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案例设计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教材:《初中物理实验教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密度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
2. 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待测物体。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密度概念,复习密度计算公式。
2. 提问:如何测量一个物体的密度?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1.1. 使用天平测量待测物体的质量。
1.2. 将待测物体放入量筒中,记录水面初始位置。
1.3. 向量筒中加水,直至水面覆盖待测物体。
1.4. 记录水面最终位置,计算物体体积。
1.5. 利用密度计算公式,计算物体密度。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实验数据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在黑板上展示。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
3.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密度-质量关系图。
四、总结与拓展(15分钟)1. 总结实验方法和技巧,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2. 提问:密度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提高测量精度?五、布置作业(5分钟)1.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完成密度计算练习。
2. 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测量物体密度的实验,让学生掌握了密度计算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对物理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验数据分析环节,部分学生对密度-质量关系图的绘制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1个初中物理优质课的创新实验
41个初中物理优质课的创新实验原文作者:高山初中物理优质课创新实验汇总(共41个)一、瓶内吹气球思考: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材料: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操作: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讲解: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
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
二、能抓住气球的杯子思考: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流程:1、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2、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3、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4、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5 、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说明: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
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延伸: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吸起来?三、会吸水的杯子思考:用玻璃杯罩住燃烧中的蜡烛,烛火熄灭后,杯子内有什么变化呢?材料: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操作:1. 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 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 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4. 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讲解:1. 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2. 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创造: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四、会吃鸡蛋的瓶子思考:为什么,鸡蛋能从比自己小的瓶子口进去?材料:熟鸡蛋1个、细口瓶1个、纸片若干、火柴1盒操作:1、熟蛋剥去蛋壳。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范文(6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弹力;(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1)钢尺压弯反弹;(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1)最大刻度的意义;(2)最小刻度的概念;(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1)如何调零;(2)测量范围;(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案例 物体的运动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案例物体的运动
案例一:小球的自由落体运动
题目:小球的自由落体运动
背景:小明在物理课上学习到了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他很好奇地想知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小球从高处自由落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
问题:小球从高处自由落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它的速度和位移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
实验材料与步骤:
1. 实验材料:小球、一个高于地面的位置。
2. 实验步骤:
a) 在没有人站立和遮挡的地方,将小球从高处松手,使其自由落体。
b) 使用计时器记录小球自由落体的时间,并用标尺测量小球落地的位置。
c)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小球自由落体的平均速度。
d) 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与整理。
实验结果:经过一系列实验,小明得到了以下结果:
1. 小球自由落体的运动是一种加速运动,速度逐渐增加。
2. 小球自由落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关系,即落体高度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实验结论:小球从高处自由落体时,其速度会不断增加,而位移与时
间的平方成正比,符合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小明对小球的自由落体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白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并且学会了基本的实验方法与数
据处理技巧。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及案例说明
中学物理实验常用方法一、观察法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根底的学科。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
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如长度、时间、温度、质量、密度、力、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进展规的实验操作,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实验技能。
大局部均利用的是观察法。
观察是学习物理最根本的方法,是科学归纳的必要条件, 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外部表现进展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 能够为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规律的探究提供信息和依据。
常用观察方法有:1.观察重点, 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
如做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时,学生只听到“嘭〞的一声, 看到瓶塞跳得很高, 对真正需要看的现象———塑料瓶口出现的酒精烟雾却视而不见, 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交待, 提醒学生, 然后再进展分析。
2.前后比照观察, 抓住因果关系。
如学习密度一节时, 我首先让学生区分铜块、铁块、铝块、石块、酒精、水等物体, 通过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软硬来识别。
然后出示用纸包住的一样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 怎样区分它们?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 它们的质量不同, 因而得出一样体积的物体质量不同, 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从而引入密度概念。
3.正、反比照观察, 深化认识。
在指导学生观察时, 多采用一些正反比照的方法, 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知识, 拓宽思路。
如探究声音的产生, 即无声又有声;探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时, 即增大气压, 沸点升高, 减小气压, 沸点降低。
二、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指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关,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分别加以研究, 最后再综合解决。
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使学生学会学习。
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 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时, 控制导体的电阻不变, 改变导体两端电压,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 通过学生实验, 得出欧姆定律I=U/R。
几种常见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案例设计
几种常见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案例设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通常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建立物理模型,探索物理规律,从而形成物理理论。
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中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到的物理知识、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物理实验通常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外实验等,把握好这些实验的特点、发挥好这些实验的作用是进行实验教学的关键。
一、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为配合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表演示范的实验,通过表演示范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配合讲授或穿插讨论等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演示实验要现象明显、直观,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中应当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的全局性,力争做到实验准确无误,授以学生科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在实验中应该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所说明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交流。
【案例一】“漫反射”的演示实验实验仪器:白纸、平面镜、手电筒、胶水等演示过程:师:(教师先把小平面镜贴到白纸上,在把白纸和平面镜一起贴到黑板中央,小平面镜在外)如果我用手电来照射小平面镜和白纸,这两个哪个看起来更亮一些呢?生1:小平面镜更亮。
生2:白纸更亮。
学生意见不统一,争执不下。
师:下面我开始照射,同学们请认真观察。
(教师在前面,从一个侧面用手电照射白纸和平面镜。
不同位置的同学观察到的结果不一样,有的观察到的和自己猜想的一样,有的观察到的和自己猜想的不一样,同学们疑惑了。
)师:有的同学观察到小平面镜更亮,有的同学观察到白纸更亮,到底哪个结果对呢?我建议观察到不同现象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换一下位置再来看一下。
(观察到不同现象的同学们相互交换位置。
初中物理课外实践活动设计——以静电实验为例
[3] 张丽霞 . 增强演示实验的感召力:由“静电现象”演
示实验的设计说开去[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
(20):91.
学生不仅通过实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还对课堂教
具的本质构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三)物理综合小组
物理综合小组—
——“ 移动的易拉罐
移动的易拉罐”
”
实验的设计
[地点]课外。
[课标相关内容]尝试使 PVC 管带电并吸引易
拉罐。
[活动主题]移动的易拉罐。
[目的]
(1)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
(2)观察实验
现象,思考本质原因。
饭盒,由于摩擦起电,会让饭
盒成为带电体。带电体可以
图1
吸引纸屑
吸引轻小物体,而吸引轻小物体的本质原因是小纸
屑靠近带电体——塑料饭盒,其一侧带与饭盒相反
的电荷,另一侧带与饭盒相同的电荷。异种电荷相
互吸引,
所以纸屑被饭盒吸引。
(2)旋转吸管
器材:吸管、毛巾、玻璃球。
操作:用毛巾摩擦吸管后,将
其放在玻璃球上使其静止,然后
(1)吸引纸屑
器材:毛巾、塑料饭盒、纸屑。
操作:将被毛巾摩擦过的塑料饭盒靠近纸屑。
现象:纸屑被塑料饭盒吸引,有些纸屑相互连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45
中学教学参考
2023·
2023
·6
物理·教学研究
接(如图 1)。
原 理 :用 毛 巾 摩 擦 塑 料
PVC 管、毛衣、吸管。
点评:本课题的实验现象明显,学生在实践过
程中体验了如下流程:初步了解—动手实验—理论
物理有趣初中实验教案
物理有趣初中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手影游戏2.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玻璃瓶“透镜”实验3. 光的折射:水凸透镜成像、彩虹实验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光学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特点。
2. 光的直线传播:(1) 小孔成像:让学生用一张纸和一个小孔,观察背后的物体成像情况,探讨成像原理。
(2) 手影游戏:让学生用手影游戏的方式,观察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3. 光的反射:(1) 平面镜成像:让学生拿一面镜子,观察自己的成像,探讨成像原理。
(2) 玻璃瓶“透镜”实验:让学生用玻璃瓶和蜡烛,观察瓶子对光线的作用,探讨透镜原理。
4. 光的折射:(1) 水凸透镜成像:让学生用水凸透镜和蜡烛,观察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探讨成像原理。
(2) 彩虹实验:让学生用三棱镜和白光,观察彩虹的生成,探讨光的色散原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次实验所学的光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拓展实验。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并解释各种光学现象。
3. 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后拓展实验。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学现象的图片和实验过程。
2. 实验器材:小孔、纸、镜子、玻璃瓶、蜡烛、水、三棱镜、白光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性,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
2. 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观察、思考,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4. 课后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实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通过本节课的有趣光学实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光的传播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案例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案例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和掌握物理知识。
下面我将介绍一个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践活动名称:简易电磁铁制作
实践目的:通过制作简易的电磁铁,让学生了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掌握电
磁铁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实践材料:铁芯、导线、电池、开关
实践步骤:
1. 将铁芯绕上导线,制作成螺线圈的形状;
2. 将导线的两端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通过开关控制电流的通断;
3. 打开开关,观察铁芯的变化。
实践过程:学生们按照步骤制作电磁铁,然后打开开关,电流通过导线产生磁场,使铁芯具有磁性,可以吸附一些铁质物体。
学生们可以通过调整电流的大小和方向,观察铁芯的吸附情况,加深对电磁铁工作原理的理解。
实践效果:通过这个简单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电流产生磁场
的过程,理解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激发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总结: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动手实
践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果。
希望学生们在今后的物理学习中,能够多参加实践活动,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精神,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测量工具的使用:米尺、卷尺、尺子等。
2. 测量方法: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换算测量等。
3. 实验原理:物体长度与测量工具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长度单位及测量方法。
2. 介绍本节课的实验目的:测量物体长度,提高测量技巧。
二、实验器材与方法(10分钟)1. 教师展示实验器材:米尺、卷尺、尺子等。
2. 讲解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介绍测量方法: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换算测量等。
三、实验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测量对象(如书本、桌子等)。
2. 组长负责指挥,组员分工合作,进行测量。
3. 记录测量数据,包括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等。
四、实验分析与讨论(10分钟)1.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测量心得。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误差、操作不当等。
3. 讨论如何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五、实验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本次实验的重点内容,强调测量方法的正确运用。
2. 学生自我评价,分享在实验中的收获和不足。
3.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指导需要改进的学生。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实验内容,整理实验报告。
2. 思考实验中涉及到的物理原理及其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强调实验安全,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受伤。
初中物理基础实验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基础实验——测定小灯泡的功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原理。
2. 实验器材的选择和操作方法。
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功率实例,引发学生对功率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 理论讲解:讲解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单位。
让学生明白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瓦特(W)。
3.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实验步骤如下:(1)连接电路:将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小灯泡等器材连接成串联电路。
(2)调节电压:通过移动滑片,改变电压表的示数,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变化。
(3)记录数据:分别在不同的电压下,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
(4)计算功率:根据功率计算公式P=UI,计算出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功率。
4. 实验总结: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得出小灯泡功率与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
说明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区别,解释为什么实际电压低于额定电压时,灯泡会变暗。
5. 拓展延伸:讨论生活中其他与功率相关的现象,如电风扇、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功率。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
2. 学生能独立完成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3. 学生能分析实验数据,理解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关系。
4. 学生能在生活中运用功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积极思考,探讨功率与电压、电流之间的关系。
但部分学生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物理教学案例[全文5篇]
物理教学案例[全文5篇]第一篇:物理教学案例一、课程背景材料2006年11月,我市教研室在新塘大敦中学进行调研活动,一节题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公开课让我印象深刻,授课班级为初三(5)班,授课为人教版2006年三月第三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摩擦力》这一节的内容,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内容多、抽象,而且学生探究时课堂秩序不易把握,不好上。
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测出摩擦力大小,然后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出摩擦力的大小,接着把棉布、毛巾等铺在长木板上(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继续同样的演示,最后将结论说给学生听,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并练习,对学生而言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
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就是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学生分组实验,新课程希望学生能将传统上法中老师的演示做出来,并获得结论,然而,我以前听过的以这节为内容的课却事与愿违,探究在一片嘈杂声中结束,很少学生有结论,不少学生茫茫然一节课。
究其原因,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能力背景,试想,科学家在没有认识到这个结论之前,经过了多少个春秋的艰苦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要学生一节课有结论,太难;其次为了学生探究的活动的正常进行,老师应该事先设计合理有趣情境,让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与大致做法;最后是老师应该考虑安排课堂的进程,不能由学生天马行空。
基于这样的想法,该老师在设计教案时,以与探究紧密联系的实验和问题引导课堂,效果很好。
二、教学片断上课时,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演示两个实验实验(1):将长木板一端抬高30厘米左右,形成斜面,如图1,将火柴盒及长木块同时放在其上,观察木块和火柴的运动情况(火柴和木块都不下滑)。
初中物理含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含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
2.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声音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水盆、尺子、泡沫球、布料。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声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传播?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15分钟)1. 实验1:将音叉放入水盆中,观察水花的溅起,感受声音的产生。
2. 实验2:用尺子敲击桌面,观察尺子的振动,感受声音的产生。
3. 讨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15分钟)1. 实验3:将泡沫球放在音叉旁边,观察泡沫球的跳动,感受声音的传播。
2. 实验4:用布料遮住耳朵,靠近音叉,感受声音的传播。
3. 讨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条件。
2. 提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3. 拓展: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环节,让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特别是在使用实验器材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3.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及方法的与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及方法的与应用第一篇范文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物理教育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初中物理教育是学生物理学习的启蒙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物理素养的关键时期。
本文通过对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的分析,探讨了教学方法的应用,以期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案例分析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
以下为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案例】光的折射在教授光的折射现象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速度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折射现象背后的原因。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观察光线的偏折情况。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光的折射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折射定律,即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光的折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的制作、光纤通信等。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掌握了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知识,还培养了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为几种教学方法的介绍: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
2.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物理现象,从而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实验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验的安全性,确保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探究、分享等方式进行学习的方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2. 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1. 电压表的使用原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2. 电流表的使用原理: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流;3. 电功率计算公式:P = UI,其中 P 表示功率,U 表示电压,I 表示电流。
三、实验器材1. 小灯泡一个;2. 电压表一个;3. 电流表一个;4. 滑动变阻器一个;5. 电源一个;6. 导线若干。
四、实验步骤1. 将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依次连接成电路,注意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 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处于正常发光状态;3. 观察并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4. 根据公式 P = UI 计算小灯泡的功率;5. 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值,重复步骤 3 和 4,记录多组数据;6.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小灯泡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五、实验注意事项1. 连接电路时,要确保电压表并联在灯泡两端,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 调节滑动变阻器时,要缓慢进行,避免灯泡亮度突然变化;3. 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时,要准确记录;4. 计算功率时,要确保单位统一;5.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六、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实验,观察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2. 邀请同学合作,分别进行实验,比较不同实验者的数据,探讨实验结果的差异;3. 查阅资料,了解实际生活中灯泡的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掌握电压、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公式 P = UI 计算电功率,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拓展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型及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模型及案例分析一、引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设计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型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物理教学设计模型,并通过案例分析来说明其实际应用。
二、探究型教学模型探究型教学模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和实验探索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
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小实验,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总结规律。
这种教学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案例分析: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小实验,观察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记录和结果分析,得出折射定律的表达式。
这种实践探究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启发式教学模型启发式教学模型强调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例如,在学习力和功率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问题,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到解决方法。
这种教学模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案例分析:在学习电路中的功率转化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当电源电压和电路中的电阻变化时,电路中的功率又是如何变化的?通过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他们可以得出功率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并通过实验验证答案。
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发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深入思考和学习兴趣的提高。
四、协作学习模型协作学习模型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和互动,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以促进学习。
例如,在学习力的传递时,教师可以分成小组,让学生共同设计并制作示范物体,通过观察和实践学习力的传递现象。
这种教学模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案例分析:在学习杠杆原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设计并制作简单的杠杆装置,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力矩和杠杆平衡的关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讨论和交流经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问题解决教学模型问题解决教学模型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来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知道光是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速度。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通过演示理解电磁波的产生及其在真空中的传播。
重、难点:电磁波的产生。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教学器材:电脑平台、收音机、电源、导线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电话的传播需要电话线,收音机、电视信号的传播没有导线,它们靠什么传播?……电磁波进行新课:1、电磁波的产生:演示:课本80页试验结果:产生了电磁波(为什么电流要时断时续)结论:变化的电流产生电磁波项目:振动源,波的形成水波声波电磁波,木棍的上下振动发声体的往复振动导体中电流不断变化2、电磁波的传播:在很多介质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也能传播;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用c表示:c=3×108m/s这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①波长:用λ表示,单位是m②频率:1秒钟变化的次数,用f表示,单位Hz1MHz=1000kHz=它们的关系:c=λf3、电磁波的分类:课本81页图示,分类的依据是频率或波长光也是一种电磁波阅读“科学世界”录像……电磁波的海洋3、达标练习:课本后83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总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物理包中课堂上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我们可以了解工作和工作的必要因素,并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努力工作而不做工作的例子,引起学生的焦虑,激发他们对学习工作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工作的讨论。
初中物理常见实验实例梳理
初中物理常见实验实例梳理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常常会涉及一些常见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物理原理和规律。
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些常见的初中物理实验实例。
一、光的反射实验1. 实验目的:观察光的反射现象,理解光的反射规律。
2. 实验器材:平面镜、光源、纸片、直尺。
3. 实验步骤:a) 把平面镜竖直立在桌上。
b) 将纸片放在桌子上,让平面镜对准纸片的一角,向纸片上方的平面镜内侧把光源照射到纸片的一角。
c) 观察光线的入射、反射、折射状况。
d) 用直尺连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
e) 观察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关系。
4. 实验结果:光线从空气进入平面镜,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反射规律。
二、电流的方向实验1. 实验目的:观察电流在电路中的方向变化,理解电流的流动方向。
2. 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小灯泡。
3. 实验步骤:a) 将电池和小灯泡连接成一个简单电路。
b) 观察小灯泡灯丝亮起,判断电流方向。
c) 改变电路的连接方式,再次观察灯泡的亮起情况和电流方向。
4. 实验结果:根据小灯泡的亮起情况可判断出电流的方向。
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形成闭合回路。
三、声音的传播实验1. 实验目的: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2. 实验器材:敲击器、玻璃杯、线、调音器。
3. 实验步骤:a) 将敲击器敲击在玻璃杯的边缘上,听声音。
b) 用线把敲击器和玻璃杯分开一段距离,再次敲击敲击器。
c) 用调音器调节频率,再次进行实验。
4. 实验结果:声音通过空气以波的形式传播,依靠分子之间的传递和振动方式进行。
四、热的传递实验1. 实验目的:观察热的传递方式,理解热的传递原理。
2. 实验器材:三个杯子、冷水、开水。
3. 实验步骤:a) 分别向三个杯子中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
b) 用手接触杯子的外壁,观察感受冷热的程度。
c) 用温度计测量三个杯子的水温。
4. 实验结果:热的传递方式有导热、对流和辐射。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2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精选12篇)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初中物理教学案例篇(1):初中物理《电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2.知道电压的单位,能对电压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3.记住干电池、家庭电路及人体安全电压的电压值.4.知道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地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二、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信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学会阅读说明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教学重点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教学难点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具准备干电池若干、灯座、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电流表、投影仪、家用手电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这个词听起来也不陌生.同学们知道哪些知识与电压有关呢?[生]手电筒里电池有电压,电压值是1.5 V.[生]电子表和电动玩具车里用的电池也有电压.[生]高压线上有电压,人不能靠近.。
[生]到底什么是电压?电压是哪来的?[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什么是电压.二、进行新课[探究]什么是电压?[师]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串联电路图并利用干电池、小灯泡及导线、开关连接串联电路.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生]小灯泡发光.[师]取走干电池,补上一段导线,再闭合开关,请同学们观察.[生]小灯泡不亮.[师]导线和灯丝都是金属制成的,不是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吗?为什么灯不发光呢?[生]只有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小灯泡才会发光.取走电源,换上导线,导线中虽然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但不发生“定向”移动,所以没有电流,小灯泡不亮.[生]电路中必须有电源,才能使电路中的自由电子产生定向移动,电路中才会有电流.[师]也就是电源的两极间存在着某种“力量”迫使整个电路中的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我们就把电源两极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电压”.[板书]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想想做做][师]改变电路中接入的电池的多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灯泡的亮度相同吗?[生]接入电路中的电池不同时,灯泡的亮度不同.[生]接入两节电池时比用一节电池时灯亮.[师]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生]用一节电池做电源和两节电池做电源的电压不同,不同的电压产生的效果不同.[生]电源的电压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灯泡就越亮.[师]同学们精彩的回答,说明大家对电压的概念已有所掌握.哪位同学还知道电压的代表符号及单位是什么?[生]电压的符号是“U”.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为“伏”,单位符号是“V”.电压常用的单位还有:“毫伏(mV)”“微伏(μV)”“千伏(kV)”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kV=103 V 1 mV=10-3 V 1 μV=10-6 V.[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5,阅读书中小数据,了解常见电压值,记住干电池的电压值.人体安全电压值及家庭电路的电压值.将数据中以千伏、毫伏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伏特为单位,以伏特为单位的数值化成以千伏或毫伏为单位.[同学们练习,教师巡视][师]同学们已经知道电池有电压,在闪电的云层间也会有很高的电压,以前的学习中大家还了解过“生物电”,生物体内也会产生电压吗?[投影]电鳐电鳗[师]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了解相关的内容.[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对电池及电压已有所了解.如果老师现在有几节不同的电池,由于不小心将电池上标称的电压值磨掉了看不清楚,但必须知道其电压值是多少,大家可以帮助我吗?[生]找到和老师的电池相同的电池,看看上面标的值是多少.[生]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师]大家的主意不错.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的大小可以用电压表来测量.但是,什么样的表是电压表呢?出示几种电表,让同学们分辨.[师]请一位同学从这几块表中选出电压表,并说出选择的依据.[生]表盘上标有字母“V”的就是电压表.因为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标有“A”的是电流表.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标有“V”的就是电压表.[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进一步向同学们介绍电压表的分类,如演示用表、学生用表等.[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电流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电路中电压表又该如何表示呢?[生]电路中电流表符号是○A,电压表符号应该是○V.[投影]“电压表”请同学们观察如投影所示的电压表,根据以前学过的电流表的知识,认识电压表.[生]①该电压表的零刻度线在表盘的最左端.②该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个公共的“-”接线柱和两个“+”接线柱.③使用“-”和“3”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3 V,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1 V”,每一小格表示“0.1 V”;使用“-”和“15”两个接线柱时,量程是15 V,刻度盘上每一大格表示“5 V”,每一小格表示“0.5 V”.④电压表中间的旋钮可以调零.[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电压表.该怎样用它来测量,如何使用电压表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6“使用说明书”,回答书中提出的问题,总结出电压表使用的一般规则.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使用说明书”,提醒同学们不需要读懂说明书中的所有内容.问题(1):电压表应该和被测用电器怎样连接?具体接法是什么?[生]用直流电压表测量某元件两端电压时应与这个元件并联.具体的接法是:标有“+”号的接线柱应靠近电源的正极,标有“-”号的接线柱要靠近电源的负极.教师通过引导应使学生明白:双量程电压表的三个接线柱中有一个是公共的接线柱标有“+”或“-”.如公共接线柱标出的是“+”则剩下的两个接线柱皆为“-”接线柱;如果公共接线柱标出的是“-”,则剩下的两个接线柱皆为“+”接线柱.问题(2):如何确定电压表要使用的量程?[生]电压表的量程必须大于被测电路两端的电压.[生]如果能判定被测电压不超过15 V,可以先用“0~15 V”的量程测;如果测出的电压不超过3 V,可以改接“0~3 V”的量程,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师]同学们知道了怎样使用电压表.现在请两位同学将电压表接入我们开始连接的串联电路,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另两位同学一起在原来画出的电路图上加入电压表,并在图中标出电压表的“+、-”接线端.[投影]接入电压表后的电路.全体同学认真检查.电路无误后合上开关,观察电压表的示数.[师]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如何读数呢?[生]电压表的指针向右偏得越多,表示电压越高.[生]读数时,首先应该看清选用了电压表的哪个量程,知道满刻度表示的电压值.第二,要看清该量程下一大格表示的电压值是多少?每一大格又分成了几个小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多少?第三,看清测量时,指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然后读出来.[师]如果指针没有指在刻度线上,而是指在两刻线之间,该如何读数呢?电流表、电压表都不需要估读.测量时,指针的位置离哪条刻线近,就按哪条刻线算.[投影]练习题1.读数练习:利用指针能活动的刻度盘.(1)量程已知且不变:指针在不同位置时电压表的读数是多少?(2)指针的位置不变,接不同的量程时,电压表的读数分别是多少?2.一名同学使用学生用电压表测电压.这只电压表有两个量程:0~3 V,0~15 V.经判断选用0~3 V这一量程连入电路.但是0~3 V的刻度盘上的数字模糊不清,无法准确读出实验数据,于是他从0~15 V刻度盘上看到指针在12.5 V处,从而判断出实验测得电压是_________V.通过思考此题,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指针指在同一位置时,从0~15 V刻度盘上读出的电压值是从0~3 V刻度盘上读出的电压值的5倍.[师]电压表、电流表不仅外形相似,构造也相似.因此,在使用上它们有相同的地方,但它们测量的又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同学们要注意区分.同学们一起归纳电压表的使用规则:板书:二要、一不、二看清二要:电压表要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要使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出.一不:被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二看清:读数时一要看清电压表所用的量程;二要看清每一小格所表示的数值.[想想议议][师]电压表的接线柱旁都标有“+、-”号.使用规则要求电流必须从电压表的“+”接线柱通入,从“-”接线柱流出;还要求被测电压值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请同学们思考:[投影]1.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会出现什么现象?2.如果被测电压超过了电压表的量程会出现什么现象?3.如果事先不能估计被测电压的大小,应怎样选择量程?[生]如果正、负接线柱接反了,指针会反向偏转,即向没有刻度的方向偏转.[生]如果被测电压超过了电压表的量程,电压表的指针可能会超出刻度盘上的刻度线.经过大家的讨论并结合演示(注意不允许学生效仿),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强调这两种情况的后果是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损坏电表.在事先不能估计被测电压的情况下,可以用“试触”的办法来选择量程.连接好电路后,在合上开关时轻轻接触一下就断开,同时观察电压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如偏转过激,指针超出了表盘刻度线,则电压表量程太小,应换用较大量程;如果电压表指针偏转角度太小,则电压表量程太大,应换用小量程.“试触”的方法在电学中很重要,利用试触的方法不仅可以选择电压表的量程,还可以判断电源的正负极;判断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是否正确.[想想做做]出示家用手电筒及干电池若干节.[师]请一位同学将干电池装入手电筒,并能使手电亮起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怎样装电池,才能使手电发光?[生]第一节电池正极朝前,第二节电池的正极和第一节电池的负极接在一起,第三节电池的正极和第二节电池的负极连在一起.[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请同学们将刚才的实物连接图和电路图画出来.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图形,并请一位同学将正确的图画在黑板上.[师](结合学生画出的正确的电路及电路图)说明:像这样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依次连接起来就叫电池的串联.这几个电池合在一起叫电池组.余下的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就是电池组的正极和负极.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探讨什么是电池的并联.[师]请同学们分组测量每节电池的电压和电池组的电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生]用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压,就要把电压表并联在电池两端.电压表可以不经用电器直接连到电源的正负极上吗?[师]这位同学的问题非常好.这种认真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电压表可以直接连接在电源的两极上.这也正是电压表与电流表使用中的一个区别.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完毕,各组汇报实验结果.第一组:用两节电池,每节电池电压是1.5 V,电池组电压为3 V.第二组:用三节电池,每节电池电压是1.5 V,电池组电压是4.5 V.第三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常见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案例设计
【案例一】“漫反射”的演示实验
实验仪器:白纸、平面镜、手电筒、胶水等
演示过程:
师:(教师先把小平面镜贴到白纸上,在把白纸和平面镜一起贴到黑板中央,小平面镜在外)如果我用手电来照射小平面镜和白纸,这两个哪个看起来更亮一些呢?
生1:小平面镜更亮。
生2:白纸更亮。
学生意见不统一,争执不下。
师:下面我开始照射,同学们请认真观察。
(教师在前面,从一个侧面用手电照射白纸和平面镜。
不同位置的同学观察到的结果不一样,有的观察到的和自己猜想的一样,有的观察到的和自己猜想的不一样,同学们疑惑了。
)
师:有的同学观察到小平面镜更亮,有的同学观察到白纸更亮,到底哪个结果对呢?我建议观察到不同现象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换一下位置再来看一下。
(观察到不同现象的同学们相互交换位置。
同学们交换位置后,看到和原来不同的现象。
这下学生更疑惑了。
到底哪个结果正确呢?)
师:同学们这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在一些位置看着小平面镜更亮,在一些位置看着白纸更亮,老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师:这个问题我先不解释,同学可以阅读课本41页的“漫反射”部分,就能明白原因了。
(人教版教材)
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讨论,教师点拨,让学生明白哪个更亮的基本原理,既而把这个知识学习到位。
二、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主体,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的教学形式。
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时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在理解实验方案的前提下,自己选择实验器材,组合实验装置,自主进行实验。
同时,教师一定要避免把实验步骤罗列给学生,或代替学生设计各种表格等。
【案例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的过程上,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教法】实验探究法
【学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准备】
一块平面镜,一块玻璃板,支架,一张8K白纸,一盒火柴,若干支高度不同的蜡烛(有两根等高),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观察:
师:请同学照着镜子,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
当自己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为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
师:请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
(二)探究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教师概括归纳记录,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像到镜的距离和物体到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3、物体靠近或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怎样变化?
4、……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你们肯动脑筋,表现很好。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提出问题: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时,像到镜的距离和物体到镜的距离可能有什么关系?(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猜想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
)
师:我们应如何验证这些猜想的正确性?
生:实验。
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1、设计实验: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小组间的方案交流,小组之间互相补充,教师针对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加以修正,并梳理学生的设计,筛选出最合理的探究方案。
在学生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实验时,为什么要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解决方法: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分别去确定平面镜和玻璃板中像的位置。
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看不到平面镜后面的蜡烛,无法确定它是否与像完全重合,所以不用平面镜。
而使用玻璃板成像时,可以看到后面的蜡烛是否与像完全重合,所以使用玻璃板。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3)怎样判断后面的蜡烛与像已经完全重合?在玻璃板的后面左右移动蜡烛,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
(4)试验时,为什么用两支相同的蜡烛?通过此实验可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等效替代法”。
(5)引导学生: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
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别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并注意观察像与物的大小。
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收集各小组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将有代表的实验数据投影在屏幕上。
学生通过分析屏幕上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蜡烛到
平面镜的距离
蜡烛的像到
平面镜的距离
像与物大小比较
第一次
第二次
分析论证:学生填写好表格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会得出: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大小相等。
(4)师问:你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物和像位置的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平面镜成像的又一特点:
像和物位置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同时并完成实验探究报告。
三、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是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在课外用一些简单的仪器或自制的仪器独立地进行观察与思考的实验形式。
课外实验的组织形式是非常自由的,可以在某个时间段完成,可以选择在学校、家庭、社区等地方完成,一般没有具体时间和地点。
学生一般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外实验活动中,学生积极的动脑、动手、动口,想法设法完成课外实验,其取的效果往往是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课外实验形式可根据教材编排灵活地布置观察性实验、课外小制作、趣味性小实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