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教学案例 (4)
《茶馆》教学案例及分析

《茶馆》教学简案及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分析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2.体会人物性格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理解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3.体会个性化的语言艺术。
【研究点】通过朗读、比较阅读的方式,体会人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学生学案、PPT课件【教学内容】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案例分析:本课时是属于本文教学的第二课时,教学的重难点放在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特点上面。
在教学的安排上,学生的课堂问题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交流、概括等学习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掌握了学习剧本、分析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最理想化的教学。
我想通过我的努力,通过我的尝试,让学生逐渐转变对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学的反感,逐步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性情,让语文课堂成为他们向往的美好殿堂。
《茶馆》学案(第二课时)【本课时学习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鲜明的人物性格。
【学习过程】一、课前尝试(一)学法指导戏剧最大的特点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分析人物之间的场景对话,仔细阅读他们的台词,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二)尝试练习猜猜下列句子各是谁的台词并说说理由。
1.轰出去!2.是!出去吧,这里坐不住!3.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4.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5.这位爷好相貌,真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虽无宰相之权,而有陶朱之富!6.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7.我要不分心,他们还许找不到买主呢!8.官厅管不了的事我管,官厅能管的事呀,我不便多嘴。
二、课堂探究(一)探究问题剧中人物的语言很有个性化色彩,请你和同学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悉心体会剧本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1.文中哪些地方谢了王利发的台词,找出来并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2.用同样的方法尝试分析常四爷、秦仲义、松二爷、马五爷、唐铁嘴、刘麻子、黄胖子、宋恩子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茶馆》优秀教案

《茶馆》优秀教案一、教案设计目标通过学习电影《茶馆》,学生能够了解该电影的背景、主题和故事情节,提高对于中国历史与社会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电影中人物形象、剧情发展以及寓意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茶馆》电影的背景和主题;2. 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剧情发展;3. 探讨电影所传达的社会寓意。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10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茶馆》电影的背景。
提问引导学生:你曾经听说过《茶馆》这部电影吗?你对该电影有什么了解?2. 学习电影《茶馆》(30分钟)观看电影《茶馆》的片段,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观看后,询问学生对于片段中人物的认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3. 分析电影人物及其形象(40分钟)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分配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分析该角色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的作用,并从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对这个角色进行描述。
4. 探讨电影的社会寓意(30分钟)让学生讨论《茶馆》这部电影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寓意。
引导他们思考这个故事为什么能够引起观众共鸣,了解其中蕴含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让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并针对学生的观点展开讨论。
最后,总结该电影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并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思考问题、提问与回答等。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根据学生小组的分析结果,评估他们对于电影人物和剧情的理解程度。
3. 概念掌握和思维能力评估: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评估他们对于电影所传达的社会寓意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延伸根据学生对《茶馆》电影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延伸。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者学生们自行研究相关领域,扩展他们对于电影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知识的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学习电影《茶馆》,学生在提高对中国历史和背景的了解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出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扬州茶馆教学设计

扬州茶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古城扬州茶馆,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扬州茶馆的历史和文化。
2.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扬州茶馆的历史和文化介绍。
2.传统艺术表演欣赏与学习。
3.学生合作表演传统艺术节目。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扬州茶馆的历史和文化介绍(40分钟)1.导入:介绍扬州茶馆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教学内容:a.扬州茶馆的历史发展。
b.扬州茶馆的文化特点。
3.案例学习: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扬州茶馆的历史和文化。
4.问题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a.扬州茶馆为什么成为文化艺术的交流场所?b.扬州茶馆有哪些传统艺术表演?第二课时:传统艺术表演欣赏与学习(40分钟)1.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氛围。
2.教学内容:a.传统艺术表演的类型和特点。
b.扬州茶馆中常见的传统艺术表演。
3.音乐表演欣赏:选择一首江苏民歌或古曲,让学生欣赏并讨论。
4.表演技巧学习:选择一个简单的传统艺术表演节目,示范和教授相关的技巧。
第三课时:学生合作表演传统艺术节目(80分钟)1.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并布置本节课的任务。
2.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艺术节目进行学习和表演。
3.学习与练习:分组进行节目的学习和排练,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4.组内展演: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的传统艺术节目,其他同学进行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问题回答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对学生的合作表演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其在艺术表达和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和学习材料准备:1.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用于扬州茶馆历史和文化的介绍。
2.音乐表演音频或视频,用于传统艺术表演欣赏。
3.传统艺术表演相关的学习材料,如分解动作步骤等。
六、教学延伸:1.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扬州的茶馆,深入体验扬州茶馆的历史和文化。
8.《茶馆(节选)》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含答案)

《茶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人物对话的语境分析读懂关键语句的潜台词,鉴赏个性化的戏剧语言,从而把握剧情和人物形象。
2.了解戏剧的主旨及特殊的矛盾冲突,进一步理解老舍先生“埋葬旧时代”的创作意图。
一、导入新课现今流行的的酒吧、茶室、奶茶店、咖啡馆,我们不是因为口渴才进去,更多的是为聊天交际、放松减压。
旧时的茶馆有门有户,环墙带顶,貌似一个闭合的地理空间,但它又是开放的公共场所,为三教九流的顾客提供茶饮点心服务,但无需佳酿珍肴的昂资,能让不同人等入得门来;就其价值而言,它是无界的文化江湖。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茶馆》,了解“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
二、新授任务一:.把握剧情和人物形象。
创设情境:百年后,裕泰茶馆重新开张,馆长想在现场还原《茶馆》第一幕中的场景,以使每一名茶客能够置身于当时的情境,进而走进那个时代,感知时代风貌,把握人物形象。
活动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请三位学生分别扮演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剧情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允许加工改编。
(时间5分钟左右)活动二:表演的学生谈感悟,观看的学生谈优点与不足。
(时间5分钟左右)活动三:学生结合预习资料中三幕剧的整体剧情,在教师引领下分析人物形象。
【预设答案】1.王利发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对可能影响自己生意的唐铁嘴,他不欢迎,但也只“轻轻推开”;在房东秦仲义面前,他不敢得罪常四爷,但又要曲意逢迎秦仲义;对秦仲义,他极力恭维、奉承,用尽各种手段讨好。
胆小怕事,不乏善良。
茶馆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他言语上也不时提醒茶客“莫谈国事”;他也有善良的一面比如悄悄提醒常四爷“说话请留点神。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
戏剧文学教案范文初中

戏剧文学教案范文初中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茶馆》的作者老舍及其创作背景,把握戏剧文学的特点。
2. 分析《茶馆》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提高鉴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3. 深入理解《茶馆》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戏剧文学的特点2. 《茶馆》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3. 《茶馆》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教学难点:1. 戏剧文学的表现手法2. 深入理解《茶馆》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茶馆》剧本文本、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等。
2. 学生预习《茶馆》剧本,了解剧情大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简介老舍及其创作背景。
2. 提问:《茶馆》是什么?有何特点?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茶馆》剧本,理解剧情大意。
2. 学生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各小组分享自学成果,讨论《茶馆》的特点。
2.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同学共同总结《茶馆》的特点。
四、教师讲解1. 讲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如舞台说明、对白、独白等。
2. 分析《茶馆》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剧本。
五、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练习题。
2. 学生分享练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茶馆》的特点。
2. 提问:《茶馆》反映了哪些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茶馆》剧本,分析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
2. 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现实和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三、课堂讨论1. 小组讨论:各小组分享自学成果,讨论《茶馆》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
2.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同学共同总结《茶馆》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
四、教师讲解1. 讲解如何从《茶馆》中汲取人文精神,如爱国情怀、关爱弱势群体等。
老舍茶馆幼儿园教案

老舍茶馆幼儿园教案一、教案背景《老舍茶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北京民间社会的刻画,展现了中国社会百态与人性的善恶,是学习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素材。
针对幼儿园幼儿认识改变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本教案以《老舍茶馆》为背景,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看小剧场表演,了解《老舍茶馆》背景和故事情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剧中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并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3.能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析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其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三、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活动1:观看小剧场表演通过观看《老舍茶馆》的小剧场表演,让幼儿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魅力。
活动2:了解背景知识活动3:角色扮演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分配给不同的幼儿,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
教师可以适当提供一些道具和服装,引导幼儿模仿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感受角色的性格特点。
活动4:绘画创作提供一些绘画工具和画纸,让幼儿自由绘制对《老舍茶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绘画来表达自己对故事的感受和想法。
活动5:手工制作茶具活动6:赏析名画向幼儿展示中国古代名画中的茶馆场景,引导幼儿观察画中细节,感受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的描绘,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艺术修养。
四、教学评估方式1.观察幼儿在观看小剧场表演时的表情和反应,了解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2.观察幼儿在角色扮演和绘画创作时的表现,评估幼儿对故事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收集幼儿的手工制作作品和绘画作品,评估幼儿对课堂内容的整体理解和创造力。
五、注意事项1.教师应提前对《老舍茶馆》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准备,以便更好地引导幼儿参与教学活动;2.教师应掌握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随时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以适应幼儿的发展需求;3.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互动沟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4.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和评估,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
初中茶馆教案

初中茶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茶馆》的基本内容,了解老舍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茶馆》的基本内容,包括故事背景、情节、人物等。
2.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等。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如封建社会的黑暗、人性的悲剧等。
4. 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茶馆》的基本内容。
(2)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茶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后茶馆式教学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后茶馆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后茶馆式教学的概念、理论基础、实践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后茶馆式教学的概念后茶馆式教学源于我国古代的茶馆文化,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互动。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
后茶馆式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后茶馆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后茶馆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互动中建构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
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后茶馆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智能优势。
后茶馆式教学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个性化发展。
四、后茶馆式教学的实践策略1.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在后茶馆式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
例如,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开展项目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等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后茶馆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实验、调研、实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茶馆阅读课教案

初中茶馆阅读课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茶馆》的基本内容,了解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通过阅读,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特色。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角色,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茶馆》,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3)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茶馆》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特色。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茶馆》的背景和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引发学生对茶馆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茶馆在生活中的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茶馆》,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做好笔记。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特色。
(2)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探究,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特色等。
(3)各组汇报探究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重点讲解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幼儿园《茶馆》教案

幼儿园《茶馆》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茶馆》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能够辨别并表达情感。
3.能够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重点
1.教授《茶馆》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鼓励幼儿用不同形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内容
课前准备
1.准备教具:播放器、音箱、黑板、故事书、颜料、画笔、纸张等。
2.播放《茶馆》的录像或读《茶馆》故事书。
课堂教学
1.播放或读《茶馆》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如人生、命运、爱情等。
2.以故事中的人物、景物或事件为线索,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你感觉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觉得?”
3.引入手工活动,例如与故事相关的画画、手工制作、玩偶制作等,帮助幼儿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课后延伸
1.奖励出色的幼儿,例如在班里展示他们的作品。
2.提供一些延伸活动的选项,例如学会如何泡茶、观看城市市政府的戏剧表演等。
教学评估
1.随堂测试:通过提问、举手表达等方式,测试幼儿是否理解和掌握了故事情节和主题的要素。
2.活动项目:评估幼儿的情感表达、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3.经验总结: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好的做法和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次的教学做出调整。
教学过程需要有精心的设计、布置和监督。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幼儿思考、理解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情感体验和判定标准。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幼儿可以增强自身的表达能力,更好地理解人类性格和行为特征,全面提升个人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摘要:一、引言1.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背景2.课程思政的意义和目标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案例一:《茶馆》的悲剧性解读1.1 老舍及《茶馆》简介1.2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1.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2.案例二:《边城》的纯真与善良2.1 沈从文及《边城》简介2.2 引导学生感受人性美和传统美德2.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3.案例三:《围城》的婚姻观探讨3.1 钱钟书及《围城》简介3.2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婚姻与家庭3.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能力三、课程思政教学方法1.结合时事热点,提高学生兴趣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3.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四、课程思政教学效果1.提高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识2.增强学生的思政素养和道德品质3.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正文:中职语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旨在通过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课程思政的实施,使得这门课程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道德引领和价值引导的作用。
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中,《茶馆》的悲剧性解读,使学生认识到了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通过对《边城》中纯真与善良的解读,沈从文的这部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了人性美和传统美德,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在《围城》的婚姻观探讨中,钱钟书的作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婚姻与家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能力。
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时事热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思政素养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试题(附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本卷共分为 2 大题 21 小题,作答时间为 120 分钟,总分 150 分,90 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1.教师告诉学生,古代文人墨客寄情山水,通过作品表现豁达的心境,建议学生搜集这类作品阅读。
下列不适合的是()。
A.柳宗元《小石潭记》B.苏轼《记承天寺夜游》C.欧阳修《醉翁亭记》D.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答案】A【解析】《小石潭记》描写的幽冷凄苦的景色反衬出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的生动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醉翁亭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场面,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答谢中书书》通过描写山川的自然之美、勃勃生机,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2.在古代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下列适合的是()。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C.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答案】B【解析】A 项,出自陆游的《卜算子·咏梅》;B 项,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C 项,出自贺铸的《芳心苦·杨柳回塘》;D 项,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二首》。
A、D 两项均为含有梅花意象的诗句,C 项为含有荷花意象的诗句,B项为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后,准备向学生推荐一部科幻小说,下面作品适合的是()。
A.刘慈欣《三体》B.叶圣陶《稻草人》C.大仲马《三个火枪手》D.丹尼尔·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答案】A【解析】A 项,《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长篇系列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B 项,叶圣陶的《稻草人》为童话集;C 项,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为浪漫主义小说,非科幻小说;D 项,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是长篇历险小说。
【高中语文】《茶馆(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副本

卷轴画展茶馆众生相,冲突中观时代大变迁——《茶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剧本情节,体会“大茶馆,小社会”的独特巧妙构思;2.了解“卷轴式”的结构特点;3.鉴赏本剧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意蕴丰富的潜台词。
教学重点:品味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分析矛盾冲突,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教学过程:一、自主预学(一)【导入设计一】我们这堂课讲话剧《茶馆》。
请看过话剧的同学请举手,去过茶馆的同学也举下手。
话剧是舞台艺术,更是现场的艺术,只有坐在剧场之中,才能真正体会话剧感人魅力,而茶馆也一样,只有置身其中,煕煕攘攘的茶客,三教九流的言谈举止,你才能体会老舍先生所说的“小茶馆,大社会”。
【导入设计二】老舍茶馆是中外游客到访北京的一个重要景点,自1988年开业至今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
而这个茶馆闻名遐迩的原因,也就是因为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和他的不朽之作——《茶馆》。
(二)任务驱动1.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
他的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天赐传》《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月牙儿》,话剧《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幽默风格、浓郁的民族色彩、雅俗共赏的内容、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2.写作背景在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首都话剧舞台上,老舍是一位十分活跃的戏剧家,他从解放初期创作的《方珍珠》《龙须沟》,到大跃进时期创作的《女店员》《全家福》等,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北京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写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茶馆》教学案例解析

《茶馆》教学案例解析作者:王丽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21年第11期[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了“审美发现与鉴赏”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让学生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文章对《茶馆》这一课的教学进行了研究,有效探寻了打造有趣、高效语文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茶馆》;审美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3-0081-0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脑、电视里的各种娱乐节目及网络游戏等占据了部分中职生大量的课余时间。
当前,一些高雅的艺术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部分学生的审美呈现出较明显的低俗化、庸俗化倾向。
这种情况会影响中职生的个人成长,不利于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及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了“审美发现与鉴赏”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让学生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对《茶馆》这一课的教学进行了研究,致力于探寻打造有趣、高效的语文课堂的策略。
一、教情分析《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至1957年间创作的作品,曹禺先生认为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此作品经编者整理,被编入了江苏省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舞台大社会”这一专题的“阅读与欣赏”中。
课文主要选取了第一幕,重点描述的是“大清帝国”寿终正寝前夜病入膏肓的社会场景,交代了在这样的社会中,有志者和爱国者以及一些本能地怀着生活期待的小市民,心间尚存一丝追求。
第一幕是相对精彩、艺术成就较高的一幕。
小学美术《老茶馆》教案

4.激发学生的文化理解与尊重,通过了解茶馆文化,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5.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形成具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了解老茶馆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认识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小学美术《老茶馆》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章《民间的故事》,以《老茶馆》为课题,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老茶馆的场景、人物和氛围,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传统茶馆文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茶馆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介绍;
2.观察和分析老茶馆的建筑风格、装饰特点;
3.创作以老茶馆为主题的绘画作品,重点表现人物形象和场景氛围;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并表现老茶馆文化”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老茶馆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学习了如何观察和表现老茶馆的建筑风格、装饰特点及人物形象。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老茶馆文化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中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a.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b.对于重点难点知识,可以通过更多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掌握。
《老舍茶馆》导学案

《老舍茶馆》导学案一、导读《老舍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它以茶馆为背景,展现了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各种现象和矛盾。
本导学案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老舍茶馆》这部作品的核心内容、主题以及创作背景,进一步加深对该剧的理解和欣赏。
二、剧情梗概《老舍茶馆》以茶馆为舞台,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和茶客们的交流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
茶馆迎来了各种各样的客人,他们中有腐败的官员、自私的商人、绝望的学生以及无奈的妓女等,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
剧中的茶馆成为了一个缩影,展现了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三、主题分析《老舍茶馆》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通过茶馆这一小空间中人物的对话和命运的交汇,观众得以窥见当时社会的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况。
戏剧以茶馆为象征,呈现了封建传统与动荡变革相互碰撞的景象,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剖析。
四、创作背景《老舍茶馆》于1957年完成,是老舍最为重要的一部戏剧作品之一。
作品灵感来源于作者对茶馆的亲身体验和对中国社会的观察。
茶馆作为一个集中了各种社会阶层的人物的场所,成为了作者展现社会百态和悲欢离合的舞台。
五、文学价值1. 人物形象鲜明,塑造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命运;2. 剧情曲折紧凑,通过茶馆中人物之间的互动展现了社会的种种问题与现实困境;3.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冲突的描绘尤为深刻,引发对社会价值观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六、阅读指导1. 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包括封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的冲突;2. 注意剧中茶馆的象征意义,理解剧作者通过茶馆展现社会百态的手法;3. 关注剧中人物的命运,思考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个人选择的可能性。
七、总结《老舍茶馆》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主义思想的优秀作品。
它通过茶馆这一小空间,展现了旧中国末期社会百态和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
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各种社会类型人物,呈现了他们在新旧交替的社会背景中的温情与绝望。
《欣赏剧目》教案:引导学生在观看戏剧时关注情节、人物与情感

《欣赏剧目》教案:引导学生在观看戏剧时关注情节、人物与情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戏剧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戏剧情节的推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4. 引导学生感受戏剧中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戏剧基本知识介绍:戏剧的起源、分类、结构等。
2. 戏剧情节分析:如何关注情节的推进,分析情节中的冲突与解决。
3. 人物形象解读:如何理解戏剧中的人物性格、动机、发展等。
4. 情感表达探讨:如何感受戏剧中的情感,分析情感对情节、人物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戏剧基本知识,讲解情节分析、人物解读、情感表达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选取经典剧目进行分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戏剧的魅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戏剧情节、人物、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4. 反馈与评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剧心得,互相评价,提高欣赏水平。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经典剧目片段或全剧,用于教学案例分析。
2. 制作教学PPT,展示戏剧基本知识、分析方法等。
3. 准备讨论话题和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戏剧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戏剧欣赏的基本方法。
2. 第3-4课时:分析戏剧情节,让学生学会关注情节推进与冲突解决。
3. 第5-6课时:解读戏剧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深入理解人物的能力。
4. 第7-8课时:探讨戏剧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情感共鸣。
5. 第9-10课时: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剧心得,互相评价。
6. 第11-12课时:总结与反馈,教师点评学生的戏剧欣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分享中的积极性,评估学生对戏剧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合作能力等。
4.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欣赏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在戏剧欣赏过程中的成长与变化。
茶馆课堂教学案例(一)

茶馆课堂教学案例(一)《茶馆》课堂教学案例(一)北京二中翁盛【教学实录】师:在上面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知晓了一些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茶馆》在课本中所节选的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讲解和分析。
与此同时,同学们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排演了《茶馆》节选部分的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观看这些同学的表演,然后围绕着剧本本身以及这次表演,进行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
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快快乐乐地看,认认真真地评,通过这次的演出和讨论,大家能对剧本有更直观,更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好,下面就开始观看同学的表演。
(学生演员进行19分钟的戏剧表演)师: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这些同学的表演。
上课的时候就已经按照你们课下对于人物的关注程度,自由的分成四个小组——主要人物组、三教九流组、封建爪牙组以及贫苦百姓组。
欣赏完了演出,如果你想要调整评价对象,现在可以微调。
大家调整完毕了,我们用掌声请上全体演员。
(逐个介绍演员)在前面我曾经说过,我们这节课要快快乐乐地看戏,认认真真地评戏。
快乐地看完戏之后,下面每个小组就开始结合自己的讨论对象,谈谈观看此次演出的感受,谈谈他们的优点及不足的地方。
你们可以针对存在疑惑或者希望细致了解的部分,和我们台上的演员进行交流。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进行讨论交流,我在投影片上给大家设定了交流中语言表述的要求,也提供了几个可供参考的评价角度,大家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可以参看一下,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讨论更加有针对性。
(全体观看投影片)好,大家一起看屏幕。
对于提问者,第一,我希望你们能针对文本提问。
第二,我希望你们能要点清晰、语言简洁。
回答者,演员,看一看屏幕的要求。
你们的要求基本和提问者是一样的,针对文本做答,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你怎么演的、为什么这么演,要对同学做一个较为详细的解释。
为了让大家能讨论得更加具体,帮助大家更好的进行讨论交流,我提供了三个上节课同学讨论出来的评论参考角度。
茶馆教学案例

《茶馆》教案一、导语岁月如歌,在逝去的日子里,总会有些难忘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中挥洒不去:李白的诗、韩愈的文、杜康的酒、齐白石的画、梅兰芳的京剧。
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醇。
老舍的《茶馆》就属于其中之一。
现在据《茶馆》发表演出的时间已经将近50年了。
但它仍然能带给我们极高的艺术享受。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茶馆》,去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二、解题1.作者简介老舍先生是杰出的人民艺术家。
他在文学领域的许多方面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小说好,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了选自《骆驼祥子》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他的戏剧更好,20 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剧坛,他的作品独树一帜。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茶馆》,再次走近老舍,领略老舍戏剧创作的特殊魅力。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他对于多种文艺体裁都进行过广泛的实践。
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不乏佳作,而尤以长篇小说最有影响,与茅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此外,还写过杂文、鼓词、新诗、旧剧、民歌……解放后,他考虑到“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
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
”(《老舍剧作选・序》)“剧本排演出来,就连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明白。
”(《我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感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深入群众,写了一批话剧作品,因而蜚声文坛。
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代表作:解放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建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
因《龙须沟》的创作195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文革” 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
2.《茶馆》简介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一一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了作者预想的写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可诅咒的时代,宣告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茶馆亭记优秀教案

茶馆亭记优秀教案
介绍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经典京剧作品《茶馆亭记》。
该教案包含了适合于中学生的各种教学活动和资源,旨在提高学生对京剧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
- 了解《茶馆亭记》的创作背景、剧情以及京剧的基本要素。
- 研究和熟悉京剧的唱、念、做、打等基本技巧。
- 培养学生对京剧表演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教学活动
1. 观看《茶馆亭记》的演出录像,让学生对剧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京剧的基本要素,包括对角色扮演的解释、唱腔的讲解等。
3. 向学生展示一些京剧表演的视频片段,让他们感受到京剧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表现形式。
4. 分组演练《茶馆亭记》中的经典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京剧表演的过程和技巧,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5.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可以让他们编写一个简短的剧本,或者设计自己的京剧角色形象。
6. 老师评选学生们的作品,并组织学术讲座或学生展示,以展示他们的成果和努力。
资源推荐
- 《茶馆亭记》原著剧本
- 《京剧表演艺术》教材
- 京剧表演录像片段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京剧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希望这份优秀教案能够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馆》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把握走马灯式的结构特点,学习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
3、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二、教学重点1、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三、课时安排第一课时精读课文,把握剧情。
第二课时分析主要人物,揣摩结构艺术。
第三课时朗读品味,欣赏语言艺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茶馆》第一幕,时间是“1988年初秋,康梁等的维新运动失败了”,离1911年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只有十几年了,常四爷的判断一点不错:“大清国要完!”这一幕末了,在“静场”中响起一个下棋的茶客的喊声:“将!你完啦!”真是一语双关。
这一幕再现了清朝末年的社会面面观。
可以在通读的基础上,先立一个提纲,然后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指导学生作些分析概括。
立提纲的过程,也是一个抓住本质,分析概括的过程。
例如马五爷是“吃洋饭”的,透过他的威风可以看出帝国主义的势力。
又如宋恩子、吴祥子是两个爪牙,可以归入清朝封建势力。
提纲可以整理如下: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社会渣滓民族资本主义市民农民按照这个提纲,分析剧情,就可以认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之下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认识那个时代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封建主义庞总管是封建主义势力的代表。
他“侍候着太后,红得不得了”,透过庞总管,可以看到清朝封建主义顽固派头子慈禧太后的狰狞面目,她挥起屠刀,血腥镇压维新运动。
谭嗣同问斩,还要搜查谭嗣同余党,搞得满城兵荒马乱,一片恐怖。
宋恩子之流的特务,充当朝廷耳目,常四爷是旗人,他爱大清国,仅仅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就被当作“谭嗣同一党”抓进监狱。
封建主义顽固派是极端落后、保守、反动的势力。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权辱国,积贫积弱。
顽固派不思进取,死守“祖宗的章程”,维护既得利益,他们不顾民族危亡,只顾自己作威作福。
庞总管这个70多岁的老太监,居然买一个15岁的黄花闺女作老婆,还要操办喜事,荒唐之至。
顽固派的得逞,其实是自掘坟墓。
封建顽固派镇压维新运动,倒行逆施,是有社会基础的。
听茶客甲乙丙丁的议论,就可以看出腐朽的寄生阶级他们是仇视戊戌变法的。
帝国主义《茶馆》并无一个洋人出场,但是我们分明感觉幕后是列强的势力。
马五爷是吃洋饭的,依仗洋人的势力,“连官面上都不惹他”。
二德子对常四爷如狼似虎,一见马五爷就软了,奉承都来不及。
这幕戏更多地表现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洋货大量倾销中国,白银不断外流。
崇洋媚外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刘麻子一人身上,就是洋鼻烟,洋表,洋缎大衫,洋布裤褂。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农村经济,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社会渣滓为数众多的城市居民没有正当职业,非不正当职业又不加取缔,不但有唐铁嘴这样的无赖,而且有刘麻子这样的地痞。
刘麻子乘人之危,昧着良心拉纤,把人家15岁的大姑娘卖给70多岁的老太监,把价钱压到10两银子,从中捞取190两银子。
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抽大烟,却又讨茶喝,死皮赖脸,落拓不堪。
更有一批地痞流氓与营中兵丁相勾结,动不动就打架斗殴,为了一只鸟,竟要大动干戈,社会秩序的混乱可想而知。
民族资本主义秦仲义乡下有地产,城里有买卖,他雄心勃勃地计划着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都卖了,开“顶大顶大的工厂”。
以为“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是有爱国心的,他代表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他梦想着用民族工业对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拯救国家命运。
他也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市民茶馆老板王利发正像他自己说的也是“苦命人”,为了维持经营,处处赔小心,“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连唐铁嘴那样讨人厌的下三烂,他也不愿得罪。
房东来了,更是嘴甜如蜜。
他的经营,非常艰难。
常四爷所遭遇的是政治压迫。
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淫威之下,没有丝毫言论自由。
还有那个做小买卖的老人,82岁了,“没人管”,所谓“幼有所长,老有所养”的社会理想荡然无存。
农民这一幕康六卖女是重头戏,无独有偶,又有乡妇要卖十来岁的小妞。
康六把女儿卖给老太监,自己也明白这是丧失了人性,但是无可奈何:“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么办呢?你不找个吃饭的地方,你饿死!我不弄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地打死!”东家逼债,举家断炊,在死亡线上挣扎,他的命运悲惨到连亲情、人性也顾不上的地步。
总而言之,这幕戏反映了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封建顽固派的猖獗,预示着清王朝的崩溃。
第二课时主要人物分析王利发这一幕,王利发还年轻,看他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话又怎么说,可以看出,他为生计,时时处处都很用心思,他八面玲珑,谨小慎微,他总是“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唯恐出什么岔子。
像唐铁嘴那样的角色,喝茶不给钱,衣着又脏,王利发打心眼里厌恶他,可是他很克制,说话很客气,称他“唐先生”,说是“你外边遛遛吧”,还不惜送他茶喝。
秦仲义喝令唐铁嘴“躲开我去!”王利发的撵法还是挺客气,说是“先生,你喝够了茶,该外边活动活动去”!把唐铁嘴轻轻推开,他不愿得罪任何人。
就是乡妇进茶馆,卖小妞,孩子喊,大人哭,秦仲义叫王利发“轰出去”,王利发不是“轰”,而是劝:“出去吧,这里坐不住!”王利发生怕茶客在茶馆里出岔子,他知道宋恩子、吴祥子是侦缉,当常四爷声称:“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王利发就示意“说话请留点神”。
几个有“铁杆庄稼”的茶客议论谭嗣同问斩,王利发就去劝阻:“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王利发年纪轻轻,已经学会明哲保身,他唯恐引火烧身。
宋恩子、吴祥子抓住“大清国要完”的话把要抓常四爷,松二爷从旁说情,说“王掌柜知道:我们都是地道老好人!”在这个节骨眼上,王利发也不出头,缄默无言。
王利发是挺会耍嘴皮的。
他跟房主秦仲义说话,或者是顺着说,讨好人家,或者是把求人家的话看成有家就有这份好心,真是巧于周旋。
常四爷常四爷是旗人,他爱大清国,怕它完了,他真是忧国忧民。
由刘麻子身上的洋货,忧虑“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由康六卖女儿,忧虑“乡下是怎么了?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由乡妇卖小妞,忧虑“大清国要完!”常四爷敢憎敢爱,敢作敢当,他有一股硬气,也有一副侠肠。
他敢于当面训斥二德子:“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他痛恨洋鬼子,痛恨洋人的走狗:“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他斥责伤天害理的纤手刘麻子:“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他对受苦受难、啼饥号寒的乡妇小妞是很同情的,叫李三要两个烂肉面,给她们吃。
刚正之士反倒被捕入狱,正表明政治的黑暗,历史的发展也证明常四爷是有眼光的,他看透了清王朝的腐朽,看透了大清国即将灭亡的结局。
结构分析老舍说:“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茶馆》一剧的创作是一个创新。
人物多,头绪多,随着人物的进进出出,有如万花筒一般,演出了一场又一场好戏,折射了一个时代的方方面面。
全剧没有一个中心人物,而是轮流突出,剧作家用这样的办法作社会生活面面观。
将众多人物比较一下,也有轻重之分,在舞台上的时间有长有短,人物身上的戏也有多有少。
分分类,大致可以分几个类型。
第一类,人物在舞台上时显时隐,例如王利发虽然一直在舞台上,需要他说话才说话。
这样的人物不少,如唐铁嘴、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李三、茶客甲乙丙丁,庞总管,有时有戏有时没戏。
第二类,人物出场后,剧情以他为中心展开,例如秦仲义。
第三类,人物上上下下,例如二德子、康六、黄胖子、乡妇、小妞。
第四类,人物出场时间很短,随之即去,例如马五爷,老人。
剧作家又设置了一个后院,让双方打手在这时会面,二德子,黄胖子则出出进进,增加了舞台层次感,增添了剧情的厚重感,增添了热闹气氛。
一个个场面的编排是颇具匠心的。
虽然没有一个中心事件,但是讲究剧情的波澜。
剧作家把常四爷,松二爷出场安排在前面,秦仲义的出场安排在中间,庞总管的出场安排在后面,这样编排,体现了剧作家的匠心。
大体上说,秦仲义出场之前,剧情的重点有两个。
一是用马五爷的威风,刘麻子的洋货,反映列强对中国的压迫;二是用康六卖女反映农村经济的破产。
秦仲义出场后的一个主要话题是开工厂,他的动机是救穷人,抵制外货,救国强国,可以看出是在前面剧情的铺垫上展开的。
庞太监出场后,剧情的重点放在封建势力方面,封建顽固派得势,气焰嚣张。
先是庞总管居高临下警告秦仲义,茶客们议论纷纷,借唐铁嘴之口,又传来街上兵荒马乱的消息,接着是宋恩子吴祥子抓捕常四爷,最后是表现封建社会的两极对立。
这一幕剧情如同有中心事件一样,有波澜,有高潮。
常四爷说大清国要完那句话是秦仲义在场时说的,宋恩子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却没有马上采取行动,剧作家将他们的行动安排在庞太监出场之后,就是要在最后一部分集中表现顽固派张牙舞爪。
第三课时语言欣赏《茶馆》的人物语言充分显示老舍这位语言大师的造诣。
老舍说:“没有生活,即没有活的语言。
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
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
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里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
”《茶馆》人物的台词高度个性化。
第一幕写的时间是清代末年,人物语言有时代色彩。
《茶馆》中人物是北京人,人物语言有北京话的特点。
《茶馆》中人物众多,每个人台词不多而个性各异,人物语言有精练之至而异彩纷呈的特点。
《茶馆》中人物有不少邪恶之徒,无耻之徒,人物台词常有讽刺意味。
比较是鉴赏的一种方法。
如果比较同一场合两个人的台词,比较同一人物在不同人物面前的台词,可以鲜明地领略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
例如常四爷与松二爷个性不同,面对二德子寻衅,他俩的台词是这样的: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松二爷(打量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一个硬,一个软,相比之下,个性鲜明。
又如,听过纤手刘麻子与康六对话,松二爷说的是“这号生意又不小吧?”常四爷说的是“乡下是怎么了?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两个人的心思完全不同,常四爷忧国忧民之心又一次表现出来了。
后来乡妇进茶馆卖小妞,常四爷嘴里说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完全符合常四爷的思想性格。
再比较同一人物在不同人物面前的台词。
二德子动手揪打常四爷,一副凶狠嘴脸:“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一听马五爷声音,马上夹起尾巴:“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由于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即使隐去人物,单看台词,我们也可以判断是谁的台词。
例如①轰出去!②是!出去吧,这里坐不住!③哪位行行好?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④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常四爷不会说“轰出去”,秦仲义不会说“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足见语言的个性化是多么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