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病案

合集下载

温病病案——精选推荐

温病病案——精选推荐

王某某,男,15岁,初诊:据其家属述病情:患者4月5日开始发烧,头晕,恶心呕吐,胸中满闷不适。

曾服银翘解毒丸8丸,其热退,4月8日经本街某医诊为春温,即服清解方剂,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元参、沙参、芦根、石膏,二剂后病势加重,胸闷如痞,夜不能寐,饮食不进,且已卧床不起,小便黄,大便略稀。

又请某医往诊,时4月11日。

某医谓:此乃温病日久深重,方用元参,知母,石膏,生地,地骨皮,青蒿等,并加安宫牛黄丸,服二付。

4月14日因病势日重,身热不退,神志不清,7、8日未能进食,胸中满闷异常,大便稀,4月15日,医谓病势沉重,原方改安宫牛黄为紫雪丹五分继服二付,病愈危重。

4月17日上午,体温39℃,高烧不退,神志不清,面危苍白,胸中自痦已渐退,周身干热,大便溏稀,两脉沉濡略数,舌白腻而滑,舌质边尖红绛此湿温之证,过服滋腻寒凉,乃湿阻不化,遂成冰伏之势,逼热邪入营。

非通阳温中并宣化疏解之法不能开闭通窍,冷已十二日,用辛温开闭以畅气机,芳香宣解而通神明,病势甚重,诸宜小心,饮食当慎,防其增重。

香豆豉12克,炒山栀3克,前胡3克,藿香叶10克(后下),菖蒲10克,郁金6克,厚朴3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白蔻仁末1克,淡干姜末1克,后二味同研装胶管,分两次随药送下。

服二付。

二诊连服辛开温化宣阳疏调之剂,身热已退,体温37 2℃,遍体小汗,下至两足,面色红润,神志已清,语言清楚,舌苔渐化,胸中自痞基本消失,小溲较畅,大便未通,两脉中取滑濡,冰伏渐解,寒湿得温渐化,气机宣通,仍以辛宣疏化方法:香豆豉10克,炒山栀3克,杏仁10克,前胡3克,藿梗10克,厚朴10克,半夏10克,草蔻3克,服三付。

三诊病情逐渐好转,病人已下地活动,饮食二便如常,舌白滑润,脉濡滑,宜调理中焦,以善其后。

香豆豉10克,旋复花10克,生白术5克,陈皮6克,白扁豆10克,生苡米10克,茯苓10克,焦麦芽10克,三付之后诸恙皆愈,调养半月而安。

温病学-13秋燥病案

温病学-13秋燥病案
温病学-13秋燥病案
Case 1
王某,女性,25岁,工人,2003年9月20日 就诊.
患者于一周前受凉后开始出现发热微怕冷, 头痛,鼻燥,口渴,干咳痰少而粘。曾于某诊 所以感冒诊治,效不佳,遂来就诊。接诊时见 :体温38℃,干咳无痰,偶可见咳出带血丝 粘痰,胸部闷痛,气逆而喘,口干唇焦,鼻咽 干燥,渴欲饮水,烦躁不安,夜间呛咳尤甚, 难以入睡,大便干结,每二到三日一行,小便 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Case 2
刘某,女,45岁,1958年9月23日初诊。 患者6天前患者出差途中“感冒”,次日即 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在当地诊 治,病情好转。5天后回原住地时身热已退 ,但仍干咳,口鼻、咽、唇干燥乏津,口渴 ,舌干红少苔,脉细数。查:咽红,心肺正 常,肝脾不大,胸透正常,血常规正常。
2021/6/12
Case 5
李某,男,34岁。仲秋患感,初起头 痛,恶寒发热,无汗,鼻干而塞,唇干 咽燥,咳嗽痰不多,胸胁微痛,前医诊 为秋燥,两进清肺润燥之剂,发热恶寒 不减,干咳唇燥反甚。特应邀师诊之。 右脉微浮,左脉弦紧,舌苔薄白而干.
2021/6/12
Case 3
甘某,男,53岁,南街柴仓人,1932年9 月12日就诊。 发病九天,病初头痛身热,干咳无痰, 偶咳少量粘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痛, 鼻干唇裂,胸满胁疼。经治热退喘平, 诸证好转,但又腹部胀满,大便秘结数 日不便。舌红苔白而干,脉沉细。
2021/6/12
Case 4
龚某某,男,12岁,1978年9月7日初 诊。
患者以发热、干咳2天为主诉前来就诊 。2天前,无明显诱因即发热头痛,鼻干 塞,干咳无痰,口渴,唇焦红,小便短 赤,舌苔薄白粗糙,脉浮数。
2021/6/12Cas源自 5某男,45岁。1975年11月27日。发热 ,头痛,咽痈,无汗,干咳无痰,胸胁 痛、下午尤甚。舌红、苔白燥,脉浮紧 数。

温病病案——精选推荐

温病病案——精选推荐

温病病案1、患者,男性,6岁,2000年8⽉18⽇住院。

发热,头痛2⽇,抽搐2次。

患者住院后病情加重,体温40℃,西药治疗不显效,中医会诊:症见⾼热⽆汗,⾯潮红,四肢抽搐,⽛关紧闭,神昏谵语,苔黄,脉弦数中医诊断:暑温证型:暑热动风证辩证分析:患⼉8⽉发病,症见⾼热⽆汗,苔黄,脉弦数,为暑热炽盛之证,暑为阳邪,炎热酷烈,最易内陷厥阴,引动肝风,故见抽搐,⽛关紧闭;暑⽓通于⼼,暑热扰⼼则神昏谵语,故证属暑热炽盛,肝风内动治法:清泻暑热,熄风定痉主⽅:羚⾓钩藤汤⽤药:羚⽺⾓,钩藤,⽣地黄,桑叶,菊花,茯神,⽵茹,川贝母,⽩芍,⽢草2、患者,男性,8岁,1998年3⽉17⽇就诊。

发热咳嗽1⽇,神昏谵语半⽇。

患者昨⽇感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痰稀,以为感冒⽽未在意,晚上诸症加重(T:40.5℃),伴胸闷胸痛,呼吸⽓促,今上午突见神昏谵语,胸腹灼热,四肢厥冷,⾆謇,⾆绛中医诊断:风温证型:逆传⼼包证辩证分析:患者感风热病邪,初起邪在肺卫,故见肺卫表热证。

由于风热善⾏数速变,传变迅速,加之患⼉脏⽓清灵,正⽓未充,服药不当,以致热邪横逆内陷⼼包,堵闭清窍,故突见神昏谵语,⾝灼热;痰热阻闭包络,故⾆謇,四肢厥冷;⼼包属营,故⾆红绛治法:清⼼开窍主⽅:清宫汤送服安宫⽜黄丸⽤药:⽞参⼼,莲⼦⼼,⽵叶卷⼼,连翘⼼,⽔⽜⾓屑,连⼼麦冬3、陈某,⼥,10岁,咳嗽3天,于2001年9⽉10⽇初诊。

患者于3⽇前因外出郊游,出现咳嗽,少痰,⾃觉全⾝轻微怕冷,测体温37.8℃,咽⼲⿐燥,⼝渴,头痛少汗,⾆边尖红,苔薄⽩⽋润,脉右⼨数⼤。

家⼈给予银翘制剂治疗,病略有好转,但上症仍存。

胸透正常,⾎象⽆异常。

病名:秋燥辨证:燥热袭于肺卫病机:本证为温燥初起,邪袭肺卫之候。

以肺卫失宣,肺胃阴伤为病机特点。

治法:⾟凉透邪,⽢润养津⽅药:桑杏汤桑叶5克,杏仁5克,沙参6克,象贝6克,⾖豉3克,栀⽪5克,梨⽪5克4、某男,11岁,于1993年2⽉15⽇下午因⾼热、呕吐、头部剧痛⼀天,由门诊⼊院。

温病案例选

温病案例选

三焦的证候和病机(一)邪在上焦案例:黄某某,男,35岁,工人。

1959年1月20日初诊:患者两天前突然发热恶寒,咳嗽,咯吐黑色痰涎,右下胸部疼痛,时有鼻衄。

查体温39.1℃,咽充血,右下胸背部可闻及少许湿罗音。

血化验白细胞:18.0×109/L,中性粒细胞0.87。

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曾用抗生素等治疗两天,疗效不显,故来中医科就诊。

诊见:恶寒发热,头痛有汗,咳嗽,痰中带血,量不多,右季肋疼痛,咳则加重,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薄白,脉象浮数。

辨证:风温犯肺,肺失宣降。

立法:辛凉解表,化瘀清肺。

方药:桑叶9g 菊花9g 杏仁9g 桔梗9g 连翘9g 鲜芦根30g 板蓝根30g 桃仁9g 冬瓜仁15g 生薏仁15g 丹皮9g 仙鹤草9g。

3剂,1天1剂。

复诊:药后表解热退,咳嗽胸痛亦减,痰中已无血,脉转和缓,苔薄白,尚口渴,午后尚有低热,血检白细胞5.6×109/L,治宜原方加减。

桑叶9g 杏仁9g 桔梗4.5g 生薏仁15g 黄芩9g 连翘9g 冬瓜仁12g 新会皮6g。

连服3剂,临床症状皆除。

此证病位在上焦肺,并表现为卫气同病。

但根据发病经过介绍及中医四诊所见,属邪袭肺卫为主兼入里化热趋势,还是属于肺热壅盛为主而兼有表邪未尽解,是辨证的关键和难点。

本案例病人虽然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咯吐铁锈色痰涎,中医四诊见口渴、舌红,但发热并见恶寒、苔薄白、脉浮数等辨证要点昭示其病机以表热为主,而治疗过程及结果也进一步反证其属于邪袭肺卫兼有入里化热趋势。

(二)邪在中焦王希和医案刘某,19岁。

主诉:病者于两天前头痛,次日上午头痛转剧,身发热,并呕吐一次,家人给服陈艾水,至下午身体如焚,昏睡,问之答话不清。

经区医院作腰椎穿刺。

脑脊液:压力较高,色清,白细胞200×106/L,蛋白实验阳性,糖及氯化物均正常。

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诊查:体温39.5℃,神昏,面红唇赤,脉大而数。

温病条辨案例

温病条辨案例

温病条辨案例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范畴,包括了外感热病和内伤热病两大类。

温病的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温病条辨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温病的条辨方法。

案例一,李某,男,40岁,因发热、头痛、咽喉疼痛等症状来就诊。

病史询问得知,患者昨日外出遇风受凉后即感觉寒热交作,头痛咽痛。

舌苔白腻,脉浮紧。

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病史,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为外感风寒所致的温病。

辨证时应重点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脉象,白腻的舌苔和浮紧的脉象为风寒表证的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辛温解表的治疗方法,如麻黄汤加减,以温解表邪,使风寒之邪得以解散。

案例二,王某,女,30岁,因发热、口干、口苦、咽喉不适等症状就诊。

病史询问得知,患者近期情绪不佳,饮食无味,大便干结。

舌苔黄腻,脉滑数。

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病史,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为肝胆湿热所致的温病。

辨证时应重点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脉象,黄腻的舌苔和滑数的脉象为湿热内蕴的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如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清热利湿,舒肝解郁。

案例三,张某,男,50岁,因发热、大汗、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状就诊。

病史询问得知,患者平素饮食过度,好酒贪饮。

舌苔黄干,脉滑数。

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病史,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为饮食积滞所致的温病。

辨证时应重点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脉象,黄干的舌苔和滑数的脉象为饮食积滞的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健脾化湿的治疗方法,如半夏泻心汤加减,以健脾化湿,消食导滞。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辨证温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病史,重点观察舌苔和脉象,从而进行准确的条辨。

同时,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大家对温病的条辨有所帮助。

温病学医案精选

温病学医案精选

►刘某,男,34岁,工人。1990年11月7日初 诊。
► 病史摘要:哮喘反复发作4年,近一月来持 续频繁发作,喉中作水鸡声,痰鸣喘咳,气 急,咯黄色黏痰,排吐不利,胸部闷痛,咳 则尤甚,咽干作痒,口干,烦热,面赤自汗, 口唇、指端微绀,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
►王敬贤,35岁,业商,住南街柴场弄。
► 病史摘要:深秋久睛无雨,天气温燥,遂 感其气而发病。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 即咯痰多稀而黏,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 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 干,边尖俱红,脉右浮数左弦涩。
►盛某,男,52岁。1980年12月18日初诊。
► 病史摘要:因发热,伴咳嗽胸痛,住院已17 天。发热,汗出,咳嗽胸痛,咽红,恶心呕 吐,腹痛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时 体温39.3℃,右肺呼吸音减弱,白细胞 18.6×l09/L,中性粒细胞83%。胸透:右下 肺可见片状阴影。
温病学医案精选
► 张某某,男性,48岁。初诊日期:1996年2月21日。
► 主诉:发热、咳嗽8天。
► 病史:患者于1996年2月13日淋雨后起病,始见发 热,恶寒,头痛,咽痛,咳嗽,伴呕吐两次,呕吐 物为胃内容物,病历资料显示前医诊其舌边尖红, 苔薄白,脉浮略数。曾服用“环丙沙星”及“藿香 正气散”无效。2月18日发热增高,体温达39.5℃, 并见咳嗽,痰黄,心烦,口渴,便秘,尿黄,舌质 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改用“大承气汤”等。 2月21日诊时见烦躁不安,咳嗽气促,发热在 37.8~38.5℃之间,以下午及夜间增高,右下肺 可闻湿哆音。诊见舌绛,苔少,脉弦细数。
►王某,男,3岁。1960年3月3日就诊。
► 病史摘要:患儿昨晚起发热,且伴咳嗽,喷 嚏,流涕,大便干,小便黄,全身皮肤遍起 红疹。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脉象浮数。 诊时体温38.6℃,双肺无罗音,胸透正常。

温病学病例分析

温病学病例分析
•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2、辨证分析3、治法方药
•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2、辨证分析3、治法方药
病例11 • 张某,男性,47岁,长春市人,干部。 • 病史:患者于82年3月20日出差返长春, 旅途疲劳,回家当晚开始发烧,微恶寒, 头痛,咳嗽,自服“感冒灵”,未见好 转,3月20日来诊,发烧体温39ºC,头痛 棉赤,汗出,频频咳嗽,口渴欲饮,痰 黄而粘,难以咳出,呼吸短促,右胸疼 痛,大便三日未解,小便短赤,舌红苔 黄而干,脉滑数有力。 •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 2、辨证分析 3、治法方药
•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2、辨证分析3、治法方药
病例6
• 赵某,男性,28岁,农民。
• 病史:1981年4月12日,外出归家后,当晚 即发热恶寒,头痛,微有汗出,心烦,口 苦而渴,尿短赤。第二天一早即到某诊所 诊治,医生投以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 白芷、羌活。服药后至当晚即发热益盛, 呕吐,头痛,烦躁衄血,连夜送到某医院 住院治疗,经西医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于4月13日请中医会诊。查见:壮热 (41.5ºC),口渴,头痛,呕吐,烦躁不 宁,肌肤发斑,衄血,舌红绛苔黄,脉数。
• 要求:请分析本病的病机传变,作出诊断,处方用药。
病例7 • 孙某,男性,24岁,84年3月12日初诊。 • 病史:数日前,因恶寒发热,咳嗽胸痛 气急,经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 服药治疗,病情未得控制,至今仍咳嗽, 胸痛,呼吸气粗,咳痰黄稠而不爽,身 热,午后更甚,烦躁,口渴频频,渴喜 冷饮,大便五日未解,腹胀满按之灼手, 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 要求:对病因病机、症状进行分析,作 出病名、证型诊断及立法处方用药。
• 要求:1、诊断 2、简析病机,确立证型 3、拟订治则,提出方药

温病案例

温病案例

病例13
• 赵某,男性,22岁。于11月20日就诊。
• 病史:该患于一周前微有畏寒发热,疲倦乏力。 3日前外出回来,觉口干而苦,渴欲饮水,当 夜即发热恶寒,体温39.6ºC,于20日以“高热 待查”而入院,入院一周内曾用青、链霉素及 四环素等,诸症未见减轻,体温仍在39.5ºC, 遂请中医治疗,询问其病史,其病曾有恶寒发 热,苔白腻,继则寒战高热,汗出状如疟疾, 目前但热不寒,口干唇裂,渴喜冷饮,面赤口 苦而粘,胸腹扪之灼手,大便日行三次,粘腻 不爽,尿黄而热,舌质红,苔黄褐而粘,脉滑 数有力。
• 要求:请分析本病的病机传变,作出诊断,处方用药。
病例7 • 孙某,男性,24岁,84年3月12日初诊。 • 病史:数日前,因恶寒发热,咳嗽胸痛 气急,经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 服药治疗,病情未得控制,至今仍咳嗽, 胸痛,呼吸气粗,咳痰黄稠而不爽,身 热,午后更甚,烦躁,口渴频频,渴喜 冷饮,大便五日未解,腹胀满按之灼手, 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 要求:对病因病机、症状进行分析,作 出病名、证型诊断及立法处方用药。
• 要求:1、诊断 2、简析病机,确立证型 3、拟订治则,提出方药
病例10
• 于某,男性,24岁。73年8月就诊。
• 病史:该患发热已3天,开始恶寒发热, 半日后即不恶寒,头痛,口渴,自服解 热镇痛药,汗出后又复发热,热势加剧, 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宁,后渐昏睡,说 胡话,时惊搐,今晨开始昏迷不醒,抽 搐,自发病后未解大便,体温40ºC,颜面 潮红,面垢,神昏,呼之不应,喉中痰 鸣,牙关微紧,项强,抽搐平繁,齿燥, 舌绛,苔黄厚燥,腹部不胀满,无硬块。
•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 2、证分析 3、治法方药
病例4 病例
• 伦某,男性,16岁。1980年8月21日因持续发热七天入 伦某,男性, 岁 年 月 日因持续发热七天入 院。 • 病史:患者于 月15日下午到珠江游泳,回家后感觉疲 病史:患者于8月 日下午到珠江游泳 日下午到珠江游泳, 倦 , 不想吃饭,当晚即见发热,并伴恶寒,头身疼痛, 不想吃饭, 当晚即见发热, 并伴恶寒, 头身疼痛, 胸闷欲呕,无咳嗽,咽痛等。 胸闷欲呕 , 无咳嗽 , 咽痛等 。 起病后多次到卫生院诊 皆以“感冒” 给予复方感冒灵、银翘片、 治 , 皆以 “ 感冒 ” , 给予复方感冒灵 、 银翘片 、 黄连 素等治疗,但未见好转。近日来发热日渐增高, 素等治疗 , 但未见好转 。 近日来发热日渐增高 , 尤以 每日下午及夜晚为甚, 体温高达39—40ºC , 无恶寒 , 每日下午及夜晚为甚 , 体温高达 C 无恶寒, 伴汗出,汗出时身热稍减,汗出时身热又增,头痛明 伴汗出, 汗出时身热稍减, 汗出时身热又增, 神情卷怠,四肢不欲抬举,胸闷腕胀,恶心不饥, 显 , 神情卷怠 , 四肢不欲抬举 , 胸闷腕胀 , 恶心不饥, 间有腹痛,大便溏而不爽,每日1—3次, 口干但不欲 间有腹痛 , 大便溏而不爽 , 每日 次 小便黄短。 月 日由门诊收入留医 接诊时, 日由门诊收入留医。 饮,小便黄短。8月21日由门诊收入留医。接诊时,体 温 40.5ºC , 余证同前 , 面色淡黄 , 舌质红 , 苔黄而浊 . C 余证同前, 面色淡黄, 舌质红, 脉滑数。 腻,脉滑数。 •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2、辨证分析 、治法方药 要求: 、诊断(包括证型) 、辨证分析3、

温热湿热病案

温热湿热病案

2010级中医七年制三班段乐丹2010174501081、温热类温病病案:徐某,男,47岁,1973年3月10日就诊。

感温三日,高热不退,外发红疹,疹出两日,遍体隐约,出而不畅,胸闷喘咳,咽肿且痛,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大便四日不下,舌干降起刺,脉弦细而数。

此热郁营分,阴液已伤,疹出不透,当以凉营育阴,宣郁透疹为法。

处方:蝉蜕3g 僵蚕6g 银花15g 连翘15g 钩藤10g 生地30g 紫草10g 元参30g 芦根20g茅根20g生大黄粉3g(冲)安宫牛黄散0.5g(分两次冲)一剂疹透热减神清,原方去安宫牛黄散,加北沙参15g,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0g,三剂而愈。

分析:患者感受温热邪气,热入营分,迫血妄行,郁于肌表血络而发疹。

因火热内郁不得外泄,故高热而疹出不畅;郁火内迫于肺,则肺气失宣而见胸闷喘咳;郁火上攻咽喉则见咽肿且痛;郁火扰心而致心烦不寐,躁扰不宁;若郁火不得外泄,恐有热入心包之虞。

大肠津亏,燥屎内结则见大便四日不下;舌干降起刺,脉弦细而数均是火郁阴伤之征。

本病治疗上,根据“火郁发之”用蝉蜕、僵蚕、银花、连翘、钩藤轻清宣透,畅达气机,有透热转气之功,能使营分郁火外达。

生地、元参、茅根、紫草可凉营育阴而行血;生大黄凉血行滞,攻下通便,使燥屎得下而气机得畅,郁火得发。

安宫牛黄散用以清热开窍醒神。

芦根清热生津。

诸药合用,内清外透,郁火得以宣泄。

本病疹透热减神清之后,加北沙参甘寒养阴生津,焦三仙以醒脾开胃,促使脾胃功能恢复,以达邪退正安。

2湿热类温病病案:杨某,男,31岁,1998年11月7日初诊。

主因纳差,舌苔黄腻两年。

两年前因感冒参加婚宴,过食酒肉肥甘厚味而黄腻苔更甚。

近两月因受凉,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周身酸楚,口苦较甚,舌苔黄厚腻有增无减,经某中医用苦寒燥湿清热之品数剂,病情未见好转。

详察病情,见其小便短黄,脉弦细数。

证属湿热蕴阻,法当淡渗利湿为主。

处方:生薏苡仁15克,杏仁10克,白蔻仁6克,芦根20克,淡竹叶10克,茵陈10克,猪苓10克,块滑石20克,甘草5克,连翘10克,知母6克,藿香10克。

现代中医温病医案

现代中医温病医案

现代中医温病医案
一、病情现状
一位40岁女性患者,因胸闷气短、失眠、晨起胸痛致呼吸困难而就诊,主诉发病半年。

腹部触诊,双肾有肾脏酸痛及痞块。

当前服用抗酸、抗痉挛、解热药,病情未愈。

二、中医辨证
从患者的病症及辩证来看,此病属湿热瘀血证,兼有胃脘气短的状态。

湿热瘀血:湿热内积攻其血而愈,血瘀内蕴有较多湿热,以致胸痛、胸满、失眠、气短等;病年时间比较长,湿热内聚较重,胁肋痞块及肾部酸痛。

三、治法
用温病案以理气、行血为主,辨湿热为辅,兼有淡支散表的配合。

理气:留饵入毒破血法(桂枝加吴茱萸、附子、蜀椒组成,于每日清晨烧酒吞服),清瘀化湿、辟积平热;
行血:化热明火法(桂枝加当归、细辛、白芍组成),以行血滋阴、消肿舒筋;
淡支散表:贴脐舒胃活血法(桃仁加白芍组成),明利胃中风,活血温经而散表。

四、疗效
经7天积极严格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胸闷气短痊愈,痞块缩小,夜晚可以睡眠安详。

接着坚持服用4周中药,患者最终痊愈出院。

温病学医案精选

温病学医案精选

► 病史摘要:李某,女,3岁。1984年3月11日 病史摘要:李某,女,3岁。1984年 11日
初诊。发热7 初诊。发热7天,微恶风寒,头痛咳嗽,住某 院:儿科病房。白细胞总数18. 院:儿科病房。白细胞总数18.7×109/L。 109/ 中性粒细胞80%,淋巴粒细胞20%,体温 中性粒细胞80%,淋巴粒细胞20%,体温 39. 39.7℃,听诊两肺上野水泡音,诊断“肺部 ,听诊两肺上野水泡音,诊断“ 感染”。住院后用“青霉素链霉素” 感染”。住院后用“青霉素链霉素”、“先 锋霉素” 锋霉素”热不下。会诊时,高热,无汗,咳 嗽微喘,口渴,舌边赤,苔白干,脉浮数。

► 吕某某,男,9岁。 吕某某,男,9
· ► 病史摘要:高热2 病史摘要:高热2日,头痛呕吐,四肢抽 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昏不知人,经医 院抽脑脊液检查,诊断为“ 院抽脑脊液检查,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 是”。治疗两日未见好转,情势危急,口噤 未见舌苔,六脉细数无伦。

曾某某,女,6岁。1993年 曾某某,女,6岁。1993年5月22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素 22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素 瘦弱,于2天前突然高热,39.8℃ 瘦弱,于2天前突然高热,39.8℃,伴有头痛,咳嗽,流涕, 欲呕,烦躁不安,胸腹隐见针尖样大小的红点。其母即找西医 治疗,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随即给予“ 治疗,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随即给予“复方安基比林、 柴胡注射液”肌内注射,“青霉素”160万 经皮试后加入“ 柴胡注射液”肌内注射,“青霉素”160万U经皮试后加入“5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作静脉滴注,每日1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作静脉滴注,每日1次,并口 服“麦迪霉素0.1克,维生素C 0.1克,泼尼松5毫克,每日3 麦迪霉素0.1克,维生素C 0.1克,泼尼松5毫克,每日3 次”。经上述治疗约半小时,患儿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可是 当白天静脉滴注结束后,患儿体温又徐徐上升,至晚上9 当白天静脉滴注结束后,患儿体温又徐徐上升,至晚上9时, 体温又高达40℃。于是继续使用上述西药退热消炎,并将“ 体温又高达40℃。于是继续使用上述西药退热消炎,并将“青 霉素”剂量增加至240万 ,继续观察1 霉素”剂量增加至240万U,继续观察1天。结果患儿病情白天 用药暂时缓解,体温也基本正常,但到了晚上又依然高热。血 常规:WBC8× 常规:WBC8×109/L,N:0.5,L:0.48,E 0.02。由于患儿 0.5, 0.48, 0.02。由于患儿 已反复高热2 已反复高热2天,其母邀余中医会诊。刻诊症见:患儿面色红 赤,胸腹红疹隐隐,烦躁不安,口渴,壮热,舌红绛而干,脉 细数。

温病学病例分析

温病学病例分析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2、辨证分析3、治法方药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2、辨证分析3、治法方药
病例2
赵某,女性,12岁,学生。于1978年2月11日下午,因高热,头痛, 剧烈呕吐一天,由急诊入院。
病史:患者于两天前,中午放学回家后,出现发热, 头痛,微恶寒,心烦,口渴等症,曾在某医院诊治, 效果不显,今晨各症加甚,呕吐频频,下午由其父送 来急诊。入院时检查摘要:体温40C,脉搏120次/分, 呼吸30次/分,血压110/80mmHg,神志尚清,肌肤可见 红色斑点,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 脑脊液混浊,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 增多。西医诊断为“流脑”。 诊治经过:入院后曾用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等药物。 12日请中医会诊时:患者高热烦躁,面色红赤,头痛 如裂,颈项强直,汗出湿衣,肌肤发斑,呼吸气粗, 口渴欲饮,呕吐时作,舌红苔黄,脉红数。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2、辨证分析 3、治法方 药
病例13
赵某,男性,22岁。于11月20日就诊。
病史:该患于一周前微有畏寒发热,疲倦乏力。 3日前外出回来,觉口干而苦,渴欲饮水,当 夜即发热恶寒,体温39.6C,于20日以“高热 待查”而入院,入院一周内曾用青、链霉素及 四环素等,诸症未见减轻,体温仍在39.5C, 遂请中医治疗,询问其病史,其病曾有恶寒发 热,苔白腻,继则寒战高热,汗出状如疟疾, 目前但热不寒,口干唇裂,渴喜冷饮,面赤口 苦而粘,胸腹扪之灼手,大便日行三次,粘腻 不爽,尿黄而热,舌质红,苔黄褐而粘,脉滑 数有力。
要求:请分析本病的病机传变,作出诊断,处方用药。
病例7 孙某,男性,24岁,84年3月12日初诊。 病史:数日前,因恶寒发热,咳嗽胸痛 气急,经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 服药治疗,病情未得控制,至今仍咳嗽, 胸痛,呼吸气粗,咳痰黄稠而不爽,身 热,午后更甚,烦躁,口渴频频,渴喜 冷饮,大便五日未解,腹胀满按之灼手, 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要求:对病因病机、症状进行分析,作 出病名、证型诊断及立法处方用药。

刘仕昌温病医案

刘仕昌温病医案

刘仕昌教授是著名的温病学家,他的医案多以临床实践为基础,注重辨证施治,用药精准。

以下是刘仕昌教授的几个温病医案:
1.风温案:患者男性,48岁。

初诊日期为1996年2月21日。

主诉为发热、
咳嗽8天。

病史显示患者于1996年2月13日淋雨后起病,始见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咳嗽,伴呕吐两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曾服用“环丙沙星”及“藿香正气散”无效。

2月18日发热增高,体温达39.5℃,并见咳嗽、痰黄、心烦、口渴、便秘等症。

刘仕昌教授诊断为风温,采用银翘散加减治疗,药用银花、连翘、大青叶等清热,用芦根、花粉之类以养阴。

2.暑温案:患者男性,35岁。

初诊日期为1995年7月10日。

主诉为发热
10天。

病史显示患者于1995年7月1日起病,始见发热、头痛、咽痛、咳嗽,在
当地治疗无效,遂来就诊。

刘仕昌教授诊断为暑温,采用新加香薷饮加减治疗,药用香薷、银花、连翘、扁豆花等清热解暑,利咽解毒。

以上是刘仕昌教授的几个温病医案。

他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中医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温病学古今医案病案集

温病学古今医案病案集

五、春温热结阳明(《王孟英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王皱石弟患春温,始则谵语发狂,连服清解大剂,遂昏沉不语,肢冷如 冰,目闭不开,遗溺不饮、医者束手。孟英诊其脉弦大而缓滑,黄腻之苔满 布,秽气直喷。投承气汤加银花、石斛、黄芩、竹茹、元参、石菖蒲,下 胶黑矢甚多,而神稍清,略进汤饮。次日去硝黄,加海蛰、莱菔、黄连、石 膏,服二剂而战解,肢和苔退,进粥……不劳余力而愈。

【廉按】风温为新感,叶天士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 也。伏气化热为伏热,张路玉所谓“凡病伤寒而成温,发于夏 至以后者为热病”是也。方用表里双解。周身得微汗,而诸 症反益甚者,胃家燥热上蒸故也。故用重量生石膏清燥解热。 妙在将石膏同粳米煎汤乘热饮之,俾石膏寒凉之性,随热汤发 散之力,化为汗液,尽达于外,所以人欲发汗者,饮热茶不如饮 热稀粥也。
三、风温兼伏气化热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张锡纯诊》,何廉臣选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 陈百生将军,年四十六岁,寓天津广东路。 病名 风温兼伏气化热。 原因 因有事乘京奉车北上,时当仲夏,归途受风,致成温热病。 证候 其得病之翌日,即延为诊视。起居如常,惟觉咽喉之间有热上冲,咳嗽吐痰,音微哑,周 身似拘束酸软。 诊断 脉象浮而微滑,右关重按甚实,舌苔白色。知此证虽感风成温,而其热气之上冲咽喉, 实有伏气化热内动也。 疗法 病在初起,热虽不剧,而伏气之发动,必继有大热在后。宜少用表药解肌,重用凉药清 里,石膏在所必需也。然膏粱之人其身体倍自郑重,当此病之初起而遽投以石膏重剂,彼将 疑而不肯服矣,斯不得不先为开清解之剂也。 处方 薄荷叶三钱 连翘三钱 蝉退二钱 知母六钱 玄参六钱 天花粉六钱 生甘草二 钱煎汤服。 效果 翌日复诊,言服药后,周身得微汗,而表里反大热, 咳嗽音哑益甚。言之似甚恐惧。诊 其脉洪大而实,左右皆然。愚曰:君欲速愈乎?能听我用药,甚非难事,但重用生石膏四两,加 粳米三钱,煎汤四茶钟,分四次徐徐温饮下,尽剂必愈,此事我能保险也。陈君闻之,欣然听 从。遂命人向药房购整块生石膏(药房预轧细者恐溷有煅石膏)一斤,自轧细,秤准四两,加 粳米三钱,煮至米熟,取清汤四钟,先温服一钟,后两点钟服一次,果尽剂而愈。

温病学医案精选优秀PPT资料

温病学医案精选优秀PPT资料

►病史摘要:李某,女,3岁。1984年3月11日 初诊。发热7天,微恶风寒,头痛咳嗽,住某 院:儿科病房。白细胞总数18.7×109/L。 中性粒细胞80%,淋巴粒细胞20%,体温 39.7℃,听诊两肺上野水泡音,诊断“肺部 感染”。住院后用“青霉素链霉素”、“先
锋霉素”热不下。会诊时,高热,无汗,咳 嗽微喘,口渴,舌边赤,苔白干,脉浮数。
►刘某,男,34岁,工人。1990年11月7日初 诊。
► 病史摘要:哮喘反复发作4年,近一月来持 续频繁发作,喉中作水鸡声,痰鸣喘咳,气 急,咯黄色黏痰,排吐不利,胸部闷痛,咳 则尤甚,咽干作痒,口干,烦热,面赤自汗, 口唇、指端微绀,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
►王敬贤,35岁,业商,住南街柴场弄。
► 胸部X线透视报告:右下肺大叶性肺炎。
► 血常规:WBC:15.0×109/L
► 刘仕昌医案
► 王某某,男,53岁,农民。2005年2月7日首诊。
► 主诉:发热、头痛、呕吐1天,昏迷1小时。
►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者2月7日上午自诉身体不适, 恶寒,发热,头痛,心烦,口苦,干呕,饮食减少,尿赤, 但仍能坚持做家务,未能就医。到晚上9时,出现高热,面 色发红,心烦,口干不甚渴饮,突然出现昏睡,下肢皮肤斑
►(二诊)8月12日:经治疗3天后体温逐步下 降至38度,神志正常,神疲纳呆,口干欲饮, 舌红绛,苔薄黄而干,脉细教。
到晚上9时,出现高热,面色发红,心烦,口干不甚渴饮,突然出现昏睡,下肢皮肤斑疹隐隐,急送医院。 结果患儿病情白天用药暂时缓解,体温也基本正常,但到了晚上又依然高热。
尿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脉象浮数。
会诊时,高热,无汗,咳嗽微喘,口渴,舌边赤,苔白干,脉浮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xx,男,26岁,1989年3月24日就诊患者于三天前春游归来,即感全身不适,头痛、怕冷、发热。

自服生姜茶杯,阿斯匹林一片。

药后全身大汗,头痛、怕冷消失,发热亦退。

第二天早发热又起,且热势更盛,仍时感怕冷且伴咳嗽,胸闷口渴。

往某医院诊治,给服桑菊饮治疗。

诸症未解,乃来就诊。

证见:身热灼手,有汗不解,咳嗷喘促,痰黄质稠,胸闷胸痛,口干作渴,不思纳食,大便稀臭3-4次/日,苔黄,脉滑数。

要求:分析主证,明确诊断(病名、证型)拟定治法,列出方药。

(方名、药物剂量)分析:(1)病发于3月24日,时值春季,可考虑风温或春温。

(2)患者初起即见发热、恶寒头痛等卫表症候,而无里热证。

因此,本病应为风温。

(3)风温初起用辛温之药后,虽全身大汗出,但邪未去,反助其热,故不久热势更高,又增咳嗽、口渴为卫分之邪传里犯肺。

(4)就诊时身热灼手,有汗不解,是肺热蒸腾于外所致。

诊断:风温(热壅肺气,移热于肠)。

治法:泄热宣肺,清热止利。

方药:以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减:炙麻黄10克,杏仁12克,生石膏50克,葛根15克,黄芩12克,连翘15克,金荞麦20克,陈皮10克,花粉12克,桑白皮12克,生甘草10克。

二、患者,xx,男28岁。

93年3月20日,出差回家,旅途疲劳,当晚开始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自服复方感冒灵,未见好转。

3月22日来诊,发热,体温39℃,头痛面赤,汗出,频频咳嗽,口渴欲饮,痰黏黄,难以咳出,呼吸急促,右胸疼痛,大便三日不解,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有力。

分析:(1)本病例发病于3月20日,正当春季。

可考虑为风温或春温。

(2)初起便见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症而无里热症候,显属新感风温而非伏气春温。

(3)虽服了复方感冒灵,却未能控制病势发展,以致体温升到39℃,头痛、不寐、汗出、口渴欲饮、小便短赤。

诊断:风温(肺热腑实)。

治法:清热宣肺,通腑泄热。

方药:以麻杏石甘汤合宜白承气汤加减。

麻黄10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瓜蒌15克,枳壳12克,浙贝15克,甘草6克,鱼腥草20克,大黄10克(另包后下),芒硝10克(另包冲服),芦根20克。

三、xx,女,12岁,学生,1978年2月11日下午,因高热、头痛剧烈,呕吐一天,急诊入院。

病史:患者两天前,中午放学回家后,出现高热、头痛微恶寒、心烦、口渴等症。

曾在某医院诊治效不显。

今晨诸症加重,频繁呕吐,下午由其父送来就诊。

12日请中医会诊时,患者高热烦躁,面色红赤,头痛如裂,颈项强直,汗出湿衣,肌肤发斑,呼吸气粗,口渴欲饮,呕吐时作,舌红苔黄,脉洪数。

分析:①本病例病发于2月11号,初春之时,可考虑为风温或春温。

②起病之初即有发热、微恶风寒的表证,又有心烦口渴等里热证,属表里同病的证候,即可排除风温,而应为新感引发之春温。

③现症见:高热、面色红赤、头痛如裂,口渴欲饮,呕吐时作,苔黄腻,脉洪数等气分热炽盛的证候,又有肌肤发斑烦躁不安等营血热盛,扰及心神,灼伤血络的证候。

患者颈项强直,可知有动风之势。

诊断:春温(气营血两燔,且有动风之势)。

治法:气营(血)两清佐以息风。

方药:以化斑汤加减。

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玄参20克,水牛角15克(研末,冲服),白粳米20克,大青叶10克,双钩15克,麦冬10克,姜竹茹10克,地龙10克,生甘草10克。

四、xx,男,28岁,农民4月12日外出归家后,当晚即发热恶寒,头痛,微有汗出,心烦,口苦而渴,尿短赤,第二天一早即到诊所诊治,医生投小柴胡汤加荆芥、防风、白芷、羌活。

服药后至当晚发热益盛,呕吐,头痛,烦躁衄血,连夜送到我院住院治疗。

查见:壮热(41.5℃),口渴,头痛,呕吐,烦躁不宁,肌肤发斑,衄血,舌红绛苔黄,脉数。

分析:(1)本病发于4月12日,正值春季,应考虑为风温或春温。

(2)起病之初不仅有发热恶寒,头痛微汗的卫表证候,而且有心烦,口苦而渴,尿短赤的里热证候,显系表里同病。

因此,本病不是风温,而应是新感引动的春温。

(3)就诊时壮热、口渴、头痛、呕吐,此属气分证;又有烦躁不宁,肌肤发斑,衄血的营血分证。

诊断:春温(气营血两燔)。

治法:辛寒清气,凉营解毒。

方药:以清瘟败毒饮加减。

水牛角20克(研末,冲服),生地黄20克,丹皮12克,赤芍15克,连翘15克,山栀10克,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玄参15克,黄芩10克,淡竹叶15克,甘草10克,麦冬15克。

五、xx,男,17岁,8月16日早5时急诊入院,病史由其父代诉。

主诉:发热10小时伴谵语半小时。

患者昨天下午后在烈日下游泳3小时,傍晚诉疲乏无力,头痛,全身酸痛恶心欲吐,晚上发热(体温:39.7C)上半夜汗出甚多,午夜后已不出汗,但胸腹灼热,伴有肢跃,呼吸急促,呕吐一次量不多,口干不多饮,并见烦躁,随后嗜睡,尿量少,色黄,半小时前,突见谵语,发热持续不退,故于今晨5时急诊入院。

检查:体温40℃,心率:117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20/78mmHg,嗜睡,面红赤,结膜充血,巩膜无黄染,咽无异常,全身皮肤不黄,亦无斑疹。

呼吸气粗,心肺正常。

颈项略有抵抗感,胸腹灼热,四肢厥冷,肝脾不大,舌绛苔少,薄黄干燥,脉细数。

分析:(1)本病发于8月16日夏末,在烈日下游泳暴晒而发,应考虑为暑温或湿温。

(2)起病即见高热(39.8℃),汗出甚多,随后又有入营动风之势,故知是暑温而非湿温。

(3)暑热入侵阳明,外蒸则高热,汗多,头身疼痛,面目红赤。

(4)复诊又见,烦躁、嗜睡、口干不多饮、突见谵语、舌绛、脉细数,是暑热入营之象,又见颈部略有抵抗,是热盛动风之势。

诊断:暑温(暑热犯肺,津气两伤)。

治法:凉营泄热,佐以开窍息风。

方药:清营汤为主加减。

水牛角20克(矬末,冲服),生地15克,玄参15克,竹叶10克,麦冬10克,丹参10克,银花15克,连翘12克,双钩麋15克,川连5克,竹沥15克。

六、xx,女,11个月,因发热六天,咳嗽伴气促,于1978年8月6日入院。

患儿于六天前始发热,咳嗽,不吐不得,在当地卫生站治疗,经用青、链霉素肌注两次,治疗三天未效而收入病房。

人院后,用多种西药抗生素,激素等治疗一周多,发热不退,咳嗽未减,递请中医会诊。

会诊时所见:体温39℃,有汗,但汗不多,咳嗽,咳声低微,略喘,口渴,食欲差,神瘦,面色苍白,睡时露睛,啼哭时涕泪俱少,四肢不温,大便烂夹有奶渣,小便黄短而臭,唇舌淡红,舌苔薄黄而干,指纹淡紫,脉细數无力。

分析:(1)本病例起病于8月初,正值盛夏炎热之时,应考虑为暑温或湿温。

(2)起病即发热咳嗽,无挟湿见症,应诊为暑温,而非或湿温。

(8)一周后仍发热不退,咳嗽未减,又未见斑疹、咯血,可见病仍在气。

诊断:暑温(暑热犯肺,津气两伤)。

治法:益气生津,清暑涤热。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太子参10克,石斛10克,麦冬10克,知母10克,生石膏15克,花粉12克,茯苓10克,芦根15克,沙参12克,竹叶10克,每日一剂,分多次服。

七、xx、男,16岁,8月21日,因持续发热七天入院。

患者于8月15日下午到江中游泳,回家后感觉疲倦,不想吃饭,当晚便发热并恶寒,浑身疼痛,胸闷欲渴,不咳咽痛。

多次在当地医院诊治,皆认为“感冒”,给予感冒清,吗啉胍及抗菌素治疗,未见好转。

近来发热更高,尤以午后及夜间为甚,体温高达39-40℃,无恶寒,伴汗出,汗出时体温稍减,汗少时身热又增,头痛明显,神疲倦怠,四肢无力,胸闷脘痞,恶心不饥,间有腹痛,大便溏而不爽,每日1-3次,口干但不欲饮,小便黄短。

现证见:体温40.5℃,面色谈黄,舌质红,苔黄而浊腻,脉滑数。

分析:(1)本病例病发于8月21日,时值夏秋之交可考虑为暑温、湿温。

(2)本病初起即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胸闷欲吐等卫气同病的证候,显非暑温。

(3)如是暑温为病,初起暑热证应突出,此则数日后体温才增高,病变且以午后胸闷脘胀、恶心不饥,间有腹痛等中焦脾胃为中心。

诊断:湿温(湿热困阻中焦)。

治法: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方药:以王氏连朴饮加减。

黄连5克,厚朴10克,法夏12克,石菖蒲15克,淡豆豉10克,炒山栀10克,滑石20克,竹茹10克,芦根30克。

八、xx,男,24岁,9月20日入院。

患者于9月15日开始发烧,五日未退,体温逐渐升高,精神萎靡,头重身重,汗多,胸闷,脘痞,食欲不振。

检查:体温39.5℃,脉搏86次/分,营养发育中等,意识尚清,表情呆滞,反应迟顿,食欲减退,颈及胸前见多个白色疱疹,大如粟米,状如水晶,咽充血,扁桃体I肿大,脉濡缓,舌苔薄腻。

分析:(1)本例病发于9月15日;为夏秋相交之时,应考虑为暑温和湿温。

(2)暑温初起应以暑热见症突出,本病五天后体温才逐渐上升到39.5℃以上,可见起病并不算急,且有食欲不振等脾胃症候。

(3)就诊时体温升高到39.5℃以上是湿郁化热的结果,湿性粘腻,易困阻清阳,郁遏气机,故现头重身重,胸闷脘痞,食欲不振;湿浊上蒙,虽未至昏蒙,但已出现反应迟顿,精神萎靡表情呆滞。

热蒸则多汗,湿热向外透泄则发白㾦。

诊断:湿温(湿热郁蒸,外发白㾦)。

治法:清泄湿热,透邪外出。

方药:薏苡竹叶散加减。

杏薏仁各12克,淡竹叶10克,连翘10克,大豆黄卷15克,通草10克,茯苓15克,飞滑石15克,白蔻仁5克,佩兰叶10克,芦根20克,甘草6克。

九、xx,女,19岁,工人,1月25日就诊。

患者7天前曾微有畏寒发烧,疲乏无力,3天前觉口干苦,饮冷水后,当晚有寒战高热体温39.6℃不降。

入院时体温39.8℃,神清,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出血点,颈软,心率12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者,两肺呼吸音正常,腹部平软,神经反射正常,舌苔厚腻,脉象弦数。

住院一周内,体温弛张,最高为39-40℃,服退烧药后,体温降至正常,但2-3小时后又上升至39℃以上。

目前但热不寒,舌苔白腻,大渴喜凉饮,面赤,口苦黏腻,胸腹扪之灼手,大便日行一次,黏滞不爽,溲黄面热,脉滑数有力,苔褐根部黄腻,舌质红绛。

分析:(1)本病发于11月中旬,应考虑为秋燥,或伏暑。

(2)患者初起有恶寒发热的表证,但无津液明显干燥的症候,且数日后,又见舌苔厚腻,脉象弦数这是湿热的见证。

(3)苔由白腻转为黄腻,乃暑温化燥之象。

诊断:伏暑(气营两燔)。

治法:气营两清。

方药:以加减玉女煎加减。

生石膏40克,知母15克,玄参15克,细生地25克,麦冬20克,淡竹叶10克,银花20克,黄芩12克,黄连5克,芦根20克。

十、xx,女,48岁,10月4日入院。

患者于9月27日开始头痛,伴恶寒发热,咳嗽日轻夜重,咽喉干痛,痰多稠白,脉滑而数,医用荆芥、薄荷、法夏、陈皮、栀子、连翘、前胡桔梗等治疗,热稍退而咳嗽加重,干咳少痰,粘而不畅,胸胁满痛,烦躁不安,且伴气喘,鼻唇干燥,苔薄而干,边旁红赤,脉浮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