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第二次读书名家病案选读全文
温病病案——精选推荐
王某某,男,15岁,初诊:据其家属述病情:患者4月5日开始发烧,头晕,恶心呕吐,胸中满闷不适。
曾服银翘解毒丸8丸,其热退,4月8日经本街某医诊为春温,即服清解方剂,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元参、沙参、芦根、石膏,二剂后病势加重,胸闷如痞,夜不能寐,饮食不进,且已卧床不起,小便黄,大便略稀。
又请某医往诊,时4月11日。
某医谓:此乃温病日久深重,方用元参,知母,石膏,生地,地骨皮,青蒿等,并加安宫牛黄丸,服二付。
4月14日因病势日重,身热不退,神志不清,7、8日未能进食,胸中满闷异常,大便稀,4月15日,医谓病势沉重,原方改安宫牛黄为紫雪丹五分继服二付,病愈危重。
4月17日上午,体温39℃,高烧不退,神志不清,面危苍白,胸中自痦已渐退,周身干热,大便溏稀,两脉沉濡略数,舌白腻而滑,舌质边尖红绛此湿温之证,过服滋腻寒凉,乃湿阻不化,遂成冰伏之势,逼热邪入营。
非通阳温中并宣化疏解之法不能开闭通窍,冷已十二日,用辛温开闭以畅气机,芳香宣解而通神明,病势甚重,诸宜小心,饮食当慎,防其增重。
香豆豉12克,炒山栀3克,前胡3克,藿香叶10克(后下),菖蒲10克,郁金6克,厚朴3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白蔻仁末1克,淡干姜末1克,后二味同研装胶管,分两次随药送下。
服二付。
二诊连服辛开温化宣阳疏调之剂,身热已退,体温37 2℃,遍体小汗,下至两足,面色红润,神志已清,语言清楚,舌苔渐化,胸中自痞基本消失,小溲较畅,大便未通,两脉中取滑濡,冰伏渐解,寒湿得温渐化,气机宣通,仍以辛宣疏化方法:香豆豉10克,炒山栀3克,杏仁10克,前胡3克,藿梗10克,厚朴10克,半夏10克,草蔻3克,服三付。
三诊病情逐渐好转,病人已下地活动,饮食二便如常,舌白滑润,脉濡滑,宜调理中焦,以善其后。
香豆豉10克,旋复花10克,生白术5克,陈皮6克,白扁豆10克,生苡米10克,茯苓10克,焦麦芽10克,三付之后诸恙皆愈,调养半月而安。
1957年资料7 温病要义(续)
吴贞,字坤安,清归安人。著“伤寒指掌”四卷(前有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自序)。卷一列类伤寒辨十九症(冬温、春温、湿温等)、察舌法、察目法,六经本病、太阳总要述古、太阳本病述古、 大阳兼经新法、阳明总要述古、阳明本病述古、阳明新法、少阳总要述古、少阳本病述古、少阳新法;卷二为三阴总辨、太阴总要述古、太阴本病述古、太阴新法、少阴总要述古、少阴本病述古、少阴新法、厥阴总要述古、厥阴本病述古、厥阴新法、救逆述古、救逆新法、差后诸病述古、差后诸病新法;卷三为伤寒变症二十八条;卷四列伤寒类症十五条。此书先古法,后新法。古法根据王肯堂伤寒准绳、医宗金鉴伤寒论集注及柯琴伤寒来苏集;新法系根据叶天士医案、车宗辂和胡宪丰的伤寒第一书及周扬俊的温热暑疫全书。伤寒指掌有乌程邵仙根评批,何廉臣又为之校订,并加按语,改名“感证宝筏”。
戴天章,字麟郊,清康熙(公元1662——1722 年)时,为江苏上元县庠生,好天文地理射弋以及书画琴奕之类,尤精医理,所著有伤寒杂病诸书。咳论注。疟论注及“广瘟疫论”等凡十余种。“广瘟疫论”四卷,附方一卷,系根据吴又可原书,或增订,或删改,意在辨瘟疫的通体异于伤寒,而尤慎辨于见症之始。上卷辨气、辨脉、辨舌、辨神、辨时疫与风寒异气、时疫与风寒异受、辨传经、辨兼症(如兼寒、兼风、兼暑、兼疟、兼痢)、辨夹症(如夹痰水、夹食、夹郁、夹血、夹脾虚、夹肾虚、夹亡血、夹疝、夹心胃痛、夹哮喘);卷二列表症三十二条;卷三列里症四十一条;卷四列治法,分汗、下、清、和、补五法及四损、四不足、三复、辨似等,再辨遗症、属病后不表里症,皆当分别治之;卷末载诸方八十四道。此书歙县郑奠一把它改题为“瘟疫明辨”,原文无改动;陆九芝又把它改题为“广温热论”,原文略有改易。
温病名著必读书目
温病名著必读书目一直不明白岳美中老先生说的“专学《伤寒》,容易涉及粗疏。
专学温病容易流于轻淡。
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的意思,读了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病篇》才知道,后世书对仲景是很好的深化和补充。
胡老一生只研究仲景著作,也不太合适。
虽说仲景以六经为万病立法,以伤寒治疗示医学之理,我必不是上智之人,读完仲景书就能举一反三,就能通治万病的能耐还做不到,故需读后人之书。
后世书中,比较重要的当属温病类著作了。
温病著作有很多,先要有个目录学,还要有合理的学习顺序,这样学起来才效率高。
以下是我目前对温病名著的了解,也是我的学习计划:1.《温病学释义》附篇:里面包括叶天士《外感温热病篇》、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幼科要略》中论及温病的内容)、陈平伯《外感温病篇》、薛生白《温热病篇》、余师愚《疫病篇》,这五篇都是重要的温病学著作,特别是叶天士的书,许多条文都要熟背、理解。
(上海科技)2.《重订广温热论》:这本书原作者是戴天章,后经陆九芝、何廉臣重订,由于此书不只是谈温疫,故将原书名《广温疫论》,重订后改名《重订广温热论》。
陆九芝是伤寒名家,何廉臣是温病大家,此书可读性很强。
(福建科技)3.《感症宝筏》:此书也是何廉臣所作,内容我还没看,冲着何廉臣的名字就知道,此书对理解何氏的学术思想、对温病临床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福建科技)4.《伤寒温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作者杨栗山,从书名可以推测,这一本书在鉴别“伤寒”、“温疫”方面较擅长。
(福建科技)5.《重订通俗伤寒论》:此书以六经辨证方法统一切疾病,是一本集伤寒、温病、杂病于一体的大成著作,书中很多方子被选入中医学教材,临床实用性很强。
(中医药)6.《时病论》:作者雷丰,分季节论温病,脱却病名的束缚,随证治之,是不错的著作。
(人卫)7.《证治心传》:据刘景源书,这是一部几尽淹没的温病学重要文献,其思想对后世温病名家影响巨大,值得一读。
(山西科技)8.《温病条辨》:作才吴鞠通。
温病学病案
一、xx,男,26岁,1989年3月24日就诊患者于三天前春游归来,即感全身不适,头痛、怕冷、发热。
自服生姜茶杯,阿斯匹林一片。
药后全身大汗,头痛、怕冷消失,发热亦退。
第二天早发热又起,且热势更盛,仍时感怕冷且伴咳嗽,胸闷口渴。
往某医院诊治,给服桑菊饮治疗。
诸症未解,乃来就诊。
证见:身热灼手,有汗不解,咳嗷喘促,痰黄质稠,胸闷胸痛,口干作渴,不思纳食,大便稀臭3-4次/日,苔黄,脉滑数。
要求:分析主证,明确诊断(病名、证型)拟定治法,列出方药。
(方名、药物剂量)分析:(1)病发于3月24日,时值春季,可考虑风温或春温。
(2)患者初起即见发热、恶寒头痛等卫表症候,而无里热证。
因此,本病应为风温。
(3)风温初起用辛温之药后,虽全身大汗出,但邪未去,反助其热,故不久热势更高,又增咳嗽、口渴为卫分之邪传里犯肺。
(4)就诊时身热灼手,有汗不解,是肺热蒸腾于外所致。
诊断:风温(热壅肺气,移热于肠)。
治法:泄热宣肺,清热止利。
方药:以麻杏石甘汤合葛根芩连汤加减:炙麻黄10克,杏仁12克,生石膏50克,葛根15克,黄芩12克,连翘15克,金荞麦20克,陈皮10克,花粉12克,桑白皮12克,生甘草10克。
二、患者,xx,男28岁。
93年3月20日,出差回家,旅途疲劳,当晚开始发热,微恶寒,头痛咳嗽,自服复方感冒灵,未见好转。
3月22日来诊,发热,体温39℃,头痛面赤,汗出,频频咳嗽,口渴欲饮,痰黏黄,难以咳出,呼吸急促,右胸疼痛,大便三日不解,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滑数有力。
分析:(1)本病例发病于3月20日,正当春季。
可考虑为风温或春温。
(2)初起便见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肺卫症而无里热症候,显属新感风温而非伏气春温。
(3)虽服了复方感冒灵,却未能控制病势发展,以致体温升到39℃,头痛、不寐、汗出、口渴欲饮、小便短赤。
诊断:风温(肺热腑实)。
治法:清热宣肺,通腑泄热。
方药:以麻杏石甘汤合宜白承气汤加减。
麻黄10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瓜蒌15克,枳壳12克,浙贝15克,甘草6克,鱼腥草20克,大黄10克(另包后下),芒硝10克(另包冲服),芦根20克。
温病医案大全
温病医案大全
摘要:
1.温病医案大全简介
2.温病医案大全的内容
3.温病医案大全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
温病医案大全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医学著作,是温病学派的代表性医案集。
全书共收录了明清两代著名温病医家的医案,系统地总结了温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后世温病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温病医案大全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温病的各种类型和病程。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论述温病的病因和病理,中篇详细介绍了温病的症状和诊断,下篇则重点讨论了温病的治疗方法。
书中所载的医案,既有典型的成功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为后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温病医案大全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汇集了明清两代温病医家的临床经验,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学遗产。
其次,它对温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
最后,它对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繁荣。
总之,温病医案大全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实用价值的医学著作,不仅对当时的医学界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今天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
值。
【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
2/24/2020 1:05 PM
2/24/2020 1:05 PM
叶天士《温热论》
13
《温热论》简介
此后,注释本篇的还有凌嘉六、宋佑甫、 周学海、陈光淞、杨达夫等。 吴坤安的《伤寒指掌》、茅雨人的《感证 集腋》、董废翁的《西塘感证》虽非注释 本,但对本篇内容也作了阐发,可供参考。
2/24/2020 1:05 PM
叶天士《温热论》
2/24/2020 1:05 PM
叶天士《温热论》
20
“温邪”
叶天士总结前人关于病因的论述,明确提出 了温病的病因是“温邪”,突出了温病病因 的温热特性,包括了风热病邪、暑热病邪、 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伏寒化温”的温热 病邪,以及疠气、温毒病邪等。
2/24/2020 1:05 PM
叶天士《温热论》
伤寒大异也”?
2/24/2020 1:05 PM
叶天士《温热论》
19
“温邪”
对于温病的病因,历来认识不同。
明代以前医家多遵从《内经》的“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之说。
明末医家吴又可《温疫论》中提出“杂气 论”,认为“杂气为病,更多于六气”,非 专由“风寒暑湿燥火”致病,因而提出了温 病的病因是“乖戾之气”、 “杂气”、 “疠气”、 “戾气”等。
2/24/2020 1:05 PM
1
温热论讲述目录
一、叶天士生平 二、《温热论》简介 三、温病大纲(原文1、2) 四、邪在肺卫(原文3、4) 五、流连气分(原文5) 六、邪留三焦(原文6) 七、里结阳明(原文7) 八、论湿(原文10) 九、邪入营血(原文11、12)
《先君温病笔记》目录
《先君温病笔记》目录《先君温病笔记》亦是由王东海老师根据他父亲笔记体遗著《温病综集》整理,可以说集中了温病学的精华,曾连载于本公众号。
现将其编成目录,您只要点开下面的条文即可阅读原文。
《先君温病笔记》目录(1)叶香岩《外感温热论》(上)叶香岩《外感温热论》(中/温病之舌象)叶香岩《外感温热论》(下)(2)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3)风温病医案(4)春温病医案(5)各家论春温、风温(上)(6)各家论春温、风温(中)(7)各家论春温、风温(下)(8)各家论春温、风温之上焦篇(9)各家论温病之中焦篇(上)吴氏温病条辨(10)各家论温病之中焦篇(中)(11)各家论温病之中焦篇(下)(12)各家论温病之阳明温病(13)各家论温病之温病久延(14)各家论温病之热入血室、结胸、自利(15)各家论温病之温邪久羁(16)暑温辨证(一)(17)暑温辨证(二)(18)暑温辨证(三)(19)暑温辨证(四)(20)暑温辨证(五)(21)暑温辨证(六)中暑(22)温病辨证(七)中热(23)温病辨证(八)伏暑辨(24)温病辨证(九)伏暑/疟/痢(25)温病辨证(十)痢(26)辨痢治痢(27)辨痢治痢:温病条辨(28)张锡纯、李士才、邵新甫论痢合集(29)辨痢治痢方(30)《时病论》之辨痢治痢方(31)辨痢治痢(32)《时病论》伏暑转疟(33)温病条辨:温疟(34)温病条辨辨疟治疟及张锡纯治疟案(35)薛生白《湿热条辨》湿热篇(36)湿热辨治之论痉厥、承气下法(37)湿热辨治(1)(38)湿热辨治(2)(39)湿热辨治(3)(40)湿热辨治(4)(41)脾胃寒湿(42)湿热辨治中焦篇(43)湿痹、黄疸、湿夹劳倦(44)湿热辨治下焦篇(45)湿温案(46)伏气温病(上)(47)伏气温病(下)(48)张锡纯虚劳喘嗽案(上)(49)张锡纯虚劳喘嗽案(下)(50)张锡纯之肺病治法(51)张锡纯治痰饮方(52)张锡纯治吐衄方论(53)张锡纯膈证(食道癌)方论(54)张锡纯治痢疾心法(55)张锡纯肢体疼痛方(56)张锡纯肋痛辨治(57)张锡纯治腰痛、消渴(58)张锡纯小便不利治法(59)张锡纯治膨胀、淋浊法(60)张锡纯等论痫证(癫痫)(61)张锡纯等治小儿风证(62)儿科惊恐证治(63)诸前贤论治小儿吐泻(64)前贤论治马鼻风(小儿哮喘)(65)诸家论治囟填囟陷及大便下血(66)张锡纯治脑充血证(高血压)(67)前贤治泄泻症(68)张锡纯治癫狂法(69)妇科闭经、血崩治法。
温病病案——精选推荐
温病病案1、患者,男性,6岁,2000年8⽉18⽇住院。
发热,头痛2⽇,抽搐2次。
患者住院后病情加重,体温40℃,西药治疗不显效,中医会诊:症见⾼热⽆汗,⾯潮红,四肢抽搐,⽛关紧闭,神昏谵语,苔黄,脉弦数中医诊断:暑温证型:暑热动风证辩证分析:患⼉8⽉发病,症见⾼热⽆汗,苔黄,脉弦数,为暑热炽盛之证,暑为阳邪,炎热酷烈,最易内陷厥阴,引动肝风,故见抽搐,⽛关紧闭;暑⽓通于⼼,暑热扰⼼则神昏谵语,故证属暑热炽盛,肝风内动治法:清泻暑热,熄风定痉主⽅:羚⾓钩藤汤⽤药:羚⽺⾓,钩藤,⽣地黄,桑叶,菊花,茯神,⽵茹,川贝母,⽩芍,⽢草2、患者,男性,8岁,1998年3⽉17⽇就诊。
发热咳嗽1⽇,神昏谵语半⽇。
患者昨⽇感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痰稀,以为感冒⽽未在意,晚上诸症加重(T:40.5℃),伴胸闷胸痛,呼吸⽓促,今上午突见神昏谵语,胸腹灼热,四肢厥冷,⾆謇,⾆绛中医诊断:风温证型:逆传⼼包证辩证分析:患者感风热病邪,初起邪在肺卫,故见肺卫表热证。
由于风热善⾏数速变,传变迅速,加之患⼉脏⽓清灵,正⽓未充,服药不当,以致热邪横逆内陷⼼包,堵闭清窍,故突见神昏谵语,⾝灼热;痰热阻闭包络,故⾆謇,四肢厥冷;⼼包属营,故⾆红绛治法:清⼼开窍主⽅:清宫汤送服安宫⽜黄丸⽤药:⽞参⼼,莲⼦⼼,⽵叶卷⼼,连翘⼼,⽔⽜⾓屑,连⼼麦冬3、陈某,⼥,10岁,咳嗽3天,于2001年9⽉10⽇初诊。
患者于3⽇前因外出郊游,出现咳嗽,少痰,⾃觉全⾝轻微怕冷,测体温37.8℃,咽⼲⿐燥,⼝渴,头痛少汗,⾆边尖红,苔薄⽩⽋润,脉右⼨数⼤。
家⼈给予银翘制剂治疗,病略有好转,但上症仍存。
胸透正常,⾎象⽆异常。
病名:秋燥辨证:燥热袭于肺卫病机:本证为温燥初起,邪袭肺卫之候。
以肺卫失宣,肺胃阴伤为病机特点。
治法:⾟凉透邪,⽢润养津⽅药:桑杏汤桑叶5克,杏仁5克,沙参6克,象贝6克,⾖豉3克,栀⽪5克,梨⽪5克4、某男,11岁,于1993年2⽉15⽇下午因⾼热、呕吐、头部剧痛⼀天,由门诊⼊院。
经方百案研读009:温病医案二
经方百案研读009:温病医案二金梅吕旭升小白郎中昨天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金梅吕旭升经方百案研读案001:淋雨受寒经方百案研读案002:午后发热经方百案研读案003:午后低热经方百案研读案004:低热不止经方百案研读案005:高热不退经方百案研读案006:血尿发热经方百案研读案007:术后发热经方百案研读案008:温病一案【原文】吴某,昆明人,住昆明市绣衣街,有长子年十五岁。
于1921年3月患病延余诊视,发热不退已十一日,面红唇赤而焦,舌红苔黄而无津,虚烦不得卧。
食物不进,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不解,脉来沉细而数。
查其先前所服之方,始而九味羌活汤,继则服以黄连、栀子、连翘、黄芩、银花、苏叶、薄荷等未效。
【研读】得病的人是谁?是十五岁的男孩?从医案中看出,患者目前有三组主要的症状:①发热不退已十一日,面红唇赤而焦,舌红苔黄而无津,食物不进,虚烦不得卧。
②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不解。
③脉来沉细而数。
其患病期间既服用过辛温解表发汗之药,又服用过清热辛散之药,均无效。
我们先看患者的第一组症状:发热不退已十一日,面红唇赤而焦,舌红苔黄而无津,虚烦不得卧。
估计患者起初的发热为发热而渴、不恶寒的温病,经误治后才出现虚烦不得卧的症状。
《伤寒论》中涉及发汗误下引起的虚烦不得卧为栀子豉汤证。
《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插图] ,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证为因发汗误下伤了正气,导致水火的升降失去了平衡,主要表现在火郁于上焦而不宣不降,所以用栀子降火,用豆豉宣火。
因此,就患者第一症状来看,与栀子豉汤证相似。
再看患者的第二组症状: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不解。
此症状又与阳明病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非常相似,然阳明病证在外有身热、汗自出的表现。
若是患者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不解,再加上身热、汗自出,则确是阳明病证了,当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或三承气汤(调胃、大、小承气汤)。
彭子益先生16本书第五本温病篇(续篇)?
彭子益先生16本书第五本温病篇(续篇)传经犹未深入二句不知传经理解,传经者,既不入腑亦不入脏,只在荣卫也,表病也。
伤寒三日,热实而昏不知人,已是阳明腑病。
此病当是温病。
如系伤寒,虽三日已过阳明,何至燥热至于如此;既燥热如此,何至证实而脉反虚,惟温病乃有热盛人昏而脉虚之证也。
叟年六旬,素亦羸弱多病,得伤寒证,绵延十余日,舌苔黄厚而干,心中热渴,时觉烦躁;其不烦躁之时,即昏昏似睡、呼之眼微开、精神之衰惫可知,脉象细数,按之无力。
投以凉润之剂,因其脉虚,又加野参佐之,大便忽滑泻,日下数次。
因思此证,略用清火之药即滑泻者,必其下焦之气化不固,先用固其下焦,再清其上焦、中焦未晚也;遂用熟地黄二两、酸石榴一个连皮捣烂,同煎汤一大碗,分三次温饮下,大便遂固。
间日投以此方,将山药改用一两,以生地黄代知母,煎汤成,徐徐饮下,一次只饮药一大口,阅八点钟始尽剂,病愈强半。
翌日又按原方如法煎成服,病又愈强半,第三日又按其方服之尽剂而愈。
躁字当是燥字之误,躁乃阳亡,燥乃热盛也。
此证当是温病也;伤寒阳明病,心中热渴,昏不知人,脉不细数。
按:熟地黄原非治寒温之药,而病至拯危时,不妨用之以救一时之急,故仲景治脉结代有炙甘草汤,亦用干地黄即今生地;结代亦险脉也,如无酸石榴时,可用龙骨(捣煅)、牡蛎(捣煅)各五钱代之。
一叟年六旬余,素吸鸦片,羸弱多病、于孟冬感冒风寒,其脉微弱而浮,余用生黄芪数钱,同表散之药治之,得汗而愈。
间日因有紧事冒寒出门,汗后重感,比前较剧,病卧旅邸,不能旋里,因延彼处医者诊治。
时身热饮水,病在阳明之府,医者因其脉微弱转进温补,病益进,更延他医,以为上有浮热、下有实寒,用附子、吴茱萸,加黄连治之,服后齿龈尽肿,且甚疼痛,时觉烦躁,频频饮水,不能解渴。
不得己复来迎余,至诊其脉细而数,按之略实,遂投以此汤,加玄参六钱,以散其浮游之热。
一剂牙疼即愈,烦躁与渴亦见轻;翌日用原方去玄参,将药煎成,调入生鸡子黄三枚,作三次温饮下,大便得通而愈。
中华名医医案集成伤寒温病医案
中华名医医案集成伤寒温病医案
中华名医医案集成收录了许多关于伤寒和温病治疗的医案。
伤寒和温病是中医学中的两种传染性疾病,很早就有相关的治疗经验和医学记录。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高热、恶寒、头痛、关节酸痛等。
在《中华名医医案集成》中,有许多医案描述了针对伤寒的治疗方法。
例如,治疗中常使用的药物组合有黄连、黄芩、黄柏等炮制草药,可以清热解毒、祛除邪气;同时还可以使用寒凉药物,如连翘、板蓝根等,调整体温和减轻发热症状。
温病是指由邪热外袭引起的一类传染病,其特点是高热、发热持久、热势较重。
中华名医医案集成中收录的医案也有许多关于温病的疗效案例。
其中常用的治疗药方包括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颗粒等,以清热解毒、祛邪热为主要目的。
这些伤寒和温病的医案,有的是记录了具体患者的病情和治愈过程,有的是总结了医生的治疗经验和心得。
它们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医治疗传染病的方法和经验具有重要价值,也为今后中医治疗传染病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温病大师叶天士医案四则
温病大师叶天士医案四则
刘果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叶天士乃一代临床大家,其临证辨证精细,制方遣药灵动活泼,然其医案惜字如金,初学者阅读略显困难,现择其数则验案以析之。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刘果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叶天士宣肺法治疗温病医案4则选析 [J], 蒋萍
2.叶天士四时伏温医案选评 [J], 柴中元
3.学习叶天士医案用"泻肝安胃"法治疗糖尿病泄泻附验案四则 [J], 刘京本; 杨九天
4.温胆汤医案四则 [J], 周晓娜;骆学新
5.叶天士医案消渴病辨治特色述要 [J], 崔巍;丁宁;张文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病学古今医案病案集
五、春温热结阳明(《王孟英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王皱石弟患春温,始则谵语发狂,连服清解大剂,遂昏沉不语,肢冷如 冰,目闭不开,遗溺不饮、医者束手。孟英诊其脉弦大而缓滑,黄腻之苔满 布,秽气直喷。投承气汤加银花、石斛、黄芩、竹茹、元参、石菖蒲,下 胶黑矢甚多,而神稍清,略进汤饮。次日去硝黄,加海蛰、莱菔、黄连、石 膏,服二剂而战解,肢和苔退,进粥……不劳余力而愈。
【按语】此病为小儿风温,证属肺气郁闭,而投辛凉宣肺透卫法。患儿肺 热症状显著,如咳喘、口渴、舌红,苔微黄。由于邪热内郁侵扰心神而 出现神昏嗜睡。但蒲氏见其无汗,脉浮数而诊断为肺气郁闭。但和邪在 肺卫证有所不同,但都有卫表腠理不通的病理特点,治疗上仍从辛凉宣 透入手,且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故用药不取荆芥、豆豉之品,而予桑菊 饮清轻辛凉之剂, 宣肺以散上受之风,透卫以清在表之热。药后表郁得解, 热势见减,继投清疏利痰之剂而见效。在其后又因小儿挟食滞,配合消 食化滞之品,终获痊愈。本例病情重而用药轻清,没有采用大剂重投或 苦寒沉降之品,符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疗思想。
【按语】此属风温病,风热挟痰壅阻于肺,从而引动肝风。 前医用羚羊、石斛、钩藤等凉肝息风之品,仅治其标,未治 其本,故动风之症不解,且有寒凉阴柔之品遏阻,邪热不得 外透,邪热内闭引动肝风。丁氏以麻杏石甘汤加减清热宣肺, 降气化痰。热退喘平,则抽搐得止。邪势已去,阴液受伤, 丁氏小制其剂以清涤余热,养阴肃肺化痰收效。
七、春温虚风内动证(肖永林《中国乡村医生杂志》1988年第6期)
刘某某,女,28岁,吉林省德惠县米沙子乡粱家村人。1982年2月27日初诊。该患于1981 年12月下旬患病,开始发烧,形如感冒。曾用解热镇痛及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十余日后, 出现高热,烦渴,抽搐等症,遂由米沙子公社医院转来长春市某医院住院。经一段时间治 疗,高热已退,各种症状明显减轻,但仍时时抽搐,不见好转。2月27日来诊。现在上午 体温正常,下午有低热,手足心发烧;心中烦热,且悸动不安,总觉得心没底,常须用手 护持;全身倦怠无力,神疲欲眠,但睡眠不酣且梦多易醒;不欲食;大便干结,数日一行, 但腹不胀满硬痛;手足指(趾)常不自主的蠕动,口角时有颤动,并时发抽搐。未抽搐时, 先有预感。踌躇时,外界的情况,心里完全知道,只是不能说话。几分钟抽搐自行缓解, 日发数次。患者形体黑瘦,眼圈灰黑,舌体瘦薄无苔,脉象细数无力。中医诊为肝肾阴伤, 筋脉失养而致虚风内动证。治以滋阴潜阳,镇肝熄风。处方如下: 生地25g 黑芝麻15g(捣) 白芍25g 麦冬15g 炙甘草20g 生牡蛎25g(捣) 珍珠母 50g(捣)五味子10g 阿胶15g(分三次烊化) 鸡子黄2枚(放药汁中搅匀服),上方2剂。 患者服药后,心中烦热顿减,自觉心中有了底,心悸动明显减轻。当日未在抽搐,夜间睡 眠酣甜。看来药病相投,效果确实出乎意料。连服两剂后,食欲明显增加,全身有了力气。 自己在服药后的第三日,能往返于四楼与一楼间。这是住院后的第一次。自服药,抽搐再 未发作。又服3剂,大有起色,后又投5剂出院回家。回去后一直没抽,午后也不发热了, 现已能料理家务。
温病精选医案
温病精选医案一风温《张聿青医案》陈右。
风温八日,身热咳嗽,左胁作痛,日来神昏不宁,甚则迷昧,气升痰嘶,痰稠色黄,齿垢颧红,自汗渴饮。
脉数浮弦,舌红苔黄。
日前痰中屡屡见红。
麦冬去心,三钱石膏五钱,煨桑白皮二钱,炙天花粉二钱梨肉二两制半夏一钱五分北沙参四钱马兜铃一钱五分淡竹叶十六片二诊;情神之迷昧较清,舌苔亦化,气升较轻,然痰仍黄厚,痰声如潮。
脉数弦滑。
肺胃为热所灼,津液尽化为痰,痰随气升,气随痰逆。
前意参上病下取法。
马兜铃一钱五分光杏仁去尖打,四钱炙桑皮三钱冬瓜子五钱,打栝楼皮四钱川贝去心,三钱海浮石三钱苡仁五钱枇杷叶去毛,一两风化霜七分苇茎一钱五分竹沥达痰丸三钱,竹茹汤先送下三诊:上升之气,大为平定,昏语亦退,烦懊亦减。
虽已出于望外。
但脉象滑数而软,舌苔浮糙,上腭糜腐星布。
痰热化火灼阴,一波未定,一波又起矣。
再化痰热,参以甘凉。
马兜铃一钱五分冬瓜子五钱,打风化硝八分栝楼仁五钱,研杏仁泥三钱海浮石三钱茯苓四钱苇茎一两五钱鲜竹茹水炒,二钱梨汁一酒杯,温另服马蹄(荸荠)汁半酒杯,同冲上濂珠三分真川贝母去心,五分二味,研极细末先送下四诊:痰喘渐平,热亦大减,而白腐渐多,却不甚作渴。
脉形软滑。
阴分亏损,浊随气火上浮,虚多而实少矣。
急和其阴,而参清化气热。
南北沙参各二钱川贝母去心,二钱冬瓜子四钱川石斛三钱滑石块四钱淡天冬一钱猪茯苓各二钱二泉胶蛤粉拌炒,一钱五分香豆豉三钱,炒竹茹水炒,一钱五分泽泻一前五分苇茎七钱上濂珠三分川贝母四分,二味研为极细末先调服五诊:痰喘全平,腐糜忽多忽少。
舌质呆紫,苔淡黄,望之干毛,欲不燥渴。
胸次如哽如阻。
脉形软滑。
此的属阴分伤损,浊蒸不化。
治多棘手。
勉再以清化并行法。
以固万幸。
南沙参四钱青盐半夏一钱五分竹茹姜汁炒,二钱枇杷叶去毛,一两栝楼霜三钱滑石块五钱杏仁泥三钱金石斛四钱川贝母三钱香豆豉三钱芦根去节,一两大马蹄拍碎四枚,二味煎汤代水六诊:糜腐大化,胸中痞满。
阴多渐复,而胃浊仍阻。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一、重点背诵原文[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
(8)[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
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3)二、名词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温病正宗(总一)
温病正宗(总一)一、《素》、《灵》(一)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金匮真言论》)张隐庵曰∶神气血脉皆生于精,故精乃生身之本。
能藏其精,则血气内固,邪不外侵,故春不病温。
吴鞠通曰∶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主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摇动其精者皆是。
即冬日天气应寒,而阳不潜藏,如春日之发泄,甚至桃李反花之类亦是。
陆九芝曰∶《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所谓精者,指一身津液由于水谷所化。
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为后天生身之本,其下遂以精与汗互言之。
吾试以经解经,此即经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精于脉,输精于皮毛之数精字也;亦即经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数精字也。
又岐伯论温病曰∶人所以汗出者,汗生于谷,谷生于精,邪气之得汗者,邪却而精胜也。
又曰∶汗者,精气也。
则精即是汗。
(二)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生气通天论》)马元台曰∶冬伤于寒者,至春必为温病。
盖冬时严寒,中之即病者,谓之伤寒;其有伤于寒,而不即病者,至春阳气发生,邪从内作,故为温病之证。
夫曰温者,寒非纯寒而有热,热非纯热而有寒,正以前此而冬则为寒,后此而夏则为热,则此春时乃为温病也。
叶子雨曰∶冬至一阳渐生,人身之阳气内盛,被冬日严寒杀厉之气所折,深浃于肌髓之间,至春日,内伏郁结之阳气为外邪触发,伏气既得发泄,遇天气之阳热,两热相干,发为温病。
(三)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暑当与汗出,勿止。
(《热论》)叶子雨曰∶古医经以伤寒为外感之通称,故云凡病伤寒而成温。
然天地阴阳之邪,随人身气化感召。
冬至后一阳渐生,人身所伏之阳热,为严寒折遏,感春阳之气而发者为病温;夏至一阴生,人身所伏之阴气,感亢热之气而发者为病暑。
盖春温夏暑,随气而化,亦随时而命名也。
暑当与汗出,勿止者,暑虽热邪,热盛则蒸湿,湿与热搏,故暑病多汗;治暑之法,不可禁止其汗也。
《四明医案》 ——清 高斗魁
庚子六月。
同晦木过语溪访吕用晦。
适用晦病热症。
造榻前与之语。
察其神气。
内伤症也。
予因询其致病之由。
曰。
偶夜半。
从卧室中出庭外与人语。
移时就寝。
次日便不爽快。
渐次发热。
饮食俱废。
不更衣者数日矣。
服药以来。
百无一效。
将何以处之。
予曰。
粗工皆以为风露所逼。
故重用辛散。
不进饮食。
便曰停食。
妄用消导。
孰知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若投以补中益气汤。
则汗至而便通。
热自退矣。
用晦欣然。
辄命取药。
立煎饮之。
旁观者。
皆以热甚。
又兼饱闷。
遽投补药必致祸。
予慰之曰。
无容惊扰。
即便矣。
顷之索器。
下燥矢数十块。
觉胸膈通泰。
旁观者始贺。
是晚熟寐至五鼓。
热退进粥。
用晦曰。
不谓君学问如此之深也。
不然几败矣。
连服补中益气数剂。
神情如旧。
逾日而别。
景岳云。
医家不贵于能愈病。
而贵于能愈难病。
病家不贵于能延医。
而贵于能延真医。
如此症若非东庄笃信不疑。
一为旁观所阻。
则必误于粗工矣。
无如病家之能延真医者。
不易多得。
遂使医家之能愈难病者。
亦不易多觏。
则且奈之何哉。
为之一慨。
七月初一日。
用晦以室人病相邀。
同黄晦木至语溪。
用晦言室人病可缓治。
业师徐五宜先生之长君。
伤寒危甚。
须即往。
子为我救之。
我已致之业师矣。
顷之有人来言。
病者晚来狂叫。
晕去五六次。
早起一晕竟绝。
医不必往也。
用晦为之痛惜。
予问病来几日。
云九日矣。
予又问胸尚热否。
曰胸但不冷耳。
予语用晦曰。
可救也。
急趋用晦同晦木往视之。
至则僵尸在床。
口鼻无气。
面色青黯。
口噤。
目闭。
手撒。
独唇色紫黑。
予笑谓晦木曰。
此人不死。
阴虚症。
误服白虎所致耳。
切其脉。
两尺尚在。
时旁观者皆笑予妄。
遂取人参一两。
熟地二两。
炮姜五钱。
浓煎汤。
挖而灌之。
尽剂。
口开面色转红。
不及一时。
大叫冷甚。
连以热汤饮之。
即发壮热。
通身淋漓汗下而苏矣。
此晚腹胀不便。
予曰。
无忧也。
大汗之后。
虚不能出耳。
再饮药一钟即得解。
次曰。
其尊人五宜先生来曰,诸病悉除。
但多妄言怒骂。
如有鬼神驱之者。
先生将何以教之。
予为之调治数日不得间。
因就宿其家。
至夜半诊其脉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风温《张聿青医案》陈右。
风温八日,身热咳嗽,左胁作痛,日来神昏不宁,甚则迷昧,气升痰嘶,痰色稠黄,齿垢颧红,自汗渴饮。
脉数浮弦,舌红苔黄。
日前痰中屡屡见红。
麦冬去心,三钱石膏五钱,煨桑白皮二钱,炙天花粉二钱梨肉二两制半夏一钱五分北沙参四钱马兜铃一钱五分淡竹叶十六片二诊;情神之迷昧较清,舌苔亦化,气升较轻,然痰仍黄厚,痰声如潮。
脉数弦滑。
肺胃为热所灼,津液尽化为痰,痰随气升,气随痰逆。
前意参上病下取法。
马兜铃一钱五分光杏仁去尖打,四钱炙桑皮三钱冬瓜子五钱,打栝楼皮四钱川贝去心,三钱海浮石三钱苡仁五钱枇杷叶去毛,一两风化霜七分苇茎一钱五分竹沥达痰丸三钱,竹茹汤先送下三诊:上升之气,大为平定,昏语亦退,烦懊亦减。
虽已出于望外。
但脉象滑数而软,舌苔浮糙,上腭糜腐星布。
痰热化火灼阴,一波未定,一波又起矣。
再化痰热,参以甘凉。
马兜铃一钱五分冬瓜子五钱,打风化硝八分栝楼仁五钱,研杏仁泥三钱海浮石三钱茯苓四钱苇茎一两五钱鲜竹茹水炒,二钱梨汁一酒杯,温另服马蹄汁半酒杯,同冲上濂珠三分真川贝母去心,五分二味,研极细末先送下四诊:痰喘渐平,热亦大减,而白腐渐多,却不甚作渴。
脉形软滑。
阴分亏损,浊随气火上浮,虚多而实少矣。
急和其阴,而参清化气热。
南北沙参各二钱川贝母去心,二钱冬瓜子四钱川石斛三钱滑石块四钱淡天冬一钱猪茯苓各二钱二泉胶蛤粉拌炒,一钱五分香豆豉三钱,炒竹茹水炒,一钱五分泽泻一前五分苇茎七钱上濂珠三分川贝母四分,二味研为极细末先调服五诊:痰喘全平,腐糜忽多忽少。
舌质呆紫,苔淡黄,望之干毛,欲不燥渴。
胸次如哽如阻。
脉形软滑。
此的属阴分伤损,浊蒸不化。
治多棘手。
勉再以清化并行法。
以固万幸。
南沙参四钱青盐半夏一钱五分竹茹姜汁炒,二钱枇杷叶去毛,一两栝楼霜三钱滑石块五钱杏仁泥三钱金石斛四钱川贝母三钱香豆豉三钱芦根去节,一两大马蹄拍碎四枚,二味煎汤代水六诊:糜腐大化,胸中痞满。
阴多渐复,而胃浊仍阻。
犹恐治浊伤阴,动多窒碍。
法半夏一钱五分金沸草一钱杜苏子炒研三钱茯苓四钱豆豉三钱橘红盐水炒,一钱杏仁泥三钱竹茹姜汁炒,二钱玫瑰花去蒂,三朵七诊:一险于喘呼神昧,再险于阴伤糜腐,又险于浊阻膈痞,证象错综,治多窒碍。
何幸清凉润燥,补泻纷更,应如桴鼓。
履夷出险,殆天授非人力钦。
法半夏一钱五分云茯苓四钱猪苓一钱五分薤白头二钱玫瑰花去蒂,三朵,上广皮盐水炒,一钱枳壳一钱甜广皮炒香,三钱栝楼仁姜汁炒,研,三钱生熟谷芽各一钱二、湿温《丁甘仁晚年出诊医案》586-587何先生。
湿温七天,有汗、寒热不解,咳嗽痰多,胸闷泛恶,口干不多饮,腑行溏薄,舌苔薄腻,脉象左弦右濡滑。
伏邪移于少阳,痰湿中阻,肺冒宣化失司,还虑缠绵增剧,再拟和解枢机,芳香化湿。
软柴胡一钱仙半夏二钱嫩前胡一钱五分象贝母三钱赤猪苓各三钱福泽泻一钱五分枳实炭一钱六神曲三钱制川朴一钱白寇仁五分大腹皮二钱藿香梗一钱五分玉枢丹开水冲磨服,四钱二诊:湿温八天,寒热较轻,咳痰不爽,口干欲饮,心悸少寐,小便色黄,舌苔薄腻,脉象濡滑而数。
伏邪湿热,挟滞内阻,少阳阳明为病。
还虑增剧。
再拟和解枢机,芳香化湿,尚希明正。
软柴胡一钱仙半夏二钱嫩前胡一钱五分象贝母三钱赤苓三钱泽泻一钱五分六神曲三钱制川朴八分白寇仁四分大腹皮二钱藿香梗一钱五分白通草八分姜竹茹一钱五分三诊:寒热渐减,咳嗽胸胁牵痛,痰多泛恶,口干欲饮,心悸少寐,舌质红,苔薄黄,脉濡滑而数。
余邪痰湿,逗留肺胃,气机窒塞不宜。
再拟疏邪化痰,宣肺和胃。
清水豆卷四钱嫩前胡一钱五分半夏一钱五分光杏仁三钱朱茯神三钱枳实炭一钱炙远志一钱炒谷麦芽各三钱象贝母三钱川郁金一钱五分福橘络一钱通草八分竹茹一钱五分枇杷叶去毛、包,三张四诊:表热渐解而里不清,呕恶渐止而痰多咳嗽,胸间胁肋牵痛,心烦少寐,舌质红,苔白腻而黄,脉濡滑而数,余邪伏于少阳,痰湿逗留肺胃,胃不和则卧不安,能得不生枝节,可望渐入坦途。
再拟清解众邪,化痰宣肺。
嫩前胡一钱五分仙半夏一钱五分冬桑叶三钱朱获神三钱炙远志一钱益元散包,三钱川郁金一钱五分通草八分软柴胡五分光杏仁三钱象贝母三钱朱连翘三钱炒竹茹一钱五分冬瓜子三钱三、暑湿并重《蒲辅周医案》王某,男,9岁,1956年8月23日住某医院。
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住院检查:(略)病程及治疗:8月19日发病,高热、头痛、嗜睡,次日发现神识不清,23日入院,已见昏迷,体温39.6℃,无汗,目赤,无大便,小便黄,脉象浮洪有力,舌苔黄腻。
确为暑湿并重之证,拟用辛凉重剂。
处方:银花三钱连翘三钱生石膏二两知母二钱淡竹叶三钱甘草二钱粳米三钱淡豆豉一两葱白五寸鲜芦根一两次日,体温38℃,目赤已退,仍昏睡,未出汗,小便黄,大便仍未行,口不渴,舌苔黄腻,脉仍浮数有力,是暑湿之邪尚伏而未去,宜清暑利湿。
处方:茯苓皮三钱杏仁二钱香薷二钱鲜藿香三钱郁金二钱生石膏一两滑石五钱连翘三钱黄芩二钱白通草一钱五分茵陈三钱神曲三钱淡竹叶三钱服药之后,汗出热解,体温降为36.8℃,神智清楚,脉亦缓和,予以清热和胃之剂。
处方:茯苓皮三钱苡仁四钱蒺藜三钱钩藤(后入)三钱连翘三钱桑枝五钱生稻芽四钱鲜荷叶一两服后食欲恢复,余证皆愈。
次日出院。
按:本例暑湿弥漫三焦,营卫闭塞,汗腺不通,热不得解,故先予辛凉解表,新加白虎中复以葱、豉,防其内犯,而热去湿伏仍宜宣透,乃更以二香与正气散加减,服后湿泄热透,引邪外达,遂无惊厥之患。
从这里我们体会到,温病虽然忌汗,而于清解之中,辛开宣透之药仍不可少。
四、温邪郁闭(腺病毒性肺炎)《蒲辅周医案》闻某某,男,三个月,因高热无汗而喘已五天,于1960年4月27日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肺部叩诊有浊音,听诊有水泡音。
血化验:白细胞总数14,100/立方毫米,中性46%,淋巴54%,体温40℃以上,肝脏肿大,呈阻塞性呼吸,二度缺氧,神志昏迷,时而抽风。
病程与治疗:曾予冬眠合剂、冰袋、氧气吸入等治疗。
29日请蒲老会诊,患儿仍高热不退,灼热无汗,喘急气促,胸高膈扇,昏迷抽风,唇绀面赤,舌红苔白,脉浮数,此由风温犯肺,卫气郁闭,未出三日急宜解表,宜凉解之剂以解表开闭,并结合毛地黄化,补充血浆、输液及氧气吸入等措施。
处方:麻黄五分杏仁一钱生石膏三钱甘草五分前胡五分桔梗五分僵蚕一钱牛蒡子一钱竹叶一钱葱白二寸,速服两剂。
复诊:患儿虽仍高烧昏迷,喘急、气促,但周身皮肤微润,抽风减少,舌仍红,苔转微黄,脉尚浮数,用原方减去桔梗、葱白,加钩藤一钱以熄风,莱菔子一钱,炒苏子八分以降气,进一剂。
三诊:热渐降,喘渐平,神志昏迷亦渐清醒,已不抽风,唯咳嗽痰多,舌红减,苔亦稍退,脉不浮而数,由表邪已解,肺闭已开,但痰尚甚,继以泄热降气化痰之剂。
处方:桑皮一钱五分杏仁一钱炒苏子八分前胡八分莱菔子一钱厚朴五分化橘红五分茯苓一钱甘草三分苇根三钱二剂。
四诊:患儿热已退清,喘亦不作,神清面荣,诸证基本解除。
唯余轻度咳嗽,乃以调和肺胃之品二剂。
调理而愈。
按:高热抽风,昏迷喘促,是小儿肺炎的严重证候。
初起虽用冬眠合剂和冰袋镇静退热,而诸证未见好转。
究其病机,全由表邪郁闭,卫气不通,肺气不开,以致神昏,并非病邪已经侵犯心营,故用麻杏石甘汤加味直解其表,宣肺开闭,连进三剂始获表解闭开。
凡六淫外邪,表闭证多见此候,若不详审,误作邪入心营,进清营、清宫者有之,进牛黄、至宝者有之,则诛伐无过,徒伤正气,表闭终不解除,而成内闭之危,临床者慎之。
此案于会诊时,因患儿高烧喘急,昏迷抽风,曾结合西医紧急处理(输液、输氧、药物洋地黄等),为中医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在处理危重病症方面的特殊重要性五、伏暑见超星资料778六、暑风见超星资料497七、春温《叶熙春专辑》毕,男,四十五岁。
二月。
昌化。
禀体素虚,且有淋患,肝肾之阴先伤,又得春温.初时微寒,以后壮热无汗,烦躁不安,耳聋目糊,口喝喜饮。
昨夜起神识昏迷,手足瘛疭,颧红面赤,脉来细敷,似丝无神,舌紫绛,苔燥黑如龟壳,齿龈衄血。
拟养阴潜阳,宣窍达邪。
吉林人参5 麦冬12 元参心12 大生地24 紫丹参24 阿胶24 生白芍6 生龟版、鳖甲各24生牡蛎18,川贝9 人中黄6 陈胆星2.4 鲜竹茹12 鲜菖蒲汁l匙至宝丹2粒先吞二诊;昨投扶正祛邪,营热犹炽,神昏如故, 瘛疭难定,气鼻煽,脉象稍见有神。
吉林人参5 天麦二冬各12 犀角尖3 大生地24 粉丹皮5 生白芍5 元参12 丹参9蛤粉炒阿胶12 人中黄5 天花粉6 生龟版、鳖甲各24 生牡蛎24 至宝丹2粒先吞三诊:今日衄血已止,鼻煽亦定,舌苔黑壳渐落,舌本干燥起有芒刺,神识时昧时清,瘛疭未已。
再以原法出入。
吉林人参5 天麦二冬各12 元参12 细生地24 阿胶9 川贝9 天花粉8 粉丹皮6 青哈散12杏仁9,生龟版,生鳖甲各24 灯芯50支四诊:营热未清,变幻多端,神明仍为所蔽。
阴液大伤,内风鸱张,两手颤动,舌绛且糙,脉见沉细。
拟大定风珠加减。
别直参5 西洋参5 霍石斛6 犀角尖1.5 阿胶9 大生地24 生白芍6 川贝6生牡蛎24 天竺黄5 甘菊6 鸡子黄l枚,冲五诊:昨进大定风珠,诸恙已十去七八,风定则不扬焰,热退则不劫阴,神识已清,瘛疭亦定。
稍思饮食;自能酣寐,惟唇舌尚燥,脉细无力,大势虽已由逆转顺,调护仍须在在留意。
再拟养阴扶正,以清余邪。
别直参5 西洋参5 麦冬12 元参心12 蛤粉炒阿胶9 炙甘草2.4 生白芍12 生牡蛎24 川贝9 茯神12八、秋燥《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胡,芜湖。
初诊:自秋季以来,气候亢燥,雨露稀少,冬令复苦旱,早晚寒而口中燥,肺气之宜化肃降,其捍御已苦不及,加以旅行酬应,食滞于中,风搏于外,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咽,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矣。
始初右胁吸气引痛,既而发热,热不甚炽而肢乍凉,卧不安稳,时咯痰沫,前曾见红少许,或懂欲呕,大便近旬日未下,小溲亦少,少腹稍硬且觉热。
脉濡稍见弦数,舌前半截红而不光,后则有灰积苔未化。
体质虚弱,用药宜审慎,勿蹈诛伐无过之讥可耳.宜通三焦。
且仿此意为之.蒲公英3钱天花粉2钱杏仁3钱佩兰3钱生薏仁3钱炒枳壳1.5钱通草一钱建兰草2钱法半夏一钱五分茯苓三钱全瓜萎3钱旋复花一钱五分复诊:脉来濡细而弱,弦米之象减退.举动瘙靡,殊乏气力.惟静卧尚觉安稳,呼吸亦平,颇有精气夺则虚之征。
热未退净,亦不甚炽。
昨夜探时面仍有光,鼻椠泛赤,移时既退去,此亦浮游之热使然.今晨寐觉口干微苦,嗣咯灰韧之痰,胸宇微觉震痛.缘灰韧痰胶滞,着力咯出,肺体震动而无伤,故旋痛旋安。
能进稀粥碗许,略知谷味,亦不泛呕,以胃气有就和之意。
大便已十二日未下,腹中并无所苦,亦无燥实里急见证,即舌苔之灰积,从三焦治法,宜肺气,养胃阴,兼利肠腑以消息之。
金钗斛三钱天花粉三钱西洋喜1.5钱,无花果三钱海蛤粉三钱薄公英三钱生薏仁三钱建兰草二钱杏仁三钱橘络一钱荸荠两枚茯苓三钱糯稻根须一两三诊:浮游之热时有时无,乍轻乍剧,午夜稍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