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类温病
温热类温病病例分析
治则: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方药:宣白承气汤加味。 处方:生石膏(先煎)30g,生大黄(后下)15g, 杏仁15g,瓜蒌皮15g,黄芩12g,芦根30g。
病例分析题一答案:
2.诊断:风温病。 辨证:邪袭肺卫。 分析:患者病发春季,厥阴风木当令,风
热之邪袭肺,肺合皮毛而主卫表,卫气被郁, 开合失司,故见恶风发热;肺气失于宣畅, 邪热内迫则为咳嗽口渴、汗出。邪热已入里, 未见完全离卫故见舌苔微黄,脉浮而数。
治则:辛凉透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 处方:连翘15g,桅子15g,桑叶15g,牛蒡 子15g,淡豆豉15g,荆芥穗15g,花粉15g, 杏仁15g,前胡15g,桔红15g。
病例分析题二答案:
诊断:春温。 辨证:气分胃热炽盛,内迫营血,且有动风之势。 分析:患者发病于春月,初起表里同病,因正虚 邪盛,旋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数,气分阳明 胃热盛的表现,符合春温起病的特点。又因热盛津 伤,邪热内迫营血,故见肌肤发斑,颈项强直可知 有动风之势;面色红赤,头痛难忍,舌红苔黄均为 胃热炽盛之征象。 治则:清气泄热,凉血化斑,佐以熄风。 方药:化斑汤加减。处方:水牛角30g(先煎),玄 参15g、生石膏45g(先煎),知母12g,粳米30g,芦 根15g,钩藤12g(后下),蚤休15g,地龙10g,姜竹 茹10g,甘草6g。清水800m1煎取200m1,分2次温 服,每日2剂。
病例分析题三:
2.莫某,女性,1岁11个月。 因发热6天,伴咳嗽气促,于8月5日入院。 缘患儿6天前开始发热、咳嗽,曾在当地
医院用青霉素等治疗,效果不明显,遂来我 院就诊收入院治疗。
温热类温病证治课件
1、辨燥邪的寒热属性 2、审燥热的所在部位 3、察燥热阴伤的轻重主次
41
(二).秋燥的治则治法
治则-滋润
初期-邪在肺卫 -辛凉甘润 中期-燥热已炽,津伤尤甚 -清养并施
燥热化火,内陷营血 -清营凉血 后期-肺胃阴伤-甘寒滋养肺胃
邪入下焦,耗伤肝肾之阴-滋培真阴
42
关于“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
34
(四)秋燥与现代医学疾病的关系
发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 某些肺部感染等疾病可归属于秋燥范围
35
二、病因病机
(一)秋燥的病因
外因--秋季燥热病邪 内因--肺卫不固,素体津伤。
36
(二)秋燥的病理变化
1.秋燥以肺经为病变重心 2.初起邪在肺卫出现肺卫证候,同时见有津液干燥
征象 3.邪传气分,最易侵犯肺、胃(肠)而形成燥热阴
吸微弱、抽搐、面色苍白、脉细微等症状的发生。 辨气阴耗伤程度
28
治则:清暑泄热
暑温在气分各阶段治疗大法:
初用辛凉——指初起暑邪径入阳明,
用辛凉重剂白虎汤;
继用甘寒——指继则见暑伤津气 证用甘寒生津之王氏清暑益气汤 ;
再用酸泄酸敛——酸敛指津气欲脱
用甘酸敛津之生脉散;酸泄指后期余热波 及心肾用酸苦泄热之连梅汤。
辨证环节
)辨析肺经证候(肺邪之轻重;热势之高低;肺 热、痰壅、气闭之侧重)
)重视肺经与相关脏腑的病变 注意证侯的演变(顺传、逆传、昏、脱等变)
8
治疗原则
初期:邪在肺卫--辛凉宣解以驱邪外出 中期:邪传气分--辛寒清热或苦寒攻下;
内陷心包--清心开窍 后期:邪热已退而肺胃阴液未复--甘寒清
等处干燥表现; 3、病变中心在肺,病情较轻,传变较少,以伤肺胃之阴为
中医温病学-温热类温病
温热类温病1.下列哪项不是宣白承气汤证具有的表现A.身热,痰涎壅盛B.苔黄腻,脉右寸实大C.便秘D.胸满胁痛E.以上皆是答案:D2.身热,咳嗽,胸闷,肌肤红疹,苔薄白,脉数。
治疗方最宜选用A.银翘散加减B.栀子豉汤C.宣白承气汤D.麻杏石甘汤E.桑杏汤答案:A3.下列症状中,哪一项不是热灼营阴证出现的A.身热夜甚,心烦躁扰B.时有谵语C.斑疹隐隐D.咽燥口干反不甚渴E.舌蹇肢厥答案:E4.低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齿黑,或心悸,或神疲多眠,耳聋,舌干绛,脉虚细。
治疗方最宜选用A.竹叶石膏汤B.黄连阿胶汤C.青蒿鳖甲汤D.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答案:D5.下列症状,哪一项在邪留阴分时可见A/心烦不得卧,口干咽燥B」心烦不寐,时有谵语C.低热,心中憺憺大动D.身热,心烦懊[nong.gif]E.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答案:E6.高热不退,头痛头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方选A.安宫牛黄丸B.白虎汤合羚角钩藤汤C.大定风珠口.羚角钩藤汤£.犀角地黄汤答案:D7.下列神志异常表现,哪项见于热盛动血证A.身灼热,躁扰不安,甚至昏狂谵语8.壮热烦躁,口渴引饮C.身热壮盛,手足躁扰,狂乱神昏D.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谵语E.身热壮盛,昏愦,肢厥答案:A8.风温邪袭肺卫而偏于肺失宣降,咳嗽较重者,宜用A.桑菊饮B.桑杏汤C.银翘散D.麻杏石甘汤E.清燥救肺汤答案:A9.春温后期,虚风内动,时时欲脱,喘息气促,其治疗处方是人.羚角钩藤汤加生脉散3.三甲复脉汤C.大定风珠加人参D.生脉散E.加减复脉汤加人参答案:C10.吴鞠通称为“辛凉轻剂”的方剂是A.银翘散B.桑菊饮C.麻黄汤D.麻杏石甘汤E.清燥救肺汤答案:B11.病在初起,多以上焦肺卫为主,而后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病至后期阶段,多肺胃阴伤的温病是人.风温3.春温C.秋燥口.温毒E.暑瘟答案:A12.风温初起风热犯于肺卫证的治则应为A.解表发汗,透邪外达B.宣肺清热,化痰止咳C.疏风发汗,清肺泄热D.辛凉解表,宣肺泄热E.芳香宣散,祛除湿邪13.风温热陷心包的证候是A.猝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热肢厥B.身体灼热,肢厥,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舌色鲜绛,脉细数C.身热,昏愦不语,倦卧,或兼汗多气短,脉细无力;或兼面色苍白,汗出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D.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斑点隐隐,舌质红绛E.四肢抽搐,不知人事,汗出厥冷答案:B14.身热壮盛,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神昏谵语,舌红苔燥,脉象弦数,治宜A.大定风珠B.安宫牛黄丸C.清宫汤口.羚角钩藤汤加紫雪丹£.犀角地黄汤答案:D15.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时有谵语,口干,不甚渴饮,舌红绛无苔,脉细而数,宜用A.清营汤B.清宫汤。
中医主治系列-中西医骨伤学【代码:329】-温病学-温热类温病
中医主治系列-中西医骨伤学【代码:329】-温病学-温热类温病[单选题]1.潮热谵语,便秘或纯利稀水,腹部按之硬痛,苔黄燥,治宜A.增液承气汤B.调胃承气汤C.宣白承气汤D.葛(江南博哥)根芩连汤E.枳实导滞汤正确答案:B[单选题]2.身热,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唇焦咽痛,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证属A.肺热壅盛B.热灼胸膈C.肺热腑实D.邪热犯胃E.热郁少阳正确答案:B[单选题]3.风温的诊断要点中,不妥当的是A.多发于春季B.发病较急,初期以肺卫表现为特征C.传变较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D.病程中以肺经病变为主E.也有阳明胃肠病变之证正确答案:A[单选题]4.下列症状中,哪一项不是热灼营阴证出现的A.身热夜甚,心烦躁扰B.时有谵语C.斑疹隐隐D.咽燥口干反不甚渴E.舌蹇肢厥正确答案:E[单选题]5.叶天士所谓"浊邪害清"的临床表现是?A.口鼻咽唇干燥B.耳聋鼻塞C.昏谵舌謇D.溲短尿浊E.脘腹胀满正确答案:B[单选题]6.下列不属于宣白承气汤的药物组成的是A.生石膏B.黄芩C.生大黄D.杏仁E.瓜蒌皮正确答案:B[单选题]7.温病见发热,口渴,心烦,干咳气喘,咽干鼻燥,胸满胁痛,舌边尖红,脉数,其治疗宜用的是A.白虎汤B.清燥救肺汤C.桑杏汤D.桑菊饮E.麻杏石甘汤正确答案:B[单选题]8.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是A.风温B.暑温C.春温D.伏暑E.大头瘟正确答案:C[单选题]9.热灼营阴,其口渴的表现是A.口渴欲饮B.口干反不甚渴饮C.但欲漱水不欲咽D.口微渴E.口干反喜热饮正确答案:B[单选题]10.风温余邪未尽,肺胃阴伤证的治疗,下列何方最适宜A.增液汤B.青蒿鳖甲汤C.清燥救肺汤D.沙参麦冬汤E.黄连阿胶汤正确答案:D[单选题]11.身热壮盛,头晕胀痛,口渴引饮,手足躁扰,四肢抽搐,舌红苔燥,脉象弦数,治宜?A.大定风珠B.安宫牛黄丸C.白虎汤加羚角钩藤汤D.羚角钩藤汤E.犀角地黄汤加羚角钩藤汤正确答案:C[单选题]12.以下哪种温病的命名不是按照四时主气分类的是?A.风温B.暑湿C.湿温D.秋燥E.冬温正确答案:E[单选题]13.关于暑温治疗法则,描述不正确的是A.暑温的治疗原则是清暑泄热,顾护津气B.若伤及阳明气分,治以辛寒清气、涤暑泄热为主C.若伤及津气,治以清热涤暑、益气生津为主D.津气欲脱者,治以益气敛津、扶正固脱为主E.暑病首用辛寒,继用甘凉,再用酸泄酸敛正确答案:E[单选题]14.下列症状,哪一项在邪留阴分时可见A.心烦不得卧,口干咽燥B.心烦不寐,时有谵语C.低热,心中憺憺大动D.身热,心烦懊憹E.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正确答案:E[单选题]15.若温病邪热已退,症见干咳,口干渴,舌红少苔者,方用A.竹叶石膏汤B.三甲散C.沙参麦冬汤D.益胃汤E.薛氏参麦汤正确答案:C[单选题]16.风热病邪"逆传心包"指的是A.由肺传入心包B.由肺传入营分C.由肺卫传入心包D.由肺卫传入营分E.由肺的气分传入心包正确答案:C[单选题]17.清营汤中轻宣泻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的药物是A.连翘、竹叶、银花B.银花、薄荷、连翘C.竹叶、薄荷、银花D.薄荷、连翘、竹叶E.牛蒡子、竹叶、银花正确答案:A[单选题]18.下列的心烦,哪一项属于阴虚火炽证中所见A.心烦不得卧,口干咽燥,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B.心烦懊,身热,苔微黄,脉数C.心烦不寐,或时有谵语,舌绛,脉细数D.身热,烦躁不安,舌红尿黄,口渴,脉数E.壮热头痛,心烦躁扰正确答案:A[单选题]19.症见身灼热,躁扰不安,斑色紫赤,稠密成片,舌深绛,脉数,用下列哪组药治疗最合适A.犀角、生地、赤芍、丹皮B.犀角、玄参、生地、石膏、知母C.羚羊角、玄参、钩藤、桑叶、菊花D.犀角、丹皮、白芍、生地、阿胶E.青蒿、鳖甲、生地、丹皮、知母正确答案:A[单选题]20.下述神志异常表现,哪项属于气营两燔证所具有?A.壮热烦躁,口渴引饮,舌红苔燥B.身热壮盛,手足躁扰,狂乱神昏C.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谵语D.身热壮盛,斑疹隐隐,舌绛苔黄燥E.身灼热,昏谵或昏愦,肢厥,舌绛正确答案:D[单选题]21.关于新感温病的特点,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A.感邪即发,病发于表B.由表入里,由轻到重C.初期即见高热、烦渴D.病情较轻,病程较短E.以解表透邪为主正确答案:C[单选题]22.下列哪项不是宣白承气汤证具有的表现A.身热,痰涎壅盛B.腹痛C.便秘D.胸满胁痛E.苔黄腻,脉右寸实大正确答案:D[单选题]23.低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齿黑,或心悸,或神疲多眠,耳聋,舌干绛,脉虚细。
第五节 温热类温病主要证
(四)邪热在肠 1.热结肠腑 【证候】日晡潮热,大便秘结或纯利清水, 腹满硬痛,或时有神昏谵语,舌苔焦燥或 起芒刺,脉沉实有力。 【分析】本证多由肺经邪热不解, 传入胃 肠,与肠中积滞互结而致。日晡潮热,大 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满硬痛,舌苔焦燥, 脉沉实有力为本证辨证要点。
【治法】攻下软坚泄热 【方药】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炙甘草 芒硝 大黄 方中以大黄苦寒攻下泄热;芒硝咸寒软坚润燥; 炙甘草缓硝黄之峻,其留中缓下,使燥结郁热俱 可缓缓而下。三药合用,可使胃肠郁热积滞从下 得解。温病与伤寒,阳明腑实证,均用下法,但 具体应用特点不同,温为阳邪,本已伤津,故不 可用枳实、 厚朴之温燥,恐更伤津,多不用大、 小承气,而只用硝黄泄热软坚,并以甘草缓之, 用调胃承气汤为攻下之主方。
银翘散与桑菊饮均为辛凉解表方剂,适用于风 热侵犯肺卫之证,但两者清解之力有轻重区别。 银翘散中荆芥、豆豉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大队辛 凉药物中,其解表之力较胜,故称为“辛凉平 剂”,且银花、连翘用量大,并配竹叶,清热作 用较强;桑菊饮多为辛凉之品,力轻平和,其解 表之力较逊于银翘散,为“辛凉轻剂”,方中杏 仁肃降肺气,止咳作用较银翘散为优。所以风温 初起邪袭肺卫而偏于表热较重,以发热微恶寒、 咽痛为主症者,宜用银翘散;偏于肺失宣降,表 证较轻,以咳嗽为主症者,宜用桑菊饮。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大黄(酒浸) 芒硝 甘草 山栀子 薄荷 连 翘 竹叶 黄芩(酒炒) 白蜜 胸膈郁热燔灼,充斥上下,应治以凉膈 泄热,清上泻下。方中连翘、山栀子、黄 芩、薄荷、竹叶清泄头面胸膈灼热以治上; 大黄、芒硝通腑泻热,意在“以泻代清” 而治中上;甘草、白蜜缓急润燥。合之共 奏凉膈泄热,泻下清上之功。
4.肺热发疹 【证候】身热,咳嗽,胸闷,肌肤红疹, 苔薄白,舌质红,脉数。 【分析】本证为肺经气分热邪波及营络 所致。肌肤红疹,发热,咳嗽为本证辨证 要点。
血分(温热类)---温病学
2识昏迷,躁动 不安,面目肌肤深黄,阴道流血不止,血色 紫红,二便皆少,舌红绛起芒刺,苔黄厚而 干,脉细数。
2020年9月25日9时16分
15
辨证:湿热交蒸,热毒炽盛,深陷营血,邪扰神明, 迫血妄行
治疗:清热解毒,泻火凉血,利湿退黄 方药:清瘟败毒饮合茵陈蒿汤化裁。 处方:水牛角30克,生地12克,丹皮12克,石膏30克, 知母9克,焦山栀9克,黄连9克,黄芩9克,大青叶12 克,连翘12克,茵陈30克,紫草15克,大黄9克(后 下),白茅根15克。每天—剂,鼻饲灌服。
2020年9月25日9时16分
2
四、血分证治
热盛动血 热与血结
2020年9月25日9时16分
3
1.热盛动血 【证候】身灼热,躁扰不安,甚至昏狂谵妄,
斑疹显露,或斑色紫黑,或吐、衄、便、尿 血,舌质深绛,脉细数。 辨证要点:灼热躁扰,斑疹,出血,舌深绛。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温病条辨》)
辨证要点:少腹坚满疼痛,舌紫绛或有瘀斑, 脉细涩。 【治法】凉血逐瘀 【方药】桃仁承气汤《温病条辨》
2020年9月25日9时16分
7
2.热与血结
热瘀相结,若独清热则瘀不去,独祛瘀则热不解, 故当清热祛瘀并用。 《伤寒论》桃核承气去桂枝、炙甘草,加丹皮、 当归而成。 丹皮、赤芍、桃仁——清热凉血消瘀 大黄、芒硝——通下泄热,行瘀破结 当归——养血和血,并行血中之气
2020年9月25日9时16分
13
病例二
刘××,女,32岁,农民。1973年7月12日因恶寒、 发热、头身痛6天,黄疸、阴道流血2天,收住院治 疗,确诊为“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先经西 医应用抗生素、激素、止血剂等综合治疗4天不效。 高热、神昏、黄疸,阴道大量流血,病情危笃。在 继续西医抢救治疗和输血的同时,请中医协助抢救。
2020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资格笔试基础知识考点解析 (12):温热类温病
温病学第一单元温热类温病温热类温病指不兼湿邪的温病,主要包括风温、春温、暑温、秋燥等,具有起病急、传变快、易化燥伤阴之特点,治疗在清泄邪热的基础上,还要时时顾护阴液。
本单元以风温、春温、暑温作为温热类温病之代表。
主要温热类温病的传变规律一、风温病的传变规律二、春温病的传变规律三、暑温病的传变规律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卫分证治邪袭肺卫病机: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证候表现:发热,微恶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或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方药:银翘散、桑菊饮。
银翘散(辛凉平剂)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
桑菊饮(辛凉轻剂)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芦根、生甘草。
气分证治肺热腑实病机: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通。
证候表现:发热,痰涎壅盛,喘促,便秘,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治法:宣肺化痰,通腑泄热。
方药:宣白承气汤。
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粉、瓜蒌皮。
此为肺与大肠的同病证,痰热壅阻,肺气不降,则腑气难以下行;肠腑热结,腑气不通,则肺热无从外泄。
故当肺与肠同治。
宣白承气汤取白虎汤、承气汤合用之义,有宣肺通腑之效。
燥热伤肺病机:燥热之邪壅肺,气阴两伤。
证候表现:发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胸胁满闷,鼻咽干燥,心烦口渴,乏力,苔薄白干燥或薄黄干燥,舌边尖红赤。
治法:清肺泄热,养阴润燥。
方药:清燥救肺汤。
生石膏、桑叶、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
营分证治营分证多由气分证不解,邪气深入而致。
亦有卫分证不解,直接深入营分者,与邪气猛烈或正气已虚有关。
风温、春温、暑温的病变过程中,都可以出现营分证。
“心主血属营”,是说营分的病变会影响到心包的功能,所以出现心烦躁扰、甚或谵语等神志异常的表现;营和血都居于脉中,营分的病变也会影响到血分,因而出现斑疹隐隐之热窜血络、血热妄行的表现。
热灼营阴病机:热灼营阴,扰神窜络。
温热类温病后期证治课件
2017年8月11日11时3分
22
王德元医案
朱某,女,18岁,1965年3月20日初诊。 风温发热月余,初起寒热咳嗽,家属以为外
感小疾,未能及时治疗,延误数日,继则高
热不退,起伏于38.5 - 40.0℃之间,咳嗽气
急,胸痛,咯痰欠爽,心烦不寐,入夜谵语.
2017年8月11日11时3分
23
王德元医案
清心滋肾,用连梅汤 : 黄连、乌梅、麦冬、 生地、阿胶
2017年8月11日11时3分
12
4. 真阴耗竭
【证候】低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 燥,齿黑,或心悸,或神疲多眠,耳聋,舌干绛
或枯痿,甚或紫晦而干,脉虚细或结代。
辨证要点:低热,咽燥,齿黑,舌干绛,脉虚细或 结代。 【治法】滋养肾阴 【方药】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寒之剂易为清补之 方” 。 祛邪不伤正,扶正 不恋邪,清热生津,
益气和胃。
2017年8月11日11时3分 6
1.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
邪热已退 , 肺胃阴伤 : 干咳,
口干渴,舌红少苔,应滋养
肺胃阴津,用沙参麦冬汤
(沙参、玉竹、麦冬、桑叶、 扁豆、天花粉、生甘草). 热退而肺胃阴伤者,偏胃阴 伤者,方用益胃汤(沙参、 麦冬、冰糖、生地、玉竹)
2017年8月11日11时3分 16
5. 虚风内动
【证候】低热,手足蠕动,
甚或瘛疭,心悸或心中 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 时时欲脱,形消神倦, 咽干齿黑,舌干绛,脉
虚细
辨证要点: 手足蠕动,甚或 瘛疭,舌干绛
2017年8月11日11时3分
17
5. 虚风内动
热盛动风证痉厥多见于温病极期,病属热极生 风,四肢抽搐,强急有力,多伴有高热,神昏,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1、传染性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中医文献 中,很早就有关于温病传染性的记载:
《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
等方药。 湿温、暑温夹湿、伏暑、
湿热疫、霍乱等。
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即根据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邪两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秋 燥等。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 如春温、伏暑等。
五、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温病与伤寒 1、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 (1)伤寒有广狭二义
治疗特点 包括病种
以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寒、 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 烂喉痧、暑热疫等。
湿热相兼
多为脾胃。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 程较长,缠绵难解。
初起发热及伤阴表现均不 明显,而阳气被遏征象较 著。初起多湿重热轻,继 之出现湿重于热或热重于 湿之证;后期既可燥化 伤阴,出现腑实、营、 血分证,亦可湿化伤阳, 以化湿清热为大法,宜用 芳香、苦温、苦寒、淡渗
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中称疫疠为“传染”并列传染专 节。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 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2、流行性
由于多种温病具有传染性,因此在一定条件 下,可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
古代所说的“天行”、“时行”就包含了流行的 意思。
温热类温病气分证邪热在肺证治
• (张文康.2001.中国百年百名 中医临床家丛书·董建华.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本案卫分表证仍重,故董氏则采用银 翘散不去豆豉之解表,不加细生地、 丹皮、大青叶凉营泄热,而配以浮萍 以助透疹,是取其辛凉平剂,轻清上 行以宣泄肺热之意。服上方2剂后,热 退疹消而愈。
3、肺热腑实
• 肺热:发热,汗出,咳嗽胸痛,咽红。
• 腑实:恶心呕吐,腹痛便结,舌红 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 处方用药:方选用宣白承气汤(生 石膏、生大黄、杏仁粉、栝蒌皮) (《温病条辨》)加减。
• 正如吴鞠通所说:“以杏仁、石膏 宣肺气之痹,以大黄逐肠胃之结, 此脏腑合治法也”。因有宣肺通腑 之效,故称宣白承气汤。
• 小儿不能表达恶寒,何知卫分表证仍 重?
【案例】
• 王某,男,35岁。 • 病史摘要:秋深久晴无雨,天气温
燥,遂感其气而发病。初起头痛身 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 痛,鼻干唇燥,胸满胁痛,心烦口 渴,舌苔白薄而干,边尖俱红,脉 右浮数左弦涩。《名医验案类编》
• 特点?与前例有何异同?
2、燥热伤肺
【案例4】
• 王某,男,3岁,1960年3月3日。 • 病史摘要:患儿昨晚起发热,且伴咳
嗽,喷嚏,流涕,大便干,小便黄, 全身皮肤遍起红疹。舌边尖红,苔薄 白而干,脉象浮数。诊时体温38.6℃, 双肺无啰音,胸透正常
• 辨证?治疗?
• 银翘散加减:银花10g,连翘10g, 薄荷(后下)5g,豆豉6g,牛蒡 子10g,桔梗5g,竹叶6g,芦根 15g,浮萍6g。2剂。
• 热:身热,心烦口渴,舌边尖红赤, • 燥:鼻咽唇干燥,少气乏力,苔薄白
温病名解
1、温毒:病因名-- 指温热毒邪,包括温热时毒和风热时毒,指致病既有温热性质,又有肿毒特征的一种致病因素。
病名名-- 指因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表现的急性热病,除具有一般急性热病的临床见症外,还具有局部经肿热痛,甚至溃烂或发斑疹等特征。
2、逆传心包:病机名,是指了分之邪未解,内陷心包,机窍闭阻,而见舌质经绛,神昏谵语,舌蹇肢厥。
3、身热不扬:为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系热为湿郁,湿遏热伏,郁蒸湿热的表现。
4、透热转气:即予清营方药中,伍以透泄气分邪热之品,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5、凉血散血:即凉解血分邪热,且以活血散血。
用于邪热深入血分,迫血妄行证。
6、暑秽:指夏委因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猝然闷乱、烦躁的病候。
7、暑厥:指夏日猝然昏不识人,四肢厥冷的病候。
8、暑风:又称暑痉,暑痫。
指暑病神昏项强,手足抽搐的病候。
9、舌蹇:舌体强硬,转动不灵,语言艰涩的一种症状。
10、浊邪害清:病机名,浊邪指湿热秽浊之邪,清指清窍,湿热相合,湿蕴热蒸,蒙蔽于上,致使清阳之所被其遏阻,以致清窍壅塞,出现耳聋,耳塞等症。
2、11、烂喉病:感受温热,时毒,发于冬春季节,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温热性质的新感温病。
12、两阳相动:风与热具属阳邪,两阳相合,风火交炽,势必耗劫津液,津液一伤,刚邪火愈炽,口鼻等头面清窍,因无津上荣,必然会出现干燥现象。
《温病学》考前辅导大纲★《温病学》学习要点内容提示:上篇第一章:绪论掌握温病学的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了解温病学各发展时期的主要成就熟悉明清温病学家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的学术成就掌握温病学的主要参考书:《温疫论》、《温热论》、《湿热病篇》、《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的作者第二章:温病的概念明确温病的概念,掌握温病的特点了解温病命名的方法和范围掌握温病分类的方法了解温病与伤寒、温病与温疫、温病与温毒的关系第三章:温病病因掌握各类温邪致病的共同特点掌握温病的发病类型和区分发病类型的意义第四章:温病辨证熟悉温病卫气营血和上中下三焦各阶段的病理变化、病位浅深,传变和转归掌握卫气营血和上中下三焦各代表证候的病理特点和辨证要点熟悉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间的关系第五章:温病诊法掌握温病辨发热类型,辨舌、齿,辨斑疹、白pei,辨常见症状(口渴、汗出、呕逆、神志异常、痉厥、出血等)的要点第六章:温病治法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运用(疏卫解表法、清气泄热法、通下逐邪法,和解祛湿法、祛湿解热法、清营凉血法、开窍醒神法、息风止痉法、滋养阴津法、固脱救逆法、外治法),以及各个治法的代表方中篇第一章:风温掌握风温的发生机理、起病特点、传变规律掌握风温主要证候的辨证治法方药:重点是⑴卫分证、⑵痰热喘秘证、⑶热入心包证、⑷肺热移肠证、⑸后期肺胃阴伤证第二章:春温熟悉春温的病因,掌握春温的发生机理、起病特点、传变规律掌握春温主要证候(气分证、营血分证、下焦证、动风闭窍证等)的辨证治疗方法区分风温和春温熟悉暑温的病因病机、初起证候特点、传变规律(重点:如“阳明下之不通”五证;春温后期热盛阴伤可见哪些主要证候类型)第三章:暑温熟悉暑温的特性掌握暑热、暑湿发生的发展规律和辨证治疗要点掌握暑温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重点:暑温气分证候类型,如:暑入阳明证、暑伤津气、暑伤心肾证和气阴两脱证;暑湿内蕴,寒邪束表证)第四章:湿温熟悉湿温的病因病机、初起证候特点、传变规律熟悉湿温病湿热偏盛各证的诊断要点和治法明确湿温上中下不同部位的辨证治疗方法掌握湿温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重点:湿遏卫气证、湿困中焦证、湿热中阻证、湿蒙心窍证、湿热蕴毒证、湿热蕴蒸三焦证)第五章:伏暑熟悉伏暑的病因病机、初起证候特点、传变规律掌握暑温、湿温、伏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伏暑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证候和辨证治疗方法(重点:卫气同病证、卫营同病证、邪郁少阳证、湿热滞肠证)第六章:秋燥熟悉秋燥的病因病机、初起证候、传变规律了解秋燥与风温的异同掌握秋燥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方法(重点:燥干清窍证、温燥伤表证、燥热伤肺证)第六章:温毒熟悉温毒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大头瘟、烂喉痧的病证特点掌握大头瘟、烂喉痧主要证候的辨证治法方药(大头瘟证治:风热时毒上壅-普济消毒饮)★补充说明:一、注意对课本中引用经典原文及名家语录的理解和掌握如:1“长夏湿令,暑必兼湿。
2020年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级)基础知识 章节题库(第5章 温病学)【圣才出品】
第5章温病学A1/A2型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温热类温病的是()。
A.风温B.春温C.暑温D.秋燥E.伏暑【答案】E【解析】温热类温病指不兼湿邪的温病,主要包括风温、春温、暑温、秋燥等,具有起病急、传变快、易化燥伤阴之特点,治疗在清泄邪热的基础上,还要时时顾护阴液。
E项伏暑为湿热类温病。
2.下列选项中,风温最常见症状不包括()。
A.咳嗽B.喘息C.头痛D.咯血E.发热【答案】D【解析】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引起的,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的急性外感热病。
风温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等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表现,属于新感温病。
咯血并非本病最常见的症状。
3.春温名首见于()。
A.《内经》B.《难经》C.《千金方》D.《诸病源候论》E.《伤寒补亡论》【答案】E【解析】春温名首见于《伤寒补亡论》:“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
春温之病,古无专治之法,温疫之法兼之也。
”4.春温的致病病邪是()。
A.风热病邪B.暑热病邪C.温热病邪D.疫疠毒邪E.温毒病邪【答案】C【解析】春温是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或春夏之交的急性外感热病。
春温感受的病邪,一般认为是由于冬季的寒邪潜伏于体内,郁久化热形成的温热病邪。
5.春温病的治疗原则是以()。
A.清暑泄热为主B.清燥养阴为主C.疏风清热为主D.养阴生津为主E.清泄里热为主【答案】E【解析】春温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清泄里热为主,并注意透邪外出,顾护阴精。
6.下列疾病可参考春温病辨证施治的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B.流行性脑膜脑炎C.肠伤寒D.痢疾E.猩红热【答案】B【解析】根据发病季节和证候特点流行性脑膜脑炎可参考春温病辨证施治。
而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参考暑温病辨证施治。
肠伤寒、痢疾可参考湿温病辨证施治。
猩红热为温毒。
7.春温初起可病发于()。
A.卫分或气分B.卫分或营分C.营分或血分D.血分或气分E.气分或营分【答案】E【解析】由于人体感邪轻重、体质情况有所不同,春温初起有病发于气分和病发于营分之分。
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
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习题及答案第七章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一、填空题1.千金苇茎汤由苇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味药组成。
2.宣白承气汤由生石膏、生大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四味药组成。
3.风温肺热发疹为肺经气分热邪波及______________所致,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潮热便秘,喘促不宁,痰涎壅盛,苔黄滑,脉右寸实大。
治法:_______________,方选:___________________。
5.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红,苔薄黄,脉数。
辨证为:_______________。
6.身体灼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
辨证为________________。
7.风温邪袭肺卫,兼挟温毒而项肿咽痛者,可用银翘散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解毒消肿。
8.风温初起以___________为其特征,多发于___________季节。
9.银翘散中有荆芥,豆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辛凉药物中,其解表之力较胜,故称为______________,而桑菊饮大多为辛凉之品,且药量较轻,故称为_______________。
10.麻杏石甘汤中麻黄与石膏相伍,则麻黄作用并不在_______________,而主要是在____________。
11.石膏与麻黄相伍,则石膏作用并不在_____________,而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12.黄连阿胶汤的药物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春温阴虚火炽证的治则为_________________,方选___________________。
14.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一般可用______________,证情严重的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病学——中医主治考试.
温病学第一单元序言中医历史:战国期间出现的中医学第一部著作《黄帝内经》确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从这个期间此后,中医学有几次重要的打破,第一次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它大体成书于公元150-219年间,这个过程距离《黄帝内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第一部临床著作,它确定了中医学的辩证诊治系统,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它是《黄帝内经》以后的又一部经典著作。
在《伤寒杂病论》以后,再一次重要的打破,就是金、元期间的“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是寒凉派代表,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代表,朱丹溪是养阴派的代表,从《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到金元四大家的出现经历了快要一千年的时间。
以后就是温病学说的形成,这是又一次重要的打破,这个打破是明清时代达成的,与金元四大家又相隔了几百年的时间。
温病学形成的期间是清朝中期,距今约260年时间。
温病与伤寒都是急性外感热病,但伤寒是外感寒邪所致使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寒邪,而温病是外感热邪所致使的外感热病,它的病因是热邪。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成温病,至夏变成暑病。
暑病者,热深重于温也。
太阳中风是表虚证,太阳伤寒是表实证,而太阳温病则属于表热证。
太阳温病为何不恶寒呢?它是伏气发病,是冬季感寒,邪气伏在体内,郁而化热,到春季腠理开泄时,从里向外发,它不是新感觉的邪气,它是郁热从里向外发,因此表现出来就是“发热而渴不恶寒。
”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
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伏气温病以里热为主,它能够没有表证,一发病就见高热,称为伏邪自觉;有的伏气温病初起也能够有表证,但不是纯真的表证,而是表现为表里同病,并且以里热为主,称为新感引动伏邪。
而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不一样,它初起必定有一个显然的表证过程,而后再由表入里。
叶天士:温邪上受,第一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温病学考试 重点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
温病的分类:病证性质:温热性质温病,湿热性质温病;发病初期是否有里热见证,及病证特点是否符合时令病邪:新感温病,伏气温病。
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其临床特点主要为:初起病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恶寒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新感温病一般较伏邪温病病情轻,病程短,其病机传变,总的趋向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风温、秋燥。
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检查“伏邪”。
伏邪温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其临床特点为:病发初期即显现一派里热证候,以高热、烦躁、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伏邪温病若为受时令之邪诱发的,发病初起可兼见表证而呈表里同病,即所谓“新感引动伏邪”。
伏邪温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其传变既可里热外达,亦可进一步内陷深入。
春温、伏暑。
卫分证:是指温邪初犯人体,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证候类型。
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响人体气得生理功能所出现的一类证候类型。
营分证:是指温邪深入营分,劫灼营阴,扰神窜络而出现的证候类型。
血分证:是指温邪深入血分,引起动血耗血,淤热互结所出现的证候类型。
卫气营血各证的病理特点、证候、辩证要点:卫(病理:邪郁卫表,肺卫失宣;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或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辩证要点:发热,微恶寒,咳嗽,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气(病理:里热蒸迫,热炽津伤;证候: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饮冷,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辩证要点: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脉数)/营(病理: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证候: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或室有谵语,或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辩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时谵语,舌红绛)/血(病理:动血耗血,淤热内阻;证候:身灼热,躁扰不安,神昏谵语,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辩证要点:身灼热,神昏谵狂,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顺传:温邪始犯上焦手太阴肺,继则传至中焦阳明胃的过程,被称为顺传。
《温病学》各论--温热类温病 ppt课件
ppt课件
10
第二节 春温
病机要点
1.初起即见里热证,有在气、在营之分 郁热内蕴,复感温热,热势亢盛
2.易伤阴液,后期肝肾阴亏尤为突出 素体阴精亏损,且温热久郁不退,故极易伤阴 张景岳:“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虚,穷 必及肾。”
3.发病及传变迅速,病情较重,变化较多 “路径多歧,随处可发”
ppt课件
本病后期多为肺胃阴伤,宜甘寒养阴为要
ppt课件
9
第二节 春温
概念: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以里热炽盛为初起证候 特征,病位多变、阴伤突出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外因-温热病邪 “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 内因-阴精素亏,正气不足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温病条辨》:“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指房劳说, 一切人事之能动摇其精者皆是。” 摄身不慎,过度操劳,思虑多欲,房事不节,汗泻过 度,大病之后,禀赋不足
起病较急,初起先犯肺卫 传变迅速,顺传与逆传
病变以肺为中心 易化燥伤阴,后期多肺胃阴伤
ppt课件
5
病理传变
口鼻
冬春 风热病邪 邪犯肺卫
卫外失固
顺传
第一节 风温 逆传心包 内闭外脱
肺热炽盛
热在阳明
肺胃阴伤
热灼营阴
热燔血分
风温病理传变pp示t课件意图
6
第一节 风温
诊断要点
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及冬季居多 诊断依据:发病初起有发热、恶风、咳嗽、口 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肺卫症 侯,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热伤肺络等气分证, 后期呈现肺胃阴伤证候 病变过程中,部分病例出现发热、神昏、谵语 等热陷心包证候,表现特殊,较易误诊。诊断 时,应注意询问病史,警惕本病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取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判断温热类温
温
病的浅深轻重,分析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热
类 温
不同的温邪侵犯人体引起发病,初犯部 位各有其特异性,病变重心也有所侧重
病 但随着病邪的传变和病理的演变,病变
辨 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异病同证”的情况。
证
提
要 临床论治不宜孤立地看待一病一证,当
邪留阴分、真阴耗竭、虚风内动)
主要内容
风热犯卫
证候
1、讲解:
燥热犯卫
病机分析
肺热壅盛
治疗方药
2、分析:主要证候的临床变化和治疗方药的
加减及临床运用。
3、病案:讨论和分析。
重点和疑难点
重点内容:风热犯卫、肺热壅盛的证候、病 机分析和治疗方药。
疑难点:主要证候的临床变化和治疗方药的 加减运用。
病案
李某,女,3岁。3月11日初诊。发热7天,
微恶风寒,头痛咳嗽,住某院儿科病房。白
细胞总数18.7×109/L,中性粒细胞80%,
淋巴细胞20%,体温39.7℃,听诊两肺上野
水泡音,诊断“肺部感染”。住院后用“青
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热不下。会诊时,
高热无汗,咳嗽微喘,口渴,舌边赤,苔白
干,脉浮数。
叶天士“到气才可清气”
气分证治
邪热在肺 (肺热壅盛/燥热伤肺/
肺热腑实/肺热发疹) 热在胸膈 邪热犯胃 邪热在肠 (热结肠腑/肠热下利) 热郁少阳(胆) 热盛动风(肝)
(一)邪热在肺-----1.肺热壅盛
【证候】身热,汗出,口渴,咳喘,咳痰不爽, 甚则气急鼻煽,胸痛, 舌红苔黄,脉数。
水煎饮之,药后汗畅出,身热退,诸症皆除。
(张琪.1993.张琪临证经验荟要.北京:中国中 医药出版社)
(二)燥热犯卫证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 口微渴, 干咳无痰或少而粘,咽干鼻燥, 咳嗽、甚则声音嘶哑, 舌边尖红,舌苔薄白而燥, 右脉数大。
【分析】
【病机】 燥热侵犯肺卫,肺卫失宣,津液受伤
营分证治(热灼营阴、热陷心包、内闭外脱) 血分证治(热盛动血、热与血结) 后期证治(余热未清、气阴两伤、阴虚火炽、邪留阴分、
真阴耗竭、虚风内动)
二、气分证治
风温、秋燥-表邪不解 春温、暑温-初起即见
气分证(里热实证)
基本特征-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病位-肺,胸膈,胃,肠,肝,胆,三焦等 治疗-清泄里热(或用苦寒攻下)
【分析】 病机:邪热壅盛,痰热阻肺,肺失宣降。 辨证要点:身热、咳喘、口渴、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宣肺平喘。 【方药】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注意点
(1)麻黄、石膏治汗出机理 麻黄+桂枝-发汗力猛 麻黄+石膏-转为辛凉,作用主要在宣透肺热, 而不在解表。 发汗 -上行向外
麻黄二向性 (升降沉浮) 平喘利水-下行向内
加麦冬、生地、玉竹、丹皮
思 考?
哪种剂型好? 如何煎服?
2、掌握用药方法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本方用药多轻清。取轻 清宣透之品以清宣肺卫之邪。
吴鞠通说:“上忤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 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 味厚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 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 作再服。”
治法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发热,微恶风寒,干
咳嗽
咳,咽干鼻燥,苔薄
而燥
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辛凉轻透,疏表润燥
方剂 银翘散、桑菊饮
桑杏汤
气分证治小结
证候类型 病理机制 辨证要点 治疗方法 代表方
肺热壅盛
邪热壅肺 身热,咳喘, 清热宣肺 肺气闭郁 口渴,苔黄, 化痰平喘
热烈欢迎 各位老师同学们!
温病温学病教学研教室研陈室银环 陈银环
第七章 温热类温病
第一节 风 第五节 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第五节 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目的要求
1.了解温热类温病病证结合、以证 为主的临床思维方法。
2.熟悉温热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 变化和治疗方药的加减运用。
润
栀皮—轻入上焦清热
燥
沙参、梨皮—生津润燥
注意点:
辛温、苦寒、滋腻之品不可用,纯用辛凉 又非所宜。取桑杏汤辛凉甘润,透邪不伤津, 润燥不碍表。
(2)加减法
咽喉红肿干痛:加牛蒡子、桔梗、玄参、甘草 干咳少痰者:加海蛤壳、瓜蒌皮、枇杷叶 发热较重:加银花、连翘
若燥热化火上犯清窍:发热,清窍干燥,苔薄黄 而燥,-----翘荷汤加减-----清透燥热。
麻黄、石膏
麻黄+石膏
不在-发汗解表 主要-宣肺定喘
石膏+麻黄
不在-清阳明之热 主要-泄肺中邪热
临床应用
善治肺系病,如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肺炎、百日咳、上呼吸道感染、鼻炎等
同时还有用本方治疗热淋、夏季热、痔 疮、急性荨麻疹等报道。
病案举例
张×叶,女,62岁。040707初诊。 初起发热恶寒、咽痛,现发热,体温
(1)临床证候
(2)辨证要点
问题:1、辨证思路?
(3)病机分析 (4)中医诊断
2、治疗思路 ?
(5)辨证分型
(1)治则治法
(2)处方用药
辨 证思路
(1)临床证候: ……发热7天,微恶风寒, 头痛咳嗽,住某院儿科病房。……会诊时, 高热无汗,咳嗽微喘,口渴,舌边赤,苔白 干,脉浮数。
(2)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咳嗽。
(2)处方: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 银花15 连翘10 杏仁10 桑叶10 菊花10 桔梗10 牛子5 薄荷5 芦根30 前胡5 甘草3
水煎频频饮之。药后得微汗,身热稍轻,咳 嗽有痰,舌苔薄,脉滑数,表闭已开,里热 尚未除,宜清解分利。
处方:银花15 黄芩5 连翘10 前胡5 花粉10 橘红5 枇杷叶10 桑叶10 桑皮5
银花、连翘 重用,风温 初起邪袭肺 卫 ,而偏于 表热较重
杏仁、桑叶 肃降肺气, 偏肺失宣降, 表证较轻, 以咳嗽为主 症者
注意点
1、银翘散与桑菊饮比较: 银翘散:辛凉平剂,辛散透表力较强,偏治卫
表症状明显者(表热较重) ——发热恶寒,咽痛为主症者 桑菊饮:辛凉轻剂,解表之力较逊,偏重于 宣肺止咳——以咳嗽为主症者 吴鞠通:“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 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
2、治疗思路
(1)治则:温则宜凉,燥则宜润 治法:辛凉轻透,疏表润燥。
(2)处方用药:桑杏汤加减 桑叶6 杏仁6 沙参10 浙贝10 栀子10 菊花6 薄荷3 连翘10 紫菀10 芦根10 牛蒡子10 瓜蒌皮10 4剂
问题:燥热犯卫证与风热犯卫证有什么区别?
卫分证治小结
证型 风热犯卫证
燥热犯卫证
病机 风热犯肺,肺卫失宣
燥热袭表,肺津受伤
辨证 要点
治法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发热,微恶风寒,干
咳嗽
咳,咽干鼻燥,苔薄
而燥
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辛凉轻透,疏表润燥
方剂 银翘散、桑菊饮
桑杏汤
主要证治
卫分证治(风热犯卫/燥热犯卫) 气分证治
邪热在肺(肺热壅盛/肺热发疹/肺热腑实/燥热伤肺)
热在胸膈 邪热犯胃 邪热在肠(热结肠腑/肠热下利) 热郁少阳 热盛动风
燥干清窍证
症见:发热,清窍干燥(口渴,耳鸣,目赤,
龈肿,咽痛),舌红苔薄黄而燥
病机:燥热病邪上干,扰及清窍
(病在上焦肺,属气分最轻浅者)
治法:清宣气热,润燥利窍
方药:翘荷汤(薄荷、连翘、黑栀皮、
桔梗、绿豆皮、生甘草)
问题:翘荷汤与桑杏汤有何异同?
桑杏汤 翘荷汤
上焦
肺卫--肺卫失宣,肺津受伤---辛凉甘润 气分---化火上扰清窍---清透燥热
一、卫分证治
风热犯卫 燥热犯卫
思考:温热类温病哪些病种容易出现卫 分证?
致病邪气:风热、温热、暑热、燥热, 以风热和燥热为多见。
主证: 伴证: 舌脉:
张某某,男性,22岁,2009年3月2日就诊。 主诉:发热2天。 病史:2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T 38.5℃)
微恶风寒,鼻塞,头痛,少汗,口微渴,咳 嗽,咽痛,纳可,二便调,舌边尖红,苔薄 白,脉浮数。
辨证思路
(1)临床证候: 患者头痛,发热,鼻干塞,干咳无 痰,口渴,唇焦红,小便短赤,舌苔薄白粗糙,脉 浮数。
(2)辨证要点:发热,干咳,咽干鼻燥,苔薄而燥。 (3)病机分析:
燥热袭表,肺卫失宣—发热,头痛; 燥邪伤肺,肺之津液受伤—干咳,鼻干塞; 燥热伤津化火—口渴,无痰,唇焦红,小便短赤, 舌苔薄白粗糙,脉浮数—为燥热在表征象。 (4)诊断:秋燥 (5)辨证分型:燥热犯卫
舌淡红暗,舌苔黄,脉细滑数。
请问:如何诊断和治疗?
(1)中医诊断 (2)辨证分型
(3)治则治法
(4)处方用药
【诊断】风温(肺热壅盛)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 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
卫分证治小结
证型 风热犯卫证
燥热犯卫证
病机 风热犯肺,肺卫失宣
燥热袭表,肺津受伤
辨证 要点
病案
病史摘要:龚某某,男,12岁。9月6日初诊。
主诉:发热、干咳2天。患者头痛,发热,鼻干
塞,干咳无痰,口渴,唇焦红,小便短赤,舌
苔薄白粗糙,脉浮数。
(1)临床证候
(2)辨证要点
(漆济元.2002.医案珍藏录.南昌:江( (西34) )科病 中学机医分诊技析断术出版社)
(5)辨证分型
问题:请简要分析病机,并予以诊断、辨证、 立法、处方。
问:主证?伴随证?舌脉象?病机? 诊断?分型?治法?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