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模式改革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当前的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的育人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教育的育人模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在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强调个性化教育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越来越注重个性化教育。
传统的育人模式往往是一刀切的,忽略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个性化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更多的教育技能和教育理念,以及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新课改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培养创新思维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往往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新课改则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也意味着教师需要更多地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而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校需要提供更多的创新教育资源和环境,以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和创新需求。
3. 注重核心素养新课改背景下的育人模式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而新课改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这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更多的综合素养教育资源和课程设置,以满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需求。
二、未来育人模式的发展方向1. 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未来育人模式的发展需要更多地关注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机会,也限制了教育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育人模式的发展需要更多地强调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包括教育设施、教材和教学资源等方面,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进
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仅需要教育的局部改革,还需要进行育人方式的系统变革。
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式变革应着力于全面培养体系的整体构建,在学校办学的三个关键维度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和实践样态。
新形势下的育人理念体现大情怀学校育人理念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能影响教师和家长教育行为的关于教育使命、育人目标、育人要求、育人原则等方面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育人理念体现学校对教育应然状态的追求,是一所学校精神文化的灵魂。
新形势下的学校育人理念应该体现大情怀。
教育理解要深在学校,凡是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都是教育,这是普遍意义上的教育,人们极易理解。
但是,对“教育”深层意蕴的理解,需要我们深刻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一所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群体对于教育根本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体现学校品质的差异。
只有在中华历史文脉中寻找立德树人的深厚渊源,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聆听民族复兴对教育的呼唤,明确教育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使命,才能提高对教育事业的理解深度,进而自觉把教育梦与中国梦统一起来,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增强教育自信,形成教育大情怀。
育人目标要高学校的育人目标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要与国家教育方针高度契合,体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前,学校育人目标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学校表达。
一是要从对“全面发展”的理解中体现教育对“人”的尊重和社会对“人”的要求,二是要从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解中体现教育的使命与担当,形成育人目标共识。
只有把学校教育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高度关联起来,以仰望星空的情怀审视学校教育,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才可能形成并努力追求高品质的育人目标。
教育情感要真教育是伴随生命拔节成长的过程,是一份朝阳事业,其本身就具有可爱之处;同时,教育也是生命塑造的过程,是一份“唤醒”的事业,需要以爱为底色。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1. 引言1.1 新课改的背景新课改作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是针对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新课改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随之调整和升级。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拥有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和挑战。
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需要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新课改的背景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背景,教育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2000字】1.2 育人模式变革的必要性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科的分科,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和成长。
在当今社会,学生所面临的挑战和需求也愈发复杂和多样化,单一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育人模式的变革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改变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不仅仅是传统的学科知识。
个性化育人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特长,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也逐渐受到重视,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跨学科整合的育人模式能够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状况,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发展指导。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创新和拓展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育人模式改革
思政研究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李子骐(运城学院教育心理科学系,山西运城044000)摘要:从原有的思政课程转变成课程思政,创建全员育人的思政新格局,真正实现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课程教育协同共行,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学变革的关键方向。
本文阐述课程思政观念具有的价值意蕴,分析课程思政在高校育人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基于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的育人模式改革路径,以期有效促进思政课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补充,打破了以往大学思政教学的狭隘理念,扩大了高等院校思政教学团队,拓展了高校大学生思政教学载体。
为新时期高等院校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培育哪种人、如何培育及为谁培育这些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改革发展方向。
一、课程思政观念具有的价值意蕴(一)为解决三全育人问题提供有效途径长期以来,高等院校思政教学始终处在“孤岛”,最关键的因素是专业课任职教师过于重视知识教授,忽视了思想价的有效,大学生思想政治作作思政课任职教师 的作任作任,学教师强化育人意识育德能力的自性性较低。
i 是思政工作体能学体、教材体、理体:,未能育人。
是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是识课程,的是学生的自发展,教学的最终来,课程思政了。
(二)为新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建新格局大新时,在新时背景下,高等院校为思想意识教育的的,课程思想意识教学的重载体。
课程思政有价作为思想,化、、理的,大学生的确,以让大学生在情感选取、思维式、价理念流思想意识维持一致。
此外,高校每门课程藏着人们自然、人们及自思维逻辑的步探究思索,高校每门课程传输的确,让教育象在多样性网络信息条件下,确学习并吸收复杂的意识多样信息。
2018年习近平同志说过,人培育体学体、教育体、理体及教体有着密切联系,能够穿的是思政工作体。
课程思政为思政工作体的关键组部分,为新时背景下高等院校意识作创建了全新的发展°二、一些高校课程思政在育人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一)缺乏对课程思政的重视课程思想是把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有机结,协助提高大学生的践操作能力及专业素。
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进总结范文(精选3篇)
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进总结范文(精选3篇)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进总结1历史新课程下的改革,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如何转变教学方式,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结合本人的教学体会,认为要做到以几点。
一、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
问题的设计,首先是应当具有阶梯式思维难度的,是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
其次,它们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的,即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的价值。
例如;“我眼中的秦始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等问题为切入点设疑,启发思考,引发讨论。
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会客观的,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二、创设情境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动,学生静。
是一种传授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的角度看问题,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的内心波澜。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使其如身临其境,体验人物的心灵,思考历史的时限性和复杂性。
如讲隋炀帝的功过时,我们可以采取模拟当时情景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不同的人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双方可以辩论,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形象直观”等特点被广大教师所采用,其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的情景再现。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的总结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的总结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总结了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评价是对学生研究和发展情况进行客观评估的过程。
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多元评价: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力。
应鼓励多元评价方法,包括课堂表现、项目评估、综合素质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
2. 强化个性化评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评价。
通过个性化评价,可以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优势,促进其全面发展。
3. 建立终身研究评价体系:教育评价应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研究成绩,还应关注学生的终身研究能力。
建立终身研究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终身研究的惯和能力。
育人模式创新育人模式是教育的核心,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在新时代,育人模式创新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强化综合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 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将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式。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 引导学生发展兴趣:学生的兴趣是激发研究动力和培养特长的重要因素。
学校应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和活动引导学生发展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并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总之,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通过促进多元评价、个性化评价和终身研究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强化综合素质教育、校企合作和兴趣引导,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进
新形势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与教学模式改进
中国的新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指的是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和教育评价的变化。
首先,教育方法的变化。
新课改注重适应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教育方法不再单一。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灌输”的角色,而在新课改下,教师则扮演引导和辅导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新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实践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其次,教育内容的变化。
新课改强调学校教育应该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使教育更具实用性。
教育内容不再是纸上谈兵的书本知识,而是注重跨越式发展的素养和能力。
例如,一些学校加强学生的科技知识培养,让学生参与科技创新。
这样的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发挥创新潜力。
最后,教育评价的变化。
传统教育下,教育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新课改下,教育评价强调全面发展和多元评价,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能力素养和品德素养。
例如,有些学校开始采用综合考评的方式,将学生的学习成果、社会实践、获奖情况等都纳入评价体系。
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更好地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是有必要的,因为它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学生的需求。
在新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探究,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学校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使教育更具实用性和适应性。
变革之路:打造新时代幼儿园育人新模式
篇一:变革之路:打造新时代幼儿园育人新模式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幼儿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幼儿园的育人模式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如何打造新时代幼儿园育人新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求。
二、传统幼儿园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1. 缺乏个性化教育传统幼儿园育人模式注重集体教育,忽视了每个孩子的个性化需求。
这样一来,有些孩子可能无法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资源,导致他们的发展和学习受到限制。
2. 教学内容单一传统幼儿园育人模式注重学前教育,而忽视了其他课程的重要性,比如体育、美术、音乐等。
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孩子们全面发展的需求。
3. 家长参与度不高传统幼儿园育人模式中,家长只是孩子教育的旁观者,缺乏真正的参与。
这样一来,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过程缺乏了解,无法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
以上问题表明,传统的幼儿园育人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三、新时代幼儿园育人新模式的构建1. 强调个性化教育新时代幼儿园育人新模式应该注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方案。
这样一来,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他们所需的教育资源,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
2. 多元化教学内容新时代幼儿园育人新模式应该拓展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学前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运动等方面的能力。
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加强家园合作新时代幼儿园育人新模式需要加强家长的参与度,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可以举办家长学习班,让家长了解如何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中。
另外,还可以举办家长与教师的座谈会,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
四、结语在新时代的幼儿园育人新模式中,应该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多元化教学内容和家园合作。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也是新时代幼儿园育人新模式的核心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
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对教学模式和育人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育人模式也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本文将就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教育育人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1. 新课改对育人模式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
在这样的背景下,育人模式也应该围绕这一理念进行变革和创新。
传统的教育育人模式偏向于灌输式教育,教师起主导地位,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
而新的育人模式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还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在这样的指导下,育人模式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2. 育人模式的变革方向针对新课改对育人模式的要求,育人模式的变革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为中心。
育人模式的变革首先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进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
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2)注重学生的发展。
育人模式的变革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快乐成长。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要求育人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创新引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强调综合素质和合作精神。
育人模式的变革还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合作精神,引导学生不仅在学术上取得成功,更要在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研修总结【4篇】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研修总结【4篇】篇一:近年来,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成为了各级教育机构的必然选择。
为深化这一工作,我参加了一次研修活动,收获颇丰。
首先,我认识到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历史性的任务。
传统评价模式往往偏重于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
而新时代的评价改革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思想、道德、智力、体魄、美育等方面进行评价。
这需要我们建立科学、准确、公正、全面的评价体系。
其次,育人模式创新是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学生参与和主动性。
现代育人模式则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后,这次研修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们需要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达到我们的目标。
总之,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二: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有关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的研修活动,对于这次研修,我的收获是丰富多彩的。
首先,我认识到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早期的教育评价往往通过成绩或者状元来判断一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这种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单一,无法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也无法回应社会对于人才的多元需求。
现代化的教育评价应该从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智力、美育等方面的发展,而育人模式创新,则是从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和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创新,强化学生对于自身的主导和参与性。
其次,教师是教育评价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的关键。
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们以科学、准确、公正、全面的理念构建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育人模式的创新也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适度的自由空间、自主选择的机会和富有发掘性的教学内容。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
新课程改革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方法进行了革新,同时也对育人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育人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这不仅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育人模式变革,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认知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上。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传授和理论分析,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被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实践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者和引领者,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还体现在对教育资源的利用和教学环境的创新上。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讲堂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
而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创造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以及实验室等各种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特色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既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为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与发展。
新课改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育人模式上做出了一系列的变革,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两方面来探讨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一、教师角度的变革1.变革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知识传授,而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转变观念,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放在教育的首位。
教师要从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发现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
2.变革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而新课改则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
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项目化教学和游戏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3.变革评价方式。
新课改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发展,并将评价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变革。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而新课改要求教师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如综合评价、自评互评和行为观察等,来全面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情况。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索和思考问题。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学习的主体,需要自己主动去获取和总结知识。
2.强调合作学习和团队精神。
在新课改课堂中,学生经常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些任务和项目。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不仅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还要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是一场全方位的改革,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来讲,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
教师要变身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发现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新课改背景下,我国教育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深刻变革的时期。
从教育主张、教育目标到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此背景下,育人模式也面临着改革与转型的挑战。
本文将就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进行探究。
新课改是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改革。
新课改的背景是多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
在此背景下,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认知主义教育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教育的新方向是,学校不再是知识的传承者,而是成为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的场所。
因此,在新课改中,教育的重点转移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改要求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这要求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是要有更全面的素质和能力。
因此,新课改下的育人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听讲者,而是要发扬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用自己的手脑去解决问题。
2.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不能仅仅只是被动接受和记忆知识,而是需要具备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因此,育人模式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
3.注重个性化发展在新课改下,学生不再是单一类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
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育人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育不再是将所有人变得相同,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创造一个多元化、综合发展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1.教师的角色转型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要扮演一个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灵活应对,掌握具有创新意识和教育技能,引导学生探索知识。
深化小学课改转变育人模式
深化小学课改转变育人模式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小学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转变育人模式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深化小学课改,转变育人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们要明确转变育人模式的目标。
传统的育人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转变育人模式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育人模式往往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当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创新能力。
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创新。
转变育人模式还需要加强师资培养和教育评价。
在传统的育人模式中,教师往往充当着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行为的监督者的角色,而在转变育人模式中,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评价也需要进行改革,要从传统的课堂考试评价转变为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的作品展示、课题研究报告等,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深化小学课改,转变育人模式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我们在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教师培养和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
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的终身学习者,为我国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坚持三项改革,创新育人模式
坚持三项改革,创新育人模式文/胡永强 黄卫平近年来,湖北省宜都市职教中心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坚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办学理念,坚持“德育为首,技能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原则,实施“一主两翼”发展战略,走开放办学、校企合作之路,坚持三项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学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以管理模式改革为载体,创新育人模式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为此,在教育管理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推行“全纳教育”的理念让所有的教职员工敞开胸怀,接纳学生的一切,从感情上温暖学生,从人格上尊重学生,从目标上引导学生,从专业上激励学生,从生活上关心学生;结合赏识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等主题活动,着力加强学生的情商教育,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平台。
学校实行校长值周制,值周小组7名教师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与学生同住一栋宿舍楼,深入了解学生起居情况;宿舍管理实行“楼长负责制”,在辅导员指导下,每栋学生宿舍均设立楼长办公室,设楼长一名、副楼长若干名,坚持全天候寝室时间段各楼层的巡查,及时向辅导员和值周教师反映相关信息。
学校建立了“青少年法律关爱中心”,聘请检察院副检察长、司法局副局长、派出所所长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通过开展法制讲座、发放法制维权卡、法制谈心、案例警示、办法制黑板报和手抄报、启开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青少年法律关爱活动,解决青少年合法权益维护的新问题。
2.开展德育“三挂”、情暖“三生”活动 (1)德育“三挂”。
“总支委员挂联校区”,指导督查校区工作,关心教职工生活,特别是青年教师成长,每周至少与教职工谈心2人次、听1节课;“管理干部挂联班级”,每周至少深入教室、寝室参加班级活动1次、与学生谈话2人次,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每周至少与班主任联系1次,分析班级主要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协助开展工作;“全体教师挂联‘三生’(学困生、贫困生、留守生)”,了解熟悉学生家庭情况,做到“五个一”,即每学期家访1次;每学期为贫困生解决1 ̄2个实际困难;每月与学生谈心1 ̄2次,每月与留守生家长电话1 ̄2次;每月为学困生进行心理疏导1次。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育人模式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
本文从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及学校管理的优化等方面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变革的必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教师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对教育教师的要求也将随之提高。
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育人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育人模式、变革、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学校管理、必要性、发展方向、教育教师1. 引言1.1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在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传统的育人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教育部门和学校纷纷开始探索新的育人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育人模式注重学生的知识传授和基础技能培养,而新课改背景下的育人模式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这种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上,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而在新的育人模式下,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已经势在必行。
只有不断探索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2. 正文2.1 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变革的重要方面。
传统教育理念注重灌输和传授知识,强调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理念逐渐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成都教科院黄祥勇素养导向的教学管理与育人模式变革
成都教科院黄祥勇素养导向的教学管理与育人模式变革摘要:一、引言二、素养导向的教学管理理念1.以学生为中心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三、素养导向的育人模式变革1.课程改革2.教学方法改革3.评价体系改革四、成都教科院黄祥勇的实践与成果1.案例分享2.学生反馈与成长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以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成都教科院黄祥勇积极探索并实践素养导向的教学管理与育人模式变革,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素养导向的教学管理理念1.以学生为中心在素养导向的教学管理中,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更多地扮演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黄祥勇提倡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黄祥勇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为此,他提倡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平台。
三、素养导向的育人模式变革1.课程改革黄祥勇倡导课程设置要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探究性。
通过课程改革,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改革黄祥勇主张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评价体系改革黄祥勇提出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综合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
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特点,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发展。
四、成都教科院黄祥勇的实践与成果1.案例分享在黄祥勇的指导下,成都教科院开展了一系列以素养为导向的教育实践,如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生反馈与成长经过黄祥勇的指导,许多学生表示,他们更加热爱学习,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压力得到缓解。
成都教科院黄祥勇素养导向的教学管理与育人模式变革
成都教科院黄祥勇素养导向的教学管理与育人模式变革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背景介绍
二、素养导向的教学管理
三、育人模式变革
四、总结
正文
一、背景介绍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中,成都教科院黄祥勇提出的素养导向的教学管理与育人模式变革,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改革方案。
这一方案的提出,旨在改变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育人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素养导向的教学管理
素养导向的教学管理,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这种教学管理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同时,也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以更好地适应素养导向的教学管理模式的要求。
三、育人模式变革
育人模式变革,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通过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实现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提升。
这种育人模式,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
审美素养,而不仅仅是学术成绩的提高。
同时,也要求学校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全面教育,以更好地适应育人模式变革的要求。
四、总结
素养导向的教学管理与育人模式变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新课程改革(New Curriculum Reform)作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致力于推动学科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同时也对育人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新课改的理念和特点、当前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育人模式的变革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育人模式的变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新课改的理念和特点1.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鼓励学生发挥主体性,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2. 强调综合素养的培养。
新课改强调学科知识与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强调跨学科整合。
新课改提倡跨学科整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交叉学习。
4. 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课改倡导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要求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
二、当前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育人模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1. 教师主导、学生被动。
在传统的育人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着主导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2. 重视知识传授、忽视素养培养。
传统的育人模式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缺乏对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关注。
3. 学科割裂、缺乏整合性。
在传统的育人模式中,各学科往往割裂分立,缺乏整合性,导致学生缺乏综合性的学习和思考能力。
4. 教育与社会脱节。
传统的育人模式往往与社会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育人模式的变革方向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
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育人模式的变革方向:1. 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
新课改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变革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新课程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的框架下,育人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转变,这是教育界的一大创新和突破。
本文将从新课改的背景、育人模式的变革和这一变革对教育教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课改的背景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
在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的大潮中,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教育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
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新课程改革正是要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使教育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一些方面已经显得陈旧、僵化,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育人模式的变革在新课程改革的框架下,育人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传统的育人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新的育人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育人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学习者”和“指导者”。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新育人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也是新时代所需要的一种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往往在课堂上是孤立的学习者,而在新育人模式下,学生将更多地进行团队合作和项目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育人模式改革大讨论活动总结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在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些亟待探讨和解决的新课题。
如,视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去培养人才?如何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整个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社会共同期盼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也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切入点,使人才培养模式有新的突破。
高等教育必须围绕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来设计,首先还得回归到大学的本源来思考。
到底什么是大学?徐显明教授在上任山东大学校长后有一段精彩讲话,可谓推心置腹,令人感慨:大学,即为大学之“大”,和大学之“学”。
大学之大,首在大德,其次在大学问,最后还在于“大树”(好的学统)。
大学的学,首先是学府,不是政府,不是食府,不是企业。
不能是服从模式,不能是利益导向模式,应是学术导向,要高度关注学人,即学者和学生。
要用学术的标准,来秉承学术的理念,促进学校的发展。
高校培养人才要有理想、理念,否则就会失去目标,失去坚守。
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成为思想的高原,科学的殿堂,人才的摇篮,精神文化的守护者、引领者。
现在在一些高校泛滥起来的学术造假、学术功利、浮夸是对大学这块圣地的玷污与亵渎,是不为社会、不为良知所容忍的。
所以,大学是学府,理应维护学术、学者、学人的利益,坚守良知,维护正义,不能随波逐流,随世俯仰。
大学应永远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本科教育为本,把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置于突出的、首要的地位。
眼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在从注重数量规模发展到注重内涵建设的转型期,当务之急是要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育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本的转变;实现以传授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
要把教的创造性留给教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精神的人,是教师的历史使命。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师的创造性恰恰要反映在教书育人的每个环节中。
我们的教学,不只是为社会完成共性教育的任务而存在,而应使学生张扬个性。
教师工作的价值应体现创造性;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学会学习,而不只是通过学习学会知识;教学的评价体系应该科学、多元,启动和提升人的自主、创新意识,而不能简单成为褒贬学生的手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健康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过程。
教学过程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
与传统的教学过程相比,现代的教学培养过程必须发生一些变化。
教师和学生不能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应该能够平等对话,相互质疑,甚至相互批判、启发,共同指向学术的深入和一种共同为学术而献身的境界。
第一,大学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导与关键因素。
要以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为根基,以师德为保障,以教学专业的热情为调节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有效地把其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活动内容,即融入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入学科的前沿。
同时,用科研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其次,要真正弘扬师德,让校园溢满大爱。
在近年师德弱化的现实面前,要大力弘扬教师的职业道德。
师德是一种大爱,只有在浓浓爱心的支撑下,教师才能潜心学术、锐意教学创新;只有在浓浓爱意的滋润下,学生才能发奋学习、持之以恒。
再次,整个校园必须凝聚和凸显大学的创新精神,营造教学创新文化,维护和彰显教师的学术权力,让教师的创新意识得以蓄养、创新思维得以激发、创新个性得以张扬、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第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教学与研究相统一”。
因为研究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研究为基础,教师不但要搞科学研究,还要从事教学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好学生来。
除了教师要研究外,学生的学习也应基于研究。
要在探索真理、寻求未知的过程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
这样一来,研究性教学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它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中的“设计师、引路人、推进者、组织者”进行转变;要求教师提升科研能力,把科学研究的能力转变成育人的能力,这也是高校区别于其他专业研究机构的根本所在。
高校的科学研究是具有育人性的;教学也是具有研究性的。
教师必须具有“问题意识”,把对“问题”的思考、剖析、解决过程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提高质疑、析疑和解疑的能力。
研究性教学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今非昔比,学生坐在教室里光靠“眼睛看、耳朵听、背多分”的死记硬背方式不再奏效,而应广泛配合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用研究的眼光,在课前有大胆的假设,有大量的学术文献阅读,有批判的思维,然后在课堂上和教师形成互动。
所以,研究性教学只有充分依托研究性的课堂教学、研究性的实践教学、研究性的“第二课堂”等平台和载体,才能保障在研究的基础中获得高峰体验,进而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总结和提升。
第三,改革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融合。
高校既是科学研究的基地,更是培养人才的殿堂。
高等学校尽管具有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但其核心的任务、其灵魂还在于“育人”上。
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瑞•刘易斯在2007年出版的《失去灵魂的卓越》专著中,对哈佛大学进行了严厉而真诚的批评。
他说,哈佛大学为了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重视研究生的教育,重视市场名利,轻视本科教育,轻视教学工作。
确实,现在不少高校在追求开放办学、加强与社会紧密联系、高度看重科研带来的显性成果的同时,却对人才培养这样的“慢功夫”、“真功夫”淡忘了,不愿意在教育教学方面有太多的投入,因为在教育教学方面短时间内很难看到十分明显的成效。
这就需要厘清认识,高校如果光做科研,不顾教学,那与我国专设的那些研究院、研究所有什么区别?高校之所以为高校,就在于它有着科研和教学紧密联系的优势,科研最后的指向应该是为培养人,即为育人服务的。
那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无疑是错误的。
而且,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不能如“水和油”的关系相分离,而应该有机地、和谐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科研方法向教学方法的渗透、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及时转化、科研团队向教学团队的和谐共生、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的互补共用等路径,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融合,为培养高水平人才夯实基础。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特别是现在强调的拔尖创新人才,还必须从宏观层面做好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准确知晓社会对高校专业的需求,重视行业对人才供需情况的反馈、预测和调整变化,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等等;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突破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文理融通、本研贯通,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层楼”的格局;应进一步促进课程集群化,以整体知识观为基础,打破课程壁垒和障碍,改变各门课程单兵作战的状况,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贯通,实现课程组织方式从知识导向型向能力导向型的转变。
第四,科学合理地制订培养制度。
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全面推行学分制。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学生在指导性培养计划的框架内,自主选择学习课程、授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
它可创造条件,使学得好的学生飞得更高,学得不够好的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
它还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范围上有一定的自由度。
比如,尽管招生时我们规定了主修方向,但仍允许学生选择辅修方向,允许他们跨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并且对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允许其多选取辅修的课程,而少选其不感兴趣的课程。
这样,就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某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迅速成才。
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师、科学家、发明家都是在某一方面自幼钻研而成,他们兴趣集中、精力集中,从而其研究能够进入很高的境界。
学分制的弹性选课制有利于学生实现这个目标,这也符合人才天资不同、素质不同而因材施教的规律。
当然,实行学分制,不管多么灵活,学生怎么选课,都必须坚决保证学生的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能力训练,这是不可动摇的。
例如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和能力培养,包括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
诚然,实行真正的学分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目前制定的教学计划、班级制度、学生管理和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等,都会因学分制的实行发生很大的改变,必须进行认真研究和改革。
第五,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本科生导师制。
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彰显精英教育的品质与价值,是培养造就多规格人才、个性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与机制。
我国也有不少高校在积极实践与探索,但大多数采取的是导师与辅导员或班主任并存的管理模式,并且在职能划分上不明确,导致导师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相互冲突。
一旦出现问题,各类管理人员互相推诿,使得管理效率低下,导师作用难以充分显现。
为了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质量,各高校一方面应对导师在一定教学期限内的任务完成量和完成质量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应对学生成长进步状况进行分析评价,以求从侧面反映导师制实施的质量与效率。
至于在形式上,有“班主任+导师”、“辅导员+导师”、“导师+副导师”、“普通导师+专业导师”等,可以视每所高校的具体情况来定,其关键点在于做好分工合作,通过较为规范的制度建设来保证责、权、利的明确与统一。
在我国,传统教育比较重视书本教育,不太重视启发和鼓励受教育者的主动创新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尊重、对学生爱好的尊重得不到重视。
传统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要做到把着力点、考核的关键点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上,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就必须成为应有之义。
对于教师的评价,我们在高等教育多元化的今天“,科研成绩”似乎成了对教师评价的主宰甚至是唯一的指标。
高校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甚至薪津晋升时,无不以教师发表的科研论文、取得的学术成就数量和质量作为砝码,教学水平和业绩却沦为“软指标”。
晋级的重要凭据是“出版记录”,而不是教育的有效性和育人的重要性。
所以,要真正做到以育人为中心,以教学为本,就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评估激励机制和方式,用政策的导向性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