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病

合集下载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薛生白湿热病篇》据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所著,曾被收入多部医书中。

本书原文选自王士雄编著的《温热经纬》,共分46条,是专论湿热病的重要文献,本书选录其中7条。

【原文】★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释义】本条论述湿热证初起的临床表现。

按薛生白的自注所云,本条是湿热证的提纲。

关于湿热证的发病原因,按薛氏自注所云,是:“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也就是说,素有脾湿内蕴之人,再外感湿热邪气,内外相引,最易发生湿热证。

可见,湿热证往往初起就以脾胃为中心。

其初起以恶寒为主症,是因为湿邪阻遏气机,卫阳之气被郁,不达于表,肌表失于温煦所致。

但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故湿热证初起除见恶寒外,还当并见四肢倦怠困重,肌肉重痛。

其特点是恶寒而肢体重痛,突出的症状是沉重感,与伤寒初起之恶寒体痛有所不同,临床当重点鉴别。

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郁蒸,则热势渐增而恶寒消失,呈现“但热不寒”,甚至反恶热。

热蒸湿动则“汗出”,但其特点是汗少而粘。

由于湿邪阻遏气机,故“胸痞”为必见之症。

因湿热证初起,热蕴湿中,热郁于里而不得发越,故多见舌苔白腻。

若进一步发展,湿热交蒸,热邪发越,则可转为黄腻苔。

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但因其津液未伤且湿邪内停,故口虽渴而不欲饮水。

【原文】★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头不痛者,去羌活。

(2)【释义】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重于热的证治。

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

头痛,必夹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

可见,本条是论述湿热证初起湿邪遏阻卫阳之表证的证治。

湿阻气机,卫阳被郁,表气不畅,腠理不通,故“恶寒,无汗”。

湿邪重浊,其袭表则“身重”,即周身困重。

湿邪夹风上攻,头部气血逆乱,故头痛。

湿邪在表,宜用辛温芳香药物,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以祛除表湿,如: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

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

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

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湿热病以夏秋之交见,因斯时阴雨连绵,淫雨之后,日气煦照,暑热地湿,交相蒸并,湿浊弥漫空间,人生活于气交之中,感触吸受,每易致病若平素阳虚,脾胃运化失灵之人,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瓜果;或劳倦饥饿,脾胃受损,湿浊内停,则易感受邪气而致病。

即薛生白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实则因“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所以湿浊内停,弥漫表里上下,阻滞气机,遏伤阳气为其特点。

湿为阴邪,属水之类,其性重浊黏腻,且湿与热合,湿热裹结,湿郁热炽,热蒸湿动,遂成弥漫表里,充斥于三焦。

三焦为气机升降的道路,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饮食物的受纳、腐熟,精微的运化、代谢都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关。

古方中医介绍正如《难经·六十六难》中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说明三焦能运行原气,以达周身,促进脏腑的功能。

同时它又是水液运行的道路,主持人体水液的代谢。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难经·三十难》也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而《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说明三焦又同时主持着人体的气化功能。

若湿热阻滞,则三焦不畅,气机不通,气化不行,水液代谢受到障碍,诸病遂生。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肿”。

《沈氏尊生书·海藏》则进一步指出:“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中焦如沤,沤不利则留饮不散,久为中满……;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都说明三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湿热病,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连于卫气之分,且热处湿中,湿热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

《中医湿热病课件》

《中医湿热病课件》
中医湿热病课件
探索中医湿热病,深入了解其病因病机和分类,了解其临床表现并学习中药 治疗以及治疗原则。
湿热病概述
湿热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由湿邪和热邪引起。它可以导致身体内发生失调,并表现出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1 失衡问题
湿热病源于体内湿气和热 气的不平衡,可能由多种 因素引起。
2 体内湿气
湿气是一种重、黏、浊的 体内病理体质,可以导致 消化不良、浮肿等问题。
黄疸湿热
湿热邪气损伤肝脏,导致黄疸 和肝功能异常。
湿热病的临床表现
湿热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可以影响多个身体系统。了解这些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准确的诊断。
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
呼吸系统
咳嗽、咳痰、气喘和胸闷。
泌尿系统
尿频、尿急、尿痛和尿血。
皮肤
湿疹、疮疖和瘙痒。
湿热病的诊断
湿热病的诊断通常基于病史、临床表现、舌像和脉象。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得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 治疗计划。
起湿热病。
3
情绪
情绪不稳定、压力过大会加重湿热病的
体质
4
症状。
体内湿气和热气的积聚与个体体质有关。
湿热病的分类
湿热病可以根据不同的病理表现和病因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类型的湿热病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风湿湿热
湿热邪气与风邪相结合,引起 关节肿痛和运动障碍。
痢疾湿热
湿热邪气入侵肠胃,导致腹泻 和腹部不适。
2 养阴调胃
补充体内的阴液并平衡胃 肠功能。
3 健脾祛湿
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 体内湿气的排出。
湿热病的中药治疗
中药在湿热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师根草等中药,具有清 热利湿的作用。

薛生白《湿热病篇》概要

薛生白《湿热病篇》概要
微闷,知肌不食,湿邪蒙绕 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批把叶、佩兰叶、 芦尖、冬瓜仁等味。(原文第9条)----余湿蒙绕上中 焦
三、讨论
1、湿热病与温热病的关系
2、暑湿、湿温、伏暑证本一源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开佐 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 散等味。”(原文第13条)----湿热并重
“湿热证,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者,此 太阴之湿于阳明之热相合,宜白虎加苍术汤”(原文第37条)---热重于湿
古人云:治湿上焦宜化,中焦苦燥,下焦分利,是为正法。
阳湿伤表(湿邪伤表,已化热)----芳香化湿,利湿泄热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 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等、藿香叶、鲜荷 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原文第 3条)
③ 直趋中道,病归膜原(邪在半表半里)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亦多归膜原” (原文第1条自注)
湿热病变局:
“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 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用鲜地龙、秦艽、威灵仙、 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枫藤、酒炒黄连等味。” (原 文第4条)----湿热挟风侵犯经络致痉
“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 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开凉泄,芳香逐秽,俱不效。此邪 入厥阴,主客浑受,宜仿吴又可三甲散、醉地鳖虫、醋炒鳖 甲、土炒穿三甲、生僵蚕、柴胡、桃仁泥等味。” (原文 第34条)----湿热病深入厥阴 经络凝瘀,机窍失灵
湿热病正局: ① 湿热病提纲: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 不引饮。” (原文第1条) ② 邪在卫表,分阴湿、阳湿:

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docx

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docx

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体内湿热即湿热体质湿热病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湿热病以夏秋之交见,因斯时阴雨连绵,淫雨之后,日气煦照,暑热地湿,交相蒸并,湿浊弥漫空间,人生活于气交之中,感触吸受,每易致病若平素阳虚,脾胃运化失灵之人,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瓜果;或劳倦饥饿,脾胃受损,湿浊内停,则易感受邪气而致病。

即薛生白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实则因“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所以湿浊内停,弥漫表里上下,阻滞气机,遏伤阳气为其特点。

湿为阴邪,属水之类,其性重浊黏腻,且湿与热合,湿热裹结,湿郁热炽,热蒸湿动,遂成弥漫表里,充斥于三焦。

三焦为气机升降的道路,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饮食物的受纳、腐熟,精微的运化、代谢都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关。

古方中医介绍正如《难经·六十六难》中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说明三焦能运行原气,以达周身,促进脏腑的功能。

同时它又是水液运行的道路,主持人体水液的代谢。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难经·三十难》也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而《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说明三焦又同时主持着人体的气化功能。

若湿阻滞,三焦不,气机不通,气化不行,水液代受到障碍,病遂生。

如《灵枢·五癃津液》:“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于胃之中,于回,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下焦,水溢水”。

《沈氏尊生·海藏》一步指出:“上焦如,不散喘⋯⋯;中焦如,不利留不散,久中⋯⋯;下焦如,不利⋯⋯”都明三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湿病,湿郁蒸,湿弥漫于三焦之中,留于气之分,且湿中,湿裹,如油入面,解分。

而以湿依附,湿不去不清,湿去不能独存。

因此,如何有效地祛除湿邪,以使湿分离,是治湿病的关。

因湿与三焦气化功能关系密切,所以宣三焦,通阳化气祛湿,是治湿病的重要方法。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第十二章 《湿热病篇》
●目的要求:
①了解薛生白的主要著作、学术思想。 ②掌握本篇关于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辨证规
律,用药特点的论述。 ③理解背诵《湿热病篇》原文1、2、3、8、9、10、
13条的内容。 ●重点难点:
①薛生白关于湿热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论述。 ②薛生白对湿热病的证治用药特点辨析。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注意与伤寒表证相鉴别,本证多伴周身重痛,脉 濡缓,苔白腻。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② 后但热不寒:湿郁化热故不恶寒,反恶热,此 时脉必转滑数或濡数。
③ 汗出:热盛阳明则汗出,多偏于头面汗出。 ④ 胸痞:气机不畅。 ⑤ 舌白:白且腻,湿邪内盛,浊气上蒸。 ⑥ 口渴不引饮:湿邪内停,气化不利,与阳明热
盛之口渴饮冷不同。 ⑦ 脉象:因湿为阴邪,又多兼挟,脉无定体。
大肠传导失司。 治法:分利湿邪,泌别清浊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治法:分利湿邪,泌别清浊
药物:
滑石、猪苓、茯苓 淡渗利湿
泽泻、萆薢、通草
如何理解:下焦属阴,太阴所司? 源清则流自洁?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四)邪入营血
原文15.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 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 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 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 (5)
提要:暑湿犯肺致咳喘证治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① 暑湿入肺咳喘 ★与风寒咳喘鉴别:风寒者脉浮紧。 ★与痰热咳喘鉴别:痰热者脉滑实。 ★与水饮咳喘鉴别:水饮者脉沉弦,舌滑
润,面部发亮。
葶苈子—泄肺定喘
② 治疗: 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化痰
六一散—祛暑渗湿,清利湿热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2.邪在中焦
原文8.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

湿热

湿热
湿热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多见于夏秋之交,此时阴雨连绵,加之暑热地湿,使得湿浊弥漫。人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容易感触吸受而致病。湿热病的特点是湿与热合,湿热裹结,阻滞气机,遏伤阳气。其中,湿为阴邪,重浊黏腻,热则蒸湿动,二者相互影响,难以分离。湿热病的发生与三焦气化功能密切相关,三焦是气机升降和水液运行的通道,湿热阻滞会导致三焦不畅,气化不行,水液代谢障碍,从而引发各种病症。因此,治疗湿热病的关键在于有效祛除湿邪,宣畅三焦,通阳化气。具体治疗方法包括宣肺、芳香化湿、辛开苦降等,需根据湿热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少和阻滞程度来灵活应用。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湿与热的平衡,避免过早误投寒凉或过用辛温,以免加重病情。通过合理的辨证施治,可以有效缓解湿热病带来的症状,恢复人体健康。

中医古籍大全:(湿热病篇)

中医古籍大全:(湿热病篇)
(十五)湿热证四五日,口大渴胸闷欲绝,乾呕不止,脉细数,舌光如镜,胃液受劫,胆火上冲,宜西瓜汁金汁鲜生地汁甘蔗汁磨服郁金木香香附乌药等味。
此营阴素亏,木火素旺者,木乘阳明,耗其津液,幸无饮邪,故一清阳明之热,一散少阳之邪,不用煎者,取其气全耳。
(十六)湿热证呕吐清水,或痰多,湿热内留,木火上逆,宜温胆汤加栝娄碧玉散等味。
湿热之邪,不自表而入,故无表 可分,而未尝无三焦可辨,犹之河间治消渴以分三焦者是也,夫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湿多热少,则蒙上流下,当三焦分治,湿热俱多,则上闭下壅,而三焦俱困矣,犹之伤寒门二阳合病,三阳合病也,盖太阴湿化,三焦火化,有湿无热,止能蒙蔽清阳,或阻於上,或阻於中,或阻於下,若湿热一合则身中少火悉化为壮火,而三焦相火,有不皆起而为虐者哉,所以上下充斥,内外煎熬,最为酷烈,兼之木火同气,表 分同,再引肝风,痉厥立至,胃中津液几何,其能供此交征乎,至其所以必属阳明者,以阳明为水谷之海,鼻食气,口食味,悉归阳明,邪从口鼻而入,则阳明必由之路,其始也邪入阳明,早己伤残其胃液,其继也邪盛三焦,更欲取资於胃液,司命者可不为阳明顾虑哉,或问木火同气,热盛生风以致痉厥,理固然矣,然有湿热之证,表 极热,不痉不厥者何也,余曰,风木为火热引动者,原因木气素旺,肝阴先亏,内外相引,两阳相煽,因而动张,若肝肾素优,并无 热者,火热安能招引肝风也,试观产妇及小儿,一经壮热,便成 者,以失血之後,与纯阳之体,阴气未充,故肝风易动也,或问曰,亦有阴气素亏之人,病患湿热,甚至斑疹外现,入暮? y昏迷,而不痉不厥者何也,答曰,病邪自甚於阳明之营分,故由上 而薰胸中,则入暮? k,邪不在三焦气分,则金不受囚,木有所畏,未敢起而用事,至於斑属阳明,疹属太阴,亦二经营分热极,不与三焦相干,即不与风木相引也,此而痉厥,必胃中津液尽涸,耗及心营,则肝风亦起,而其人已早无生理矣。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源远流长,丰富而独特。

中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以整体观念来看待人体,强调身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调节身体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中医术语和疾病的名词解释。

一、气血不和气血不和是中医中常用的术语,它描述了身体内气和血的平衡状况不良,即气体的流动受阻、血液循环不畅的情况。

中医认为,气血不和是许多疾病的根本原因,如头痛、失眠、消化不良等。

调理身体平衡的中医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和调节饮食习惯等。

二、湿热病湿热病是指由于湿气和热气滞留在体内,导致身体脾胃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湿热病的症状包括口苦、舌苔厚腻、食欲不振、腹泻等。

中医治疗湿热病的方法通常包括清热解湿的中药配方、适当控制饮食、保持身体清洁等。

三、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中医常见的病理名词,指气血在身体内的流动受阻,导致气血淤积而形成的病症。

气滞血瘀常伴随着疼痛的局部肿块、紫斑瘀血等症状,如痛经、乳腺增生等。

治疗气滞血瘀的中医方法包括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针灸等。

四、寒湿寒湿是指寒冷和湿气同时侵袭人体,干扰了身体的正常功能。

寒湿常引发关节疼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

中医治疗寒湿的方法包括温通寒湿的中药方剂、适当穿着保暖衣物等。

五、虚实虚实是中医的一种辨证施治方法,用以描述身体病理变化的特点。

虚指机体功能减退或有缺陷,实则指病变的过程中有炎症或体液潴留等生理现象。

通过虚实的判断,中医医生可以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补益虚损或清热泻实。

六、五脏五脏是中医中关于人体主要器官的概念,分别为心、肺、肝、脾、肾。

五脏在中医理论中具有相应功能和相互联系,中医认为五脏的功能协调与平衡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任何一个脏器的功能失衡都可能导致疾病。

中医医生通常通过观察舌苔、脉搏等来辨别五脏的健康状况,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七、气虚气虚是指人体内的气血不足,导致机体机能低下的情况。

气虚常导致疲劳、气喘、心悸等症状,是中医中常见的症候。

湿热质辨证要点

湿热质辨证要点

湿热质辨证要点湿热质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体质类型,多与湿热邪气有关。

湿热质的主要表现为身体容易出汗、口渴、大便黏滞性强、皮肤容易湿疹等症状。

湿热质人群容易患上湿热病,例如湿热病、湿疹等。

正确辨证并进行针对性的调理对于湿热质的人群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湿热质辨证的一些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辨证要点1. 熟悉湿热质的特点:湿热质人群常常有热气郁结、疏通不畅的情况。

他们的身体湿热积聚,病邪易困腑腑,阳明经常受累。

他们的舌苔黄腻,有口臭,尿黄短赤,肛门湿疹等都是典型表现。

2. 细致观察症状:湿热质人群常常有口渴、尿黄短赤、便滞、腹胀等症状。

另外,他们还可能有恶心、烦躁不安等身体和情绪上的异常表现。

3. 辨别病因:湿热质人群往往是由于不良饮食、过度劳累、长期受湿气环境的影响等引起。

我们需要对病因有所了解,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二、调理建议1. 饮食调养:湿热质的人应该少食脂肪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的粥、绿叶蔬菜、水果等。

另外,适量喝些花茶、菊花茶等有助于清热解毒的饮品,也可以帮助改善湿热质。

2. 调节情绪:湿热质人群往往有烦躁不安、易怒的情况。

因此,他们需要学会控制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

可以通过锻炼、瑜伽、冥想等方式来帮助自己调节情绪。

3. 适度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湿热质人群排汗、促进新陈代谢。

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在潮湿环境下运动,以免加重湿热症状。

4. 中医调理:湿热质人群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来改善体质。

常用的一些中药有黄连、黄芩、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但是中药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总之,正确辨证并进行针对性的调理对于湿热质人群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注意饮食调养、情绪调节、适度运动,同时也可以考虑中医调理的方法。

通过综合的调理,帮助湿热质人群改善体质,预防和减少湿热病的发生。

最重要的是,根据个人体质特点来进行调理,以达到最佳效果。

《湿热病篇》湿热证治规律研究

《湿热病篇》湿热证治规律研究

《湿热病篇》湿热证治规律研究《湿热病篇》湿热证治规律研究湿热病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类疾病,其主要病机为湿邪与热邪相互结合而成。

湿热病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疾病的症状,如发热、湿疹、黄疸等,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对湿热病的治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湿热证治规律,为湿热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湿热证治的基本原则是清热利湿。

由于湿热病的病机主要是湿邪与热邪相结合,因此,治疗时应首先清除体内的湿邪和热邪。

清热利湿的具体方法包括清热解毒、利湿化滞等。

一、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是湿热证治的基本方法之一。

湿邪和热邪容易引起机体内毒热之气,导致发热、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

因此,清热解毒是治疗湿热病的关键。

常用的清热解毒药物包括黄连、黄芩、连翘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清除机体内的湿热之邪。

二、利湿化滞利湿化滞是湿热证治的另一重要方法。

湿邪和热邪容易导致机体湿热内蕴,使气血运行不畅,形成湿邪阻滞的局部化瘀。

这种局部湿瘀是湿热病的典型表现,而且阻滞了气血的正常循环,导致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因此,利湿化滞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利湿化滞药物有茯苓、泽泻、车前草等。

这些药物具有利尿、祛湿、化瘀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消除湿邪与热邪引起的湿瘀症状。

三、调理脾胃脾胃为湿热病的主要脏腑,因此,调理脾胃是湿热证治的关键。

脾胃虚弱时,容易导致湿热内生,从而加重了湿热病的症状。

因此,治疗湿热病时应注意调理脾胃,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和湿热的排泄能力。

常用的调理脾胃的药物有白术、山药、炙甘草等。

这些药物具有健脾利湿、调和胃气的作用,能够有效地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湿热病的症状。

四、防治复发湿热病容易反复发作,因此,防治复发是湿热证治的重要环节。

防治复发的关键是加强体质调理,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平时应注重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此外,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也是防治复发的重要手段。

体内有湿热有什么症状呢

体内有湿热有什么症状呢

体内有湿热有什么症状呢湿热体质是一种很长的体质,因为体质的不同,所以出现的症状也是不一样的,痰湿体质很常见,这是一种因为身体中湿热,湿气过重的体质,每逢夏季冬季天气寒冷,身体的湿热之气开始发作,多数会表现为疼痛,头痛,身体乏力,那么体内有湿热有什么症状呢?湿热及症状一年中,除春夏秋冬四季外,中医还有“长夏”一说,即夏末初秋、眼下高温酷暑季节这段时间。

高温酷热后,接连阴雨绵绵,人体极易感受外来湿邪的侵袭,出现浑身无力、舌苔浊腻、脾胃不合、食欲下降、心烦焦躁、头身困重、口渴恶心等,中医称此为“夏日伤寒”或湿热病。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

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

温病的一种,表面发热、头痛、尿黄而短、身重而痛、苔黄腻。

易引发黄疸、膀胱炎、痢疾等病症。

湿热是湿邪化热内蕴会烦热,口苦,胸痞,黄疸,小便短赤,湿疹,要清热燥湿,利水,利胆,可多吃细米,白萝卜,马蹄,白菜这些清热利水的食物。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

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搐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伯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湿热之气对身体的伤害是很大的,湿热会引起身体乏力,体质下降,患者多数会出现在夏季秋季,天气干燥,湿气重都是因为不注意身体进入的,平时可以吃一些白萝卜,五谷杂粮,马蹄等等,这些食物利于消化,对身体也效果好。

中医古籍大全湿热病篇

中医古籍大全湿热病篇

中医古籍大全:(湿热病篇)(一)湿热证始恶寒,後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自注,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者,每兼厥阴风木,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乾呕,发痉发厥,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证,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正局也,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於表之恶寒,後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甚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而提纲中言不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以一之脉,拘定後人眼目也。

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相应,故为温病,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之谓,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於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馀,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二)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求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中药改善湿热病的适应症和使用说明

中药改善湿热病的适应症和使用说明

中药改善湿热病的适应症和使用说明湿热病是一种由饮食不当、环境潮湿等原因引起的常见病症。

中药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部分,在改善湿热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药在适应症和使用方面的相关信息。

一、湿热病的适应症湿热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口苦、口干、咽痛、尿短、尿黄等。

一般认为,湿热病的适应症包括:1. 夏季病症:湿热病在夏季尤为常见,由于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容易受潮湿环境的影响而患上湿热病。

2. 湖南、江南等湿热地区的病症: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湖南、江南等地区人们更容易患上湿热病。

在这些地区,使用中药改善湿热病成为了常见的治疗方法。

3. 饮食不当引起的湿热病:饮食过量辛辣刺激性食物、油腻食物,或者常吃生冷食物都容易导致湿热病的发生。

二、中药的使用说明中药在改善湿热病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及其使用说明:1. 黄连: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较重的患者。

使用方法为将黄连煎煮后,取汤剂口服。

2. 菊花:菊花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引起的头痛、咽喉肿痛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菊花泡水,每天饮用一到两杯。

3. 薏苡仁:薏苡仁具有利湿利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病引起的尿频、尿赤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薏苡仁煮熟后,取汤剂口服。

4. 竹叶:竹叶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引起的口苦口干、咽痛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竹叶煎煮后,取汤剂口服。

5. 泽泻:泽泻具有清热利湿、利尿通便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引起的便秘、尿短等症状。

使用方法为将泽泻煎煮后,取汤剂口服。

请注意,以上中药使用方法仅供参考,具体剂量和用法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中医医生的指导来确定。

在使用中药之前,建议您先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或药师,以确保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语中药在改善湿热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适应症包括夏季病症、湿热地区的病症以及饮食不当引起的湿热病。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药治疗方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青少年湿热病的常见症状及饮食调理

青少年湿热病的常见症状及饮食调理

青少年湿热病的常见症状及饮食调理青少年湿热病是指由于体内湿气与热气积聚,导致身体失衡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湿热病常见于湿热天气、生活不规律以及饮食不当的青少年群体。

尽管湿热病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但通过适当的饮食调理,可以缓解症状,保持身体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青少年湿热病的常见症状,并提供相应的饮食调理建议。

一、湿热病的常见症状1. 皮肤症状湿热病常表现为皮肤湿疹、瘙痒、痤疮、疮疖等症状。

青少年患者可能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不同类型的皮疹,且常伴有瘙痒和疼痛感。

2. 消化系统症状湿热病还可引发消化系统问题,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便秘、口臭等。

青少年湿热病患者常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部胀痛,甚至可以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3. 尿路系统症状湿热病会影响尿路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尿频、尿急、尿短、尿黄等症状。

青少年患者可能会频繁去厕所排尿,尿液颜色深黄,且出现尿急、尿短的情况。

4. 情绪与精神问题湿热病还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青少年在患病期间可能会情绪低落,易感到疲倦和愤怒,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和生活质量。

二、饮食调理建议1. 清热解湿食物青少年湿热病患者应多摄取清热解湿的食物,如薏仁、百合、赤小豆、绿豆、荷叶、海带、黄瓜等。

这些食物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有助于排除体内湿热。

2. 水果蔬菜摄入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可以促进湿热病患者的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消除湿气与热气。

推荐食用苹果、柠檬、橙子、西瓜、草莓以及青菜、黄瓜、芹菜等蔬菜。

3. 饮食清淡湿热病患者应避免摄入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保持饮食清淡。

可选择蒸、煮、炖的烹饪方式,减少油炸和烧烤食物的摄入,以避免加重湿热症状。

4. 适量饮水湿热病患者需要适量饮水以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建议每天饮用充足的清水,避免过度饮水导致水肿等问题。

5. 注意饮食规律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对湿热病的康复非常重要。

青少年患者应定时定量地进食,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湿热病案四则

湿热病案四则

湿热病案四则湿热是体内营养物质代谢过程中的病理性产物,也是阻碍体内微精输布、水液代谢,从而引起多种复杂病症的病因。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嗜饮醇酒、膏梁厚味,湿热病症十分普遍,应该引起医者高度重视。

1 湿热阻窍脱发案患者白某,男,22岁,本县马峪乡西梁泉人。

2008年7月20日来诊。

头部十多处圆形、椭圆形斑秃,大如铜钱,小如豆粒,曾服斑秃丸、养血生发胶囊等效不显。

详询病情:素嗜肥腻,加之所看守之仓库坏境潮湿,近来来渐感头闷头重,继而脱发,察其肢体困倦,舌淡、苔淡黄厚腻,脉若。

诊为:湿热阻落脱发,三仁汤主之:杏仁12g,苡仁15g,白寇仁10g,厚朴10g,半夏10g,通草6g,泽泻15g,防己15g,薄荷6g,荆芥10g,滑石15g。

水煎服。

日服1剂,10剂后来诉:头闷大减,身困已除,已稀疏可见细小新发,遵上方出入加减,继服30剂,新发茂密如初,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膏梁厚味之人,湿热秽浊阻塞毛窍,致使气血精微不得濡润发根,导致毛发脱落。

方中杏仁、白寇仁、厚朴、半夏、宣气燥湿化浊;苡仁、防己、通草甘淡以渗湿;竹叶、滑石利水清热;荆芥、薄荷清利头目。

湿热得除,毛窍得通,气血精微得以滋润发根,自然新发再生。

2 湿热组络手指肿痛麻木案患者武某,女34岁,本县柳杜乡北社村人。

2010年11月29日初诊;五年前发现双手指夜间麻木,摆摊缓解,呈进行性加重。

经本村医生以中西药多方治疗之无效,数月来,每至夜晚十指麻木且肿胀抽痛,尤以临晨2~3时为甚,至天明逐渐肿消痛缓,口干、粘、喜饮,纳食二便正常,月经正常,带下黄白臭秽,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沉滑数。

诊为:木郁土雍,湿热阻滞经络。

宣痹汤加减:防己15Gg,苡仁30g,蚕砂12g,杏仁10g,半夏12g,滑石20g,连翘12g,栀子12g,赤小豆30g,防风10g,薄荷6g,柴胡10g,苍术15g,黄柏10g。

水煎服,日服一剂。

12月10日三诊,手指已经不肿胀,仅轻微麻木,遵上方出入加减以善后。

湿热病有哪些症状?

湿热病有哪些症状?

湿热病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湿热病症状,尤其是湿热病的早期症状,湿热病有什么表现?得了湿热病会怎样?以及湿热病有哪些并发病症,湿热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湿热病常见症状:
*以上是对于湿热病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湿热病并发症,湿热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湿热病常见并发症:
发作性睡病、新生儿泪囊炎、风湿热、急性风湿热肾损害、颅咽管瘤、小儿风湿热、副鼻窦炎、肝胆湿热、脑动静脉畸形、脑囊虫病、矮小症
*一、并发病症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湿热病症状,湿热病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湿热病”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面部皮肤病(2013-06-26 10:44:34)转载▼标分类:皮肤病签:健康皮肤病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面部皮肤病(附验案4则)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其立法为祛湿,清热,解毒。

主治湿热并重,毒邪为患之病症。

治湿宜给以出路,治热宜宣散清泄,治毒宜泻火解毒。

择甘露消毒丹利湿、清热、解毒之功效,治疗皮肤病,尤其面部皮肤病证属湿热、毒邪为患者,疗效满意。

1.痤疮辨证:肺经风热,湿毒蕴结。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柴某,男,26岁。

2010年5月19日初诊。

主诉及现病史:1年前,面部散在出现粉刺,能挤出白色分泌物,未引起重视,不久,丘疹演变成脓疱、囊肿,用多种中医药物,疗效不显著,非常苦恼,现来我中医门诊求治。

现症:前额、双颊、颈部均可见丘疹、脓疱、渗出、囊肿,下颌部尤重,口渴,胸闷腹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厚腻,脉濡数。

西医诊断:痤疮。

中医诊断:肺风粉刺。

辨证:肺经风热,湿毒蕴结。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药用:滑石15g(包煎),黄芩10g,桑白皮10g,茵陈10g,川贝母5g(研末服),石菖蒲10g,藿香5g,白蔻仁5g,连翘10g,射干5g,生甘草5g。

水煎服,200ml,2次/d。

第3遍煎液局部湿敷,2次/d。

二诊(2010年5月26日):上方用7剂,渴止,脓疱消退,二便通畅。

上方去滑石、射干,继续口服。

三诊(2010年6月9日):上方又用14剂,面部丘疹大部分消失,囊肿明显回缩,胸闷腹胀除,二便通畅。

上方去藿香,继续口服。

四诊(2010年6月23日):上方又服14剂,除面部留有瘢痕外,他症悉除。

又拟消痕汤:白芷10g,丹参10g,蒲公英20g,丝瓜络10g,夏枯草10g,猫爪草10g,当归10g,炙甘草5g。

水煎服及局部湿敷一个月,瘢痕基本消失。

按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复感湿邪,湿热蕴而化毒,上蒸于面。

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中滑石利尿通淋,清热,收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茵陈煽情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又有解毒疗疮之功;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结节消肿;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藿香芳香化浊;白蔻仁化湿行气,温中;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2.酒渣鼻辨证:湿热毒聚,痰瘀互结。

治法:利湿祛痰,清热解毒,化瘀通络。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代某,男,39岁,2010年6月6日初诊。

主诉及现病史:1年前鼻尖及面颊潮红,久之,出现丘疱疹、脓疱、结节,久治不愈。

现症:鼻部及面颊发红,散在丘疱疹、脓疱及结节,暗红色,鼻尖尤重,灼热,口渴,倦怠,小便短赤,舌暗红,苔厚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酒渣鼻。

中医诊断:酒齄鼻。

辨证:湿热毒聚,痰瘀互结。

治法:利湿祛痰,清热解毒,化瘀通络。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药用:黄芩10g,茵陈10g,石菖蒲10g,川贝母5g(研末服),连翘10g,射干5g,桑白皮10g,知母10g,猫爪草10g,陈皮10g,丹参15g,土茯苓15g,炙甘草10g。

水煎服,200ml,2次/d。

第3遍煎液局部湿敷,2次/d。

二诊(2010年6月13日):上方用7剂,超红退,脓疱消,结节稍有回缩,二便通畅。

守方继服。

三诊(2010年6月27日):上方又用14剂,结节大部分消退,无口渴及发热,二便通畅。

上方去知母、射干,加白术10g,木香10g,继续口服。

四诊(2010年7月11日):上方又用14剂,诸症悉除。

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素体肺经阳气偏盛,郁而化热,复感湿毒,湿热毒聚;脾失健运,运化失司,生湿生痰,久之,血行不畅,痰瘀互结,形成湿热毒聚,痰瘀互结。

治宜利湿祛痰,清热解毒,化瘀通络。

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猫爪草化痰散结;陈皮燥湿化痰;丹参活血化瘀;土茯苓解毒,除湿;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3.急性湿疹辨证:湿热毒蕴。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味。

姚某,男,56岁。

2010年6月21日初诊。

主诉及现病史:面部潮红灼热、丘疹、渗出、瘙痒1个月。

经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急性湿疹,口服西替利嗪,外涂3%硼酸等药物,有所缓解,近1周因食用辛辣酒醇,病情加重,请中医诊治。

现症:面部均可见丘疱疹、渗出,颊部尤重,灼热瘙痒,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西医诊断:急性湿疹。

中医诊断:湿疮。

辨证:湿热毒蕴。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味。

药用:滑石10g(包煎),黄芩10g,茵陈10g,石菖蒲10g,川贝母5g(研末服),藿香5g,连翘15g,射干5g,马齿苋30g,黄柏10g,刺蒺藜10g,猫爪草10g,炙甘草g。

水煎服,200ml,2次/d。

第3遍煎液局部冷敷,1次/d。

二诊(2010年6月28日):上方用7剂,渗出止,瘙痒减轻,二便通畅。

上方去滑石,继续口服。

三诊(2010年7月12日):上方又用14剂,丘疹大部分消失,瘙痒止。

上方去射干、川贝母、藿香,又服7剂,诸症悉除。

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脾失健运,生湿生热,复感外邪,湿热毒蕴结于内,熏蒸于外,治宜清热解毒,利湿化浊,消疹止痒。

甘露消毒丹加减,可使热解、湿祛、毒清、疹消。

小柴胡汤与三仁汤的异同----跟师高建忠随笔(19)(2013-08-13 11:45:25)转载▼分类:经方运用标签:三仁汤小柴胡汤健康冯文全裴晋云山西中医学院一日脑子里一直回放着一句话:“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

”其中“上焦得通”四字,似乎总领其纲。

这句话是对小柴胡汤功效的论述。

然笔者由此想到了三仁汤。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有言:“惟以三仁汤轻升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此处三仁汤的重点落在“上焦”,而小柴胡汤的本意似乎也在开上焦。

或许可以说,这两方都是以开上焦为先,以此为顺。

临床与书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临床可以将书本的知识无限放大,甚至“难溯”其源。

门诊上,当高建忠老师用到柴胡桂枝汤和小柴胡汤时会说:“这两方的区别在于一方作用部位相对偏于表,一方作用部位相对偏于里”。

同样用到三仁汤和甘露消毒丹时,高建忠也会说:“这两张方剂的区别在于一方作用部位相对偏于在表,一方作用部位相对偏于在里。

”很明显这两组方剂治疗侧重点不同,但若从调理三焦津液方面入手,是否有相通之处?叶天士曾言:“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

”比较三仁汤与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偏于治表,甘露消毒丹偏于治里。

《外感湿热病篇》开篇即言:“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

温邪则热变最速……”,“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如将此两条相参而看,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首先,小柴胡汤与三仁汤相较,小柴胡汤相对偏于表,三仁汤相对偏于里;其次,温热之邪流连气分者,可通过汗解,似乎与太阳证相似,却是太阳之里;另外,解后胃气空虚,非以补之,叶天士明言须待“气自还”,也可用小柴胡汤微和胃气。

见一患者,女,46岁,2012年7月3日就诊。

自诉口苦20余天,咳嗽,痰多。

伴见全身乏力,目困、目痒,食欲欠佳。

舌质暗红,舌苔白腻,脉象细缓。

高建忠疏一方:柴胡9克,黄芩12克,炒杏仁12克,白蔻仁(后下)6克,生苡仁15克,姜半夏9克,厚朴9克,通草3克,竹叶3克,滑石(包)18克,炒莱菔子12克,鸡内金15克。

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2012年7月10日二诊:药后诸症好转,大便有下坠感。

舌苔薄白腻,脉象细弦缓。

换方为:苍术12克,厚朴9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姜半夏9克,鸡内金12克,焦山楂12克,柴胡9克,黄芩6克,生薏苡仁15克,炙甘草3克,干姜3克。

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药后病愈。

高建忠曾说:“小柴胡汤与三仁汤都可以治气、治三焦,所不同者,小柴胡治气滞偏热也可见虚,三仁汤治气滞兼湿兼热。

临证时,气滞、湿郁极易化热,故常用小柴胡汤与三仁汤合方。

”患者就诊初期,咳嗽、痰多因湿留肺经所致,湿阻于肺,气机不畅故而全身乏力,口苦属少阳也可看作是气滞化热的表现,故而选方小柴胡汤合三仁汤。

二诊精神好转,口苦、咳嗽、痰多已无,治由上焦转入中焦。

恢复中焦升降,使患者纳食、大便正常,待正气来复而身体自健,这是高建忠常用的手法。

这是一种解释,然令笔者思考的是另外一层含义。

前面提到三仁汤与小柴胡汤都是以开上焦为顺,而三仁汤“轻宣上焦”目的是湿随气化,重点落在“脾”上,小柴胡汤开通上焦目的是“和胃气”,重点落在“胃”上。

叶天士认为“柴胡劫肝阴”故常不用柴胡,《临证指南医案》中载有如下一则医案:陈,热病后,不饥能食,不寐,此胃气不和。

香豉,黑山栀,半夏,枳实,广皮白。

此处,叶天士和胃气之法选用栀子豉汤,同时加行气之枳实、陈皮,其着眼点也是上焦,与小柴胡汤有异曲同工之妙。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上焦通则气化、湿化裴晋云冯文全山西中医学院临证处方,主方的选择至关重要。

考试时,我们对方与方的鉴别烂熟笔下。

但要真正明白,还需临证体会。

病案一:李某,女,56岁,2012年9月14日就诊。

近一周来头蒙,失眠,汗多,晨起手麻。

咽干、咽痛,痰多,喜饮水。

餐后觉胃酸,大便干,3~4日1行。

舌质淡,舌苔黄白腻,脉弦缓。

辨为湿热证,方用三仁汤加减:处方:炒杏仁12克,白蔻仁(后下)6克,生薏苡仁15克,姜半夏9克,厚朴9克,滑石(包)18克,竹叶3克,通草3克,桔梗12克,炒莱菔子15克,全瓜蒌15克,炒苏子15克,鸡内金15克,蝉衣9克。

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药后诸证好转。

9月21日再诊时,仍有胃酸,餐后胃不舒,大便干,苔腻减轻。

处以半夏泻心汤加减,辛开苦降调理中焦。

病案二:刘某,女,24岁,2012年9月21日就诊。

近一年来咽干、咽痛反复发作,反复生有口疮。

近几日咽干、咽痛、口疮疼痛,腹不舒,大便偏干,小便不畅。

舌质暗红,舌苔黄白腻,脉细弦双寸大。

也辨为湿热证,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藿香12克,白蔻仁(后下)6克,生薏苡仁15克,滑石(包)18克,川木通3克,石菖蒲9克,黄芩12克,连翘15克,浙贝母12克,射干12克,桔梗12克,车前子(包)15克,炒莱菔子15克。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药后,诸证愈。

同样辨为湿热证,同样症见咽痛、咽干、便干、舌苔腻,为何病案一用三仁汤,病案二却用到了甘露消毒丹?这两张方子的区别何在?曾见过这样两个病人,都有咽干、咽痛,发热,鼻塞,便干,舌苔腻。

所不同者,一个低热,伴胸闷、乏力,老师用到了三仁汤;一个高热、恶寒,老师用到了甘露消毒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