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固氮

合集下载

桉树与联合固氮菌相互作用的研究

桉树与联合固氮菌相互作用的研究
中 图 分 类 号 :¥ 1 .3 7 8 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05 .64 (0 2 40 1-5 2 325 2 0 )0 -0 40
D n E 姒 C n ON OF A ; _ r r, Nn o GEN- 1 A 【 I C】 = A 、E F ON AC I A 砌 B 1 RI
维普资讯
微 生 物 学 通 报
20 0 2年 2 ( ) 9 4

桉 树 与 联 合 固氮 菌 相 互 作 用 的 研 究
康 丽华
( 国林业科 学 研究 院热 带林业 研究 所 中 广州 502) 150
摘要 :联 合 固氮 菌 一 娩 克 氏 菌 ( l s U xt a N 1JMC 3 催 Ke i a 9y c G 3p 7 A) 接 种 木 本 植 物 桃 金 娘 科 be o ( ytca )桉树 属 ( uayt )的 苗木 ,研 究 它们 之 间相 互作 用 关 系 。扫描 电镜 观 察 结果 M r ee a E cl u ps 表 明 :联合 固氮菌 不但 可 以在 桉树 根 表定 殖 ,而 且 还可 进 入 根 内定 殖 ,并 在 接种 桉 树 的根 际 、根 表 和根 内均 分离 到 该菌 。接 种联 合 固氮菌 能 刺激 桉 树 根 系 的 分泌 作 用 ,并 对 根 系 分 泌 物 的氨 基酸 、糖 及激 素 的 含量 有所 影 响 。联合 固氮菌 对桉 树 生长 有 明显 的促 进作 用 。 关键 词 :桉 树 ,联 合 固氮菌 ,相 互 作用
生 物 固氮 在 农 、林 业 生 产 中起 着 重 要 作 用 ,据 报 道 ,全 球 每 年 生 物 固 氮 的 总 量 大 约 为 1 吨 ,是 工 业 氮 肥 的 3倍 多 … 。作 为 生 物 固 氮 的 一 个 重 要 方 面 — — 联 合 固 氮 作 用 亿 日益 引 起 重 视 。 近 2 0年 来 ,水 稻 、甘 蔗 、牧 草 等 禾 本 科 作 物 的 联 合 固氮 作 用 研 究 已 有 大量 报 道 ,在 根 表 糖 基 分 布 、植 物 凝 集 素 、细 菌 胞 外 多 糖 及 有 关 基 因 的 克 隆 、 鉴 定 与 调 控 机 制 等 方 面 的 研 究 取 得 较 大 进 展 ,并 逐 步 成 为 研 究 的 前 沿 。但 迄 今 为 止 对 于 联 合 固 氮 体 系 的作 用 机 理 还 有 许 多 问 题 尚未 阐 明 ,为 了使 联 合 固 氮 作 用 获 得 更 高 的 效 益 , 对 植 物 和 细 菌 的 相 互 作 用 进 行 深 人 研 究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近 年 来 ,联 合 固 氮 菌 与 水 稻 、 牧 草 等 禾 本 科 植 物 的 相 互 作 用 研 究 较 多 ,然 而 与 木 本 植 物 相 互 作 用 的研 究 几 乎 没 有 。 桉 树 ( ua pu) 是 木 本 植 物 桃 金 娘 科 ( r ca) 树 种 ,是 世 界 上 3大 速 生 树 种 E cl ts y Myt ee a 之 一 ,也 是 我 国华 南 地 区 的 主要 造 林 树 种 之 一 。 目前 ,我 国桉 树 人 工 林 面 积 已超 过 10 0

剑麻根际联合固氮菌的分离及固氮活性测定

剑麻根际联合固氮菌的分离及固氮活性测定

农 部 带 物 物 术 葬 篓 篓 海 海 70 裹 薰 雾 翥 粟 点 囊 蠢 南 口51 业 热 作 生技 重 放 验 翌 囊 嚣 差蓑 开 实 室 11
2 中国热 带农 业科 学院环 境 与植物 保 护研 究所 ,海 南儋 州 5 1 3 777 3 海 南 大学农 学 院 .海 南儋 州 5 1 3 7 77
热 带作 物 学 报 2 1 ,3 ( ) 0 7 1 0 0 1 2 6 :19 — 1 1
C iee J un lo r pc lCrp hn s o r a f o ia o s T
剑 麻 根 际联 合 固氮 菌 离及 固氮 活 性 测 定 的分
陈河 龙 - ,李 庆 洋 -, 易克 贤 一 高建 明 - 一 . , , 郑金龙 ・ .刘 巧 莲 , 张世 清 件
lIsi t o r id i ce c n o c nlg,C As e aoao r ia Co itcn l y ntue f To c Bo ine a dBie hooy AT :K y Lb r r o To cl rp Boeh oo , t p s t ty f p g Miir f A r utr nsy o gi l e, Ha o,Hcnn 5 10 t c u iu k d a 7 1 1 2 Isi t o vrn e ta dPa tPoet n AT ,D zo,Hann 5 13 ntue f Eni m n n ln rt i ,C t o co AS a hu n ia 7 7 7
摘 要 通 过 选 用 N M、C M 、A h Y及 改 良 的 D b rie 培 养 基 ,利 用 气 相 色 谱 仪 ( C 对 海 南 省 吕 江 县 、广 西 F C sb o ee r n G )

共生固氮和联合固氮的名词解释

共生固氮和联合固氮的名词解释

共生固氮和联合固氮的名词解释
共生固氮:微生物与植物紧密生活在一起,由固氮微生物进行固氮,微生物在与植物共生状态下直接将大气中分子态氮转化成化合态氮。

联合固氮:自然界只有某些微生物能直接将大气中的氮通过固氮酶还原成NH4+,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蓝绿藻、放线菌等。

在固氮的细菌中有一类属于自由生活的类群,它们定殖于植物根表(有的能侵入根表皮和外皮层的细胞间隙)和近根土壤中,靠根系分泌物生存,繁延,与植物根系有密切的关系。

但宿主植物并不形成特异分化的结构。

植物与细菌之间的这种共生关系称联合共生固氮。

这类固氮菌称联合固氮菌。

4-1微生物的固氮作用

4-1微生物的固氮作用
微生物的固氮作用
氮是组成生物细胞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之一。氮气 (N2)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但由于N≡ N三键非常稳 (N2)约占空气总体积的78%,但由于N≡ N三键非常稳 定,故N2不能被高等生物和大多数微生物利用,只有 定,故N2不能被高等生物和大多数微生物利用,只有 少数原核微生物能直接 利用N2作氮源,将其还原成氨, 利用N2作氮源,将其还原成氨, 供植物和其他微生物利用。 固氮微生物利用固氮酶的催化 作用将分子态氮转 化为氨的过程称为生物固氮。生物固氮是地球上仅次 化为氨的过程称为生物固氮。生物固氮是地球上仅次 于光合作用的第二大生物化学反应。生物每年在温和 条件下的固氮量约为高温高压(300℃ 300个大气压) 条件下的固氮量约为高温高压(300℃×300个大气压) 条件下工业固氮量的2倍多,约为1 条件下工业固氮量的2倍多,约为1亿吨,故生物固氮 对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和生物的生息繁衍具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
固氮反应的必要条件: 固氮反应的必要条件: 大量ATP 还原力NAD(P)H2 固氮酶 N2 Mg2+ 严格的厌氧微环境 固定1mol N2需要消耗10~15molATP 。这些ATP由 呼吸、发酵或光合磷酸化过程提供。从不同生理类型的固 氮微生物细胞中抽提到的固氮酶具有相同结构,它们均含 Ⅰ、Ⅱ两种组分。组分Ⅰ为钼铁蛋白(MF)或钼铁氧还蛋白 (MoFd),是真正的“固氮酶”;组分Ⅱ为铁蛋白(F),是 固氮酶还原酶。
共生固氮菌 根瘤豆科植物: 根瘤菌属(Rhizobium) 非豆科植物: 弗兰克氏菌属放线菌(Frankia) 白蚁等动物肠道: 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植物地衣: 念珠蓝菌属(Nostoc) 鱼腥蓝菌属(Anabaena) (单歧蓝菌属) 等(Tolypothrix) 满江红: 满江红鱼腥蓝菌(Anabaena azollae) 苏铁珊瑚根: Nostoc,A nabaena 肯乃拉草: Nostoc

高寒地区燕麦根际联合固氮菌研究Ⅱ固氮菌的溶磷性和分泌植物生长素特性测定

高寒地区燕麦根际联合固氮菌研究Ⅱ固氮菌的溶磷性和分泌植物生长素特性测定

高寒地区燕麦根际联合固氮菌研究I 固氮菌的溶磷性和分泌植物生长素特性测定姚拓(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摘要 对分离自高寒地区燕麦根际的8株联合固氮菌株溶磷性和分泌植物生长素特性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菌株Azoto}acter sp .ChO 4~Azoto}acter sp .ChO 5和Azospzrzllus lzpoferum ChO 6具有溶磷能力 但溶磷强度差异较大(83.8~103.5pg /mL ) Azospzrzllus lzpoferum ChO 6溶磷能力较Azoto}acter sp .ChO 5和Azoto}acter sp .ChO 4强 8株菌株均具有分泌植物生长素特性 但能力差异较大(Z.16~17.31pg /mL ) 只有Pseucomonas sp .ChO 3和Azospzrzllus lzpoferum ChO 6分泌IAA 的浓度较高(大于10pg /mL ) 研究认为 菌株Pseucomonas sp .ChO 3~Azoto}acter sp .ChO 4~Azoto}acter sp .ChO 5~Azospzrzllus lzpoferum ChO 6和Azospzrzllus }raszlense ChO 8等在燕麦菌肥研制方面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关键词 高寒地区 燕麦根际 联合固氮菌 溶磷性 植物生长素中图分类号 S 51Z.6 945.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5759(Z 004)03 0085 06土壤中磷素缺乏是限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就我国而言 74%的耕地土壤缺磷 且土壤中95%以上的磷素为无效态 施入磷肥当季利用效率为5%~Z 5% 大部分磷素与土壤中的Ca Z +~Fe Z +~Fe 3+和Al 3+等结合形成闭蓄态难溶性磷酸盐[1] 据统计 从1949到199Z 年间 我国累计施入农田的磷肥为7880.9>107kg (P Z O 5) 其中大约有6000>107kg (P Z O 5)积累在土壤中不能被植物利用[Z ] 因此 提高土壤中磷素利用效率具有战略性意义近些年研究表明 存在于禾本科植物根际的联合固氮菌 特别是假单胞杆菌属(Pseucomonas )和芽孢杆菌属(Baczllus )具有分泌有机酸(如甲酸~醋酸~丙酸~乙醇酸~延胡索酸~乳酸和丁二酸等)能力 这些酸可使土壤中不溶性磷素转变为可溶性磷素 同时一些羟酸可与钙~铁等形成螯合物 使磷有效的溶解和被植物吸收[3 4] 此外 一些联合固氮菌(如Azospzrzllus 和Zoogloea 等)还可分泌植物激素(如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以促进植物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并对植物体其他生命活动进行调控[5~8] 本研究旨在对分离自高寒地区燕麦根际的联合固氮菌株的溶磷性和分泌植物生长素(IAA )特性进行测定 为后续新型禾本科植物专用生物菌肥研制提供理论依据和菌种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株分离自高寒地区燕麦(Auena satzua )根际(土壤样品取自甘肃农业大学天祝高山草地试验站 土壤为高山黑钙土 采样深度0~Z 0cm )[9]的联合固氮菌株Pseucomonas sp .ChO Z ~Pseucomonas sp .ChO 3~Azoto}acter sp .ChO 4~Azoto}acter sp .ChO 5~Azospzrzllus lzpoferum ChO 6~Azoto}acter sp .ChO 7~Azospzrzllus }raszlense ChO 8和Pseucomonas sp .ChO 9 其固氮酶活性及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见文献[9]1.2溶磷性测试1.2.1培养基选用PikoVaskaia s 培养基(1000mL ) Ca 3(PO 4)Z 3.0~5.0g 蔗糖10.0g (N~4)Z SO 40.5g NaCl 0.Z g MgSO 4 7~Z O 0.1g KCl 0.Z g 酵母粉0.5g MnSO 41mL (0.004g /L ) FeSO 4(Fe EDTA )0.1mL (0.00Z g /L ) 琼脂15g p~值7.0 0.Z [3]133Vol.13 No.3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85-906/Z 004收稿日期 Z 003 05 131.2.2溶磷性定性判断将供试菌株点接种于盛有Pikovaskaia s培养基的培养皿中每皿4个重复每一菌株4皿置于28 下培养10d O观察接种菌株周围有无透明圈形成及其直径大小以判断该菌株有无溶磷性[3 10]O 1.2.3溶磷强度测定制备上述1.2.2中形成透明圈菌株的悬浮液(1>108个/mL)O取1mL菌株悬浮液接种于50mL液体培养基中(每一菌株5个重复)置于轨道摇床上(28 160r/min)培养10d之后在4 下离心(10000r/min)15min取上清液用钼酸铵比色法测定有效磷(P)的含量[11]O对照除不接种菌株外与处理相同O1.3分泌植物生长素(IAA)性能测定1.3.1培养基选用CCM(com1ined car1on medium)液体培养基(1000mL):甘露醇5.0g蔗糖5.0g乳酸0.5mL MgSO4-7~2O0.2g K~2PO40.2g K2~PO40.8g CaC12-2~2O0.06g NaC10.1g NaMoO4-2~2O2.5mg酵母粉0.1g Na-Fe-EDTA4mL(1.64%)N~4NO31g色氨酸0.1g p~值7.0[3]O1.3.2IAA提取及含量测定将1mL供试菌株的悬浮液(1>108个/mL)接种于盛有50mL CCM液体培养基的三角瓶中(每一菌株5个重复)置于摇床上(28 )培养12d O菌株培养液经低温离心后取其上清液置于冰冻干燥仪中浓缩并用1mo1/L~C1调p~值至2.8O用乙酸乙酯提取IAA(V菌株培养液=V乙酸乙酯=1=3)O提取液在低温下蒸发至干燥再用1.5mL100%乙醇溶解后盛在2mL离心管中O对照除不接种菌株外与处理相同O同时配制50pg/mL的IAA标准液O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PLC)按文献[3]和[8]的方法和步骤测定IAA含量O2结果与分析2.1固氮菌株的溶磷性测定发现在供试的8株联合固氮菌株中只有Azotobacter sp.ChO4~Azotobacter sp.ChO5和Azosplrlll/sllpofer/m ChO6可在Pikovaskaia s平板培养基上形成透明圈说明这些菌株可分泌一些酸性物质并向周围的培养基中扩散使菌落周围的磷酸盐[Ca3(PO4)2]溶解即这些菌株具有溶磷性[10]O进一步测定溶磷圈直径和溶磷强度(表1)发现3株菌株的D/c值(1.3*2.0)及溶磷强度(83.8*103.5pg/mL)有差异表现为Azosplrlll/s llpofer/m ChO6>Azotobacter sp.ChO4>Azotobacter sp.ChO5 即Azosplrlll/s llpofer/m ChO6溶磷能力较Azotobacter sp.ChO5和Azotobacter sp.ChO4强O3株菌株的溶磷强度与对照相比均差异极显著(P<0.01)且Azosplrlll/s llpofer/m ChO6与Azotobacter sp.ChO5和Azotobacter sp.ChO4的差异亦极显著(P<0.01)O 表1溶磷菌株在PikoVaskaia s平板培养基上形成透明圈直径大小及其溶磷强度Ta ble1Z o ne-si ze a nd P d isso lut io n pr o duced by ph os ph o b a cter ia o n PikoVaskaia s med i um菌株S t rains菌落直径cCo1on y diame t er(mm)(菌落+透明圈)直径DCo1on y+Z one diame t er(mm)D/c溶磷量P disso1u t ion(pg/mL)Azosplrlll/s llpofer/m ChO6 2.1 4.3 2.0aA103.5aAAzotobacter sp.ChO4 1.6 2.2 1.41B86.61BAzotobacter sp.ChO5 2.8 3.5 1.31B83.81B对照CK---0cC注:各处理间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大写字母表示显著水平为0.01 小写字母表示显著水平为0.05ONo t e:The same or di eren t1e tt ers mean no signi ican t or signi ican t di erence1e tw een t he t rea t men t s respec t ive1y;sma111e tt ers(P<0.05) capi t a11e tt ers(P<0.01).2.2固氮菌株分泌植物生长素(IAA)特性菌株分泌植物生长素测定结果(图1 表2)表明:供试的8株联合固氮菌株均具有分泌植物生长素的特性但分泌IAA的能力差异较大O菌株分泌IAA的浓度在2.16*17.31pg/mL之间其中Pse/como7as sp.ChO3分泌IAA的浓度最高为17.31pg/mL;其次是Azosplrlll/s llpofer/m ChO6和Azosplrlll/s braslle7se ChO8 分别为68ACTA P ATAC LT AE SINICA(V o1.13 No.3)6/2004Azotobacter sp .Cho 4~Azotobacter sp .Cho 5~Azospzrz us zpoferum Cho 6和Azospzrz us brasz ense Cho 8等是优良的图1HPLC 测定联合固氮菌株(部分)分泌IAA 特性Fig .1IAA in exudates of associative nitrogen f ixing bacteria strains isolated f rom Avena sativa (detected by HPLC )表2燕麦根际联合固氮菌株分泌IAA 的浓度Table 2Concentration of IAA in exudates of the associative nitrogen -f ixing bacteria strains isolated f rom Avena s =====ativa菌株Strains IAA (pg /mL )菌株Strains IAA (pg /mL ===)Pseucomonas sp .Cho 2 2.16Azospzrz us zpoferum Cho ===610.56Pseucomonas sp .Cho 317.31Azotobacter sp .Cho ===7 4.42Azotobacter sp .Cho 4 3.48Azospzrz us brasz ense Cho ===8 6.14Azotobacter sp .Cho 5 4.76Pseucomonas sp .Cho 9 5.10表3燕麦根际联合固氮菌株固氮酶活性Table 3Nitrogenase activity of associative nitrogen -f ixing bacteria strains isolated f rom Avena s =======ativa 菌株Strains固氮酶活性Nitr O g e nas e a c ti v it y (C 2~4nm Ol /mL -h )菌株Strains 固氮酶活性Nitr O g e nas e a c ti v it y (C 2~4nm Ol /mL -h ===)Pseucomonas sp .Cho 2225.6Azospzrz us zpoferum Cho ===6497.7Pseucomonas sp .Cho 31147.9Azotobacter sp .Cho ===7493.4Azotobacter sp .Cho 4351.5Azospzrz us brasz ense ChCho ===8491.9Azotobacter sp .Cho 5986.3Pseucomonas sp .Cho 9112.578第13卷第3期草业学报2004年植物根际溶磷菌的研究报道较多,Elliott等[12]曾报道春小麦根际溶磷菌主要为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杆菌属,SuHdarad等[13]发现小麦根际溶磷菌主要为芽孢杆菌属和埃希氏菌属(Eschelzchza),尹瑞龄研究表明我国旱地主要土壤溶磷菌种群为芽孢杆菌属~产碱菌属(A ca zgens)~假单胞杆菌属和Azoto}actel等并测定了从土壤中分离出的265株细菌溶解摩洛哥磷矿粉能力平均为2~30mg/g[14],林启美等[10]通过分析农田~林地~草地和菜地土壤有机磷细菌和无机磷细菌的数量及种群结构发现:有机磷细菌主要是芽孢杆菌属其次是假单胞孢杆菌属;而无机磷细菌主要是假单胞杆菌属;并测得假单胞杆菌属溶解无机磷的量最高为109.1pg/mL,范丙全等[15]测得溶磷草酸霉菌(Penzcz z/m o a zc/m)溶解无机磷的量为194.2pg/mL,本研究从燕麦根际分离获得的8株固氮菌中有3株具有溶磷性这3株菌株分别属于假单胞杆菌属和Azoto}actel其溶磷强度在83.8~103.5pg/mL之间相对略低;未分离到芽孢杆菌属和埃希氏菌属等这可能与选用的培养基种类和所用的植物根际材料等因素有关,因为有研究认为溶磷菌的种类和数量及溶磷量受土壤物理结构~有机质含量~土壤类型~土壤肥力~耕作方式和措施等因素的影响[16 17],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转皿次数的增加菌株透明圈直径在减小,这一现象与Sperber[18]~Kucey[19]和林启美等[10]发现在菌株的纯化过程中有近50%的溶磷菌失去了溶磷能力相似,不同形态的磷酸盐其结构和成分差异很大导致微生物对其溶解能力也有差异,BaHik等发现几株细菌和真菌对不同磷酸盐溶解能力为Ca3(PO4)2>AlPO4>FePO4,欧文氏菌4TCRi22完全不能溶解FePO4和AlPO4但可强烈溶解Ca10(PO4)6F2(氟磷灰石)[20],我国北方石灰性土壤主要是钙镁磷酸盐包括磷酸二钙~磷酸八钙~磷酸十钙(羟基磷灰石~氟磷灰石)等,本研究只研究了菌株对Ca3(PO4)2的溶解能力为了对菌株溶磷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应对其他钙源如磷酸八钙和磷酸十钙等进一步测定,从燕麦根际分离获得的联合固氮菌株Azospzlz /s~Azoto}actel和Pse/domona属均具有分泌植物生长素的能力菌株分泌IAA的浓度在2.16~17.31pg/mL之间这与目前报道具有分泌植物生长素能力的细菌主要有Azospzlz /s~Azoto}actel~Blad}lhzzo}z/m~Aceto}actel~F a o}actelz/m~A ca zgenes~Entelo}actel~Pse/domonas~ Xanthomonas~Azoalc/s和Zoog oea等属的结果相似[8],如RaSul等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分离自水稻(O }za satz a)~Kallar草(Leptoch os f/sca)和小麦根际的13株菌株(分别属于Azospzlz /s~Entelo}actel~Pse/domonas~ Azoalc/s~Zoog oea和F a o}actelz/m)发现除3株属于Entelo}actel属的菌株外其余10株均产生IAA其大小在1~22pg/mL[8],由于工业化肥的局限性(成本高~非再生能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日益明显因此高效节能~环保型生物肥料的研制与使用日趋迫切,纵观世界生物肥料研究与应用现状发达国家(如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研究~生产和使用生物肥料的大国[21],但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巴西和埃及等)对生物肥料的研究也十分重视并取得了很大成果,目前我国化肥年产量为1.2X108t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使用量均居世界第一而微生物肥料年生产量仅为1.0X105t[21]且品种单一,因此我国生物菌肥的发展必须加快,本研究从高寒地区燕麦根际分离获得了具有固氮~溶磷和分泌植物生长素特性的菌株这些菌株是宝贵的微生物资源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以微生物肥料~微生物农药~微生物食品和微生物饲料等为核心的微生物农业即白色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22],在土草畜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作用至关重要[23]因此进行草地(特别是高寒地区)土壤微生物尤其是有益微生物(如固氮菌和溶磷菌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大力加强,此外虽然目前国外已从禾本科植物根际分离出高效~多功能菌株但不同生境~不同植物根系生存着不同的微生物类群因此只能借鉴其成功经验从我国特定气候~生境~植物根际分离有益微生物菌株研制适合我国气候~生境的专用生物菌肥开发属于自己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同时丰富和完善此方面的理论,致谢:本研究主要是在巴基斯坦国家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研究所(NIBGE)完成实验中得到~a f ee Z Fau Z ia博士~G h ulam RaSool博士~Sumaria Y aSmiH~Tari g S h a h实验师等的大力支持特致谢忱,参考文献:[l]赵小蓉林启美.微生物解磷的研究进展[J].土壤肥料2001 (3):7-11.[2]杨珏阮小红.土壤磷素循环及其对土壤磷流失的影响[J].土壤与环境2001 10(3):256-258.88ACTA PRATAC U LT U RAE SINICA(V ol.13 No.3)6/2004culture media [J ].Biologia ,1998,44:11O-122.[5]Hussain S ,Mirza M S ,Malik K A .Production of phytohormones by the nitrogen fixation bacteria isloated from sugarcane [J ].Biohorizons ,1999,2:61-76.[6]Crouch I J ,Smith M T ,Van S J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uxins in commercial seaweed concentrates [J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1992,139: 9O- 94.[7]Malik K A ,Rasul G ,Hassan U ,et al .Role of N 2fixation and growth hormone producing bacteria in improving growth ofwheat and rice [A ].In :Hegazi N A ,Fayez M ,Monib M .Proceedings of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itrogen Fixation with Non -legumes [C ].Egypt :Ismailia ,1994.4O9-422.[8]Rasul G ,Mirz M S ,Latif F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plant growth hormones produced by bacterial isolates from rice ,wheatand kallar grass [A ].In :Malik K A ,Mirz M S ,Ladha J K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itrogenFixation with Non -legumes [C ].The Netherlands :Kluwer Publishers ,1998.2-37.[9]姚拓,张德罡,胡自治.高寒地区燕麦根际联合固氮菌研究I 固氮菌分离及鉴定[J ].草业学报,2OO4,13<2 :1O6-111.[10]林启美,赵小蓉,孙焱鑫,等.四种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解磷细菌数量及种群分布[J ].土壤与环境,2OOO,9<1 :34-37.[11]许光辉,郑洪元.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12]Elliott J M ,Mathre D E ,Sands D C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hizosphere -competent bacteria of wheat [J ].Applied Environment Microbiology ,1987,3:2793-2799.[13]Sundarad W V ,Rao B ,Sinha M K .Phosphate dissolving microorganism in the rhizosphere and soil [J ].India Journal Agriculture Science ,1963,33<4 :272-278.[14]尹瑞龄.我国旱地土壤的溶磷微生物[J ].土壤,1988,2O< :243-246.[15]范丙全,金继运,葛诚.溶解草酸青霉菌筛选及其溶磷效果的初步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OO2,3 < : 2 - 3O.[16]Kobus J .The distribution of microorganisms mobilizing phosphorus in different soil [J ].Acta Microbiologia Plolonica ,1962,11:2 -264.[17]秦芳玲,王敬国,李晓林,等.VA 菌根真菌和解磷细菌对红三叶草生长和氮磷营养的影响[J ].草业学报,2OOO,9<1 :9-14.[18]Sperber J I .The Incidence of apatite solubilising organisms in the rhizosphere and soil [J ].Australian Journal ofAgricultural Research ,198,9:778-787.[19]Kucey R M .Phosphate -solubilizing bacteria and fungi in various cultivated and virgin Alberta soils [J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1983,63:671-678.[20]Molla M .Microbial mineralization of organic phosphate in soil [J ].Plant and Soil ,1991,78:393-399.[21]徐丽华,姜成林.微生物资源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2]章家恩,刘文高.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 ].土壤与环境,2OO1,1O<2 :1 4-1 7.[23]祝廷成,李志坚,张为政,等.东北平原引草入田~粮草轮作的初步研究[J ].草业学报,2OO3,12<3 :34-43.98第13卷第3期草业学报2OO4年09ACTA P R ATACULTU R A E S INICA(V ol.13,No.3)6/Z004Associative nitrogen-f ixing bacteria in the rhizosphere of Avena sativa in an alpine region IPhosphate-solubilizing power and auxin productionYA0Tuo(Pratacultural College,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Abstract,The phosphate solubilizing poWer and auxin(IAA)production of eight associative nitrogen-fixing bacteria(ANB)isolated from the oat rhizosphere in Tianzhu,Gansu province,northWest China,an alpine region,Were determined.Three strains shoWed phosphate-solubilizing poWer,namely,Azotobacte sp.Ch04, Azotobacte sp.Ch05and Azo o e m Ch06,but the difference in ability Was large(83.8-103.5 p g/mL).The phosphate-solubilizing poWer of Azo o e m Ch06Was greater than the other tWo strains.All the strains shoWed ability to produce auxin(IAA)although the difference in ability Was large(IAA concentration Was Z.16-17.31p g/mL).0nly tWo strains,P e c o m o n a sp.Ch03and Azo o e m Ch06,excreted high IAA concentrations(greater than10p g/mL).F rom the vieW of phosphate-solubilizing poWer and IAA production,it is considered that strains including P e c o m o n a sp.Ch03,Azotobacte sp. Ch04,Azotobacte sp.Ch05,Azo o e m Ch06and Azo b a e n e Ch08have relatively larger potential as inoculants in oat biofertilizer.K e y words,alpine region;A z e n a at z a rhizosphere;associative nitrogen-fixing bacteria;phosphate-solubilizing poWer;auxin(IAA)production。

非豆科植物固氮系统研究进展

非豆科植物固氮系统研究进展

非豆科植物固氮系统研究进展摘要生物固氮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氮肥生产工厂,其中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共生结瘤固氮已为人们所熟知。

非豆科植物与与之共生的微生物组成的两大类固氮系统,一是共生结瘤固氮系统,分别由非豆科木本双子叶植物与弗氏放线菌、非豆科双子叶植物与根瘤菌、裸子植物与细菌组成;二是联合固氮系统,分别由单子叶植物与联合固氮菌、非豆科木本双子叶植物与联合固氮菌组成,它们都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供氮者。

关键词非豆科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裸子植物;共生固氮;联合固氮生物固氮在氮气的同化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固氮有3种方式,其中关于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早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关于其研究进展也有较多的报道。

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相比,对非豆科植物的固氮研究却少得多。

笔者着重阐述非豆科植物与与之共生的微生物组成的共生固氮系统和联合固氮系统,它们在自然界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1共生结瘤固氮系统1.1非豆科双子叶树木与弗氏放线菌共生结瘤固氮系统关于非豆科植物的结瘤固氮研究,现在研究最多的还是非豆科树木-弗氏放线菌共生固氮系统。

1978年Callaham等人首先从香蕨木根瘤中分离到内生的弗氏菌,并纯培养成功[1],从而促进了非豆科树木结瘤固氮研究领域的发展。

1988年以后开始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研究。

共生固氮放线菌有其特定的寄主范围。

迄今为止发现至少有8个科24个属和223种木本植物可以与固氮放线菌共生,国内已报道5个科、6个属、46种植物[2]。

弗兰克氏菌比根瘤菌更易生长,而且固氮酶活性高,固氮持续时间长,可与木本双子叶植物共生固氮,因此把这类植物称为放线菌结瘤植物。

放线菌结瘤固氮植物分布广,适应性强,在各种生态条件下都能生长。

主要分布在南温带和北温带地区,有些植物也延伸到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从江河、沼泽地区的潮湿生境,到沙丘、沙漠的干旱环境均有分布,从沿海地区到高海拔地区都有存在。

【微生物生物学】考点总结—名词解释

【微生物生物学】考点总结—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营养物:能够满足微生物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物质营养:微生物获得和利用营养物质以满足生长和繁殖需要的过程野生型(原养型):不需要生长因子而能在基础培养基上生长的菌株营养缺陷型:由于自发或诱发突变等原因从野生型菌株产生的需要提供特定生长素物质才能生长的菌株抗药性突变型:由于基因突变使菌株对某种或某几种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产生抗性的一种突变。

普遍存在于各类微生物中。

是用来筛选重组子和进行其他遗传学研究的重要选择标记。

条件致死突变型:指菌株或病毒在某一条件下可以正常生长、繁殖并实现其表型,而在另一条件下无法生长和繁殖的突变类型。

形态突变型:指由于突变而产生的个体或群体形态所发生的变化。

光能无机营养型:具有光合色素,利用光能并以水或还原态无机物为供氢体来同化CO2光能有机营养型:利用光能,以简单有机物(醇、有机酸)为供氢体同化CO2化能无机营养型:通过氧化无机物取得能量,并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化能有机营养型:大多数微生物以有机物为碳源和能源胞吞作用:膜泡包含固体营养物胞饮作用:膜泡包含液体营养物有氧呼吸:化合物氧化脱下的氢和电子经呼吸链传递, 最终交给氧, 并生成水。

将底物彻底氧化并释放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转移至ATP,另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出。

无氧呼吸:化合物氧化脱下的氢和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最终交给无机氧化物的过程。

发酵作用:化合物氧化时脱下的氢和电子经某些辅酶或辅基(NAD, NADP, FAD) 传递给另一个有机物, 最终产生一种还原性产物。

(厌氧菌获得能量的主要方式)广义的发酵:利用好氧性或厌氧性微生物来生产有用代谢产物或食品、饮料的一类生产方式。

化能异养菌:氧化有机物进行呼吸化能自养菌:氧化无机物进行呼吸EMP途径:一分子葡萄糖为底物,产生2 个分子丙酮酸和2 个分子ATP,产能效率低。

多种中间产物→为生物合成提供原材料;HMP途径:是葡萄糖降解产生五碳糖的主要途径。

微生物生态学-7生物固氮

微生物生态学-7生物固氮

L6O2L6+O2 +
豆血红蛋白是共生体根瘤形成过程中由根瘤菌和植物的基 因共同形成的,其中根瘤菌产血红素,植物产球蛋白,但 因共同形成的,其中根瘤菌产血红素,植物产球蛋白 但 须由根瘤菌诱导才能产生。 须由根瘤菌诱导才能产生。 L6O2可以高流速低浓度的氧流向类菌体,提供生长所需O2。 可以高流速低浓度的氧流向类菌体,提供生长所需O 这样既保证类菌体生长, 这样既保证类菌体生长,又保证类菌体细胞内的固氮酶不 受高浓度氧的抑制。 受高浓度氧的抑制。
第二节
一、固氮微生物
固氮微属 个属100多种,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 多种, 个属 多种 包括细菌、放线菌、 原核微生物
自生固N 二、 固氮体系 ①自生固N体系 ②共生固N体系 共生固N 联合固N ③联合固N体系
(1)自生固N体系 自生固N
固氮微生物在其独自生活过程中,将分子态N 固氮微生物在其独自生活过程中,将分子态N还 独自生活过程中 原为氨,由这类固N微生物建立的体系。 原为氨,由这类固N微生物建立的体系。
二、固N酶催化反应的条件
2、固N酶催化反应的抑制 (1)氢的抑制 )
H+是固N作用的专一性竞争抑制剂 是固N 在固氮酶上的结合位点相同; 原因: 原因: H+和N2在固氮酶上的结合位点相同; 竞争能量和电子。 竞争能量和电子。 在分子态N的还原过程中总是伴有H 的释放, 在分子态N的还原过程中总是伴有H2的释放, 这一现象称为放氢现象: 这一现象称为放氢现象: 固N酶 酶
作用。 低Eh(-490mv)条件下进行固 作用。 ( )条件下进行固N作用
③具底物的多样性,除能将分子态N还原为氨外,还 具底物的多样性,除能将分子态N还原为氨外, 能催化许多底物的还原。 能催化许多底物的还原。HC≡CH→H2C=CH2

生物固氮基本介绍与联合固氮

生物固氮基本介绍与联合固氮

生物固氮的基本介绍与联合固氮生物固氮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氮的主要来源。

全球生物固氮的量是巨大的,海洋生态系统每年生物固氮量在4×1013~2×1014 g,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固氮量在9×10B~1.3×10149,而工业固氮量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每年约为1.4×10M g。

可见,生物固氮在农、林业生产和氮素生态系统平衡中的作用很大。

生物固氮(nitrogen fixation)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主要工作是在广泛开展分离、鉴定、分类和固氮的生理以及固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后,固氮微生物学的侧重点转入固氮酶系统和固氮基因转移方面的研究。

目前国内的研究集中以根瘤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1.生物固氮的意义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物质,是一切生命的要素,没有就没有生命。

在大气中氮气的含量约为79%,但这种分子氮并不能直接为高等植物吸收利用,只有豆科植物和少数非豆科植物通过与根的共生固氮作用,才能把大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变为固态氮。

这些氮除满足根瘤菌本身的需要外,还可为宿主提供生长发育可以利用的含氮化物。

同时,根瘤菌及其所固定的氮化合物,可以提高土壤的含氮量,在间作和轮作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农物无固氮功能,即使豆科植物在幼苗时期也没有固氮能力,故要使它增产就必须施用复合肥。

氮肥的合成,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而且氮肥使用率只有50%一75%,未利用部分的流失会造成污染。

故大量使用氮肥,不仅会增加农业成本,而且会造成土壤、水体及农产品的污染。

环境质量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开展生物固氮及其在农业中应用的究,以减少化合成氮肥的使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 生物固氮作用机固氮酶由钼铁蛋白和铁蛋白。

钼铁蛋白又称为钼铁氧还蛋白或分子氮酶,是真正意义上的“固氮酶”;铁蛋白又称固氮铁氧还蛋白或固分子氮还原酶,其实质是一种“固氮酶的还原酶”。

生物固氮(名词)

生物固氮(名词)
1.在非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形成共生关系的探讨
德国植物学家拜尔(1888)首次在半寄生性草本植物草山萝和大猪鼻花(属于非豆科植物)的根部发现了根 瘤,但这一奇特的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里尼克(Trinick)(1973)首次证实,豇豆属植物根系中所存在 的根瘤菌能与榆科植物共生结瘤固氮。帕甘(Pagan)等(1975)在试验中发现,在没有宿主植物细胞的情况下, 豇豆根瘤菌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独立生活和自行固氮,否定了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根瘤脱离宿主植物就不能固氮的传 统观念。如今已经知道,在残留的根部形成根瘤的非豆科植物的数量并不少,仅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就有75个物 种,分属于21个科,其中在进化史中最为年青的菊科植物中,其根系形成根瘤是一种最常见的现象。在新几内亚, 在榆科的狗儿屎属植物Parasporiarogosa通常生长在茶叶树的行间,在其根部很容易发现与热带豆科植物相类似 的结瘤现象。
自生固氮微生物的特点是在土壤中能够独立进行固氮的微生物,如圆褐固氮菌。它呈杆状或球状,它具有较 强的固氮能力,并且能够分泌生长素,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其固氮量较 小。
固氮形式
联合固氮 微生物
固氮菌 根瘤菌
联合固氮
有些固氮微生物如固氮螺菌、雀稗固氮菌等。能够生活在玉米、雀稗、水稻和甘蔗等植物根内的皮层细胞之 间。这些固氮微生物和共生的植物之间具有一定的专一性,但是不形成根瘤那样的特殊结构。这些微生物还能够 自行固氮,它们的固氮特点介于自生固氮和共生固氮之间,这种固氮形式叫做联合固氮。
根瘤菌
根瘤菌根瘤菌(root nodule bacteria)是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营养的 一类杆状细菌。这种共生体系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已知全世界豆科植物近两万种。根瘤菌是通过豆科植物根毛、 侧根杈口(如花生)或其他部位侵入,形成侵入线,进到根的皮层,刺激宿主皮层细胞分裂,形成根瘤,根瘤菌 从侵入线进到根瘤细胞,继续繁殖,根瘤中含有根瘤菌的细胞群构成含菌组织。

微生物论文

微生物论文

固氮菌固氮菌是一类严格好氧,能够固定空气中氮元素的细菌。

自1901年,M.W.拜耶林克发现并描述了这类细菌以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它们的探索。

氮元素对于植物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但是由于氮气是由三条化学键连接起来的,大部分的植物都无法将其利用,而固氮菌里面含有的固氮酶,能够使氮气被消化利用。

固氮菌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共生固氮菌,一类是自生固氮菌,一类是联合固氮菌。

而与我们生活最为紧密的就是联合固氮菌了。

一联合固氮菌的分类根据生理生态特征,联合固氮菌大致可分成为3 类:根际固氮菌、兼性内生固氮菌、专性内生固氮菌。

(一)根际固氮菌根际固氮菌指生活在植物根际并定殖于植物根表的所有固氮细菌, 这类细菌不仅为植物提供氮素营养,而且产生大量的植物激素, 从而影响植物的生理过程并促进植物的生长。

这类固氮菌主要包括雀稗固氮菌、拜叶林克氏菌、阴沟肠杆菌、催娩克氏菌。

Baldani等研究发现, 热带甘蔗根系能分泌一些含糖化合物,而拜叶林克氏菌能优先定殖于含糖化合物释放处,推测植株分泌物对这种细菌在根部的定殖并形成优势菌群有调节作用。

阴沟肠杆菌和催娩克氏菌均属革兰氏阴性, 兼有固氮和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 能够明显地促进菜心、小白菜、菠菜和生菜种子萌发、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最终促进幼苗生长。

(二)兼性内生固氮菌这类固氮菌既能在根内也能在根表和土壤中定植,主要为固氮螺菌属的细菌。

该属细菌分布广泛,能与许多寄主联合固氮,目前已分离鉴定出的有 5 个种: 产脂固氮螺菌、巴西固氮螺菌、亚马逊固氮螺菌、伊拉克固氮螺菌等。

前两种固氮螺菌的共同特点是均可利用柠檬酸为碳源, 具N2O 还原酶基因, 存在生长素合成基因, 不同之处仅是产脂固氮螺菌还可以葡萄糖为碳源; 而后两者的共同点是均能利用蔗糖为碳源, 无N2O 还原酶基因, 不同点是亚马逊固氮螺菌能在较广pH 值下生存, 能产生植物激素, 存在生长素合成基因, 而伊拉克固氮螺菌能水解果胶, 但不产生植物激素, 不存在生长素合成基因。

固氮作用

固氮作用

固氮作用(nitrogenfixation)分子态氮被还原成氨和其他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自然界氮(N2)的固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生物固氮,即通过闪电、高温放电等固氮,这样形成的氮化物很少;二是生物固氮,即分子态氮在生物体内还原为氨的过程。

大气中90%以上的分子态氮都是通过固氮微生物的作用被还原为氨的。

生物固氮是固氮微生物的一种特殊的生理功能,已知具固氮作用的微生物约近50个属,包括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即蓝藻),它们的生活方式、固氮作用类型有较大区别,但细胞内都具有固氮酶。

不同固氮微生物的固氮酶均由钼铁蛋白和铁蛋白组成。

固氮酶必须在厌氧条件下,即在低的氧化还原条件下才能催化反应。

固氮作用过程十分复杂,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各种固氮微生物进行固氮作用的总反应可用以下简式表示:+nADP+nPiN2+6e-+6H++nATP 2NH根据固氮微生物与高等植物的关系,可分为自生固氮菌、共生固氮菌以及联合固氮菌。

其所进行的固氮作用分别称为自生固氮,共生固氮或联合固氮。

自生固氮菌(Azotobacteria)是自由生活在土壤或水域中,能独立进行固氮作用的某些细菌。

以分子态氮为氮素营养,将其还原为NH3,再合成氨基酸、蛋白质。

包括好氧性细菌,如固氮菌属、固氮螺菌属以及少数自养菌;兼性厌氧菌,如克雷伯氏菌属;厌氧菌,如梭状芽孢杆菌属的一些种。

还有光合细菌如红螺菌属、绿菌属以及蓝细菌(蓝藻),如鱼腥藻属、念珠藻属等。

共生固氮菌在与植物共生的情况下才能固氮或才能有效地固氮,固氮产物氨可直接为共生体提供氮源。

共生固氮效率比自生固氮体系高数十倍。

主要有根瘤菌属(Rhizobium)的细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的根瘤共生体,弗氏菌属(Frankia)与非豆科植物共生形成的根瘤共生体;某些蓝细菌与植物共生形成的共生体,如念珠藻或鱼腥藻与裸子植物苏铁共生形成苏铁共生体,红萍与鱼腥藻形成的红萍共生体等。

在实验条件下培养自生固氮菌,培养基中只需加入碳源(如蔗糖、葡萄糖)和少量无机盐,不需加入氮源,固氮菌可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N2)作为氮素营养;如培养根瘤菌,则需加入氮素营养,因为根瘤菌等共生固氮菌,只有与相应的植物共生时,才能利用分子态氮(N2)进行固氮作用。

几种木本植物联合固氮细菌的研究—联合固氮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固氮活性

几种木本植物联合固氮细菌的研究—联合固氮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固氮活性
维普资讯
第 2 2卷
第 1期







V o1 NO.1 .22
M ar 20 . 02
20 0 2TRAL S OU TH FORESTRY NI U VERS TY I
[ 章 编 号 ] 1 O 一 2 0 ( 0 2 0 一O 2 一O 文 OO 5220 )1 O 3 4
[ 键 词 ] 杨树; 关 杉木 ; 茶 ; 油 联合同氮 ; 细菌 [ 图 分 类 号 ] S 1. ; 3.i 3 Q9—3 中 788 Q99i+ ; 331 [ 献标识 码] A 文
St di s o he As o i tv a ot o s f o o dy Pl nt u e f t s c a i e Di z r ph r m W o a s:
Se r ga i d n iia i n o s o i tv ir ge Fi n c e i n e r c i iy g e ton I e tfc to fA s c a i e N t o n— xi g Ba t ra a d Th is A tv t
Z HOU o yn Gu — i g ,TA NG — ,CHEN a — a Da WU Xio y n ,Q 1An g o ,S N n z o —u U Ha —h u
(. 1 Col ge o s ur e n v r nme to l f Re o c s a d En io e n f CSFU .Z z o l 0 6.Hu a hu h u 4 2 0 n n.Chi a;2 De t f Ge e a u e fCSFU ) n . p .o n r lSt dis o

甘蔗联合固氮研究与应用 自然科学奖

甘蔗联合固氮研究与应用 自然科学奖

甘蔗联合固氮研究与应用自然科学奖
甘蔗联合固氮研究与应用是在农业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和应用工作,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利用甘蔗与固氮菌的共生关系,有效地提高甘蔗的生长和产量。

甘蔗固氮研究与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筛选和培育高效固氮菌:通过对采集的甘蔗根际土壤样品进行筛选和鉴定,选择出能与甘蔗建立共生关系并具有高效固氮能力的菌株,经过进一步培养和筛选获得高效固氮菌株。

2. 固氮菌的甘蔗接种技术优化:通过对固氮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甘蔗生长需求的研究,优化固氮菌的接种方法和时间,确保固氮菌在甘蔗根系内能够有效生存和固氮。

3. 固氮效应的评价和应用效果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温室实验等手段,评价固氮菌对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固氮菌接种对甘蔗根系固氮效应的持续时间和影响因素。

4. 经济效益评估和应用推广:通过对固氮菌与甘蔗的联合应用效果进行经济效益评估,推动该技术在甘蔗种植中的应用推广,提高甘蔗产量和质量。

甘蔗联合固氮研究与应用在提高甘蔗产量、减少化肥使用量、改善土壤肥力和环
境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项目如果在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和成果,将有望获得自然科学奖的认可和奖励。

禾本科植物固氮研究进展

禾本科植物固氮研究进展

禾本科植物固氮研究进展作者:史秀超来源:《农家科技》2018年第12期摘要:农作物固氮是指借助微生物将空气中的氮气还原为农作物能够利用的氨的过程。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从禾本科植物体内和根际发现的内生固氮菌和根际固氮菌的种类、特征及对宿主的促生机理,提出了发掘和利用禾本科植物的生物固氮潜力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 禾本科植物;联合固氮;联合固氮菌;根际固氮菌;内生固氮菌人类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是粮食短缺,粮食作物主要为禾本科植物。

对禾本科植物固氮的了解和研究有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联合固氮作用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对该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开发非豆科植物的固氮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联合固氮的固氮效应不及共生固氮高,但其分布广,受益作物多,因此对于非豆科植物而言,联合固氮可能成为将来农、林、牧业中潜在的稳定氮源,其生态意义和经济效益都是不可低估的。

一、联合固氮菌的概念及研究意义20世纪70年代,巴西学者Dobereiner从热带禾本科牧草雀稗根际分离获得雀稗固氮菌,并提出根际联合固氮的概念,认为根际中存在一类自由生活的能固氮的細菌,定殖于植物根表或近根土壤,部分则能侵人植物根,但不与宿主形成特异分化结构,并将植物与细菌之间的这种共生关系称为联合共生固氮,又称为联合固氮作用。

这种固氮作用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是介于根际自生固氮和结瘤固氮之间的过渡类型。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普遍面临粮食、人口、环境、能源、资源等问题的困扰,加之目前化肥用量不断增加,土壤肥力日趋下降,如何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已成为当今世界现代农业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根际联合固氮作用逐渐显出其特殊的意义。

二、联合固氮菌种类联合固氮的种类和分布非常广泛,从禾本科作物到木本植物的根际中都有发现。

根据生理生态特征联合固氮菌大致可分成为三类:根际固氮菌、兼性内生固氮菌、专性内生固氮菌。

1.根际固氮菌。

根际固氮菌指定殖于根表的所有固氮细菌。

这类细菌不仅为植物提供氮素营养,其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在于产生的激素影响了植物的生理过程。

24株剑麻根际联合固氮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

24株剑麻根际联合固氮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

具有固氮活性 的菌株 , 固氮酶活性 为 5 84 其 .7 2—16 .50n o ( 7 56 9 m l mL・ ) 6 D A序列 分析结果表 明: f h 。1Sr N 参试 菌株 的 1S 6 rN D A扩增 区约为 10 p 无太大的长度 变异 , 系统发 育树表明这 2 50b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其 4株菌株分 别属于 6个不 同的属 。
L b r tr f rp c r p B o e h oo y, n sr f r ut r ,Hak u5 1 1 h n ; ,I s tt f vr n n n ln r — a o ao y o o ia C o itc n l g Mi i y o i l e T l t Ag c u io 71 0 ,C i a 2 n t u eo i me t d P a t o i En o a P tei n h n s a e fT o ia g iu t r c e c s a z o 7 7 7,C ia . C l g fAg o o e t ,C ie e Ac d myo rp c lA rc l a S in e ,D n h u 5 1 3 o ul h n ;3 ol e o r n my,Hmn n Un v ri , e a i est y
江西农业 学报
2 1 ,3 1 ) 12—14 0 12 ( 1 :3 3
AeaAgiutreJa g i t r c l a in x u
2 4株剑 麻 根 际联合 固氮 菌 的 1Sr N 6 D A序 列分 析
张世清 , 。李庆洋 , 。高建明 , 陈河龙 郑金龙 刘巧莲 , , , 易克贤
D nhu5 13 , hn ) azo 7 77 C ia

耐铵型水稻联合固氮菌的应用与经济效益

耐铵型水稻联合固氮菌的应用与经济效益

核农学通报 1997,18(5):234~237J.N ucl.Agr ic.Sci.耐铵型水稻联合固氮菌的应用与经济效益林 凡 王正芳(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利用研究所 南京 210014)王耀东 海伟力 陈志和 宋 未(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北京 100094) 对耐铵型水稻联合固氮菌进行了田间试验,并在南北12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累计面积32万hm 2。

结果表明,水稻经联合固氮菌处理,平均增产471kg /hm 2,节约30~37.5kg N /hm 2,可获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水稻联合固氮菌 应用 效益 水稻联合固氮菌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发展很快,特别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近几年的推广应用已有相当规模,并已取得不同程度的有益效果。

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条件极为复杂,联合固氮菌的固氮效果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

为了探索联合固氮菌在我国温带地区以及我国北方较寒冷地区的应用效果,我们在1993~1996年连续4年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了田间试验,并在我国南北方12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推广应用,累计面积32万hm 2。

结果表明,水稻经联合固氮菌处理后,平均增产471.0kg /hm 2,或节约纯氮30~37.5kg /hm 2,4年累计获得社会经济效益2.46亿元。

实践表明,水稻接种耐铵型联合固氮菌后,可获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材料与方法供试耐铵型水稻联合固氮菌是由粪产碱菌(Alcaligenes f aecalis )A 1523,阴沟肠杆菌(Entero bacter clo a cae )E 2613和催娩克氏杆菌(K xy )NG 33种耐铵型联合固氮菌株经一定的生产工艺发酵制成的混合菌液,简称联合固氮菌。

菌种和生产工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提供,北京三维生物化工厂生产。

本工作分为大田推广应用与田间小区试验两部分。

田间试验的设计、固氮菌的接种以及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利用研究所负责。

联合固氮名词解释

联合固氮名词解释

联合固氮名词解释
联合固氮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氮化合物的过程。

常见的固氮微生物包括根瘤菌、蓝藻等。

这些微生物能够将氮气还原为氨或其他化合物形式,供植物吸收利用。

联合固氮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氮循环途径,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作物生产的高产、优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合理利用联合固氮的作用,可以降低对化肥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种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联合固氮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有利于保护土壤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氮循环与环境问题的应对举措

氮循环与环境问题的应对举措

氮循环与环境问题的应对举措方方(学号:1000012106,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2010级3班,邮箱:1000012106@)摘要氮循环在地球环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维系着人类以及其他地球生命的生存发展。

然而,和其他环境问题一样,目前氮循环方面的问题不容小视,总的来说,人类各种活动打破了氮循环的平衡,使得活化氮的量大大增加,产生了酸雨、富营养化、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以及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文就氮循环中环境问题产生和的原因进行的分析表明,硝化与反硝化的不平衡是氮循环中的首要矛盾,进而结合现代生物科技,提出了以生态工程方法为首的一系列应对氮污染问题的举措,表明解决氮循环中的环境问题的可行性。

关键词氮循环硝化与反硝化氮污染生态工程0引言氮循环是生物圈中最基本的物质循环之一。

自从生命形成以来,氮循环就启动了。

氮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生命体内蛋白质、核酸的必需元素,是农业上重要的增产要素,也是对环境有显著影响的成分,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从各方面干扰了氮循环的进行,在满足人类生存需求、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同时,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酸雨、光化学烟雾、水体富营养化等。

为了维持氮循环的平衡,进而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长远考虑,有必要对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问题进行探讨。

历史上,在生产工业化以前,氮循环系统中,氮的收支是平衡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发生,环境中的氮循环受到了巨大影响。

1908年德国化学家哈伯发明合成氨,开启固氮了人工固氮的时代,含氮化肥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

发现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后,人们开始大规模种植豆科植物等有生物固氮能力的作物。

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被大量开采并投入使用,产生能量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物,如空气中氮氧化物导致酸雨、光化学烟雾以及臭氧层破坏,水体中氮以及其他元素超标产生的水体富营养化(如赤潮、“水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合固氮
l.定义
氮素是构成生命物质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自然界只有某些微生物能直接将大气中的氮通过固氮酶还原成NH4+,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蓝绿藻、放线菌等。

在固氮的细菌中有一类属于自由生活的类群,它们定殖于植物根表(有的能侵入根表皮和外皮层的细胞间隙)和近根土壤中,靠根系分泌物生存,繁延,与植物根系有密切的关系。

但宿主植物并不形成特异分化的结构。

植物与细菌之间的这种共生关系称联合共生固氮。

这类固氮菌称联合固氮菌。

联合共生固氮的概念是1976年由巴西Dobereiner实验室提出的。

20年来联合固氮的研究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重视。

2.联合固氮菌的种类
联合固氮菌中大多数是与禾本科牧草的根相联合,虽然有一些亦从豆科植物的根瘤和根表或从各种其他植物包括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根表分离到。

通常有一种以上的固氮菌与同一植物联合,而且随着地域的不同固氮菌的分布和频率有相当大的差别,至今已发现的联合固氮菌中最普遍的种属如下:螺菌科(Spirillaceae)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草螺菌属(Herbaspirillum),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固氮菌科(Azotobac-teraceae)固氮菌属(Azotobacter)、拜叶林克氏菌属(Beijer-inekia),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孢菌科(Pseudomonadaceae)假单孢菌属(Pseudomouas)。

其他还有一些联合固氮菌属于醋杆菌科和盐杆菌科,在这众多的联合固氮菌中固氮螺菌属是被研究得最多的一类。

常用的菌种是巴西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brasilense和产脂固氮螺菌Azospirllum lipoferum。

3.联合固氮体系的形成
由于联合共生固氮体系中,固氮菌与植物根系之间只是一种松散的联合,并没形成类似根瘤的结构,所以研究其固氮体系的形成遇到很大困难。

Dobereiner建议联合固氮菌在根表定殖作为联合固氮体系形成的标志之一。

形成联合固氮体系大致分为趋化、结合和侵入3个过程。

3.1 趋化性很多联合固氮菌有极性鞭毛和周生鞭毛,通过细菌鞭毛的旋转运动对根分泌的有机酸、糖、氨基酸形成的梯度和低氧浓度表现出趋化和化学激活现象。

根际的细菌向植物根际靠近。

C3植物——小麦根分泌物中草酸含量较高,从小麦根部分离的Azospirillum对草酸趋化性强。

而C4植物——玉米根系分泌物中苹果酸含量较高,相应的菌株对苹果酸趋化性强,这种特异性反映了联合固氮细菌对宿主根际环境有一定的选择和适应能力。

细菌在寻求营养来源和其他微生物竞争中趋氧性和趋化性都是很重要的功能。

3.2 结合联合固氮菌与宿主植物间的识别与结合是联合固氮体系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植物根表或根冠外覆盖着一层由多糖类组成的粘质,联合固氮菌大多聚集在根毛粘质部分。

植物凝集素可能参与识别与结合过程,而联合固氮菌产生的孢外多糖能与凝集素结合,细菌表面存在凝集素专一识别的糖结构。

最近的研究表明植物根与固氮结合的过程中细菌的极性鞭毛起关键作用,鞭毛蛋白是一种糖蛋白。

3.3 入侵有的联合固氮菌如Azospirillum通过次生根伸出的裂隙、伤口或已退化的根毛进入植物组织内,定殖于表皮和皮层细胞的细胞间隙,有的甚至进入中柱,定殖于维管束细胞。

固氮细菌定殖于根组织内对联合固氮的双方都是有益的,它降低了对底物的竞争。

因为只有极少数菌能侵入根内,这导致在根内定殖的是一些较高特异性的细菌群落,并且促进了根和菌之间的物质转化。

4.联合固氮体系中细菌和植物的相互关系
4.1 植物对根际固氮的影响能源是细菌与植物联合的基本限制因子之一。

根际细菌数比周围土壤中的菌数多100倍。

植物根系分泌物的成份、含量,随着植物种类的不同,植物的生育期,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光强、土质、湿度)有很大变化。

不同植物根分泌物的组成依赖它们的代谢类型C4植物玉米根的分泌物中含大量苹果酸,而C3植物小麦和水稻根分泌物中草酸是最丰富的。

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根际固氮菌的种类和聚集程度。

4.2 根际固氮菌对植物的影响
4.2.l 提供植物氮源联合固氮菌利用根系分泌物作为能源固氮,大部分固定的氮为自身利用不分泌或分泌很少量的氮到体外。

因此联合固氮菌提供给植物的氮素是很少的,只有菌体裂解后的氮素才能被植物吸收。

一些含糖高的作物如甘蔗及湿生水稻中联合固氮菌对宿主的氮素供给相对比较高。

在巴西某些甘蔗田中常年不施N肥,甘蔗60%的氮素是由生物固氮提供的。

4.2.2 产生植物激素类物质大量的研究表明,接种根际联合固氮菌在不同的环境和土壤条件下对植物的生长,特别是在幼苗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主要原因是由于联合固氮菌产生植物激素影响了宿主根的呼吸速率和代谢,也刺激了根毛和次生根的形成,使根毛和次生根数量增加。

植物激素的种类主要是生长素(IAA)和类细胞分裂素及类赤霉素,亦有报道表明接种联合固氮菌影响了宿主植物内源激素的代谢。

4.2.3 促进宿主根的生理变化根际酸化是矿物质向植物移动的机制。

联合固氮菌在植物根定殖使宿主根的质子流增加从而刺激了宿主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

接种Azospirillum 后提高了宿主根三羧酸循环中和糖酵解途径有关的一些酶的活性,也有报道接种联合固氮菌降低了一些氧化酶的活性如IAA氧化酶、多酚氧化酶,增强了氮同化和有机磷分解有关酶的活性,这些生理变化同时亦增强了根的抗病菌能力。

5.联合国氮作用在农业中的应用
联合固氮菌主要的共生对象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粮食作物。

利用联合固氮菌作为田间作物的接种剂已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有一些国家已形成商业产品。

20年来田间接种联合固氮菌的结果表明,在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对农业上一些重要作物如玉米、水稻、小麦接种是有增产作用的。

接种实验多数是采用固氮螺菌,用草炭菌剂拌种。

最适接种量为1×107菌落形成单位/苗,种子。

接种实验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保证接种最适量。

由于联合固氮菌与根系的联合只是松散的联合没有形成稳定的共生结构,联合固氮的效率受植物生长状况、土壤、肥力、气候及土著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很大,联合固氮菌的固氮效率仍然是很低的。

影响联合固氮效率的主要因素如下:
(l)土著菌的竞争根际细菌的种类繁多,接种固氮菌面临的是与土著菌之间对底物的强烈竞争。

大多数的研究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固氮菌很少能为根际细菌菌群的优势部分,数量一般占总数的1%~10%,只有在氮素很贫乏的土壤中固氮菌才会表现出竞争的优势。

微生物之间的竞争显然是影响固氮菌在根定殖的主要因子。

(2)结合态氮结合态氮(氨、亚硝酸盐、硝酸盐)阻遏固氮酶的合成,抑制某些固氮菌固氮酶的活性,因此土壤中的结合态氮的浓度(范围从5~500mgN/kg土壤)就能消除和降低接种后土壤中的固氮活性。

土壤溶液和植物根分泌物中结合态氮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与根联合的固氮速率,在高肥力水平的土壤中根际固氮作用降低甚至消失,而在低肥力水平的土壤中根际固氮作用相对比较高。

(3)氧在联合固氮菌的微生态环境中氧的水平是影响联合固氮另一重要的因子。

氧不可逆地使大多数固氮菌的固氮酶失活和调节固氮酶的合成。

只有在低氧分压条件下固氮菌的固氮速率达到最适程度。

植物根分泌粘质覆盖于根冠或根表形成根表粘液鞘,造成低氧环
境为联合固氮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湿生水稻的淹水环境亦有利于固氮菌的固氮作用。

6.内生固氮菌的研究进展
在巴西有上百年的甘蔗种植史,蔗田施氮量不多但持续高产。

而土壤氮储量并不下降,用15N实验表明,某些品种从生物固氮获得总氮量的60%。

这种异常活跃的生物固氮不可能从根际群落得到,暗示存在不同于以往的高效生物固氮系统。

1986年以来巴西Dobereiner 实验室从甘蔗根、茎、叶内分离到3种具有独特生理、生化特性的固氮菌。

这类固氮菌给宿主提供相当高的氮素。

它们在土壤中不能生存或生存能力很差,而以相当高的数量存在于植物组织内。

没有引起宿主任何不良反应,称其为内生固氮菌。

已发现的内生固氮菌在甘蔗中有2类:①醋酸固氮菌Acetobacter diazotropHicu;②草螺菌Herbaspirillum spp.(在其它禾谷类作物如水稻、玉米中亦被分离到)。

内生固氮菌代表了一个新的固氮系统,它的发现和研究扩展了经典的根际联合固氮系统,并将开拓出一条生物固氮到其它作物的新途径。

徐继等著,生物学通报,1997年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