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案例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常见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案例设计

【案例一】“漫反射”的演示实验

实验仪器:白纸、平面镜、手电筒、胶水等

演示过程:

师:(教师先把小平面镜贴到白纸上,在把白纸和平面镜一起贴到黑板中央,小平面镜在外)如果我用手电来照射小平面镜和白纸,这两个哪个看起来更亮一些呢?

生1:小平面镜更亮。

生2:白纸更亮。

学生意见不统一,争执不下。

师:下面我开始照射,同学们请认真观察。

(教师在前面,从一个侧面用手电照射白纸和平面镜。

不同位置的同学观察到的结果不一样,有的观察到的和自己猜想的一样,有的观察到的和自己猜想的不一样,同学们疑惑了。)

师:有的同学观察到小平面镜更亮,有的同学观察到白纸更亮,到底哪个结果对呢?我建议观察到不同现象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换一下位置再来看一下。

(观察到不同现象的同学们相互交换位置。

同学们交换位置后,看到和原来不同的现象。这下学生更疑惑了。到底哪个结果正确呢?)

师:同学们这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在一些位置看着小平面镜更亮,在一些位置看着白纸更亮,老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师:这个问题我先不解释,同学可以阅读课本41页的“漫反射”部分,就能明白原因了。(人教版教材)

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讨论,教师点拨,让学生明白哪个更亮的基本原理,既而把这个知识学习到位。

二、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主体,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的教学形式。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时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在理解实验方案的前提下,自己选择实验器材,组合实验装置,自主进行实验。同时,教师一定要避免把实验步骤罗列给学生,或代替学生设计各种表格等。

【案例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的过程上,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教法】实验探究法

【学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准备】

一块平面镜,一块玻璃板,支架,一张8K白纸,一盒火柴,若干支高度不同的蜡烛(有两根等高),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观察:

师:请同学照着镜子,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当自己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为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师:请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

(二)探究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教师概括归纳记录,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像到镜的距离和物体到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3、物体靠近或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怎样变化?

4、……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你们肯动脑筋,表现很好。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提出问题: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时,像到镜的距离和物体到镜的距离可能有什么关系?(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猜想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

师:我们应如何验证这些猜想的正确性?

生:实验。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1、设计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小组间的方案交流,小组之间互相补充,教师针对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加以修正,并梳理学生的设计,筛选出最合理的探究方案。在学生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实验时,为什么要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解决方法: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分别去确定平面镜和玻璃板中像的位置。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看不到平面镜后面的蜡烛,无法确定它是否与像完全重合,所以不用平面镜。而使用玻璃板成像时,可以看到后面的蜡烛是否与像完全重合,所以使用玻璃板。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怎样判断后面的蜡烛与像已经完全重合?在玻璃板的后面左右移动蜡烛,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

(4)试验时,为什么用两支相同的蜡烛?通过此实验可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等效替代法”。

(5)引导学生: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别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并注意观察像与物的大小。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收集各小组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将有代表的实验数据投影在屏幕上。学生通过分析屏幕上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蜡烛到

平面镜的距离

蜡烛的像到

平面镜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