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资料7 温病要义(续)

合集下载

1957年资料9 温病要义(续)

1957年资料9 温病要义(续)
五方:潞党参二钱 炒白术二钱 紫瑶桂五分 升麻一钱 川柴胡一钱 川芎一钱 炙甘草八分 茯苓三钱 姜半夏钱半 鲜生姜三片 大红枣四枚
效果:复杯而头痛止,手足亦不发热,接服一剂而安。”
何廉臣按:“此案开泄下夺,感证皆平,正亦大伤,故病变甚属虚象,理合双补气液,兼顾阴阳,前后五方,补法渐次加重,幸而虚能受补,故得挽回 于末路,此种末期疗法,不可以初病湿温例视也。”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温病要义(续)
谢仲墨
六、温病学中的几个问题
1.伏气与外感 伏气、外感(即新感)的学说,在章虚谷的著作中加以肯定。如果从流溯源,那末明代汪石山有伏邪、新感的学说,王安道、王叔和论温病有即病不即病的区别;伤寒论平脉篇也有“伏气”一词;内经的冬伤于寒一节,是伏气学说的源泉。
2.寒凉剂与温热剂 病名温热,应该使用寒凉的方剂,这是一般的见解。不过在温病的整个过程中,有个别的例子发见寒化的现象,就需要另作考虑。在前人的医案中,常有此等病例,可以征引两例作为证明。
第一例:是风温变证,见于丁甘仁先生医案的第一卷风温门,全案如下:
“董(左):初起风温为病,身热有汗不解,咳嗽痰多,夹有红点,气急胸闷,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前师叠投辛凉清解润肺化痰之剂,似亦近理;然汗 多不忌豆豉,泄泻不忌山梔,汗多伤阳,泻多伤脾,其邪不得从阳明而解,而反陷入少阴,神不守舍,痰浊用事,蒙蔽清阳,气机堵塞,今见神志模糊,郑声,汗多肢冷,脉已沉细,太谿趺阳两脉亦觉模糊,喉有痰声,嗜寐神迷,与邪热逆传厥阴者,迥然不同。当此危急存亡之秋,阴阳脱离,即在目前矣。急拟回阳敛阳,肃肺涤痰,冀望真阳内返,痰浊下降,始有出险入夷之幸。

温病资料完整版

温病资料完整版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从目前临床分科角度看,温病应属中医大内科范围.然而温病学的辨证理论,不仅对温病,而且对其他临床各科发热病证的诊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瘟病病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明末吴又可写成我国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瘟疫论》.瘟病四大家吴鞠通《瘟病条辩》,薛生白《湿热病篇》,叶天士《温热论》,王孟英《温热经违》.另外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陈伯平《外感温病篇》余师愚《疫疹一得》雷少逸《时病论》.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热病分类:伏气温病,新感温病,温疫.温病特点(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三)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四)共有的临床表现1起病急骤,传变较快2发热为主症3易出现险恶证候4病程中易耗伤阴津.西医疾病可划归温病: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如麻疹风疹;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常见综合征如大叶性肺炎败血症;具有温病特点的其它发热性疾病,如中暑急性白血病.伤寒与风温鉴别:a病因:1风寒病邪2风热病邪. b受邪途经:1从皮毛而入,先受于足太阳膀胱经2从口鼻而入,先受于手太阴肺经. c病机:1寒束肌表,卫阳受郁,化热入里病程中有六经传遍次第,终易伤阳2风阳热邪,易化燥伤阴,传遍迅速,有卫气营血演变过程. d初起症候:1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2发热恶寒,口渴,咳嗽,无汗或少汗,头痛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赤,脉浮数等. e初起治疗:1辛温解表2辛凉解表.温邪致病特点:(一)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2易损伤肺胃阴津3既易消退,又易逆传内陷(二)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径犯阳明2暑性酷烈,耗气伤津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三)湿热病邪:1粘腻淹滞,传变较慢,难于速祛2易伤脾胃,以脾胃为病变中心3困阻清阳,闭郁气机(四)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2易燥伤津液3易从火化(五)温热病:1邪气内伏,病自里发2里热炽盛,易动风动血3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六)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2蕴结壅滞(七)疠气:1致病力强2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3传染性强4病重多变.新感与伏邪比较:a成因:1感邪后立即发病2感邪后邪气伏藏,逾时而发. b病机传变:1初起病邪在表,或从表解,或自表入里,由浅至深传变2伏邪自里而发,或由里达表,或进一步内陷深入.若伏邪不能外达,或邪透不尽,则病难速愈. c证候特点:1初起即现表证,而无里热证2初起即现里热证,如无外感引发,则无表证. d治疗:1初起以解表透邪为主2初起以直清里热为主.卫气营血辨变:①卫:1病理:邪郁卫表,肺气失宣;正气抗邪,邪正相争.2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3辩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②气:1病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炽津伤.2证候: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饮冷,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3辩证要点: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4备注:气分证的病变范围广泛,以热盛阳明为多见.③营:1病理:营热阴伤,扰神窜络.2证候: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浯,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3辩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浯,舌红绛.④血:1病理:动血耗血,瘀热内阻.2证候:身热,躁扰不安,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3辩证要点: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三焦辨证: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中焦主要包括阳明胃,肠及足太阴脾;下焦主要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①邪在上焦a温邪犯肺b湿热阻肺c邪陷心包d湿蒙心包. ②邪在中焦a阳明热炽b阳明热结c湿热中阻d湿热积滞搏结肠腑③邪在下焦a肾精耗损b虚风内动.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与三焦脏腑的病机变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也是相互关连,但又有所不同.卫分的病变关系着上焦手太阴肺;气分病变的范围不仅涉及太阴肺,尚包括中焦阳明胃肠,足太阴睥等;营分病变与上焦厥阴心包相联系,血分病变也与上焦厥阴心包相关连.血分病变与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也有一定关系.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是温病的重要辨证方法,两种辨证方法偏重面不同,所起作用各异,故不能相互取代.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相辅而行,经纬交错,才能将病变层次及部位,病证类型及性质,病势轻重及转归等辨析清楚,准确,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辨舌:①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为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的征象②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为温病邪未解,肺津已伤的征象③苔白厚而粘腻见于湿温病过程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症④苔白厚而干燥舌质红:为睥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⑤苔白而舌质红绛:为湿遏热伏之征象⑥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之征象⑦薄黄苔为邪热初入气分,津伤不著⑧黄白相兼苔为邪热已入气分但表邪尚未尽解之征象⑨舌尖红赤起刘:为心火上炎之征象⑩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中生有红点:为心营热极之征象.⑾舌质光纤柔嫩为邪热初退而津液未复之征象⑿舌质纯绛鲜泽多为热入心包之征象⒀舌绛而干燥:为邪热入营,营阴耗伤之征象⒁舌绛而舌面上有大红点:为心火炽盛,热毒乘心之征象⒂舌绛而有黄白苔:为邪热初传人营而气分之邪未尽之征象⒃绛舌罩粘腻苔垢:为热在营血而兼挟有痰湿或秽浊之气.斑疹:l形态:斑是指皮疹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而—般无碍手之质,压之色不退色;疹是皮疹中点小呈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者.2分布:斑的外发,多先起于胸腹,继而分布于四肢;疹的外发有多种形式,其中如麻疹一般先起自上腭,口腔,继而布于耳后,头面及背部,再则布于胸腹四肢约3-4日内,以手足心见疹为出齐.白痦:是在湿热性质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

温病学笔记详解

温病学笔记详解

温病学笔记前言: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主要讨论临床上各种温病的病变规律和证治,具有临床课的性质;而其理论和诊断治疗内容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所以又具有基础课的功能。

现代温病学主要是以清代温病学家所创建的温病学说为基础,结合了历代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并吸取了现代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而构成的学科体系。

内容主要包括温病的病因和发病学说、辨证理论、特色诊断方法、治则治法、预防护理以及各种温病的具体诊治方法。

温病的概念:(1)温病病因是感受外界温邪,发病是由于外界的致病物质侵入人体而造成。

(2)温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各种温病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3)温病的病理特点是在病变过程中热象偏重,且很容易-损伤人体的阴液,特别是温病的后期阶段伤阴的现象尤为明显。

(4)温病不是某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总称,属于外感疾病的范畴。

基本特征:(1)起病急,传变快(2)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3)易化燥伤阴(4)易内陷生变分别温热与湿热之不同分别温病与伤寒的关系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温热病邪、燥热病邪区别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病机传变、治疗原则温病辨证除了要有中医学八网、脏腑、气血津液等辨证理论作指导外,还有独特的辨证理论,即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为指导,对这些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温病各种症状产生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判断出病变深浅部位及性质,归纳证候类型,了解邪正消长,掌握病变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等,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上的意义:(1)作为分析温病病机的理论基础(2)作为辨别温病各种证候类型的基本网领(3)作为判断温病过程中病位病情的标准(4)作为确立温病治则治法的依据卫气营血临床表现:三焦临床表现温病发生后,病情往往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这种动态的变化就是传变,主要是温邪与人体正气相互斗争的结果,也反映了温邪在患者体内的发展变化,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规律,一般不外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即多数温病由卫分证开始,再由气分、营分、血分传变,但临床上传变的情况是复杂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1957年资料9 温病要义(续)

1957年资料9 温病要义(续)

1957年资料9 温病要义(续)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温病要义(续)谢仲墨六、温病学中的几个问题1.伏气与外感伏气、外感(即新感)的学说,在章虚谷的著作中加以肯定。

如果从流溯源,那末明代汪石山有伏邪、新感的学说,王安道、王叔和论温病有即病不即病的区别;伤寒论平脉篇也有“伏气”一词;内经的冬伤于寒一节,是伏气学说的源泉。

内经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意义明确。

伤寒论平脉法说:“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

病人云:实咽中痛,故尔,今复欲下利。

”这一节中所谓“旧有伏气”,就是说病邪是能伏居于人体中的。

王叔和伤寒例以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温病;即病和不即病,是伤寒和温病的分界缐。

这一时期的伤寒是外感,是感而即病;而温病是属于伏气,是感而不即病。

温病范围之内,还没有伏气外感的对立。

换一句话说,此时伏气外感的并存,等于伤寒温病的对峙,这是伏气、外感学说的第一阶段。

以后汪石山分温病为伏气和新感两种,于是温病的原因,由一种伏气,而再增加一种新感。

叶天士临证指南中的伏于少阴,就是伏气温病;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这是新感温病。

章虚谷对于伏气、外感,发挥透彻。

至此而温病明确的具有伏气、外感两种,这是伏气、外感学说的第二个阶段。

温邪陷入的时令,最初仅指出冬季。

冬季的伏气,内经只说是寒;王叔和说冬季又有与时令不合的温暖,称为冬温之毒。

晋陈延之小品方说:冬分受了温邪,没有立即发病,在春天被外界的寒威所折伏,不能发病,到夏季因为气候热,春寒解除,冬温毒才发出。

所以冬季陷入的伏气有两种:一是寒,一是温。

那种与冬季的时令不合的骤暖,中人而即发的,称为冬温,又与冬季中寒而即发的伤寒相对待。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温病学》讲义

《温病学》讲义

第七章 风温
【诊断依据】 1、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冬多见 2、发病急骤,初起表现为发热、恶风、咳 嗽、口微渴等肺卫症状,继而出现壮热、咳 嗽气喘,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等气分 证,后期多致肺胃阴伤。 3、部分病例可出现神志异常等热陷心包证。
第七章 风温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邪袭肺卫:P109 2、邪入气分:P110 (1)邪热壅肺: P110 (2)肺热腑实: P111 (3)肺热移肠: P111 (4)肺热发疹: P111
第十五章
疫疹
【诊断依据】 1、本病所涉及病种较多,不同季节有不同 性质的疫疹发生。P225,有较强的传染性, 能引起流行。 2、起病急骤,迅速传变,症状复杂,病情 凶险。
第十五章

疫疹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初发证治: (1)风热伤络: P227 (2)卫气同病: P227 (3)邪遏膜原: P227 2、阳明热炽,迫及营血: P228 3、邪入营血: (1)邪毒炽盛,气营(血)两燔: P228 (2)血分实热,血热妄行: P229
二、三焦辨证
2、中焦证候: P44 (1)阳明热炽:病机及主要症状 (2)阳明热结:病机及主要症状 (3)湿热中阻:病机及主要症状 (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病机及主要症状 3、下焦证候: (1)肾精耗损:病机及主要症状 (2)虚风内动:病机及主要症状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三、温病的主要治法
(七)开窍醒神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6 (八)息风止痉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7 (九)滋阴生津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7 (十)固脱救逆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8 (十一)外治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8

温病名著必读书目

温病名著必读书目

温病名著必读书目一直不明白岳美中老先生说的“专学《伤寒》,容易涉及粗疏。

专学温病容易流于轻淡。

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的意思,读了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病篇》才知道,后世书对仲景是很好的深化和补充。

胡老一生只研究仲景著作,也不太合适。

虽说仲景以六经为万病立法,以伤寒治疗示医学之理,我必不是上智之人,读完仲景书就能举一反三,就能通治万病的能耐还做不到,故需读后人之书。

后世书中,比较重要的当属温病类著作了。

温病著作有很多,先要有个目录学,还要有合理的学习顺序,这样学起来才效率高。

以下是我目前对温病名著的了解,也是我的学习计划:1.《温病学释义》附篇:里面包括叶天士《外感温热病篇》、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幼科要略》中论及温病的内容)、陈平伯《外感温病篇》、薛生白《温热病篇》、余师愚《疫病篇》,这五篇都是重要的温病学著作,特别是叶天士的书,许多条文都要熟背、理解。

(上海科技)2.《重订广温热论》:这本书原作者是戴天章,后经陆九芝、何廉臣重订,由于此书不只是谈温疫,故将原书名《广温疫论》,重订后改名《重订广温热论》。

陆九芝是伤寒名家,何廉臣是温病大家,此书可读性很强。

(福建科技)3.《感症宝筏》:此书也是何廉臣所作,内容我还没看,冲着何廉臣的名字就知道,此书对理解何氏的学术思想、对温病临床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福建科技)4.《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作者杨栗山,从书名可以推测,这一本书在鉴别“伤寒”、“温疫”方面较擅长。

(福建科技)5.《重订通俗伤寒论》:此书以六经辨证方法统一切疾病,是一本集伤寒、温病、杂病于一体的大成著作,书中很多方子被选入中医学教材,临床实用性很强。

(中医药)6.《时病论》:作者雷丰,分季节论温病,脱却病名的束缚,随证治之,是不错的著作。

(人卫)7.《证治心传》:据刘景源书,这是一部几尽淹没的温病学重要文献,其思想对后世温病名家影响巨大,值得一读。

(山西科技)8.《温病条辨》:作才吴鞠通。

李士懋:温病的治则(清、透、滋)与治疗

李士懋:温病的治则(清、透、滋)与治疗

李士懋:温病的治则(清、透、滋)与治疗一、温病的治则李士懋先生认为,温病的治则就是三个字:清、透、滋。

(1)清温病的本质是郁热,既有热邪,就必须清之。

此即“热者寒之”之意。

李氏认为,温病之热邪,有轻重程度之不同,有所在病位之别,有兼挟邪气之殊,有正气强弱之异,因而在清热时,必须全面权衡:①寒凉适度:有热邪时,寒凉乃必用之品。

但由于热邪程度不同,所以用寒凉清解之时,既要防止病重药轻,又要防止孟浪,过于寒凉,冰伏气机。

②治分气血:温病热邪,无非有在气在血之别,故治疗当分气与血。

清气,是治疗温病的中心环节。

邪热外淫内陷,皆气热燔灼充斥使然。

里热清,而表证自解;气热清,而邪不内陷。

清气当选能入气分而清解气热之品,如辛寒、苦寒、甘寒以及咸寒。

若虑苦寒化燥伤阴,可以甘寒监之。

气热炽盛,内陷血分,则当选入血分而能清解血热之品,如甘寒、咸寒、酸寒之品,既能清热凉血,又具养阴生津之功。

但清血热时,亦必伍以清气热。

(2)透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只要有热邪存在,自始至终都要透。

透邪的原则为:祛其壅塞,展布气机。

气机畅达,邪热外出的道路通畅,郁伏于里之热方能透达。

所以,在寒凉清解热邪的同时,必须伍以畅达气机之品。

温病中令气机窒塞者,主要有热邪、痰湿、瘀血、热结、食积以及新寒外束等。

欲使气机畅达,必须将阻滞气机之邪气祛除。

所以在清解时,要视其兼邪,或伍以化湿,或伍以活瘀,或伍以消导,或伍以通下,或伍以表散等。

壅塞除,气自展布,热自透达而解。

郁热外达的标志有以下六点1、汗:正汗的出现,标志里解表和矣。

2、脉:郁热脉当沉而躁数。

沉乃气机郁滞,气血不得外达以鼓荡充盈血脉所致。

气机展布,气血得以外达,则脉由沉伏转见中位或浮位,脉体亦可由细迟短涩转见洪大滑数。

3、舌:舌由绛紫而暗,转为红活;由无苔转为舌苔渐布。

4、神:由昏谵或狂躁,转为神志清晰。

5、色:面色由红而暗滞,转为红活润泽。

6、症:由肢厥转为四肢渐暖。

至于身热,可较前显露,不足为讶。

彭子益先生16本书第五本温病篇(续篇)?

彭子益先生16本书第五本温病篇(续篇)?

彭子益先生16本书第五本温病篇(续篇)传经犹未深入二句不知传经理解,传经者,既不入腑亦不入脏,只在荣卫也,表病也。

伤寒三日,热实而昏不知人,已是阳明腑病。

此病当是温病。

如系伤寒,虽三日已过阳明,何至燥热至于如此;既燥热如此,何至证实而脉反虚,惟温病乃有热盛人昏而脉虚之证也。

叟年六旬,素亦羸弱多病,得伤寒证,绵延十余日,舌苔黄厚而干,心中热渴,时觉烦躁;其不烦躁之时,即昏昏似睡、呼之眼微开、精神之衰惫可知,脉象细数,按之无力。

投以凉润之剂,因其脉虚,又加野参佐之,大便忽滑泻,日下数次。

因思此证,略用清火之药即滑泻者,必其下焦之气化不固,先用固其下焦,再清其上焦、中焦未晚也;遂用熟地黄二两、酸石榴一个连皮捣烂,同煎汤一大碗,分三次温饮下,大便遂固。

间日投以此方,将山药改用一两,以生地黄代知母,煎汤成,徐徐饮下,一次只饮药一大口,阅八点钟始尽剂,病愈强半。

翌日又按原方如法煎成服,病又愈强半,第三日又按其方服之尽剂而愈。

躁字当是燥字之误,躁乃阳亡,燥乃热盛也。

此证当是温病也;伤寒阳明病,心中热渴,昏不知人,脉不细数。

按:熟地黄原非治寒温之药,而病至拯危时,不妨用之以救一时之急,故仲景治脉结代有炙甘草汤,亦用干地黄即今生地;结代亦险脉也,如无酸石榴时,可用龙骨(捣煅)、牡蛎(捣煅)各五钱代之。

一叟年六旬余,素吸鸦片,羸弱多病、于孟冬感冒风寒,其脉微弱而浮,余用生黄芪数钱,同表散之药治之,得汗而愈。

间日因有紧事冒寒出门,汗后重感,比前较剧,病卧旅邸,不能旋里,因延彼处医者诊治。

时身热饮水,病在阳明之府,医者因其脉微弱转进温补,病益进,更延他医,以为上有浮热、下有实寒,用附子、吴茱萸,加黄连治之,服后齿龈尽肿,且甚疼痛,时觉烦躁,频频饮水,不能解渴。

不得己复来迎余,至诊其脉细而数,按之略实,遂投以此汤,加玄参六钱,以散其浮游之热。

一剂牙疼即愈,烦躁与渴亦见轻;翌日用原方去玄参,将药煎成,调入生鸡子黄三枚,作三次温饮下,大便得通而愈。

温病学要点

温病学要点

温病学断代:战国~唐代:萌芽。

宋金元:成长。

明清: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新进展。

“温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温病四大家及贡献: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吴又可:《温疫论》,第一部温疫病专著。

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四大贡献。

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湿热病专著。

吴鞠通:《温病条辨》。

王孟英:《温热经纬》。

温病: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课件)特点:1、具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理演变有一定规律性:卫气分以机能失调为主;营血分以实质性损害为主。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范围:外感热病中除了风寒性质以外的疾病。

分类:病邪性质:温热、湿热。

发病类型:新感、伏邪。

新感:感受时令病邪后即时而发的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肺卫表热见症为主要表现,如风温、秋燥。

伏邪:感受外邪后未立刻发病,邪伏体内经过一个以上季节后才发病的温病,初起即病发于里,以里热见症为主要表现,如春温,伏暑。

温疫: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大流行的一类。

温毒:因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除了具有一般急性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风热、暑热、湿热、燥热。

(略)卫气营血的病理要点、临床表现。

卫分证:邪郁卫表,邪正相争。

发热与恶寒并见,口微渴。

气分证:邪正剧争,热炽阴伤。

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营分证: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身热夜甚、时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绛红。

血分证:动血耗血,郁热内阻。

斑疹密布、出血,舌质深绛。

病理要点:血络瘀滞炽热伤阴温邪气机郁闭痰热互结舌紫晦而干:又名猪肝舌,其色如猪肝状。

为肝肾阴竭之征象。

温病见此舌象主病情危重,预后多不良。

舌焦紫起刺:又称杨梅舌,舌体紫红而有点状颗粒突起于舌面,状如杨梅。

温病中涉及下法的部分

温病中涉及下法的部分

温病1、温热类温病气分证治邪热在肺证名:肺热腑实病机:肺经痰热壅胜,肠腑热结不通之肺肠并病症状:身热,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腹满,便秘,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治法:宣肺化痰,泻热攻下方药:宣白承气汤(组成: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粉、瓜蒌皮)证名:肺燥肠闭病机:燥热伤肺,肺津不布,燥干肠液,传导失司症状:咳嗽不爽而痰多,大便秘结,胸闷腹胀,舌苔腻而干,脉滑治法:清肺化痰,润肠通便方药:五仁橘皮汤(组成:甜杏仁、郁李仁、松子仁、柏子仁、桃仁、橘皮)邪热在肠证名:热结肠腑病机:肺经邪热不解,传入胃肠,与肠中积滞互结而致症状:日晡潮热,大便秘结或纯利清水,腹满硬痛,或时有神昏谵语,舌苔焦躁或起芒刺,脉沉实有力治法:攻下软坚邪热方药:调胃承气汤(炙甘草、芒硝、大黄)证名:阳明腑实,小肠热盛病机:腑实兼小肠热盛症状:身热,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治法:攻下热结,清泄小肠方药:导赤承气汤(组成赤芍、细生地、生大黄、黄连、黄柏、芒硝)证名:腑实兼热闭心包症状:身热便秘,神昏舌謇治法:攻下热结,清心开窍方药:生大黄粉调服安宫牛黄丸证名:热结阴亏证病机:热结阴亏,燥屎不行症状:身热便秘,口干咽燥,舌苔焦躁治法:攻下燥结,滋阴增液方药:增液承气汤(组成:玄参、麦冬、细生地、大黄、芒硝)证名:腑实兼气液两亏症状:大便秘结,口燥咽干,倦怠少气,苔焦脉弱治法:攻下燥结,补益气阴方药:新加黄龙汤(组成:细生地、生甘草、人参、生大黄、芒硝、玄参、麦冬、当归、海参、姜汁)2、湿热类温病气分证治证名:暑热积滞,郁结肠道病机:暑湿郁蒸气分,困阻中焦,并与积滞互结,阻滞肠道症状:湿热稽留,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滑数治法:导滞通下,清暑化湿方药:枳实导滞汤证名:湿滞大肠治法:化湿清热,宣通气机方药:宣清导滞汤3、温毒类温病气分证治证名:毒壅肺胃,热结肠腑病机:风热时毒壅盛于肺胃及肠腑症状:身热如焚,气粗而促,燥烦口渴,咽痛,目赤,头面及两耳上下前后掀赤肿痛,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短少,舌红苔黄,脉数治法:清透热毒,攻下泄热方药:通圣消毒散4、瘟疫类温病证名:邪传阳明证症状:壮热口渴,大汗出,舌苔黄燥,脉洪大而数,或身热烦渴,午后热甚,鼻如烟煤,腹满硬痛,通舌变黑起刺治法:清热生津或急下存阴方药:白虎汤或大承气汤(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经典原文《温热论》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

59讲温病的治疗(1)四法

59讲温病的治疗(1)四法

59讲温病的治疗(1)四法同学们,今天咱们讲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治疗和其它病的治疗一样,都离不开辨证论治,这是总的前提。

(图形演示00:33)图1那么辨证论治啊,首先要分析证候,通过分析证候,找出病因。

中医病因学说怎么形成的呢?——审证求因。

病因是通过分析证候,分析出来的。

那么治疗就根据导致疾病的原因进行治疗,所以归根结底是审因论治,针对着病因的进行治疗。

温病的病因很简单——温邪,但是温邪也不是一种啊,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这些类型都不一样啊,所以治法也不相同。

(图形演示1:48)温病的治法就比较广泛。

叶天士和吴鞠通分别提出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关于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治疗,叶天士提得很清楚,(“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这四句话呀,就明确提出来,“在卫(分)汗之可也,到气(分)才可清气”,用清气法,“入营犹可透热转气”,那就是说呀,除了用清营养阴之外,还可以透热转气。

那就是说,它是一种辅助手段。

主要手段是清营,要清营养阴,还可以配合透热转气法。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四个阶段的大法,提得很明确。

吴鞠通提出来三焦辨证,他也提出来三焦的治法: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吴鞠通提出来三焦辨证,他也提出来三焦的治法。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三焦温病的治法,“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没有具体说药物,他是举例,上焦如羽,要轻,治上集要用轻扬宣透的药,举邪外出,“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要调整中焦脾胃的平衡,使它保持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功能健全,这样呢就平安,所以强调一个“如衡”,强调一个“平”,保持中焦升降的平衡。

温病复习要点

温病复习要点

1、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病的分类方法㈠根据病因和病证性质分类可把温病分为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

温热类温病有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热疫、温疟等。

湿温类温病主要有湿温、暑温夹湿、伏暑、湿热疫、湿疟、霍乱等。

㈡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即根据是否有里热证,可将温病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肺卫表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风温、秋燥、冬温等;伏邪温病是指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等。

另外,暑温、湿温初起虽以里证为主,但其临床见证与当时主气的致病特点一致,所以一般仍将其归属于新感温病。

3、温病有哪些流派:温疫学派、主流学派、伤寒学派、兼融学派、伏温学派。

4、温疫学派的学术观点:温疫学派即是以温疫立论来研究温病防治规律的一大学术流派。

⑴强调特异性致病因素如吴又可的杂气论,刘松峰的邪毒说,余师愚的运气变衍为热毒说,杨栗山的热怫郁说等。

⑵重视尽早采用攻击性的祛邪治疗吴又可:①强调客邪贵乎早逐②认为邪为本,热为标,治疗温疫发热,当以祛邪,邪去则热自清③虽提出杂气致病说,但由于无法寻到针对杂气的特效药,“故勉用汗、吐、下三法以决之”。

余师愚:①认为热疫乃无形之毒,故主张不用硝、黄而重用石膏②使用方药直接针对病因病机,故组方稳定。

杨栗山:认为“阳热怫郁”是温疫的主要病因病机,六气化热或火热相兼同化。

①“阳热”是本,“怫郁”是标,故首当“热者寒之”。

②由于邪热导致“怫郁”,而大剂寒凉又有冰伏凉遏、加重“怫郁”之弊,故组方常配合轻清透解、攻下逐邪、通利小便等治法,形成清、透、通、利诸法并施的特点③温疫初起,虽有“表寒”之象,是因“怫热在里,由内而达外”,“皆里证郁结,浮越于外也。

虽有表证,实无表邪”,主张治以大清里热并结合透解、攻下、通利诸法,切中病机。

创升降散(白僵蚕、全蝉蜕、姜黄、川大黄)。

1957年资料8 温病要义(续)

1957年资料8 温病要义(续)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温病要义(续)谢仲墨邵登瀛,字步青,清江苏元和人。

他是薛雪的学生,著有“四时病机”“温毒病论”“女科要诀”三书。

他的曾孙炳扬于咸丰辛酉迁居上海,从门人那里得到“四时病机”遗稿,重加校订,补其残阙,分为十四卷。

(书中载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 年——医案一则)卷一为“温热论”,取内经刺热论条文等,附以喻嘉言等的注释;卷二为“阐发仲景春温”;卷三为“附前贤论春温”;卷四为“阐论时令春温”;卷五为“春温选用汤方”;卷六为“阐发湿温”;卷七为“补湿温方论”;卷八为“湿病方论”;卷九为“分经辨证暑门”;卷十为“分经辨证疟门”;卷十一为“疟门集方”;卷十二为“阐发伏暑晚发”;卷十三为“阐发冬温方论”;卷十四为“冬温集方”。

作者是薛雪门人,但此书内容不像“湿热病篇”,而有些受周扬俊温热暑疫全书的影响。

章楠,字虚谷,清会稽人。

年少时多病,因学医,客游所至,常以医疗闻名。

所著“医门棒喝”初集四卷,成于道光乙酉(公元1825年),初集有“六气阴阳论”“伤寒传经论”“温暑提纲”“春温”“风温”“暑温”“瘟疫”及“性说”等二十六篇,对于伤寒温病的分辨及温病瘟疫的证治,发挥极为细致。

二集九卷,成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二集一名“伤寒论本旨”,卷一为“申义”及“医本于易论”等;卷二至卷五,是伤寒论的注解;卷六卷七论温病,以叶天士的学说为主,附薛氏湿热条辨;卷八为脉证合参、脱绝脉证;卷九为汇方集解。

此书推重叶天士的温证论,次之则认为薛生白的湿热条辨论证治甚详。

章氏对于温病的伏气、时邪及虚实两证,辨别极为清晰。

张畹香,据包越瑚说:张氏是嘉庆、道光、同治时代的医家。

(同治庚午年——公元1870年,张氏已七十余岁。

)他年轻时中了秀才,博览医书,所著有“医针”等,未刊行。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一、温病的治疗原则:1、祛除温邪 2、扶助正气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一)泄卫透表法――开泄腠理、逐邪外出、泄热解表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1、疏风散热(银翘散)――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2、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4、疏卫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二)清解气热法――清热除烦,生津止渴适用于温热病卫分之邪已解,气分里热亢盛,尚未入于营血分者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2、辛寒清气(白虎汤)――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3、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邪热内蕴,郁而化火(三)和解表里法――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适用于温病邪已离表又尚未入里成结,而是郁于少阳或膜原、留恋三焦的半表半里证1、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饮)――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四)祛湿清热法――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适用于湿热性质的温病1、宣气化湿(三仁汤)――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3、分利湿热(茯苓皮汤)――湿热郁阻下焦(五)通下逐邪法――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排除邪毒,给邪以出路适用于热邪与有形实邪如燥屎、湿滞、淤血等互结于肠腑的证候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热结阳明,内结肠腑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3、增液通便(增液承气汤)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六)清营凉血法——清营养阴,凉血解毒,滋养阴液,散血活络适用于温病热入营血分,营热或血热亢盛的证候1、清营泄热(清营汤)――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3、气营(血)两清(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七)开窍息风法——开窍法:清泄心包邪热,芳香清化中焦湿热痰浊,醒神利窍适用于温病邪入心包或痰浊上蒙清窍所引起的神智异常证候熄风法:清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以控制抽搐适用于温病热盛动风或阴虚生风的证候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2、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3、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4、滋阴息风(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八)滋阴生津法——润燥生津,滋养真阴,壮水制火适用于温病后期邪热渐退,阴液耗伤之证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2、增液润肠(增液汤)3、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九)固正救脱法——益气敛阴,回阳救逆适用于温病中患者正气素虚而邪气太盛,或汗出太过,阴液骤损,阴伤及阳导致气阴外脱或亡阳亡阳厥脱之危急证候1、益气敛阴(生脉散)2、回阳固脱(参附汤、参附龙牡汤)(十)外治法——洗浴法、灌肠法、敷药法、搐鼻法、吹喉法三、温病兼夹证的治疗(兼痰饮、食滞、气郁、血瘀)四、温病瘥后调理(正虚未复、余邪未尽、复证治法)。

1957年资料10 温病要义(续完)

1957年资料10 温病要义(续完)
丙、就不同的环境与疾病情况,灵活的运用温病的诊疗原则。
这一点在一九五六年的乙型脑炎治疗中,大家有了深刻的体会。河北省中医同道就乙型脑炎
方面介绍了他们对于这一点的见解:“两年来乙型脑炎发病,都是在夏末秋初天气炎热的时候,证状偏热的居多,虽在立秋节后,也常遇到偏湿的证状,但还是湿热并盛,治法仍宜辛凉芳解或佐芳香化浊之品收效。今年(指一九五六年)我省雨水成灾,天气淫热为近年所罕见,跟随立秋节后,一场秋雨,天气骤然变凉,河北省乙型脑炎的发病率是在这时骤然增高的。所现证状完全偏湿,湿盛于热的居多,应按湿温治疗。望都县卫协会会员刘志仁大夫,本我省一九五四年的经验——乙型脑炎中医治疗法——用辛凉透邪法佐青蒿、藿梗、茵陈等芳香化浊之品,五名患者完全治愈。省卫协配合救灾工作组织的乙型脑炎治疗小组。分别到石家庄专区等地指导与协助治疗中,运用三仁汤、香薷饮、苍术白虎汤、局方至宝丹等,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首都传染病院也运用香薷饮、葱豉汤、三仁汤、苍术白虎汤等,治愈了很多的严重患者。证明了吴鞠通‘伏暑、暑温、湿温病本一源,应前后互参,不可偏执’结论的正确,使我们体会到祖国医学随证论治的科学性。通过今年的实践,对湿温是不是乙型脑炎得到了回答,认乙型脑炎为暑温的一贯正确性,也得了进一步的证实。更确切的说,乙型脑炎有偏湿偏热的不同,祖国医学里有暑温、伏暑、湿温的分别,治法是随着具体证状、具体发病时候,而有所不同。白虎汤中重用石膏是对的,不用白虎汤而用三仁汤、香薷饮、葱豉汤也是对的,关键在于诊断辨证掌握随证论治的原则,这是祖国医学的特点。”(见“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治疗法”编后记)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1957年资料7 温病要义(续)

1957年资料7 温病要义(续)

1957年资料7 温病要义(续).txt你看得见我打在屏幕上的字,却看不到我掉在键盘上的泪!自己选择45°仰视别人,就休怪他人135°俯视着看你。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温病要义(续)谢仲墨吴有性,字又可,江南臭县人,明末居太湖中洞庭山。

崇祯辛己(公元1641年),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吴氏推究病源,根据经验,著“温疫论”三卷(前有崇祯壬午——公元1642年——自序),说伤寒自毫窍入,中于脉络,从表入里,所以传经有六,自阳至阴,以次而深;温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或表或里,各自为病,有但表而不里者,有表而再表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于里者,有先表后里者,有先里后表者,其间有与伤寒相反十一事,又有变证、兼证种种不同,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

又可因温疫的邪气伏于膜原,因制达原饮以攻其巢穴;温疫实热内炽,又可善于用清法下法以去实热。

古来没有温疫专书,自又可书出,而温疫治法大明于世。

其后歙县郑重光为温疫论作补註,黎水孔以立等增订加评,题为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

喻昌,字嘉言,江西新建人。

明崇祯(公元1628——1643年)中,以副榜贡生入都,上书言事,后往来靖安间,披剃为僧,又蓄发游江南。

清顺治(公元1644——1661年)中,旅居常熟,成为闻名的医家。

所著有伤寒尚论篇。

医门法律。

寓意草(喻氏的医案)温证论。

温证朗照。

会讲温证语录等。

会讲温证语录一卷,第一讲至第三讲,取内经、伤寒论中论温证学说加以发挥,第四讲为“温证自晋至今千年绝学论”;第五讲为“温证正名辨脉之要论”;第六讲为“论温证古今粹美说”。

第四讲中述古今医家王叔和、崔文行、朱肱等对于温证的误解,独推崇东垣老人,东垣虽专治内伤,而于温证则谈言微中(喻氏温证朗照一书,余未见)。

温病本气篇温习提纲

温病本气篇温习提纲

温病本气篇温习提纲自来治温病,以新感与伏邪为两大原则。

言温病乃人身之本气自病,非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年之寒,变成今年的温。

抱本气自病的原则能自得不为所误。

欲知病理,但凭药性。

燥则金气敛结,药宜疏泄。

温则木气疏泄,药宜收敛。

断无疏泄之病,用疏泄之药,治之之误也。

(另外时病本气篇中燥气病讲到:温乃木气疏泄伤肺之病,忌开通肺气之药。

燥乃金气敛结之病,喜开通肺气之药。

)温病的意义伤寒病起于荣卫,终于脏腑,荣热卫寒,腑热脏寒,腑热则实,脏寒则虚。

温病起于荣卫,终于气血,荣卫气血,皆热不寒,皆虚不实。

温病者,人身木火偏于疏泄。

人身春木之气,升动生发1/15页失其常度,则温气病焉。

不过虽是人身本气自病,必须感受时令偏于疏泄的大气,引动里气,然后病成耳。

此篇注重虚证,因正当厥阴风木之时,阳气幼稚故也。

所以温病的下证,无承气汤证,只有黄龙汤证。

伤寒表里之分,为荣卫腑脏;温病表里之分,为荣卫气血;亦有病在肠胃者,如两感温病,则责在肾家,各详下文。

伤寒易治,温病难治。

伤寒表里寒热,界限分明。

温病表里皆热,界限难分。

此篇于难分之中,求分之之法。

能分得出,然后用药有着落也。

病在荣卫温病分纯温病,兼感寒温病。

病在荣卫也。

乌梅证三豆证,是为不兼感寒之纯温病。

乌梅白糖汤人身荣卫。

荣属木火,其性疏泄;卫属金水,其性收敛,主管表气,而根于里气。

病在荣卫之时,外泄之相火,正在浮游,尚未化生定在之热,故舌上无胎。

若发热仍兼恶寒,是感大气之疏泄,又感大气之收敛,而本身卫气,闭束不舒,故加薄荷。

以开卫气之闭束也。

扁鹊三豆饮此证,外证与乌梅汤证同,但脉不洪虚而虚小。

此方平2/15页淡和养,最宜温病。

乌梅汤收外以安内。

三豆饮养内以和外。

皆温病初起虚证的极效方法。

温病脉实为顺,脉虚为逆。

《内经》曰:温病虚甚者死,木火之气泄而不复故也。

面色红者,火浮于外,必虚于内。

如认面红为内热,故意用凉药以清内热,必一泻而死。

桂枝汤之芍药,全在收敛木火,乌梅三豆亦全在收敛木火。

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治疗温病的治疗重点难点提示1、温病的治疗原则。

2、温病的主要治法(包括泄卫解表法、清解气热法、通下逐邪法、和解祛邪法、祛湿解热法、清营凉血法、开窍醒神法、息风止痉法、固脱救逆法、滋阴生津法、外治法),应明确各种治法的概念、作用、主治证和应用注意。

3、温病后调理。

知识点精析(一)温病的治疗原则1、祛邪为主吴有性:“大凡客邪贵乎早逐”,“祛邪为第一要务”。

2、卫气营学证候和三焦证候的治疗大法叶桂:“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吴瑭:“治上焦为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3、顾护正气正气主要指阴津,初期顾护肺胃之津,后期顾肝肾之阴。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1、泄卫解表发作用——开泄腠理、疏解表邪、透疹外达。

分类应用——疏风泄热法(代表方剂银翘散、桑菊饮)、透表清暑法(代表方剂新加香饮)、宜表化湿饮(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疏表润燥法(代表方剂桑杏汤)。

注意:----①邪在卫表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法,重在疏解透表。

②虽为温病初起,但如无表证者,亦不可用本法。

③对温病表证的治疗,不可过于寒凉,以防凉遏不解。

④应中病即止,避免过汗伤津。

2、清解气热法作用-----清热保津、止渴除烦,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

分类应用----轻清宜气法(代表方剂栀子豆汤、清心凉膈散)、辛寒清气法(代表法剂白虎汤),清热泻火法(代表方剂黄芩汤加碱)。

注意:①本法所治邪热属气分无形邪热,如邪热已有形实邪相结者不用。

②并邪未入气分,不宜盲目早用本法。

③素体阳虚者在使用本法时,切勿过剂。

3、通下逐邪法作用----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淤破结等。

分类应用-----通腑泄热法(代表方剂调胃承气汤)、导滞通便法(代表方剂枳实导滞汤),增液通下法(代表方剂增液承气汤)、通淤破结法(代表方剂桃仁承气汤)。

注意:-----①里热未成实结或里无郁热积滞者不用。

【精品】7温病的治疗汇编

【精品】7温病的治疗汇编
• 运用要点: (1)分消:杏仁开上、厚
朴宣中、茯苓导下;(2)热势盛者加清 热之品。
(3)开达膜原
•作用:疏利透达募原的湿热秽浊之邪。 •适应证:邪伏膜原。寒甚,热象较微,
脘痞腹胀,身痛肢重,苔腻白如积粉 而舌质红绛甚或紫绛。 • 代表方剂:雷氏宣透膜原法。 • 运用要点:(1)用药偏温燥;(2)辨证
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腹胀, 泛恶欲吐,小便短赤,苔黄滑腻。 • 代表方:王氏连朴饮。 •运用要点:(1)辛温与苦寒并用;
(2)权衡湿与热之偏重用药。
(3)分利湿邪
• 作用:用淡渗药使湿邪从小便而去。 •适应证:湿热郁阻下焦。热蒸头胀,
小便短少甚至不通,渴不多饮,苔白 腻。 • 代表方:茯苓皮汤。 • 运用要点:(1)本法还可用于湿邪在上中
(一)确立温病治法的依据
1、审病因——根据病邪的性质“审因论治” 2、辨病机——卫气营血治则和三焦治则
卫气营血治则:叶天士:“在卫汗之 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 气 , …… 入 血 就 恐 耗 血 动 血 , 直 须 凉 血 散 血”。
三焦治则:吴鞠通:“治上焦如羽, 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3、注意体质及兼夹证候
• 适应证: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证或气营血三燔。壮 热,口渴,烦躁,甚至神昏谵妄,两目昏瞀,口秽 喷人,周身骨节痛如被杖,身发斑疹,或有尿血便 血、吐血衄血,苔黄燥或焦黑,舌质深绛或紫绛等。
• 代表方:加减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加减
玉女煎-清气凉营-气营同病
化斑汤-清
气凉血-气血两燔
清瘟败毒饮-大解热毒而清气营-气营两燔、气 血两燔、气营血三燔之重证
瘛疭,肢厥神倦,舌干绛而萎,脉虚 细等。 • 代表方:大定风珠。 • 运用要点:(1)主用滋潜之品;(2)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喻昌,字嘉言,江西新建人。明崇祯(公元1628——1643年)中,以副榜贡生入都,上书言事,后往来靖安间,披剃为僧,又蓄发游江南。清顺治(公元1644——1661年)中,旅居常熟,成为闻名的医家。所著有伤寒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喻氏的医案)温证论。温证朗照。会讲温证语录等。会讲温证语录一卷,第一讲至第三讲,取内经、伤寒论中论温证学说加以发挥,第四讲为“温证自晋至今千年绝学论”;第五讲为“温证正名辨脉之要论”;第六讲为“论温证古今粹美说”。第四讲中述古今医家王叔和、崔文行、朱肱等对于温证的误解,独推崇东垣老人,东垣虽专治内伤,而于温证则Leabharlann 言微中(喻氏温证朗照一书,余未见)。
叶桂(生于康熙六年,没于乾隆十一年,即公元1667——1746年),字天士,号香。先世自歙迁吴。祖父紫帆,有孝行,通医理;父阳生,精于医学。天士少从师读经书,傍晚归来,阳生公授以医 学。年十四,阳生公去世,天士于是从阳生公的门人朱某学习,朱某就把阳生公平日所教的教给天士;天士听到他的教导,即通晓底蕴,见解在朱某之上。相传天士曾从十多位老师学习,吸收了各人的长处,肯刻苦钻研,因此,成为著名的医家。天士处方不执成见,他曾说:“药剂的寒温,应该看疾病的寒热而决定。”他的意思是说医家不要局限于某一学派而单纯的喜欢用凉或用热,不能茫无定见。他又说:“大凡疾病有见证,有变证,有转证,必须明确的了解疾病的初期末期及转变的情况,胸有成竹,然后为之处方。”这是告诉医家要对于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着手治疗。天士的妻子姓潘,子奕章、龙章,奕章也善于医疗。天士遗著,有华岫云等编辑的临证指南医案十卷。附“幼科要略”一卷,徐大椿以为精卓,后来章楠把它改题为“三时伏气外感篇”。又附“温证论”(一作温热论,亦作温证论治)一卷(二十章),乃天士游于洞庭山,门人顾景文随之舟中,由天士口授,景文录记,后章楠改题为外感温证篇。此外有医书多种,题为天士所作者,大抵为伪托。清扬州叶霖及建德周学海皆有“温热论注”;近人萧山陈光淞,著有“温热论笺正”,考订尚详,刊于1916年。
周扬俊,字禹载,清吴人,副贡生,年未四十,即弃儒学医,著伤寒论三注、金匮玉函经二注及“温热暑疫全书”。温热暑疫全书四卷(前有康熙己未——公元1679年——自序),是将温、热、暑、疫四证,整订经文,采集方论,无背圣法,有合病情的,各自成帙。卷一论温病,首述仲景正文,次春温集补证治并方,附风温、冬温、温疟、温毒、发斑,附医案三则、春温病论、温热病脉论、温病方五道,附集方二十九道。卷二论热病,首述仲景正文,夏热集补证治并方,总论温热死脉死证,附湿温、阳毒发斑、阴毒发斑、夏热病论、热病方四道,附集方十八道。卷三论暑病,首述仲景正文,次暑病脉理。辨寒暑各异。暑中二阳、常暑、动暑、静暑、夹水伤暑、内伤夹暑、伏暑、暑风、暑疡、暑瘵、暑疮、暑痿、绞肠痧、霍乱、干霍乱、服药总法、李东垣暑伤胃气论、王宇泰复立清暑益气汤变证加减法、朱丹溪辨动静二暑、方古庵论、王安道中暑中热辨,附医案十三则;暑病多采张凤逵伤暑全书;暑病论乃周禹载自撰;附暑病方二道,集方二十九道。卷四论疫病,首述吴又可温疫论、温疫九传、大头瘟、捻颈瘟、瓜瓤瘟、杨梅瘟、疙瘩瘟、绞肠瘟、软脚瘟,附医案十则,周氏自撰疫病论,附北海林先生(起龙)题喻嘉言疫论序,附喻嘉言瘟疫论,疫病方十六道,集方十六道。周氏在自序中说:“病名温热,自需寒凉。”吴坤安说:“夫温热暑疫,皆热病也。”这些话表达了周氏著书的宗旨。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温病要义(续)
谢仲墨
吴有性,字又可,江南臭县人,明末居太湖中洞庭山。崇祯辛己(公元1641年),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吴氏推究病源,根据经验,著“温疫论”三卷(前有崇祯壬午——公元1642年——自序),说伤寒自毫窍入,中于脉络,从表入里,所以传经有六,自阳至阴,以次而深;温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或表或里,各自为病,有但表而不里者,有表而再表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于里者,有先表后里者,有先里后表者,其间有与伤寒相反十一事,又有变证、兼证种种不同,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又可因温疫的邪气伏于膜原,因制达原饮以攻其巢穴;温疫实热内炽,又可善于用清法下法以去实热。古来没有温疫专书,自又可书出,而温疫治法大明于世。其后歙县郑重光为温疫论作补註,黎水孔以立等增订加评,题为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
吴贞,字坤安,清归安人。著“伤寒指掌”四卷(前有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自序)。卷一列类伤寒辨十九症(冬温、春温、湿温等)、察舌法、察目法,六经本病、太阳总要述古、太阳本病述古、 大阳兼经新法、阳明总要述古、阳明本病述古、阳明新法、少阳总要述古、少阳本病述古、少阳新法;卷二为三阴总辨、太阴总要述古、太阴本病述古、太阴新法、少阴总要述古、少阴本病述古、少阴新法、厥阴总要述古、厥阴本病述古、厥阴新法、救逆述古、救逆新法、差后诸病述古、差后诸病新法;卷三为伤寒变症二十八条;卷四列伤寒类症十五条。此书先古法,后新法。古法根据王肯堂伤寒准绳、医宗金鉴伤寒论集注及柯琴伤寒来苏集;新法系根据叶天士医案、车宗辂和胡宪丰的伤寒第一书及周扬俊的温热暑疫全书。伤寒指掌有乌程邵仙根评批,何廉臣又为之校订,并加按语,改名“感证宝筏”。
吴瑭,字鞠通,清江苏淮阴人。乾隆嘉庆间,游京师,有声名。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京师多温病,瑭颇有治验,因着手作温病条辨,采辑先贤著述,畅发叶天士的温病学说,大约至嘉庆戊午(公元1798年)而书成。此书分为七卷:卷首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卷一为上焦篇,凡一切温病之属上焦者系之;卷二为中焦篇,凡温病之属中焦者系之;卷三为下焦篇,凡温病之属下焦者系之;卷四为杂说,补充三焦治法精义及病后调治等,使阅者心目了然,胸有成局,不致临证混淆,有治上犯中、治中犯下之弊;卷五为解产难,论产后三大证等;卷六为解儿难,论小儿急慢惊风及痘证等。光绪癸卯(公元1903年),钱文骥著“温病条辨症方歌括”(不分卷),仍照三焦三篇次序。南海黄任恒著“吴鞠通方歌”一卷,取温病条辨方剂,以风温、温热、温疫、冬温诸病列于温病类,余症各为分门。又方内散人著“新增温温病条辨歌括”(不分卷),后附辑补的温热方剂。
周杓元,别号澹然子,清江宁人。著“温证指归”(此书约成于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之后)四卷,首详温证之原,次辨温证之治,次列药方,以定疗治之标准,末列医案,以征治验之成绩;大旨宗师吴又可、戴麟郊及杨栗山,而于似温非温的证治,辨别较为清晰。(待续)
(本文发表在1957年7期第384页上)
戴天章,字麟郊,清康熙(公元1662——1722 年)时,为江苏上元县庠生,好天文地理射弋以及书画琴奕之类,尤精医理,所著有伤寒杂病诸书。咳论注。疟论注及“广瘟疫论”等凡十余种。“广瘟疫论”四卷,附方一卷,系根据吴又可原书,或增订,或删改,意在辨瘟疫的通体异于伤寒,而尤慎辨于见症之始。上卷辨气、辨脉、辨舌、辨神、辨时疫与风寒异气、时疫与风寒异受、辨传经、辨兼症(如兼寒、兼风、兼暑、兼疟、兼痢)、辨夹症(如夹痰水、夹食、夹郁、夹血、夹脾虚、夹肾虚、夹亡血、夹疝、夹心胃痛、夹哮喘);卷二列表症三十二条;卷三列里症四十一条;卷四列治法,分汗、下、清、和、补五法及四损、四不足、三复、辨似等,再辨遗症、属病后不表里症,皆当分别治之;卷末载诸方八十四道。此书歙县郑奠一把它改题为“瘟疫明辨”,原文无改动;陆九芝又把它改题为“广温热论”,原文略有改易。
杨,字栗山,清夏邑人。他根据陈尧道的伤寒辨证,著伤寒温疫条辨六卷(前有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正月自序,时栗山年已七十有九)。此书的一二三卷辨伤寒与温疫病原的不同;四五六卷分列治伤寒与治温疫诸方。寒温两证的治法,辨别得很清楚。此书探源于仲景清邪浊邪及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之旨,复融会前贤之说,谓伤寒为天地之常气,自气分传入血分;温病为天地之杂气,由血分发出气分;虽有表证,实无表邪,与伤寒温复发散不同。所立只十五方,而以升降散为总方。其后湖南安化黄惺溪将此书删节为上下两卷,改题为“温病条辨医方撮要”,由钱塘周澍刊行于云南。
余霖,字师愚,清安徽桐城人。乾隆中,桐城疫病流行,余氏说病由热淫,投以石膏辄愈。后数年,至京师。乾隆癸丑(公元1793年),京师大暑,发生疫病,医生用张介宾的方法无效,用吴又可法亦不完全有效,鸿胪卿冯应榴的姬人患疫病危,呼吸将绝,余氏与大剂石膏,应手而愈。医生遵照他的治法,活人无算。余氏所著有“疫疹一得”,初刻于乾隆甲寅(公元1794年);道光时,毗陵庄制亭重刻之。
俞根初,绍兴人。他在乾隆嘉庆间负盛名者四五十年,著通俗伤寒论十二卷(前有乾隆四十一年乙未——公元1776年——何秀山序)。第一卷为伤寒要诀;第二卷为六经方药;第三第四两卷为表里寒实、气血虚实、伤寒诊法、伤寒脉舌;第六第七两卷为伤寒兼证;第八卷至第十卷为伤寒夹证;第十一卷为伤寒坏证;第十二卷为伤寒复证及差后调理法。俞氏所说的伤寒,指广义伤寒,包括温热病在内,而以温热病为重点。论治采用六经为纲领,但亦参用三焦学说。此书第一卷第四节“六经部分”说:“太阳内部主胸中,少阳内部主膈中,阳明内部主脘中,太阴内部主大腹,少阴内部主小腹,厥阴内部主少腹。”何秀山按:“此即六经分主三焦之部分也。内经云:‘上焦心肺主之,中焦脾胃主之,下焦肝肾主之,’乃略言三焦内脏之部分。合而观之,六经为感证传变之路径,三焦为感证传变之归宿也。”这是想打通六经和三焦的一种思想,是温病学中一个新的见解。俞氏在六经项下所记的证状有所补充,这部书是根据仲景伤寒论,而采用了后世的治温热的许多方法,扩大了伤寒论的范围。(墨按:此书俞氏的正文及何秀山按语中,常有类似清末西医书译本中的名词,可能是何廉臣加以修饰。此书有近人徐荣斋重刊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