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说明文记叙文阅读题100道(附答案)
五下-说明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五下-说明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查漏补缺之说明文阅读训练班级:姓名:学号:说明文阅读方法:第一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第二步,理清说明顺序和说明要点,如说明事物的构造、性质、特点、功能作用等等。
第三步,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摹状貌、作诠释等,前五种却是我们最常见的,都出现在了五年级上册的课文中。
第四步,注意文章科学而严谨的词语,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
阅读文章,完成文后练题。
(一)森林卫士穿山甲穿山甲是一种全身披鳞的兽类,属哺乳纲,鳞甲目,穿山甲科,主要有穿山甲、印度穿山甲和大穿山甲等,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穿山甲长约40~50厘米,尾长约30厘米,体重约1500克~3000克。
穿山甲善于掘洞,掘洞时前肢挖土,后肢刨土,不一会儿就钻进土中,因身上长满坚硬的角质鳞片,很像盔甲,挖洞又迅速,好似有“穿山之术”,故名穿山甲。
它多单独活动,白天在洞中休息,夜间外出觅食。
它听觉和视觉较差,但嗅觉灵敏。
牙齿退化,胃中有砂石帮助研磨食物。
XXX不仅善于打洞,还能游泳,也能上树。
XXX稍大后,常“骑”在母亲背上,随母亲外出觅食。
XXX遇到危险,便把身体卷成一团,头裹在腹部下面。
这种防御方式对付动物有效,但对猎人却没用。
穿山甲肉味鲜美,甲片是传统中药,所以遭到大量捕杀,数量已经很少了。
XXX是白蚁的克星。
白蚁的巢穴往往深藏于地下。
XXX 发觉白蚁踪影后,即会尾随追击,直捣巢穴,用尖吻插入其内,伸出粘腻的长舌迅速地舐食白蚁群。
偶然它躺下装死,伸出满是腥味粘液的舌头,待贪食的白蚁群爬满时,舌头一卷,全部吞食。
偶然它将鳞片翻开,引诱白蚁入内,当数量可观时,关闭鳞片,步入水中,翻开鳞片白蚁漂浮于水面,即可一一摒挡。
一只成年穿山甲一天可吃数万只白蚁,也有人说一次可吃一升(约1.5公斤)。
照此计较,一只穿山甲能保护二百亩以上的山林不受白蚁陵犯,所以人们称其为“丛林卫士”。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解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解析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①生命必定要死亡吗?不,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第一,任何生物的生殖细胞都是永生不死的。
它们已经不断分裂,不断生存了几千万年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生存下去。
没有生殖细胞的永生,也就没有物种的延续。
第二,癌细胞不会自动死亡,也是永生的。
海拉细胞,这是多年前从一位叫海拉的女子身上收集到的子宫颈癌细胞。
它一直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里分裂繁殖,每24小时倍增一次,生长分裂极其旺盛,至今已传了上千代,仍没有死亡的征象。
海拉早已死亡多年,而她的癌细胞却能永生。
这里的奥秘何在呢?②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起。
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
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
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
③如果我们将癌细胞或生殖细胞永生的机理弄清楚,并应用于人类,岂不是也可让我们的体细胞获得永生吗?如果体细胞也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换,是否也可无限期分裂而长生不老呢?有一位细胞学家,利用遗传工程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结合),促进了遗传信息的交换,使神经细胞分裂了100次尚未衰老,依然生机蓬勃。
(1)请你用一句简短的话把这几段文字说明的中心内容写在下面。
如果你觉得十分困难,可以仔细阅读文章,或许你会从某个语句中受到启发,答好这道题。
(2)文章第②自然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3)选文第②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中,作者为什么要用“也许”一词?如果你感到回答困难,就从作者看问题的态度方面想一想,你会找到回答这个问题的思路。
(4)用一句话概括第①自然段中所举事例的内容。
作者列举这个例子要说明什么问题?(5)第③自然段中列举了一个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的实验。
小学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12篇)

(1)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好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
”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
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
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
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
学习是急不来的。
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
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
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
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
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
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
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而且全是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
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
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
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
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
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
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
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
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
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五六年级说明文阅读训练精选 附答案

1.张家界(节选) (已练习)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张家界叫青岩山。
据说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滥杀功臣,心寒的留侯张良隐匿江湖,几经辗转颠簸来到了青岩山。
见到这里群山环抱,水量丰沛,民风淳朴,张良隐居下来,修行学道,并留下张氏一脉子孙。
青岩山也改名换姓,叫做“张家界”。
张家界地处湘西,属武陵山脉支系,西南依靠在云贵高原的边缘,东西方向是广阔平坦的洞庭湖平原,北边则与万里长江遥望衔接。
说到“界”,当然是指界限、范围,但张家界人讲起来,这“界”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指高高的山。
当中国的名山大川,几乎被人们踏遍之时,张家界却久在深闺人未识。
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初,人们才认识到它的真面貌。
距张家界城区约八公里的“天门山”以造型奇特著称。
该山四面绝壁矗立,巍然支撑在天地之间,其雄其险,犹若直上云天。
远眺过去,那孔巨大的石洞就像通天的石门。
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宏伟奇特的景观?据考证,天门山经长期风化剥蚀,山体断裂,再加上地震,就形成了现在的奇绝造型。
更有趣的是,天门山的景观中,有许多数字与中国吉祥数字9 相符。
人为的奇思妙想与天然巧合相得益彰。
登上天门洞的999 级台阶,回看山腰上的“通天大道”,顺山势修建的公路,刚好有99 个弯,暗合了“天有九重,云有九霄”之意。
此外,张家界还有数不清的石柱、石峰,是举世罕见的石英砂岩山体。
那么,大自然是如何造就了这里的奇峰异石呢?大约在三亿八千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量海洋生物的遗体化为尘土,凝结成岩石,沉积为大约 520 米厚的石英砂岩,随着地球的旋转,地壳的运动,张家界终于以它峥嵘的面貌,浮出了海面。
(节选自《再说长江》解说词,有删改)1.文章第三段和第四段介绍了天门山。
作为张家界的风景名胜,天门山具有哪些特点?2.文章第一段引用了张良逃难隐居的故事,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3.亲爱的同学,透过解说词,我们感受到张家界秀美的风光。
如果你是一位导游,请用生动的语言为张家界的朋友介绍山西的一处风景名胜(例如晋祠、平遥古城、乔家大院、五台山、汾河公园。
小学五年级记叙文说明文阅读训练

燕子燕子是益鸟。
它们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几个月就能吃掉25万只昆虫,所以我们不能伤害它。
燕子在冬天来临之前的秋季,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的长途旅行——成群结队地由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而将严冬的冰霜和凛冽的寒风留给了从不南飞过冬的山雀、松鸡和雷鸟。
表面上看,是北国冬天的寒冷使得燕子离乡背井去南方过冬,等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再由南方返回本乡本土生儿育女、安居乐业。
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
原来燕子是以昆虫为食的,且它们从来就习惯于在空中捕食飞虫。
可是,在北方的冬季是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的。
食物的匮乏使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南北大迁徙,以得到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燕子也就成了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了。
家燕有一个“怪癖”:它们总是在夜深人静、明月当空的夜晚迁飞。
它们飞得很快,有时只能看见它们的影子一闪而过,根本看不清楚它的模样。
家燕还有着惊人的记忆力。
无论它迁飞多远,哪怕隔着千山万水,它们也能够靠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返回故乡。
燕子象许多其他动物一样,有着人类无法比拟的知觉天赋。
其中最惊人的是辨别方向的能力。
有人做过试验,在德国某城市捉到七只燕子,涂上标志,然后用飞机载到英国放掉。
第二天清早,7 只燕子中有5 只已回到自己在德国的巢里。
1、概括各自然段的段意。
(均用文中原句回答)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2、短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说明方法。
3、燕子就成了“游牧民族”的原因是什么?4、家燕的“怪癖”是什么?(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人类的“老师”科学家们研究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
其实,自然界的动物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何止蝙蝠一种?人类自古就想象着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
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30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
五年级语文说明文试题

五年级语文说明文试题1.课外阅读(14分)溜冰的启示从前,有一位体育老师教我们溜冰。
开始时我不知道技巧,总是跌倒。
所以,他给我一把椅子,让我推着椅子溜。
果然此法甚妙,因椅子稳当,可以使我站在冰上如站在平地上一般,不再跌跤。
而且,我可以推着它前行,来往自如。
我想椅子真是好!于是,我一直推着椅子溜。
溜了大约一星期之久,有一天老师来到溜冰场,一看我还在那里推椅子呢!这回他走上冰来,一言不发,把椅子从我手中搬去。
失去了椅子,我不觉惊惶大叫,脚下不稳,跌了下去,嚷着要那椅子。
老师在旁边,看着我在那里叫嚷,无动于衷。
我只得自力更生,站稳了脚步。
这才发现,我在冰上这样久,椅子已帮我学了许多。
但推椅子只是一个过程,要学会溜冰,非得把椅子拿开不可——没有人带着椅子溜冰的,是不是?不要以为你离开了某人就活不下去!更不要使你自己离开某人就活不下去!世上没有人可以支持你一生!别人可以在必要时扶你一把,但别人还有别人的事,他不能变成你的一部分,来永远支持你。
所以还是拿出自己的力量来,承认“坚强独立,自求多福”这八个字吧!认真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开始体育老师是怎样教“我”溜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学习溜冰时“我”错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不要使你自己离开某人就活不下去”一句中画横线的部分压缩成四个字就是“更不要()()()()”从文中摘出一个可以作为名言警句的短语或句子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文中摘抄三个你喜欢的四字词语积累下来。
()()()【解析】略2.阅读课文《威尼斯的小艇》选段,回答问题。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解析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①生命必定要死亡吗?不,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第一,任何生物的生殖细胞都是永生不死的。
它们已经不断分裂,不断生存了几千万年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生存下去。
没有生殖细胞的永生,也就没有物种的延续。
第二,癌细胞不会自动死亡,也是永生的。
海拉细胞,这是多年前从一位叫海拉的女子身上收集到的子宫颈癌细胞。
它一直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里分裂繁殖,每24小时倍增一次,生长分裂极其旺盛,至今已传了上千代,仍没有死亡的征象。
海拉早已死亡多年,而她的癌细胞却能永生。
这里的奥秘何在呢?②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起。
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
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
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
③如果我们将癌细胞或生殖细胞永生的机理弄清楚,并应用于人类,岂不是也可让我们的体细胞获得永生吗?如果体细胞也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换,是否也可无限期分裂而长生不老呢?有一位细胞学家,利用遗传工程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结合),促进了遗传信息的交换,使神经细胞分裂了100次尚未衰老,依然生机蓬勃。
(1)请你用一句简短的话把这几段文字说明的中心内容写在下面。
如果你觉得十分困难,可以仔细阅读文章,或许你会从某个语句中受到启发,答好这道题。
(2)文章第②自然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3)选文第②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中,作者为什么要用“也许”一词?如果你感到回答困难,就从作者看问题的态度方面想一想,你会找到回答这个问题的思路。
(4)用一句话概括第①自然段中所举事例的内容。
作者列举这个例子要说明什么问题?(5)第③自然段中列举了一个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的实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及答案解析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①生命必定要死亡吗?不,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第一,任何生物的生殖细胞都是永生不死的。
它们已经不断分裂,不断生存了几千万年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生存下去。
没有生殖细胞的永生,也就没有物种的延续。
第二,癌细胞不会自动死亡,也是永生的。
海拉细胞,这是多年前从一位叫海拉的女子身上收集到的子宫颈癌细胞。
它一直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里分裂繁殖,每24小时倍增一次,生长分裂极其旺盛,至今已传了上千代,仍没有死亡的征象。
海拉早已死亡多年,而她的癌细胞却能永生。
这里的奥秘何在呢?②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起。
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
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
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
③如果我们将癌细胞或生殖细胞永生的机理弄清楚,并应用于人类,岂不是也可让我们的体细胞获得永生吗?如果体细胞也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换,是否也可无限期分裂而长生不老呢?有一位细胞学家,利用遗传工程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结合),促进了遗传信息的交换,使神经细胞分裂了100次尚未衰老,依然生机蓬勃。
(1)请你用一句简短的话把这几段文字说明的中心内容写在下面。
如果你觉得十分困难,可以仔细阅读文章,或许你会从某个语句中受到启发,答好这道题。
(2)文章第②自然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3)选文第②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中,作者为什么要用“也许”一词?如果你感到回答困难,就从作者看问题的态度方面想一想,你会找到回答这个问题的思路。
(4)用一句话概括第①自然段中所举事例的内容。
作者列举这个例子要说明什么问题?(5)第③自然段中列举了一个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的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阅读】五年级说明文阅读特点和技巧:阅读说明文,首先应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然后在理解说明内容的同时,把握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再在比较、分析中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在具体答题时,要通过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来把握文章的说明内容及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词语的作用,要体现出说明方法及词语所说明的知识。
一、整体感知。
就是通过快速的浏览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
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一般是在说明文的这几个地方表现的:⑴文章的题目⑵文章的开头一句话。
⑶文章中的一句话⑷具体指出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文章要说明的对象。
二、研读品味。
在粗读的基础上,这次阅读是要带着题目进行阅读的过程。
这个过程有很多题目是基础题目,要我们解决的是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和说明文中的文段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列图表、摹状貌、作诠释等,前五种却是我们最常见的。
我们要把他们把握住,不仅能区别他们是哪一种说明方法,而且还要把握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1.常用的说明文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具体说明列数字,准确说明打比方,生动说明作比较,突出说明下定义, 准确说明2.如何区分作比较和打比方: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1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二)说明的语言。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重要特点。
(三)文段在语境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总起等。
说明文阅读训练片段(一)袋鼠是一种有趣的动物。
母袋鼠的腹部长着一只口袋,幼小的袋鼠经常呆在妈妈的口袋里。
大袋鼠有两米高,前肢短,后肢发达,能跑善蹦,一小时能跑六十千米,三米多高的障碍、七八米宽的河也能一跃而过。
它的尾巴又长又粗,休息的时候,一条大尾巴,加上两条腿,形成一张三个脚的凳子。
袋鼠全身都是瘦肉,可以吃,皮可以做皮箱、皮鞋、皮袄和手套。
1.这段短文共有()句话,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第二句介绍袋鼠腹部的()。
第三句主要讲袋鼠()的特点。
第四句写袋鼠的(),最后一句介绍袋鼠的()。
2.袋鼠能跑善蹦是因为(),从“()”“()”这些话中说明袋鼠确实能跑善蹦。
参考答案:1. 5 袋鼠是一种有趣的动物。
口袋能跑善蹦尾巴用途2. 前肢短,后肢发达一小时能跑六十千米,三米多高的障碍、七八米宽的河也能一跃而过片段(二)2粽子的外形很特别,既.(jì jí)不是方的,又不是圆的。
你能说出它包含着几个顶角、几条棱、几个平面、几个三角形吗?粽子的色彩也很诱人,它用翠绿的粽叶包裹着。
煮熟.( shú shóu)以后,颜色变深了,剥.(bāo bō)开墨绿的粽叶,只见洁白如玉的米团里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枣。
红、白、绿三色互相映.(yìng yìn)衬,显得十分艳丽动人。
粽子的味道更是美极了,咬一口馅子,甜而不腻,黏儿爽口。
它()是开胃的美食,()是营养丰富的滋补佳品。
1.用“∥”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音节。
2.从短文中找出四个描写颜色的词语。
3.在括号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4.把“我十分喜欢吃粽子。
”改为反问句。
参考答案:1. jí shú bāo yìng2. 翠绿墨绿洁白深红3. 不仅……还动物的互利互惠动物之间既有生存竞争,又有合作互惠。
非洲有一种犀牛鸟,常在犀牛的伤口中啄食各种寄生虫,既利自己,也帮助犀牛免于病患。
海葵虾的两只大螯各自挟着一只红海葵,整天东游西逛。
一遇到危险,海葵虾立即提起红海葵,红海葵便把有毒的触手对着侵者,以防外来者的袭击。
这样,海葵虾可以到处找食,不必为安全而担忧;而红海葵只要收集海葵虾的残渣剩饭就足以饱腹。
鳄鱼、千鸟的互惠互利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千鸟()在凶猛的鳄鱼身上寻找小虫吃,()能进入鳄鱼的口腔中啄食鱼、蚌、蛙等肉屑和寄生在鳄鱼口腔中的水蛭。
有时鳄鱼突然把大嘴闭合。
千鸟就被关在里边。
不过你不必担心,只要千鸟轻轻用嘴去击打鳄鱼的上下颚,鳄鱼就会立刻张开大嘴,千鸟随即飞出。
瞧,动物世界多么有意思!1.从文中找出一组近义词写在括号里。
3()——()2.从文中找出一组反义词写在括号里。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A.虽然……但是……B.不但……而且……4.这段话写了和;和;和都是互利互惠的动物。
参考答案:1.互惠——互利2.张开——闭合3. B怪乌迟子建蓝山是一个天然的大植物园。
这里有许多树种与我故乡的树并不一样。
对于不认识的树,我总要注视良久。
我就是在打量一棵树时发现了那只怪鸟的。
这棵树跟我一样高,褐色的树身,绿色的针叶,类似松柏。
它身上的果实令我惊讶,它结着一柄柄橘黄色的圆柱形果实,而不像我熟悉的球形松塔。
果实中央是实心的,而四周则是无数细密的绒毛一样的黄色针叶。
果实看上去宛若蜡烛,这样,这棵树就仿佛举着一树的蜡烛,乐陶陶地过着圣诞。
我伸出手,选中一颗果实,打算把它摘下来,当成一盏灯笼,吊在我房间的窗前。
然而我刚用手指掐(qiā)了一下吊着果实的枝条,一团白色的鸟粪“啪”地落在我那只手上。
抬头一望,见这棵树的背后有一棵干枯的树,一只鸟端坐在斜伸出来的枯枝上,虎视眈(dān)眈地望着我。
这只鸟跟鸽子一样大,两只翅膀颜色不一,一只白,一只褐中带蓝,长嘴,扁头,雪白的头的中央有一道醒目的褐色,眼睛上还有一圈刘海儿似的探出来的毛发,看上去怪模怪样的。
它不叫,只是定定地看着我,似在沉思。
4我想起采摘蒲公英时白嘴鸦的举动,便疑心这些蜡烛般的果实是归属于这只鸟的。
我掏出纸巾,擦干了手上的鸟粪,欲再次摘下果实时;“啪”地一声,又一团白色的鸟粪落在我的手上,而我抬头张望那只鸟,它依然端坐在枯枝上,不动声色地望着我。
它的镇定自若和它准确无误地对着我手的排泄行为,让我觉得它是我觊(jì)觎(yú)的这棵树的守护神。
我不知道自己若真的摘下那颗果实的话,它会怎样地报复我。
我又取出一片纸巾,擦干了鸟粪,并且收回了手,离开了那棵树,从山冈走下来。
当我回头再望它时,它已离开了枯树,它去了哪里,只有天知道,上帝才知道呢!但我相信,只要我折回身来窃取那果实时,它准会从天而降,把那对它来说如炸弹一样的鸟粪,投掷(zhì)在我的身上.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填在横线上。
(1)打量.丈量.量.力而行 (Iiàng Iiáng)(2)无数.数.量数.不胜数 (shù shǔ)(3)似.的似.乎似.是而非 (sì shì)(4)行为.因为.为所欲为. (wéi wèi)2.把下列词语整理归类,给每类词语起一个合适的名称。
鸽子蓝藻蒲公英尾巴麻雀橡树玫瑰金黄粉红墨绿翅膀长喙羽毛啄木鸟白鹭乌黑眼睛黄鹂松柏雪白名称名称名称名称3。
读下面的句子,选择正确答案。
(1)“果实看上去宛若蜡烛,这样,这棵树就仿佛举着一树的蜡烛,乐陶陶地过着圣诞。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多选)A.拟人 B.比喻 C.排比 D.对偶(2)“它不叫,只是定定地看着我,似在沉思”中“定定地”说明了()A.怪鸟非常害怕人类。
B.怪鸟一副痴呆模样 C.怪鸟精神集中,防犯“我”的人侵。
(3)“它去了哪里,只有天知道,上帝才知道呢!”这句话是()5A.祈使句B.陈述句 C.疑问句 D.感叹句4.作者是怎样发现这只怪鸟的?5.判断下列关于那棵树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它跟作者一样高,褐色的树身,绿色的针叶,是一棵松柏。
( ) (2)它身上的果实令人惊讶,它结着一柄柄橘黄色的球形果实。
()(3)果实中央是实心的,而四周则是无数细密的绒毛一样的黄色针叶。
() (4)果实看上去宛若蜡烛,这棵树就仿佛举着一树的蜡烛,乐陶陶地过着圣诞。
()6.作者选中一颗果实,第一次伸出手打算摘下来时,发生了什么情况?7.那只怪鸟是什么样的?用“一一”在文中画出来。
8.认真体会下面的句子,指出哪些是动态描写,哪些是静态描写。
(1)这棵树跟我一样高,褐色的树身,绿色的针叶,类似松柏。
( )(2)我抬头张望那只鸟,它依然端坐在枯枝上,不动声色地望着我。
( )(3)果实中央是实心的,而四周则是无数细密的绒毛一样的黄色针叶。
( ) (4)我又取出一片纸巾,擦干了鸟粪,并且收回了手,离开了那棵树。
()9.作者认为,怪鸟是那棵树的守护神。
你怎么看?再用反句表达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10.作者离开了那棵树,从山冈走下来。
回头时,她有什么发现?你能对这只怪鸟进行一番评价吗?仙人掌之歌我非常喜欢仙人掌,不仅是喜爱,而且还敬佩。
6我有幸去了墨西哥。
在那里,由于太阳和土地的爱抚,仙人掌遍地都是。
世界上的仙人掌约有二千余种,而墨西哥竟独占一半,所以,它享有“仙人掌之国”的美誉。
那里的仙人掌家族非常庞大。
从形状上看,这些“亲属”之间并不十分相似,有球形、圆柱形、山形、片状、瓣状、穗状等等。
有的形状奇妙极了,从主茎上伸出一根根平行向上弯曲的分茎,每根茎的直径都宽达几十厘米。
远远看去,它活像是一座小山般大的翡翠烛台。
仙人掌家族的基本“肤色”是绿色,花朵却是五颜六色:鹅黄、金粉、猩(xīng)红、淡蓝……仙人掌浑身带刺,其貌不扬,却能为跋涉在荒漠中的人们解除饥渴。
采摘一片嫩茎放在嘴里,细细地咀嚼,虽然它没有桃李的脆生,没有荔(1ì)枝的滑润,但是它那酸涩中带着丝丝甘甜的味道,足以令人神清气爽,忘掉旅途的疲乏。
仙人掌大多生长在终年干旱的地区,严酷的自然条件淘汰了弱者。
仙人掌是强者,你砍掉它的茎,等于帮助它繁殖。
如果你连根挖掉它,它横卧在地上就会滋生出新体。
你要试试用干旱来威胁它吗?一颗重37公斤的大仙人掌,6年无水,仍可维持26公斤的体重!你若用火烧它,它那饱满的汁液会抵消火舌的威力。
你对它置之不理,它照样会倔强地活上百年。
无论是在孤寂中还是被遗忘,无论在蔑视中还是受到其他不公正待遇,仙人掌总是保持本色:它会悄悄地在额头上顶出一朵朵花;它会热情地挂满一身酸甜的果;它会吐出片片嫩茎供人们采食;它会用自己的绿来装点穷乡僻壤。
归国前,一位爱画画的朋友要为我作一幅画,以作为对墨西哥的纪念。
我对他说:“画仙人掌吧,画一株体现出信仰与生命力的仙人掌。