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B》辅导资料
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温病学B》教学作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温病学B》教学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9cc9680e2f60ddccda38a0c0.png)
《温病学B》作业1答案A型题:* 1. 温病学发展到什么时候才开始从伤寒体系中摆脱出来:C.元代* 2. 温病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在:E.清代* 3. 朱肱首先提倡的是:E.灵活运用经方* 4. 温病形成完整体系是在什么时代? E.清代* 5. 清代温病学家中,成就最为卓著的是:E.叶天士* 6. 燥热病邪致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B.病位以肺为主* 7. 既能化燥化火,又能伤阳气的温邪是:E.湿热* 8. 下列除哪一项外,都与温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C.失治、误治* 9. 温毒病邪的致病特殊征象是:D.红肿疼痛* 10. 下列哪一项属于暑热与风热之邪致病的共同特点? B.变化迅速* 11. 下列哪项不属于新感温病的初起表现?D.苔黄尿赤* 12. 病变中心在肺,易耗伤津液的温病是何邪所致? E.燥热病邪* 13. 下列除哪一项以外,均为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E.易于损伤元气* 14. 是谁在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基础上补充出三焦辨证? E.以上均不是* 15. 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E.王安道* 16. 下列哪项不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D.伏暑* 17. 春温的致病因素是:E.温热病邪* 18. 首创温病“卫气营血理论体系的医家是:C.叶天土* 19. 清代四大温病学家是指:B.叶天土、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20. 首次系统以温病学的理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地方是:D.石家庄* 21. 《广温疫论》一书作者是:C.戴天章* 22. 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D.刘河间* 23. 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C.《湿热病篇》* 24. 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 C.朱肱* 25. 下列哪项不属于温疫与温病的区别点?E.伤阴的程度* 26. 下列哪项属暑热病邪致病特点:C.先入阳明气分* 27. 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提法欠妥的是:C.必夹湿邪为病* 28. 下列哪项不符合辨别新感与伏邪的实际意义? C.归纳病证的不同性质* 29. 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B型题:* 30. 祖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的作者是:C.吴又可* 31. 温病学发展史上建立完整理论体系的杰出代表是:A.叶天土* 32. 《难经》认为温病和广义伤寒是:B.隶属关系* 33. 温病与狭义伤寒是:A.并列关系* 34. 温病与温疫是:E.根据传染性和流行情况区分* 35. 风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A.初起病变中心在肺卫* 36. 暑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C.初起病变中心在阳明* 37. 先犯上焦肺卫,易于“逆传心包”为:A.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38. 初起多见气分证候,易于伤津耗气为: B.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39. 发病较缓,病程较长,易于伤阳为:C.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40. 温病有别于内伤杂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C.感受外界致病之邪* 41. 温病有别于伤寒是其: B.性质属热* 42. 宋朱肱《类证活人书》提到:B.运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 43.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到:C.“岁中有厉气,兼挟鬼毒相注,名曰温病”* 44. 宋郭雍《伤寒补亡论》提到:A.“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45. 病变过程中见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便溏等以脾胃为中心的温病,常属何邪所致:C.湿热病邪* 46. 病变过程中有明显的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表现的温病,常属何邪所致:E.温热毒邪* 47. 病变过程中见有口鼻、唇咽干燥,咳嗽少痰等以肺经病变为中心的温病,常属何邪所致:D.燥热病邪* 48. 余师愚著:C.《疫病篇》* 49. 陈平伯著:A.《外感温病篇》* 50. 温病学的概念是:A.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和诊治方法的学科* 51. 温病学的任务是:D.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及其转归,以揭示温病的本质,研讨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温病学B”
![“温病学B”](https://img.taocdn.com/s3/m/0ed34f7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63.png)
“温病学B”A型题: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1. 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1分]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肘后方》E.《诸病源候论》2. 下列哪项不属于温疫与温病的区别点? [1分]A.流行的大小B.发病的缓急C.病情的轻重D.传染的强弱E.伤阴的程度3. 病变中心在肺,易耗伤津液的温病是何邪所致? [1分]A.风热病邪B.暑热病邪C.湿热病邪D.湿热毒邪E.燥热病邪4. 是谁在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基础上补充出三焦辨证? [1分]A.刘河间B.吴又可C.雷少逸D.王孟英E.以上均不是5. 朱肱首先提倡的是 [1分]A.温病分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B.古方今病不相能C.立新论,创新法D.脱却伤寒辨证温病E.灵活运用经方6. 清代四大温病学家是指: [1分]A.叶天士、余师愚、吴鞠通、王孟英B.叶天土、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C.叶天士、薛生白、雷少逸、王孟英D.叶天士、薛生白,戴天章、王孟英E.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杨栗山7. 温病形成完整体系是在什么时代? [1分]A.唐代B.宋代C.金元D.明末E.清代8. 温病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在: [1分]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E.清代9. 首创温病“卫气营血理论体系的医家是: [1分]A.吴又可B.薛生白C.叶天土D.吴鞠通E.陈平伯10. 下列哪一项属于暑热与风热之邪致病的共同特点? [1分]A.首犯肺卫B.变化迅速C.发自阳明D.多挟湿邪E.易伤津气11. 既能化燥化火,又能伤阳气的温邪是: [1分]A.暑热B.温毒C.风温D.燥热E.湿热12. 温毒病邪的致病特殊征象是: [1分]A.身体壮热B.口渴苔黄C.心烦谵语D.红肿疼痛E.脉象洪数13. 下列除哪一项以外,均为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1分]A.传变较慢,病势缠绵B.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C.易于遏阻阳气D.瘥后又易复发E.易于损伤元气14. 清代温病学家中,成就最为卓著的是: [1分]A.吴又可B.薛生白C.王孟英D.吴鞠通E.叶天士15. 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提法欠妥的是: [1分]A.致病有着严格的季节性B.先入阳明气分C.必夹湿邪为病D.易伤津耗气E.也有直中心包、肝经而卒然引起昏迷或痉厥之变16. 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 [1分]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E.汪石山17. 首次系统以温病学的理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地方是:[1分]A.沈阳B.西安C.北京D.石家庄E.上海18. 燥热病邪致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1分]A.多从口鼻上受B.病位以肺为主C.初起临床必有咳嗽少痰、口干咽燥见症D.少数严重病例后期可损伤下焦肝肾之阴E.病程中易耗气伤津19. 下列哪项不属于新感温病的初起表现? [1分]A.发热恶寒B.头身疼痛C.咳嗽鼻塞D.苔黄尿赤E.口微渴20. 下列哪项属暑热病邪致病特点 [1分]A.易侵犯上焦肺卫B.易化燥伤津C.先入阳明气分D.以卫气营血渐次深入E.逆传心包,引起昏迷21. 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1分]A.吴又可B.吴鞠通C.刘河间D.朱肱E.王安道22. 下列哪项不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 [1分]A.风温B.春温C.暑温D.伏暑E.温毒23. 温病学发展到什么时候才开始从伤寒体系中摆脱出来: [1分]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E.清代24. 《广温疫论》一书作者是: [1分]A.余霖B.杨栗山C.戴天章D.吴有性E.俞根初25. 下列哪项不符合辨别新感与伏邪的实际意义? [1分]A.阐明温病初起不同发病类型B.区别病变的浅深轻重C.归纳病证的不同性质D.指示病机的传变趋向E.确立不同的治疗方法26. 春温的致病因素是: [1分]A.温邪B.温毒病邪C.疠气D.湿热病邪E.温热病邪27. 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 [1分]A.《温热论》B.《外感温病篇》C.《湿热病篇》D.《疫病篇》E.以上都不是28. 下列除哪一项外,都与温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1分]A.感受外邪B.正气强弱及邪正力量的对比C.失治、误治D.外界环境中的自然因素E.社会因素29. 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 [1分]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E.王叔和B型题:下列每组题有多个备选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使用一次或重复使用,也可以不选,请选择正确答案A.初起病变中心在肺卫B.初起病变中心在脾胃C.初起病变中心在阳明D.初起病变中心在肺E.初起病变中心在卫气1. 风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 [1分]A B C D E2. 暑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 [1分]A B C D EA.发病急骤B.性质属热C.感受外界致病之邪D.病位有别E.传变迅速3. 温病有别于伤寒是其: [1分]A B C D E4. 温病有别于内伤杂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 [1分]A B C D EA.并列关系B.隶属关系C.名异而实同D.无关系E.根据传染性和流行情况区分5. 温病与狭义伤寒是 [1分]A B C D E6. 《难经》认为温病和广义伤寒是: [1分]A B C D E7. 温病与温疫是: [1分]A B C D EA.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B.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C.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D.温热形邪的致病特点E.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8. 发病较缓,病程较长,易于伤阳为: [1分]A B C D E9. 先犯上焦肺卫,易于“逆传心包”为: [1分]A B C D E10. 初起多见气分证候,易于伤津耗气为 [1分]A B C D EA.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和诊治方法的学科B.温病学是研究一切急性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和诊治方法的学科C.研究四时温病的证候类型和防治方法D.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及其转归,以揭示温病的本质,研讨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温病学复习提要中医中药医药卫生专业资料
![温病学复习提要中医中药医药卫生专业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1ad77a48e9951e79a8927b5.png)
2)足厥阴肝病变:
病理特点为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临床表现:肾阴亏耗之象外,出现手指蠕动,甚或瘛疭。(《素·玉机真脏论》“病筋脉相引而
急,病名曰瘛。”)及肾水亏耗,不能上济于心,心中澹澹大动。 《温病条辨》:“肾水本虚,不能济肝而后发痉……,心之本体欲失,故澹澹而大动也。” 辨证要点:舌绛枯萎、脉虚、手指蠕动或瘈疭。
膜原证:湿浊极盛热邪轻微的半表半里证
湿遏热伏——膜原
半表半里——寒热往来 外通肌肉——身痛沉重 内近胃腑——呕逆胀满
苔白腻如积粉,舌质紫绛(白苔绛底)
达原饮:槟榔 厚朴 草果仁 知母 芍药 黄芩 甘草
“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以后四味,不过调 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吴又可)
病理特点:血热炽盛、耗血动血、心神被扰。 辨证要点:舌质深绛,斑疹及出血见症。
(1)上焦病候: 1) ①邪袭肺卫,肺气失宣:
②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辨证要点为:身热、口渴、咳喘、苔黄。
2) 病理特点:邪(痰热)陷心包,机窍阻闭。 形成——肺卫之邪不解,逆传心包;尚可因邪热由气入营,进而内陷心包;或暑热病邪直中
代把这种流行称为“时行”或“天行”,把能引起流行的疾病称为“天行病”、“时行病”。 季节性:指某些温病只发生于某一季节,或是在某一季节多发,其有明显季节性的特点——
故称四时温病。 地域性:某些温病由于地理条件,气候因素以及这些条件、因素对人体体质状况的影响,好
发于某一地域。
(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叶天士强调辨证关键:脘痞与舌苔
《温热论》第11条:“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 用苦泄,以其人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随证治之。
《温病学B》作业4答案
![《温病学B》作业4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e1d40390c69ec3d5bb7567.png)
A型题:* 1. 用其轻开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的处方是:B.三仁汤* 2. 认为燥属次寒的医家是:B.沈目南* 3. 烂喉痧后期,证见午后低热,口干,手足心热,咽喉肿痛减轻,脉细数,舌干红。
治宜:B.清咽养营汤* 4. 神识如蒙,少腹硬满,大便不通,苔垢腻,病机为:E.湿阻肠道,传导失司* 5. “烂喉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是哪位医家说的?E.丁甘仁* 6.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是吴鞠通针对哪一种温病初起的治疗禁忌而言? B.湿温* 7. 正式定伏暑为病名的著作是:A.《丹溪心法附余》* 8. 湿热积滞交结胃肠,在使用下法时,下列哪项提法是错误的? B.下之剂量宜重* 9. 认为燥属火热的医家是:C.喻嘉言* 10. 诊断大头瘟的诸要点中哪种提法欠妥? E.常见内陷心包证候* 11. 初起喉痒干咳,继则痰粘带血丝。
胸胁牵痛,腹部灼热,大便水泄如注,,肛门灼热,舌尖红,脉数。
方宜:A.阿胶黄芩汤* 12. 著有论述燥邪为患的专篇“秋燥论”的医家是:D.俞嘉言* 13. 烂喉痧的典型舌象是:E.舌绛而干遍起芒刺状如杨梅* 14. 伏暑卫营同病治宜解表清营,方用银翘散加何药为宜? E.生地、丹皮、麦冬、赤芍* 15. 咳嗽,痰粘难咯,胸腹胀满。
便秘。
治宜:C.五仁循皮汤* 16. 温热郁蒸酿痰蒙蔽心包,其病变在:A.气分* 17. 暑温和湿温的鉴别依据是:B.初起症候* 18. 伏暑,证见寒热似疟,口渴心烦,脘痞,身热午后较重,入暮尤剧,天明得汗诸症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苔黄白而腻,脉弦数。
其治疗处方最宜:C.蒿芩清胆汤* 19. 伏暑的病因是:D.暑湿病邪* 20. 湿痰蒙闭心窍出现神志异常的特征是:D.时明时昧* 21. 证见壮热烦渴,咽喉红肿腐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苔黄燥。
其治法应:A.清气解毒* 22. 大头瘟的致病因素是:B.风热时毒* 23. 身热夜甚,烦躁不安,夜不能寐,渴不欲饮,尿赤涩痛,舌绛。
《温病学B》作业2答案
![《温病学B》作业2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704f3d551810a6f4248650.png)
A型题:* 1. 正不胜邪,火毒内闭。
可见:B.斑出热不解,或斑出即隐* 2. “逆传心包”是指:C.由肺卫传入心包* 3. 吴鞠通认为,温病热入营血,口不干因为:D.邪热蒸腾营阴,上溯于口* 4. 以下哪—种热型属气分证的范围? A.发热夜甚* 5. 邪在气分的辨证要点:C.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6. 初病脉浮而促,表示:B.热泄于里,有外达之机* 7. 按三焦辨证,病在足少阴的病理是:B.邪热久留,肾阴耗损* 8. 肝肾阴竭,症情危重者,舌象表现是:A.紫晦而干,色如猪* 9. 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A.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 10. 牙齿光燥如石者,可见于:D.胃热津伤* 11. 治疗温病邪在卫分通常所称的辛凉解表是指:A.疏风泄热法* 12. 邪热迅速化燥入胃,津液被灼的舌象是:D.白砂苔* 13. 温病后期,津枯肠燥便秘,治宜:E.增液润肠* 14. 以下治法哪一项不属滋阴法的加减法? D.增液润肠* 15. 余邪留伏阴分,其发热的类型是:D.夜热早凉* 16. 苔白腻舌红绛的病机为:D.湿遏热伏* 17. 下列哪一种舌体形态,提示湿热蕴毒上泛? E.舌体胀大* 18. 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是谁之言? C.陆子贤* 19. 清营汤中轻清泄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的药物是指:B.银花、薄荷、连翘* 20. 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D.心经热毒极盛* 21. 白痞多见于:D.颈项及胸腹* 22. 舌绛光亮如镜,其病机是:C.胃阴衰亡* 23. 大便溏而不爽色黄如酱,肛门灼热,其病机为:C.湿热挟滞交阻肠道* 24. 轻清宣气法的主治病证为:C.热郁胸腑证* 25. 心火上炎的舌象是:A.舌尖红赤起刺* 26. 白痞治宜:C.透热化湿,宣畅气机* 27. 风热表邪未解而津液已伤其舌象为:B.苔薄白而干* 28. 湿热相蒸所致之汗出是:A.时有汗出* 29. 温病高热烦躁,痉厥神昏谵语,选用何方最宜:B.紫雪丹* 30. 齿缝流血而量较多,其机理为:C.胃火冲激* 31. 身热,口干唇裂,腹满便秘,小便短少,舌苔焦燥,脉沉细。
《温病学》讲义
![《温病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06705ec6c1c708a1284a4422.png)
第十一章 伏暑
【诊断依据】 1、本病多发于深秋或冬季。 2、本病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湿或暑热内伏的证 候。发于气分者,即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 等;发于营分者,即见高热、心烦、舌绛少苔,甚 则皮肤、粘膜出血而发斑等。两者均兼有恶寒等卫 表证。 3、病程中若见但寒不热,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 减而胸腹灼热不除,兼大便不爽,色黄如酱,此多 为湿热郁结胃肠,也是本病特征之一。
【诊断依据】 1、多发于春节或冬春之交。 2、本病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如突然高热、 头痛、呕吐、项强或神志改变等,其体征可 见: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克氏征阳性等 3、本病极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等危重 证候。
第八章 春温
【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1、发于气分、营分:P125 (1)气分郁热 :分 热郁胆腑、热郁胸膈、热灼 胸膈 P125 (2)热灼营阴 :P126 (3)卫营同病 :P127 2、阳明热炽: (1)热灼津伤 :P127 (2)热结肠腑 :P127
第九章 暑温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邪在气分: (1)暑入阳明:P147 (2)热结肠腑:P148 (3)暑湿困阻中焦:P148 (4)暑湿弥漫三焦:P149 (5)暑湿伤气:P149 (6)暑伤津气:P150 (7)津气欲脱:P150
第九章 暑温
2、暑入心营: P151 3、暑热动风:P151 4、邪在血分:P152 (1)热毒入血: P152 (2)暑伤肺络: P153 5、暑伤心肾: P153 6、余邪未净,痰瘀滞络 P154
(二)白
1、形态和分布:P64 2、成因:为湿热郁阻气分,蕴蒸于卫表。 3、诊断意义: (1)辨病证性质:为诊断湿热之邪在气分 的重要依据。 (2)辨津气盛衰:“水晶” “枯”
温病学期末复习资料超级完整
![温病学期末复习资料超级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14c0454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7c.png)
温病学期末复习资料超级完整第⼀章绪论概念:温病学:研究温病发⽣发展规律和预防诊断⽅法的⼀门学科。
发展状况:战国⾄唐代:萌芽时期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论》2、《难经·五⼗⼋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宋⾦元时期:成长阶段宋代朱肱《类证活⼈书》⾸次主张灵活运⽤经⽅宋代郭壅《伤寒补亡论》⾸创“新感”温病之说。
“冬伤于寒,⾄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春⾃感风寒温⽓⽽病者,亦谓之温。
”⾦代刘河间--创新论:六经传变皆是热证;六⽓皆能⽕热⽽化。
⽴新法:表⾥双解。
制新⽅:表⾥双解⽅。
补充“诸涩枯涸,⼲劲皴揭,皆属于燥”元代王安道在概念上反对温病混称伤寒。
明清时期:形成阶段7、明末吴有性著我国医学史上第⼀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8、清代温病四⼤家:叶桂(叶天⼠),薛雪(薛⽣⽩),吴瑭(吴鞠通),王⼟雄(王孟英)9、叶天⼠著《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师”,提出了“卫⽓营⾎”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验齿、”“辨斑疹⽩培”10、薛⽣⽩著《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了系统论述。
11、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形成以“卫⽓营⾎”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12、王孟英著《温热经纬》近现代:发展提⾼阶段章末总结:简答1、温病四⼤家及代表著作各是什么?叶天⼠《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薛⽣⽩《湿热论》;王孟英《温热经纬》2、吴⼜可对温病学的贡献有哪些?编著了第⼀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在病因⽅⾯提出了“疠⽓”治病学说;在流⾏特点⽅⾯,提出了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提出了感邪途径是⼝⿐⽽⼊;在治疗⽅⾯,创⽴了疏利透达之法。
3、刘完素对温病学的贡献?创新论:提出了六⽓皆从⽕化;⽴新法,⽴新⽅:创制了双解之剂,如双解散等;补充了燥⽓的病因病机“诸涩枯涸,⼲劲皴揭,皆属于燥”。
4、叶天⼠对温病学的贡献?著《温热论》;创⽴了卫⽓营⾎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营⾎辩证的治疗⼤法;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法,如辨⾆,验齿,辨斑疹⽩?。
温病学复习资料(紧跟课本)
![温病学复习资料(紧跟课本)](https://img.taocdn.com/s3/m/c2554b297cd184254b35356c.png)
《温病学》复习资料1.整体上把握章节目录,明白大体教学计划。
上篇:【第一章:以记忆为主;第二章: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第三章:全书构架重要组成,掌握不同温病致病规律;第四章:全书理论核心,精华;第五章:掌握,是学习诊断温病的工具;第六章:自习为主,对全书的方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七章:不讲】中篇:【第八章——第十一章:临床,考试重点;第十二章——第十三章:串讲;第十四章——第十八章:自学为主。
】下篇:拔高,深入第一章绪论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战国时期至唐代是温病学的萌芽阶段;宋金元时代是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明清时代是温病学的形成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是温病学的发展阶段。
3.记忆部分:1)《内经》“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录;冬伤于寒,春必病温2)后世认为温病有伏邪、新感两类,导源于宋·郭雍《伤寒补亡论》。
3)宋代朱肱提出使用经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三因制宜。
4)元末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中明确提出:“温病、热病不得混称伤寒”标志着温病从伤寒体系中脱离出来。
吴鞠通称他“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4.刘河间:名完素。
在外感热病方面提出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
被后世作为“寒凉派”的鼻祖。
5.明清时代1)明末医家吴又可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瘟疫论》2)温病四大家: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舌验齿”,“辩斑疹白pei”等温病独特诊断方法;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湿热病专著。
吴鞠通:《温病条辨》,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焦”辩证理论。
提出了一整套三焦分证的治则,治法和方剂。
王孟英:《温热经纬》——是集温病学大成之作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1.温病: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病的特点: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二)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温病学》讲义电子教案
![《温病学》讲义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76d078172ded630a1cb640.png)
第十五章 疫疹
【诊断依据】 1、本病所涉及病种较多,不同季节有不同
性质的疫疹发生。P225,有较强的传染性, 能引起流行。 2、起病急骤,迅速传变,症状复杂,病情 凶险。
第十五章 疫疹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初发证治: (1)风热伤络: P227 (2)卫气同病: P227 (3)邪遏膜原: P227 2、阳明热炽,迫及营血: P228 3、邪入营血: (1)邪毒炽盛,气营(血)两燔: P228 (2)血分实热,血热妄行: P229
二、三焦辨证
2、中焦证候: P44 (1)阳明热炽:病机及主要症状 (2)阳明热结:病机及主要症状 (3)湿热中阻:病机及主要症状 (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病机及主要症状 3、下焦证候: (1)肾精耗损:病机及主要症状 (2)虚风内动:病机及主要症状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一、辨舌 (一)辨舌苔 1、白苔:观察其厚、薄、润、燥。主要有
第九章 暑温
【诊断依据】
1、本病多发于夏末秋初,有明显的季节性。 2、本病起病多急骤,初起较少卫分过程,
发病即见高热、汗多、烦渴、脉洪等暑入气 分、里热炽盛的症状。即叶天士说的“夏暑 发自阳明”。
3、病程传变迅速,变化较多,可有化火、 生痰、生风等病理变化,极易产生津气欲脱、 暑热闭窍、化火动风、伤络动血等严重变化。
第七章 风温
【诊断依据】 1、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冬多见 2、发病急骤,初起表现为发热、恶风、咳
嗽、口微渴等肺卫症状,继而出现壮热、咳 嗽气喘,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等气分 证,后期多致肺胃阴伤。 3、部分病例可出现神志异常等热陷心包证。
第七章 风温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邪袭肺卫:P109 2、邪入气分:P110 (1)邪热壅肺: P110 (2)肺热腑实: P111 (3)肺热移肠: P111 (4)肺热发疹: P111
北京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中医学”《温病学B》网课测试题答案1
![北京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中医学”《温病学B》网课测试题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8d3e773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d.png)
北京中医药大学智慧树知到“中医学”《温病学B》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下列哪项不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A.风温B.春温C.暑温D.伏暑E.温毒2.大头瘟的致病因素是:()A.风热时毒B.湿热时毒C.暑热时毒D.温热时毒E.燥热时毒3.湿温发热口渴,胸闷腹胀,肢酸倦怠,咽肿溺赤或身目发黄者,多属:()A.湿中蕴热B.表湿偏重C.湿阻中焦D.湿热蕴毒E.湿胜阳微4.湿温,湿浊。
泌别失职,则可见到:()A.小便不通B.小便短赤C.小便短少D.小便混浊E.小便淡白5.阳明热泻可见:() A.渴喜冷饮B.渴喜热饮C.自觉口干不甚渴饮D.口苦而渴E.自利而渴6.清代四大温病学家是指:()A.叶天士、余师愚、吴鞠通、王孟英B.叶天土、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C.叶天士、薛生白、雷少逸、王孟英D.叶天士、薛生白,戴天章、王孟英E.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杨栗山7.下列哪项不属于新感温病的初起表现?()A.发热恶寒B.头身疼痛C.咳嗽鼻塞D.苔黄尿赤E.口微渴8.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脘闷心烦,舌苔薄腻,方用:()A.藿朴夏苓汤B.藿香正气散C.新加香薷饮D.雷氏芳香化浊法E.银翘散加藿香、郁金9.宋·郭雍《伤寒补亡论》提到:()A.“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B.运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C.“岁中有厉气,兼挟鬼毒相注,名曰温病”D.“温病不得混称伤寒”E.“人感乖庆之气而生病”10.发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褐,苔薄白而燥,舌边尖红赤。
治以:()A.滋养肺胃B.育阴清热C.滋阴养液D.滋阴透邪E.清肺润燥养阴11.温病邪初传气,热势不甚,气失宣畅而表未解之证,可用:()A.轻清宣气B.辛寒清气C.清热泻火D.宣气透表E.清热宣肺12.暑入血分的主要见证是:()A.心热烦躁,消渴不已B.灼热烦渴,骤然咯血C.灼热,四肢抽搐D.灼热烦躁,夜寐不安E.灼热躁扰,斑疹吐衄13.身热,腹胀便秘,烦躁口渴,小便赤痛,舌苔黄燥,治宜选用:()A.枳实导滞汤B.调胃承气汤C.增液承气汤D.新加黄龙汤E.导赤承气汤14.证见身热神昏,舌謇肢厥,便秘,腹部按之硬痛,口渴欲饮,饮不解渴应归纳为:()A.痰热阻肺,腑有热结B.热入心包兼有腑实C.腑实兼阴液亏损D.腑实兼气阴两亏E.阳明腑实,小肠热盛15.温病学的概念是:()A.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和诊治方法的学科B.温病学是研究一切急性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和诊治方法的学科C.研究四时温病的证候类型和防治方法D.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及其转归,以揭示温病的本质,研讨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E.温病学是经过漫长历史过程才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第2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广瘟疫论》一书作者是:()A.余霖B.杨栗山C.戴天章D.吴有性E.俞根初2.下燥宜:()A.清润B.治气C.增液D.治血E.清宣3.咳嗽不爽,痰多难咯,胸腹胀满,便秘的主要病机是:()A.燥热内结,腑实阴伤B.肺不布津,肠燥失润C.燥热灼伤肺胃阴液D.肺经燥热,化火伤阴E.燥热上干,清窍受扰4.下焦蓄血、痰热扰心神志异常的表现是:()A.心烦不寐,神昏谵语B.躁扰不安,神昏谵语C.神昏谵语,舌謇肢厥D.时明时昧,时有谵语E.心烦躁扰,或为如狂5.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E.汪石山6.一般见身热,喘咳不宁,痰涎壅盛,脉右寸实大,苔黄滑者,多属:()A.邪袭肺卫B.风热袭肺C.邪热壅肺D.痰热阻肺E.肺热发疹7.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阻遏之证,可用:()A.宣气化温B.燥湿泄热C.分利湿邪D.分消走泄E.开达膜原8.证见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A.卫气同病B.气营同病C.卫营同病D.营血同病E.气营血同病9.主治邪袭肺卫的银翘散的煎煮法是:()A.勿过煮B.先煮C.后煮D.与它药同煎E.久煎10.透表清暑法的代表方剂是:()A.银翘散B.白虎汤C.新加香薷饮D.藿朴夏苓汤E.雷氏清凉涤暑法11.指出“温毒咽喉肿痛,耳前后肿,颊肿面正赤,……”的医家是:()A.吴鞠通B.夏春农C.丁甘仁D.陈耕道E.叶天土12.便秘腹胀,身热,口干唇燥,或时有昏谵,苔黑而干的主要病机是:()A.燥热内结,腑实阴伤B.肺不布津,肠燥失润C.燥热灼伤肺胃阴液D.肺经燥热,化火伤阴E.燥热上干,清窍受扰13.肺热发疹属于:()A.气分B.气营同病C.卫营同病D.营分E.卫分14.祖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的作者是:()A.叶天土B.吴鞠通C.吴又可D.王孟英E.薛生白15.主治邪热壅肺的麻杏石甘汤,其麻黄的煎煮法是:()A.勿过煮B.先煮C.后煮D.与它药同煎E.久煎第1卷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1.参考答案:D2.参考答案:A3.参考答案:D4.参考答案:A5.参考答案:E6.参考答案:B7.参考答案:D8.参考答案:C9.参考答案:A10.参考答案:E11.参考答案:D12.参考答案:E13.参考答案:E14.参考答案:B15.参考答案:A第2卷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1.参考答案:C2.参考答案:D3.参考答案:B4.参考答案:E5.参考答案:D6.参考答案:D7.参考答案:D8.参考答案:B9.参考答案:A10.参考答案:C11.参考答案:A12.参考答案:A13.参考答案:B14.参考答案:C15.参考答案:B。
《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c36f15cf84b9d529ea7a3f.png)
《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6.在温病学发展过程中,其“温病学形成阶段”是指(B、明清时期7.医学史上第一部传染病学专著是()E、《温疫论》8.《外感温热篇》作者是()A、叶天士9.从概念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上将温病与伤寒明确区分开来的医家是D、王安道10.温病的病名最早见于(B、《黄帝内经》11.《温热经纬》的作者是()D、王孟英12.提出疠气学说的医家是()D、吴又可13.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C、《温病条辨》14.最早认识到温病是伏邪温病的书是()C、《黄帝内经》15.《湿热病篇》的作者是()C、薛生白16.在温病学发展过程中,其“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指()A、战国至晋唐17.在温病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温病学成长阶段”是指()B、宋到金元18.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较为完整体系理论是在()D、清代(二)B1型题(在共用备选答案中选择最佳答案)19.《温热经纬》的作者是(B、王孟英20.《三时伏气外感篇》的作者是(D、叶天士21.温病学的形成阶段是指(C、明至清22.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指(A、战国至晋唐23.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医家是(B、刘河间24.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D、王安道25.余师愚的著作为(B、《疫疹一得》26.戴天章的著作为(A、《伤寒温疫条辨》27.创立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标志温病理论体系形成的医家是C、叶天士D、吴鞠通28.刘河间对温病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A、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D、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四)X型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答案)29.刘河间对“热病”的贡献有()A、提出“六气皆从火化”B、认为“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证”C、认为热病初期,不可单用辛温解表E、创制了防风通圣散30.温病学中温疫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有()B、吴又可C、戴天章D、余师愚E、杨栗山31.《温热经纬》收集了下面哪些医家的温病条文()A、叶天士B、陈平伯C、余师愚E、薛生白(一)A型题7.“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语出()C、《温疫论》8.说明温病的诸特点中,以下哪种提法是欠妥的?()A、病因是感受外邪所致9.“五疫之至,皆相染易”语出()A、《内经》10.下列病种中,哪种属伏气温病()B、春温11.以下哪种不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D、伏暑12.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的命名,主要根据的是()A、四时主气13.“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各章节知识总结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各章节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1cc8b25eefdc8d376ee32fc.png)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各章节知识总结第一、二章1.温病学的定义2.温病学的地位3.温病病名首见于《内经》4.伤寒论中关于温病的叙述-5.恶寒是不是伤寒论与温病学的鉴别要点6.温病学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7.温病学成长阶段(郭壅,韩祗和,庞安时,朱肱)8.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9.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10.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11.吴鞠通对温病学的贡献12.王孟英对温病学的贡献13.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14.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15.温病的概念16.温热类温病的特点17.湿热类温病的特点18.温病的命名19.温病的分类20.温病与伤寒21.温病与温疫22温病与温毒1.温病学的定义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学科2.温病学的地位(1)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病,多发病(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多数病种来势急骤,发展迅速,病情较重,甚至导致死亡(4)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3.温病病名首见于《内经》4.伤寒论中关于温病的叙述广义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狭义伤寒和温病是并列关系,广义伤寒包括温病(1)揭示了温病初起热象偏盛的临床特点(2)其六经辨证纲领,对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的确立具有重要启迪(3)理法方药为温病学奠定了基础(4)对后世研究瘟疫意义重大5.恶寒是不是伤寒论与温病学的鉴别要点不是,是表里证的鉴别要点,有一份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温病卫分时即有恶寒6.温病学导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7.温病学成长阶段(1)宋郭壅<伤寒补亡论>---首先提出了新感温病学说(2)宋韩祗和<伤寒微旨论>---提出了热病可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的主张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灵活运用经方(3)金元刘完素寒凉派代表医家,温病的奠基人,创始人在热性病的治疗上大胆提出创新论,立新法,创新方①六七皆从火化--温病性质属热②六经传变,由浅至深,皆是热证--创新论③开寒凉医热病之先河--立新法④创立了双解剂--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天水散等表里双解之剂--创新方⑤补充了燥气的病因病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8.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1)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温疫,传染病学)专著<温疫论>(2)创立了疠气学说(3)在流行特点上,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4)在感染途径上,认为邪从口鼻而入(5)在受邪部位上,指出邪伏膜原(6)在治疗上,创立了疏利透达之法9.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1)阐明了纹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逆传心包的特殊传变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2)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3)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的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4)提出了温病各阶段(卫气营血)治疗大法10.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1)编著第一部湿热类温病专著(2)对湿热性质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做了专门的系统阐述(3)特别是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辩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11.吴鞠通对温病学的贡献(1)明确了四时温病的范围和种类(2)创立了三焦辨证论治纲领(3)提出三焦用药规律(4)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12.王孟英对温病学的贡献(1)对温热类温病作了全面系统总结,提出治疗热病必养阴(2)王孟英对暑邪和暑病有独到见解和认识,提出暑多夹湿的观点13.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卫气营血与三角辩证纲领的创立14.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15.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温邪(从外感受,性质属热)(2)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的阶段性(4)表现的特殊性:起病较急,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易内陷生变17.湿热类温病的特点(1)起病较缓,传变较慢,变化较少,病程较长(2)湿邪困遏清扬,组阻滞气机(3)发热为主症,热象不显,身热不扬(4)湿从热化,湿从寒化18.温病的命名以发病季节----------------------春温,暑温以时令主气----------------------春季的风温,夏季的暑温,长夏季节的湿温以临床特点----------------------大头瘟,烂喉痧以发病特点----------------------伏暑发病季节结合季节主气-------秋燥19.温病的分类(1)从病因性质分类(病症性质)温热类--风温,春温,秋燥湿热类--湿温,伏暑,霍乱(2)发病初期证候类型(感谢之后是否立即发病)新感温病--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春温,伏暑20.温病与伤寒温病: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广义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狭义伤寒和温病是并列关系,广义伤寒包括温病伤寒论是温病学形成的重要基础,温病学是伤寒论的发展与补充21.温病与温疫温病: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温疫的概念:是指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温疫是温热性质的疾病,所以温疫属于温病范围22温病与温毒温病: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温毒:是感受温热毒邪所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温病,它除了一般温病的临床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第三、四章1.温邪3.风热病邪4.暑热病邪5.湿热病邪6.燥热病邪7.温热病邪8.温毒病邪9.疠气10.发病类型11.卫分证12.气分证13.营分证14.血分证15.上焦证16.中焦证17.下焦证18.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关系19.邪陷心包与湿蒙心包鉴别1.温邪:能导致人体卫气营血和三角所属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实质性损伤,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发病2.温邪病因的特点:(1)从外感受(2)性质属热(3) 致病迅速(4)季节相关(5)互相转化(6)病位有别3.风热病邪:致病特点(1)首犯上焦肺卫(2)易伤肺胃阴津(3)病情变化迅速,逆传内陷4.暑热病邪:致病特点(1)起病急骤,传变最速,病情较重(2)发病可径犯阳明气分(3)易于耗气伤津(4)易致闭窍动风5.湿热病邪:致病特点(1)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变化较少(2)易犯脾胃,病位以脾胃为主(3)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6.燥热病邪:致病特点(1)病位以肺为主(2)易致津液干燥(3)易从火化7.温热病邪:致病特点(1)邪气内伏,病自里发①邪伏少阴说---叶天士、柳宝诒②邪伏肌肤说---王叔和③邪伏肌骨说---巢元方④邪伏膜原、少阴说---俞根初⑤三纲鼎立(肌肤、少阴、肌肤少阴之间)---喻嘉言⑥随体质变化不同---雷丰(雷少逸)《时病论》(2)初起即见里热证(3)郁热蒸迫,易闭窍,动风,动血(4)易耗伤阴津,后期易致肝肾阴伤8.温毒病邪:致病特点(1)具有火热之性(2)攻窜流走(3)蕴结壅滞9.疠气:致病特点(1)其性暴戾,致病力强(2)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于流行(3)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4)病情严重,病势凶险,复杂多变(5)致病有种属选择性10.发病类型:(1)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指感受外邪后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其发病初起临床表现与当令主气的致病特点相一致(病多发于表,初起以表热证为主,无明显的里热证候)(2)伏邪温病:简称伏邪,指感受外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的温病其发病初起的临床表现与当令主气的致病特点不一致11.卫分证:(1)概念:是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导致卫气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一类证候类型(2)主要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3)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4)病机:温邪袭表,肺气失宣,卫阳被郁(5)治则:在卫汗之可也,汗为解表法(6)治疗禁忌:a.辨清卫分证的临床类型,区分病邪性质,采用不同解表法b.忌用发散风寒之辛温解表剂c.不宜早用苦寒直折之品12.气分证:(1)概念:指病邪入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失常所产生的一类病变指温邪入里,而未入营动血的一切病证,皆属气分范围(2)主要证候:a.温热类: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辨证要点) b.湿热类:发热,脘痞,苔腻(3)病机:湿热类:正邪剧争,热炽津伤湿热类:湿热交争,瘀阻气机(4)时期:温病中期(极期)多见,高潮阶段,初期亦可见,如伏邪温病(5)范围:凡温邪已离开卫分,而又未传入营血分时,所出现的各种类型(6)临床主要证候类型:邪热壅肺证(麻杏石甘汤):身热,咳嗽,痰黄,胸闷,苔黄,脉数阳明经热证(白虎汤):壮热,汗多,烦渴,苔黄燥,脉洪数热结腑实证(小承气汤):潮热,腹满,便秘,苔黄厚干燥,脉沉实有力热郁胸膈证(栀子豉汤):身热,心烦懊恼,苔黄,脉数热灼胸膈证(凉膈散):身热,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口渴,便秘,苔黄,脉滑数热与胆腑证:寒热往来,口苦烦渴,胸胁不舒,溺赤,苔黄腻,脉弦数邪留三焦证(湿):寒热起伏,胸闷腹胀,溲短,苔腻热蕴膀胱证:身热,小便短赤或涩滞热痛,苔黄,脉数邪伏膜原证(湿):憎寒发热,脘腹痞胀,苔白厚腻如积粉,舌质红绛(7)治则:到气才可清气13.营分证:(1)概念:指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而产生的一个证候类型(2)主要证候: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3)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4)病机:营热阴伤,扰神窜络(5)主要证候类型:温邪传入营(血)分,病机变化,证候类型大多基本相似临床证候显示不出明显的差异及区别(6)治则: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清营汤14.血分证:(1)概念:指邪热深入血分,引起以血热亢盛,动血耗血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2)主要证候:身灼热,躁然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漏血,斑疹密布无汗,舌质深绛,苔少或无,脉细数(3)辨证要点:出血见证,斑疹密布,舌质深绛,苔少或无,脉细数(4)病机:热甚迫血,热瘀交结或耗血动血(5)主要证候类型:热盛动血:血分热毒炽盛,迫血妄行而致,证同主证气血两燔(最严重):由热毒亢盛,充斥气血而致,证见壮热,口渴,烦躁发斑,吐血(清瘟败毒饮)便血,舌绛,苔黄,脉数血热动风:灼热神昏,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舌绛或紫,脉弦数热瘀交结(桃仁承气汤):少腹坚满,按之疼痛,小便自行,神志如狂,舌紫绛色暗或有瘀斑脉沉实或涩(6)治则: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15.上焦证:(1)手太阴肺证a.湿热阻肺证:主要证候: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病机:湿热阻肺,肺失宣降(2)心包证a.邪陷心包证(邪闭心包;热陷心包)主要证候:身灼热,肢厥,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舌绛辨证要点:神昏,肢厥,舌绛病机:邪热内陷,阻闭心窍治法:清心开窍醒神方药:清宫汤送服三宝《温病条辨》b.湿蒙心包证(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主要证候:身热,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间有谵语,舌苔垢腻,舌质不绛,脉濡滑数辩证要点:神识昏蒙,舌苔垢腻病机:气分湿热酿痰,蒙蔽包络治法:清热化湿,豁痰开窍方药: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或至宝丹(3)治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1)邪在肺卫:辛凉解表,宣肺清热,如桑菊饮之类(2)邪热壅肺:清宣肺热,麻杏石甘汤之类(3)内陷心包:清心开窍,清宫汤或清营汤送服三宝(4)转归: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16.中焦证:(1)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易出病例)主要证候:身热,烦躁,胸脘痞满,腹痛,大便溏垢如败酱,便下不爽舌赤,舌黄腻或黄浊,脉滑数(2)中焦治则: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1)阳明热炽证:清胃泄热,生津止渴,如白虎汤类(2)阳明热结证:苦寒攻下,泄热存阴,如承气汤类(3)湿热中阻证:清热化湿,通畅气机,如三仁汤之属(3)转归: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
《温病学》讲义
![《温病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ee3e9be79ec3d5bbfd0a7459.png)
三、温病的主要治法
(七)开窍醒神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6 (八)息风止痉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7 (九)滋阴生津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7 (十)固脱救逆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8 (十一)外治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8
第六章 温病的预防
三、温病的预防方法 P100 (一)培固正气,强壮体质 P101 (二)及时诊治,控制传播 P101 (三)预施药物,防止染病 P102
二、三焦辨证
2、中焦证候: P44 (1)阳明热炽:病机及主要症状 (2)阳明热结:病机及主要症状 (3)湿热中阻:病机及主要症状 (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病机及主要症状 3、下焦证候: (1)肾精耗损:病机及主要症状 (2)虚风内动:病机及主要
一、卫气营血辨证 1、卫分证:主要症状及病理特点 2、气分证:主要症状及病理特点 3、营分证:主要症状及病理特点 4、血分证:主要症状及病理特点 临床意义:P42 卫气营血辨证表 P42
P38 P39 P40 P40
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
二、三焦辨证 P43 1、上焦证候: (1)邪犯肺卫:病机及主要症状 (2)肺热壅盛:病机及主要症状 (3)湿热阻肺:病机及主要症状 (4)热陷心包:病机及主要症状 (5)湿蒙心包:病机及主要症状
第二章 病因与发病
一、温病的病因 (一)温邪的概念 P26 (二)温病病因学说的临床意义 P26 (三)常见温邪的致病特点 P27 1、风热病邪: 2、暑热病邪: 3、湿热病邪: 4、燥热病邪: 5、温热病邪:
(三)常见温邪的致病特点
6、温毒病邪: P29 7、疠气: P29 二、温病的发病 (三)发病类型 1、新感温病:概念及特点 P32 2、伏邪温病:概念及特点 两者的比较表:P33
《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5401a9bc524de518974b7d3f.png)
《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101.一般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苔薄白,舌边尖红等症者,多属A、邪袭肺卫102.一般见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苔黄,脉数等症,多属E、肠热下利103.风温证见潮热,便秘,腹胀满硬痛,时有谵语,苔老黄而燥,脉沉有力,宜选用A、调胃承气汤104.风温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苔黄腻,脉右寸实大,宜选用D、宣白承气汤105.应注意与风温相鉴别的疾病是A、春温,感冒,麻疹,肺痈106.应注意与春温相鉴别的疾病是B、风温,暑温107.身体灼热,躁扰不安,昏狂谵妄,斑疹显露,衄血,舌质深绛。
治宜:A、犀角地黄汤108.身热,咳嗽,胸闷,肌肤红疹,舌红,苔薄白,脉数。
治宜: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109.阴虚火炽证可见:C、心烦不得卧110.邪留阴分证可见:E、夜热早凉111.阴虚火炽证可见:A、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脉细数112.热郁胸膈证可见:D、身热,心烦懊惱,坐卧不安,舌苔微黄113.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可见:E、低热,口舌干燥而渴,虚烦不眠,气短神疲114.身热不甚,口干咽燥,神倦耳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绛而干,脉象虚细或结代。
治宜:C、加减复脉汤115.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沉细略数。
治宜:D、青蒿鳖甲汤116.身热心烦,口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B、黄芩汤117.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C、黄连阿胶汤118.心热烦躁,消渴不已,肢体麻痹,舌红绛,苔黄黑干燥,脉细数,治宜:A、连梅汤119.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治宜:B、黄连阿胶汤120.温病证见身热已退,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散大,治宜选用:D、生脉散121.温病证见身热心烦,口渴自汗,气短而促,肢倦神疲,苔黄干燥,脉虚无力,治宜选用:C、王氏清暑益气汤122.暑入心营的发热表现为:B、身热心烦123.暑人血分的发热表现为:E、灼热躁扰124.风温“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的治法是(B、清心开窍D、攻下腑实125.风温“肺热发疹”的治法是()B、宣肺泄热E、凉营透疹126.风温肺热腑实的主要临床特点有(A、潮热便秘E、痰涎壅盛,喘促不宁127.风温肠热下利证的主要临床特点有(A、身热咳嗽D、下利色黄热臭128.风温邪袭肺卫,兼挟颈肿咽痛者,可用银翘散加()B、马勃E、玄参129.风温邪袭肺卫,若见胸膈满闷者,可用银翘散加()A、藿香C、郁金130.牛黄承气汤由下列哪几组药物组成?()A、安宫牛黄丸C、生大黄131.风温邪热逆传心包,则必见证候是:()A、神昏D、谵妄132.春温热与血结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C、少腹坚满,按之疼痛E、神志如狂133.春温见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
温病学B答案
![温病学B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00ad65bceb19e8b9f6babf.png)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温病学B答案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温病学B》辅导资料一、选择题A型题1、认为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治疗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 BA、王安道B、刘河间C、叶天士D、王叔和E、郭雍2、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肘后方》E、《诸病源候论》3、下列哪项不属于风热病邪致病特点:CA、先犯上焦肺卫B、易于化燥伤阴C、最易伤气D、变化迅速E、病程中易出现“逆传心包”4、三焦辨证中,哪种症候表现不会出现在上焦证当中:EA、发热恶寒B、咳嗽喘促C、神昏谵语D、咯吐粉红泡沫痰或血水E、低热不退,舌干绛而痿5、邪在气分的辨证要点:BA、身热口苦而渴,舌红苔黄B、壮热心烦,口渴汗多C、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D、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舌红苔黄E、身热,汗多,心烦,苔黄燥6、以下热型除… 外皆属气分病证所见:BA、壮热B、寒热往来C、日晡潮热D、夜热早凉E、身热不扬7、证见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心烦不寐,口燥咽干,神疲脉虚,此属:AA、足少阴肾病变B、足厥阴肝病变C、手厥阴心包病变D、足阳明胃病变E、足太阴脾病变8、斑出色红,艳如胭脂为;BA、热毒轻浅B、血热炽盛C、热毒深重,气血尚充D、火郁内伏,气血尚活E、热毒锢结,正气衰亡9、邪热迅速化燥入胃,津液被灼的阴阳腑实证的舌象是:BA、苔色老黄焦燥起刺B、苔黄而干燥C、苔灰而干燥D、白砂苔E、以上都不是10、温病苔白,厚而干燥的临床意义是:CA、温病兼胃中宿滞挟秽浊郁伏B、秽浊之气内郁而胃气衰败C、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D、湿与热相搏,浊邪上泛E、表邪未解,肺津已伤11、分消走泄法适用于:AA、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湿浊阻遏B、邪郁少阳,胃失和降C、湿热秽浊郁闭气分的“邪伏募原证”D、热传阳明,内结肠腑E、热在气分,郁而化火12、温热病邪初传气分,热势不甚,气失宣畅之证,可用:AA、轻清宣气法B、辛寒清气法C、宣气透表法D、清热宣肺法E、清泄郁热法13、湿温,湿热并重,郁阻中焦,出现白,宜用:CA.菖蒲郁金汤加味B.蒿芩清胆汤加味 C、王氏连朴饮加苡仁、竹叶D、化斑汤E、三仁汤14、“增水行舟”法的代表方剂是:DA、调胃承气汤B、增液汤C、枳实导滞汤D、增液承气汤E、导赤承气汤15、病在初起,多以上焦肺卫为主,而后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病至后期阶段,多肺胃阴伤的温病是:AA、风温B、春温C、秋燥D、温毒E、以上都不是16、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AA、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B、身灼热,口干不甚渴饮,舌红燥少苔,脉细数C、发热胸闷,肌肤红疹,心烦口渴,舌红绛,苔薄白D、夜热无汗,口干不欲饮,舌红绛少苔,脉细数无力E、以上均不是17、风温病咳喘不宁,痰涎壅盛,潮热便秘,苔黄滑腻,脉右寸实大,证属:AA、痰热阻肺,腑有热结B、邪热壅肺C、肺燥肠闭D、痰热结胸E、肺热移肠18、风温邪袭肺卫,兼热入气分,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DA、枇把叶、百部B、紫苑、冬花C、麻黄、苏子D、石膏、知母E、桑白皮、知母19、应用加减复脉汤与三甲复脉汤的主要区别是后者:AA、手足蠕动或瘛疭B、低热C、口渴甚D、耳聋E、神倦20、下列哪项治法不宜单独用于春温? EA、苦寒直折B、清营透热C、凉肝熄风D、滋养肝肾E、辛凉解表21、对热病的治疗,首倡寒凉为主的医家是:BA、庞安常B、刘河间C、王安道D、叶天士E、吴鞠通2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E、王叔和23、吴鞠通论温病“始上焦、终下焦”不能概括下列哪种温病?DA、风温 b 秋燥 C、烂喉痧 D、湿温 E、春温24、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提法欠妥的是:CA、致病有着严格的季节性B、先入阳明气分C、必夹湿邪为病D、易伤津耗气E、也有直中心包、肝经而卒然引起昏迷或痉厥之变25、壮热烦渴,头痛如劈,烦躁不安,肌肤发斑,吐血衄血,舌绛,苔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AA、气营血同病B、营血分C、卫气同病D、卫营同病E、气热炽盛26、在斑疹的治疗上,哪种提法是错误的?CA、“斑宜清化,疹宜透发”B、忌滋补,忌升提C、发斑因里实壅滞而不易透发者,必用峻下D、挟斑带疹者,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E、斑疹初透,忌用凉泄27、下列何种舌象主胃气衰败:CA、白砂苔B、白苔滑腻厚如积粉C、白霉苔D、白苔质如碱状E、苔厚而粘腻28、湿遏热伏的舌象是:AA、白苔粘腻如积粉,舌质紫绛B、白苔质如碱状C、苔白腻舌质红绛D、苔白厚而粘腻E、苔黄厚腻或黄浊29、燥湿泄热法的最佳代表方是;AA、王氏连朴饮B、三仁汤C、甘露消毒丹D、藿朴夏苓汤E、白虎加苍术汤30、黄连阿胶汤证与连梅汤证的区别在于后者有:DA、身热B、心烦C、不寐D、消渴、麻痹E、苔黄舌绛31、风温后期多呈现: AA、肺胃阴伤B、心肾两伤C、津气两伤D、脾胃湿困E、肠液枯乏32、风热犯肺,又见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AA、黄芩、枇杷叶B、麻黄、苏叶C、石膏、知母D、桑皮、白果E、前胡、马兜铃33、春温病名首见于:EA、《内经》B、《难经》C、《千金方》D、《诸病源候论》E、《伤寒补亡论》34、提出“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
温病学复习资料
![温病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ee0b0c0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6e.png)
温病学复习资料温病学复习资料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的是温病,即由温邪引起的疾病。
温病学的理论体系包括温邪的性质、传播途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中医学学习者来说,掌握温病学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温病学的一些重要内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温邪的性质。
温邪是一种外邪,它具有热性,能够引起人体的热病。
温邪主要有外感温邪和内生温邪两种类型。
外感温邪是指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的热性病邪。
内生温邪是指由于体内湿热、血热等原因产生的热性病邪。
温邪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等方式。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温病的发病机制。
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温邪入侵、邪正交争和正气受损三个方面。
温邪入侵是指温邪侵入人体后,通过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而引起疾病。
邪正交争是指温邪与人体正气之间的斗争,正气通过抵抗温邪来维持人体的健康。
正气受损是指温邪侵入人体后,人体正气受到损伤,导致抵抗能力下降,从而使疾病得以发展。
然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温病的诊断方法。
温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闻取患者的呼吸、声音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情。
切诊是通过按摩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这些诊断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温病的治疗原则。
温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清热解毒、解表散寒、祛风散寒、祛湿散寒等。
清热解毒是指通过清热药物来清除体内的热邪,解毒药物来清除体内的毒邪,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解表散寒是指通过药物来散发体内的寒邪,从而使体温恢复正常。
祛风散寒是指通过药物来祛除体内的风邪和寒邪,从而使病情得以缓解。
祛湿散寒是指通过药物来祛除体内的湿邪和寒邪,从而使病情得以缓解。
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它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温病学B作业4答案
![温病学B作业4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4c0f94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dc.png)
A型题:*1.用其轻开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的处方是:B.三仁汤*2.认为燥属次寒的医家是:8.沈目南*3.烂喉痧后期,证见午后低热,口干,手足心热,咽喉肿痛减轻,脉细数,舌干红。
治宜:B.清咽养营汤*4.神识如蒙,少腹硬满,大便不通,苔垢腻,病机为:E.湿阻肠道,传导失司*5.“烂喉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是哪位医家说的?E.T甘仁*6.“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是吴鞠通针对哪一种温病初起的治疗禁忌而言? B.湿温*7.正式定伏暑为病名的著作是:A.《丹溪心法附余》*8.湿热积滞交结胃肠,在使用下法时,下列哪项提法是错误的? B.下之剂量宜重*9.认为燥属火热的医家是:C.喻嘉言*10.诊断大头瘟的诸要点中哪种提法欠妥? E.常见内陷心包证候*11.初起喉痒干咳,继则痰粘带血丝。
胸胁牵痛,腹部灼热,大便水泄如注,肛门灼热,舌尖红,脉数。
方宜:A.阿胶黄苓汤*12.著有论述燥邪为患的专篇“秋燥论”的医家是:D.俞嘉言*13.烂喉痧的典型舌象是:E.舌绛而干遍起芒刺状如杨梅*14.伏暑卫营同病治宜解表清营,方用银翘散加何药为宜? E.生地、丹皮、麦冬、赤*15.咳嗽,痰粘难咯,胸腹胀满。
便秘。
治宜:C.五仁循皮汤*16.温热郁蒸酿痰蒙蔽心包,其病变在:A.气分*17.暑温和湿温的鉴别依据是:B.初起症候*18.伏暑,证见寒热似疟,口渴心烦,脘痞,身热午后较重,入暮尤剧,天明得汗诸症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苔黄白而腻,脉弦数。
其治疗处方最宜:C.蒿芩清胆汤*19.伏暑的病因是:D.暑湿病邪*20.湿痰蒙闭心窍出现神志异常的特征是:D.时明时昧*21.证见壮热烦渴,咽喉红肿腐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苔黄燥。
其治法应:A.清气解毒*22.大头瘟的致病因素是:B.风热时毒*23.身热夜甚,烦躁不安,夜不能寐,渴不欲饮,尿赤涩痛,舌绛。
治宜:D.导赤清心汤*24.湿阻肠道,传导失司证治法是:C.宣清导浊*25.在湿温病的诊断要点中,下列哪一项说法欠妥? A.发生于夏秋季节*26.高热,烦渴,咽喉肿烂疼痛,声嘶气急,肌肤丹痧密布,赤紫成片,舌绛干起刺,状如杨梅,脉细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学B》辅导资料一、选择题A型题1、认为伤寒六经传变皆是热证,治疗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B、刘河间2、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3、下列哪项不属于风热病邪致病特点:C、最易伤气4、三焦辨证中,哪种症候表现不会出现在上焦证当中:E、低热不退,舌干绛而痿5、邪在气分的辨证要点:C、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6、以下热型除…外皆属气分病证所见:D、夜热早凉7、证见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心烦不寐,口燥咽干,神疲脉虚,此属:C、手厥阴心包病变8、斑出色红,艳如胭脂为;B、血热炽盛9、邪热迅速化燥入胃,津液被灼的阴阳腑实证的舌象是:C、苔灰而干燥10、温病苔白,厚而干燥的临床意义是:C、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11、分消走泄法适用于:A、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湿浊阻遏12、温热病邪初传气分,热势不甚,气失宣畅之证,可用:C、宣气透表法13、湿温,湿热并重,郁阻中焦,出现白,宜用:C、王氏连朴饮加苡仁、竹叶14、“增水行舟”法的代表方剂是:D、增液承气汤15、病在初起,多以上焦肺卫为主,而后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病至后期阶段,多肺胃阴伤的温病是:A、风温16、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A、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17、风温病咳喘不宁,痰涎壅盛,潮热便秘,苔黄滑腻,脉右寸实大,证属:A、痰热阻肺,腑有热结18、风温邪袭肺卫,兼热入气分,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D、石膏、知母19、应用加减复脉汤与三甲复脉汤的主要区别是后者:A、手足蠕动或瘛疭20、下列哪项治法不宜单独用于春温? D、滋养肝肾21、对热病的治疗,首倡寒凉为主的医家是:B、刘河间2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朱肱23、吴鞠通论温病“始上焦、终下焦”不能概括下列哪种温病?D、湿温24、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提法欠妥的是:A、致病有着严格的季节性25、壮热烦渴,头痛如劈,烦躁不安,肌肤发斑,吐血衄血,舌绛,苔黄,脉数,其病变阶段是:B、营血分26、在斑疹的治疗上,哪种提法是错误的?C、发斑因里实壅滞而不易透发者,必用峻下27、下列何种舌象主胃气衰败:C、白霉苔28、湿遏热伏的舌象是:A、白苔粘腻如积粉,舌质紫绛29、燥湿泄热法的最佳代表方是;A、王氏连朴饮30、黄连阿胶汤证与连梅汤证的区别在于后者有:D、消渴、麻痹31、风温后期多呈现:A、肺胃阴伤32、风热犯肺,又见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A、黄芩、枇杷叶33、春温病名首见于:A、《内经》34、提出“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
”并对本病的理法方药作了较为系统论述的医家是:A、叶天士35、烂喉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是指:A、首重清透,使邪从汗透36、以下症状中,哪项不属于营分证的常见症状:D、口干喜饮37、暑温,暑湿弥漫三焦之耳聋,机理是:B、少阳胆热上冲38、分消走泄法适用于:A、邪留三焦,气化失司,痰热湿浊阻遏39、下列哪项不是卫气营血辨证的主要临床意义?E、说明各种温病的不同受邪途经40、初起喉痒干咳,继则痰粘带血丝,胸胁牵痛,腹部灼热,大便水泄如注,肛门灼热,舌尖红,脉数。
方宜:A、阿胶黄芩汤41、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42、在开窍法的使用上,哪项提法是不对?A.卫、气分因热盛而致一时神昏者,不可滥用开窍之剂43、舌诊在温病学中的诊断意义哪项是错误的? C、区分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证候类型44、暑病首用辛凉的“辛凉”剂,是指:C、清暑益气汤45、按三焦辨证,病在足少阴的病理是:B、邪热久留,肾阴耗损46、“逆传心包”是指:A、由肺传入心包47、热蒸头胀,呕逆神迷,小便不通,渴不多饮,苔白腻者,其病机为:A、湿浊上蒙,泌别失职48、风温与春温初起最主要的鉴别点在于后者:C、初起以里热见证为主49、温病夜热早凉的发热类型见于:E、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50、暑湿弥漫三焦证,下列处方中哪一方剂最适宜? D、三石汤51、身热面赤,渴欲饮冷,饮不解渴,得水则呕,胸脘痞满,按之疼痛,便秘,苔黄滑。
治宜:E、小陷胸加枳实汤52、证见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最合适的处方当是:E、栀子致汤加竹叶、黄芩53、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是:D、《温疫论》54、以下热型除…外,皆属气分病证所见:C、夜热早凉55、吴鞠通认为:“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的温病是:B、春温、暑温、温毒56、生脉散除下列哪一证外均不适宜?C、暑伤津气,津气欲脱证57、伏暑热在心营,下移小肠与阳明腑实,小肠热盛证都具有的症状是;B、小便短赤热痛58、温病初传气分,热势不甚,心烦坐卧不安者,治宜:C、轻清宣气59、病人于秋末发病,初起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脘痞苔腻,脉濡数;证为:E.湿温,湿遏卫气60、某男,八月患病,猝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紧闭,舌绛脉数,其诊断是:B、暑厥61、温病学形成于:C、元末62、风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B、《伤寒论》63、血分热毒极盛的舌象是:E、舌焦紫起刺64、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D、心营热毒极盛,营阴受损65、宣白承气汤的组成是:D、杏仁、瓜蒌皮、石膏、大黄66、温病绛舌上罩粘腻或霉酱苔垢为;C、热在营血,而挟痰湿秽浊之气67、轻清宣气法的主治病证为:C、热郁胸膈证68、分消走泄法适用于;A、湿热留滞三焦,气化失司69、吴鞠通论温病“始上焦、终下焦”不能概括下列哪种温病?D、暑温70、对热病的治疗,首倡寒凉为主,表里双解的医家是;B、刘河间71、身热面赤,烦渴欲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胸脘痞满,按之疼痛,便秘,舌苔黄滑。
其病机为:B、热结腑实72、温病证见身热不解,烦躁不安,口苦且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其治疗法宜:B、清热泄火73、温病伴见胸脘痞闷,嗳腐吞酸,恶闻食臭,腹胀肠鸣,苔垢厚腻,为温病兼夹:D、食滞74.邪在营分的辨证要点是:C.身热夜甚,斑疹隐隐,舌质红75、风温,邪袭肺卫,兼热入气分,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D.石膏、知母76、湿温身热,口渴,胸痞腹胀,肢重倦怠,咽肿尿赤,苔黄腻,最宜用:B、三石汤77、病人于秋末发病,初起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脘痞苔腻,脉濡数,证为:E、湿温,湿遏卫气78、下列不属气分发热类型的是:C、身热夜甚79、舌苔薄白,舌质红绛,最多见的病证是:A、卫气同病80、区别营分证和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D、吐血、衄血81、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并主张把温病从伤寒体系中分离出来的医家是:A、王安道82、《广温疫论》一书作者是:C、戴天章83、首创温病“卫气营血理论体系”的医家是:C、叶天士84、既能化燥化火,又能伤阳气的温邪是:B、温毒85、燥热病邪致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D、少数严重病例后期可损伤下焦肝肾之阴86、发热而时有出汗的病机是:D、湿热袭表,卫气郁阻87、若证见身热,腹胀便秘,口燥咽干,倦怠少气,舌苔黄燥,脉沉无力等,其病机为;B、肺燥肠闭88、“斑出热不解”,对肾水素亏的,虽未及下焦,必验之于舌的舌象是:B、舌紫晦而干89、患者于七月下旬冒暑远行,中途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微紧,舌绛脉数,其治疗应急予:C、安宫牛黄丸90、头痛无汗,全身疼痛,恶寒发热,心中烦热,口渴甚,脘痞溺赤,舌红,苔微腻,脉濡数。
治宜:C、黄连香薷饮91斑色黑而隐隐,四旁赤色者:D、火郁内伏,气血尚活92、神识如蒙,少腹硬满,大便不通,苔垢腻,病机为:A、热陷心包兼阳明腑实93、温病伴见胸脘痞闷,嗳腐吞酸,恶闻食臭,腹胀肠鸣,苔厚,为温病兼挟:D、食滞94、在开窍法的使用上,哪项提法是不对?B、邪入营血而未见厥闭者,不可早用清心开窍95、患儿五岁,12月15日就诊,发热五天,汗出不畅,咳喘气急,痰声漉漉,咬牙嚼齿,时时抽搐,舌红苔薄腻而黄,脉滑数,证属:A.痰热阻肺,引动肝风96、秋燥,证见咳嗽不爽,痰多,脘腹胀满,便秘,治疗可选用:A、五仁橘皮汤97、区别营分证和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D、吐血、衄血98、“生脉散是伤暑之后存津液之方也,用此方者,须详审其邪之有无,不可徇俗而谓治暑之剂也。
”是哪位医家说的? E、吴鞠通99、“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是吴鞠通针对哪一种温病初起的治疗禁忌而言? B、湿温100、暑湿弥漫三焦之耳聋的机理是:B、少阳胆热上冲101、春温热郁胆腑治宜:A、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102、痰热结胸证呕恶明显的,应在小陷胸加枳实汤中合用:B、竹茹、竹沥103、以下哪种口渴表现属湿热邪气为患:C、口干,漱水不欲咽104、“长夏湿令,暑必兼湿。
”其语出:E、叶天士105、下列那种舌象提示温病下焦肝肾阴涸的危重证:D、舌紫暗如猪肝106、“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是吴鞠通针对哪一种温病初起的治疗禁忌而言?BA、风温B、湿温C、伏暑D、暑温E、以上均不是107、用辛温芳香开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的处方是: AA、雷氏芳香化浊法B、三仁汤C、王氏连朴饮D、菖蒲郁金汤E、薛氏五叶芦根汤108、证见壮热烦渴,肌肤斑疹,神昏谵语,口秽热臭,苔黄舌绛者,治法宜用:AA、清营泄热B、气营两清C、凉血开窍D、清心开窍E、清气泄热109、清营汤中轻清泄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的药物是指:AA、连翘、竹叶、银花B、银花、薄荷、连翘C、竹叶、薄荷、银花D、薄荷、连翘、竹叶E、牛蒡、竹叶、银花110、提出暑温治疗“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的医家是:BA、叶天士B、吴鞠通C、张凤逵D、王孟英E、陈平伯111、发热而时有汗出的病机是:AA、湿热郁蒸B、气分热炽,迫津外泄C、大汗后亡阴脱变D、湿热袭表,卫气郁阻E、暑伤津气112、头痛无汗,全身疼痛,恶寒发热,心中烦热,口渴甚,脘痞溺赤,舌红,苔微腻,脉濡数。
治宜:CA、银翘散加藿香、郁金B、银翘散加知母、黄芩、栀子C、黄连香薷饮D、三仁汤E、桑菊饮加石膏、知母、花粉113、吴鞠通认为:“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的温病是:BA、风温、秋燥、春温B、春温、暑温、温毒C、风温、温毒、秋燥D、伏暑、春温、风温E、伏暑、暑温、湿温114、患者身热,腹胀便秘,口燥咽干,倦怠少气,舌苔黄燥脉沉无力等,其病机为:E A、阳明腑实 B、肺燥肠闭 C、阳明腑实,小肠热盛D、腑实阴伤E、腑实兼气液两虚115、初起喉痒干咳,继则痰粘带血丝,胸胁牵痛,腹部灼热,大便水泄如注,肛门灼热,舌尖红,脉数。
方宜:AA、阿胶黄芩汤B、桑杏汤C、清燥救肺汤D、葛根黄芩黄连汤E、宣白承气汤116、诊断大头瘟的诸要点中哪种提法欠妥?EA、多发于冬春B、起病急C、初起有憎寒发热D、头面部焮赤肿痛E、常见内陷心包证候117、烂喉痧的典型舌象是:EA、舌尖红赤起刺B、舌紫晦而干C、舌紫而瘀暗D、苔黑焦燥起刺E、舌绛而干,遍起芒刺状如杨梅118、某某,秋末患病,头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脘痞,苔腻,脉濡数,其诊断应为:CA、秋燥肺燥肠闭B、湿温卫气同病C、伏暑卫气同病D、暑温暑湿弥漫三焦E、伏暑卫营同病119、患者于八月上旬冒暑远行,中途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加喘,牙关微紧,舌绛脉数,其治疗应急予;CA、藿香正气水加通关散搐鼻B、菖蒲郁金汤C、安宫牛黄丸D、苏合香丸E、神犀丹120、湿热积滞交结胃肠,在使用下法时下列哪项提法是错误的?DA、非一次攻下即能邪尽B、下之剂量宜轻C、下后不久,热势复作,大便复溏仍宜再下D、可大量使用苦寒攻下之品E、大便硬不可再下121、湿温病,湿热化燥化火,深入血分,易发生:AA、便血B、吐血C、衄血D、咯血E、尿血122、证见壮热烦渴,咽喉红肿腐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苔黄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