中物理教案(精品7篇)

电子版初中物理教案(精品7篇)电子版初中物理教案篇1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多媒体投影)(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

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1、学生实验: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2、(多媒体投影)①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②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③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初中教师物理备课教案

初中教师物理备课教案

初中教师物理备课教案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光的传播规律,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性,并能够运用这一特性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及应用。

2. 难点:光的传播规律的实验探究。

三、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发光的图片,如海平面的落日、发光的水母、建筑物外墙炫丽多彩的灯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思考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即什么是光源。

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光源的特点。

2. 讲授新知1) 光的传播规律讲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光直线传播的概念。

2) 光的传播规律的应用举例说明光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日食、月食、影子、小孔成像等,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实验探究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否沿直线传播。

2) 实验器材激光笔、白纸、直尺、铅笔。

3) 实验步骤(1) 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调整直尺和铅笔使其垂直放置在白纸上。

(2) 打开激光笔,将激光笔的光线射向白纸,观察光在白纸上的传播路径。

(3) 改变激光笔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光在白纸上的传播路径是否发生改变。

4)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学生能够得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4. 巩固知识利用课后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日食、月食等,巩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5.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规律,掌握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性,并能够运用这一特性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教学目标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划分第一节走进神奇 l课时第二节探索之路 l课时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课时第一节走进神奇教学目标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大自然的神奇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

(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2022秋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课《致同学们-科学之旅》教案

2022秋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课《致同学们-科学之旅》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致同学们-科学之旅》教案一教材分析《科学之旅》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的第一课。

教材安排了许多的实验,展示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五彩缤纷、充满奇异的物理世界,这样做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范围;知道实验、观察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独立思考、联系实际是学好物理的有效手段。

二设计意图《科学之旅》主要由“有趣有用的物理”、“怎样学习物理”两部分构成。

有趣到什么程度呢?教师必须给予展示出物理有趣的一面,教材选了四个实验。

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增加其它实验,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

通过操作、体验、感受、获得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走进物理的世界。

便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1 物理学研究的是什么。

2 物理不仅是有趣的,更是有用的。

3 怎样学习物理。

三学情分析评论1.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堂物理课,学生对物理还没有初步的认识。

有一部分学生有小学科学课的基础,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大师还没有把这些现象与物理知识联系在一起更没有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物理现象。

所以结合学生已有的一些认识,设计相关的一些学生动手实验或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

2.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以及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

并没有具体的物理教学内容,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现象、录像等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用解释现象,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物理。

告诉学生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并对我们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2.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3.初步了解学好物理应该注意的事项。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体验参与活动、积极实验带来的乐趣。

物理初中开学第一课教案

物理初中开学第一课教案

物理初中开学第一课教案课程名称:初中物理年级:七年级教材:《初中物理》第一章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3. 学会用观察、实验、思考、探究的方法来学习物理。

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物理学的实验性质。

2.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实验器材。

2. 制作课件或黑板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你曾经对哪些物理现象产生过疑问?”2. 学生分享自己的疑问,教师总结引导进入物理学的范畴。

二、物理学定义和研究对象(5分钟)1. 教师介绍物理学的定义,即研究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的科学。

2. 解释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如物体运动、力、热量、电、光等。

三、实验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如抛硬币、拉伸弹簧等,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方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如通过实验验证物理定律。

四、学习方法指导(5分钟)1. 教师介绍探究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思考、探究。

2.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物理,如观察物体的运动,实验验证力的作用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理学的实验性质和观察思考的重要性。

2. 学生复述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如观察一个物理现象并记录下来,思考其背后的原理。

2. 学生完成作业,培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问题、展示实验、讲解物理学定义和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通过实验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精选篇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1.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7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7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7篇】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

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讨论)(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

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

做出图像,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学生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出示例题)两名学生板演。

(三)、重力的方向。

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

初中物理导入课教案人教版

初中物理导入课教案人教版

教案:初中物理导入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体验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实验和观察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实验和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室内的各种物理仪器和设备。

2.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现象引入,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

2.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20分钟)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力、质量、速度、温度等。

2.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体、运动、力等。

三、实验和观察(20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物理现象。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现象引入,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并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体验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总结和反思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分享学习体会,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表达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15篇)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15篇)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15篇)初中物理教案1教学要求:1知道浮力的概念.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重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2〕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教学模式:实验、设问、讲解、练习教学时间:1课时.实物及实验器材:〔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2〕演示弹簧秤一把.〔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生:局部答复有,局部答复没有.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答复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二、讲授新课1.什么叫浮力?〔板书〕〔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 2、用实验引动学生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那么的铁块,不规那么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第二、通过演示规那么铁块和不规那么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根底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外表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外表和下外表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外表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外表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外表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初中物理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现象.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研究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教法建议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防止,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根底.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由于我们把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初中物理教案3一、教学目标1、知道电压表使用步骤及考前须知,正确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知道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初中物理导入课教案

初中物理导入课教案

初中物理导入课教案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

2.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单位,理解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单位2. 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引入话题: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物理现象,如力、热、光、声、电等,那么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是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门学科,它能帮助我们了解这些规律,这门学科就是物理学。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物理学吗?它研究的是什么?3. 总结: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力、热、光、声、电等。

(二)新课讲授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力、质量、速度、温度等。

2. 物理学的基本单位:米、千克、秒、摄氏度等。

3. 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F=ma),温度等于热量除以质量(T=Q/m)等。

(三)实例分析1. 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跳绳、跑步、照明等,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2. 让学生举例说明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刹车、空调制冷等。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 强调物理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2. 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试着用物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单位,理解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的教案(精选7篇)

初中物理的教案(精选7篇)

初中物理的教案(精选7篇)初中物理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

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

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

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

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初二物理课程教案七篇

初二物理课程教案七篇

初二物理课程教案七篇初二物理课程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三)教学准备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

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

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二、进行新课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讨论回答。

(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

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

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提出问题。

初中物理起始课教案

初中物理起始课教案

初中物理起始课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七年级教材:《初中物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对物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3. 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常用的物理单位。

教学内容:1. 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物理实验的方法和重要性3. 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常用的物理单位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简单的实验或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如演示一个魔术、讲一个有趣的物理故事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研究什么?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物理学的定义: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的科学。

2. 讲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主要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等。

3. 介绍物理实验的方法和重要性: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和测量物理现象,验证物理定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内容讲解(20分钟)1. 讲解基本的物理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速度、力等。

2. 介绍常用的物理单位:如米、千克、秒、米/秒、牛顿等。

3. 举例说明物理概念和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简单的物理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和单位进行计算。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的物理概念和单位,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单位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一次小测验,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初中物理每节课教案

初中物理每节课教案

初中物理每节课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计量单位,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2. 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1. 力的概念的理解。

2.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

2. 学生准备物理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力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学生分享对力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力的概念。

二、探究力的计量单位(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力的计量单位,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

2. 教师总结并介绍牛顿(N)作为力的计量单位。

三、学习力的作用效果(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力的作用效果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批改、讲解。

2.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计量单位和作用效果。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七、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探究力的计量单位,学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了力的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物理素养。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

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1实验[演示] 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3.轮船那麼重不沉到水底,不会游泳的人为什么会沉到水底?轮船会游泳?
为什么人触到高压电大多会丧命,小鸟站在高压电线上却没事?小鸟都有超能力?人在冬天说话为什么从嘴里吐出的白气,夏天却没有?因为冬天冷夏天热,很接近正确答案了,往后学习这门课你就会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声:讲话,唱歌,乐器,有趣的声现象:话筒,扩音器,回声(山谷)小鸟在山里叫声布谷会怎样?是不是听到很多布谷
光:哪些东西会发光?灯泡,星星,月亮,有会发光的人吗。

奥特曼有趣的光现象:雨后的七色彩虹,在有的玻璃边上也有是吧
热:天气热钻木取火,钻木会使木头变得很热很热最后点燃木头(搓手摩擦生热)手会不会烧起来?不会,手没木头好烧
电:哪些东西会放电?电线,电灯,电池,电鳗有会放电的人吗。

雷公。

还有电母天上为什么会打雷?有雷公?之后神奇的物理会告诉你
力:感受力:你压桌子,桌子支撑你,石头为什么会落下,而不是飞到天上去?著名而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只不过石头换成了苹果对不对,他由苹果往下落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长眼睛不是光用来看电视的,动手做很多有趣的物理实验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开动大脑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多问为什么,并搞懂这些问题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课本上的物理知识都与实际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学好物理对你今后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

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板书设计
科学之旅:实验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物理是有趣的,更是有用的
怎样学好物理:(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