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类温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因――时令湿热 (外感时令之湿热)
季节――长夏(大暑~白露) 形成湿热之邪
主气――湿土当令,湿中蕴热 内外相引
饥劳――脾虚气弱失运
内因――太阴内伤 (内蕴水谷之湿) 饱逸――脾实气滞失运
脾失健运,湿热内蕴
湿温
㈡病机与传变:
卫气分证
卫留 分恋 证气 罢分
太阴脾
脾湿盛
湿热病邪――中焦为重心
气分
寒化
㈡沿革
宋·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首次 提出“暑湿”之名。提出其表现为“暑湿者, 恶寒反热,自汗,关节尽痛,头目昏眩,手足 倦怠,不自胜持,此并伤暑湿所致也。”
同时提出其病因为“冒暑毒,加以着湿, 或汗未干即浴,皆成暑湿。”
❖ 金元四大家的张元素说“在大暑至秋分之间, 为太阴湿土之位,所发暑病多夹湿,宜渗泄 之法,以五苓散为主方治之。”
2.主要病型: 有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两型 中气实――胃热素盛――邪易热化――热重于
湿(病偏阳明) 中气虚――脾湿素盛――邪易湿(寒)化――
湿重于热(病偏太阴) 薛生白说:“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 则病在太阴。” 叶天士也说:“在阳明之躯,胃湿恒多, 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
3.病机转归: 有寒化和热化两方面 湿重――从阴化寒――湿阻太阴――内陷少阴 (心肾阳虚)――虚寒证(湿化伤阳)
❖ 清代 薛生白的《湿热病篇》的我国现存的 第一部论述湿热病的专著
❖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也有湿温的论述
❖ 本病始见于《难经》,发展于晋唐,完善于 明清。
三.病因病机:
㈠病因与发病:
吴上1自注“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 暑病之偏于湿者也。”
其病因是:中63“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 令之邪。”
的四不症状(身热不扬,有汗不解(透),胸闷不 饥,口粘不渴),后热势升高,午后热甚,热势稽 留不退,并有头身痛,汗出不透,胸闷脘痞,腹胀 呕恶等,凡夏秋季见上述见症的当考虑本病的可能。 3.传变较慢,病势緾绵,湿热留恋气分的时间较长。 4.病变过程中易发白培,易蒙心包,后期可见大便下 血的严重证候。
二.病名沿革: 湿温病的病名及治疗方药的完备经历了一个很 长的认识过程。 《内经》中有湿病的记载
如“伤于湿首如裹”,“秋伤于湿”, “湿胜则 濡泄”等。
❖ 湿温的病名最早见于《难经·五十八难》,其 中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 有热病,有温病。”
❖ 又说“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营血分证
热化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菖蒲郁金汤加味证)
阳明温热
内陷营血
伤络便血 (犀角地黄汤加减证)
气随血脱(独参汤或黄土汤证)
1.病机重心: 以中焦脾胃为主
薛生白说:“湿热证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 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湿热病篇》1自 注)
章虚谷亦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 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
❖ 明代王伦《明医杂著》中有“治暑之法,清 心利小便最好。”
❖ 李梴的《医学入门》中的香薷饮一直沿用至 今。
清代名医叶天士《幼科要略》中提出“暑必夹 湿,状若风寒。”
曹炳章《暑病证治要略》把暑湿分为十三 个症来进行辨证论治。
可见,暑湿导源于宋代陈无择,阐发于金 元四大家的张元素,完善于明清诸家。
二.病因病机:
王孟英说:“既受湿又感暑也,即是湿温。”
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 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热病篇》第一 条自注)
过饥――化源不足,中气虚馁
虚
过劳――耗伤正气,中气亏虚
脾虚气弱,健运失职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太阴内伤
湿饮停聚 湿蕴生热
过饱――饮食停积,脾气阻滞
脾实气滞,健运失职
实
过逸――气失疏畅,脾气呆钝
㈣辨治原则: 吴鞠通说:“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
来有渐,且其性氤氳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 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
治疗宜清热化湿,宣畅气机,尤其强调化 湿理气,湿化则热孤,气机利则湿易去。
复习思考题: ❖ 1. 湿温病的病机有何特点?
2. 试述湿温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和治疗宜忌。
❖ 3. 湿温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证治有何不 同?
王叔和在《脉经》中说“常伤于湿,因而 中暍,湿热相搏,则发湿温。”其病因为: “湿热相搏,则为湿温。”脉症为:“脉阳濡 而弱,阴小而急。”“病苦两胫逆冷,腹滿叉 胸,多汗头痛,苦妄言。”
宋·朱肱的《伤寒类证活人书》中在王叔和 的基础上对其治疗提出:“治在太阴,不可发 汗,白虎加苍术汤。”
❖ 金元时期,对湿温的认识与治疗仍局限在伤 寒的范围。
热重――从阳化热――热炽阳明――内陷厥少 (营血)――温热证(燥化伤阴)
叶氏说:“湿盛则阳微也” ,“湿热一去, 阳亦衰微也,”又说“又有酒客,里湿素盛, 外邪入里,里湿为合。……然其化热则一” 。
㈢诊断要点: 1.本病四季均有,但以夏秋雨湿较盛的季节多见。 2.本病起病缓慢,初为周身不适,身体困重,有典型
湿偏重
太阴寒湿
内陷少阴
邪阻募原(宣透募原法证) 湿困中焦(一.二.三加减正气散证) 湿浊上蒙,泌别失职(茯苓皮汤证) 湿阻肠道,传导失司(宣清导浊汤证)
胃热盛 阳明胃
化 燥 深 入
热偏重
湿热蕴毒(甘露消毒丹证) 湿热中阻(王氏连朴饮证)
热炽阳明,湿滞太阴(白虎加苍术汤证) 湿热夹滞,内结肠道(枳实导滞汤证)
第二节 暑 湿
一.概述: ㈠含义:暑湿是夏秋季感受暑湿病邪,初起以
暑湿阻遏肺卫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身热,微
恶风寒,头胀,胸闷,身重肢酸等表现的湿热
性质的新感温病。
❖ 发病季节――夏末秋初(大暑-秋分)雨湿 较盛的季节;
❖ 病邪――暑湿病邪 ❖ 初起证候――暑湿阻遏肺卫 ❖ 病邪性质――湿热性质(多为湿重于热) ❖ 发病类型――新感温病
第八章 湿热类温病
第一节 湿 温
一.概述: ㈠含义:湿温是外感湿热病邪,多发于夏秋雨 湿较盛(长夏)的季节,初起以身热不扬,恶 寒头痛,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濡缓 等卫气分见症为主要特点的湿热性质的新感温 病。
❖ 病邪――湿热之邪 ❖ 发病季节――夏秋(长夏~初秋,大暑~白
露 7月下旬~9月上旬) ❖ 初起症状――太阴肺脾卫气同病 ❖ 疾病性质――湿热 ❖ 发病类型――新感温病
㈠病因与发病:
曹炳章说:“人在此气交之中,受其炎蒸, 元气强者,三焦精气足,或可抗邪。元气虚者, 三焦精气不足,无隙可避,可见正气亏虚是本 病损其脾胃,乘暑天而作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