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病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xx,男,26岁,1989年3月24日就诊

患者于三天前春游归来,即感全身不适,头痛、怕冷、发热。自服生姜茶杯,阿斯匹林一片。药后全身大汗,头痛、怕冷消失,发热亦退。第二天早发热又起,且热势更盛,仍时感怕冷且伴咳嗽,胸闷口渴。往某医院诊治,给服桑菊饮治疗。诸症未解,乃来就诊。

证见:身热灼手,有汗不解,咳嗷喘促,痰黄质稠,胸闷胸痛,口干作渴,不思纳食,大便稀臭3-4次/日,苔黄,脉滑数。

要求:分析主证,明确诊断(病名、证型)

拟定治法,列出方药。(方名、药物剂量)

分析:

(1)病发于3月24日,时值春季,可考虑风温或春温。

(2)患者初起即见发热、恶寒头痛等卫表症候,而无里热证。因此,本病应为风温。

(3)风温初起用辛温之药后,虽全身大汗出,但邪未去,反助其热,故不久热势更高,又增咳嗽、口渴为卫分之邪传里犯肺。

(4)就诊时身热灼手,有汗不解,是肺热蒸腾于外所致。

诊断:风温(热壅肺气,移热于肠)。

治法:泄热宣肺,清热止利。

方药:以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减:炙麻黄10克,杏仁12克,生石膏50克,葛根15克,黄芩12克,连翘15克,金荞麦20克,陈皮10克,花粉12克,桑白皮12克,生甘草10克。

二、患者,xx,男28岁。93年3月20日,出差回家,旅途疲劳,当晚开始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自服复方感冒灵,未见好转。3月22日来诊,发热,体温39℃,头痛面赤,汗出,频频咳嗽,口渴欲饮,痰黏黄,难以咳出,呼吸急促,右胸疼痛,大便三日不解,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有力。

分析:

(1)本病例发病于3月20日,正当春季。可考虑为风温或春温。

(2)初起便见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症而无里热症候,显属新感风温而非伏气春温。

(3)虽服了复方感冒灵,却未能控制病势发展,以致体温升到39℃,头痛、不寐、汗出、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诊断:风温(肺热腑实)。

治法:清热宣肺,通腑泄热。

方药:以麻杏石甘汤合宜白承气汤加减。麻黄10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瓜蒌15克,枳壳12克,浙贝15克,甘草6克,鱼腥草20克,大黄10克(另包后下),芒硝10克(另包冲服),芦根20克。

三、xx,女,12岁,学生,1978年2月11日下午,因高热、头痛剧烈,呕吐一天,急诊入院。

病史:患者两天前,中午放学回家后,出现高热、头痛微恶寒、心烦、口渴等症。曾在某医院诊治效不显。今晨诸症加重,频繁呕吐,下午由其父送来就诊。

12日请中医会诊时,患者高热烦躁,面色红赤,头痛如裂,颈项强直,汗出湿衣,肌肤发斑,呼吸气粗,口渴欲饮,呕吐时作,舌红苔黄,脉洪数。

分析:

①本病例病发于2月11号,初春之时,可考虑为风温或春温。

②起病之初即有发热、微恶风寒的表证,又有心烦口渴等里热证,属表里同病的证候,即可排除风温,而应为新感引发之春温。

③现症见:高热、面色红赤、头痛如裂,口渴欲饮,呕吐时作,苔黄腻,脉洪数等气分热炽盛的证候,又有肌肤发斑烦躁不安等营血热盛,扰及心神,灼伤血络的证候。患者颈项强直,可知有动风之势。

诊断:春温(气营血两燔,且有动风之势)。

治法:气营(血)两清佐以息风。

方药:以化斑汤加减。

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玄参20克,水牛角15克(研末,冲服),白粳米20克,大青叶10克,双钩15克,麦冬10克,姜竹茹10克,地龙10克,生甘草10克。

四、xx,男,28岁,农民

4月12日外出归家后,当晚即发热恶寒,头痛,微有汗出,心烦,口苦而渴,尿短赤,第二天一早即到诊所诊治,医生投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白芷、羌活。服药后至当晚发热益盛,呕吐,头痛,烦躁衄血,连夜送到我院住院治疗。

查见:壮热(41.5℃),口渴,头痛,呕吐,烦躁不宁,肌肤发斑,衄血,舌红绛苔黄,脉数。

分析:

(1)本病发于4月12日,正值春季,应考虑为风温或春温。

(2)起病之初不仅有发热恶寒,头痛微汗的卫表证候,而且有心烦,口苦而渴,尿短赤的里热证候,显系表里同病。因此,本病不是风温,而应是新感引动的春温。

(3)就诊时壮热、口渴、头痛、呕吐,此属气分证;又有烦躁不宁,肌肤发斑,衄血的营血分证。

诊断:春温(气营血两燔)。

治法:辛寒清气,凉营解毒。

方药:以清瘟败毒饮加减。

水牛角20克(研末,冲服),生地黄20克,丹皮12克,赤芍15克,连翘15克,山栀10克,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玄参15克,黄芩10克,淡竹叶15克,甘草10克,麦冬15克。

五、xx,男,17岁,8月16日早5时急诊入院,病史由其父代诉。

主诉:发热10小时伴谵语半小时。

患者昨天下午后在烈日下游泳3小时,傍晚诉疲乏无力,头痛,全身酸痛恶心欲吐,晚上发热(体温:39.7C)上半夜汗出甚多,午夜后已不出汗,但胸腹灼热,伴有肢跃,呼吸急促,呕吐一次量不多,口干不多饮,并见烦躁,随后嗜睡,尿量少,色黄,半小时前,突见谵语,发热持续不退,故于今晨5时急诊入院。检查:体温40℃,心率:117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20/78mmHg,嗜睡,面红赤,结膜充血,巩膜无黄染,咽无异常,全身皮肤不黄,亦无斑疹。呼吸气粗,心肺正常。颈项略有抵抗感,胸腹灼热,四肢厥冷,肝脾不大,舌绛苔少,薄黄干燥,脉细数。分析:

(1)本病发于8月16日夏末,在烈日下游泳暴晒而发,应考虑为暑温或湿温。

(2)起病即见高热(39.8℃),汗出甚多,随后又有入营动风之势,故知是暑温而非湿温。

(3)暑热入侵阳明,外蒸则高热,汗多,头身疼痛,面目红赤。

(4)复诊又见,烦躁、嗜睡、口干不多饮、突见谵语、舌绛、脉细数,是暑热入营之象,又见颈部略有抵抗,是热盛动风之势。

诊断:暑温(暑热犯肺,津气两伤)。

治法:凉营泄热,佐以开窍息风。

方药:清营汤为主加减。

水牛角20克(矬末,冲服),生地15克,玄参15克,竹叶10克,麦冬10克,丹参10克,银花15克,连翘12克,双钩麋15克,川连5克,竹沥15克。

六、xx,女,11个月,因发热六天,咳嗽伴气促,于1978年8月6日入院。

患儿于六天前始发热,咳嗽,不吐不得,在当地卫生站治疗,经用青、链霉素肌注两次,治疗三天未效而收入病房。人院后,用多种西药抗生素,激素等治疗一周多,发热不退,咳嗽未减,递请中医会诊。

会诊时所见:体温39℃,有汗,但汗不多,咳嗽,咳声低微,略喘,口渴,食欲差,神瘦,面色苍白,睡时露睛,啼哭时涕泪俱少,四肢不温,大便烂夹有奶渣,小便黄短而臭,唇舌淡红,舌苔薄黄而干,指纹淡紫,脉细數无力。分析:

(1)本病例起病于8月初,正值盛夏炎热之时,应考虑为暑温或湿温。

(2)起病即发热咳嗽,无挟湿见症,应诊为暑温,而非或湿温。

(8)一周后仍发热不退,咳嗽未减,又未见斑疹、咯血,可见病仍在气。

诊断:暑温(暑热犯肺,津气两伤)。

治法:益气生津,清暑涤热。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太子参10克,石斛10克,麦冬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15克,花粉12克,茯苓10克,芦根15克,沙参12克,竹叶10克,每日一剂,分多次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