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史第二章
中国当代文学史2 学习提要
第八 章 识记: 革命历史小说【概念】;《红岩》的写作方式(组织生产) ; 《青春之歌》: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成长史”,自叙传色彩。 《红旗 谱》的“楔子”; 短篇《百合花》的成功(短篇小说的示范性,规范性主 题的成功表达)。 理解:长篇小说史诗性的主要表现(1、2、3、4) 第九 章 识记:欧阳山《三家巷》两个特色(侧面描述的角度,复杂性格的人物 塑造) 《林海雪原》的“独创性”(古典小说的结构和叙事方式的借鉴; 故事、人物的传奇性) 第十 章 识记:“百花文学”: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的小说《组 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现代中国社会的“疏离者”的故事) 、 宗璞的 《红豆》 第 十一 章 识记:散文年(1961年) 杨朔(散文名篇,从一切事物中提取宏大政 治性主题的“诗意”模式)刘白羽 (散文名篇,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 记忆相交织的构思模式) 秦牧(散文名篇,小品模式:重知识性,联 想丰富,结构灵活自如) 邓拓《燕山夜话》(谈心、引导式的叙述风 格) 第十二章 识记: 历史剧创作:田汉《关汉卿》 郭沫若《蔡文姬》,话剧创作的 高潮(1963年到文革前夕) 理解:老舍《茶馆》的描写角度和结构 第十三章 识记:两结合的创作方法(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根本任务 论(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三突出创作原则,《纪要》【概 念】,文革文学的存在方式(纳入国家政治轨道)文革文学的特征(政 治的直接美学化,观念论证式结构,革命浪漫主义的强调) 第十四章 识记:八个样板戏; 样板戏创作的主要途径 (移植);浩然《艳阳 天》的斗争描写和英雄形象塑造 第十五章 识记:手抄本小说: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赵振开的《波动》。 白 洋淀诗群【概念】(1969年以后在河北白洋淀插队的知青组成的一个秘 密写作的诗歌群体,代表诗人有根子、多多、芒克。) 第十六章
第二章 1949年—1966年的 当代文学史 教学课件
2、有形的现实追求遮敝了无形的精神揭示
诗歌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 贺敬之(《雷锋之歌》) 李季(《玉门诗抄》) 闻捷(《天山牧歌》)
李瑛、严阵、梁上泉、张永枚、 顾工等青年诗人
杨朔(《东风第一枝》)
散文 刘白羽(《红玛瑙集》)
秦牧(《花城》)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话剧
老舍(《茶馆》) 曹禺(《明朗的天》) 郭沫) 陈其通(《万水千山》) 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 丛深(《千万不要忘记》)
第一节 十七年文学创作的风貌与特征
一、文学的抒情时代,歌颂的表达方式
A.语境: B.革命浪漫的情绪:
主题—— 歌颂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史;歌颂共产党、人 民领袖;歌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单一的文学主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 思想揭示—— 国。重于社会主题的揭示,不思考人生、
生命、人性等人的文学主题。
艺术风尚——
明朗雄奇,抒豪情、寄壮志的浪漫英雄主 义(从气势上睥睨前代)。
二、十七年文学创作中人物的特征 1、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代替了普通人的形象 文学史人物:
神 → 英雄 → 人
古希腊神话 中世纪传奇 现实主义文学
荷马史诗 骑士文学 狄更斯、巴尔扎克等 十七年文学塑造的是阶级的英雄,代表了国家意 志的理想与期待。
大学世界现代史第二章教案
课程名称:世界现代史授课班级:XX年级XX班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珍惜和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过程。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复杂背景和过程。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吗?请简要介绍一下。
2. 引导学生回顾一战前的国际形势,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a. 殖民主义竞争加剧b. 军备竞赛和战争狂热c. 国际联盟的建立与瓦解d. 民族主义和极端主义抬头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a. 奥匈帝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冲突b. 德、法、英等国的介入c. 战争的转折点——凡尔登战役d. 一战的终结——停战协议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a. 战争造成的巨大破坏和人员伤亡b. 和平条约的签订——凡尔赛条约c. 国际联盟的成立d. 世界格局的重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三、课堂讨论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 一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四、课堂小结1.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2. 一战结束后,国际联盟成立,但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 一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进入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二、讲授新课1. 一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b. 殖民体系的解体c. 国际格局的重组d.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2. 一战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a. 政治方面:民族主义、极端主义抬头,国际关系紧张b. 经济方面:战争破坏严重,经济衰退c. 文化方面:战争对人类文明的冲击,战争文学的兴起三、课堂讨论1. 一战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2. 一战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四、课堂小结1.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国际格局。
中国当代史24982中国当代史2...
中国当代史24982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9月21一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商议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宜。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确定国都定于北平,并改名为北京;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陈毅等56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
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80人。
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献,是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大宪章。
它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对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具有规范和指导意义。
其内容包括序言和7章,共60条,主要有: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2.关于人民、国民的权利与义务人民系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人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中的人们在其改造成为新人之前,只称作国民,不能享受人民的权利;国民均有保卫祖国,遵守法律,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公共财产,应征公役兵役和缴纳赋税的义务。
3.关于政权制度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萌芽与初创(1840-1919)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与国家改革的呼声,中国现代文学逐渐萌芽并开启了新的历程。
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社会逐渐意识到必须更新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
甲午战争的失败更加深了民众对国家危局的认识,文人纷纷呼吁文学要为国家振兴谋发展。
第二章: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与多样化发展(1919-1949)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新文学运动的全面兴起,思想启蒙与现代文学的探索成为主题。
鲁迅、郁达夫等文人以言辞犀利的文章控诉时局,唤起全国人民的觉醒。
声嘶力竭的呼吁引导了近现代文学的多样化发展,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文学思潮相继兴起,形成多层次的文学声音。
第三章:新中国文学的诞生与成长(1949-1976)新中国成立后,文学为人民服务的口号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作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旋律,文学作品大多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风貌和人民生活。
《红楼梦》、《茶馆》等标志性作品悉数问世,文学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蓬勃发展。
第四章:改革开放与文学多元化(1978-至今)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文学走向多元化,自由度提升。
民间文学、实验文学、网络文学等多种形式大放异彩,作品内容更贴近民生,风格更加富有活力。
王蒙、毕飞宇等多位作家涌现,文学作品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呈现出更多元的表现形式。
结语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交流,中国现当代文学继续推陈出新,为中国文化的蓬勃发展贡献着力量。
不管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还是自由与责任的辩证,中国现当代文学始终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与人民的期盼,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愿今后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能够蓬勃发展,继续书写中华民族的文学辉煌!。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第一章绪论一、现代化的方向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当代文学的现代化的文化特征。
从革命现实主义一家独尊到走向多元的发展过程。
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50年的基本轮廓建国后27年的文学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
80年代是文学发生全面变革的阶段。
文学的回归与人的回归。
90年代文学的转型。
文学的商品化。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文学观念的变革不会一蹴而就。
双百方针的贯彻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保证条件。
艺术创新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章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现实主义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原因。
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文学的狂欢时代、文学的丰收时代。
二、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冲击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经受了三轮大的冲击。
1950到1955年开展的半官方性质的文艺批评;50年代末开展的新一轮批判;60年代中前期的第三次挫折。
三、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文革中的“不破不立”原则。
文革中的三类文学。
“阴谋文学”;“跟派文学”;“逆端文学”。
四、台湾现代派文学与乡土文学的论争台湾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派诗歌与小说。
台湾乡土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唐文标事件”。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的论战。
第三章解放区文学传统的新发展一、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解放后的创作概说。
长篇小说《三里湾》的思想艺术特点。
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孙犁的小说孙犁生平简介。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美学个性:不同一般的真实美;关注人的分合;浓郁的抒情美。
第四章革命历史斗争小说一、《红旗谱》与《红岩》梁斌与《红旗谱》的创作。
农民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进程。
朱老忠作为新旧两个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和阶级英雄的主要性格特征。
《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红岩》的作者与独特成书过程。
《红岩》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特殊性。
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英雄群像。
二、《青春之歌》与《三家巷》杨沫的生平与《青春之歌》的创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二章《20年代小说创作》PPT课件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 (2)支配人生的是“爱”和“美” ❖ 冰心(1900-1999) ❖ 《斯人独憔悴》:写父子 ❖ 代沟与矛盾; ❖ 《两个家庭》:探索妇女 ❖ 在中国社会与家庭中的 ❖ 地位与作用问题 ; ❖ 《超人》:人与人的关系;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 王统照(1897-1957) ❖ 《微笑》:写一青年囚 ❖ 犯的转变,爱与美的力 ❖ 量; ❖ 《沉思》:写模特琼逸 ❖ 的悲剧,显示爱与美的 ❖ 幻灭; ❖ 《湖畔儿语》:写下层 ❖ 劳动者的家庭生活的苦难
多《<女神>之地方色彩》、王伯祥《文学的 环境》,周作人《地方与文艺》 ❖ (3)鲁迅小说的深刻影响;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 A《故乡》族类:王鲁彦《童年的悲哀》:阿成哥; 废名《竹林的故事》:三姑娘;蹇先艾《老仆人的 故事》:老仆人林富;
❖ B《祝福》族类:台静农《红灯》,王鲁彦《李 妈》;蹇先艾《乡间的悲剧》:祁大娘;黎锦明 《唐寡妇》:唐寡妇;
俗);《黄金》:表现乡村原始的冷酷,如 史伯伯尘嚣的宗法社会田园牧歌 ❖ 废名:淡泊的现实主义和素雅的浪漫主义
的交融 ❖ 《浣衣母》中的李妈“善的化身” ❖ 《河上柳》中的陈老爹 ❖ 《竹林的故事》中的三姑娘“美的化身”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 与堕落的半殖民地都市文化的相对立:
第二章(一) 20年代小说创作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 一、“问题小说” ❖ 1、产生的原因: ❖ 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反封建传
统,探索问题,居高临下的话语方式; ❖ 五四时期小说作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 外国文学的深刻影响,俄罗斯文学,易卜生
社会问题剧;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中国当代文学第2章
中国当代文学
二、主流文学 所谓主流就是以“革 命样板戏”以及各种各样 的“红太阳颂歌”,以及 20世纪70年代伊始出现的 一批小说、诗歌和电影戏 剧作品为代表,如浩然的 《金光大道》(1972)、 《西沙儿女》(1974)等。
中国当代文学
(一)主流文学之革命样板戏的出现与发展
“革命样板戏”是当时文学中最为显赫的作品, 是极“左”政治的集中体现。
中国当代文学
(二)《华南虎》 ①作家简介 牛汉(1923—2013年) 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县 人。20 世纪 40年代开始 诗歌创作,是“七月”诗 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 集《彩色的生活》《祖国》 《爱与歌》《温泉》《海 上蝴蝶》及自选集《蚯蚓 和羽毛》等。
中国当代文学
《华南虎》一诗写于1973年6月,展示的是那个 特定时空,这是一个囚禁生命、戕害牲灵的年代。 诗人以一颗敏感的心,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悲怆和苦 难,同时也表现出有血性的中国人不屈的灵魂和挣 脱禁锢、向往自由的顽强斗争精神。
中国当代文学
知识分子的反抗 老作家的秘密创作:以或曲 折或直露的方式表达对专制 暴政的反抗。还有一种现象 更为重要,这就是“文化大 革命”中老作家们自觉的秘 密创作。 代表人物与作品:廖沫沙在 1969 年夏被批斗时作的《嘲 吴晗并自嘲》;杨沫《自 白——我的日记》。
中国当代文学
年轻作家的创作:年轻一代 中的敏感者也开始萌生自己 的独立思考与独立意识,在 20 世纪 70 年代出现的一些 “地下沙龙”与“地下诗社” 活动,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作了预告。 代表人物:黄翔、食指、白 洋淀诗派的诗歌创作与赵振 开(即诗人北岛)、张扬等 人的小说写作。
中国当代文学
①题材:分布于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各个时期,力图 勾勒中国的革命历史。 ②艺术样式:其艺术样式包含了来自西方的芭蕾舞、 交响乐和传统的中国京剧,根据政治宣传需要作了 许多符合现代口味的形式改革。 ③表现方式:在表现方式上则以“三突出”为原则 塑造“高、大、全”的英雄人物。
世界当代史课件
波兰团结工会的上台
匈牙利政局的变动
1989年10月,布达佩斯居民走上街头示威游行
民主德国的发展和德国的统一
柏林墙开放后的移民潮
南斯拉夫内战和分裂
南斯拉夫内战
捷克斯洛伐克联邦一分为二
1993年1月1日,在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境地区的一个村庄,一 名斯洛伐克边防士兵取下写有“捷克和斯洛伐克”字样的边境 徽章。从1993年1月1日起,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共和国成为两个 独立的主权国家。
第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欧
一、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民主改革 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意义
二次大战后,在东欧和东南欧先后出现了八个新型 的人民民主国家,著名的国际共运活动家季米特洛夫 在保加利亚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将人民民主国 家的性质概述如下:(一)人民民主国家体现着工人 阶级领导下的劳动人民 -- 绝大多数人民的统治;(二) 人民民主国家是过渡时期的国家,它的使命是确保这 个国家沿着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发展;(三)人民民 主国家是在同苏联的合作和友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四)人民民主国家属于民主反帝阵营。尽管季米特 洛夫在概述的第一和第二点上,把人民民主国家的性 质同苏联区别开来,然而在后两点中却又突出了人民 民主国家和苏联的关系。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过程很不一样,大致
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这两个国家的 共产党在反法西斯战争的过程中一直掌握着武装斗争 的领导权,因此在战后国内的政治生活中也能够扮演 主要的角色,从而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创造了条件。 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在二战期间追随德国进 行侵略,成为战败国,它们在战后的发展比较曲折, 构成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第二种类型。 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战期间都被德国占领,其情 况和南斯拉夫及阿尔巴尼亚有类似之处,但它们的抵 抗运动的规模却要小得多,此外两国共产党在战争期 间所发挥的作用也无法和南共及阿共相提并论,因此 战后向人民民主制度转变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属第三 种类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在德国分裂和苏军占领的情况下 建立起来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 ppt课件
(1)50—70年代的文学,主要叙述 特定的文学规范如何取得支配地位, 以及这一文学形态的基本特征。
(2)80年代以来的文学,揭示这种 支配地位的逐渐失去,以及在不同 的社会历史语境中,中国作家建立 “多元”的文学格局所做的艰苦努 力。
第二章 50—70年代的小 说
第一节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
悲歌》、《开拓者》等所谓的“开拓者” 系列;何士光《乡场上》(冯幺爸)、 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 五号》、张贤亮《龙种》、柯云路《新 星》、《夜与昼》等等。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 二,以改革作为社会背景: ❖ 1,边界不清晰,往往也会被归入
❖ 1,“伤痕小说”、“反思 小说”
(1)“伤痕小说”背景:长年 压抑的反弹效应;苦难的宣泄心 理机制。
❖ 以1978年《班主任》的发表为标 志,文革后第一个小说思潮。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 《班主任》(刘心武):谢惠敏、宋 宝琦、张俊石
(2)“伤痕小说”名称由来:卢新华 《伤痕》 ——王晓华
《“锻炼锻炼”》
(二)、柳青及其小说《创
业史》
❖ 作者作品: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 出版有长篇《种谷记》 (1947)和《铜墙铁壁》 (1951)。散文特写(收 入《皇甫村三年》)和 中篇《狠透铁》,宏篇 巨构《创业史》。
二、“史诗性”追求
(一)、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 杜鹏程(1921-1991),陕西
(三)、《青春之歌》
❖ 1、作者:杨沫(19141995),湖南湘阴人。 《青春之歌》1958年初 出版。《青春之歌》和 在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另 两部长篇《芳菲之歌》 和《英华之歌》,在内 容上有着连贯性,被称 为“青春三部曲”。 《青春之歌》既是写 “革命历史”,又是写
当代文学史2
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时期一、文学环境1、文学组织和体制:高度组织化:“作协”和“文联”作家的经济生活:工资+稿酬文学刊物:人民文学文艺报2、作家的整体性更迭:?一些作家边缘化,甚至消失?新的中心作家的构成:3、文学的传统继承和外来影响: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有选择的接受:中国古典、西方古典、西方近现代文学?总体倾向:文化上的“闭关锁国”二、主要的文艺政策和文艺论争:1、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
延座讲话精神。
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普及第一。
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
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2、1950年代初的三大文艺批判: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创作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学术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2-55):理论3、“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反右斗争扩大化(1956-1957)1956年5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限制的)文艺出现短暂繁荣:理论创作1957年4月,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严重失误。
给文艺带来严重破坏。
4、“新民歌运动”与1960年代初的政策调整:1958年,大跃进。
“新民歌运动”。
两结合。
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
19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期。
文艺环境相对宽松。
1963年开始,新的文艺斗争浪潮--文艺整风第二节“文革文学”时期一、文化大革命的发生1958年,“新民歌运动”。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开始了对新的文艺形态的构想。
1963年以后,大范围的文艺批判运动。
对50年代以来的文学的否定。
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文化批判转向政治斗争。
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1966年2月,以《纪要》为纲领和宣言,文化革命激进派全面控制文艺界。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
二、文学环境:1、文学的完全政治化:创作。
批评。
2、作家:大规模的政治迫害。
《中国当代史》新时期 课件2
2、性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主要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分步 骤、有领导、有秩序推进。 C、目标任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 制。
(五)对外开放的历程、特点和成就
1、历程: 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1991年,重点是建 立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开发区。 第二阶段:1992—2001年我国加入WTO,特点是开 放格局开始由沿海经济特区向内地扩散,重心开始由体 制试点向全面制度建设转型、对外开放度提高,全面对 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第三阶段:2001年—今,重点是“引进来”和“走出 去”相结合,使对外开放适应科学发展。
第二阶段:1992—2002年,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根据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 中共“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阶 段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主要内容有: ①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深化国有 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是指适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要求,以规范、完善的企业法人 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产 权明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管理科学为 特点的新型企业制度。 ②推进财政、金融、外汇体制改革和市场 体系建设。 ③积极引导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四)政治体制改革
1、改革历程:
第一阶段:1978—1992年,政治体制改革初步 探索和全面推进。1980年8月邓小平《党和国家领 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了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 法。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近期政治体制 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改革的长远目标, 改革全面开 始启动。 第二阶段:1992—2002年,为适应市场经济发 展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十四大重申了政治体制 改革的目标和主要内容。1997年“十五大”后, 规定了一个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健全 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机构改革;完善民 主监督;维护安定团结。主要在政府机构改革和干 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第三阶段:2002年——今,政治体制改革继续 深化。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8个方面的 内容;十七大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作了新部署。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整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战后世界格局一、名词解释铁幕演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
又称铁幕演说。
1946年1月,丘吉尔应邀访美。
3月5日,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演说可以认为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8月根据同年4月在华盛顿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的军事联盟。
参与国家有美、英、法、荷、比、卢、挪、葡、意等。
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正式加入。
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成员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
总部原设在巴黎,后迁布鲁塞尔。
主要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和军事委员会。
历来由美国将领任最高司令部司令。
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华沙条约组织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的政治军事联盟。
1955年5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20年。
条约规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
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
总部设在莫斯科。
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任。
经互会为解决苏联与东欧各国合作问题,1949年一月初,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利亚等6国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
决定成立经互会,在技术上、原料、粮食等方面展开互助合作,标志着欧洲正式分裂为两个平行市场。
经互会成立初期,有利于打破西方经济封锁,解决经济困难。
华东师大《世界当代史》习题及其解答
华东师大精品课程《世界当代史》习题题目:第一章:1、简述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目标与对外政策方针。
2、简析冷战的起因。
3、分析雅尔塔体制与战后世界格局的关系。
4、分析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背景和意义。
5、简评杜鲁门主义。
6、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7、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怎样发生的?后果如何?8、朝鲜为什么分裂?9、简述斯大林关于“两个平行市场”理论的要点。
10、越南民主共和国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成立的?第二章:1、简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
2、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3、综述20世纪前半期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
第三章:1、简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形式及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表现。
2、分析战后美国经济状况和经济方面的主要变化。
3、简析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
4、简析英国的“三环外交”。
5、评介战后西欧主要国家的“福利国家”政策。
6、简述美国对日占领初期政策的目标。
7、简述日本农地改革的意义。
8、分析1947年日本国宪法的意义。
9、旧金山体制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第四章:1、简述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2、分析赫鲁晓夫领导时期苏联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3、试论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起因和性质。
4、简述1956-1957年波兰哥穆尔卡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5、简述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改革停止不前的原因。
6、简述1968年匈牙利新体制改革。
7、简述东、西德的统一。
第五章:1、分析二战后印度民族运动的特点和印巴分立的原因。
2、简要说明克什米尔问题的由来。
3、比较80年代东盟与印度的经济。
4、分析1977年巴拿马运河条约。
5、分析第三世界兴起的历史意义。
6、简述参加不结盟运动的条件。
7、分析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
第六章:1、简述从欧共体成立到70年代初,西欧一体化的主要进展。
2、分析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瓦解对世界金融的影响。
世界当代史讲义
世界当代史讲义第一章战后初期的世界教学时间安排:7学时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历史发生的深刻变化,尤其是第二次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发生的重大变革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2.全面了解和掌握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及变化。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主要通过哪些国际体系和国际组织表现出来。
2.美国、苏联的崛起与两大阵营形成的关系。
3.试析冷战的起因。
4.试述冷战初期两大阵营对抗的主要表现。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讲授思考题:1、建立联合国的意义有哪些?2、分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3、试述美国战后初期建立世界霸权战略的步骤。
4、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
5、美苏冷战有哪些表现?6、德国和朝鲜为何会分裂?7、分析旧金山体臸的实质。
参考书目:1.[美]亨利基〃辛格:《动乱年代》,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3年2.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节重构世界格局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一)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工业方面1937年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比重为 42%, 1945年为60%货币金融方面1945年约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59%,1948年进而占74.5%国际贸易与投资方面科学技术方面(二)布雷顿森林体系1、历史背景世界大战造成国际金融关系极度混乱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为美元的霸权地位创造了特殊条件美英争夺领导权的斗争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7月1日,美英苏中等44国在美国新汉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即“布雷顿森林会议”。
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
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12月27日,协定生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宣告成立。
1947年均并入联合国。
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第一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每盎司黄金兑换35 美元;第二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第三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间就货币事务进行共同商议, 为成员国的短期国际收支逆差提供信贷支持;第四美国作为储备货币的发行国有两点基本责任:美联储保证美元按照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协定成员国对美元的信心;提供足够的美元作为国际清偿手段。
世界当代史 各章复习思考题
世界当代史各章复习思考题世界当代史--各章复习思考题世界当代史篇章回顾与反思第一章两个对立阵营的战后世界1、概述战后初期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
2、试析杜鲁门主义。
3.分析“柏林危机”的历史背景和后果。
4.战后初期美国在欧洲的战略分析。
5.战后早期苏联外交的例子。
第二章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1.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2.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第三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恢复和发展1.本文总结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变化的要点。
2.本文简要介绍了二战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
3.麦卡锡主义的繁荣。
4、简评工党的国有化和“福利国家”政策。
5、评价“三环外交”的提出及其后的变化。
6.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和第四共和国宪法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这些差异于法国政局有何关系?7.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战后日本民主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行的,其改革的内容和意正义呢?9、试述战后日本工农运动发生的条件、规模及转向低潮的原因。
10、旧金山体制的内容及其实质如何?11.简要列举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现象。
第四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简述南斯拉夫率先实行改革的历史条件及主要内容1、从斯大林逝世前苏联社会的基本概况简析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
2、简析赫鲁晓夫实行改革的经验教训及其历史地位。
3、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基本特点和经验教训。
4.试着比较和分析1956年波兰、1968年匈牙利和布拉格发生的事件春”的异同及经验教训。
第五章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1、二次大战后初期东南亚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是什么?2、比较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独立的特点。
3、简述以色列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
4.试着描述阿尔及利亚民族战争和埃及“七月革命”的历程和胜利原因。
5.回顾越南的抗美战争和救国运动及其原因。
6、简述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及发展过程。
7.分析了埃及苏伊士运河民族化斗争胜利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8.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如何成立的?为什么阿拉伯人在第一或第三世界中东战争中遭到失败?9.分析1959年前后古巴革命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呼吁英美两国“建立特殊关系”,号召讲英语的民
族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共产主义的挑战。 —— 美国发动“冷战”的序曲。
(二)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
1、凯南的“遏制”理论: 8000字的电报和“X先生文章”。
概而言之,凯南所主张的遏制理论的要点是: 第一,苏联将成为美国的对手,美国应对苏联实行遏制。
2、德国走向分裂:
苏占区:
政治:惩办战犯,支持革命民主力量,准许 建立反法西斯政党; 经济:对大企业实行国有化,进行土改;
从德国(苏占区)获得战争赔偿。 ---- 1950年 76.58亿美元
美英法:
政治上对纳粹战犯从轻发落,经济上保存了
德国的经济基础,为共同扶植德国,遏制苏联,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讲话,阐明美对外政策: 含义: 一是阐明美国必须援助希土的理由; 二是认为自由世界正在遭受极权政治的威 胁美国负
有保护自由世界安全的责任;
三是以后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 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有关。 ------ 杜鲁门主义
背景:
西欧各国经济衰退、政局动荡;
稳固西欧局势以对抗苏联的力量;
为过剩的美国资本和商品寻找海外市场的经 济和战略需要。 时间:1947年6月5日
主要内容:
(1)美国通过131.5亿美元拨款,用来“援助”西欧;
(2)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商品;
(3)尽快撤除关税壁垒和提供本国经济情况的统计数 字,美国有权对“援助”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4)受援国还必须储备美国所缺的原料。
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亚非拉革命浪潮的高涨, 使苏联获得从未有过的世界地位。
杜鲁门的全球扩张战略:
(1)以原子弹和美元为坚强后盾,全面遏 制苏联,扶植西欧、日本等盟友;
(2)通过各种援助,建立各种政治军事集 团,控制以欧洲为重点,处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 间地带,进而确立其世界霸权。
一、对战败国的处置
(一)、五国和约 1、伦敦外长会议 ---- 1945年9月,苏美英法中 美英苏的争议:
第一 意大利殖民地的归属;
第二 的里雅斯特问题 ;
第三 争夺巴尔干地区。
2、和约的签订:
1947.2.10,和约签字生效:
(1)政治:所有和约均责成战败国保障本国公 民的基本人权和自由,审判战犯,使五国非法西 斯化和民主化; (2)赔款:五国分别向苏、南、希腊、埃塞俄 比亚等相关国家支付赔款;
苏联:
战后苏联的对外扩张政策;
苏联的经济安全政策;
意识形态的分歧。
(四)冷战的形成
1、美国的全球性进攻态势:
(1)杜鲁门主义: 希土危机: 希腊和土耳其扼动地中海,战略位置重要; 战前为英国势力范围;
战后共产党力量增强;
英国战后实力下降,于是照会美国干预。 ——为美国发动冷战提供时机。
(3)领土:瓜分意殖民地,重新划定相关国家边 界;
的里雅斯特港一分为二,一部分归南斯拉夫,一部 分化为自由区归联合国管理; 意大利放弃北非殖民地,放弃依《辛丑条约》在中 国获取的“所有权利”;
(4)军事上:五国武装力量限于防务所需最少 人数,清除某些工事和军事设施,五国不得制造 任何原子武器。
第三 标志着美对外政策转变的完成,美对
外政策已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开始由局部 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时代;
第四 杜鲁门主义的特点是以反苏反共的意识 形态形式来掩盖其全球扩张的强权政治。
(2)马歇尔计划(1948年援外法案)
马歇尔简介:(1880~1959) 1901年9月,马歇尔以毕业于 维吉尼亚军事学院,1936年8月, 马歇尔升为陆军准将。 1939年4月 成为四星上将,陆军参谋长。 1944年马歇尔荣获五星上将这一最高荣誉军衔。 1945年赴中国调停国共冲突。调停失败后,马歇尔于 次年11月回国出任国务卿,并组织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实施了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此后,他曾担任美国 红十字会会长,国防部部长等职。 1959年10月16日,马歇尔与世长辞,享年79岁。
第二,美国遏制苏联的主要方式是保持压力,主要手段
是经济手段,只有在苏联试图向外扩张时给予反击。 第三,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的重点地区是西欧和日本。
遏制有三个层次的目标: 第一是把苏联的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第二层目标是减少苏联的影响; 第三层次的目标是促使苏联内部的和平变革。
三方开始走向联合。
1947.1.1, 美英合并其占领区 1947.3—4,法开始加入双占区。
(三)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1、美国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
2、苏联占领日本北方四岛。
(择捉、国后、色丹、齿舞)
-----------远东委员会 盟国管制委员会
----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理论依据。
3、NSC68号文件: (NSC:国家安全委员会)
遏制政策的基本文件之大成,是指导美国冷战时期全球 战略的基本依据: 首先,文件强调军事手段在遏制中的作用; 其次,文件主张扩张美国的遏制范围; 第三,文件在美苏实力对比上远没有凯南1946 年那样乐观。
(三)冷战的兴起: 1、概念:战后美苏及其各自盟国之间除采 用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 冷战一词由美国赫伯特.斯沃普首先使用,
美国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冷战》。
冷战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对抗、军事上对
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的割据。
2、冷战出现的原因: (1)客观上: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出现美苏两 强以及各自以他们为首的两大阵营; 法西斯集团战败,世界出现大片“权力真 空”;
应用:
对苏:公开宣布苏为敌手和对苏实行“遏制”
和“冷战”政策;
对西欧:在以欧洲为战略重点的思想指导下,
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约;
对亚非拉:美推行新殖民政策:巩固拉美;援
助亚洲、非洲。
评价:
第一 是处在颠峰时期的美国遏制苏、独霸 全球的扩张主义;
第二 是美国公开推行对苏冷战政策的重要步 骤,是美苏战时同盟正式破裂,冷战全面展开的 重要标志。
6、北约的性质及其军事战略的演变
7、简述战后初期苏联的对外政策
8、分析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两重性的原因 9、列举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的反霸措施 10、概述战后初期世界格局(两大阵营对立、冷 战)的形成过程
11、分析柏林危机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
权之目标。
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垄断着 原子弹,使其获得了突破区域性霸权的时机; 德意日战败,西欧经济崩溃,政治动荡; 罗斯福想用贷款诱使苏联上钩的设想未能得逞; 联合国从一开始就成为美苏争吵的场所; 尤其是苏联的影响随战争的进展而越过国界,进入 东欧和中欧;
参考书目: 《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 戴维· 霍罗茨,上海人出版社 《美苏冷战史话》 沃尔特· 拉费贝,商务印书馆 《冷战》 李普曼, 商务印书馆 《马歇尔传》 福雷斯特 波格, 世界知识出版社 《战后德国的分裂和统一》 丁建弘, 人民出版社 《外交史》 阿尼金 ,第五卷,三联书店, 《冷战起源与战后欧洲》 汤季芳,兰州大学出版社 《大外交》 基辛格 ,海南出版社 《冷战及其遗产》 张晓明,上海人民出版社 《杜鲁门回忆录》 哈里,杜鲁门,三联书店
计划的实施:
1948年4月2日,国会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 1948.4.3计划正式实施: 执行机构:经济合作署(保罗.霍夫曼) 1948---1952年间,美共拔款131.5亿美元,其中90% 是赠予,10%为贷款,受援最多的依次为英(包括属地) 32亿,法27亿,意大利15亿,联邦德国14亿,合计占计 划援助总额的66%,共有16个国家参加了马歇尔计划。
2)北约:
筹建:
首先 1948年美英加三国华盛顿会议。决定
“拟订一项北大西洋区域集体防务协定的划” ;
其次 1948年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一项决议,
规定在涉及美国安全情况下,美国可以通过宪法
程序参加这些区域性和其他集体协定;
再次 1948年9月,美国与布鲁塞尔条约国通 过“华盛顿文件”,对即将建立的北约组织的性 质、范围、缔约国承担的义务及其与欧洲其它组 织的关系等做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这为北约组 织成立奠定基础。
战后国际体系的动荡与混乱。
(2)主观上:
战后美苏各自的战略目标引起利益的交叉和 战略构想的冲突。
美国:
凭借实力称霸世界;
为避免经济萧条要增加对外贸易,夺取市场; 美国人天生优越感和天定使命观。
罗斯福的“和平缓进战略”:
(1)通过以美国为主宰的美、苏、英三国合作,组 建联合国共同维护战后世界的安全和稳定; (2)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金融机构,主宰战后 国际经济新秩序; (3)通过给苏联贷款,软化拴住苏联,实现世界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