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设计及答案分解
初中物理设计实验
初中物理设计实验1. 天平、杯、水、石块(或在水中沉底的物体)、细线,测石块的密度。
方法一:1、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12、用天平测出杯和水的质量m 23、用天平测出杯、水和(用细线拉着石块)石块的质量m 3 表达式:水石ρρ231m m m -= 方法二:1、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12、用天平测出杯和水的质量m 23、用细线拉着石块把石块浸没水中,做标记,把石块取出,加入水,使水面在标记处,用天平测出此时杯和水的质量m 3 表达式:水石ρρ231m m m -= 方法三:1、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12、用天平测出满杯水和杯的质量m 23、用细线拉着石块把石块浸没满杯水中使水溢出,把石块取出,用天平测出此时杯和水的质量m 3 表达式:水石ρρ321m m m -= 2.天平、杯、水、木块(或在水中漂浮的物体)、针或石块和细线,测木块的密度。
方法一:1、用天平测出木块的质量m 12、用天平测出杯和水的质量m 23、用针把木块全部压入水中,用天平测出杯、水和木块的质量m 3 表达式:水木ρρ231m m m -= 方法二:1、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12、用天平测出杯和水的质量m 23、用针把木块全部压入水中,做标记,把木块取出,加入水,使水面在标记处,用天平测出此时杯和水的质量m 3表达式:水木ρρ231m m -= 方法三:1、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12、用天平测出满杯水和杯的质量m 23、用针把木块全部压入满杯水中使水溢出,把木块取出,用天平测出此时杯和水的质量m 3 表达式:水木ρρ321m m m -= 3.天平、杯、水、牛奶(或其他液体),测牛奶的密度。
方法一:1、用天平测杯的质量m 12、杯中装满水,天平测杯和水的质量m 23、杯中装满牛奶,天平测杯和牛奶的质量m 3 表达式:水奶ρρ1213m m m m --= 方法二:1、在小杯中加入适量的水,使小杯在水中漂浮,在小杯上记上水面的记号,用天平测出小杯和适量水的质量m 12、在小杯中加入适量的水,使小杯在牛奶中漂浮,并使牛奶液面与小杯在水面中的记号相平,用天平测出小杯和适量水的质量m 2 表达式:水奶ρρ12m m = 4.弹簧测力计、杯、水、石块、细线,测石块的密度。
初中物理实验的创新设计及改进
初中物理实验的创新设计及改进
:
一、创新设计
1、用气柱制作重力运动物理实验。
通过让小球经由气柱分解的水流和
气压,来观察其分解后的运动,使用不同的气体制作出的气柱,变化
的气压和水流,可以在实验中得出有趣的结果。
2、二面角实验:用把手来制作二面角,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之间的碰撞,观察不同碰撞条件下物体的变化,这样实验设计可以加强学生对物理
法则与力学定律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3、光学实验:用投射仪进行光学实验,研究光折射、反射、衍射等光学现象,还可以利用玻璃棱镜制作简单的望远镜、放大镜,让学生感受
光的特殊性能。
二、实验改进
1、在原有的物理实验条件下,可以添加检测仪器,增加数据可读性。
2、可以把实验和其它自然学科结合起来,比如在放射热实验中能考察
植物对热量的反应,或在电磁感受实验防中可以增加植物的长芽发芽
的观察比较。
3、与实验中涉及的知识连接起来,实验效果更直观,更有利于学习。
41个初中物理优质课的创新实验
41个初中物理优质课的创新实验原文作者:高山初中物理优质课创新实验汇总(共41个)一、瓶内吹气球思考: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材料: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操作: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讲解: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
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
二、能抓住气球的杯子思考: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流程:1、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2、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3、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4、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5 、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说明: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
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延伸: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吸起来?三、会吸水的杯子思考:用玻璃杯罩住燃烧中的蜡烛,烛火熄灭后,杯子内有什么变化呢?材料: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操作:1. 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 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 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4. 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讲解:1. 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2. 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创造: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四、会吃鸡蛋的瓶子思考:为什么,鸡蛋能从比自己小的瓶子口进去?材料:熟鸡蛋1个、细口瓶1个、纸片若干、火柴1盒操作:1、熟蛋剥去蛋壳。
初中二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设计
初中二年级-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二年级物理课程中,力的合成与分解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本次实验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到力的合成与分解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实验步骤与器材1.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 线轮- 小车- 各种不同大小和形状的木块2. 实验步骤:(一)力的合成实验:1. 将线轮固定在平滑水平桌面上;2. 在线轮上挂一个重锤作为绳子所受到拉力R;3. 将小车沿桌面放置,并用绳子将小车与线轮连接起来;4. 测量并记录绳子斜线方向上的拉力P和水平方向上轮子下压力Q;5.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拉力P以及底部压强Q;(二)力的分解实验:1. 在平滑水平桌面上放置两个木块;2. 将小车靠近水平桌面的一侧木块;3. 将线轮放在离小车较远的侧面,用绳子组成一个Δ形,连接小车与线轮;4. 测量并记录绳子拉力P和水平方向上水平力Q;5.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斜线方向上的拉力P以及底部弯曲木块受到的压强Q;三、实验结果分析(一)力的合成实验:根据实验测量数据计算得到拉力P和底部压强Q,进而进行分析。
从结果可以看出,在斜线方向上,绳子所受到的拉力使小车运动或保持匀速运动;而在水平方向上,绳子与桌面接触产生了一个与地面相反的压强。
(二)力的分解实验:根据实验测量数据计算得到斜线方向上的拉力P以及底部桌面所受到的压强Q。
通过比较结果可知,拉力沿着圆周运动方向产生作用,同时垂直于圆周切线方向生成一个沿圆心指向外侧桌面的压强。
四、实验思考问题1. 在力的合成实验中,当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时,绳子拉力的方向是怎样的?为什么?2. 在力的合成实验中,如果绳子的角度增大,对小车的运动有何影响?为什么?3. 在力的分解实验中,当木块之间距离变大时,底部压强Q会发生何种变化?为什么?4. 选择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木块进行力的分解实验,对结果有何影响?试提出你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初中物理学生实验例题分析汇总(含标准答案)
一、力学部分(一)用天平、量筒测密度[示例]在一次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老师让同学们设计测量方案,其中小星和小王分别设计出下列方案:方案A:(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牛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牛奶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3)再将烧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出牛奶的体积V1;(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方案B:(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总质量m1;(2)将牛奶倒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牛奶的体积V;(3)将量筒内的牛奶倒入烧杯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________.(用m1、m2、V表示)通过分析交流上述两种方案后,你认为在方案A中,牛奶的__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导致牛奶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在方案B中,牛奶的__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牛奶密度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选填“大”或“相等”或“小”).(二)测滑动磨擦力[示例]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实验过程如图所示(1)在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时,应沿水平方向拉动,且使它在固定的水平面上________运动.根据________条件可知,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与弹簧拉力的大小_______.这种测摩擦力的方法是________(填“直接”或“间接”)测量法.(2)比较(a)、(b)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有关;比较____________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在上述实验中,对于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你认为是否准确?请你作出评价.(三)探究浮力大小[示例]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实验时,将一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圆柱体缓慢地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面所处的深度h、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1)验数据可知,金属块重N,完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是N,物体的体积是m3,物体的密度是kg/m3.(2)表中第1次到第3次实验数据,说明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填“有关”或“无关”).(3)分析表中第4次和第5次实验数据,说明了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深度(填“有关”或“无关”).(4)图中能正确反映F和h关系的图象是().(四)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示例]某小组三位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的研究过程如下:(1)猜想:他们分别在粗细不同、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薄膜,并在管内注入不同液体,观察到橡皮薄膜分别向下凸出,实验现象如图所示:小华根据图(a)和(b)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深度(选填“有关”或“无关”).小明根据图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质量无关.小红根据图(b)和(c)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有关.(2)探究:他们继续实验,分别在扎有橡皮薄膜的玻璃管中注入不同液体,仔细观察并比较橡皮薄膜向下凸出的情况,并分别用h1、h2、h3、h4、h5和h6表示凸出程度,且h1<h2<h3<h4<h5<h6.他们将有关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同学密度ρ(×103千克/M3)实验序号深度(厘M)橡皮薄膜凸出程度小华0.8 1 5 h12 10 h23 10 h3小明 1.04 20 h45 18 h5小红 1.26 20 h6①各位同学分析了本人的实验数据和现象后得出:当液体的密度相同时,.由此可验证的猜想是正确的.②三位同学互动交流、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与3、4与6的数据和现象后得出:.由此他们验证了的猜想是正确的.(五)测量大气压[示例]为测量大气压强的数值(1)王欣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塑料挂钩吸盘按压在光滑水平玻璃下面,挤出塑料吸盘内的空气,测出吸盘压在玻璃上的面积为S;将装适量细沙的小桶轻轻挂在吸盘下面的塑料挂钩上,用小勺轻轻向桶内加细沙,直到塑料吸盘刚好脱落玻璃板,测出此时塑料挂钩、小桶和沙的总重力为G.①即将脱离玻璃板时,空气对塑料吸盘的压力大小是,所测大气压强的数值是②方法所测大气压强数值往往比实际值小一些,你认为产生这一误差的原因可能是(一条即可):.(2)某科学实验小组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步骤如下:①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目的是②图1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被拉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9.9N.③图2所示,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cm,计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④算得到大气压强的数值为Pa.⑤学们发现实验误差较大,请分析,该实验过程中导致误差的因素有(请写出两条)、.(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示例]小强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经历了如下的实验步骤:A、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__________位置平衡;B、在杠杆的两边挂上钩码,并移动悬挂位置,使杠杆重新平衡;C、改变动力或动力臂的大小,并重新调节,再次使杠杆平衡;D、如此多次测量,得到多组数据。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及答案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及答案一、《天平量筒法》例题 :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石块,欲测量它的密度,所需哪些器材并写出实验步骤,并表示出测量的结果。
分 析: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密度大于水的物质的密度,可用排水法测体积。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滴管、线、水、石块实验步骤:(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 1(3)将石块用细线拴好,放在盛有水的量筒中,(排水法)测出总体积V 2;实验结论: 二、《助沉法》例题 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蜡块,欲测量它的密度,所需哪些器材并写出实验步骤,并表示出测量的结果。
分 析: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密度小于水的物质的密度,可用助沉法测体积。
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滴管、线、水、蜡块、铁块。
实验步骤:(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蜡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如图甲将蜡块和铁块用细线拴好,先将测铁块没入水中,测出水和石块的体积V 1(3)再将蜡块浸没在水中,如图乙。
(助沉法)测出水、石块、蜡块的体积总体积V 2;实验结论: 注意:物质的密度比水小,放在量筒的水中漂浮,不能直接用量筒测出体积。
例题中采用的方法是助沉法中的沉锤法,还可以用针压法,即用一根很细的针,将物体压入量筒的水中,忽略细针在水中占据的体积,则可用排水法直接测出物体的体积了。
四、《弹簧测力计法》也可称(双提法)-----测固体密度【例题】张小清同学捡到一块不知名的金属块,将它放到水中可以沉没,现在,小清同学想测出它的密度,但身边只有一支弹簧秤、一个烧杯及足量的水,请你帮她想一想,替她设计一个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过程,写出实验步骤分析与解:这是一道典型的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的试题。
阿基米德原理的重要应用就是已知浮力求体积。
它的基本思路就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利用水的密度已知,求得物体的体积,即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值。
实验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器材:一支弹簧秤、一个烧杯及足量的水、金属块、线。
初中物理测物体的密度实验设计
初中物理测物体的密度实验设计1.求规则物体密度的题目:如:为了测定一个小正方体木块(不吸水)的密度,可供选用的实验器材有: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刻度尺、大头针、水,设计三种不同的实验方案,写出器材和表达式。
此题共有五种设计方案,现列在下面:①器材:托盘天平(含砝码)、刻度尺表达式ρ=m / l3②器材:托盘天平(含砝码)、大头针、量筒、水表达式ρ=m / V木③器材:大头针、量筒、水利用漂浮F浮= G木表达式ρ=ρ水V排/ V木④器材:量筒、水、刻度尺利用漂浮F浮= G木表达式ρ=ρ水V排/ l3⑤器材:刻度尺、水利用漂浮F浮= G木表达式ρ=ρ水l排/ l 。
第一种是对规则物体求密度最直观的方式,第二种是对不溶于水且不规则物体求密度的最常用的方式,其余三种是利用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来求密度的。
2. 巧用简单密度计的题目:有下列器材:一个杯子,足够的水和盐水,细铁丝,一根玻璃棒,一支滴定管,一个刻度尺,一根木棍,请根据所给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测出一枚鸡蛋的密度。
①用木棍和铁丝制成一个简易密度计,在水中试验,使木棍静止时约一半没入水中,用铅笔在木棍上液面处做记号,拿出来后,测出没入水中的长度,记为l1;②利用水和盐水、玻璃棒和滴定管在杯子中配成密度合适的盐水,使鸡蛋正好悬浮在盐水中;③把这个简易密度计放入盐水中,静止后在液面处做记号,测出没入盐水中的长度,记录为l2;④因为两次的浮力都等于重力,而底面积又相等,所以=ρ盐水g V2ρ水g l1 =ρ盐水g l2 ρ盐水=ρ水l1∕l2ρ水g V1鸡蛋悬浮,所以鸡蛋的密度就是盐水的密度。
3.用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和沉没时排开的液体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来设计:Ⅰ.有量杯、水以及可浮在量杯水面上的小容器(内装200只大头针后还可浮在水面上),现要测量(用上述器材)大约200只大头针的密度?a) 将小容器放入量杯浮在水面上,读出水面刻度记为V1;b) 将大头针全部放入容器中,此时仍漂浮,读出水面刻度记为V2;c) 将大头针全部从小容器中取出投入水中,大头针全部沉到量杯底,读出水面刻度记为V3;d) 漂浮时,F浮= G针,ρ水g(V2﹣V1) =ρ针g(V3﹣V1)则ρ针=ρ水(V2﹣V1) /(V3﹣V1)。
物理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设计
物理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物理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引言:力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影响着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力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个力合成或分解而成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和方法,深入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实验材料:1. 弹簧测力计2. 平滑水平桌面3. 牛顿力学装置4. 细绳5. 小物块实验步骤:1. 实验一:合成力的实验a.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桌面上,并调整至水平位置。
b. 挂上一个初始重物,并记录下所受的拉力。
c. 挂上另一个重物,在同一方向上对弹簧测力计施加力,并记录下合力的大小。
d. 移除其中一个重物,再次测量弹簧测力计受力情况,并记录。
2. 实验二:分解力的实验a. 将牛顿力学装置固定在桌面上,并调整至水平位置。
b. 在牛顿力学装置上悬挂一个小物块,并记录下所受的重力大小。
c. 通过细绳将小物块与牛顿力学装置相连,并使细绳倾斜。
d. 测量细绳的张力大小,并记录下分力的大小。
实验原理:1. 合成力的原理:合成力是指多个力共同作用于同一物体时,产生的等效力。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合成力的大小等于力的矢量和的大小。
2. 分解力的原理:分解力是指一个力按照一定比例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
根据三角法则,我们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其在不同方向上的分力。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中,记录下不同施加力的情况后,我们可以计算出合力的大小。
2. 实验二中,使用牛顿力学装置和细绳,我们可以测量出细绳的张力大小,并据此计算出分力的大小。
结论:1. 通过本实验可以深入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2. 合成力是多个力共同作用于同一物体时产生的等效力,其大小等于力的矢量和的大小。
3. 分解力是将一个力按照一定比例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过程,可以通过三角法则来进行计算。
实验意义:本实验设计通过具体实验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测量和计算过程中理解和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初中物理实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联想、分类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铁的冶炼。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3)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4)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1)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教学工具实验用具:Fe2O3、石灰水、贮有CO的贮气瓶、磁铁、铁架台、酒精喷灯、酒精灯、试管、直玻璃管、橡胶塞、导管、火柴。
教学过程引言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
由于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故我们需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金属资源概况[讲解]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形式存在。
含有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
工业上就是从矿石中来提炼金属的。
[请学生观看课本图8—16、8—17、8—18等有关金属资源的图片。
或展示矿石样本或放录像][过渡]不同种类的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相同。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必做20个学生实验及答案.
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物理其中光学实验3个实验: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热学实验2个:1.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探究水的沸腾过程);电学实验7个:1.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连接两个用电器组成的串联、并联电路);2.用电流表测量电流(使用电流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3.用电压表测量电压(使用电压表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4.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欧姆定律;用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5.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6.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7.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力学实验8个:1.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的重力和用弹簧测力计木块的滑动摩擦力);3.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和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5.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6.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建构密度的概念;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7.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阿基米德原理);8.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新课程标准初中物理必做20个实验答案实验1、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方法与步骤:(1)如下左图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2)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 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 和反射光OF 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 (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 两侧的角i 和r 。
记录下来(5)如右图所示,把纸板NOF 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还能看到反射光线吗?(6)归纳分析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题及详细解析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题及详细解析【典型例题】类型一、质量密度1、小强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一块橡皮的质量,调节天平平衡时,将游码调到0刻度后,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如图甲所示,要使天平平衡,应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移动,天平平衡后,在左盘放橡皮,右盘添加砝码,向右移动游码后,指针停在分度盘中央,所加砝码数值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橡皮的质量是 g,如果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将游码调到0刻度,则他测量的橡皮质量比真实值。
【思路点拨】(1)调节天平时,指针指向分度盘的哪一侧,说明哪一侧的质量偏大,应将平衡螺母向相反的方向移;(2)读取天平数值时,要先将砝码的质量相加,再加上游码的示数;(3)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忘记将游码拨到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就相当于在左盘中已经早加上了一个小物体,故测量值偏大。
【答案】左;33.2;大【解析】(1)指针偏右,说明右侧质量偏大,因此要将平衡螺母向左移动;(2)图中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游码的示数为3.2g,故物体的质量为20g+10g+3.2g=33.2g;(3)如果在调节横梁平衡时,游码忘记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上,相当于零刻度改变了位置,零刻度右移到一定值,用它测量时,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总结升华】用天平测量物质质量,要严格遵守天平的使用规则:水平放稳,游码归零,左偏右调,右偏左调,左右一样,天平平衡。
天平的调节和读数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操作。
举一反三:【变式】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前,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这时应该()A.将游码向左移动B.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C.将游码向右移动D.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答案】D2、小明的邻居阿姨是经销调味品的。
一天,阿姨拿着几瓶新进的酱油让小明帮忙检测一下密度,以确定酱油的优劣。
(1)小明决定用物理课上学到的“天平、量筒测密度”的方法测酱油的密度。
小明的实验有如下步骤:A.用天平称出盛有酱油的烧杯的总质量m;1B.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横梁平衡;C .把酱油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酱油的体积V ;D .用天平称出剩余酱油和烧杯的总质量m 2;E .算出酱油的密度。
初中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初中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初中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学会以下几点:1. 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方法;3. 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及其在力学中的应用。
二、实验器材1. 两个吊瓶;2. 垂直于桌面的木板;3. 拉力计;4. 实验用物块。
三、实验原理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会相互影响产生合力。
而合力的结果可以等效为一个作用于物体的单个力,这个力具有与合力相同的效果。
合力的方向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图来直观表示。
同样,一个力也可以通过分解成多个力的合力。
这些力称为分力。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我们可以将一个力分解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力的合力等于原力,且方向和大小与原力相同。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固定垂直于桌面的木板,并确保其稳定;b. 将两个吊瓶挂在木板上,并标记好其位置;c. 准备拉力计,并将其固定在木板上。
2. 力的合成实验:a. 将实验用物块放在第一个吊瓶中;b. 将拉力计的表头连接到实验用物块上,并记录下示数;c. 移动第二个吊瓶,使其与第一个吊瓶的连线与拉力计示数方向成锐角,记录下示数;d. 移动第二个吊瓶,使其与第一个吊瓶的连线与拉力计示数方向成直角,记录下示数。
3. 力的分解实验:a. 将拉力计的表头连接到第一个吊瓶上,并记录下示数;b. 移动第二个吊瓶,使其与拉力计示数方向成直角,记录下示数。
五、实验记录与数据处理1. 力的合成实验数据:| 吊瓶编号 | 吊瓶示数(N) ||----------|-------------|| 1 | ____ || 2 | ____ || 3 | ____ |2. 力的分解实验数据:| 吊瓶编号 | 吊瓶示数(N) ||----------|-------------|| 1 | ____ || 2 | ____ |3. 数据处理:a. 计算力的合成实验中的合力大小和方向;b. 计算力的分解实验中的分力大小和方向。
初中物理实验性作业设计
初中物理实验性作业设计1.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物理实验技能,培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科学素养。
2. 实验内容2.1 测量物体长度实验原理利用尺子、卷尺等工具,采用直接测量、累积法等方法测量物体长度。
实验器材尺子、卷尺、待测物体。
实验步骤1. 观察并了解尺子、卷尺的使用方法。
2. 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对待测物体进行测量。
3. 记录测量数据,计算物体长度。
4. 分析测量结果,探讨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
作业要求1. 绘制测量数据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2. 计算物体长度,并分析实验误差。
2.2 探究物体运动规律实验原理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滑轮、绳子、重物、计时器。
实验步骤1. 组装实验装置,确保斜面、滑轮等组件运动顺畅。
2. 放置小车,用绳子通过滑轮连接重物。
3. 释放重物,观察并记录小车的运动距离、时间等数据。
4. 改变重物的质量、斜面角度等条件,重复实验。
5.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物体运动规律。
作业要求1. 绘制实验数据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2.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体运动规律。
3. 探讨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
2.3 制作简易电路实验原理了解并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学会连接简易电路。
实验器材电池、灯泡、导线、开关、电阻。
实验步骤1. 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电源、负载、导线、开关等。
2. 按照电路图,连接电池、灯泡、导线、开关等器材。
3. 观察并记录电路中的现象,如灯泡的亮度、电流表的读数等。
4. 改变电路中的电阻值,观察电路现象的变化。
5. 分析实验结果,理解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等基本概念。
作业要求1. 绘制电路图,标注电路各部分名称。
2. 连接简易电路,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分析实验数据,理解电路基本概念。
3. 实验评价本次实验性作业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
3.1 过程评价1. 实验操作规范性:是否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使用器材是否得当。
初中物理教案:运动学实验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运动学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1. 定义和公式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3. 加速度三、实验器材和药品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2. 直线运动实验3. 自由落体实验五、实验结果及分析1. 直线运动实验结果2. 自由落体实验结果六、实验讨论1. 实验误差讨论2. 实验结果分析讨论七、实验拓展八、实验心得一、实验目的运动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同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的实验设计,让学生掌握运动学中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进一步巩固所学的运动学知识。
二、实验原理1. 定义和公式运动学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和特性,其中主要涉及四个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和时间。
在本实验中,我们主要会用到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的运动学公式。
- 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最终位置的路径长度和方向的变化量。
-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路程。
- 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
- 时间: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
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运动的平均速度,可通过总位移除以总时间来计算。
-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瞬间的瞬时速度,可通过无穷小时间间隔内的位移除以无穷小时间间隔来计算。
3. 加速度- 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可通过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时间来计算。
- 自由落体加速度:当物体只受到重力作用时,其加速度的大小为9.8 m/s²,方向指向地球的中心。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 板、直尺- 实验小车、光电门、计时器- 卡尺、微量天平- 自由落体装置、网格纸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 确保实验器材的完好性,并检查实验装置的安装情况。
- 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2. 直线运动实验- 将实验小车放置在水平的板上,一面用卡尺测量初始位置,一面用光电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记录数据。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与评价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与评价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观察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下面是一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与评价。
实验教学设计:实验名称:测量直流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掌握如何使用电表来测量直流电流与电压,并了解电流与电压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实验器材: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阻器实验步骤:1.将电源连接到电路的正负极,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连接到电路中适当的位置。
2.打开电源,调整电压大小为2V,调整电阻器的阻值为10Ω。
3.使用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将测得的数值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4.使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两个端点之间的电压,将测得的数值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5.分别调整电压大小和电阻值,重复步骤3和4,记录多组数据,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6.关闭电源,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评价:1.教学目标: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电表来测量电流和电压,并能够理解电流和电压的概念和单位。
实验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
2.操作过程:实验步骤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操作,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实验操作。
3.实验结果:实验数据收集齐全,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能够得出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规律,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安全措施:实验过程中正确认识电源的用法和注意事项,并保持仪器的安全使用。
5.实验总结:学生能够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实验的规律,并能够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教学设计与评价,可以看出,良好的实验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施实验教学时,需要注意安全措施的落实,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将实验结果和理论知识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题及答案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题及答案
实验题目:磁体在磁场中运动的实验
实验材料: 小磁铁、电池、小电机、垂直框架
实验步骤:
1、从小电池中接出一根导线,将其一端接入小电机,另一端接入小磁铁,小磁铁放置在垂直框架上;
2、用手接触另一端的电池,电流就开始从此端流向小电机,小电机也开始转动;
3、小磁铁因为受到小电机电磁场的作用,开始在垂直框架上移动;
4、控制电流的大小,观察小磁铁在框架上移动的方向。
答案:小磁铁在小电机产生的电磁场的推力下向着电流流动的方向移动。
物理教案:初中《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探究
物理教案:初中《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探究一、引言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对于理解和应用力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展开探究,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分析,深入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和现象。
二、实验目的1.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2.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3.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实验原理1. 力的合成:当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其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矢量的矢量和;2.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分力,其大小和方向根据力的合成原理确定;3. 实验装置:选取弹簧测力计、直尺、三角板等装置进行实验。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摆放实验装置,保证实验环境安全;2. 实验一:力的合成a. 将两个不同大小的力放在同一物体上,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合力的大小;b. 观察合力的方向,并记录实验数据;c. 比较合力与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之间的关系。
3. 实验二:力的分解a. 将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该力的大小;b. 使用三角板进行力的分解实验,将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c. 观察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记录实验数据;d. 比较分力与原力的大小和方向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和;2. 合力的方向与两个力的夹角有关,夹角越小,合力的方向与大力矢量的方向越接近;3. 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原力以及分解角度有关,分解角度越小,分力的大小越接近原力的大小。
六、教学点拨1. 深入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合力和分力的大小与方向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
2. 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初中物理教案:测量速度的实验设计与分析一、实验目的和背景物理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设计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实验,用以测量速度并分析实验结果。
通过此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速度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在此次实验中,我们将以小车滑动运动为对象进行测量与分析,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实验,学生将能够理解速度的定义、测量与计算方法,并能够分析实验数据,提炼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定量关系。
二、实验原理与步骤2.1 实验原理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量小车在不同时间下所经过的距离来计算出小车的速度。
2.2 实验步骤1. 将地面上的直线距离划分为若干等分,每个等分之间的距离相等,便于测量和计算。
可以利用直尺和墨线进行划分。
2. 将小车放在起点位置,通过光电门控制并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安装光电门时要注意使光电门的射线通过小车上的一个标志。
3. 记录小车经过每个等分线时的时间,计算小车经过每个等分线的距离。
4. 根据测得的时间和距离数据,计算出小车在不同时间下的速度。
三、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3.1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步骤中测得的时间和距离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小车在不同时间下的速度。
速度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其计算公式为:速度=距离/时间。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出小车在不同时间下所运动的距离,再除以相应的时间,得到小车在不同时间下的速度。
3.2 数据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计算,我们可以得到小车在不同时间下的速度。
进一步,我们可以绘制速度与时间的图像,观察其变化趋势。
根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这正是符合我们对速度的直观理解的。
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到速度曲线的斜率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说明速度的增加率在不断改变。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速度的定义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物理现象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适当的实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下面,我将从教案设计的角度,介绍一些初中物理实验活动的设计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实验活动的目的设计物理实验活动前,需要明确实验活动的目的,即实验活动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实验活动,我们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学会使用工具和仪器进行实验;3.发展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学会设计和构建实验装置;4.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实验结果和探究物理规律。
二、实验活动的设计在实验活动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活动的目的,使学生能够知道实验的意义和目的。
2.实验内容:选择实验内容时要兼顾实验的难易程度、趣味性和可行性。
3.实验步骤:将实验步骤分解得更加详细,让学生能够按照步骤顺序进行实验。
4.教师指导:要求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全程指导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实验结果: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结合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结果。
三、教案设计在教案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的:要根据实验的目的设计教学目标,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
2.教学内容:根据实验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包括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掌握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
3.教学步骤:将教学步骤设计得更加详细,让学生能够按照步骤进行学习。
4.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实验、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5.教学评价:设计合理的教学评价,以便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验技能。
四、实验活动的注意事项1.安全第一: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应对实验操作进行重要的安全讲解及安全设施检查,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2.实验对比:在进行实验时,尽量做到对比实验和实验控制组,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初中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探索
初中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探索一、引言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力的合成与分解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学生理解力的产生和作用。
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与分解,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力的作用,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探索力的合成与分解,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能够:1.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2. 感受力的作用,并加深对力的概念的认识;3. 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材料1. 弹簧测力计;2. 三根连接杆;3. 实验台。
四、实验步骤1. 将实验台放在水平桌面上,确保实验台水平。
2. 将弹簧测力计挂在实验台上的固定钩上,并将其调零。
3. 取一根连接杆,将其一端固定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
4. 在连接杆的另一端挂上一定质量的物体,记录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并标记为"F1"。
5. 将第二根连接杆的一端接在已挂有物体的连接杆的另一端上。
6. 在第二根连接杆的另一端挂上适量的质量,记录示数,并标记为"F2"。
7. 取第三根连接杆,将其一端固定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
8. 将第三根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已连接的两根杆的另一端相连。
9. 调整两根已连接的杆的角度,并记录示数。
10. 根据测得的示数,计算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
五、实验记录与数据分析实验数据记录表:| 弹簧测力计示数(F1) | 弹簧测力计示数(F2) | 合成力示数(F3) | 角度(θ) ||-------------------|-------------------|---------------|---------|| | | |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计算分析:1. 力的合成:根据示数F1和F2,可以计算出力的合成F3的大小。
2. 力的分解:通过已知的F3和角度θ,可以计算出在水平方向上的分解力F1'和在竖直方向上的分解力F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实验设计及答案一、《天平量筒法》例题 :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石块,欲测量它的密度,所需哪些器材并写出实验步骤,并表示出测量的结果。
分 析: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密度大于水的物质的密度,可用排水法测体积。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滴管、线、水、石块 实验步骤:(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 1 (3)将石块用细线拴好,放在盛有水的量筒中, (排水法)测出总体积V 2;实验结论: 二、《助沉法》例题 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蜡块,欲测量它的密度,所需哪些器材并写出实验步骤,并表示出测量的结果。
分 析: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密度小于水的物质的密度,可用助沉法测体积。
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滴管、线、水、蜡块、铁块。
实验步骤:(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蜡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如图甲将蜡块和铁块 用细线拴好,先将测铁块没入水中,测出水 和石块的体积V 1(3)再将蜡块浸没在水中,如图乙。
(助沉法)测出 水、石块、蜡块的体积总体积V 2;实验结论: 注意:物质的密度比水小,放在量筒的水中漂浮,不能直接用量筒测出体积。
例题中采用的方法是助沉法中的沉锤法,还可以用针压法,即用一根很细的针,将物体压入量筒的水中,忽略细针在水中占据的体积,则可用排水法直接测出物体的体积了。
四、《弹簧测力计法》也可称(双提法)-----测固体密度【例题】张小清同学捡到一块不知名的金属块,将它放到水中可以沉没,现在,小清同学想测出它的密度,但身边只有一支弹簧秤、一个烧杯及足量的水,请你帮她想一想,替她设计一个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过程,写出实验步骤 分析与解:这是一道典型的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的试题。
阿基米德原理的重要应用就是已知浮力求体积。
它的基本思路就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利用水的密度已知,求得物体的体积,即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值。
实验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器材:一支弹簧秤、一个烧杯及足量的水、金属块、线。
实验步骤:(1)用细线系住金属块,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12v v m -=V m=ρVm=ρ12v v m -=V m=ρ(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受到的重力G ;(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拉力F 。
实验结论:ρ金= 注意:利用弹簧测力计提着金属块测一次重力;再提着金属块测一次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因此简称为双提法。
这一实验使用的仪器少,操作简单,是常用的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
密度的表达式推导过程如下: F 浮=G -F 拉V 金= ρ金=《弹簧测力计法》(也可称三提法)------------测液体密度 49.(05年试题)小东同学想测出液体B 的密度,他手边只有: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根细线、一个小石块、两个烧杯和足量的水。
小东同学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出了下面的实验步骤,但不完整。
请你将小东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1)用细线系住小石块,将适量的水与液体B 分 别倒入两个烧杯中;(2) ; (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 拉力F ;(4) 。
请根据小东测量的物理量表示出液体B 的密 度:ρB = 。
分析与解:上面的例题是用弹簧测力计,测不溶于水且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密度。
如果再用弹簧测力计提着物体浸没在未知液中,就可以测出未知液体的密度。
这就是所谓的“三提法”。
这道题已经将实验器材以及部分实验步骤写出。
应补充的步骤为:(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受到的重力G(4)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浸没在液体B 中受到的拉力F ' 实验结果:液体B 的密度:ρB = 【例题】设计两种测量牛奶密度的方法,所需器材请在以下提供的器材中选择。
器材:天平(含砝码)、刻度尺、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一端扎有橡皮膜)、烧杯(无刻度)、适量的水、足量的牛奶、细线。
五、《 等 压 强 法 》实验器材:刻度尺、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一端扎有橡皮膜)、烧杯(无刻度)、适量的水、足量的牛奶、 细线。
实验步骤:1.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2.将适量的牛奶倒入直玻璃管中,让扎有橡皮膜的一端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甲,用刻度尺测出牛奶的高度 h 牛;3.将直玻璃管缓缓放入烧杯的水中,观察橡皮膜的凹陷程度,直到橡皮膜呈水平状态时为止。
用刻度尺测出 橡皮膜到水面的高度h 水,如图乙。
实验结果:当橡皮膜呈水平状态时,牛奶对橡皮膜向下的压强等于谁对橡皮膜向上的压强。
即p 牛=p 水 ρ牛gh 牛=ρ水gh 水牛奶的密度:ρ牛= 水ρF G G-g 水浮ρF 水-==ρF G G gV G V m 水ρFG F G -'-水水ρh六、《 等 体 积 法 》实验器材:天平(含砝码)、刻度尺、烧杯(无刻度)、适量的水、足量的牛奶、细线。
实验步骤: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 0;2.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 1,用刻度尺量出水面达到的高度h (或用细线标出水面的位置);3.将水倒出,在烧杯中倒入牛奶,使其液面达到h 处(或达到细线标出的位置),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m 2。
实验结果:∵ 因为水和牛奶的体积相等, V 牛=V 水∴注意:实验器材中只有天平(含砝码),但没有量筒,可以借助水的密度已知,利用体积相等,计算出密度。
我们称之等体积法。
七、《 等 质 量 法 》实验器材:天平、刻度尺、两个相同的烧杯(无刻度)、适量的水、足量的牛奶、滴管。
实验步骤:(1)调节天平,将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上;(2)将适量的水和牛奶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直至天平再次平衡为止;(3)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烧杯中水面达到的高 度h 水和牛奶液面达到的高度h 牛。
实验结果:∵ 因为水和牛奶的质量相等, m 牛=m 水∴ ρ牛V 牛=ρ水V 水 ρ牛h 牛S =ρ水h 水Sρ牛h 牛=ρ水h 水 即 ρ牛=注意:这道题给出天平,但不含码,就没有办法测出水和牛奶的质量值。
可以利用刻度尺测出水和牛奶的高度,计算出牛奶的密度。
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等质量法。
八、《 杠 杆 法 》例题8(2006 年北京市中考试题)小东想估测出某种油的密度ρ油,他手边的 测量工具只有刻度尺。
小东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
首先找一根直硬棒,用细线系在O 点吊起,硬棒在水平位置平衡,然后将已知密度为ρ的金属块B 挂在硬棒左端C 处,另外找一个重物A 挂在硬棒右端,调节重物A 的位置,使硬棒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重物挂在硬棒上的位置为E ,如图所示。
下面是小图甲图乙水水牛牛=ρρm m 水水水牛牛--==ρρρ0102m m m m m m 水牛水ρh h东测出ρ油的部分实验步骤,请你按照小东的实验思路,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用刻度尺测出OE的长度L o;(2)把金属块B浸没在油中,把重物A从E 处移动到D处时,硬棒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3);(4)利用上述测量出的物理量和题中的已知量计算ρ油的表达式为:。
注意:1.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测密度。
2. 利用杠杆平衡条件测液体密度,通常我们把这种测密度的杠杆,称之为“密度秤”。
例题9 在课外小组里,肖英和其他同学利用木棍、铁块和细绳等材料制作了一杆可以测量液体密度的“密度秤”。
把细绳系在木棍的重心O处并把木棍挂起,M和N是两个铁块。
当M在A点,N在B点时,木棍如图所示平衡。
把M浸没在水中,N移至C点时,木棍再次水平平衡。
把M浸没在某种液体中,N移至D点时,木棍又处于水平平衡。
可知被测液体的密度________水的密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本题答案:大于。
九、《一漂一沉法》15.小红家有一个空心的废牙膏皮,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想利用量筒和水测定牙膏皮的密度,请你帮她完成下列任务。
(1)写出实验步骤;(2)用所测量出的物理量写出牙膏皮密度的表达式。
【中】分析:(1)实验步骤:①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量筒的示数为V0;②使空牙膏皮漂浮在量筒中,记下量筒的示数为V1;③将空牙膏皮卷成团,把空气排除,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下量筒中的水示数为V2。
(2)牙膏皮密度的表达式:分析与解:这道题运用的实验原理:物体的漂浮条件。
所谓“一漂一沉法”,即“一漂”:当物体漂浮在液面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利用物体漂浮在水中找到重力------得到物体的质量;“一沉”:利用物体沉没在水中,找到体积,则物体的密度就可以测得。
水ρρ21VVVV--=例题 如图在盛有水的量筒中放一个木块,水面所对量筒的示数为V 1,如图甲;若在木块上一石块后木块仍漂浮,此时水面所对量筒的示数为V 2,如图乙;若将石块从木块上拿下放入水中,水面所对量筒的示数为V 3,如图丙。
求:石块的密度。
4.测定组成实心金属球金属的密度。
如图14所示,杠杆的重力忽略不计, 请你将下列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将金属球挂在杠杆的A 段,将钩码悬挂在B 点,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将金属球没入水中,此时将钩码移动到C 点,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
(3)用刻度尺测量AO 的长度为L 1;(4) , ; (5)金属密度的表达式为 。
(3分)6.小明家买的某种品牌的牛奶喝着感觉比较稀,因此他想试着用学过的知识测量这种牛奶的密度。
他先上网查询了牛奶的密度应该为1.03g/cm 3,然后他找来一根粗细均匀的细木棒,在木棒的表面均匀地涂上一层蜡,并在木棒的一端绕上一段金属丝(体积不计),做成了一支“密度计”。
小明又找来一个足够深的盛水容器和一把刻度尺。
请你按照小明的实验思路,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 将一段金属丝绕在木棒的一端,制成“密度计”,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L ;(2) 将“密度计”放入盛水的容器中,使其漂浮在水中,用刻度尺测出密度计露出水面的高度h 水; (3) ; (4)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利用上述测量出的物理量和已知量计算牛奶密度的表达式 为: 。
9. 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处,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________ 调节(选填:“左”或“右”);(2)将待测液体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 1,如图15所示,则m 1= __________ g ; (3)将烧杯中食用油的一部分倒入量筒,如图16所示,这部分液体的体积为V ,则V = __________cm 3;(4)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 2=110g ;(5)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出这种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___g/cm 3。
木块石石V 2V 3图甲 图乙图丙木木V 1A 水O B C10.现给你一个量筒,一个烧杯(内盛足量的水),一小块橡皮泥(橡皮泥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一个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