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方歌括3
温病方歌
1、清宫汤清宫汤用莲子心,犀角麦冬与玄参,竹叶连翘透心热,或加沥胆菖郁金。
2、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汤,玉竹扁豆桑,甘草花粉入,清养肺胃方。
3、新加黄龙汤新加黄龙用人参,增液海参大补阴,调胃承气加姜汁,当归活血效力神。
4、导赤承气汤导赤承气用生地,连柏大黄芒硝赤。
5、护胃承气汤护胃承气增液汤,丹皮知母加大黄。
6、清瘟败毒饮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犀角玄翘知芍桔,温邪泄毒亦滋阴。
7、桃仁承气汤桃仁承气当归芍,丹皮大黄与芒硝。
8、益胃汤益胃沙参麦冬糖,生地玉竹滋阴良。
9、三石汤三石汤用石膏寒,竹茹银花金汁添,滑石通草杏仁配,暑湿弥漫病可痊。
10、神犀丹神犀丹中犀玄参,芩蒲地银板蓝根,翘豉金汁天花粉,紫草合治热毒深。
11、连梅汤连梅汤治心肾伤,麦冬生地阿胶襄。
12、三甲散加减三甲二鳖与穿山,柴胡桃仁与僵蚕,痰瘀阻络后遗症,通络化痰理气先。
13、雷氏清宣金脏法雷氏清宣金脏法,川贝兜铃与枇杷,桑蒡桔杏瓜蒌壳,清暑止咳效堪夸。
14、雷氏芳香化浊法芳香化浊藿佩兰,厚朴腹皮荷叶鲜,陈皮半夏化湿浊,暑秽伤人病可痊。
15、藿朴夏苓汤藿朴夏苓三仁添,猪苓泽泻豆豉全。
16、菖蒲郁金汤菖蒲郁金紫金片,栀翘通竹沥灯丹,湿热酿痰心包蔽,送服苏合至宝丹。
17、达原散/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草果厚槟榔,知芩芍草四味襄,藿夏姜入知芍去,外透燥湿止呕强。
18、茯苓皮汤茯苓皮送苏香丸,猪苡通腹竹叶添,膀胱湿阻心包蒙,吴氏出方治未谙。
19、宣清导浊汤宣清导浊二苓淡,蚕沙皂荚水石寒,湿滞大肠舌苔腻,化湿清热气机宣。
20、五叶芦根汤五叶芦根用冬瓜,藿佩荷薄与枇杷。
21、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22、枳实导滞汤枳实导滞用小承,连槟楂曲翘紫通,甘草调和三焦治,湿滞热除大便行。
23、导赤清心汤导赤清心重滋阴,生地麦冬辰茯神,童便丹竹益元散,木通灯心莲子心。
24、犀地清络饮犀地清络翘茅灯,丹皮赤芍桃仁通,沥姜菖蒲汁豁痰,气血两燔证危重。
《温病条辨》仍难记,口诀妙法最相宜
《温病条辨》仍难记,口诀妙法最相宜《温病条辨》为清代著名中医学家吴瑭(吴鞠通)所著,是治疗外感热病的著名专著。
三焦辨证是其主要内容,也是其重点内容。
该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
时至今日,温病学已成为中医学子必修的科目,说到这里小编不仅感慨,学中医苦啊,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了,相比之下,最好记的就是朗朗上口的歌诀,比如方歌。
小编读书时候就在想,要是能把难记的经典编成歌诀,那真是为中医学子做了大贡献了,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本给《温病条辨》附了歌诀的奇书,这本书里有原文、有释义、有歌诀,还有病案和病案分析,学习《温病》需要的东西,这里都有,是一本非常合适于温病入门者的参考书,下面把摘录了一些书籍内容以飨读者。
一首歌诀将温病学的概况介绍明了,原书中还有逐句的详细释义。
【开篇歌诀】将温病学的概况介绍明了,原书中还有逐句的详细释义。
温病始于手太阴,原与伤寒不同门。
伤寒邪自毛窍入,入则首中太阳经。
太阳主表司营卫,调和营卫病自宁。
温病邪由口鼻入,自上而下通肺经。
肺主皮毛与天气,温为阳邪火克金。
《内经》六元正纪论,详论温病细而精。
冬伤于寒春温见,此各伏气为病深。
冬不藏精亦温病,解衣抱火并非轻。
“不藏精”字须活看,专主房劳恐误人。
……若夫时令之温病,吴瑭条辨细思寻,论别三焦各分正,药用甘寒主救阴,独出心裁施法力,最切时证用之灵,文深义奥谁探讨,全赖分注辨之明,终难咀嚼与记论,虽欲入室恨无门。
【原文】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歌诀】太阴为病脉若何,不缓不紧而动数,两寸独大火克金,尺上肤热火克水。
头痛微恶风与寒,身热自汗口又渴,不渴而咳午后热,名曰温病须分别。
【原文】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病学方歌(医学方向必背)
一、卫分辨治
1、风热犯卫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宣肺卫煮无过。
桑菊饮
桑菊饮中杏桔翘,芦根甘草薄荷绕,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2、燥热犯卫
桑杏汤
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
干咳无痰咽干渴,辛凉甘润燥能医。
二、气分辨治
1、邪热雍肺
麻杏石甘汤
五汁饮
五汁甘寒救胃阴,麦梨荸荠藕苇根,
或以蔗浆易藕汁,欲救肾阴地玄参。
益胃汤
益胃汤能养胃阴,冰糖玉竹与沙参,
麦冬生地同煎服,温病须虑热伤津。
3、阴虚火炽
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鸡子黄,黄芩白芍共成方,
水亏火炽烦不卧,滋阴降火自然康。
4、暑伤心肾
连梅汤
连梅汤治心肾伤,麦冬生地阿胶襄。
5、邪留阴分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伏阴分此方攀,
湿滞大肠舌苔腻,化湿清热气机宣。
7、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王氏连朴饮
连朴半夏石菖蒲,栀豉芦根湿热除。
8、湿热并重,肺胃பைடு நூலகம்和
黄连苏叶汤
9、湿热蕴毒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湿温时疫是主方。
10、湿热酿痰,蒙蔽清窍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菖蒲郁金紫金片,栀翘通竹沥灯丹,
2、燥热伤肺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
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堪夸。
3、燥干清窍
翘荷汤
翘荷汤有绿豆皮,甘草桔梗栀皮俱,
燥气化火咽不利,咳痰难出总相宜。
4、肺燥肠热,络伤咳血
温病条辨方歌
1.桂枝汤桂枝大枣草姜芍,必备稀粥稻米煞。
风温温热冬温疫,初恶风寒信可疗。
霍乱湿伤吐利后,身痛不休小和调。
冷汗自出温病者,身凉似水效还高。
有汗却无咳呕痛,伤燥如寒甚推敲。
2.桑菊饮辛凉轻剂桑菊饮,薄草芦根桔杏翘,疏风清热宣肺气,风温咳嗽辅之妙。
3.银翘散辛凉平剂银翘散,薄草芦根豉蒡煎,芥穗桔梗淡竹叶,透表清热解毒先。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太阴温病巳非轻,气血燔时两不平。
玉女煎方原可变,石膏知母地玄冬。
牛膝趋下无从取,熟地偏温须易生。
咽病血伤虽未见,但防邪热入其营。
4.五汁饮子五汁饮子味甘甜,梨藕芦根荸荠鲜。
更取麦冬同捣滤,冷服热饮善驱痰。
又疗瘅疟阴先病,阳气独发热不寒。
即或微寒亦多热,舌干口渴亦能安。
温病后期肌肤燥,溲时茎痛燥咳兼。
敹热脉数面微赤,皆当饮用莫迟延。
6.清营汤及其加味清营犀地元银麦,连翘丹黄竹叶心,能疗烦渴目欠利,寐难舌赤暑厥阴;更医暑痫忽痉厥,还治邪烧老幼身;阳明温病舌黄燥,质绛不渴也当循;寸大舌绛不渴者,除去黄连效更矜。
6.清宫汤·加味清宫汤清宫汤方治谵昏,误汗偏多用五心。
玄冬竹翘莲同没,尖磨犀角可清神。
血分热搏苔少绛,胸中大热早清金,须加三位知银沥,驱尽三焦邪暑温。
7.三黄二香散三黄二香散谁传?乳没将军又柏连。
茶水香油先后敷,宜时应以水仙穿。
8.翘荷汤翘荷汤方草梗齐,黑栀绿豆取干皮,缘为燥火伤清窍,症见龈咽耳目疾。
9.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药拾柒,升葛芪姜冬柏执。
曲泽青陈参归枣,二术五味草煎汁。
发热恶寒身重病,中暍脉弦细芤迟。
气弱肢冷前齿燥,汗下温针不可施。
10.清络饮清络鲜鲜竹叶心,荷边银扁两花分,丝瓜皮配西瓜翠,不了头邪戡暑温。
11.银翘马勃散银翘马勃散,牛蒡射干攻。
湿温咽痛解,心胆两经清。
12-1.宣痹汤(一)宣痹汤方通草轻,射干杷叶豉郁金。
气分痹郁而为哕,湿温上受太阴经。
12-2宣痹汤(二)宣痹杏翘己蚕砂,赤豆皮栀薏夏滑。
灰苔黄目湿中热,骨骱烦疼经络辖。
温病方歌【合】
常用方剂歌诀一、解表方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2.大青龙汤: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热清表解此为良。
3.加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姜葱草,加减临时在变通。
4.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
5.葱豉汤:葱豉汤原助汗方,同煎葱豉代麻黄,莫云二味皆平易,升散通阳效力彰。
6.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皆能康。
7.十神汤:十神汤里葛升麻,陈草芎苏白芷加,麻黄赤芍兼香附,时行感冒效堪夸。
8.葛根汤: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湿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9.金沸草散:金沸草散疏风寒,前胡荆芥细辛甘,半夏茯苓生姜枣,头昏咳嗽属外感。
10.华盖散:华盖麻黄杏橘红,桑皮苓草紫苏共,三拗只用麻杏甘,表散风寒力最雄。
11.苍耳散:苍耳散专治鼻渊,白芷辛夷薄荷添,研末葱茶汤送下,升清达窍病能安。
12.麻杏石甘汤:伤寒麻杏石甘汤,四药组成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13.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14.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饮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15.柴葛解肌汤:节奄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16.宣毒发表汤:疹伏宣毒发表汤,升葛前桔枳荆防,薄通翘蒡淡竹草,引加芫绥水煎尝。
17.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俞氏方,翘竹栀薄草同商,此是辛凉发汗法,风热感冒服之良。
18.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最相宜。
19.再造散: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加大枣,阳虚无汗法当谙。
20.人参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瘟疫伤寒噤口痢,祛邪扶正有奇功。
21.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此方施。
温病方剂歌诀
温病方剂歌诀温病方剂歌诀一、解表法1. 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疏风解表,宣肺泄热主治:风热犯肺,咳嗽吐痰,身热不甚,口微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方义:桑叶、菊花、薄荷——辛凉香散,宣泄风热杏仁、桔梗——疏肺止咳连翘——苦寒质轻,清热透邪芦根——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加减:肺热壅盛,咳频,痰黄——加,浙贝母、瓜壳、鱼腥草——清肺化痰痰壅气逆,咳甚气喘——加,全瓜蒌、前胡、矮地茶——化痰平喘秋燥伤肺,身热,咳嗽少痰——加,梨皮、川贝、天花粉——润燥止咳表邪未解,邪入气分,身壮热,咽干,口渴——加,石膏、知母—清气分热蛾体肿痛——加射干、大青叶、金银花——利咽解毒附方:加味桑菊饮——何廉臣方,录自《重订通俗伤寒论》上方+ 炙麻黄、瓜蒌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治:冬温兼寒(寒包火),身热无汗,微恶风寒,咳嗽气喘,咽干,口渴,舌苔边白中黄,脉浮滑数2. 银翘散——《温病条辨》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牛蒡子芦根生甘草荆芥淡豆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邪犯肺卫,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方义:金银花、连翘——质轻微寒,既能清温毒,又可透邪外达薄荷、荆芥、淡豆豉——解表散邪牛蒡子、桔梗、甘草——宣肺利咽竹叶、芦根——清热生津加减:壮热无汗——加,石膏、蝉蜕——宣泄风热夹湿浊,胸闷脘满,苔黄腻——加佩兰、通草、神曲——宣利湿浊,理气和中素有蛾体肿痛,感受风热则发作——加射干、大青叶、千张纸流行性腮腺炎初起,伴寒热无汗——加板蓝根、夏枯草——解毒消肿麻疹初起,头发不齐——加芫荽、柳叶、白前——透发疹毒风疹初起——加蝉蜕、大青叶——疏风解毒水痘轻型,发热,咳嗽,少数含水液豆状疱疹,口渴,舌红,苔黄滑,脉浮滑数——减,淡豆豉、芦根;加,佩兰、茯苓、大青叶、紫草——祛湿解毒疮痈初起,有发热微寒,头痛无汗之表证——加,蒲公英、野菊花、桑叶——解毒透邪3.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葱白桔梗焦栀子淡豆豉薄荷连翘淡竹叶生甘草疏风解表,清热利咽主治:感受风热,发热微寒,头痛无汗,咳嗽,痰黄,咽喉肿痛,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
温病条辨方歌括3
温病条辨方歌括3三黄二香散三黄二香散谁传?乳没将军又柏连。
茶水香油先后敷,宜时应以水仙穿,原文:温毒敷水仙膏后,皮间有小黄疮如黍米者,不可再敷水仙膏。
过敷则痛,甚而烂,三黄二香散主之。
方药:黄连、黄柏、生大黄、乳香、没药。
注:右为极细末,初用细茶汁调敷。
干则易之。
继则用香油调敷。
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药拾柒,升葛芪姜冬柏执。
曲泽青陈参归枣,二术五味草煎汁。
发热恶寒身重痛,中喝咏弦细芤迟。
气弱月之冷前齿燥,汗下温针不可施。
原文:金匮谓太阴中喝,发热,恶寒,身重而痛疼,其脉弦细芤迟。
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则淋甚。
可与东垣清暑益气汤。
方药:黄芪、黄柏、麦冬、青皮、白术、升麻、当归、甘草、神曲、人参、泽泻、五味子、陈皮、苍术、葛根、生姜、大枣。
新加香薷饮新加香薷饮,银花厚朴同。
扁豆花连翘,不汗暑温清。
原文:手太阴暑温如—亡条证。
(指温病条辨卷一第二十二条)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
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
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方药: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
生脉散生咏原台㈠台暑温,只缘虚表巳伤阴。
喘咳欲脱脉散大,煎眼五味麦冬参。
原文: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上之。
脉洪大而扎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身重者湿也,白虎苍术汤主之。
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方药:人事、麦冬、五味子。
清络饮清络,十鲜竹叶心,荷边银扁两花分,丝瓜皮配西瓜翠,不了头邪戡暑温。
原文: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
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络饮主之。
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治之。
方药:竹叶心、荷叶边、银花、西瓜翠、鲜扁豆花、丝瓜皮。
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方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姜,还需甘澜水共煮,祛痰清浊饮家康。
原文:两太;阴暑温,咳而且嗽。
【《温病条辨》清吴瑭(鞠通)】卷三下焦篇
【《温病条辨》清吴瑭(鞠通)】卷三下焦篇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一、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阴竭。
若实证居多,正气未至溃败,脉来沉实有力,尚可假手于一下,即《伤寒论》中急下以存津液之谓。
若中无结粪,邪热少而虚热多,其人脉必虚,手足心主里,其热必甚于手足背之主表也。
若再下其热,是竭其津而速之死也。
故以复脉汤复其津液,阴复则阳留,庶可不至于死也。
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白芍收三阴之阴,故云加减复脉汤。
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之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复脉中之阳;今治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
用古法而不拘用古方,医者之化裁也。
二、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法复其津液,舌上津回则生;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救逆汤主之。
误表动阳,心气伤则心震,心液伤则舌蹇,故宜复脉其津液也。
若伤之太甚,阴阳有脱离之象,复脉亦不胜任,则非救逆不可。
三、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复脉辈复其精。
温病无三阳经证,却有阳明腑证(中焦篇已申明腑证之由矣)三阴脏证。
盖脏者藏也,藏精者也。
温病最善伤精,三阴实当其冲。
如阳明结则脾阴伤而不行,脾胃脏腑切近相连,夫累及妻,理固然也,有急下以存津液一法。
土实则水虚,浸假而累及少阴矣,耳聋不卧等证是也。
水虚则木强,浸假而累及厥阴矣,目闭痉厥等证是也。
此由上及下,由阳入阴之道路,学人不可不知。
按温病耳聋,《灵》《素》称其必死,岂少阳耳聋,竞至于死耶?经谓肾开窍于耳,脱精者耳聋,盖初则阳火上闭,阴精不得上承,清窍不通,继则阳亢阴竭,若再以小柴胡汤直升少阳,其势必至下竭上厥,不死何待!何时医悉以陶氏六书,统治四时一切疾病,而不究心于《灵》《素》《难经》也哉!瑭于温病六、七日以外,壮火少减,阴火内炽耳聋者,悉以复阴得效,曰宜复脉辈者,不过立法如此,临时对证,加减尽善,是所望于当其任者。
温病方歌
温病方歌A: 风温篇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宣白承气汤宣白承气用膏黄,杏粉蒌皮喘促商,右寸脉大痰壅滞,上开肺痹下宽肠。
清宫汤·加味清宫汤清宫汤方治谵昏,误汗偏多用五心。
玄冬竹翘莲同没,尖磨犀角可清神。
血分热搏苔少绛,胸中大热早清金,须加三位知银沥,驱尽三焦邪暑温。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汤可贵,玉竹花粉豆桑甘,燥伤肺胃咳或热,久咳须加骨皮三。
B:春温篇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干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中焦燥实服之消。
增液承气汤增液承气玄地冬,更加硝黄力量雄,热结阴亏肠燥结,滋阴泻下法可宗。
新加黄龙汤新加黄龙用海参,玄麦生地硝黄呈,参归姜草扶正气,攻补兼施法可尊。
导赤承气汤导赤承气治求因,左尺牢坚火腑寻,小便赤痛时烦渴,赤芍连地柏硝军。
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加减玉女煎太阴温病巳非轻,气血燔时两不平。
玉女煎方原可变,石膏知母地玄冬。
牛膝趋下无从取,熟地偏温须易生。
咽病血伤虽未见,但防邪热入其营。
清瘟败毒饮清瘟败毒地连芩,丹膏栀草竹叶并;犀角玄翘知芍桔,清热解毒亦滋阴。
化斑汤化斑玄犀和白虎,凉血解毒燔热清。
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可治,热入营血服之安。
桃仁承气汤桃仁承气用归芍,丹皮硝黄蓄血调,夜热昼凉少腹满,通达便秘尽逍遥。
羚角钩藤汤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
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
加减复脉汤炙甘草汤巧加减,除去参桂与枣姜,温邪久恋阳明证,加入白芍治阴伤。
三甲复脉汤三甲复脉蛎龟鳖,地芍麻仁胶草枣,温邪伤阴肢痉挛,息风潜阳又养血。
大定风珠大定风珠鸡子黄,胶芍三甲五味襄。
麦冬生地麻仁草,滋阴熄风是妙方。
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知地丹,热伏阴分此方攀;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C:暑温王氏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西洋参,竹叶知草与荷梗;麦冬米斛连瓜翠,暑热伤津此方能。
《温病条辨》原文资料讲解
《温病条辨》原文1、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月,犹为太阴伏暑也。
2、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3、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4、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
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5、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6、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7、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8、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9、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10、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11、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12、《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
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13、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14、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15、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16、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17、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18、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19、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
20、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21、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条辨方歌括3
三黄二香散
三黄二香散谁传?乳没将军又柏连。
茶水香油先后敷,宜时应以水仙穿,
原文:温毒敷水仙膏后,皮间有小黄疮如黍米者,不可再敷水仙膏。
过敷则痛,甚而烂,三黄二香散主之。
方药:黄连、黄柏、生大黄、乳香、没药。
注:右为极细末,初用细茶汁调敷。
干则易之。
继则用香油调敷。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药拾柒,升葛芪姜冬柏执。
曲泽青陈参归枣,二术五味草煎汁。
发热恶寒身重痛,中喝咏弦细芤迟。
气弱月之冷前齿燥,汗下温针不可施。
原文:金匮谓太阴中喝,发热,恶寒,身重而痛疼,其脉弦细芤迟。
小便已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则淋甚。
可与东垣清暑益气汤。
方药:黄芪、黄柏、麦冬、青皮、白术、升麻、当归、甘草、神曲、人参、泽泻、五味子、陈皮、苍术、葛根、生姜、大枣。
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饮,银花厚朴同。
扁豆花连翘,不汗暑温清。
原文:手太阴暑温如—亡条证。
(指温病条辨卷一第二十二条)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
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
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方药: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
生脉散
生咏原台㈠台暑温,只缘虚表巳伤阴。
喘咳欲脱脉散大,煎眼五味麦冬参。
原文: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上之。
脉洪大而扎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身重者湿也,白虎苍术汤主之。
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方药:人事、麦冬、五味子。
清络饮
清络,十鲜竹叶心,荷边银扁两花分,
丝瓜皮配西瓜翠,不了头邪戡暑温。
原文: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
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络饮主之。
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治之。
方药:竹叶心、荷叶边、银花、西瓜翠、鲜扁豆花、丝瓜皮。
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方
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姜,
还需甘澜水共煮,祛痰清浊饮家康。
原文:两太;阴暑温,咳而且嗽。
声重,浊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饮者,小半夏加茯苓再加厚朴杏仁主之。
方药:半夏、茯苓、厚朴、生姜、杏仁、甘澜水煮。
清络饮加杏仁苡仁滑石方
署瘵唯疗吐血多,舌白不渴热寒舍,
清络饮中加杏苡,滑石为未细吟哦。
原文:暑温,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名曰暑瘵,为难治,清络饮加杏仁薏仁滑石汤主之。
方药:即清络饮(详前)加杏仁、薏仁、滑石。
手太:阴暑温,但咳无痰、咳声清高者,清络饮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主之。
太阴伏暑歌
伏暑发速皆口渴,无汗表买有汗虚c
舌白在气赤在血,舌赤渴汗生脉宜。
舌赤无汗银翘散,—辱加地丹芍麦齐,
口渴自汗膏杏芩,即去芥蒡不用疑c
原文:太:阴伏暑,舌白口渴茄于者,银翘敖去中蒡、
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太:阴伏暑。
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上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
脉洪大、渴甚、汗多、仍用白虎法。
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虽在冬日,犹为太阴伏暑也。
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即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子午丑未之年为多也。
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
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
多早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
各宜分晓,不可混也。
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
前后互参,不可偏执。
方药:银翘散详前(原著此处银翘散文中应不涉及玄参,疑原书印误——编著者注)。
生脉散指加减生脉散,即沙参、麦冬、五味子、丹皮、生地。
三仁汤
三仁蔻薏杏轻开,半朴竹滑通草裁。
汗下柔阴君莫取,湿温蒙窍也伤怀。
苔白不渴头身重,弦细而濡脉里来。
状若阴虚日晡热,不肌胸闷面黄衰。
原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肌,午后发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己,名日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方药:杏仁、滑石、通草、蔻仁、竹叶、厚朴、薏仁、半夏。
’湿朋IZ入b包络歌
湿温邪入,心包络,神昏肢逆用清宫。
但去莲冬加银豆,至宝紫雪或相从。
原文:湿温邪入,b包络,神昏肢逆清官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方药:犀角、连翘心、元参心、竹叶心、银花、赤小豆皮。
注:歌中之豆指赤小豆皮。
至宝丹、紫雪丹方并见前。
银翘马勃散
银翘马勃散,牛蒡射干攻。
湿温咽痛解,心胆两经清。
原文: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方药:连翘、牛蒡子、银花、射干、马勃,上杵为散服如银翘散法。
不痛但阻甚者,加滑石六钱、桔梗五钱、苇根五钱。
宣痹汤(一)
宣痹汤方通草轻,射干杷叶豉合成。
气分痹郁而为哕,湿温上受太阴经。
原文: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方药:枇杷叶、郁金、射干、通草、豆豉。
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
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杏佃口。
薏苡桃仁冬瓜子,轻宣肺气上焦达。
原文: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方药:苇茎、薏苡、桃仁、冬瓜仁、滑石、杏仁。
一物瓜蒂汤
一物瓜蒂中喝治,脉象微弱身热疼,
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涌越攻。
原文:金匮谓:太阳中喝,身热疼痛而脉微弱。
此以夏日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方药:瓜蒂二十个。
注:上药捣碎以逆流水八杯,煮取三杯。
先服一杯。
不吐,再服。
吐,停后服。
虚者,加参芦三钱。
桂枝姜附汤
桂枝姜附有白术,互证湿温是两途。
不渴舌白寒脉缓,经拘络束岂肯抚。
原文: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方药:桂枝、干姜、白术、附子。
杏仁汤
杏仁汤内翘滑桑苓蔻梨芩取法凉。
渴饮舌白伏暑致嗽频背冷速煎汤。
原文: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方药:杏仁,黄芩、连翘、滑石、桑叶、茯苓、蔻皮、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