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病案-分析一例
温病学病例分析 周丽雅
• 病史:患者一周前开始出现发热,微恶风寒, 头痛,咳嗽,痰少而粘,鼻咽干燥,口微渴, 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感冒”(用药:复方阿 司匹林,四环素,咳必清等)。经治疗,效果 不显,诸症日渐加甚。接诊时:发热(体温 38.8ºC)干咳无痰,咳时颜面锨红,两眼流泪, 间有咳出带血粘痰,胸膈满痛,气逆而喘,口 干唇焦,鼻咽干燥,似有火熏,渴欲饮水,烦 躁不安,夜间呛咳尤甚,难以入睡,大便干结, 每二至三日一行,小便短赤,舌尖边红,苔黄 而干,脉数。
• 病史:患者于8月15日下午到珠江游泳,回家后感觉疲 倦,不想吃饭,当晚即见发热,并伴恶寒,头身疼痛, 胸闷欲呕,无咳嗽,咽痛等。起病后多次到卫生院诊 治,皆以“感冒”,给予复方感冒灵、银翘片、黄连 素等治疗,但未见好转。近日来发热日渐增高,尤以 每日下午及夜晚为甚,体温高达39—40ºC,无恶寒, 伴汗出,汗出时身热稍减,汗出时身热又增,头痛明 显,神情卷怠,四肢不欲抬举,胸闷腕胀,恶心不饥, 间有腹痛,大便溏而不爽,每日1—3次,口干但不欲 饮,小便黄短。8月21日由门诊收入留医。接诊时,体 温40.5ºC,余证同前,面色淡黄,舌质红,苔黄而浊 腻,脉滑数。
• 诊治经过:入院后曾用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等药物。 12日请中医会诊时:患者高热烦躁,面色红赤,头痛 如裂,颈项强直,汗出湿衣,肌肤发斑,呼吸气粗, 口渴欲饮,呕吐时作,舌红苔黄,脉红数。
•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2、辨证分析 3、治法方 药
病例3
• 刘某,男性,11岁。于1979年7月2日下午,因高热两天,神 昏谵语,抽搐半天入院。
•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2、辨证分析3、治法方药
病例6
温病病案——精选推荐
温病病案1、患者,男性,6岁,2000年8⽉18⽇住院。
发热,头痛2⽇,抽搐2次。
患者住院后病情加重,体温40℃,西药治疗不显效,中医会诊:症见⾼热⽆汗,⾯潮红,四肢抽搐,⽛关紧闭,神昏谵语,苔黄,脉弦数中医诊断:暑温证型:暑热动风证辩证分析:患⼉8⽉发病,症见⾼热⽆汗,苔黄,脉弦数,为暑热炽盛之证,暑为阳邪,炎热酷烈,最易内陷厥阴,引动肝风,故见抽搐,⽛关紧闭;暑⽓通于⼼,暑热扰⼼则神昏谵语,故证属暑热炽盛,肝风内动治法:清泻暑热,熄风定痉主⽅:羚⾓钩藤汤⽤药:羚⽺⾓,钩藤,⽣地黄,桑叶,菊花,茯神,⽵茹,川贝母,⽩芍,⽢草2、患者,男性,8岁,1998年3⽉17⽇就诊。
发热咳嗽1⽇,神昏谵语半⽇。
患者昨⽇感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痰稀,以为感冒⽽未在意,晚上诸症加重(T:40.5℃),伴胸闷胸痛,呼吸⽓促,今上午突见神昏谵语,胸腹灼热,四肢厥冷,⾆謇,⾆绛中医诊断:风温证型:逆传⼼包证辩证分析:患者感风热病邪,初起邪在肺卫,故见肺卫表热证。
由于风热善⾏数速变,传变迅速,加之患⼉脏⽓清灵,正⽓未充,服药不当,以致热邪横逆内陷⼼包,堵闭清窍,故突见神昏谵语,⾝灼热;痰热阻闭包络,故⾆謇,四肢厥冷;⼼包属营,故⾆红绛治法:清⼼开窍主⽅:清宫汤送服安宫⽜黄丸⽤药:⽞参⼼,莲⼦⼼,⽵叶卷⼼,连翘⼼,⽔⽜⾓屑,连⼼麦冬3、陈某,⼥,10岁,咳嗽3天,于2001年9⽉10⽇初诊。
患者于3⽇前因外出郊游,出现咳嗽,少痰,⾃觉全⾝轻微怕冷,测体温37.8℃,咽⼲⿐燥,⼝渴,头痛少汗,⾆边尖红,苔薄⽩⽋润,脉右⼨数⼤。
家⼈给予银翘制剂治疗,病略有好转,但上症仍存。
胸透正常,⾎象⽆异常。
病名:秋燥辨证:燥热袭于肺卫病机:本证为温燥初起,邪袭肺卫之候。
以肺卫失宣,肺胃阴伤为病机特点。
治法:⾟凉透邪,⽢润养津⽅药:桑杏汤桑叶5克,杏仁5克,沙参6克,象贝6克,⾖豉3克,栀⽪5克,梨⽪5克4、某男,11岁,于1993年2⽉15⽇下午因⾼热、呕吐、头部剧痛⼀天,由门诊⼊院。
温病案例选
三焦的证候和病机(一)邪在上焦案例:黄某某,男,35岁,工人。
1959年1月20日初诊:患者两天前突然发热恶寒,咳嗽,咯吐黑色痰涎,右下胸部疼痛,时有鼻衄。
查体温39.1℃,咽充血,右下胸背部可闻及少许湿罗音。
血化验白细胞:18.0×109/L,中性粒细胞0.87。
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曾用抗生素等治疗两天,疗效不显,故来中医科就诊。
诊见:恶寒发热,头痛有汗,咳嗽,痰中带血,量不多,右季肋疼痛,咳则加重,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薄白,脉象浮数。
辨证:风温犯肺,肺失宣降。
立法:辛凉解表,化瘀清肺。
方药:桑叶9g 菊花9g 杏仁9g 桔梗9g 连翘9g 鲜芦根30g 板蓝根30g 桃仁9g 冬瓜仁15g 生薏仁15g 丹皮9g 仙鹤草9g。
3剂,1天1剂。
复诊:药后表解热退,咳嗽胸痛亦减,痰中已无血,脉转和缓,苔薄白,尚口渴,午后尚有低热,血检白细胞5.6×109/L,治宜原方加减。
桑叶9g 杏仁9g 桔梗4.5g 生薏仁15g 黄芩9g 连翘9g 冬瓜仁12g 新会皮6g。
连服3剂,临床症状皆除。
此证病位在上焦肺,并表现为卫气同病。
但根据发病经过介绍及中医四诊所见,属邪袭肺卫为主兼入里化热趋势,还是属于肺热壅盛为主而兼有表邪未尽解,是辨证的关键和难点。
本案例病人虽然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咯吐铁锈色痰涎,中医四诊见口渴、舌红,但发热并见恶寒、苔薄白、脉浮数等辨证要点昭示其病机以表热为主,而治疗过程及结果也进一步反证其属于邪袭肺卫兼有入里化热趋势。
(二)邪在中焦王希和医案刘某,19岁。
主诉:病者于两天前头痛,次日上午头痛转剧,身发热,并呕吐一次,家人给服陈艾水,至下午身体如焚,昏睡,问之答话不清。
经区医院作腰椎穿刺。
脑脊液:压力较高,色清,白细胞200×106/L,蛋白实验阳性,糖及氯化物均正常。
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诊查:体温39.5℃,神昏,面红唇赤,脉大而数。
温病学病案
一、xx,男,26岁,1989年3月24日就诊患者于三天前春游归来,即感全身不适,头痛、怕冷、发热。
自服生姜茶杯,阿斯匹林一片。
药后全身大汗,头痛、怕冷消失,发热亦退。
第二天早发热又起,且热势更盛,仍时感怕冷且伴咳嗽,胸闷口渴。
往某医院诊治,给服桑菊饮治疗。
诸症未解,乃来就诊。
证见:身热灼手,有汗不解,咳嗷喘促,痰黄质稠,胸闷胸痛,口干作渴,不思纳食,大便稀臭3-4次/日,苔黄,脉滑数。
要求:分析主证,明确诊断(病名、证型)拟定治法,列出方药。
(方名、药物剂量)分析:(1)病发于3月24日,时值春季,可考虑风温或春温。
(2)患者初起即见发热、恶寒头痛等卫表症候,而无里热证。
因此,本病应为风温。
(3)风温初起用辛温之药后,虽全身大汗出,但邪未去,反助其热,故不久热势更高,又增咳嗽、口渴为卫分之邪传里犯肺。
(4)就诊时身热灼手,有汗不解,是肺热蒸腾于外所致。
诊断:风温(热壅肺气,移热于肠)。
治法:泄热宣肺,清热止利。
方药:以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减:炙麻黄10克,杏仁12克,生石膏50克,葛根15克,黄芩12克,连翘15克,金荞麦20克,陈皮10克,花粉12克,桑白皮12克,生甘草10克。
二、患者,xx,男28岁。
93年3月20日,出差回家,旅途疲劳,当晚开始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自服复方感冒灵,未见好转。
3月22日来诊,发热,体温39℃,头痛面赤,汗出,频频咳嗽,口渴欲饮,痰黏黄,难以咳出,呼吸急促,右胸疼痛,大便三日不解,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有力。
分析:(1)本病例发病于3月20日,正当春季。
可考虑为风温或春温。
(2)初起便见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症而无里热症候,显属新感风温而非伏气春温。
(3)虽服了复方感冒灵,却未能控制病势发展,以致体温升到39℃,头痛、不寐、汗出、口渴欲饮、小便短赤。
诊断:风温(肺热腑实)。
治法:清热宣肺,通腑泄热。
方药:以麻杏石甘汤合宜白承气汤加减。
麻黄10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瓜蒌15克,枳壳12克,浙贝15克,甘草6克,鱼腥草20克,大黄10克(另包后下),芒硝10克(另包冲服),芦根20克。
温热湿热病案
2010级中医七年制三班段乐丹2010174501081、温热类温病病案:徐某,男,47岁,1973年3月10日就诊。
感温三日,高热不退,外发红疹,疹出两日,遍体隐约,出而不畅,胸闷喘咳,咽肿且痛,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大便四日不下,舌干降起刺,脉弦细而数。
此热郁营分,阴液已伤,疹出不透,当以凉营育阴,宣郁透疹为法。
处方:蝉蜕3g 僵蚕6g 银花15g 连翘15g 钩藤10g 生地30g 紫草10g 元参30g 芦根20g茅根20g生大黄粉3g(冲)安宫牛黄散0.5g(分两次冲)一剂疹透热减神清,原方去安宫牛黄散,加北沙参15g,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0g,三剂而愈。
分析:患者感受温热邪气,热入营分,迫血妄行,郁于肌表血络而发疹。
因火热内郁不得外泄,故高热而疹出不畅;郁火内迫于肺,则肺气失宣而见胸闷喘咳;郁火上攻咽喉则见咽肿且痛;郁火扰心而致心烦不寐,躁扰不宁;若郁火不得外泄,恐有热入心包之虞。
大肠津亏,燥屎内结则见大便四日不下;舌干降起刺,脉弦细而数均是火郁阴伤之征。
本病治疗上,根据“火郁发之”用蝉蜕、僵蚕、银花、连翘、钩藤轻清宣透,畅达气机,有透热转气之功,能使营分郁火外达。
生地、元参、茅根、紫草可凉营育阴而行血;生大黄凉血行滞,攻下通便,使燥屎得下而气机得畅,郁火得发。
安宫牛黄散用以清热开窍醒神。
芦根清热生津。
诸药合用,内清外透,郁火得以宣泄。
本病疹透热减神清之后,加北沙参甘寒养阴生津,焦三仙以醒脾开胃,促使脾胃功能恢复,以达邪退正安。
2湿热类温病病案:杨某,男,31岁,1998年11月7日初诊。
主因纳差,舌苔黄腻两年。
两年前因感冒参加婚宴,过食酒肉肥甘厚味而黄腻苔更甚。
近两月因受凉,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周身酸楚,口苦较甚,舌苔黄厚腻有增无减,经某中医用苦寒燥湿清热之品数剂,病情未见好转。
详察病情,见其小便短黄,脉弦细数。
证属湿热蕴阻,法当淡渗利湿为主。
处方:生薏苡仁15克,杏仁10克,白蔻仁6克,芦根20克,淡竹叶10克,茵陈10克,猪苓10克,块滑石20克,甘草5克,连翘10克,知母6克,藿香10克。
温病学医案精选
► 病史摘要:李某,女,3岁。1984年3月11日 病史摘要:李某,女,3岁。1984年 11日
初诊。发热7 初诊。发热7天,微恶风寒,头痛咳嗽,住某 院:儿科病房。白细胞总数18. 院:儿科病房。白细胞总数18.7×109/L。 109/ 中性粒细胞80%,淋巴粒细胞20%,体温 中性粒细胞80%,淋巴粒细胞20%,体温 39. 39.7℃,听诊两肺上野水泡音,诊断“肺部 ,听诊两肺上野水泡音,诊断“ 感染”。住院后用“青霉素链霉素” 感染”。住院后用“青霉素链霉素”、“先 锋霉素” 锋霉素”热不下。会诊时,高热,无汗,咳 嗽微喘,口渴,舌边赤,苔白干,脉浮数。
►
► 吕某某,男,9岁。 吕某某,男,9
· ► 病史摘要:高热2 病史摘要:高热2日,头痛呕吐,四肢抽 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昏不知人,经医 院抽脑脊液检查,诊断为“ 院抽脑脊液检查,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 是”。治疗两日未见好转,情势危急,口噤 未见舌苔,六脉细数无伦。
►
曾某某,女,6岁。1993年 曾某某,女,6岁。1993年5月22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素 22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素 瘦弱,于2天前突然高热,39.8℃ 瘦弱,于2天前突然高热,39.8℃,伴有头痛,咳嗽,流涕, 欲呕,烦躁不安,胸腹隐见针尖样大小的红点。其母即找西医 治疗,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随即给予“ 治疗,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随即给予“复方安基比林、 柴胡注射液”肌内注射,“青霉素”160万 经皮试后加入“ 柴胡注射液”肌内注射,“青霉素”160万U经皮试后加入“5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作静脉滴注,每日1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作静脉滴注,每日1次,并口 服“麦迪霉素0.1克,维生素C 0.1克,泼尼松5毫克,每日3 麦迪霉素0.1克,维生素C 0.1克,泼尼松5毫克,每日3 次”。经上述治疗约半小时,患儿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可是 当白天静脉滴注结束后,患儿体温又徐徐上升,至晚上9 当白天静脉滴注结束后,患儿体温又徐徐上升,至晚上9时, 体温又高达40℃。于是继续使用上述西药退热消炎,并将“ 体温又高达40℃。于是继续使用上述西药退热消炎,并将“青 霉素”剂量增加至240万 ,继续观察1 霉素”剂量增加至240万U,继续观察1天。结果患儿病情白天 用药暂时缓解,体温也基本正常,但到了晚上又依然高热。血 常规:WBC8× 常规:WBC8×109/L,N:0.5,L:0.48,E 0.02。由于患儿 0.5, 0.48, 0.02。由于患儿 已反复高热2 已反复高热2天,其母邀余中医会诊。刻诊症见:患儿面色红 赤,胸腹红疹隐隐,烦躁不安,口渴,壮热,舌红绛而干,脉 细数。
温病学病例分析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2、辨证分析3、治法方药
病例2
赵某,女性,12岁,学生。于1978年2月11日下午,因高热,头痛, 剧烈呕吐一天,由急诊入院。
病史:患者于两天前,中午放学回家后,出现发热, 头痛,微恶寒,心烦,口渴等症,曾在某医院诊治, 效果不显,今晨各症加甚,呕吐频频,下午由其父送 来急诊。入院时检查摘要:体温40C,脉搏120次/分, 呼吸30次/分,血压110/80mmHg,神志尚清,肌肤可见 红色斑点,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 脑脊液混浊,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 增多。西医诊断为“流脑”。 诊治经过:入院后曾用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等药物。 12日请中医会诊时:患者高热烦躁,面色红赤,头痛 如裂,颈项强直,汗出湿衣,肌肤发斑,呼吸气粗, 口渴欲饮,呕吐时作,舌红苔黄,脉红数。 要求:1、诊断(包括证型)2、辨证分析 3、治法方 药
病例13
赵某,男性,22岁。于11月20日就诊。
病史:该患于一周前微有畏寒发热,疲倦乏力。 3日前外出回来,觉口干而苦,渴欲饮水,当 夜即发热恶寒,体温39.6C,于20日以“高热 待查”而入院,入院一周内曾用青、链霉素及 四环素等,诸症未见减轻,体温仍在39.5C, 遂请中医治疗,询问其病史,其病曾有恶寒发 热,苔白腻,继则寒战高热,汗出状如疟疾, 目前但热不寒,口干唇裂,渴喜冷饮,面赤口 苦而粘,胸腹扪之灼手,大便日行三次,粘腻 不爽,尿黄而热,舌质红,苔黄褐而粘,脉滑 数有力。
要求:请分析本病的病机传变,作出诊断,处方用药。
病例7 孙某,男性,24岁,84年3月12日初诊。 病史:数日前,因恶寒发热,咳嗽胸痛 气急,经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 服药治疗,病情未得控制,至今仍咳嗽, 胸痛,呼吸气粗,咳痰黄稠而不爽,身 热,午后更甚,烦躁,口渴频频,渴喜 冷饮,大便五日未解,腹胀满按之灼手, 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要求:对病因病机、症状进行分析,作 出病名、证型诊断及立法处方用药。
【管理资料】温病案例选(1)汇编
2.转归预后
向愈:本病及时正确治疗,湿祛热清,证情痊愈。但由于 湿性粘滞,易于反复,即使治疗得当,一时好转,但病邪 仍未根除,切勿掉以轻心。
二诊(8月12日):经治疗3天后体温逐步下降至38℃,神志正常, 神疲纳呆,口干欲饮,尿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暑伤津气
治疗:清涤暑热,益气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25克 玄参25克 竹叶心12克 麦冬15克
黄连9克 银花15克 连翘12克 生石膏(先煎)30克
知母12克 荷叶30克 大青叶20克 甘草6克
2)病机分析:本候为湿温初发的又一证候,系湿热秽浊所 致。膜原外通肌肉,内近胃俯,为三焦之门户,实为一身 半表半里。湿热秽浊由口鼻而入,直趋中道,膜原首当其 冲。病在半表半里,正邪反复交争,则寒热往来,起伏如 疟;湿热偏盛,阳气受遏,不能布达于肌表四肢,则寒甚 热微,头身疼痛,手足沉重,或肢厥脉伏;阳气郁极而通, 则汗出;湿阻气机,升降失司,则呕逆胀满,口渴不欲饮。 舌质紫绛,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脉缓是湿热阻于膜原 的临床特征。
本案以达原饮治疗,服药3剂后寒热退净,脘 痞腹胀亦减,苔较前转薄,舌质转红。倦怠乏 力,不思饮食,脉象濡缓。上方去黄芩加半夏 9克,再进3剂。渐愈出院。
医案6
王某某,女,25岁,农民。1982年7月15日初诊。 发热、呕吐、腹泻周余,经公社卫生院诊为“急性肠胃
炎”,用庆大霉素及补液一周,症势未见好转。刻诊体温 39.6℃,呕吐频作,腹泻每日3-4次,纳呆腹胀,面色萎 黄,神呆少言,舌苔黄腻,脉滑。体检:心率82次/分, 律齐,无杂音;肺部听诊正常;肝在肋下2cm,剑突下3cm, 质软;脾大2.5cm,腹软,有压痛。实验室检查:胸透及心 电图正常。血检(正常)。尿检:蛋白++,白细胞3-6个, 颗粒管型0-2个;大便潜血试验阴性;伤寒血清凝集反应: 0:1:320,H:1:180,甲:1:160,乙:1:320;肝功 能:谷丙转氨酶160U。 西医诊断:副伤寒
温病病例分析
ABCD
干预措施
针对不良预后因素,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如加 强抗感染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等。
预防复发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保 健能力,预防复发。
患者教育指导
1 疾病知识教育
向患者介绍温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治 疗方法等相关知识。
2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 、适当运动等。
个体化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需要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包括用药剂量、治疗周期等方面的 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
重视患者心理调适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和干预,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改进措施建议
加强中医温病诊疗规范的学习和培训
01
通过组织学习和培训活动,提高医生对中医温病诊疗规范的掌
温病病例分析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病例背景与基本信息 • 温病临床表现及分型 •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 • 治疗方案制定与实施 • 疗效评估与随访管理 • 总结反思与经验分享
01
病例背景与基本信息
患者基本资料
姓名
张某
就诊时间
2023年3月15日
职业
工人
性别
男
年龄
35岁
病史及主诉
现病史
患者3天前因受凉后出现上述症 状,自服感冒药未见好转,遂来 就诊。
不足
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对某些温病的病症表现掌握不够全面,导致在初诊时出现了误诊的情况。此外,对于某些 重症患者,医生在用药剂量和治疗方案上过于保守,未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
经验教训提炼
1 2 3
中医温病病例分享
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如散 步、太极拳等轻度运动,以增强体质,促进康复。
定期随访安排
随访时间
出院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各进行一次随访,以 后每半年随访一次。
随访内容
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中医四诊信息,以及血常 规、尿常规、肝功能等现代医学检查指标。
随访方式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神态等,结合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
切诊
通过触摸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辅助判断病情和预后。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 考依据。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
常见并发症类型
如高热惊厥、神昏谵语、吐血、便血等,多因热邪炽盛、阴液耗损导致。
可采用门诊复查、电话随访、网络随访等多种方式进行。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起居有常
建议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同时,注 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有节
遵循中医“药食同源”的理念,合理搭配食物,做到营养均衡。同 时,注意饮食卫生和进食方式,避免暴饮暴食。
戒烟限酒
烟草和酒精均为温病的诱发因素,患者应戒烟限酒,以降低复发风 险。
04
05
康复期管理与随访计划
康复期注意事项
饮食调养
建议患者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则,多食用富含蛋白质和 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瘦肉、蛋、新鲜蔬果等。同时,避 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情志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 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中医温病病例分享
演讲人: 日期:
温病条辨案例
温病条辨案例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范畴,包括了外感热病和内伤热病两大类。
温病的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温病条辨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温病的条辨方法。
案例一,李某,男,40岁,因发热、头痛、咽喉疼痛等症状来就诊。
病史询问得知,患者昨日外出遇风受凉后即感觉寒热交作,头痛咽痛。
舌苔白腻,脉浮紧。
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病史,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为外感风寒所致的温病。
辨证时应重点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脉象,白腻的舌苔和浮紧的脉象为风寒表证的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辛温解表的治疗方法,如麻黄汤加减,以温解表邪,使风寒之邪得以解散。
案例二,王某,女,30岁,因发热、口干、口苦、咽喉不适等症状就诊。
病史询问得知,患者近期情绪不佳,饮食无味,大便干结。
舌苔黄腻,脉滑数。
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病史,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为肝胆湿热所致的温病。
辨证时应重点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脉象,黄腻的舌苔和滑数的脉象为湿热内蕴的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的治疗方法,如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清热利湿,舒肝解郁。
案例三,张某,男,50岁,因发热、大汗、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状就诊。
病史询问得知,患者平素饮食过度,好酒贪饮。
舌苔黄干,脉滑数。
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病史,我们可以初步判断为饮食积滞所致的温病。
辨证时应重点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脉象,黄干的舌苔和滑数的脉象为饮食积滞的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健脾化湿的治疗方法,如半夏泻心汤加减,以健脾化湿,消食导滞。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辨证温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病史,重点观察舌苔和脉象,从而进行准确的条辨。
同时,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大家对温病的条辨有所帮助。
温病学医案精选
细数。
► 胸部X线透视报告:右下肺大叶性肺炎。
► 血常规:WBC:15.0×109/L
► 刘仕昌医案
► 王某某,男,53岁,农民。2005年2月7日首诊。
► 主诉:发热、头痛、呕吐1天,昏迷1小时。
►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者2月7日上午自诉身体不适, 恶寒,发热,头痛,心烦,口苦,干呕,饮食减少,尿赤, 但仍能坚持做家务,未能就医。到晚上9时,出现高热,面 色发红,心烦,口干不甚渴饮,突然出现昏睡,下肢皮肤斑 疹隐隐,急送医院。
治疗,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随即给予“复方安基比林、
柴胡注射液”肌内注射,“青霉素”160万U经皮试后加入“5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中作静脉滴注,每日1次,并口 服“麦迪霉素0.1克,维生素C 0.1克,泼尼松5毫克,每日3 次”。经上述治疗约半小时,患儿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可是
当白天静脉滴注结束后,患儿体温又徐徐上升,至晚上9时, 体温又高达40℃。于是继续使用上述西药退热消炎,并将“青 霉素”剂量增加至240万U,继续观察1天。结果患儿病情白天 用药暂时缓解,体温也基本正常,但到了晚上又依然高热。血
常。 血常规:WBC:15.
江某某,女,28岁。 入院1小时前偶发谵语。 由于患儿已反复高热2天,其母邀余中医会诊。 胸部X线透视报告:右下肺大叶性肺炎。
►病史摘要:李某,女,3岁。1984年3月11日 初诊。发热7天,微恶风寒,头痛咳嗽,住某 院:儿科病房。白细胞总数18.7×109/L。 中性粒细胞80%,淋巴粒细胞20%,体温 39.7℃,听诊两肺上野水泡音,诊断“肺部 感染”。住院后用“青霉素链霉素”、“先
温病病案1
温病病案1病案一温病表里俱觉壮热,嗜饮凉水、食凉物,舌苔白浓,中心已黄,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脉象洪长有力,左右皆然,一分钟七十八至。
【病人基本资料】孙××,年三十三岁,于孟秋时得温病。
【病因】未病之前,心中常觉发热,继因饭后有汗,未暇休息,陡有急事冒风出门,致得温病。
【证候】表里俱觉壮热,嗜饮凉水、食凉物,舌苔白浓,中心已黄,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脉象洪长有力,左右皆然,一分钟七十八至。
【诊断】此因未病之先已有伏气化热,或有暑气之热内伏,略为外感所激,即表里陡发壮热,一两日间阳明府热已实,其脉之洪长有力是明征也。
拟投以大剂白虎汤,再少佐以宣散之品。
【处方】生石膏(四两捣细)知母(一两)鲜茅根(六钱)青连翘(三钱)>甘草(三钱)粳米(三钱)共煎汤三盅,分三次温服下。
【复诊】将药分三次服完,表里之热分毫未减,脉象之洪长有力亦仍旧,大便亦未通下。
此非药不对证,乃药轻病重药不胜病也。
夫石膏之性《神农本草经》原谓其微寒,若遇阳明大热之证,当放胆用之。
拟即原方去连翘加天花粉,再将石膏加重。
【处方】生石膏(六两)知母(一两)天花粉(一两)鲜茅根(六钱)甘草(四钱)粳米(四钱)共煎汤三大盅,分三次温服下。
【三诊】将药分三次服完,下燥粪数枚,其表里之热仍然不退,脉象亦仍有力。
愚谓孙××曰︰余生平治寒温实热证,若屡次治以大剂白虎汤而其热不退者,恒将方中石膏研极细,将余药煎汤送服即可奏效。
今此证正宜用此方,孙××亦以为然。
【处方】生石膏(二两研极细)生怀山药(二两)甘草(六钱)将山药、甘草煎汤一大碗,分多次温服。
每次送服石膏末二钱许,热退勿须尽剂,即其热未尽退,若其大便再通下一次者,亦宜将药停服。
【效果】分六次将汤药饮完,将石膏送服强半,热犹未退,大便亦未通下,又煎渣取汤两盅,分数次送服石膏末,甫完,陡觉表里热势大增。
时当夜深,不便延医。
孙××自持其脉弦硬异常,因常阅《衷中参西录》,知脉虽有力而无洪滑之象者,用白虎汤时皆宜加人参,遂急买高丽参五钱,煮汤顿饮下,其脉渐渐和缓,热亦渐退,至黎明其病霍然全愈矣。
中医医案——温病洖汗竭阴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增液汤加味治愈温病误汗竭阴病案:宋某,女,35岁。
初诊:1974年6月。
主诉及病史:初病发热、口渴、微恶寒、头身痛、咳嗽,经用中西药发汗止咳,未愈。
现卧床不起。
主症为咳嗽气短,心烦,眩晕,口渴喜凉饮,不思食,周身痛,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不下。
诊查:面色潮红,口唇色赤干裂;舌质赤,苔黄厚、根部焦黑干燥。
脉急促无力。
辨证:病属春温误汗耗伤阴液坏病。
治法:治拟滋阴清热、壮水制阳法,方宗《温病条辨》增液汤加味。
处方:生地25g 元参50g 麦冬20g 知母20g 天花粉20g 生白芍20g 金银花25g 连翘20g 桑叶20g 板蓝根25g 甘草10g 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早、午、晚分3次温服,连服3剂。
二诊:服药后,诸症显效,大便下燥屎数枚;小便量较前多、色变黄。
温邪渐去,阴液微充,气阴欲复,继用前方再服药3剂,服法同前。
1三诊:诸症悉除,二便调,已能起床活动,脉转缓滑。
此温邪去,气阴渐复。
惟觉体弱乏力、气短,为温病康复之初,津、精、血、液未充之故。
方取生脉散加味,酸甘化阴以善后。
处方:党参30g 麦门冬20g 五味子15g 山药50g 桑叶20g金银花20g 甘草10g水煎服,连服5剂。
按语“温邪上犯,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病发于春,发热口渴、咳嗽、微恶风寒,是温热之邪犯肺,治当辛凉解表,清热宣肺,摄护阴液,以防病变。
治反辛温发汗,造成一派阴竭坏症。
脉急数无力是气阴大伤,阴亏阳亢;小便黄赤短少、大便燥结不下,示无水行舟,津伤已极;且唇干裂、苔黄厚、舌根部焦黑干燥,肾阴将涸已见。
肾者,阴液之根,病为温病误汗阴欲竭无疑。
故治拟《温病条辨》增液汤加味,滋阴壮水以制阳,清热解毒以驱温邪,急救其阴。
方中重用元参50g,取其咸寒润下,滋阴制阳;麦冬滋阴润燥,生地养阴清热,共达增水行舟之义,使肠润燥屎下,直折热淫,存护阴液。
温病学病例分析题
病例1张某,男性,48岁,工人.病史:患者于1976年2月13日起病,开始见发热,恶寒,头痛,咽痛,伴恶心呕吐两次,呕吐物为饭粒及胃液,诊其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浮略数,。
2月18日发热增高,体温达39。
5,并见心烦,口渴,便秘,尿黄,舌质较红,苔薄白而干,脉弦数.2月21日发现神志不清,不语,间有烦躁不安,发热在37.8—38.5之间,以下午及夜晚偏高,舌质降,苔少,脉弦细数。
证型:风温,热入营分病机:主要为热郁营分,营阴受损,心神被扰。
热郁营分,则身热夜甚,舌红降。
营阴受损,则咽干不甚渴,脉细数。
热邪入营,心神被扰,则心烦燥扰,谵语。
治法:透热转气方药:清营汤(犀角,生地,玄参,竹叶,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病例2赵某,女性,12岁,学生.于1978年2月11日下午,因高热,头痛,剧烈呕吐一天,由急诊入院。
病史:患者于两天前,中午放学回家后,出现发热,头痛,微恶寒,心烦,口渴等症,曾在某医院诊治,效果不显,今晨各症加甚,呕吐频频,下午由其父送来急诊。
入院时检查摘要:体温40ºC,脉搏120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110/80mmHg,神志尚清,肌肤可见红色斑点,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脑脊液混浊,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西医诊断为“流脑"。
诊治经过:入院后曾用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等药物。
12日请中医会诊时:患者高热烦躁,面色红赤,头痛如裂,颈项强直,汗出湿衣,肌肤发斑,呼吸气粗,口渴欲饮,呕吐时作,舌红苔黄,脉洪数。
证型:春温,气血两燔引动肝风病机:邪热炽盛,燔灼气分,则壮热,口渴.灼热营阴,热扰心神,则心烦躁扰,谵语.营热损伤血络,溢于肌肤,则斑疹隐隐。
热毒充斥,则头痛如劈,脉洪数则为热盛之象。
治法:气血两清,凉肝熄风方剂:加减玉女煎加羚羊角,钩藤病例3刘某,男性,11岁。
于1979年7月2日下午,因高热两天,神昏谵语,抽搐半天入院。
温热类温病病例分析
治则: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方药:宣白承气汤加味。 处方:生石膏(先煎)30g,生大黄(后下)15g, 杏仁15g,瓜蒌皮15g,黄芩12g,芦根30g。
病例分析题一答案:
2.诊断:风温病。 辨证:邪袭肺卫。 分析:患者病发春季,厥阴风木当令,风
热之邪袭肺,肺合皮毛而主卫表,卫气被郁, 开合失司,故见恶风发热;肺气失于宣畅, 邪热内迫则为咳嗽口渴、汗出。邪热已入里, 未见完全离卫故见舌苔微黄,脉浮而数。
治则:辛凉透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 处方:连翘15g,桅子15g,桑叶15g,牛蒡 子15g,淡豆豉15g,荆芥穗15g,花粉15g, 杏仁15g,前胡15g,桔红15g。
病例分析题二答案:
诊断:春温。 辨证:气分胃热炽盛,内迫营血,且有动风之势。 分析:患者发病于春月,初起表里同病,因正虚 邪盛,旋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数,气分阳明 胃热盛的表现,符合春温起病的特点。又因热盛津 伤,邪热内迫营血,故见肌肤发斑,颈项强直可知 有动风之势;面色红赤,头痛难忍,舌红苔黄均为 胃热炽盛之征象。 治则:清气泄热,凉血化斑,佐以熄风。 方药:化斑汤加减。处方:水牛角30g(先煎),玄 参15g、生石膏45g(先煎),知母12g,粳米30g,芦 根15g,钩藤12g(后下),蚤休15g,地龙10g,姜竹 茹10g,甘草6g。清水800m1煎取200m1,分2次温 服,每日2剂。
病例分析题三:
2.莫某,女性,1岁11个月。 因发热6天,伴咳嗽气促,于8月5日入院。 缘患儿6天前开始发热、咳嗽,曾在当地
医院用青霉素等治疗,效果不明显,遂来我 院就诊收入院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案:
1.王某,女,35岁。
1995年9月21日初诊。
患者持续发热1周(体温38. 6℃-39.
2 ℃) ,曾在某医院诊为“大叶性肺炎”,经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后,发热稍退,但症
状未减,遂来诊治。
症见发热(体温38. 9℃),午后为重,咳嗽气促,咯痰不爽,头痛
而重,肢倦神疲,纳呆,口粘而渴,胸闷脱痞,大便量少,小便黄短,舌体瘦而质红,苔黄微浊,脉滑数。
刘老诊为暑湿病,证属暑湿犯肺,治以清暑化湿,宣肺止咳。
处方:青篙、香蕾(均后下)各6g,太子参20g,杏仁、浙贝母、前胡、菊花、扁豆皮
各12g,鱼腥草、芦根各30g,薏苡仁15g 。
3剂,清水3碗半煎至1碗半,分2次温服。
9月25日复诊:热退身凉(体温36.5℃),轻咳.痰少易咯,纳增,疲乏,舌苔微黄而腻,脉微数。
为暑湿未尽,气阴两虚,治以涤暑透邪,轻展气机,益气养阴。
处方:青篙(后下)6g,扁豆皮、款冬花、秦艽各12g,枳壳、杏仁、黄芩各10g,太子参30g,天花粉、鱼腥草各20g,甘草3g。
再进5剂而愈。
分析:本病案中的患者为暑湿病,证属暑湿犯肺,治法上清暑热兼以化湿。
后期气
阴两虚,则辩方为益气养阴。
方中青篙味苦性寒,气味芳香,清解暑邪,宣化湿热;香
蕾辛苦性温,气亦芳香,能解表散寒,祛暑化湿。
二药合用,香薷可助青篙透解之力,青篙可制香薷辛温之性,后下乃取气之芬芳,轻可去实之意,又得扁豆皮之助涤暑化
湿力强;浙贝:鱼腥草、前胡清肺化痰;杏仁宣肺止咳,则湿随气化;蕾香芳香化浊,则脾
醒胃开;薏苡仁淡渗利湿,则邪从下行,共成宣上开中渗下之妙。
菊花清利头目,太子参、芦根益气生津,预护其虚。
纵观本方,清暑湿而不伤津气,养津气而不致碍邪,
使邪热得清,津气得复而愈。
2. 钱某某,女,35岁。
初诊日期:1994年8月5日。
主诉发热恶寒20余日不解。
曾往某医院诊治,因实验室检查无阳性结果,遂按“发热待查”处理,用抗生素治疗
未愈,而来就诊于中医。
诊见:发热(38.9℃),时而恶寒,尤以午后为重,身体拘紧,但时汗出,伴胃呆纳少,面色晦而不泽,舌苔微黄厚腻,脉象濡而略数(患者自述前亦曾
服中药汤剂数剂,但诸症未见改善)。
证属湿热郁阻中焦,治以苦辛通降,清利三焦之法。
处方:菠香10克,厚朴花10克,焦槟榔6克,草果10克,清半夏10克,青篙15克,黄芩10克,茯苓(带皮)各10克,陈皮10克,佩兰10克,六一散(布包)10克。
3剂,水煎服.
二诊:身热渐退(体温37.5℃)。
恶寒尽除,唯身倦困楚,胃纳不振。
查舌苔显薄,腻象渐退,脉象濡缓。
前方减草果加连翘15克,继进3剂。
3日后又复诊,体温正常,
诸症悉除,舌苔薄白而微腻。
转投和胃醒脾之药3剂,调理中焦,以善其后而告愈。
分析:本例患者根据主症结合发病季节分析,诊为暑热病,其病机乃是湿热秽浊阻中焦气分。
今拟苦辛通降之法,疏利透达与清泄暑热之法合参,旨在清利三焦,分消暑湿,方切合病机而有效。
本案舌苔微黄厚腻,脉濡而数,为暑湿秽浊中焦的表现,应以暑湿郁闭为证,非一般清热解毒或单纯化湿之剂所能治疗。
故治以蒿芩清胆汤合达原饮化裁。
方中厚朴花、焦槟榔、半夏、草果、陈皮、菠香苦辛通降以疏利湿浊,六一散清泄暑热于气分。
藿香、佩兰、青篙芳化湿浊,透泄暑热。
茯苓健脾利湿,诸药配伍,共奏分消透达暑湿之功效。
在治疗上芳化清解与阴柔滋腻不可并用,腻重而助湿,故难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